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

时间:2019-05-13 05: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

第一篇: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

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

摘要:社会救助是民生的底线。近些年来,各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推进

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并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探索建立了以城乡低

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临时性救助、就业援助、司法援助、科技援助、慈善援助等九个方面相互衔接,通过今年寒暑假的调查发现,这两个县在社会救助方面都颇

具特色。

关键词:民生、经济、科学发展观

一、该县社会救助现状: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1、城市低保救助效果好。五年来,该局共救助45万人次,落实资金5600多万元。月人均

保障标准已由2006年的90元提高到2010年的163元。

2、农村低保救助工作细。一是五年共救助102万人次,发放低保金4917.3万元;二是审定

符合五保条件的对象 人,现在已纳入五保供养的5850多人;三是按省市“八•十”件实事

要求,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审,已核定农村低保对象20788人,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006

年的21.6元提高到2010年的66元。

3、农村五保供养发展快。敬老院从2006年的8所发展到2010年全县19所乡镇敬老院,达

到了“一乡一院”的标准。集中供养人数达到936人,分散供养人数达到4374人,集中供

养水平从2006年的800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264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从2006年的800

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1200元/年。

4、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大。一是城乡医疗五年累计救助7万人次,落实救助资金1402万元;

二是利用新农合的医疗资源,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进行充分衔接,实现了农村医疗救助

工作新发展。开发出了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医疗救助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基础

信息同享,医疗机构同网,费用结算同步”的“三同”目标。基本形成了以“资助参合参保、住院医疗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临时医疗在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社会各界定

向援助与医院减免资助相互相成的较为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确保了医疗救助的无缝覆盖。

二、石门县社会救助措施特色:分类施救,完善体系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对传统社会救助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一是创

新了社会救助观念,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道义性救助观念,按 “区分轻重,注重缓

急,点上突破,面上推广”的原则,分别实施临时、紧急、短期和长期救助,让不同类别的贫困群众得到适时救助 二是创新了救助模式,改变过去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单兵作战的传统

模式,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营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帮扶”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创新救助途径,改变了过去对贫困群体单纯生活救济方式,坚持“予人以鱼不如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通过实践总结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害临时救助为主的九大救助体系。

1、城乡低保:把规范低保年审排查工作作为强化低保动态管理、确保低保对象准确、达到

“应保尽保”要求的重要举措。组织全县乡镇社会救助管理站和社区救助专干,对全县已享

受低保政策的9000多名城市低保对象、18000多名农村低保对象及新增并呈报的城乡困难

户、农村五保户进行全面细致的入户调查。通过宣传发动、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复核审批等多个步骤,使整个年审排查工作有序进行。此次年审排查共取消城市低保对象150户248人;取消农村低保对象279户539人,取消农村五保146户148人。今年年审排查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宣传发动力度大;二是入户调查过得硬;三是评议公示把关严;四是资料整理效果好。

2、医疗:该县出台了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政策,老人凭《五保证》,就可以到定点医院就近治疗。救治资金先由定点医院垫付,待救助对象出院时,由医院和合管办共同复审,报县社会救助管理局审批,并由救助部门与定点医院定期结算,真正实现救助对象的“即病即救”。该县不仅对所有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城市低保对象和“三无”对象中的1800多名重病残人员实行了全额资助参合参保,还将医疗救助对象扩至低保边缘对象、困难优抚对象和因病致贫对象,并实行两个“零起付线”: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对农村五保户实行“零起付线”,二是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住院救助及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门诊救助实行“零起付线”。该县对于享受新农合补偿后的救助对象再给予二次救助。针对农村低保对象,剔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补助后,按自付费用的50%给予救助,救助最高金额为1万元;针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剔除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补助后,对自付费用部分100%给予救助且不设封顶线;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达到封顶线,住院费用在5万元以上,因病造成生活困难,无法继续支付治疗费用的其他困难群众,视情况一次性给予2000-5000元救助。据统计,截止目前,该县已有3000多名城乡特困家庭大病患者得到救助;2.7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的低保资金全部实行“一卡通”发放;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和5000多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医疗救助体系;城镇低保自2003年来共救助67.2万人次,农村低保救助共救助51.8万人次,城乡医疗累计救助7.7万人次临时救助:该县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近年来,层层建立了救灾应急预案,对因突发事件或疾病造成生活、就医问题的困难对象给予临时救助。每年救助2000多人次,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难题。

石门县2010年上半年临时救助资金分配表

乡镇 金额 乡镇 金额

楚江镇 10500元 夹山镇 5000元

易家渡镇 10500元 新铺乡 4000元

蒙泉镇 8000元 所街乡 3000元

磨市镇 5000元 新关镇 2000元

二都乡 4000元 雁池乡 1000元

罗坪乡 3000元 皂市镇 500元

壶瓶山镇 3000元

合计 59500元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上半年该县救助站共计救助人员725人次,其中男性救助人员719人、女性救助人员6人,精神病人6人,危重病人2人,残疾病人48人,16岁以下青少年6人。在救助过程中,对救助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年老、年幼和残疾人实行特殊照顾。使每一位来站求助的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存在的问题:

1、城乡低保等的国家救助资金没有达到“只保该保的”,某些“关系户”利用其自身活亲戚手中职权获得保障。在入户调查中友村民反映许多被救助家庭有小洋楼、有空调等高级家电。

2、关于社会救助的各项法规措施宣传不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贫困户对

救助政策一无所知

3、动态管理不到位 许多通过救助生活条件已经改善的人依旧在享受救助,而一些因为天灾人祸导致贫困的百姓还没有得到救助

4、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弱,办公条件差。与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要求相比,普遍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部分乡镇工作力量本就未到位,即使到位的救助专干也往往是一脚踏两只船,身兼数职。个别乡镇所长与专干两人都是兼职,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5、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由于领导不够重视,乡镇民政所争取重视不够,加上极少数单位工作责任心不够,使这些乡镇工作滞后于全县水平,个别乡镇社会救助工作全面处于滞后状态。

6规范化建设水平较低。大部分乡镇未做到普遍进行入户调查,个别乡镇民政所基本没有入户调查,完全没有对村(社区)上报对象进行核实,个别救助专干对保障对象一问三不知;救助公示参差不齐。少数乡镇社会救助公示栏标准不高,个别乡镇甚至没有公示栏。村级社会救助公示栏标准普遍偏低,有一个乡镇甚至没有一个村有公示栏,部分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信息更换也存在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

7敬老院管理混乱。集中供养人员普遍偏少,全县没有一个敬老院达到规定人数;老院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很低;个别敬老院老人生活很差,一个星期只吃一次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滞后。少数敬老院没有办公室,没有档案柜,没有档案,没有必要的标识牌,无规章制度,其破烂、冷清、无序的状况令人寒心。

四、2010年下半年新举措

1、对全县低保、五保对象开展“阳光行动”,完善动态管理,确保低保、五保对象的准确。

2、提高低保、五保保障标准,今年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10元,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15元。分散五保供养达到年人均1200元。

3、完善医疗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医疗救助便捷、高效和规范化运行。

4、加强对医疗救助定点机构的管理,提高救助服务水平。

5、加强敬老院管理,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

6、大力提高城市流浪乞讨临时救助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站的硬件设施。

7、巩固和推广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先进县成果,把基层规范化建设列为今年工作重点,积极支持基层探索实践,集思广益、总结经验、培植典型、整体推进。

第二篇:石门乡镇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吉首大学商学院寒假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乡镇

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

作者姓名:田森

学科专业:市场营销

所在学院:商学院

学号:20104082026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它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在乡镇企业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增多,并且,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我的家乡石门县是一座逐渐现代化的城市。2011年石门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9672万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6.5%,其中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8300万元,增长32.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1372万元,增长16.2%。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57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830万元,增长33.3%。在石门县工业整体增长的情况下,以柑橘、茶叶、马头羊为龙头的石门乡镇企业也是不甘示弱,增长迅速。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却日益突出。利用这次假期,我了解了壶瓶山茶叶公司、秀坪园艺场等企业,下面我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县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做一个分析。

优势:政策法律优势:《乡镇企业法》的颁布为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规范了市场秩序。另外,县政府大力扶持我县乡镇企业,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减税等这些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保障了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品牌优势:我县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盛产柑橘、茶叶、马头羊、水稻等,这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量充足、品质优越的原材料,像茶叶、柑橘,这在全国都是负有盛名的,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交通优势:石门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铁路: 铁路:焦(焦作)—柳(柳州)线横贯县境,石(石门)—长(长沙)线与焦柳线在石门形成县城T型交汇,洛(洛阳)—湛(湛江)

线途经石门,三条主干线设计年货运量分别为1500万吨、1900万吨、5000万吨,襄(襄樊)—石(石门)复线货运量可达3200万吨。境内设有石门县站、石门北站、石门南站、七松站四座火车站,铁路运输十分便利,客运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路:石门距207国道澧县段仅25公里,距常张高速公路桃源入口50公里、慈利入口40公里。全县共有省道600多公里,S303、S304两条省道贯穿县境;有县、乡道2000多公里,8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有村道4000多公里。航空:石门至张家界国际机场130公里,可直达深圳、海南、昆明、重庆、北京等地。石门至常德机场115公里。水运:在石门境内建有闫家坝水运码头,最大吨位为100吨级。丰水期可直接从石门下船,枯水期可从澧县阳湖口码头或津市竹木坪码头下船(距石门60公里),经洞庭湖入长江。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石门乡镇企业产品的“走出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人口优势:石门县总人口688196人,农村人口58.6万,占到总人口的85%左右,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来源。

劣势:同其他地区一样,石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大问题。第一,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这已经成为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的瓶颈,因为缺乏资本,许多企业难以实施一些产品战略,拓展企业的业务,导致错失商机。第二,产品趋同,区域产品特色不足。由于企业缺乏创新,产品的形式较单一。比如,橘子生产企业的产品,没有得到深加工,附加值较低。第三,高素质人才匮乏。由于缺乏人才,企业技术结构比较落后,生产力得不到提高,改革困难。

机会: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宣传不断地落实,来自日本、美国、以及越南等国家来我县采购柑橘、茶叶和马头羊等产品的客户不断增加,这使得我县乡镇企业拥有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另外,人民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将使企业产品销量的增长。

威胁: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柑橘为例,石门虽属于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桔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全国种植柑橘的县(市、区)有985个。其中最具竞争力的有四川、浙江、云南、广东等

省的柑橘。他们有上市较早、品质优越等优势。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不可小视。另外,由于本县的主要产品来源是农产品,他们受气候等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所以经营风险较大。

石门县乡镇企业发展优势明显,但是,问题也不少。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乡镇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呢?要想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不断利用企业的区位优势,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应该继续改革金融证券市场,完善融资体系,为乡镇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要与时俱进,引进人才和技术,格力创新,进行产品质量改革,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篇: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关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政方略。在我州全面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进程中,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关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更应全力应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阶段乃至今后稍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整合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作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和现状

(一)政策依据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为帮助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或遭遇临时突发事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以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社会救助种类呈现多样化,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救助对象的需要;救助标准逐渐提高,能够解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xx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力保障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省政府下发《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恩施州政发[20xx]20号)等文件,对农村低保范围、审批管理、资金来源、资金发放及操作规范等作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运作。目前,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xx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全力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州特色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

4、20xx年5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出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20xx年10月,州政府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新实施办法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开展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5、及时做好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救助工作。确保灾区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及时治疗。

6、根据民政部及民政厅的相关文件,落实临时救助及其他救助的工作,全力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

(二)我州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1、城市低保

截止到20xx年12月底,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xx]1号)精神,从20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2、农村低保

20xx年末,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30元。20xx年3月,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省民政厅为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总数达到了20万人,使农村最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农村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新华社等先后多次作了宣传报道,国务院领导也答复认可。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795人,集中供养率为73%,20xx年共下拨五保供养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农村散居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4、大病医疗救助

我州于20xx年开始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试点。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20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20xx年,我州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同时,对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免收挂号费、诊断费,注射费、观察费、住院床位费优惠50%,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30%,常规性药品优惠10%。

5、临时救助和其他救助

一是及时做好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我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年需救助灾民40万人左右。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州及县市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对灾区群众给予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治疗。二是做好临时救助工作。为及时缓解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按照上级要求,我州及时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州民、财两家联合行文,明确了救助制度和管理办法。城市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800元,农村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400元。三是落实好艾滋病、结核病孤儿救助。对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或父母一方因艾滋病或结核病死亡,另一方因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艾滋病和结核病孤儿,按照人月均200元(生活费150元、抚养服务费50元)给予生活救助。20xx年,全州临时救助人数5000多人。四是落实对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职工救助工作。从20xx年3月1日起,享受40%救济的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5元;不符合40%条件的其他救济对象(含国民党宽释人员)每人每月提高20元。

在各类救助资金的发放上,全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部委托金融系统,实行一折或一卡通的社会化发放形式,杜绝了资金发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发生,保证了资金的运行安全。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权的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中央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多。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也从原单一的应急救助,逐步拓展到十余项分类明确的单项社会救助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工作量的加大,管理工作难度也逐步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矛盾也逐步凸现出来,现就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概括如下:

(一)现行救助政策与个人需求存在差距

从总体上看,我州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总体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一是生存保障能力有限。目前的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不高,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民救助等只能缓解部分困难,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家庭个人发展需求得不到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子女辍学多;因文化、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困难群众创业、就业难度大,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三是救助范围还比较窄。以农村贫困群众为例,截止20xx年底,我州农村建档立卡的绝对贫困人口51.97万人,而目前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只有20万人,还有32万人未能纳入农村低保。四是救助程序、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简化和健全。要逐步建立监管到位、程序简化、救助及时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政策衔接机制有待加强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而现行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又多为独自依赖于其职能部门的独立行政。某些方面虽有协调,但从系统工程来看,许多救助工作还应当整合,救助政策还应做好衔接,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配合。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

(三)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资金保障支撑作用不强

恩施州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地区,所属的8个县市财政均为国定贫困县。县市地方财力薄弱,可用于社会救助的经费十分有限,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绝大多数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财政投入少,甚至按比例配套的经费都难以落实。且因为多方原因,社会救助的工作经费也较少或难以落实到位。

(四)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与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

我州目前仅民政部门承担的社会救助工作对象50万余人,每年还有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救助对象40万人左右。从而形成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不

一、标准不

一、政策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所有救助对象的家庭贫困状况的前期调查摸底都必须到户到人。其工作量很大,政策性要求也较严。但目前我州基层救助网络平台薄弱,救助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州及8县市仅有低保工作人员22名,88个乡镇办低保工作人员159人,其中75人为兼职,存在着严重的事多人少,工作疲于应付的局面。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事关长远,事关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一)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切实有效的协调机制

1、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应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在乡镇办建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服务工作平台,并依托这一中心搞好社会救助的受理、审查、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缺失救助,实现救助项目互补和救助效能最大化。着力推进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动员党政、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通过纪检、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2、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丰富,要素较多,头绪复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侧重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应重点在两个层次上做好衔接配套:一是对各单项救助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规范,使各项救助制度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等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要进一步搞好与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民政、劳动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劳动、卫生部门要在定点医院设立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三办合一”窗口,全部采取集中垫付补偿金、救助金,事后统一结算,既减少各部门工作量,又方便困难群众。

3、简化程序,方便救助对象

在低保金发放上,要将发放的程序尽量简化,并通过银行系统给予支付,实行社会化发放,直接支付给低保对象本人,减少中间环节。

在城乡医疗救助方面,一是缩短办理时限。根据救助对象难以垫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只要经民政部门授权的定点医疗机构核定,就可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核报医疗救助费。二是改进资金结算办法。第一,建立定点医院垫付机制。各市县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调与配合,由定点医院垫付医疗额度内的医疗费用,救助对象出院时只支付个人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垫付的费用。第二,对按规定转诊救助对象简化手续。对按规定转诊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救助对象,可采取就医后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有关费用的补助,必要时可预付部分救助金。第三,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共享,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三是设立多种灵活便民措施。通过发放一定限额的救助卡,建立平价药店等方式方便救助对象日常门诊与购药。救助对象凭医疗救助卡、低保金领取证或医疗救助证及身份证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购药。定点医疗机构在救助卡所限定金额内救助,超出限额由救助对象自付,救助卡内金额可跨和户内对象之间调剂使用。

(二)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加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资金供给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结合我州实际,要建立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各级财政实行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将社会救助各类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市低保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8%—1.5%)、农村低保资金(人年均40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等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预算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重视基础建设,配强工作队伍

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及时有效落实。按照xx省民政厅《关于印发xx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通知》(鄂民政规[20xx]1号)要求,州民政局应成立“恩施州社会救助办公室”,各县市要设立社会救助工作专门机构(最低生活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或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城乡低保以及相关社会救助审批管理工作,并按照“每3000名对象配备不少于1名工作人员”的要求落实工作人员;乡镇办要设立低保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应不少于2人;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受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委托,可以承担部分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可通过民间组织建立社区义工制,逐步将社区志愿者纳入社区救助网络。

(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舆论救助宣传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力求在宣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突破,扩大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的舆论环境。充分采取宣传栏、宣传墙、楼门口张贴通知,街道利用电子信息屏等宣传形式,使社会救助宣传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做到宣传救助政策无盲点。二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和救助等公益事业,深化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发展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和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困扶贫活动,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和慈善捐助行为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民生,帮扶弱势群众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四篇:大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

大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大连市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是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社会福利及维权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分别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民间救济、法律援助和监督管理11个方面,对大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关键词]大连市;流动人口;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46-03

[作者简介]蔡雯(1991-),四川遂宁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陈靖琪(1993-),深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曾凡君(1993-),湖南湘西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李斌(1991-),辽宁沈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10173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已趋于完善,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社会救助制度严重依附于户籍,这为流动人口获取社会救助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5亿,超过人口总量的1/6,而在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中,农民工占主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让他们在医疗、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方面享受与拥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是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大连市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现状

根据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本文把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分成11个方面,分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民间救济、法律援助和监督管理,分别从这11个方面对大连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最低生活保障

从大连市现行的低保制度来看,最低生活保障主要针对本市户籍居民。根据2004年1月1日大连市实施的《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大连市行政区域内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含城镇)居民和城市农业户口居民,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照该办法予以保障。由此可见,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大连市财政的拨付对象为本市户籍人口。在走访街道时,了解到大连市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依靠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另外由其他部门协助管理。由于流动人口不具备当地户籍,街道和社区对于流动人口中生活困难群体的管理模式相对被动,主要依靠有困难的流动人口主动联系街道,再由街道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公益救助,并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因而无法享受大连市对于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这使得困难的流动人口更加困难。

(二)特困人员供养

2014年5月正式施行的由国务院发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该《办法》实施,国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使这部刚开始施行的行政法规,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该《办法》仍受户籍制度制约,《办法》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教育救助只能向户籍地政府申请,对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救助仍然区别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由于当地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有限,无法对来大连的外来不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提供长期特困人员供养保障。

(三)灾害救助

灾害救助作为社会救助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生突发灾难时的应急措施。在调查中发现,大连市对灾害中的受灾人员的救助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是一视同仁,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因而,大连市在灾害救助方面的做法值得全国其他省市推广和借鉴。

(四)医疗救助

第一,针对在大连市有工作单位的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大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由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其单位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每月按比例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政府的积极推广下,其范围正在迅速扩大。但基于流动人口,特别是社会救助的潜在对象,他们工资收入微薄,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用人单位为其缴纳职工医保的比例较小。

第二,在流动人口中,一部分农村户口的人员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根据新农合规定,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就医报销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无法享受非户籍地医疗报销服务,因此,参与新农合的外来农民,在大连市与没有医保的外来人员基本无异。

第三,根据《大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在流动人口当中,只有在市内四区中小学(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就读并取得学籍的学生,才能够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除此以外,即便是无任何医疗保险的老年居民或者是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只要不是大连市市内四区的户籍,均被拒之门外。

(五)教育救助

1学龄前教育

2013年末,大连市为了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回收公办幼儿园12所,新开办公办幼儿园24所,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由3%提高到463%。尽管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幼儿园资源紧张的局势,但是资源紧张的局面并未缓解。处于较低收入水平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2义务教育

大连市目前已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到本地义务教育的范围内。根据大连市《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4]147号》的文件规定,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公办中小学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接收居住在本学区范围内的农民工子女就学,确因班额过大无法接收的,应向家长说明情况并同时报告主管部门,区市县教育局应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居住地安排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无论是原籍学校还是所申请的大连市本地的学校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其他没有明文规定的闲杂费用,并且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以及其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同样对待,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上述相关的规定和实行情况,都与2014年12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颁布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持了高度一致。

但同时,如果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想要申请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入学,他们需要向原所在学校、现申请的学校、县区教育局、工作单位等多个地区、多个部门申请开具多份证明和申请。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人生地不熟,加上各机关、部门复杂的办理程序,或是出现乱收费、无人理的情况,极有可能造成适龄儿童入学迟延现象。

3高中教育

大连市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报考本市的高中阶段学校,并纳入普通高中公费录取之列,可以填报公办普通高中公费统招志愿。针对大连市流动人口子女1年内多次更换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连市在学籍管理上进一步简化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转学的程序,为流动人口子女开设了入学绿色通道。

大连市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充分发挥了各大社区和街道的作用,利用各个社区组织活动,来提高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度,如大连市黑石礁街道每星期都会举办 “快乐星期三活动”,集聚爱心人士为社区需要帮助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辅导作业、捐赠书籍、参加文艺活动等。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六)住房救助

2002年大连市开始启动廉租住房工程,截至2013年6月,全市已有3万多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补贴。根据2013年出台的《大连市困难群体租赁住房租金补贴实施方案》,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实现全覆盖,包括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家庭)、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经济适用房保障条件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和城市无房户等。并且2014年率先在国内启动正式实行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

大连现行的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形式主要有两种: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截至2013年,25000多户家庭申请了公共租赁住房,其中8000多户申请货币补贴,目前申请家庭已经基本得到住房保障。申请实物的家庭17万户,前期通过摇号解决了5200户。大连市对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较为完善,覆盖范围广、房租补贴水平不断提高,廉租保障标准逐步调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廉租房保障对象必须是具有本市市内四区城镇户口、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且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7平方米以下(含本数)的家庭。而2013年《大连市困难群体租赁住房租金补贴实施方案》中添加新就业职工和城市无房户。其中新就业职工是与市内四区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全日制本科毕业不满5年的无房职工,覆盖范围单一。

大连市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因此在充分保障大连市户籍人口住房的前提下,着手保障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的住房问题,有利于有效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七)就业救助

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群体,受其自身文化水平、综合能力的限制,以及城市对本地劳动力实行地方保护等原因,他们的就业机会少,就业范围狭窄,大部分都是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从事一些脏乱差的工作,这部分流动人口处于就业能力贫困的境地。目前,大连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救助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以大连市黑石礁街道为例,黑石礁帮万家服务中心对所辖街道居民开展了包括就业指导、就业能力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系列就业帮助服务。这些服务对所有街道居民,包括非本市户籍居民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就业率。目前大连市由街道和社区开展的居民就业指导和培训项目均不对户籍设定限制。

(八)临时救助

根据《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统计显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六项社会保障中,城镇医疗保险覆盖最高,但是还不到27%,基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属地化管理与碎片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难操作和流动性欠缺等问题,流动人口依然得不到或者是难于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对于流动人口中社会救助的潜在对象来说,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或者是突发性疾病时,一个家庭则极容易陷入贫困。因此,为流动人口提供应急性的“临时”救助非常必要。

根据2014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之前的临时救助所针对的对象,是本地户籍人口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遭遇特殊困难的家庭,将生活水平低于流入地最低生活水平的流动人口排除在外,覆盖范围过于狭窄。

(九)民间救济

目前大连市社会公益组织的主要救济方向集中在灾害重建、贫困地区教育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极少涉及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社会公益组织具有资金来源充足、组织机动灵活、成员遍布社会各阶层等特点,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较之于官方救助更加灵活、精准,信息更新迅速,行动更加快捷,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黑石礁街道对于利用民间力量对流动人口提供帮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极组织公益社团和爱心人士对有困难的流动人口进行募捐。在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中,社会公益组织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流动人口的困难,也可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十)法律援助

流动人口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从内在安全感到社会保障各个方面都要弱于本地居民,生活中极易受到来自当地人、用人单位的不平等对待。而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员,其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报有“政府衙门是老虎,轻易碰不得,又怎么会管我一个外来人的闲事?”的错误观念。因此,面对维权困境,流动人员大多选择默默忍受或者采用错误极端方式,如打架、自杀、搞破坏、找社会黑势力帮忙等方法来寻求心理平衡。

三、结语

与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制度安排相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的成本低、基础好、易操作、效益高、现实作用明显,大连市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应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大力加强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救助管理制度在维护流动人口基本生活权益,调整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应有的作用。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of Dalian has mainly realized the universal coverage.However,influenced by the dual social struture,the floating population remains in a weak position in such as living standard,employment,social welfare and safeguard of rights.This paper did som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leven aspects of basic cost of living allowance,support of extremely poor peple,salvation of disaster,medical treatment,education,housing and employment,temporary salvation,folk relief,legal aid and supervision.Key words:Dalian;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assistance(责任编辑:刘润婉)

第五篇: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日前,**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困难群众“救急难”工作试点,以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全区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做好各项制度和救助资源的衔接配合,补短板、托底线,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要求得到满足,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长效机制。

一、“救急难”试点工作初步成效

1、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道办)两级负责制。依托区、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在原民政窗口上,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窗口,搭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民政、教体、人社、住建、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办理社会救助窗口转介救助外,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直接受理群众的急难救助申请。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信息平台,实行市、区、镇(街道)、三级联网,做到救助信息三级共享,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避免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遗漏,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平台。

2015年对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体进行了临时救助,1-10月共为630人次,救助105.59万元。

2、设立“**市**区‘救急难’备用金”。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并吸收社会捐助资金,设立 “**市**区‘救急难’备用金”,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用于救助我区在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今年以来我区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肾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建立急难对象发现报告机制。村(居)民委员会是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发挥辖区城乡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在每一个部门、镇(街道办)、村(社区)确立1名专职信息员,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确保困难家庭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4、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救急难”专项基金。通过社会捐赠、赞助方式,在民政部门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拓宽急难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保证急难救助工作有效开展。发挥慈善协会等组织作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针对急难个案开展救助。我区爱心人士、干部职工等为患白血病、肾病等重病的儿童捐助50余万元,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困难和不足

1、临时救助标准较低,发挥救急难效能有限。一些困难群众因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临时救助标准较低,救助效果有限。比如,我区现行临时救助制度规定救助标准最高为3000元,但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和救助需求的高费用特点,使现行的临时性救助制度,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要彻底解决这类特殊人群的急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2、社会救助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我区虽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联席会议运转还处于试行阶段,因此,仅凭一个部门唱独角戏,部门协调落实救急难实效低,救助资源整合欠缺,救急难最大化发挥其效应方面还比较欠缺。

3、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薄弱。全区辖11个镇、街道办26万人。每个镇、街道办只有1-2名民政工作人员,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大多难以承担日益增多的社会救助工作,社会救助工作力量不足和任务量负荷过重的矛盾在**区较为突出,就民政局而言,低保入户调查人员也难以落实。因此,对急难对象的实际家庭收入情况的跟踪调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要深刻理解救急难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社会救助机制创制。首先要明确救急难是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人员救助、住房、就业等8种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内开展工作,“救急难”是机制创制,而不是政策创制;其次要明确“救急难”是社会救助范畴的“救急难”,立足于“托底线”,是对因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的困难救助和帮扶。二是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依据国家和省临时救助制度,抓紧修订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突出“救急难”作用,进一步用制度规范救助对象、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救助资金等事项,避免救助工作的随意性,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急难问题上,避免

“网底”编织不牢。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落实”的原则,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整体联动的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分析急难救助问题。明确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职责,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各司其责、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政府为主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救助急难事务。帮扶困难群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引导得当,社会力量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一是要以慈善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为载体,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赞助和参与救急难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急难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4、完善急难对象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共享机制。在民政部门建立的信息核对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为主动发现急难对象和准确判断急难情形提供依据。加强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以及慈善组织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掌握专项救助和慈善救助开展情况,使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政府的救助资源、慈善组织的救助项目,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资源有效对接。

5、充实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急难救助工作的重心在基层,能否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众解决急难问题,基层是关键。一是要强化基层社会救助力量。配齐、配强、配好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使救急难工作有地方开展、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有设备作后盾;二是要按照“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要求,加强工作配合,注重工作联动,努力形成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

下载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石门县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对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社会闲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管理对策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就业压力增大,我市闲散青少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社会救助申请综合调查证明材料

    综合调查证明材料 市民政局: 我镇 村(居委会)村(居)民 ,身份证号 ,家庭人口 人,是(否)残疾家庭,残疾人数 人,残疾类别及等级 。家庭成员及身体状况 。有(无)子女, 子 女,子女情况 。该......

    中日震后救助对比范文合集

    中日地震后救助对比分析 姓名:晏菲 学号:20101020076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日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和海啸,这是日本......

    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

    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

    社会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 为推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

    社会救助文档

    1、低保对象可不可养狗:一、何为低保对象,划分的标准应是此人的家庭实际收入,而不是此人是否养狗,以养不养狗作为划分低保对象的标准是错误的。二、既然以家庭实际收入作为划分......

    社会救助

    李子言事件——社会救助相信大家看到李子言事件心情都会比较沉重,这个比我们小一点点的孩子本来应该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在大学里学习,但是他接下来的生命却要在监狱中度过。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