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

时间:2019-05-13 05:3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

第一篇: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

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

近年来,xx市政法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同志提出的“八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在更高起点、更严标准、更实措施上推进平安xx、法治xx、和谐xx建设,努力在促进和谐稳定、维护公平正义、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水平上

取得新进展,为保障服务全市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配合不够“紧”成为制约政法机关保障服务三个发展的“羁绊”。在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置突发性事件时,尽管预案体系比较健全,相关部门的任务、方法、措施、责任都很明确,但推诿扯皮、拣轻怕重的现象依然存在,遇事过分依靠政法机关,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基层创安过程中,群众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千方百计搞发动,部分群众仍视社会治安和平安创建工作为负担,视见义勇为为管闲事,致使群防群治组织难以落到实处。

(二)保障支持不够“足”成为制约政法机关保障服务三个发展的“软肋”。一是经费不足。受财力制约,政法部门的基本办案经费常常不能按需拨付,个别大案要案经费不能足额拨付,部分基层单位办公用房小,办公条件差,尤其是“5.12”地震造成2个派出所、1个法庭、1个看守所的房屋成了危房,这些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政法机关保障服务发展的功能。二是装备落后。在科技强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科技水平偏低,技术装备落后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三是情绪不稳。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政法干警编制不足,任务重风险大,超常的劳动付出与物质待遇不相称,影响了政法机关的战斗力和干警情绪,从优待警的道路依然遥远。

(三)创新力度不够“大”成为制约政法机关保障服务三个发展的“瓶颈”。部分干警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集体意识淡薄,做工作习惯于听从指挥、按部就班、懒于思考,缺乏工作激情,缺少观念更新,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重制定、轻调研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管人和管事不统一、责任和权力不统一,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体制性障碍因素尚未真正破除。

(四)干警素质不够“齐”成为制约政法机关保障服务三个发展的“短板”。一是执法不严。执法办案过程中,个别干警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该管不管,放弃原则,办“关系案”、“人情案。”二是效率不高。干警业务素质不平衡,和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差距较大,办案力量不足,形成人少案多的“瓶颈”,影响了办案质量。调解员法律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调处矛盾纠纷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无法作为诉讼证据。三是重视不够。少数政法干警理想信念动摇,缺乏驾驭复杂治安形势的能力,甚至违法办案,吃拿卡要,贪赃枉法,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亟待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教育。四是基础不实。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社区民警临时应急任务多,难以全身心沉下去做工作,工作缺乏动力、压力。

(五)执法监督不够“硬”成为制约政法机关保障服务三个发展的“障碍”。一是认识存在误区。少数政法干警认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是对司法独立的干预,把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监督、管理与司法独立行使权力对立起来,拒不接受党委政法委的监督。二是监督依据匮乏。中央政法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作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依据,只注重宏观上的把握,缺乏微观上的细则,针对性弱、可操作性差,授权不够充分,令执法监督工作无所适从。三是配合不够紧密。政法委执法监督往往是单兵作战,难以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建立起密切联系,无法发挥优势互补,以致执法监督力度不够,难以产生最佳效果。四是监督中心偏移。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心发生了偏移,政法委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息诉罢访上,忽略了对政法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

二、对策与措施

(一)在维护群众利益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执法为民这个核心

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筑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切实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自觉从人民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着力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一是要始终坚持公正执法。政法机关落实执法为民的要求,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公正执法上。组织干警认真查找损害群众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等问题,深刻剖析原因,认真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重点解决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廉洁的问题,不断提高广大干警公正执法的自觉性,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护权益,尤其是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如群众打不起官司、打赢了官司又难以执行等问题,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积极落实惠民、助民、便民举措。

二是要始终坚持便民利民。不断完善措施,简化审批程序,减免相关费用,改进服务态度,快捷高效办理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等证照,加强和改进治安、户籍、出入境、消防、交通等环节的行政审批管理,方便服务群众。依法减交、缓交、免交诉讼费用,规范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收费,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要始终坚持亲民爱民。牢固树立上访群众“有理”或“基本有理”的思想,以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为主要内容,真正把亲民爱民理念根植到干警头脑中,落实到干警行动中,贯穿到执法活动中,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四是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做到学法知法、遵法守法、严格执法,力求处罚适当,保证程序合法,坚持依法治访。

(二)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平安和谐万源建设

牢固树立“稳定是硬任务、第一责任”的大稳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综合治理大平台,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完善严打整治体系、整体联动体系、纠纷调处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目标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调解优势,扎实深入推进平安和谐万源建设。

一是有效化解内部矛盾。针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新形势,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乡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探索出“四个五”整合模式,即“五集中”:集中人力、集中物力、集中场所、集中信息、集中手段;“五统一”:统一名称、统一人员、统一制度、统一台账、统一考核;“五联合”:联合调解、联合防范、联合管理、联合整治、联合创建;“五到位”:组织建设到位、人员经费到位、硬件达标到位、资源整合到位、制度运行到位。真正将综治、维稳、司法行政、信访、民政、派出所、法庭等基层部门整合为一体,实现了资源整合、手段集中、重心下移,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共调解各类纠纷1535件(次),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1436件,调解成功率达96%。

二是突出抓好对敌斗争。坚定不移地高举“三个维护”旗帜,站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高度,按照中、省、达州市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政法各项工作,为全局、大局服务,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和隐患,增添措施、整体推进,保证思想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坚持以打击防范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为新时期对敌斗争的重点,严打“法轮功”等邪教破坏活动,时刻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反邪教和反恐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情报信息和侦察控制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切实担负起对敌斗争的领导责任。今年以来,破获“法轮功”及各类邪教案件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人,治安拘留1人,取缔非法聚会点17处,教育训诫参与聚会信徒100多人,收缴“法轮功”宣传传单60余份,查获非法宗教书籍70余册。

三是重点解决突出矛盾。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市委书记、市长大接访活动,采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部门联动、责任追究、设立专项资金等有效措拖,加大力度处理信访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加强了对重大敏感问题、敏感时期动态的掌控,全面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热点难点问题排查调处,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城市建设、铁路ⅱ线建设、国道改建、高速公路建设、医患纠纷等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以及前些年企业改制等遗留问题。今年以来,我市防止群体性上访2件50余人次,制止群体性械斗1件110人,成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9件(次),依法强制拆迁了xx农贸市场,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疑难问题。同时,确保了由xx市委、市政府主办,xx市委、市政府承办的“中国富硒茶都——xx首届天然富硒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全面提升了xx的知名度和美誉度。“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有效整合政法、武警、保安力量,实行全警上路、满员上岗、昼夜巡逻,坚持车巡、步巡相结合,物防、技防全开通,有效防控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保持了社会安定。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扎实深入开展六项百日大行动,实现了“零进京、零赴蓉、零到达、零重大刑事治安案件、零群体性事件、零安全事故”的六零目标。

(三)在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大力促进政法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着眼事要解决。对涉及民生的涉法涉诉案件加强监督指导,着眼事要解决,切实做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认真核查所有交办案件,适当补偿瑕疵案,及时依法纠正错案,确保实体与程序公正,努力实现法律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特别是去年以来,通过调整思路、重新处理,适当补偿、个案救济、纳入低保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一批积压多年的涉法涉诉信访老案,保障了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或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大监督检查指导力度,限期整改、完善执法。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两次,共检查公、检、法三部门办理的刑事、民事、执行等7类案件126件,及时发现并较好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规范了执法行为,促进了公正司法。

三是加大监督力度。积极探索与人大、政协、纪检联合监督的方式,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加强社会及舆论监督,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坚持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事后追究相结合,坚持经常性监督、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形成全过程、多功能、广覆盖的监督网络。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提升工作效能。涉法涉诉重信重访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对涉及政治稳定的敏感性案件,只有把握正确方向,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督促落实,促进工作效能全面提升,才能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在更新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创新推进适用机制体制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机关建设,不断推动各项政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要树立四个意识。一是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政法干警,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西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保证政令畅通,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二是增强大局意识。以“总揽全局看政法”的气魄和胆识,从中、省、达州市政法工作发展的大趋势去把握我市政法工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去定位政法工作,从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小康”的大目标去做好政法工作。三是增强法治意识。自觉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切实完善执法制度,落实执法责任,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四是增强群众意识。把工作目标定位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上,把工作重心定位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诉求上,把工作方向定位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上,把工作方针定位在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上,全力以赴做好群众工作。

二要选准工作载体。一是与“六型机关创建”相结合。通过深入推进“廉洁型”、“效能型”机关创建活动,把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得更好,更有战斗力,更有凝聚力,更好地担当起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二是与“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通过抓学习、抓领导、抓问题、抓措施,实实在在推动机关建设,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勤学善思,昂扬向上,求真务实,清廉和谐,懂规守矩,勇创卓越的良好风气,推动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三是与“三大主题活动”相结合。目前正值开展“三大主题活动”的关键时刻,必须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不断提升机关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水平。四是与“困难帮扶工作”相结合。“5.12”地震发生后,政法系统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区共捐款5.2万元,缴纳特殊党费3.04万元。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联系点帮扶指导行动、留守儿童救助行动和贫困群众助困行动。

三要创新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形成人人严格遵守、个个逗硬执行的浓厚风气。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完善了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协管干部制度、执法监督制度、议事制度、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政法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规范化的工作和管理机制。

(五)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倾力打造风清气正政法队伍

政法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做到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

一是深化“三大学习教育”。按照中、省、达州市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广泛开展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促进司法公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活动”。强化落实,着眼于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和深化作风建设来谋划、部署、落实“三大主题活动”,以各项政法工作成效检验活动成果。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不适应”、“不满意”、“不规范”的问题。创新举措,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大比武、大评议、案件质量大评查、信访突出问题大调处、先进典型大评比等活动,打造亮点,形成特色。

三是着力构建“三大机制”。加快建立政法机关人员招录和补充常态机制,使全省警力配备达到全国水平。完善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使政法建设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更新机制,加快推进全省“两所一庭”基础设施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建成率达100%,技术装备达到国家标准。

四是完善“三大执法体系”。针对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出现问题的岗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执法质量考评体系、执法监督体系、政法工作评价体系“三大执法体系”,完善执法监督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执法公开制度,推行执法告知、听证等措施,对影响执法公正的问题必查,对损害政法队伍形象的问题必究,对伤害群众感情的问题必纠,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

第二篇: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问题:

1.特殊教育法制建设滞后。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规都涉及了残疾人儿童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儿童教育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现行法律法规中,缺少更为详细的、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法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在残疾人教育上更为突出。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往往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主管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特殊教育发展。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极少,公办的只有8所,民办的也只有4所,这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2.政府对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投入不足。

我国的特殊教育投入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极少,公办的只有8所,民办的也只有4所,这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并且经调查发现,县级的残疾人教育学校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手段没有配备,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料都缺乏。例如,学生没有起码的的上课的器材,更不用说聋儿有适用的助听设备、盲生、儿有适用的助听设备了。另外,民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生存发展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甚至连教师、及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缺乏。3.残疾儿童入学率偏低。

残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残疾导致的残疾人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是造成入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其次,经调查,大多学校在招生时在年龄、户籍、身体状况上都有所限制。例如,智力学校要求只接收本地区内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智障儿童,另外在年龄方面也有阶段限制。这就使得多重残疾的、较偏远地区的以及大龄的残疾人没有获得特殊教育的机会,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4.民办与公办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1)从经费上看:公办学校各项花费全部由家承担,资金压力较小。而民办学校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调查显示,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助、基金会以及企业的赞助、学生义卖所得及部分学员缴的学杂费等。2)从硬件上看:公办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表现在学校占地面积较广、有较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残疾人康复健身设备。而民办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就极为缺乏,表现为学校场地狭小,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以及基本的康复健身设备。

3)从软件上看:公办学校教师资源比较充足,教职工分工比较明确,层次等级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水平都相对较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较多。而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差强人意,教师水平不够高,教师资源缺乏,教师百分之八十为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

4)在教师工资待遇上: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由政府承担,并且待遇要比正常学校的教职工待遇多25%的特殊津贴。民办学校教师待遇较差,甚至许多教师是属于零工资义务教学。5.6.7.8.9.5)从生源上看:公办学校主要招收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对外地学生招收较少。而民办学校生源来源不固定,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和外地的学生。

市级与县级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1)从经费上看:公办教育机构的各项经费虽然都由政府承担,但相比条件相对较好的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2)从硬件设施上看:县级特殊教育机构的的上级部门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康复健身设备,但是由于设备受损之后的维修费用将由学校承担,高昂的维修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设备极低的使用率。

3)从教师水平上看:县级学校教师水平较低,经调查,百分之九十的教师是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特殊教育机构自身宣传不够到位。

学校宣传不到位体现在,在互联网上难于找到确切具体的关于各特殊教育机构的信息,而且教育局的网站上有关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职高专、普通高校、培训机构等学校的各种信息,却唯独缺乏残疾人教育机构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网络上的一些关于残疾人教育机构的信息都相对落后,很多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经调查,残疾家庭对残疾学校信息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古老口口相传的方式。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残疾人教育内部的发展还不平衡。

在不同残疾类别上,多重残疾人口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其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在特殊教育的不同阶段上,学前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其需求之间的也存在不平衡。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而经调查,以南昌市为例,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并没有健全的以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生而进行教育的机构。南昌市区只有针对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三种残疾专门学校,而南昌市各个县也只有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其中,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的只招收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表明,无论是在机构数量上还是在机构类型上都无法满足残疾人教育的需求。残疾人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着中国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残疾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普遍,但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落后。

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8所公办的及4所民办的特殊教育学校都主要实施的是基础和教育;同时有9所职业培训学校的存在。但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落后,缺乏专门的针对残疾人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现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仍然呈现为精英式教育, 表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经调查,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只有极其少数的学生最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学对很多残疾孩子来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丽的梦。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与教师培训体制有待改善。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一些身体上以及心理上的残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缺少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从总体上看,至今南昌市还没有出台特殊教育教教师和专业人员专业资格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职培训工作缺少统一的制度保障和约束,特殊教育机构缺少正规培训。

对策:

一、政府政策方面:

1.加强残疾人教育地方法规和制度建设,构建系统的残疾人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在智力残疾人特殊教育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残疾人教育条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培智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为主、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系列特教机构;智力残疾人学前、基础、普通高级中等以上以及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但仍然存在着缺少规范智力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专项法规,教育管理不统一,学前、职业以及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需要在完善法律、统一管理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方面做进一步完善。2.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残疾人教育统一管理。

需要创新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残疾人公办教育机构为主导,加强民办机构与公立特殊教育机构的衔接,充分的发挥民办残疾人教育机构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将民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学龄教育机构纳入全市特殊儿童少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工作轨道。另一方面要重视随班就读管理,支持随班就读工作。再者,在资金、政策、教学等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对运行相对困难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和扶持,以推进残疾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构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结构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同时,为扩大融资渠道,应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学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残疾人教育办学模式。为使每位残疾儿童均能享有适才、适性之教育机会,政府应积极建构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支持体系,提供充足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材编写,在职培训与相关设备等支持,以具体落实零拒绝之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政策。

4.将残疾人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保障残疾人特殊教育质量。

与正常儿童学前教育不同,残疾人学前教育具有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特点。实践证明,听力残疾儿童如经过早期的语言训练,盲童经过学前的初步忙文读写训练、智障儿童经过社会适应的训练和学校环境的适应训练等,都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入学就读。学前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教学效果,而且将最终影响到残疾人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与政府依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并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投入以保障学前义务教育实施。另一方面

二、机构自身:

1.扩大招生,降低招生门槛。

减少一些苛刻的、不必要的入学限制。充分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2.3.4.5.6.7.利,使残疾孩子对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另外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尊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与发展权。

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政府行为,保障残疾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残疾儿童应该享有的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同时扩宽残疾学生的就读渠道。完善残疾人教育序列,设置适性多元的安置模式。

针对我国残疾人教育序列不完整的缺陷, 我们可以将残疾人分两类来考虑。第一类是让肢残学生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 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其打开通道, 在入学资格和学校建设方面为肢残大学生提供应有的服务。第二类是以聋哑学生为主体的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人大学教育部可以在设置有特殊教育学校里有序地推动残疾人教育序列的完善。

其次,残疾儿童的特质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各类残疾儿童的特性。各校残疾儿童的人数、各地环境等皆有差别或不同,以单一模式安置残疾儿童势必无法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当前世界各国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安置已日趋多元,未来我国应该依据残疾儿童及教育环境之不同特性(例如考虑残疾程度、环境资源)。建构多元安置模式,提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资源班。巡回辅导等多种模式,使每位残疾儿童均有充分、均等的教育机会,获得最适当的安置,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残疾孩子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跟正常孩子有较大的差异,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特殊教育的教师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并能够在一体化的课堂中实施兼顾其需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培训,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要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教学与反思想结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此外,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都应必修“特殊教育导论”,对综合性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师要增设“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课程,以适应多重残疾学生教育的需要等。建设无障碍校园和人文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无障碍校园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有残疾学生的学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 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基本生活设施包括在学校建筑物出入口、地面、电梯、房间等处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和可供残疾人使用的相应设施等。教育和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利用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 能够实现语言与文字的相互转换, 使听觉或视觉障碍者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各类替代性输入输出设备如头部跟踪指示器、眼神交流器、无键键盘等。可使肢体残疾者操作的计算机。人文校园则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 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转型与发展。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呈低龄化趋向,重度残疾学生。多重残疾学生日渐增多。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功能转型与特色发展的问题。

应整合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专业特色,统筹规划或整合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咨询中心、巡回辅导教学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特殊教育教材教具中心或重度及多重残疾学生之个案管理与训练中心等。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应朝不分类方向发展,并加强其在重度障碍教育领域之相关专业与研发。

8.建立家校合作的支持网络。

连接家庭与学校有助于残疾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通过建立家校合作的支持网络,增进家庭参与教育的机会。提升残疾儿童家庭参与特殊教育的几率,除了规定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外,学校可制定鼓励措施,结合家长团体力量,通过特殊教育教师,相关专业人员残疾儿童及家长的理性、真诚、适切的沟通,分享特殊教育的历程与经验,以及支持服务的提供,提升残疾儿童家庭参与,协助残疾儿童学习与成长。

三、社会家长:

1.调整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 构建实现公平的政策基础。

给弱势群体适当倾斜是现代法治文明的理性选择 , 如何在落实普惠政策的前提下, 给予残疾人教育发展以特惠政策, 甚至可以把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残疾人教育整体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尽快缩小差距, 促进整体发展, 这应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此外, 要尽快调整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充分考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 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 构建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基础。

老师和校领导认为残疾孩子的父母的觉悟较低,对于孩子的特殊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耽误了孩子的教育黄金时段。

整个社会对于特殊教育还是存在极大的误解和偏见,仅有政府支持是不够的,整个社会体制、舆论支持等各方面都很重要。

结语:

残疾人教育不仅能补偿其生理与心智的缺陷、传授文化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残疾人的精神需求,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自立自强。我国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与当今世界的“尊重多元”“教育每一位孩子”“所有孩子的教育机会均等”等特殊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应注重残疾人教育均衡发展,关注、特别扶持那些受教育相对薄弱的对象和教育的环节;应将残疾人教育置于残疾人事业基础、先导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市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外部经营条件的恶化、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弊端,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从而阻碍我市在区划调整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筹资困难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弱,市场知名度较小,融资人才缺乏,很难得到商业银行支持。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基层缺乏自主决策权,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制约了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产品利润率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从而影响了信贷业务的展开。

(二)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

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

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相当多的企业未通过IS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任务紧迫,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以及企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很多人不把私营企业看作是真正的就业,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吸收到所机需要的人才。导致企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强,效益不高。当然,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也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因素有关。

(四)、竞争无序,扰乱市场

我市的中小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的问题。同类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竟相压价。企业为了在保持低价位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利润,有的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有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同时,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产品市场竞争无度,中小企业自身也较为被动,经营难度加大。

(五)、污染严重,破坏环境

我市的中小企业,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困难。加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企业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治理“三废”的力度小、投入少,措施不力,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二、对策

(一)、加强政府指导、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制定优惠的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变,走规模经营、高效发展的道路。加大政策扶持,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促进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但根本途径还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已经建立了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和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将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国家有关政策要真正发挥效力,尚需时日。

(三)、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也是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整合,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和创造

市场的需要,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求得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并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中,要把自立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自立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四)、培养创新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专业化生产。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创新能力的主体,企业核心能力的实现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激发人力资本效益增量来达到。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储备、开发、培养人才,建立一套有效的扶持、保护措施。

(五)、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同时还应重视人本管理。现代成功企业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挖掘人的潜能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其次要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投资组合的选择来分散、降低和避免风险,提高风险报酬率和经营安全性。还要重视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把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臵。做到长远目标

明确,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避免企业全局决策的失误,保证内部机制灵活,并做到依法经营。同时,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公司

对于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政府设立的风投公司通过贷款或入股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待企业走上正轨后,可以通过回收贷款、入股分红、出售股分等方式,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现在,影响未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关的政策、服务方面的支持;中小企业,在面临新经济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以战略的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也势在必行的。

2011年11月11日

第四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跃云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给予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宽松的政策,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困难。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一是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是独立经营,没有参加合作社,自身的规模也比较小,在土地少的地区一户也就几亩地,在北方地多的地区也就几十亩到百亩土地,这样的土地规模不足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形成规模经营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很多农户并没有市场预测能力,摸不着市场的脉搏,因而生产的产品和市场的需求相背离,使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即便是卖出去了,也卖不上价,达不到农民预期的效果。三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经济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因而没有形成围绕大型龙头企业而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经调查发现,凡是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如内蒙古兴安盟巴拉格歹乡就有一家加工蔬菜的龙头企业,由于这个企业的入住,带动周边的农户种植蔬菜,只要达到企业的标准,全部由企业收购,现金结算,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所以当地的蔬菜形成了规模生产,农民实现了增收,企业获得了利益。还有蒙牛入住内蒙古兴安盟,带动了兴安盟奶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

(三)、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农牧民的增收受到影响。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在上涨,而且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水电的费用也在涨;对于养殖业来说也是如此,饲料的价格涨速也够快。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玉米、豆粕等的价格都持续上涨,2013年1月份,玉米的平均价格在每吨2337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4.55%。豆粕今年1月份平均价格在每吨3909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32.19%,涨幅都比较大。使养殖成本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国家给农民的惠农政策在打折扣,使农牧民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五)、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块基本是靠天吃饭,没有灌溉设施;有些地方有灌溉设施,可是由于管理不善而不能使用。还有电力设施也不够用,还有道路交通不足等等。如果不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就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抓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园、示范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这些示范典型的带头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一是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粮食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上喷灌和滴灌,以提高灌溉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村饮水、路、电、通信、水文和气象防灾减灾、粮食仓储设

施等建设,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把村与村、村与乡的公路改成沥青路或水泥路,提升县域农电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一事一议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五)抓体制创新。一是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金融和技术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加快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着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沈艺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12、122、煗 暖论文网2012-09-22发表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独特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今后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一般来说,数量指标是利用企业的资本金额、销售额、雇用人数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质的指标主要是指从遵循经营学的角度,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例如,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性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一体等。按照许多国家对中小企业质的规定,大企业的分支机构即使在数量指标的衡量下达到了中小企业的标准,从质的方面仍不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

(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国家五部委局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和60%以上,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约2.8亿劳动力,大多数也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税收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它们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为确保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所需投资较少,并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它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灵活,管理成本较低,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并且有利于发挥从业人员的创造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加快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一批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并 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及分工协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急剧膨胀,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强大竞争优势,似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惨淡经营。一些经济学家也由此断言:中小企业已丧失了活动空间。然而,中小企业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脊梁。在美国,雇员在100 人以下、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产品出口额占全国产品出口额的40%以上。我国的台湾地区其经济体系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7%。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以日、韩为代表的大企业主要模式受到较大冲击,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所受冲击则较小,显示出中小企业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如,日前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家俱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而,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几十万个国有和乡镇政府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放开和搞活,将是近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2、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问题,始终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增劳力和存量劳力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广量大,且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改革开放20年来,城镇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75%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的先锋队。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是地方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集镇。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另一方面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20年来,乡镇企业已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92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半。这不仅加强了社会稳定,而且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第三,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级政府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上,哪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生活比较富裕,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基础。

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在美国,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的。因为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大企业一般注重常规生产,不愿意去冒风险。因而小企业往往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验田”。我国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符其实的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悉,深圳市首批认定的9家“深圳·国家科技成果产业推广示范企业”竟然全是中小企业; 深圳考核认定的94家技术先进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占76%,124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也占90%左右。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

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船小好掉头”上,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尽快推出,占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应更具有竞争力。只要利用中小企业灵活善变的优势,引导它们放开搞活,对活跃市场功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5、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运行操作简便、引发的社会震动小,相对较易进入新体制,已成为企业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改革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诸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经验,往往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后取得的,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所以,企业的改革深化离不开中小企业作为“开路先锋”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1、外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不力

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有许多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 政策上的帮助,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又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受各级基层组织管理,而各部门的管理方式、政策不一,多头领导,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企业经营束手束脚,无实际的经营自由权。

(2)对中小企业监管不严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使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小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分散、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3)中小企业负担重

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企业税负、社会负担愈来愈重。比如在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标准上,对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9 %征收,而对国有大型企业则按2%征收。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对名目繁多的费用常不堪重负,企业经营步履维艰。

2、内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般说来,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行业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

(2)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

一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二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三是缺乏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企业难上规模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空间较小

从政策角度分析,存在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特别是猇亭区中小企业在扩张 发展时,规划、用地等方面的政策,与市开发区猇亭园区的项目相比差距较大,发展环境条件明显失衡,影响了中小企业业主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猇亭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规划选址和用地计划都要通过开发区审批同意才能实施,从近几年向开发区申报的情况看,由于受到规划的限制,基本上是难以落实的。因而导致几家小企业不得不迁往外地投资发展。

2、融资难度较大,服务体系滞后

据调查,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贷款供应不足。国家曾多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供求矛盾自然较为突出;受国家投资导向政策的制约,猇亭区符合国家信贷政策支持的产业不多,是难于得到银行支持的重要原因;加之银行实行了非常严格的贷款终身责任制等约束机制,银行管理人员和信贷员存在少放贷或不放贷的现象。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贷款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担保服务缺位。猇亭区担保服务机构尚未建立,中小企业通过担保的途径很难融资。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多数企业只能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获取贷款,此途径不仅手续、程序十分复杂,而且周期较长,远水难解近渴,企业只有放弃。三是融资方式单一。从现实情况看,猇亭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方式只能“望而却步”。四是贷款成本较高,企业没有积极性。企业贷款除支付银行利息外,还要给中介机构支付较高的费用,因而企业没有积极性。近几年来,猇亭区有近90%的中小企业未获得银行新增贷款,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达产率不足50%。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从事信息服务、信用担保、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政策法律方面的服务机构还不多,服务质量也不高,服务体系滞后成为制约猇亭区中小企业发展新的障碍,因此,加快猇亭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3、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偏少,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较弱,且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难于推陈出新。

4、要素制约日趋严重

劳动力要素制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劳动保障政策,这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因收入差距的原因,本地大量青工外流到发达地区,致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三、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多年来,不管赋予什么样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都能坚韧地存在和发展,具有顽强的 生命力。如今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就是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小企业的问题并非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保持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重视和大力扶持。只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中小企业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中小企业的经营走出困境,走向新生。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帮助

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针,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抓大就是要着力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小则是要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近年来,人们对于如何“抓大”都普遍比较重视,一些部门或地区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大都向少数大型企业倾斜;面对如何“放小”则普遍重视不够,使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受到限制。实际上,放小,并不是放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而应积极实施宏观调控,适时推进产业政策,适当干预,加强服务。

(二)完善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证明,政策宽松,企业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前进。为此,我们也应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1、金融政策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一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二是培育直接融资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项目抵押融资等;鼓励中小企业向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参股和控股;三是设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基金式机构,或者设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风险基金,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机构。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税政策

由于中小企业相比较而言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如清理、取消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减免中小企业的部分税收,对新办的小企业可以免征所得税1-3年;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设备的改造,可以提高一定比例的折旧率,以减少纳税基数等。

3、教育培训政策

人才是最根本的竞争资源,而缺乏人才又是中小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各级政 府应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如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内设立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制定长期的中小企业教育培训计划,举办不同形式的经营管理培训班;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制度等等。

(三)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我们国家正处在转轨时期,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都有不完善之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创建一个健全的、发达的社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投入巨额资金去搞研究与开发、搞大规模的员工培训、询求法律支持等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尽快发展多种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如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提供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中小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因素好坏固然重要,但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小企业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练好内功,培养管理创新能力。

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紧迫任务,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搞活国有大企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地培育它们、扶持它们,使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辅助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改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企业负担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四)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五)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六)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七)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八)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

只有从多个方面积极有效的配合,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实现又好要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钱金云

2、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小企业山东兖州网

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4、中小企业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港澳参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5、中小企业融资之道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著 郭振玺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下载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法机关在保障服务三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XX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 (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 (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的......

    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佳县红枣业已初具规模,已经能成为佳县经济......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内容提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O年来,在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速度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