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5: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

第一篇: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

李路曲: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

来源:《新视野》2009年第5期

摘要:比较欧美和东亚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的变迁,是认识政党制度的一个有效视角。宪政架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大众传媒状况构成了政党制度特色及其运作的基本的外部条件,而从以忠诚为价值取向的群众型政党向以忠诚和“问题”为纽带的全方位政党的转化是建立稳定而民主的政党制度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欧美和东亚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其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存在较大差异的基本原因。无论欧美还是东亚,都要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以及发展阶段在各自的政党或政党制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或者说在竞争性与合作性政党关系之间达成一种妥协,这是政党制度高效运作和提高自己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一条基本路径。

关键词:政党制度;民主化;制度化;竞争性政党制度;合作性政党制度

政治环境对政党制度的影响

政党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或外部环境,要有一个承认政党合法性和允许它自由运作的政治环境,而确定政治环境的自由度或政党运作边界或政党制度的是宪政架构、选举制度和大众传媒。也就是说,政治规则和程序对所有政党是否公平,要看政党是否能够平等而自由地与政府和媒体进行交流。

从欧美的情况来看,作为民主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宪政框架给政党的运作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宪政架构是从两个基本方面来规范政党的活动或政党制度的:

第一个方面是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宪法规则对政党的运作有重要影响,这表现在总统制、半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差异对政党和政党制度有不同的影响。美国实行的是典型的总统制,这种情况显然导致了政党凝聚力的下降[1]和组织结构的松散,使政党对政府没有多少约束力。在那里,有两个长期存在又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由于一个政党会推出一个以上的总统候选人进行长时间的、竞争激烈的党内初选,这种竞争甚至与党与党之间的竞争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因而这通常会加深党内的分裂,其裂痕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愈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议会制中党的议会党团之间争斗的时间较短,通常也不会很激烈,不仅普通党员不会为了支持自己的候选人而与党的其他派别或地区推出的候选人分裂,而且党的领导集团也是如此。这样,不仅宪政原则规定政府是由议会产生的,而且党的领导集团和议会党团的这种一致性使它们对政府有较大的制约力。马来西亚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尽管它实行的是议会制,然而由于执政的巫统的所有党员都可以参加党的领袖实际也是政府总理的选举,这一点有点像总统制中总统候选人产生的方式,因而在推举党的领袖或政府总理时往往会产生党内的权力斗争。其部分原因或许是马来西亚的政党体制由于种族问题而从来没有像东亚其他国家那样经历过一个一党完全垄断权力的阶段。

二是在总统制中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对立导致了党的凝聚力的下降,而议会制中党的领导集团与政府的相对一致性则不会削弱党的领导集团。在总统制中,宪法规定立法与行政相互制约,总统是由全国性选举产生,议员是由地方性选举产生,服务的目标有一定差异,而政府和议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同一政党,尤其是在两党制下,几乎有一半是由同一政党组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党的分裂或弱化。而在议会制中,内阁的存在依赖于议会的支持,议员是由政党推出的,这就在党的基础上实现了相当程度的统一,党组织的约束力得到了强化。同时,当多数党或其他党的后座议员知道他们的投票可能会导致政府下台时,一般也会谨慎地使用反对票,这也要求加强党的纪律。与此相呼应,内阁为了避免麻烦会利用一切手段寻求议会多数的支持,由此,在议会制中政府与议会多数成员间的关系一般会更为密切。而在总统制中,主要行政首脑和内阁不依赖于议会而存在,因此他们与议员的关系就更疏远一些,尽管他们通常也会寻求议会多数的支持。不过,尽管政党凝聚力的下降这一趋势在美国是真实的,但在某些实行总统制的发展中国家中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在拉丁美

洲的危地马拉、智利和阿根廷,政党在国会中有严格的纪律;[2]在东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台湾地区,政党在议会中还保持着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这可能与它们的政党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纵向社会分裂的基础上有关,或者说其代表性并不广泛,民主环境还不够成熟.宪政架构影响和制约政党和政党制度的第二个方面是由它关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规则而产生的,这一般在联邦制中更为明显,不过在其他形式的分权结构中也存在,例如由此而导致的地方党组织的选举独立于党的中央选举时就会如此。所以,尽管权力下放的初衷是一种行政设置,但它不可避免地会具有政治作用并影响到政党,尤其是在权力下放后各地方党组织竞争党的最高领导人职位时,为了争取本地和其他地方党的支持,必须对地方问题表态和做出决定,这就可能与党中央产生矛盾,而与其他政党的地方组织或党中央则尽量保持一种合作关系。

尽管联邦制是分权制度,但不同联邦制的分权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在只给地方留下很小权力空间的联邦制中,例如奥地利和危地马拉,主要政党有更多的全国性;在地方分权很大的联邦制中,像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和瑞士,政党的全国性徒具形式或不具有全国性。加拿大和比利时与东亚的马来西亚的政党都不是全国性的,马来西亚执政的巫统(Sabah)和Sarawak既是种族政党也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瑞士的政党在名义上是全国性的,但由于各州和行政区有很大的自治性,因而其地方党组织主要根据所在州的情况进行独立活动,因此由这些地方党组织组成的全国性政党往往缺乏内在的一致性,而与本州的其他政党却维持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另外,选举体制对政党和政党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精心设计的制约方式通常是通过制定歧视某些政党尤其是反对党的条款而实现的,这在欧美国家已经很少。现在欧美各国甚至东亚的一些国家都通过制定《政党法》来规范政党制度。然而,尽管它的规则是公平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执政党和大党已经占据了优势,因而可以优先享受到优惠政策,可以利用合法手段优先占有资源,例如,通过得到更多的公共资金来弥补政党资金的不足。这方面典型的规则就是根据政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来确定各政党得到资金的多少,这就使小党或新建立的政党得不到国家补贴而处于不利的竞选地位,因此这种政策是否公平受到了质疑。而如果政党由于得到了足够的公共资金而没有动力去改善自己的管理,那么它也就缺乏动员选民的愿望,最终也就削弱了政党的功能。大致来说,在欧美国家中使用公共财政分配政党资金的结果是利弊相抵。一方面,如果新政党是诞生在中心城市,那么它最初在中心城市之外的支持者是有限的,因此,如果这些党想获得广泛支持的话,就必须努力在地方展开党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提供财政支持或许更为合适,即使这些政党活动艰难也应如此,否则就会削弱它们动员选民的动力,削弱其责任感。另一方面,如果通过中央财政来支持原本只关注地方问题的政党而促使它们转而关注全国性问题,可以促进政党在国家层面上的整合,减少政治分裂,提高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运作效率。在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中,政党资金的使用常常为大党或执政党所操控,运作还不够规范,因而有很大的弊端。

选举对政党制度的影响还表现在选举的变化会对议席的分配和政府产生的程序甚至结果产生影响,例如胜者全得的选举规则会增强多数的力量,尤其是在大选区中更是如此,而比例代表制给小党和少数派保留了一定的政治空间,有时这会使众多小党可以对政局施加影响,这通常也是两党制度和多党制赖以存在的选举制度。议席分配方式和选举总统的方式对选民的投票会有间接影响,选民和候选人都会意识到具体选举制度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考虑自己手中选票的投向。例如,在多党制和比例代表制下,选民一般会把选票投给最能代表自己的候选人,而在单一选区代表制下,选民可能会把票投给他认为比较能代表自己而又有可能当选的候选人。执政党和政府也会利用这一点,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执政党通常会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举制度。

大众传媒对政党政治有很大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具体影响如何却很难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全国性和地区性选举通常要比基层选举更受媒体的支配,因为选民并不直接了解政党候选人,所以只能通过媒体来了解他们。在民主较为成熟的国家,尽管一些媒体也有党派和个人倾向,但媒体的客观和公平性一直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法律的约束。在民主机制还不够健全的国家或地区,政党所拥有的媒体通常有很大的倾向性,像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媒体就是如此,例如台湾地区的民进党和国民党都有一些倾向性明显的电视台、报纸和广播电台,它们选前没有平衡而客观的报道,这使得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政党和候选人的情况明显变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4年“3·19枪击案”,此案一发生,亲民进党和政府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就24小时连续报导这是亲国民党人士所为,从而在选举的最后时间改变了相当一部分选民的投票方向,致使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极微弱多数当选。不过,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情况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改观,这是由于它们国内或地区内的选举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压力,媒体通常不得不给不同的政党和候选人提供相对平衡的表达机会,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的偏向或导向作用。

如果媒体的报导是公平的,能够发挥监督作用,那么可以维护政党间的公平竞争,因而也就有利于政党制度的民主化。从现实来看,媒体的态度公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政党的关系如何,如果媒体是独立的,对所有政党都平等地提供信息,那么它就会促进公平,有利于政党制度的民主化。这种独立性在欧美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即便是国家注资的媒体,其党派倾向也受到严格的控制。在东亚和一些后发展国家中,私人资金在出版、广播和电视台中的占有率是有限的,而主要政党和政府是媒体的实际控制者,这种控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执政党和政府直接进行控制,媒体成为党的一个部门,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另一种是尽管媒体在经济上和法律上是独立的,执政党和政府也并不干涉其日常的运作和报导,但它们通过实行审查制度而享有根本上的控制权,以此使媒体给自己以更多的宣传和发表有利于自己的言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主要政党或政府的形象,但减少了民众对其他政党的了解。

社会结构和政党的变迁对政党制度的影响

民主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党有强有力的组织和表达功能以及运作能力,而且要构建民主而规范的政党制度。按照传统的民主理论,在这种制度中不应只有一个政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其他政党则处于被支配地位,而是要有平等竞争和相互制衡的政党间关系。政党制度的民主程度主要取决于主要政党的民主性和成熟程度。

欧美政党之间的关系或政党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一方面由于主要政党都是建立在纵向的社会分裂基础上的,因而有着明显的利益差异和对立性;另一方面由于主要政党是在体制内建立的,所以其对立性并不像后发展国家那样强烈。例如,尽管像英国工党或自由党和保守党是立基于不同阶级之上的,也有着长期的对立性,但其党的上层和路线都是立足于维护体制而不是反体制的,因此其对立性并不强烈。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意识形态的终结”,各政党的中间化更加明显了,各主要政党在基本路线没有根本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着有时是相当激烈的竞争以及相互间的制衡,但它们的竞争都遵循着维护体制的原则或宪政框架所规定的边界,其政党制度是合作、竞争和制衡关系的反映。

东亚的政党制度形成的时间大都晚得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数国家出现政党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三个或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1945年至1960年左右,这时各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建立不久,大都是多党制或两党制,但由于很不成熟,因而其制度层面的民主难以制约实际上的无序和混乱。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或至今,是一党为主的政党制度时代,这时的政党制度缺乏民主但较为有序。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国或地区政治转型后大都又实行了多党制度,这时的民主程度有很大提高,但其运作的制

度化水平还不及欧美的政党制度。

东亚与欧美政党制度的差异在客观上主要是由阶级和社会结构的不同或发展水平所导致的。在欧美,尽管也存在着阶级、宗教和社会分裂,但中产阶级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已经大大弱化了这种纵向分裂和由这种分裂所导致的政党间的对立。尽管像比利时和加拿大这种由于国内种族或语言差异而导致的长期的族群对立有时会使代表它们的不同政党间的关系极为紧张,但最终仍会妥协,可以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党制度和政局。但在东亚,虽然作为工业社会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结构的纵向分裂从来就没有像西方那样充分,但是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同样很不充分,尽管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后工业社会的许多特征,然而现在其传统的带有两极对立色彩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分裂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党对立仍然是其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一些主要政党仍然与自己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分裂界限相一致,对吸引其他群体并没有很高的期望或有效的运作,这种与特定的种族、宗教和阶级有深厚联系的政党可能仅仅是特定种族、宗教和阶级的代言人,这就造成了政党间的对立和政党制度的不稳定。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在欧美某些国家如意大利和东亚的大部分新兴民主国家中都有政党制度碎片化的情况,但其社会基础和表现也有所不同。在欧洲,参加竞争的众多政党之间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利益差异较小,各政党之间的竞争就像企业之间的销售竞争,每个政党都渴望提出可以吸引那些过去是自己反对者的纲领和政策。但在东亚,社会分裂的程度较为深刻,因而尽管各政党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支持者,但又很难跨跃分裂的界限,因而其政策和意识形态仍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欧美自20世纪50年代始、东亚从1990年代始,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化,都出现了政党的意识形态从以忠诚为价值追求向以忠诚和“问题”为价值追求的转化,其组织出现了从群众型政党向组织较为松散的全方位政党的转变,这对于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政党制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传统的群众型政党容易形成两极对立,在社会结构横向分化后,它的社会基础瓦解了,而“问题”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追求,尽管不同的人群会关注不同的“问题”,但与过去相比,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不像过去那么执着,或者由于其众多而分散了人们的聚焦点,因而只是在较小的人群中有较强的凝聚力,而在更大的范围中难以造成僵化的个人崇拜。如果关注不同问题的选民感到可以从“自己的”政党中得到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的支持,那么“自己的”政党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既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可能由于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数较少及政党较小而不得不联合其他政党,这就减少了政党间分裂和对立的可能,也为政党制度的稳定和提高制度化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既可以避免群众型政党所具有的对立性,也可能避免地方性的个人魅力型派系或政党中通常会存在的由于缺乏对全国性政党的忠诚而发生的分裂,而这在东亚政治转型国家或地区中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由此看来,政党制度制度化和民主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之一是主要政党要突破以纵向社会分裂为基础的社会束缚,成为以社会群体支持和问题支持相结合的新型政党,从而改变旧的政党格局或政党制度。这一转变过程是传统的群众型政党要逐渐放松与原有阶级之间的联系,使自己不再是特定阶级的专有工具,同时要扩大自己的支持基础,争取和主导各种支持者的政治倾向,并愿意或不得不尊重政党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会使各政党都有动力去争夺中间选民,而那些中间选民也不再对他们原来所隶属的社会群体履行严格忠诚的义务。欧美大多数主要政党都完成了这一转变,东亚的政党正在完成这种转变。当然,无论对欧美还是对东亚来说这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政党很难完成这种转变。北爱尔兰的两大主要政党都很难脱离它们最初建立时所依赖的社会群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还进行着尖锐的对抗。或许马来西亚也是这种情况,它的各主要政党都是按照种族界限建立的,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东亚各国在政治转型后出现的问题是,传统的、僵化的、全国性的忠

诚迅速瓦解了,但没有建立起民主的忠诚或价值,而是由传统的地方性忠诚或完全没有忠诚的利益所取代,从而使政党和政党制度很不稳定。

政党制度的制度化与民主化

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社会分裂的强度和性质,构成政党制度的政党的状况,包括党的结构、党的领导集团的立场和党的路线等。每个国家甚至每个时期主要政党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都有可能呈现不同的格局,因而政党制度的形式和作用也就有所不同。议会中政党的数量越多,它们的规模就越小;在议会中起作用的政党越多,每个政党的作用就越小。当然,如果小党的纲领和政策得当的话,那么它们有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会从大党竞争的格局中得到好处。但是一般来说,在已经巩固的民主制度中重要政党的数量不会很多,从二、三个到六、七个政党不等,否则政党间的争斗可能会无休无止,政党制度会陷入混乱,也会影响议会和政府的效率。

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两党体制、两个半政党体制、有支配党的多党体制、碎片化的多党体制。在两党制中,两个力量相当的政党支配着政局,美国和英国就是这种情况。在第二种类型中,有两大党和一个小得多的第三党,但是这个小党通常能起到力量平衡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德国存在了很长时间,现在英国的自由党似乎也是这种政党。在第三种类型中,存在着几个起作用的政党,但是其中有一个政党处于支配地位,这个特点在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尤其是瑞典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第四种类型中,有几个或更多的政党,力量比较平均,都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例如瑞士和意大利就是如此。[3]这种根据政党力量大小和地位划分政党体制的四分类法是根据西方的情况建立的,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早己被用来划分非西方国家的政党体制了。从东亚来看,典型的两党体制还没有出现,但两个半政党制度在台湾地区已经出现了,在那里,国民党和民进党力量相对平衡、对立且支配着政局,尽管目前这种平衡偏向于国民党一方;第三种势力尽管小得多,但有时却可能改变两大政党的得票率或力量对比,只不过其第三势力不是一个政党而是几个政党。日本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有支配政党的多党体制,自民党一党独大且长期执政,但其他政党在国会中也有相当的实力,可以对自民党及其政府进行制约,甚至可能短期内上台执政。在印尼、菲律宾、韩国和泰国都是较平衡的多党体制,几大政党的力量此消彼长,尽管上台执政的政党可能一度会处于优势,但它下台后又会回到相对弱势的地位上。

在东亚几十年的民主化过程中,各国主要政党的力量此消彼长,每次选举的结果变化很大,其政党制度极不稳定。在韩国、印尼和菲律宾,尤其是泰国,多党体制的制度化水平还很低,其巩固还需时日。尽管除了泰国外没有迹象表明多党体制的民主化会受到挫折,但是也没有迹象表明它们很快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较高的政党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政党很少是建立在全国性支持的基础之上,而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地方性、阶级或族群支持,党内的联系纽带以及它们与选民的关系有很重的主从关系。马来西亚的情况和在一定程度上新加坡的情况显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反对党对全国性政府不断施加压力,政党制度正在从一党支配性格局向多元格局过渡。

政治生活本身存在着内在的利益诉求和竞争,而政党体制是包容和规范这些利益表达和竞争,而不是消灭它们的工具。在某些国家,例如在政党和政党制度发源地的英国和美国,在其自由民主的范式中,崇尚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尽管它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相互妥协。在另一种西方模式中,多元体制包含着更多的合作和协商,尽管其中也有相当的竞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政党不是像公司在市场中那样竞争,而是选择合作甚至垄断。当主要政党的领袖们认识到他们中没有人能够单独赢得胜利,认识到不顾一切地争取权力只能引起分裂时,他们就会协调各自的活动,以取得一致。这种模式是欧洲大陆的多数国家,尤其是比利时、荷兰、瑞士和奥地利的特点。由于用这种合作和协商方式来协调各政党之间的关系,从

而大大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团结,以至形成了一种旨在通过联合而无限期地保住执政地位的卡特尔式的政党体制。

实际上,所有的政党间关系或政党体制都包含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都可以在竞争与合作这两种关系模式构成的直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把纯粹的竞争和纯粹的合作作为这一直线的两端的话,那么把每个政党体制放在其适当的位置上,就可以清晰地看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以及相对其他政党体制的位置。在一定意义上,政党体制采取什么方式来协调政治行为、政党间关系和影响政府,取决于这个政党体制是以竞争性为主还是以协商性为主。在两党制中,由于主要政党很少而易于协调与合作,所以它总是通过强调竞争来维持一种平衡;相反,在多党制中由于政党众多而易于陷入竞争或混乱状态,难以协调与合作,所以它总是通过强调协调和合作来维持平衡。因而两种政党制度都是处于竞争与合作的协调与平衡状态中。非常有趣的是,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体现了这两种政党体制的状况,是这两种政党体制的一个混合体:一方面,它既有一个反对派政党联盟来与执政党进行激烈的竞争,因而体现了两党制的竞争性特点;另一方面又有一个建立在种族分裂基础上的各政党组成的协商性的执政联盟,这又体现了多党制的合作性特点;从而集竞争性与合作性为一身。这种政党体制深刻而全面地体现了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难以判断马来西亚是正处于民主巩固过程之中还是仍然处于权威主义框架之中的原因。

结 论

各政党之间的竞争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合作有时密切,有时松散。由此而产生的关系模式既可能是一种对抗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不能过于激烈,以至于政党制度经常处于分裂或被一党权威主义所替代的危险之中;合作不能过于紧密,以至于形成一种卡特尔来统治国家,抑制了利益表达并使政治生活失去活力。这就是政党制度所要发挥的包容和规范作用。无论是欧洲还是东亚,其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都是在这两种关系的角逐中不断变迁或向前发展的。

第二篇:政党和政党制度范文

政党和政党制度

据1994年统计,世界上有政党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近200个国家,占世界220多个国家的91%。只有大约20多个国家没有政党。没有政党的国家,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从历史到现在从未有过政党,如:马尔代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等。有的是由军人直接掌权,禁止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纳共和国、利比里亚、利比亚等。尽管有如上国家不存在政党,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政党存在,政党是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那什么是政党?政党是怎样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

一、政党 1.什么是政党?

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也有人认为政党是: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

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表达民意的组织;持共同政见的一部分人的团体;政党是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媒介和仲裁人的组织;人们表达政治利益,利益聚合和传递的组织或集团;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政治组织;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的政治集团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也就是说,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有自己的组织纲领和政治纲领,以取得和维护政权为目的。

政党既不是虽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不是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而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与阶级是分不开的。

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区别在哪里?”比如说:共青团、工会、妇联等 2.政党的特征?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主要关于政党获得政权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获得政权后的执政目标。例如英国工党的纲领之一就是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B.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主要是为了夺取和维持政权。具体表现为:控制选举、控制议会和控制政府。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推翻中国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台湾的国民党、民进党之争是为了政权、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也是为了政权。C具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一般政党均具有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全国性的大党均设有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等。例如中国共产党:

D.政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

E.政党必然拥有一定的数量的党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发展到8512.7多万。

政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阶级性、与政权相连、具有组织纪律性。那么政党是怎样产生的呢?

3.政党是怎样产生的?

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Whig,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Tory,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1688年两党由于一致反对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变方式发动“光荣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全然不顾国内外的普遍反对,违背以前政府制定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宣誓条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里任职。此后进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非国教教徒以信教自由,并命令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在各主教区的教坛上宣读,引起英国国教会主教们的普遍反对。同时詹姆斯二世残酷迫害清教徒。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严重危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688年6月20日,詹姆士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消息传到伦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后经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一个《权利宣言》。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辉格党在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政变后成为执政党。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人成分逐步发生变化,辉格党内的部分土地贵族、银行家、军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党,使该党实力增强,而辉格党因其分裂逐步丧失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1783~1830年托利党执政。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组阁时期,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1832年选举改革以后,扩大了普选权。为争夺选民,获取议会多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建立选区协会,作为竞选机构。随着议会和两党制的确立及发展,两党在19世纪中叶都成为有严密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后,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党。与此同时,自由党逐步衰落,该党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大批工业资本家转向保守党。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工党崛起。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到80年代末,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有社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英国共产党、合作党、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民族阵线以及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等。

美国政党的产生是18世纪末的事情。当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在1776年起草《独立宣言》和1787年起草《宪法》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到政党在政府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的确,他们通过各种宪法上的安排,诸如分权、约束和平衡、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使得新的合众国远离政党和小党派的影响。当时华盛顿就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新兴的国家没有政党一样也能存在,他曾说,“如果党派存在,我们得使它们合而为一。”但是,随着1789年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开始,围绕着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还是反对建立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精英中出现了分歧。以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人,赞成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被人们称为联邦主义者;而反对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的人叫反联邦主义者。当时的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由于反对不把人权法案列入宪法中,并且反对总统可以毫无限制地连选连任,因而不是一个联邦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个反联邦主义者,因为反联邦主义者过分相信州的权力和州的主权,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联邦制度,中央政府只负责外交之类的事务,与公民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也不能直接管辖他们。事实上,在关于民主和集权、对待法国大革命、以及政府的性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观点都是完全相反的。汉密尔顿派以“制宪运动”的功臣自居,自称“联邦党人”,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称为“反联邦党人”。虽然这种划分是没有根据的,但一个松散的组织“联邦党”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

华盛顿作为无党派人士当了8年总统,接下来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个联邦党人。但在这12年中,政府中真正掌权的是汉密尔顿。所以,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手下当了4年有名无实的国务卿之后,于1793年辞去了国务卿的职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及以后的4年里,托马斯·杰斐逊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民主共和党”,它是美国现在民主党的前身。由此,当时北部的自由工商业者,依靠国内市场的小手工业者,如铁器、农具、金属纽扣制造商,和南部生产烟草、蔗糖、痛恨商人贵族*买贵卖的小种植园主以及自由职业者站到了民主共和党的一边。而所有因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发了财的投机家,依靠英国提供资金或倾销英货的新英格兰商人,以及持有英国证券的投资者,南部的大地主和保守的英格兰牧师,都积极参加或拥护汉密尔顿的联邦党。在18世纪的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斗争贯穿始终。美国的两党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初步形成,不过还没有成为巩固的政党形式。后来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西方国家政党产生于议会内部。是不是都是这样呢?不是的。对那些没有议会和民主而言的发展中国家,政党的产生则是依靠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实现的。

比如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建立起来的。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03年俄国创立了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政党产生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产生于议会内部(西方国家),一是产生于议会外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一般产生于议会外部,特别是产生于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过程。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既然段必然形成的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是各个阶级政治发展和他们政治斗争的产物。将会随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政党产生需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 4.政党的类型 见课件 5.政党的作用

1.政府与公众的联系纽带;2.大众利益聚合、利益表达的工具;3.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4.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工具;5.组织政府的基本力量;6.进行政治录用的重要途径;7.进行政治监督的重要机制。

二、政党制度 1.含义

政党制度是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政党制度是政党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明文规定的,比如我国1993年宪法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认可的。比如刚才讲到的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

2.政党制度的类型

按性质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按一国内执政政党的数量可以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

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指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由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的代表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多党制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日本、丹麦。(1)两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操纵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轮流执政,互相对峙的一种政党制度。

资产阶级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它也是资本主义两党制的起源国家和典型国家。19世纪30年代,保守党和自由党分别为英国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代表,两党开始轮流执政,两党制在英国正式确立。20世纪20年代,自由党分裂被工党所代替,从那时至今,英国一直是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党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工党: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托尼.布莱尔。曾于1945年-1951年,1964年-1970年,1974年-1979年上台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执政至2010年,现有党员38.8万名,是英国第一大党,近年来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

保守党:主要反对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为现名,领袖威廉.黑格。该党从1979年-1997年连续4次执政、成为20世纪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是执政时间最长,大选得胜次数最多的政党,1997年大选残败至今。2010年,年仅43岁的戴维·卡梅伦当选。

两党制的另一个典型是美国,美国的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从此,两党共存,轮流执政至今 已有140多年。2000年7月美国共和党的小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入主白宫。2008年11月5日美国民主党的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入主白宫。

两党制的特点: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相互拆台、相互攻击,轮流执政,是执政党和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A基本上保持了轮流执政的格局,执政时间大体相当。B两党始终处于竞争对立的状态。C两党都享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D两党都打着全民政党的旗号。

两党制可以使一个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相互制约,兼具民主政治特征,但代表性较低,两党共识程度较低。

(2)多党制

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多党势均力敌,谁的力量都不足以战胜对方,因此只能选择观点差不多的党派联合。经济上的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

典型代表是法国、德国。多党制的特点:党派众多,关系复杂。(印度有200多个政党)党派结合,结盟之争。倒阁频繁,政局不稳。例:日本政府更迭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防止独裁,起到监督作用。第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

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尼泊尔大选)调节其内部矛盾(水门事件)

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金钱、钞票和选票)

4.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性质决定的。

为什么必须多党合作?中国自己的特点,战争年代敌人强大。和平年代,地域大、民族多、人口多。也是有民族党派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而是带有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和共产党的主张不是对立的。

这种政党制度:① 不同于一党专制的模式,一党制不允许其他党派的存在,更不允许反对派存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是在中共法定执政党地位之下,其他法定党派参与政治协商和执行过程但不可取代中共的领导地位。

② 也不同于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模式(不平等竞争型的政党制度)③ 不同于两党制或多党制(平等竞争型的政党制度)。

在中国各党派不存在竞争,不存在竞选、民主党派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政府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影响政策制定。

特点:见课件

多党合作的机构:人民政协

优越性:有利于更好地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完成。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我国不能实行多党制的原因:(1)是由我国的性质和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2)历史证明多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行不通1911-1913年曾经试过,当时有300多个政党,但实力都较小,1912年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自上海动身赴北京。这时全国各省正式的参众两院议员已选出,纷纷北上,宋以国民党代理党魁身份,选举后变成了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再赴北京途中遇刺,袁世凯恢复帝制,当了皇帝。多党联合执政,走民主共和之路行不同。

(3)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和危害:

不仅不能解决腐败,而且会引起**。2008年,全球最腐败的十四个国家中,9个是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的国家。

第三篇:政党制度

第六章

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时间地点为1946年的南京国民大会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除民社党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下争议较大。

制宪国民大会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该国大直接涉及到仍在台澎金马地区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个宪法和两个中国问题,故至今仍是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优越性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长期武装斗争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中国,资产阶级曾经尝试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但却没有成功。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政党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辛亥革命后,1911—1913年中国出现300多个政党政团。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党派同主张君主立宪及代表封建势力的党派进行了激烈竞争,国民党在议会中得到392席,超过其他几个大党的总和。但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随后,袁世凯又胁迫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不久竟复辟帝制,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但最终都没有走上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道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我们党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和各党派共同抗日,在各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即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这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统一战线政权形式,为我们党后来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各民主党派也为团结抗日奔走呼号,希望抗战胜利后实行多党制,有的还提出走“第三条道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签订“双十协定”,但国民党为维护一党独裁专制,竟然撕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还暗杀李公仆、闻一多等爱国民主人士,宣布“民主同盟”等党派为非法组织。一党专制使“第三条道路”的幻想破灭,使中国共产党被迫走上了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同我们党一道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筹建了新中国。在新政协筹备和召开的过程中,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充分协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民主精神,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许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政协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发挥了重要的参政议政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基本确立起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后来虽然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挫折,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多党合作仍然坚持了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成为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逐步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地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完全正确的历史抉择。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现实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党制度。它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现实优势,有利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一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体现在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方面,是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取代共产党成为13亿人民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都清醒地认识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真诚欢迎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的领导。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更加规范。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前都与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方式协商讨论,认真听取和吸收它们的意见,继而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民主党派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在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方面,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根据其在历史上和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有益作用确立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国家政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这与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以及前苏东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均不同。我国是多党合作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分享国家政权、共同向人民负责的基础上同共产党实行广泛与密切的合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权力机关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各级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中都有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召开至2006年底,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7人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41人担任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4人担任副省长等省级行政副职。2007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2人分别担任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部长职务。(引自《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2007年11月)

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能。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分化重组,出现了许多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民主党派与许多新兴社会阶层有着历史的、天然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阶层和群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局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广泛联系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政治优势,协同执政党做好领导社会管理的工作。

二是有利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这一制度丰富了民主的形式,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民主的形式不仅包括人们就重大问题进行民主投票,还包括人们就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协商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了政治协商会议机构,形成了每年与人民代表大会一同开会的制度。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身份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和对国家事务的民主监督,在各个领域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一方面,各民主党派通过固定渠道,利用自己的组织体系和独立的政党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见、建议,帮助执政党形成正确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推荐成员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与实施,发挥了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多党合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一方面,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共产党这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要求更加有效的民主参与。多党合作有助于形成多元利益表达渠道,动员广泛的社会政治资源,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三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互相监督,尤其是对共产党的监督,能够使执政党随时听到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纠正官僚主义等现象。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是有效防止执政党腐败的重要机制。我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其批评监督能够促进共产党加强和改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批评、意见、建议,通过调研和磋商等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目的是更好地致力于共同事业,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是为了把对方搞垮。这种相互监督是积极的、善意的、良性的,同西方政党之间相互倾轧、尔虞我诈那一套根本不同。

四是有利于避免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西方政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争斗的关系。西方多党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争斗内耗、社会动荡、政府频频更迭、政局不稳等弊端。如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1946—1958年间政府更迭20多次,平均每届执政不足6个月,最长只有1年多,最短只有2天。多党制的意大利从1946年7月首届政府成立到1983年7月间内阁更迭44次,平均每届政府寿命为10个月,最长的2年零3个月,最短的仅9天。日本在最近十年换了九任首相。政府频繁更迭,对国家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显然十分不利。

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导致政党争斗不断,政局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其教训深刻。例如20世纪后期,非洲许多国家宣布实行多党制,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结果引起政局混乱、冲突不断,几乎半数的国家因此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国外一些学者搜集的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实行多党制比实行一党制,其政局不稳定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发生政变的百分比也要高出许多。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据此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多党制是软弱的政党制度。”我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防止了一党制大权独揽、缺乏监督、易生腐败的弊端,又避免了多党制互相攻讦、彼此倾轧的现象,充分发挥了社会政治资源的有益作用。

三、西方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西方国家,两大政党(通常它们又联合其他小党)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看非常民主,实质上都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无论谁在台上,都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

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内部各大集团矛盾重重,利益冲突严重,单一政党无法充分代表各个集团的利益。当各个集团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各自组织政党,去争夺或分享国家政权,使国家采取对本集团有利的政策,从而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并没有危及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如果某个政党的主张危及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是被取缔,就是被排斥在政党政治之外。二战后,美国共产党一度有所发展,但资产阶级并没有允许其坐大。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共产党管制法》,规定“共产党不得享有根据美国法律成立的合法团体所应享有的任何权力、特权和豁免权”;后又通过《麦卡锡法》和《蒙特法》,限制共产党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伦德·伯格所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资产阶级总是极力掩盖政党制度的阶级性,宣扬政党的超阶级性。西方多党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多党制体系中的几个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这是最主要的类型。另一种是将无产阶级政党引入多党政治体系,但这并不改变其政党制度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1982年法国执政联盟允许共产党参加共同执政,但要求参加政府就必须支持政府政策,这就限制了法共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罢工。西方政党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虽然在特殊情况下会暂时允许无产阶级政党参政,但无产阶级政党却不可能真的成为执政党

政党制度是由一个国家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多党制的经济基础是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集团化、多元化,西方政党制度正是适应了这种利益集团化、多元化的要求。我国的国情、社会制度、社会状况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我国经济基础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经济一直占主体和主导地位,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对国有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具有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只能有一个、并且只能是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决定了在作为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内部、在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内部不准存在私利集团和非法派别活动,这是我国不搞西方那种政党制度的根本原因。当然,在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有经济,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对国家某些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可能有不同见解,但这种差距不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差距,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没有根本利益上的背离,可以通过民主协商、统筹兼顾等方法解决。

第四篇:比较政党制度

水门事件地点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事件经过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1]编辑本段导致辞职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1]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1]编辑本段详细介绍起因

因结束越战有功而连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不对呀,同事们都已经走了,谁又进了办公室,不开灯,却打着手电筒到处乱照。他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其实,他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头头,奉命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总统闻讯后,心里不由咯

水门公寓(3张)噔一下: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1]他哪里还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华盛顿。白 1

宫,总统办公室。已经是深夜了,尼克松还在与几个最亲密的助手们紧急商讨应对措施。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都沉默了下来,有的猛抽着雪茄,有的端着咖啡杯却久久不送到嘴边,目光都集中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思考再三,终于发话了:“不是有三个古巴人吗,麦科德以前也参与过‘猪湾事件’,那么就把水门事件解释成古巴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窃听活动。霍尔德曼,你去见一见中央情报局局长,叫他出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要让联邦调查局插手。叫那几个被抓的人不要开口,多花一点钱没关系。还有,白宫里的人在大陪审团那里不要再胡言乱语了,这事由迪安负责。” [1]尼克松的竞选对手乔治·麦戈文

助手们分头行动,尼克松自己也赤膊上阵,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他还故作镇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于发生了这类事,因为在竞选中一些过于热心的人总会做些错事。如果你企图把这类事掩盖起来,那才是令人痛心的。” [1]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获得连任。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1]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麦科

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1]

发展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

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1]水门丑闻曝光后的尼克松接受采访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1]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1]

真相

美国华盛顿水门公寓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1]编辑本段事件结果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1]编辑本段社会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2]”、“拉链门”、“虐囚门”等。编辑本段监督特征监督指向

横向监督[3]

特点

一、这种监督模式是双向的、互相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衡的监督关系,权力监督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行并列的。形象地说,这种权力监督机制是横向左右式的,其基本要领是“职能分工,互相制衡”。在西方历史中,没有中国古代那种“高高在上”的御史监察系统,但其司法系统发达,政权也早已有所分化,近代以来更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大职能的划分。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不同职能的权力主体相互监督制约,普通民众也能对官员以及政府甚至国王提起司法诉讼。[3]

二、在监督的范围方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权有明确的划分,监督者不能代行、更不能取消被监督者的职权,也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能是不同质的,彼此不能互相代替。由此决定了这种监督模式是一种程序性监督,在具体的监督手段上,主要是运用特定的程序对被监督者的行为进行纠察,并不从实体上代替监督对象的职能。因而,在这种监督模式下,人们特别重视监督程序的设计。[3]

三、由于是相互的监督和制衡,因此不需要更多高层级的监督者来行使层层递进的监督权,也不会产生一个不受任何监督的“终极权力”。这种监督模式侧重于权力的横向分工,而不是纵向的级别划分,政权的纵向组织相对简单。同时,任何一级权力都是分立的,所以不会有一个不受监督的终极权力。[3]

利弊趋向

横向监督模式虽然在权威性和效率方面有所欠缺,但它的权力运行系统是正义的,不太容易出现专制,对普通民众来说它是安全的。所以,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目的正当性,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侵犯。这是近代宪政制度的“终极价值”。“宪政体制可以理解为一种宁可多支出一些时间与资源成本(等于牺牲一些效率),也要尽可能维护法律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并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这种模式之下,公民的权利受到某一政府部门的侵犯,更容易获得其他部门的救济。[3]普遍地看,横向模式下的各级官员,比纵向模式下的同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唯上是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等官场恶习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这都是制度使然,而非其人道德特别高尚。因为政务官员的进退升降取决于多种因素、多个机构,而不只是其直接上司,因此下属官员可以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经过多种因素的长期博奕,人们逐渐倾向于遵循一种公正的理性,而不是某种长官意志或强势重压。长期的熏陶与感染,使人们养成“以理服人”的理性政治思维,而不是“以势压人”的威权政治规则。[3]

事件解读

上述的为官理念在“美国诉尼克松”案中,有非常生动的体现。在“水门事件”最紧张的时候,尼克松总统命令其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雇“不识大体”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隶属于司法部),理查森不愿从命并请求辞职,副部长洛克肖斯同样不肯干。尼克松只好请司法部第三号人物鲍克解雇考克斯,鲍克犹豫再三勉强答应。于是一夜之间,白宫宣布解除理查森和洛克肖斯的职务,任命鲍克出任代理司法部长。鲍克随即签署命令,解雇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并查封特别检察官办公室,扣押全部调查文件。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称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是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的直接原因。[3]那么,在这场辞职**中,司法部长理查森为什么宁肯丢官去职,也不肯解雇特别检察官呢?或者说,美国政府中的官员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强的原则性和良好的法治观念?理查森的所作所为与美国宪政体制中的制衡和监督机制有直接关系。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要官员,虽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在审批过程中,参议院可以要求被提名的官员作出某种承诺,作为批准任命的条件。这样一来,国会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行政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政府高官若想官运亨通,不仅要听命于总统,同时也要顾及国会的态度。原来,理查森也是在“水门事件”中被任命为司法部长的。在国会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特意要求理查森承诺不非法干涉特别检察官的决定和行动。如果理查森言而无信,随意撤换特别检察官,将对他的个人信誉和未来的政治前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实际上,理查森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回报。水门案后,福特总统于1975年重新启用理查森,他先后出任商务部长和驻英大使等要职,得到了极高的声望。相形之下,1987年里根总统提名时任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鲍克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时,遭到了参议院的无情否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中的不光彩表现。[3]道德上要求官员坚持原则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制度性的监督和保障,使耿直守法之士善终,令趋炎附势之徒失意,才能真正在各级官吏中形成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操守和风气。” 横向的权力监督模式,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3]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水门公寓(3张)

词条图片(7张)

事件

白宫启动政府关门应急计划

美国白宫官员7日说,由于政府临时预算到期日将至、两党谈判尚无结果,白宫方面当天启动应对联邦政府关门的应急计划。

白宫下属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副局长杰弗里·津茨当天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说,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当天下午开始向政府各部门发出通知,告知一旦预算到期、联邦政府在8日后被迫关门的话,必须采取哪些措施,又有哪些行为应避免。联邦公务员也开始陆续收到“放大假”的通知。

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中午在白宫召见隶属共和党的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导人哈里·里德,但没有达成协议。根据白宫方面提供的消息,如果政府关门,大约80万公务员将“放大假”,受影响的包括白宫、各部委、国会和联邦法院,美军军饷也将停发。

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11财年(始于去年10月)预算案一直没有获批,联邦政府一直在临时预算案下运行。共和和民主两党已就此多次谈判,但迄今未能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关门为哪般

为什么会关门?政府把预算花光了

美国政府关门是有法可依的。《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除依照法律规定拨款外,不得从国库中

提出任何款项,一切公款的收支报告和账目应定期公布”。

针对宪法的该款规定,美国1870年通过了《反预算过度法》(ADA),明确了政府应该如何获得和使用预算,禁止政府超预算花钱,任何联邦公务员违反ADA将被处以最高两年的监禁并罚款5000美元,当政府提出的预算得不到国会批准时,政府应当关门(紧要部门除外)。

说白了,政府关门就是因为“差钱”,把预算花光了,没钱支付公务员工资,只有关门大吉。

美国总统是联邦政府的大老板,政府“差钱”,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总统“没本事”向国会要钱。

美国总统到外地考察,地方政府官员没有陪同的义务,甚至连见都不见,根本不给总统什么面子。

美国任何级别的公务员哪怕是总统,都没有财政拨款权,即使花费一美元,也要到国会去申请。

政府如何关门?紧急部门依法运转

政府关门并非所有部门都关门。根据法律,在政府关门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某个部门不履行职责,会造成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直接危害”,这些部门要保持运转。政府关门期间,以下部门和人员不受影响:

负责国家安全及与国家安全或人民生命财产有关的外交部门公务员;对一些预算没用完的政府合同;医院负责治疗、护理、门诊及公共健康的医护人员;维护空中管制和其他交通安全、保护交通设施的人员;边境警卫和海岸巡逻,保护联邦政府的土地、建筑、河流等财产的安全人员;狱警和其他被监禁人员的看守;维护社会治安和犯罪侦查人员;急救和救援人员;发电站和供电部门;联邦政府的货币储备系统、税收和财政部门;政府科研机构的安全警卫人员。

政府关门期间放假回家的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但公务员的健康保险在关门期间继续有效,联邦政府支付政府应付的保险费,公务员自己支付自己应付的保险费,或者在政府关门期间暂时欠着保险费,当复工时从工资里扣除。

关门有哪些后果?很多公共服务被暂停

政府关门虽然“教训”了政府,让政府“长了记性”,时刻提醒政府花钱时一定要精打细算,避免浪费,但社会也要为政府关门担负一些成本。

2004年9月20日,美国国会调研局就政府关门的影响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对1995年12月16日~1996年1月5日政府关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健康卫生。一些政府财政支持的医疗机构不接收新病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也停止了检测。

公共安全。酒类、烟草、武器和爆炸物品的申请程序延缓或停止,对犯罪儿童的救助及矫正工作暂停。

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关闭了368个国家公园的景点,每天损失1420万美元旅游收入,关闭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也损失了200万参观者。

签证、护照。每天有2万~3万个签证无法处理,20万份护照申请延误。

公民服务。40万名新加入老年医保体系的人因政府关门推迟登记,36万次诊所就医被延误,80万次免费电话医疗咨询没有应答。

第五篇: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

政党是指在某种政治体系中,通过控制或影响政府决策,以期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现实中的政党政治格局及其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是指经由法律规定或实际政治运作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尤其是执政的方式、方法与程序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体系。

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

第一,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的决策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第二,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订与政策对象双方。

第三,政党的执政功能。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直接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政治主张。

政党与行政系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党要对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产生各种影响。另一方面,政党也要依靠行政系统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与政治目标。

下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变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党制度试题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 1.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全......

    政党制度(大全五篇)

    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内涵 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由法律规定或通过长期的政治角逐,或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实在地表现在政治生活当中的各个政党权利和地位划分的制度性规......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 研究制度的重要性:  技术潜力的发挥决定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必修2政党和政党制度

    必修2《政治生活》练习──政党和政党制度(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年8月15日,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发动......

    我国的政党制度

    金融工程0902王阳***.我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还是多党轮流执政? 确切的说,我国不是一党执政,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党制度”说课稿(精选5篇)

    “政党制度”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制度”简介了一般的政党制度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为讲我国的政党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深入理解中国不能实行......

    中西政党制度区别

    中西政党制度区别 中西方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中国政党的制度》白皮书提出中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有三点: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中国......

    中国的政党制度

    20110630急诊科学习资料 ——组织者:郭小平 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党制度 ——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就不民主吗?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