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政治的道德基础》有感
读《政治的道德基础》有感
《政治的道德基础》:【美】伊安·夏皮罗 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政治的道德基础》这部著作是关于政治中道德层面上的知识以及应用于解决当代问题、现今形势、未来政治发展的介绍性、讨论性、研究性读物。
刚拿到这本书时,翻开目录,我并不觉得里面的词汇陌生,对于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专业的我来说,除在课堂上吸取老师所讲的(政治)之外,我还在课外主动涉猎一些作品。细细一看,这本书中的观点很吸引我,其中的章节介绍了很让人生疑和好奇的问题与说法,我迫不及待的想研读一番,看了第一遍,印象不深刻,有些还是不懂,一时琢磨不透,我又看第二遍,写了这篇读后的认识及体会。
本书的导言部分一开始就提出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政府忠诚,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拒绝效忠于它呢?”这个政治上的两难问题。我想到,我们现在生活在比较安定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我们对于维护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政府除多有赞誉外,也不乏针砭其弊,在没有彻底损伤我(民众)的利益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这个“我”是绝对不会真正反抗政府的,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对未来总是抱有美好的期望。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讲启蒙时期的政治、古典功利主义、权利和效用的并举、马克思主义、社会契约、反启蒙政治、民主、成熟启蒙运动中的民主。初看这些很有政治哲学意味的目录,看完第二章后,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叫做《政治的哲学基础》呢?
如果是“哲学”基础的话,那么历史上哲学大家的观念多如牛毛、各有千秋,如何能被社会中的人们以及历史和风俗所共同认可的呢?何况,哲学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的改善生活、改善社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对于个人来讲,则有修生养性之用;对于政治运用者来说,则有助于培养治国的大智慧!但我们不能确定和衡量好哲学的作为程度,相反,我们还有着一种担心,那就是现实中有为了哲学而死的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很高,还有不在少数的诗人也有自己的哲学,有诗人的痛;一般生活的人们也有自己对于存在的意义,现实如果不符合这大多数人的正当需要,他们就会走向极端,飞蛾扑火。
最近我经历了这样一个体会,“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的切身感受,之后我又有了“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在,我爱故我在”的感悟,因为如此,我重新拾起对生活本质的热爱和对我自己的期望、以及对爱的理性追求。因为如此,我真正的存在了。对于一个治理国家的机器来说,要让每个人都时刻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无疑要使前途真正光明。这样政府不仅要发挥其政治统治以及政治管理的合法性作用(政治合法性),而且还要在道德上让民众和历史认可。
典型的一个例子德国纳粹党统治时期,人们对于政治的狂热远胜于对社会道德的遵循,集中营内残忍的杀害无疑是道德的背叛。政治被泄私愤、争利益的暴徒所利用。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我们的先人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西方政治发展成熟后提倡民主,我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引进民主、科学至今也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和实现都有着不统一的看法。本文从启蒙时期民主的初步探索到最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透出迄今民主的量化与质化,肯定边沁的功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契约主义作为政治的道德衡量的有意义的基础,这些基础归根到底都是围绕民主的实现。
对边沁来说,功利主义的自然基础植根于人类有机体生存的必然要求:“只要他还是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他都要不断地追求幸福”。边沁承认存在着快乐和痛苦的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来源及制约,但是他坚持认为,他们都基于并且次于快乐和痛苦的生理来源及制约。他把快乐和痛苦解析为四个维度: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和“距离远近”他认为他的幸福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行为。我的理解是,政府为满足人们的最大幸福可以从这四个维度作出适当的努力。我们对现时政治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努力所得的效果。比如我们对于灾害如地震所采取的措施要有效有力,就要了解我们对于灾难的承受力与感受,减轻我们的痛苦。
他的具体看法是认为金钱可以作为类似温度计的尺度来衡量幸福感。这与道德无直接相关,但我想,他是表述金钱对于人的激励,抑或是反作用吧,这种反作用是不是有牵涉到道德的实例呢?
本文说,以前的功利主义存在忽视残疾人、剥削易受伤害的少数、不真实以及失去自主权等的危险,后来边沁也认识到这些。因此他对社会净效用再分配的思考使上述问题又得到一个解答。
后面又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探讨,且放下。
再看马克思主义。
“如果谷物商人真的造成穷人的饥饿,私有财产真的具有掠夺
性,那将会如何?”伴随着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传统把剥削的概念视为判断政治合法性的基准。在这些问题上,如剥削的定义、剥削与劳动及经济、政治系统的关系,以及政治制度在消灭剥削上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也存在实质上的不同,然而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秉持着这样一个最为基本的信条:任何政治制度,只要它允许剥削,它就不具有合法性;反之如果它致力于提高剥削的反题----人类自由----它就拥有合法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上的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曾允许某种形式的剥削。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被认为有可能产生出不存在任何剥削的世界,自从卡尔·马克思提出这一论断以来,历史并没有证实这些可能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真的令人期盼,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社会呢?
没有剥削的政治,是一种道德型理想政治。可以作为研究政治发展的道德判断基础。但是对于判断剥削,我还存在疑问,我们现在的企业制度,作为公司的白领,有很多都愿意接受剥削,珍惜被剥削的机会,富士康跳楼事件不引人深思吗?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压力,最终酿成这种悲剧。
我不由地想起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评论家登宁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所以资本剥削有时可以蔑视道德,违背道德。
最后一个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由来已久,近代社会契约论的观点通常被认为起源于托马斯·霍布斯1651年发表的《利维坦》以及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对于社会契约理论家而言,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根植与契约理念。最初,关于契约的本质,契约的参与者以及如何执行,这些社会契约理论家各执己见,但他们都认为:被统治者的一致赞同(通过某种方式能被解读出来)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如果国家政权体现了我们所一致赞同的,那么我们就负有对这个政权忠诚的义务;反之,我们有反对它的自由(在某种情形下,我们有反对它的义务)。本文举了美国的例子,因为它的建立被认为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是最初的社会契约表现形式的结果。对此我不熟悉,还有待于进一步去了解美国的建国,是不是真的是一种社会的契约?
以上三种“主义”为我们在考虑开篇导言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政府忠诚,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拒绝效忠于它呢?”提供解决的办法,尽管这些理论还有很值得琢磨与商榷的地方,但总体来讲,他们的共通之处即要达到注重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从而构成民主社会,我个人看后认为,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既考虑边沁的最大幸福指数,又看马克思对剥削存在认定和社会契约表现形式这三种,以期判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权和社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是不是理想的、真正符合我们的生存条件和公众认为合乎道德合乎人意的形式。
是为读后之感。
第二篇:政治的道德基础读书笔记
罗森布姆《边沁的现代国家理论》查看 24:边沁毫不怀疑可以讲伦理和政治中的两难问题化约为技术性的效用计算的理论体系 25:传统上,自然法被认为是评价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实证法律体系的基准,但是对于扁亲来说,除了市政法律体系之外就别无所有,而这一体系应该用植根于科学的功利主义原则来评价
26生理因素是道德宗教政治因素的基础,——人类框架的自然构造,使我们为功利原则所左右。
28政府或说法律的角色,按边沁的观点来说:法制在人们追求效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法律必须把自己的作用限定在保证人们能够为自己谋求效用这一点上
28趋乐避苦总是发生在个人的心理层面,„„除非有一套刑法来保护生命权、人身权、财产权,并有一套民法来保证契约的实施,为商业提供便利。
29产生政府必要性的条件还包括:1自私的行为最后可能不利于自己„„但人们试图逃避责任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迫使他们去为社会作贡献。要人们做这些贡献,市政府最大的最难的任务
29政府在为人民计算功利利益以及指定其促进政策方面,也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30以自利个体为基石的理论也通常假设个人对于他个人利益领域拥有完全主权。这一理论(也就可以在大致的意义上说是契约主义的观点)在密尔的理论中开始渗入功利主义传统——密尔真他奶奶的厉害:集两大传统与一身。
31边沁相信,功利主义计算适用于每一个人,那么政府可以通过成本——收益计算从而为社会决定最佳发展路线。——
32效用或说功利必须有一个实在而可测量的替身——金钱!“比起就研究目的而言其他任何可能性的假定,更会使我们接近真理”
33边沁认为金钱是效用的最佳代替。金钱既能衡量快乐和痛苦,又能用以校准影响人类行为的激励系统。
34古典功利主义是一种结果主义的观点
37边沁的一生是一个逐渐转化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过程。早年作为一个改革派,他认为只要启迪了贵族,就足以能够看到他的想法付诸实践了。但是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贵族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在大社会中的小社会,重视的是贵族利益而不是民族的整体利益。边沁开始懂得,此“团体精神”是公共效用原则精神的最大敌人,所以激进的政治改革就成为他的目标所必须的——到后期开始信奉普选权——即人民意愿的体现——这里已经暗示着密尔的转变。
38边沁在后期认为(经济学的哲学):应该追求“实际可行的平等”。这也可以理解为“尽可能的接近绝对平等”,但是不损害生存富裕与安全——这些都是高于一切的必要条件 40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无法做出任何具体的再分配政策。
45边沁没能意识到他理论中所存在的这种问题,这也许可以从他对„„也许他认为自己的建议具有笛卡尔是的说服力,所以任何有思想的生物都不能不接受它。到了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民主制度中具有投票权的公民,在政府中的公民代表,官僚制中的代理人都会超越私利,按功利主义科学的强势规范而行为。„„科学不能让我们超越人类本性,但它却招式赋予了我们对人类本性进行理性控制的能力。
45——46页:对边沁的一个总结:凸显了其理论中的个人权利与人类能动性。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法治保护“劳动成果”,从而创造了一个你可以享受你自己劳动成果的环境。„„把政府的功能定位在一个高度不平等社会中起指导性作用的角色。
68密尔:
用自由主义一的头脑所欢迎的形式改造功利主义
70密尔的侵害原则之中明白无误的表现出来的对个人权利的认可,部分的源出于个人自由是人类存在内在本质的特征这一观点
71米尔同样认为他的侵害原则所体现的个人权利体制作为提高效用的手段是有价值的。他认为效用是一切道德问题的最终魅力所在;但是这必须是最广义的效用,必须是以人类作为不断发展的生物的永恒利益为基础的。米尔相信这意味着尊重侵害原则,因为人类作为不断发展的生物的利益,必须通过科学来发现。而自由,对于这项冒险的事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促进个人自由是扩充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继而对功利主义的发展而言,也是绝对重要的——————重点就是:自由对于米尔来说,不仅是有其自身的价值,而且是有其有利后果的对促进功利来说是必要的。、72长期效用的提高关键是知识的增加,而自由又是知识增加的必要条件
76如果对于扁亲来说,我们不得不为怎样去构建和操作效用计而担忧的话,对于米尔来说,问题则是怎样去构建和操作我们可以叫做侵害计的工具
第三篇:读《基础营销学》有感1000字
读《基础营销学》有感1000字
朱迪
作为一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怎能不读一本有益于我学好广告学专业的书籍呢!在本学期,我们院为我们广告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门叫市场营销的专业课。所以,我用了一学期的时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读了一本与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有联系的美国营销学的代表作――《基础营销学》。这本著作它为现代营销学构建了基本框架,从而开创了营销领域大学教学和训练方法的先河。
《基础营销学》的作者是由美国小威廉。D.佩罗特和美国麦卡锡两人共同完成的。小威廉。D.佩罗特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学术委员前任主席、《营销学杂志》编委,佩罗特博士曾经荣获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营销科学协会的杰出教育家奖章。他已出版多本营销学教材和专著,发表的学术论文曾被公评为20世纪销售与销售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文章之一。
《基础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学的入门课程,按照市场营销的工作程序,《基础营销学》分市场营销基本理念篇,市场调研与分析篇,营销策划篇,销售管理篇,发展与提高篇五个部分展开。他第一章就先定义了市场与市场营销,市场是指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构成。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事业业务经营活动。将我本学期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与《基础营销学》结合起来,我深刻的领会了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过程和要求。通过阅读《基础营销学》,我熟悉了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但我还需要学会收集企业营销决策需要的基本数据信息,并且要能够测算总市场潜量与区域市场潜量,还要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能够进行市场宏观微观环境及企业所面临市场机会与威胁的分析。
《基础营销学》还告诉我:市场营销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任何产品或服务在走向消费者的过程中都需要市场营销活动的参与,市场营销通过建立可盈利的客户关系,创造客户价值和满意,而使企业获得成功,因此,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及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可持续发展。
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基础营销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营销学》让他们了解市场营销学也是培养市场营销管理基本工作能力的开端和引导。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就比如我们,具有市场营销基本理念,掌握营销工作的基本技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把握市场方向,具备高素质职业人才所必需的市场经济营销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小知识
书籍简介
《基础营销学》
类型:文化教育
作者:小威廉·D.佩罗特[WilliamD.Perreault,Jr.]、尤金尼·E
简介:本书讨论营销和营销战略计划,内容涉及营销战略计划、利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充分贯彻营销战略、商、批发商以及它们各自的战略计划等。就其核心内容而言,营销和营销的战略计划涉及如何在满足顾客上尽善尽美。《基础营销学》属先导性营销课程,使用具有开创精神的结构,运用4P法,并着眼于管理。本书出版之后不久,就成了最畅销的商务类教科书之一,因为它归纳了营销学秀的观点,便于读者了解和运用。这些观点具有一致的重点,那就是: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制定常规的营销决策,如何确定关注哪些顾客及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基础营销学》多个版本陆续向世的同时,营销管理和营销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有些变化非常剧烈,也有些变化比较细微。历经所有这些变化,在先导性营销范畴内,《基础营销学》及其辅导材料一直比任何其他教材使用得更广。可喜的是,以4P为脉络的结构被证明为卓有成效,是数以百万计的师生所乐于接受。
第四篇:读《公务员道德读本》有感
学习《公务员道德读本》心得体会
总书记说:“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确,想发财就不要选择当官,想当官就不要再想着发财了。也一直有“升官发财”这个词语的存在,就其本义应该是矛盾的,不过我们可以“转危为安”。虽然升官的官不能发财,但是可以让民发财。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为官者的“德”。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这是公务员应尽之职。如果能把人民公仆的“德”守好、用好,平凡的岗位也会有所为甚至大有作为。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中国公务员的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执政为民、坚守清正廉洁。如何让斩断很多落马官员的为政之路的“道德”发挥正能量,为自己增长才干,为人民谋取福利,为国家创造财富?
第一,有好“德”。在十七届四中全会时,就提出了“以德为先”是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考察干部也是“德”在前“绩”在后。由此可见,德既是门槛也是保鲜剂。它可以让有能力和才华者走正道,让公务人员公私分明,在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在“糖衣炮弹”前受得住袭击。
第二,守好“德”。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容易。道德这条底线也是如此。曾经落马的大小官员,他们不是一出生就糊涂,进门之初也是规规矩矩的。只可惜在权利、金钱、享受的强烈引诱之下,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忘了道德还要求公务员执政为民。因为没能守住道德的底线,失去了让自己发挥才能平台,丧失了为民造福的权利,最终一无所得。
第三,用好“德”。有道德也能坚守道德固然好,也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应该具备的。但作为人民公仆还不够,更该充分发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道德标准,让其成为激发我们进步的源泉。因为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下,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知晓自己明晰的奋发目标,少走弯路错路,再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再在“道德”的驱使下,满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民办事。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在更广阔的舞台壮大自己,在更大的权利允许下上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绝对没有错,也是一名优秀公务员该做的。但一定不要忘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追梦路上,切忌逾越道德的红线,必须坚守道德的约束,努力提升道德的价值。
第五篇: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2010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再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时说:“任何人都可以极其合宜正当地,并且以人类也会赞许,使用武力强制我们遵守正义的规则,但决不会使用武力强制我们服从其它美德的告诫”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正义则是撑起整栋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在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仁慈心理的地位和特征。
伦理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伦理学著作当然也不例外。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且,本书最后一篇(第七篇,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直接是以“论道德哲学体系”为主题的。
以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一段话为例:“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
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细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 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在这一篇中,斯密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阐述,同情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与情感、行为的合宜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少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像这样的句子、段落,俯拾即是。这本书的哲学色彩是这样地浓厚,以至于,如果读者不潜下心来品读,就很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这是绝大多数哲学类书箱的共性。然而,当真正以一种不计速度的“品味”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哲学趣味。书中具体的事例很少,但只要充分联想到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就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原来是这样地有道理,尽管时过境迁已经二百多年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效用是美的一个主要根源”那样,品味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的乐趣,就在于体悟到其与历史、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而正是这种哲思,可以充分指导小至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国家,来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
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章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中写到:“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德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时,他很可能想要反对柏拉图的学说,后者似乎认为,只要对什么事适合做或什么事当避免,有正确的感觉和适当的判断,便足以构成最圆满的美德”“与他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高尚的德性也不是源自知识,而是源自实际的行动”。斯密在此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又很明显地暗示着,自己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同是在这一节中,斯密说:“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般似乎承认,那些尚未达到完美的品德与幸福的人,本身还有某一程度的进步。他们把那些有所进步的人,根据他们进步的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自然女神为我们的行为所勾勒的那个计划与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倘若前述那些热情,一如它们很容易变成的那样,过于猛烈,自然女神也已预备了一个补救和矫正的办法。真实的或甚至只是想象中存在的公正旁观者,即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的权威,总是会在我们身旁威吓镇压它们,把它们降为适度受到节制的情感。”这里,“自然女神”即是斯密心中最高贵的女神!而斯密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就是这自然女神所定的种种规则。
当然,不管从多少角度来看,《道德情操论》本质上,还是一部伦理学经典。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好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仁慈、正义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自许和自责才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总会不时地困惑着我们。斯密则给出了答案。
关于行为合宜与否,斯密说:“行为究竟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
源的情感,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我们常说某种行为不合适,其背后暗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概括出来。希望所有人都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关于情感合宜的程度,斯密同样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虽然人类对于施加在他们同胞身上的伤害有这么强烈的情感,他们却不一定会因为受害者露出愤怒受伤害的样子,而更加愤怒他所受的伤害。在大多数场合,他越有耐性,越和颜悦色,越仁慈,只要他并不因此显得缺乏勇气或因此显得他容忍是因为他害怕,则他们对伤害他的那个人的愤慨就会越强烈。受害者和蔼可亲的性格,会使他们对害人者的残酷不仁有更深的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和中国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中,把最激烈的愤怒化解为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忍耐。
关于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斯密激愤又无可奈何地说“财富与显贵时常享有只应属于智慧与美德的尊敬与钦佩;而只应针对恶行与愚蠢表示的轻蔑,却往往极不公正地留给贫穷与卑微承受”“有权有势者的恶行与愚蠢,远比天真无辜者的贫穷与卑微受到更少的轻蔑。”也许,这就是道德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庸俗社会的龃龉之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内心的道德力量,应当远胜于世俗世界的阻力,如此才能去鞭打恶行与愚蠢,如此才能享有智慧与美德所有的尊敬与钦佩。
关于行为的功过,斯密说:“如果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爱虽然会感到高兴,我们的感激却不会觉得满足。直到我们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我们亲自使力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人类对善的理解与追求。
关于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斯密说:“对那些真正宽宏大量的人来说,被他们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比他们可能期待从那些爱戴与尊敬获得的所有实质好处,都更让他们觉得快乐,因此,都更让他们感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失败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和对成功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也许时常是几乎相同的。”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吗?我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被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
关于善行与善言,斯密说:“美德与才华卓越,甚至那些承认有这种卓越存在的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和卓越的事功相同的感觉。”是的,行胜于言,行也胜于人品和动机。其实,斯密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关于友谊,斯密说:“审慎的人,他的友谊,是一种对少数几个经过重重的考验后,精打细算出来的人生伙伴,平静的、但稳固的、忠实的依恋。在这些伙伴的选择上,引导他的,不是如痴如醉的对闪耀的功绩成就的轻率崇拜,而是冷静沉着地对谦逊、谨慎与善行的认真尊重。他虽然很能和他人建立友谊,但未必很想随便和一般人交往。他很少和那些以狂欢逗趣的闲聊著称、喜爱饮宴作乐的社会团体来往,更少在那些社团中成为主角”“要时常亲近那些和你彼此独立的人,那些能够仅以你的品行而不是以你的运气来评价你的人。不要寻求也不要逃避,不要强行闯入也不要刻意逃离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你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即使他们,在发现你现在的地位和他们一样高,甚至也许更高时,或许会觉得伤感情。”只可惜,世俗社会中,又有几个人,没有把“如痴如醉的功绩成就”当作友谊的基本标准!又有几个人,没有强行闯入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他们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呢!
关于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斯密说,“我们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受,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畏与可敬的美德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拥有大爱、博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当尊敬与赞美的。
关于宽大恢宏者的好品格,斯密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他的所有决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所有行动都很和缓,甚至迟钝;他的声音低沉庄重,他的言语慎重从容,他的步伐与动作和缓;他显得有点儿懒散,甚至怠惰,完全不想为小事而熙熙攘攘,但在所有事关重大和攸关名誉的场合,他却抱着最坚定与最旺盛的果断力行动;他不是一个爱好危险的人,或者说,他不会主动去挑战小危险,但也不会急切地想要避开大危险,而当他真的面临危险时,他会完全不顾他的性命。”每一个想成为宽大恢宏者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此而“高山仰止”吗?
无论是哪种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斯密最终都把其归结于“听从心中女神的指导”。斯密说:“他总是习惯于以这位安住在他心中的伟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关系到他自己的事物。这习惯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熟悉亲密。他经常不断地练习,而事实上,他也不得不练习,不仅按照这位可畏与可敬的判官的榜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且也尽他所能地,甚至按照那位判官的模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把斯密心中的女神,理解为一种具有相当客观性的强大的内心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力量,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愉悦、安详,那么即使衣衫褴褛、贫贱卑微至极,也同样可以活得坦荡、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价值或科学性进行对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要内心里,有一股强大的正义、仁慈的道德情操力量,那么就一定能在充满荆棘、挑战的人生路上战胜所有怯懦与邪恶,去开辟一片理想中的幸福天空。
同时,由于所写内容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世界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又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了。
比如说,斯密在第七篇中说:“我们也极端忌讳女性失去贞洁”“失去贞洁无可挽回地败坏名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它求情辩解;无论怎样悲伤、怎样后悔,都不能为它赎罪。我们在这方面是这么的挑剔敏感,以致觉得甚至遭到强奸也会败坏女性的名节,即使心灵纯洁无瑕,也无法洗涮身体遭受到的污染。”当然,这样“过时”的论述,只是极少数。
2011年9月25日夜完稿于路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