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5: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平与正义,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市第五次党代会和五届一次人代会提出了“打造活力XX、建设诚信XX、构建和谐XX,实现新的跨越”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水平,更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弱势群体及救助工作现状

目前,我市有城乡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供养对象等弱势群体1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在7.58万城乡低保对象中,失业人员有1.22万人,失地农转非人员9802人,离岗人员7288人,离退休人员1886人,其他人员3.23万人。全市3.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下,有17.81 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1000元)未实现稳定越温,在温饱线上徘徊,随时可能返贫;有226个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

近年来,我市初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基本框架,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自1998年我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群众293多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亿多元。保障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30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60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二)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市共建设了150个扶贫新村,新改建通村公路3109公里,解决了395个村不通公路问题,新建了27所中小学,改造了42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了1818户移民搬迁工程,完成了1200人的劳务扶贫工程,解决了全市2.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全市9.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稳定越温,使150个贫困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三)农村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4年底,全市供养五保对象9195人,其中集中624人,分散8571人,平均供养水平年人均819元。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帮助1.6万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8.3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认真开展“三荒(春荒、夏荒、冬荒)救济”,每年投入资金约400万元,救济生活困难群众约8万人次,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15863名(其中失地农民984人)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四)专项救助逐步建立。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人均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393万元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救助贫困群众240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60万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无收入来源、无抚扶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五)生活困难失地农民救助加强。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作为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一个重点,2004年全市有9143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享受了城市低保待遇,有984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有4021人得到了口粮救济,人平发放口粮救济金58元。

(六)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对全市健在的8835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定补标准达月人均100元,比全省规定标准高出10元;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和单位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民政、扶贫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工作力度不大,投入不足。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身努力不够,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救助需求与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城乡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及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社会救助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规范,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弱势群众的救助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行为,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三)救助资金筹集困难。目前,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个别地区对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还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以城市低保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为例,根据国务院规定,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担,而我市已发放的1.53亿元低保金中有1.51亿是向中央和省上争取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虽然筹集了救助资金390多万元,但全市农村贫困群众需医疗救助的有近12万人,需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四)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农村低保制度仍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各区(市)县对救助工作的重视、资金投入、救助标准上也存在差异。以农村五保工作为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最高的夹江县达到了年人均1100多元,而最低的区县年人均不足700元。

三、对健全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救助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完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方面来认真抓好抓实。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救助工作领导体系,将关注和救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增强刚性约束。民政部门是城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承担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扶贫、教育、建设、国土资源、农业、司法、宣传、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慈善协会、公益协会和各种以社会救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帮贫济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投入,强化监督,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到位。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政府的土地收益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被征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每年社会救助资金的增长幅度应略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筹集社会救助资金,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协调配合,逐步建立救助工作的长效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新平台,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关注农垦、森工、资源枯竭矿山等困难行业和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对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残、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实行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建立贫困预警机制,提高低保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低保,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的常年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病、因残、因灾、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实施临时救济。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并着力解决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做好教育救助,对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高中教育阶段提供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补助费,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城镇大力推广廉租住房制度,在农村有步骤地解决“三无”人员和其他特困户的无房和危房改造问题。积极实施就业、法律援助,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四)拓宽思路,探索从根本上的脱困之路。在扶贫范围上,要由抓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同时,更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在规划和实施到村到户项目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让农户广泛参与,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设计,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要我干”为“我要干”,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鼓励立足当地区域经济优势,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加强组织、完善服务、大力支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上下功夫,拓展贫困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把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五)广泛动员,推进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在加大国有福利救助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扶持和兴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弱势群体的救助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发展慈善事业。要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整活社区资源,扶持家政服务等壮大基层服务机构,拓展救助服务功能,扩大救助服务项目。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慈善超市”、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新风。要完善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解困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第二篇: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指的是由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我国现阶段,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则是指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

新体系以城乡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为主线,把广覆盖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目标任务,致力构建统一的社会救助框架,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相应救助。如:体系中除了要求原有的低保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外,又特别针对农民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等。

(二)组织网络化

新体系对原来多头管理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党政领导、民政综合管理服务,劳动、计划、财政、卫生、教育、建设、国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强化了统筹力度,密切了部门关系,通过大协调,真正形成了大救助格局。

(三)保障制度化

一是把救助体系的长效功能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既使之保持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联对接,又着眼于体系的动态正常运转,保持它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讲究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救助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救助种类的多样化。要求以低保为基础,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加快建立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种类别的专项救助。二是强调救助形式的多渠道。要求坚持救助与互助相结合,资金救助与实物帮困相结合,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社会救助渠道。三是强调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是实施救助的主体,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支持体系建设。

三、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记,同时又是衡量社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发展,能否相互促进的重要尺度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减少城乡在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不公平,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这与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目标一致,应作为其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一次重要回归

社会救助是政府职责,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是政府行为。这一转变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为公众减少社会风险,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职能的强化,把“该管的事管好”,使真正的政务成为政府的要务,这是政府职能由异化到回归的重要标志。

(三)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另一部分贫困群体。面对现实,如何缓解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不能对低保户、灾民、“五保”、“三无”人员,贫困学生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偶发事件造成的贫困人群置之不理。以仁爱之心关怀他们,以援助之手救助他们,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是政府当然之责,也是社会公德所提倡的。

(四)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对现存社会救助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从体制、机制上革除旧体制的弊端,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形成了统筹安排,协调有序的社会救助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经济应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有加大社会救助投入的经济实力;同时,社会资金雄厚,民营企业大量存在,它们有回报社会,救助贫困的要求。

四、构筑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社会救助资金缺口大,这是我国构筑社会救助体系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养老金的征缴每年增加大约150亿元,但支出的缺口却在400亿元左右,现存结余的几百亿养老保障,如果没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不了一两年就会支出殆尽。由于体制转轨,失业下岗人员数量增多,今后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需要量还会持续增长。

(二)各种救助制度不完善、不系统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各种救助制度、救助政策及救助体系相互衔接还不是很好。政府各部门只注重本职救助工作,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协调,没有形成合力,造成救助资源浪费,救助效果不理想。转贴于 热点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城市和农村社会救助不平衡

比如,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政府给予补贴,而农村低保户不是集中供暖,一般靠燃煤取暖,就得不到政府的补贴,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四)保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康运行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不健全

规范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城市救助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当前,行政监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制度,造成社会救助监督不力,救助资金浪费。

五、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救助新理念

政府各级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开展工作,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二)进一步赋予救助对象平等的公民身份,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并尽快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

第一,需要继续强化对救助者平等公民身份的尊重。目前,民政系统在最低生活保障资格认定上采取了家庭收入调查和对初检符合条件者在社区张榜公示的程序。这种做法有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之嫌。第二,在保证救助对象权利的同时,强调其应履行的义务,并增强责任承担制度的可操作性。第三,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应该尽快覆盖到农村居民。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流浪救助,还是其它临时性和突发性救助,都不应该局限于保护城市居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涵盖农村居民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越是完备,就越是不公正。

(三)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并通过救助对象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来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这就从法规上明确了落实低保资金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渐加大对低保的投入。省、地、市、县的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在中央补助资金下拨后,各地应根据资金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安排。对于仍然存在的缺口,要立足自己解决、从快解决,不等待观望。救助资金要列足,也要用好;既不能不列不支,也不能列而乱支。要管好用好救助资金,关键是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级部门要协商财政部门加快建立低保资金管理专户,将上级补助金和本级预算资金全部划入专户,实行封闭管理,保证专款专用;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措施,强化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防止挪用、挤占现象,严格查处徇私舞弊和贪污侵占行为;要探索实行救助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办法,完善社会化、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实现资金的公平、准确发放。

(四)依托社区,完成多方面的资源整合,构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实施规模宏大的社会救助体系单靠政府行为、失业保险部门和城市低保的力量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筑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市失业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以城市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平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它在保障城市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大批量地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失业者求职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发展开拓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是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发挥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等社会与经济多元效益的综合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规范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障要依托城市社区平台,用微机化、网络化来实现,它不仅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保障对象的核定、保障金的及时发放到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变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杜绝具体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和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

(五)增加城乡救助体系的科技信息含量

在全国基本实施应保尽保以后,管理手段普遍滞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要动态管理上千万的低保对象,如果不依靠计算机实行信息网络管理,就根本无法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实践的需要。一些地方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他们注意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从而未雨绸缪,掌握主动,使低保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六)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把建章立制放在重要位置,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法规体系。一是根据自身实际和条件,尽快制订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归并与现阶段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的规定、办法。二是加大医疗、教育、就业、就学、法律等专项救助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专项社会救助的作用。

(七)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积极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城市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正持续着经济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过程,企业中的失业者大批量以“下岗”的方式存在,正式登记的失业者比例不高。由于下岗职工的情况比较复杂,职能部门在对其实施保障的过程中,经费来源和管理都相当困难,很容易造成保障经费来源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出现积重难返的严峻态势。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大局着眼,停止目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者采取的各类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保障方式,代之以在城市中建立和实施“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三位一体的、统一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积极开拓公益岗位,为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创造条件,使他们早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第三篇: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平昌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平昌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平昌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平昌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四、建立工作机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负主责,一是要以政策创新落实救助工作机制。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规划和建设救助设施等。二是要强化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刚性机制。要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增长。三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政府要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更自觉的参与社会救助。主要是免税,对社会捐赠实行全免税或允许税前列支。二是民政主管。作为主要负责事关民生、民权、民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部门要认真组织指导经常性和临时性的救助工作,推进部门间协作。要发挥社会救助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优势,避免“交差点”和空白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社会参与。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补充国家因财力原因导致的救助资金不足,增强救助整体实力,扩大救助覆盖面。四是综合协调。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综合协调的职责要在政府组织下,把救助任务及目标进行科学分解,事权清晰、职责明确,县财政、教育、工商、劳动、卫生等部门积极配合,县财政部门要落实好本级救助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卫生、教育、农业、扶贫、劳务开发等部门要在贫困群众就医、子女入学、农业技术培训、扶贫项目扶持、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照顾。五是形成合力。目前,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是以区域性、行业性方式进行的,如职工帮困基金、助残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等,都隶属于不同部门,相互交叉。要通过部门联动,将原来单一的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和社会的整体工作。

五、构筑救助体系。构筑我县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体系是一项体系工程,要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实现“有人抓、有钱帮、有部门管、有制度规范、有体系保证”的目标,就需要做到:一是完善社会救助立法,实现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在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监督、责任等方面,缺乏刚性法规的有效规范,应尽快出台《平昌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办法》或《平昌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条例》,采取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基本生活存有困难的城乡群众予以帮助,使救助工作有法有政策可依,健康发展。二是突出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主体,实现一体化管理。县政府各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突出救助主体,按照救助工作机制,明确救助方案、救助标准范围、资金管理,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指导基层部门组织实施。三是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县、乡(镇)政府应加大城乡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投入力度,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同时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随着县域经济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改善,县应将部分利息税设立为社会救助基金,以形成稳定的财政增长机制。四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机制。要加强对全县干部队伍的培训,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培育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形成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的工作作风,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救助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建全全县监督检查管理机制,依法对全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行政和社会监督,使社会救助工作成为“阳光工程”。救助标准、救助金额、救助对象等信息都要实行公示,社会救助资金要定期接受审计、检查。通过加强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民生的系统工程。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和谐长春”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2.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3.我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逐步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主体,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慈善捐赠、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综合性、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城乡困难群体利益。

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4.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各级政府是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和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

5.资源整合,统筹发展。科学整合各项社会救助资源,达到救助效果最大化,消除救助盲区,避免重复救助。

6.城乡协调,标准适度。要坚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7.制度保障,规范管理。积极稳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有关政策,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长效化、法制化。坚持属地管理,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8.投入多元,有力监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充。科学规范地监督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9.保障生活,促进就业。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标准,并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困难群众就业。

三、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0.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要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深化“分类施保”,相应提高各类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确保低保家庭不因物价波动而降低实际生活水平;建立低保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探索低保对象“就业渐退”的有效办法,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救助对象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

11.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要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要求,加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五保供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信息和维权等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12.提升救灾工作应急能力。要健全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灾害救助投入,建立灾害应急保障基金,增加救灾设施装备,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同时,扩大减灾宣传,提高群众减灾和防灾意识,减少或避免生命财产损失。

13.开展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在实现全民医保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对因患有大病虽领取医保和合作医疗补助后但个人承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要给予适当的二次医疗救助;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遍设立惠民门诊和惠民病房,加大惠民医疗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解决好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4.实施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要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和待遇;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开展“有一助一”活动,资助其完成学业。

15.推进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积极推进中小户型住房建设,优先解决低收入无房户的住房问题;继续购置二手住房,以实物配租的形式分配给低保户中的无房户,优先分配给低保家庭中军烈属、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庭等;继续实行对无房和人均住房面积低于8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租住公房和实物配租的低保家庭实行房屋租金核减政策;继续实行对集中供热的低保家庭冬季供热费减免政策;落实好棚户区改造惠民政策,确保被拆迁贫困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帮助贫困农民改造泥草房,妥善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灾民、五保户住房问题。

16.促进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和残疾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力度,建立市区两级小额贷款创业基金制度,重点用于扶持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免费提供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对低保家庭子女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困难群体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17.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要积极主动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街头劝导,进行心理疏导和正面引导,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未成年人的专项救助。对确实无家可归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后可送社会福利机构供养;对属本地的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条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

18.开展慈善救助活动。要积极扶持慈善等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大力宣传慈善公益事业,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良性发展;鼓励和支持其依法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拓展筹资渠道,加强慈善基地建设,扩大慈善志愿者队伍,广泛实施救助项目,真正发挥济危帮贫扶困、安老救孤助残的作用。

19.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对符合《长春市法律援助条例》所规定案件范围的城乡困难当事人提供诉讼、非诉讼代理以及法律咨询、代书等免费法律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20.成立统一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由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相关救助项目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发行福利彩票所筹公益金等,每年要按照相关救助政策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会救助。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必需的办公经费,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22.完善基层工作队伍。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根据救助对象户数和工作任务量,合理配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2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各相关部门要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管理,达到资源共享。

24.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或投资兴办慈善医院、幼儿园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承担公共服务任务的企业(集团)实行对低保家庭在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发展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组织开展慈善救助和经常性捐助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互助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25.建立健全目标监督考核机制。要把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指标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各级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合法使用和运行安全。

长春市人民政府

第五篇:关于我市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摘要)

关于我市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摘要)

社会救助作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我市在1997年开展城乡低保的基础上,于2005年7月20日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残疾人等10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慈善、福彩等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目前铜陵已成为“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

———基本生活救助卓有成效。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作为救助体系的基础来抓,城乡低保方面,在全省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城乡一体推进,率先实施分类保障,率先建立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特别是今年结合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持创新思路,实施了低保“4116工程”,即建立健全“诚信、渐退帮扶、低保与促进就业联动、低保标准自然增长”等4个机制,出台了1项《城市低保工作操作规程》,完善科学规范低保16项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水平、规范管理等多数指标均居于全省领先水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方面,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细化三级响应措施,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应急救助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方面,以敬老院改扩建为突破口,2006年以来,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使敬老院建筑总面积由过去的不足2万平方米,提高到4.3万平方米,床位数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市、县(区)还及时出台文件,实现了五保供养标准、五保对象居住条件、集中供养率和敬老院管理水平的“四个全面提升”;此外,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孤老爱心认助活动,实现了对全市3000多名城乡孤老和16所福利机构的全覆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方面,率先在全省城乡一体推进,同时加强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以医疗保险为依托,以医药和治疗费用减免为基础,以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和福彩公益金等临时救助为补

充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体系,目前人均救助水平近4000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着力完善联动救助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人性化救助与管理,促进了城市文明创建,维护了社会稳定。

———专项救助功能不断增强。坚持将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作为体系建设的重点,2004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救助政策文件47份,内容涵盖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残疾人救助、政策帮扶等多个方面。教育救助上,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全省率先对全市农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每年对全市所有城乡低保家庭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贴;住房救助上,2004年起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户实行租金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进行救助,近年来又着手实施廉租房制度,对困难家庭廉租补贴实行提标扩面,对近30%的城市低保家庭给予户均每月不少于120元的补贴。目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放宽到低收入家庭;就业援助上,积极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为特困就业人员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对灵活就业的1.2万失业人员实行养老保险补贴,帮助15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法律援助上,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条例》,2005年以来免费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100多件、1300多人次,追回个人补(赔)偿1500多万元,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法律援助今年也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救助上,实施了“扶残助居”、“残疾人千元就业”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政府买单为近4000名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此外,水、气、有线电视等优惠减免政策也得到较好落实。

———补充救助成效初显。坚持将福彩公益金、慈善专项救助和社会互助,作为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开展了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经常性捐赠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福彩公益金、慈善专项助医和助学活动,遍布全市的15个“慈善超市”,为低保家庭提供了急需的日常生活救助。今年我市又以民生工程的形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阳光救助计划”,将进不了低保又不符合大病救助条件,因突发性事件影响生活的临时困难家庭,按照最低500元、最高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救助。补充救助制度的建立,标

志着社会救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正日益优化、提升。

———体系运作日益顺畅。一是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坚持从体系着眼,从机制入手,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整合资源、建立机制上,市、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民政、财政、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司法、房产、建委、工会、妇联等部门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并由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了救助程序,整合了救助资源。二是服务网络基本成形。市、县(区)民政部门普遍成立了低保工作机构,落实了人员编制,以社区为核心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也基本形成,在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分级开展了多次业务培训,提高了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工作基础不断强化。将政府投入社会救助资金列入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运行;下大力气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扩大了救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在全省率先建成2880000民政热线和2881890社区服务热线,低保信息化管理软件在社区得到普遍应用,以热线、信息化管理为载体的服务平台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时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救助体系建设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建设不尽完善,救助制度执行不尽规范,政策宣传解释不够深入,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引导开发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救助规模有限、激励不够等问题。

今后,我市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救助体系的基层基础工作,同时加快发展慈善、福彩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努力为改善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形成......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谓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

    关于十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思考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

    市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策思考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是实现国民个体小康的制度......

    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李奎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枝江打造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精选5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05]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本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最终版)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