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力推进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加速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
近四年来,xx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强力推进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争创体制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加速了全市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
我市新一轮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6月起至2001年底),以盘活闲置存量资产为主要目标,主攻困难工商企业改革。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据统计,我市通过各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近3亿元,每年拉动即期工业经济增长约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从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底),以置换企业国有资产、置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为主要内容,将改革向经营正常的企业拓展。主要用经济补偿办法,依法解除和终止国有企业职工原有劳动关系,并通过再就业建立新的劳动关系;用整体出让、经营管理者收购等多种手段,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第三阶段(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以县域经济民营化为主攻方向,将改革向各类企业拓展。目前,我市商业、物资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粮食、外贸、交通企业的改革已进入扫尾阶段,正在向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拓展。截至2003年3月底,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努力,全市共有230户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集体序列,累计筹措改革成本3.7亿多元,置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近三万人。在三县一区中,青阳县和石台县已率先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东至县和贵池区有望在今年6月底基本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市直工商企业将在今年基本实现民营化。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由1999年的68.5%降至10.8%;完成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66.7%减至38.6%。
回顾近四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强化领导,强力推进。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主任的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改革制度。在企业改革中,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着力抓了五件事:一是抓思想解放。新一轮企业改革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由市直企业班组长以上骨干、市直各部门科以上干部参加的千人改革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作动员报告,部署企业改革工作,统一全社会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市委还先后开展了两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进一步扫除对改革的疑虑和思想障碍。二是抓政策的研究制定。近四年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11次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扩大)办公会议,研究改革政策,审定改革方案,部署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以正式文件联合下发了三个政策性文件。近日出台的《关于市直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市委分管书记、市政府分管市长亲自组织市直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市委专题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审定。三是抓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半年开展一次企业改革督查调研活动或改革进展汇报会,分析改革动态,落实改革责任,加快改革进程。四是抓力量调度。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精兵强将调配到企业改革的第一线。先后从市经贸、财政(国资)、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工会等部门抽调负责同志担任企改办副主任,以加强和完善企改办力量,并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企业改革指导组驻厂指导改革方案的实施。五是抓难点协调。建立市企改办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主持,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重大问题提请市委、市政府或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
2、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在新一轮企业改革中,我们以有利于企业改革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及集体资本有序退出、有利于企业职工安置为标准,按因企施策、一企一策的原则,选择改革形式。我市企业改革大体上有以下7种形式:一是整体出让。池州造纸厂由政府垫资回购划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6100万元,然后整体出让给上海江永纸业有限公司,组建了池州宗源纸业有限公司,不仅筹集了改革成本,安置了职工,而且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达产后年创产值近2亿元。二是经营管理者收购。池州黄山岭铅锌矿、池州九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东至安红茶叶公司等一批经营正常、效益尚好企业,由企业现有经营管理层出资收购企业实有净资产(即扣除职工安置费用后的净资产),组建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的股份制企业。为减少资金付现压力,凡变更劳动关系、在新组建企业再就业的职工经济补偿金采取带资安置的办法进入新企业,在以后解除劳动合同或职工正常退休时一次性兑付。三是净资产拍卖。东至大渡口粮油厂、石台机床配件厂通过公开拍卖净资产,筹集改革成本,置换职工身份,组建民营企业。四是售租结合。对资产数额较大且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经银企协商同意,采取售租结合方式。池州农药厂、三元化工总厂通过拍卖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租赁有效固定资产,筹集改革成本,组建民营企业,老企业成立管理清算机构解决改革遗留问题,待机依法破产销号。五是承债式并购。东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华源(集团)江苏公司达成承债式并购协议,组建了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实现了靠大靠强和全面创新,企业的产品档次、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大幅度提高。六是减持国有股。池州有色金属(集团)科威金属材料股份公司通过减持国有股、吸纳社会法人入股,既推进了股权多元化,又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筹集了资金。投资8221万元的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工程已于去年7月底一次性点火试车成功,有5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七是破产、关闭。对严重资不抵债、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实施破产关闭,退出市场。近四年来,我市共有40余户企业通过依法关闭破产,彻底退出市场,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广开渠道,筹措改革成本。由于我市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弱,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改革成本筹集难一直是制约企业改革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突破难点,加快改革进程,我市进行了认真探索和实践,通过多种渠道,累计筹措改革成本37282万元。一是招商“引”一块。近四年来,我市以改制企业为主体,以盘活存量资产为目标,积极吸引江浙沪等地客商收购我市企业资产,筹集改革成本6500余万元。二是启动民间资本“吸”一块。通过多种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收购、参股、租赁国有和集体企业,累计筹措改革成本5500万元。三是企业自筹“拿”一块。各改制企业通过清收应收帐款、变现有效经营性资产,筹集改革成本4490万元;通过银企协商,按照商定的偿还比例,处置抵押资产,筹集改革成本5629万元。四是地方财政“挤”一块。市、县、区政府通过处置土地资产,将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改制企业,用于职工安置,累计返还土地出让金5209万元;由地方财政直接安排用于支持企业改革的专项资金2648万元,其中,2002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市直企业改革专项资金达2142万元。五是机关、事业单位“捐”一块。即从财政供给渠道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近几年的增资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支持企业改革,累计筹集资金2180万元。六是延期支付“缓”一块。对企业职工的住房补贴,采取政府承诺、依法公证,发放延期支付凭证,在以后年度的土地资产处置收益中偿付,累计缓付改革成本5126万元。
4、坚持公开、公正,依法规范操作。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改革中,我们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规范运作,充分尊重并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具体改革实践中严把“四关”:一是资产评估关。所有改制企业在改革之前必须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重点骨干企业,委托省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保证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二是资产处置关。企业的资产处置坚持市场化运作,尽可能采取竞价拍卖方式,在难以形成竞争局面的情况下,采取集体定价方式。三是经济补偿关。对职工的经济补偿(包括补发应发未发的工资、退还集资款、补交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均在企业内部张榜公布,接受职工全过程监督。四是职代会审议关。企业改革方案形成后,广泛发动职工进行讨论,征求职工意见,在提交同级政府论证审定后,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5、坚持有情操作,保障职工权益。我市不少国有困难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难以为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发职工工资、欠职工集资款、欠缴社会保险费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有情操作,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近四年来,全市共补发职工工资900多万元,退还职工集资款近2000万元,补交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近3000余万元。仅2002年在市直特困企业池州农药厂、三元化工总厂、造纸厂等3户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就补交社会保险费447万元,退还集资款353万元,补发职工工资159万元。同时,我市还积极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咨询、再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职工再就业。目前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70%以上。
6、优化改革环境,齐心合力攻坚。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我市企业改革已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负责、部门协调联动、企业具体实施、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四个合力在共同推进企业改革:一是领导层的合力。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区党委政府在深化企业改革上思想高度统一,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合力。二是部门联动的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自觉维护企业改革的大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改革指导力量的配置上,能够自觉服从党委、政府的决策,选派精兵强将参与指导改革;在政策的研究制订上,顾全大局,主动放弃一些部门利益;在改制企业收费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疑难问题处理上,能尽早谋划,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三是改制企业党、政、工的合力。各改制企业党组织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改革全过程,着力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各改制企业经营管理层按照既定的改革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企业工会组织在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的同时,帮助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及时化解职工的矛盾情绪。四是社会各界支持改革的合力。各新闻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企业改革的正面宣传,及时报道企业改革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企业改革的舆论氛围。公安、信访等部门积极、冷静、妥善地处理群访事件,避免矛盾激化。对严重干扰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伤及人身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各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和评估,自觉减免各项收费。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子女、亲戚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作为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加速民营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和内在动力机制正在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步显现,工业化进程正在逐步提速,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7.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33,实现净利润3913万元,均创造了我市同期工业经济指标的历史最好水平。
我市在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为加速池州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投资环境、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政策规定等方面都做出改革和调整,使红山民营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从2002年起,镇
党委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镇政府设立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服务四个办公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对新开办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现场办公,定期走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通过连续三年的小城镇建设,镇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山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得以改善,红山更具投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从2002年初的172家发展到现在的346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有71家,这些民营企业种类齐全,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种植业主要有规模种籽繁育、药材、有机食品、牧草、经济林、用材林等,养殖业主要有鸡、羊、牛、獭兔、貉子等,生产加工业主wenmi114.com要有木材家具、农机具生产与维修、脱水蔬菜、酱油、粮食加工、造纸、印刷、地毯、塑料编织、柳编、生物制剂、食用菌载培等,日常生活服务类,主要有影楼彩扩、电脑打字、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燃料燃汽供应等,营销中介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遍布全镇每个角落,现在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开发领域、融资渠道、科技含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新性突破。如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60人,民营企业年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成为红山经济的主体。同时干部群众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民营经济在全镇变地开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全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压力巨大,又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002年,乌敦套海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70万元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民营经济势必成为财政增收的最大增长点,尽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镇党委工作的重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理应成为民营经济的示范者、引路人,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身肩不可推卸的重任。同时,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具有诸多潜在的优势,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群众综合素质较高,从业适应能力强;二是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三是社会的诚信度较高;四是具有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干部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高于常人;五是资金实力相对而言较强,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群众平均水平;六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都在关注干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因此干部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为此镇党委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放开搞活,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干部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发放60——80工资,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市场,自主经营。镇党委在将干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给干部以动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民营经济,与干部共同谋划,帮助干部解决初涉市场的一些具体问题。随后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出成果,制定奖惩机制,去除等、靠的观望思想,意无反顾地把智慧和才干用于发展民营经济。镇党委改进考评机制,实行完成业务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及各种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
通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敦套海镇的“干部经济”已初步形成格局,全镇138名在职干部中,已有91名在从事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占干部总数的65。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1人,股站级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9人,一般干部专职从事民营经济26人,兼职从事民营经济35人,另有47名干部也正积极筹划,探索市场,准备适时参与民营经济活动。从事民营经济的干部,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领域,种草养羊养牛的40多人,牛羊存栏大都在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从事玉米制种的近20人,年纯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最多的可突破10万元,外出从事打工经营活动的4人(深圳、北京、西安、赤峰各1人),从事中介及营销活动的30多人。
通过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全镇事业站所实
第三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投资环境、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政策规定等方面都做出改革和调整,使红山民营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从2002年起,镇党委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镇政府设立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服务四个办公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对新开办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现场办公,定期走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通过连续三年的小城镇建设,镇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山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得以改善,红山更具投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从2002年初的172家发展到现在的346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有71家,这些民营企业种类齐全,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种植业主要有规模种籽繁育、药材、有机食品、牧草、经济林、用材林等,养殖业主要有鸡、羊、牛、獭兔、貉子等,生产加工业主wenmi.net要有木材家具、农机具生产与维修、脱水蔬菜、酱油、粮食加工、造纸、印刷、地毯、塑料编织、柳编、生物制剂、食用菌载培等,日常生活服务类,主要有影楼彩扩、电脑打字、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燃料燃汽供应等,营销中介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遍布全镇每个角落,现在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开发领域、融资渠道、科技含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新性突破。如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60人,民营企业年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成为红山经济的主体。同时干部群众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民营经济在全镇变地开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情况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全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压力巨大,又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002年,乌敦套海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70万元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民营经济势必成为财政增收的最大增长点,尽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镇党委工作的重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理应成为民营经济的示范者、引路人,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身肩不可推卸的重任。同时,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具有诸多潜在的优势,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群众综合素质较高,从业适应能力强;二是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三是社会的诚信度较高;四是具有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干部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高于常人;五是资金实力相对而言较强,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群众平均水平;六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都在关注干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因此干部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为此镇党委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放开搞活,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干部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发放60——80%工资,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市场,自主经营。镇党委在将干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给干部以动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民营经济,与干部共同谋划,帮助干部解决初涉市场的一些具体问题。随后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出成果,制定奖惩机制,去除等、靠的观望思想,意无反顾地把智慧和才干用于发展民营经济。镇党委改进考评机制,实行完成业务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及各种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通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敦套海镇的“干部经济”已初步形成格局,全镇138名在职干部中,已有91名在从事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占干部总数的65%。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1人,股站级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9人,一般干部专职从事民营经济26人,兼职从事民营经济35人,另有47名干部也正积极筹划,探索市场,准备适时参与民营经济活动。从事民营经济的干部,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领域,种草养羊养牛的40多人,牛羊存栏大都在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从事玉米制种的近20人,年纯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最多的可突破10万元,外出从事打工经营活动的4人(深圳、北京、西安、赤峰各1人),从事中介及营销活动的30多人。通过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全镇事业站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干部转变了工作职能,社会化服务效果显著,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得以有机结合,增强了服务的生命力。同时,推进了产业化,全镇已形成了以种草养羊、玉米制种,劳务经济、中介信息为主的四大产业,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干部走向市场,追求效益最大化,实行服务规范化,在全镇营造了强有力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促进了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全镇优势主导产业。同时,为事业站所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镇财政每年节省人员经费30万元。
三、民营经济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在乌敦套海镇民营企业中,有6个适合组建党组织,其中5个已及时组建了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均由镇党委成员负责联系。红山微生物制剂厂由于党员人数不够,现尚未组建党组织,但镇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在该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开展党建
工作,加大力度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拟在2006年在该企业组建党支部。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是镇党委一直深入探讨的新课题。镇党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发展壮大企业上来,由支部牵头,党员实施,职工参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把支部建设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农具厂支部,由党员组成攻关小组,带领各车间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以党员为纽带,把各个车间各个工种连结在一起,互能有无,团结协作,重新振兴了红山农具厂,使其以整体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诚信度好,成为翁旗东部地区农机制造维修中心;红山供销社党支部,企业破产,支部不散,党支部把原单位职工组织起来,认真总结每个职工的特长与不足,共同找方法,谋出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招的出招,使14名下岗职工二次就业,都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职工们欣喜地说:供销社不再是主渠道,但党支部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在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重经济效益轻党建工作思想,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民营经济与党建工作的双赢。乌敦套海镇党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新思路,注重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发现、培养优秀分子,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对民营经济党支部,注重强化班子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并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在日常和年终做好督察和考核。
四、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部分干部顾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将来的机构改革感到迷茫;部分干部从前未从事过经营活动,一时找不准切入点,怕应对不了,缺乏创业的胆略和信心;部分干部由于资金不足,有看好的项目,但无实施的能力;还有的干部认为单位没多少自己的业务,走向市场仿佛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干部身份,有失落感,一时放不下架子。
五、进一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执法执纪部门要服从和服务于长远与大局,牺牲部门利益,真正把管理转化为服务。二是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民营经济不借助外力,不融合外资,单靠自身造血很难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而基础设施的落后,会让人感到发展前景暗淡,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资金投入,有的民营经济开工时就资金不足,有的民营经济把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资金周转一直困扰着企业,而银行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民间资金又多以高利或股金形式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四是在把民营经济做成百姓经济的过程中,要谨防一哄而上,搞专项推进,搞强迫命令,要注重示范引导,在保证规模优势的同时,做到百花齐放。五是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创造品牌,拉动地区经济。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投资环境、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政策规定等方面都做出改革和调整,使红山民营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从2002年起,镇党委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镇政府设立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服务四个办公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对新开办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现场办公,定期走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通过连续三年的小城镇建设,镇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山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得以改善,红山更具投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从2002年初的172家发展到现在的346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有71家,这些民营企业种类齐全,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种植业主要有规模种籽繁育、药材、有机食品、牧草、经济林、用材林等,养殖业主要有鸡、羊、牛、獭兔、貉子等,生产加工业主要有木材家具、农机具生产与维修、脱水蔬菜、酱油、粮食加工、造纸、印刷、地毯、塑料编织、柳编、生物制剂、食用菌载培等,日常生活服务类,主要有影楼彩扩、电脑打字、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燃料燃汽供应等,营销中介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遍布全镇每个角落,现在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开发领域、融资渠道、科技含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新性突破。如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60人,民营企业年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成为红山经济的主体。同时干部群众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民营经济在全镇变地开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全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压力巨大,又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002年,乌敦套海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70万元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民营经济势必成为财政增收的最大增长点,尽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镇党委工作的重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理应成为民营经济的示范者、引路人,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身肩不可推卸的重任。同时,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具有诸多潜在的优势,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群众综合素质较高,从业适应能力强;二是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三是社会的诚信度较高;四是具有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干部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高于常人;五是资金实力相对而言较强,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群众平均水平;六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都在关注干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因此干部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为此镇党委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放开搞活,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干部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发放60——80%工资,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市场,自主经营。镇党委在将干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给干部以动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民营经济,与干部共同谋划,帮助干部解决初涉市场的一些具体问题。随后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出成果,制定奖惩机制,去除等、靠的观望思想,意无反顾地把智慧和才干用于发展民营经济。镇党委改进考评机制,实行完成业务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及各种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
通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敦套海镇的“干部经济”已初步形成格局,全镇138名在职干部中,已有91名在从事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占干部总数的65%。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1人,股站级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9人,一般干部专职从事民营经济26人,兼职从事民营经济35人,另有47名干部也正积极筹划,探索市场,准备适时参与民营经济活动。从事民营经济的干部,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领域,种草养羊养牛的40多人,牛羊存栏大都在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从事玉米制种的近20人,年纯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最多的可突破10万元,外出从事打工经营活动的4人(深圳、北京、西安、赤峰各1人),从事中介及营销活动的30多人。
通过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全镇事业站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干部转变了工作职能,社会化服务效果显著,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得以有机结合,增强了服务的生命力。同时,推进了产业化,全镇已形成了以种草养羊、玉米制种,劳务经济、中介信息为主的四大产业,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干部走向市场,追求效益最大化,实行服务规范化,在全镇营造了强有力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促进了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全镇优势主导产业。同时,为事业站所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镇财政每年节省人员经费30万元。
三、民营经济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在乌敦套海镇民营企业中,有6个适合组建党组织,其中5个已及时组建了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均由镇党委成员负责联系。红山微生物制剂厂由于党员人数不够,现尚未组建党组织,但镇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在该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开展党建工作,加大力度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拟在2006年在该企业组建党支部。
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是镇党委一直深入探讨的新课题。镇党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发展壮大企业上来,由支部牵头,党员实施,职工参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把支部建设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农具厂支部,由党员组成攻关小组,带领各车间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以党员为纽带,把各个车间各个工种连结在一起,互能有无,团结协作,重新振兴了红山农具厂,使其以整体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诚信度好,成为翁旗东部地区农机制造维修中心;红山供销社党支部,企业破产,支部不散,党支部把原单位职工组织起来,认真总结每个职工的特长与不足,共同找方法,谋出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招的出招,使14名下岗职工二次就业,都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职工们欣喜地说:供销社不再是主渠道,但党支部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
在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重经济效益轻党建工作思想,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民营经济与党建工作的双赢。乌敦套海镇党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新思路,注重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发现、培养优秀分子,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对民营经济党支部,注重强化班子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并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在日常和年终做好督察和考核。
四、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部分干部顾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将来的机构改革感到迷茫;部分干部从前未从事过经营活动,一时找不准切入点,怕应对不了,缺乏创业的胆略和信心;部分干部由于资金不足,有看好的项目,但无实施的能力;还有的干部认为单位没多少自己的业务,走向市场仿佛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干部身份,有失落感,一时放不下架子。
五、进一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执法执纪部门要服从和服务于长远与大局,牺牲部门利益,真正把管理转化为服务。二是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民营经济不借助外力,不融合外资,单靠自身造血很难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而基础设施的落后,会让人感到发展前景暗淡,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资金投入,有的民营经济开工时就资金不足,有的民营经济把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资金周转一直困扰着企业,而银行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民间资金又多以高利或股金形式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四是在把民营经济做成百姓经济的过程中,要谨防一哄而上,搞专项推进,搞强迫命令,要注重示范引导,在保证规模优势的同时,做到百花齐放。五是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创造品牌,拉动地区经济。
第五篇: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曾 健
村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村域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尽快解决制约农村发展难题。
一、正确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科学内涵 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是指村域内各行为主体(包括农户、村办企业、各经济合作组织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独立运营的经济实体依靠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间协作能够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决策并赋予实施,使村域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使村域获得并保持动态竞争优势的能力。
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农户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村域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村办企业的自生能力、村干部的开拓能力、村域内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等,还包括各行为主体间的彼此联系、密切合作,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发展能力。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环境,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村域经济各行为主体的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且外向性突出,网络联系频繁,整体水平较高,尤其体现在村域集体经济、各种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专业化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多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村域的集体经济、各种专业化经济组织等寥寥无几。具体到长宁,村域集体经济基本没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之又少且发挥作用不明显,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长宁村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几乎与村域农户经济发展能力相当,即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就可大致反映出村域发展能力,农户经济几乎就可等同于村域经济。
二、找准差距,迎难而上,切实增强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紧迫感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以村级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的长宁的村域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拿长宁与苏浙等沿海村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苏浙等沿海地区的村域经济比较发达,其所有制结构也较为合理,基本形成了农户、集体、工商业主“三足鼎立”之势,产业结构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协调”发展局面。以“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为例,现有企业58家,固定资产达21亿元,人均GDP达300万元;“华西村”股票1999年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而长宁,村域经济至今仍是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呈现出“一单”、“一小”、“一短”的状况,即经济结构单一,仍以传统种养为基础,加工类企业基本没有;产业规模小,除烟草等极个别产业外,基本上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果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上是以原料形式销售。
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可归结为两方面:
(一)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的制约,使得村域经济在发展空间上受到限制,滞后于发达地区。二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农村土地改革进展缓慢,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流转,造成了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矛盾异常突出。三是政策性支农弹性有其限度,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存在“离农倾向”,导致资金缺乏,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二)从村域经济主体自身看。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弱。这是造成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对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上,我们的绝大多数农户有了钱想做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如何扩大投资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是想把房子修得宽敞一点、家居添置得漂亮一点;在经济发展上,以近几年我们自认为发展较好的开佛乡佛梨村为例,虽然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内及邻近区县也小有名气,但农户各自为政,以种植、养殖收入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观,到目前也没有借助优势发展起村办企业、没有组建起功能完善且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村域经济实体。二是环境利用能力弱。应该说随着宜长路、江长路的修通,省级百亿元工业集中区的打造,成贵高速铁路、宜泸渝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等景区景点的打造等,为长宁的很多村都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但目前,真正抓住、真正利用这些优势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村及农户却很少,这说明我们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发展优势的能力还很欠缺。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弱。突出表现在,很多农户对土地过分依赖,离开了土地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现象在征地拆迁中反映得尤为明显,如一些被拆迁户因找不到新的生活来源,为了要一些超标准的补偿,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访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四是自身发展能力弱。作为村域经济主体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次数偏低,特别青壮年,很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劳动效率低,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素质不高,发展村域经济的思路不够开阔、不够活跃,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缺乏足够认识。缺少能人、专家的引领,对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着解决。带领广大农户发展生产的村社干部,很多眼光不够开阔,开拓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不强,缺乏敢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不能站在未来谋发展,不能跳出圈子抓机遇。各村域经济主体之间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象较为突出,合作意识不强。此外,受外出务工大潮影响,作为村域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居高不下,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小孩,身体条件、发展欲望、知识阅历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
三、创新模式,科学发展,努力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村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一是村域数量呈进一步减少态势;二是村域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弱势地位难以根本改观;三是村域经济发展模式更趋多元化;四是村域经济差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呈扩大态势;五是村域集体经济将重现活力;六是村域经济活动外向性逐渐加强;七是专业化合作组织迅速崛起;八是村域土地流转将加快且方式多样化;九是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十是文化积淀与整合对村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何才能在这十种发展趋势中找到适合长宁发展的具体路径?如何才能推进长宁的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必须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创新管理、服务、发展“三种模式”,强化项目支撑、组织保障、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四种能力”。
(一)坚持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强化项目支撑能力。项目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财源点,是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力量之源。纵观村域经济发展得好、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地区,都是项目工作抓得牢、做得好的区域。比如位于成都锦江区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之所以能打造成闻名全国的“五朵金花”,就在于抓好了“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乡农居”五个观光农业项目。反观长宁,抓项目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县、乡两级,大部分村级组织及其村干部抓项目的意识还很淡薄,上级安排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别人来投资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规划,没有长远打算。在村域经济发展中,村干部作为主体中的主体,要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把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攻点放在抓项目、引资金、创办新型经济实体上;要抓住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型村庄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临城、临路、临港、临园等机遇,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认真策划、科学论证1—2个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具有特色、能支撑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并建立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项目库;要引导农户围绕村域发展总体规划、总体目标、总的项目发展要求,发展子项目、小项目,强力推进户户有项目、人人干项目,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业格局的形成。
(二)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村级组织保障能力。一是强化“村为主”意识。村级班子是村域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积极发挥其对村域经济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作用。村级组织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选择发展项目,调整产业主攻方向。县级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学习、借鉴并总结推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支“两委合一”等成功经验,利用村支“两委”换届之机,有效解决村支两委“两张皮”的问题。乡镇和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动员和培养有开拓能力、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善抓机遇、懂经济、有威信的能人担任村组干部,要动员不能胜任工作的现有村组干部从大局出发,主动让位放权。二是探索成片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牵涉面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大力推行分片设立党总支、村企联建党组织、跨村联建党支部等模式管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如工业集中区建设涉及的开佛乡龙门、马村、羊
五、顺河等村和长宁镇曙光村、大坪村,佛来山景区打造涉及的佛梨、顺河、两合、马村等村,与蜀南竹海景区旅游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竹海镇龙山、联山等村,就可探索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即可满足自然资源分布、公益事业的兴办、同一产业的发展和跨村矛盾的调处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填补乡镇和村条块管理留下的空白,还能突破发展区划界限,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利益需求,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起农村经济发展网络,拓宽发展空间,组织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村域经济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能帮助群众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将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借助旅游资源、特色养殖、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型村庄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特色水产养殖协会、村庄建设施工协会、工业集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作服务组织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服务体系。要通过各类经济组织,通过“能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大幅降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帮助农户有效规避部分市场风险,广泛开辟就业岗位,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二要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加快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维护原来的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撂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承包户或各村组之间互换地块”、“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土地核价入股”等有效的流转模式,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村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把地缘、人缘乡村转变为业缘乡村,实现产业兴村是提升村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需求。结合长宁实际,当前应重点发展5种村域经济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工业是现代经济的脊梁,同时也是强化村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格局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是村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县长宁镇大坪村、曙光村,开佛乡顺河村、羊五村,铜鼓乡红星村、星火村等都具有了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良好条件,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培育集体经济实体。要围绕工业兴农业、兴旅游,根据现有企业如酒厂、食品加工厂、竹工艺品加工厂等所需原料,发展壮大优质粮油、优质水果、高产竹林等原料基地,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要依托农业、旅游办工业,结合优质粮油园区、特色水产养殖园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和五大旅游景区打造,兴办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旅游食品加工、旅游小商品加工等企业,打造“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各村域经济主体,要积极改善基础条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努力争取一些工业企业向村内辐射、转移,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工业化。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都锦江区三圣乡通过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蕴,将花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打造出“五朵金花”,可谓资源开发型经济的典范。开佛乡佛梨村利用独特的生态农业、佛教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做出了表率。长宁各村域经济主体具有的相对优势资源很多,要尽快对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特别是具有明显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村域经济主体,要先行先试,在全县尽快建成一批规模种养、观光旅游、传统加工制作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村。在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中,要拓宽视野,不仅要充分利用竹木、花草等自然资源,还要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民间秘术等人文资源。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要走“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要在发展中体现传统特色,在创新中挖掘文化特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型经济。品牌是无型资产,是产业升级、产品增值、市场流转的加速器,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华西村创造出的“华西村”和“仁宝”两个驰名国内外的品牌,不仅使华西生产的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还使华西的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长宁虽也创立了“佛梨”、“长裙竹荪”等品牌,但不亮、不响,很多还停留在“名字”层面,经济和社会效益都不明显。各村域经济主体要从华西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典型中获得启示,总结经验,探索规模。当前,各村域经济主体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形成市场影响力,创造形成品牌的基础条件;要选准一两个主攻方向,致力开发有生命力的大品牌、好品牌;要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要注重品牌包装和宣传,挖掘文化底蕴,提高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此外,在发展品牌经济过程中,既要注重单个产品的品牌开发,如前面提到的“佛梨”、“长裙竹荪”等,同时也要注重地理标志性、产业化、园区化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如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园区等。四是大力发展能人带动型经济。能人带动型经济即依托土专家、土秀才等能人资源,帮助其他群众走上致富路,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硐底镇养猪专业户旷银忠通过“母猪寄养”带领群众致富,打工仔周国玺通过外出务工带回资金技术创办企业促进群众就业等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长宁的能人们可以带动村域办一项事业,兴一项产业,成一项大业,活一方经济。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能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土专家、土秀才等本土能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及专家教授等外部能人的作用。要通过村内、村外能人联手,发挥能人的示范、决策、带动三大作用,为村域经济的发展树立典型,找准路子,提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组织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结合实际,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形式,增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输出地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投资,实现由劳务合作向经济合作转变。要动员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外创业和回村创业,实现由“打工养家糊口”向“打工创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