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9-05-14 00: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浏览次数:1214 作者: 发布时间:8/17/2001 7:12:00 AM

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是社区团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目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我市各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当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令人忧虑的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好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各团级组织以及政府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总量不足。目前,在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大约有60所,而我市城镇社区现有青少年超过70万,平均每1万名青少年拥有不到一所活动场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宁波市,当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其次,我市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不均匀,在经济富裕的社区和社区团建工作启动较早,特别是全市社区团建工作示范点,阵地比较密集;而相对的经济实力较弱,社区团建工作启动晚或尚未启动的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青少年活动阵地很少甚至没有。目前绝大部分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规模较小的社区普遍面临着青少年活动难的问题。

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管理,许多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缺少必要的人员辅导和专人管理,场地和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和更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题活动难于统一和统筹安排,应有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被人为的削减或者淡化,对开展的活动没有必要的监督和评比,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甚至是在原有的其他阵地上挂青少年或共青团的牌子,搞形式包装,缺乏实际内涵。同时,阵地的活动参与对象比较混乱,难以真正做到为青少年专用。

最后,社区青少年的消极活动场所数量增加,从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消极颓废的活动场所四处蔓延,当前,私人资本大量涌入青少年娱乐场所造成了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体缺乏”,政府传统的教育角色由于吸引力的减弱没有显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各种各样的投资主体分别对青少年灌输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但又难以形成主流文化,这直接造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目前不健康的活动场所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室一厅"以外,“网吧”的泛滥也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1、政府财力支持缺乏

青少年活动阵地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公益性,事业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又缺乏现实的经济效益,因此,青少年活动阵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目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还是来源于政府对社区建设、共青团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投入,虽然我市近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正在不断加大,但仍远

低于上海、杭州等地。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跟不上青少年要求的主要原因已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投入动力缺乏

社会事业社会办,这是办好社会事业的必由之路,青少年活动阵地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理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然而,社会资金的流动受着利益杠杆的调节,由于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不属于利润丰厚的产业,再加上一些政府的规划、投入、建设、管理上缺乏全新的理念,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难以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

3、阵地吸引力缺乏

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参与人数不多,教育和娱乐功能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阵地缺乏吸引力,表现为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跟不上时代,活动地点缺少变化,这就造成了阵地活动长期一个模式,一个场景、一个步调、一种结果。由于自身阵地缺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不健康活动场所的泛滥,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4、场所管理措施缺乏

由于历史渊源因素,活动场所仍存在分属各部门、条块分割的情况,于社区中的青少年活动场所难以联动和整合。一些新近建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规模较小,但部分形式较为新颖,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进行探索,管理机制的建设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较难在短期内形成有统一有效的管理。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部分场所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也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些思考

当前,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关键是要落实好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宁波市社区团建推进方案》的精神。就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管理,加快建设,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思考:

1、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

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力量发展青少年活动阵地,要加快阵地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大胆尝试新的资本动作模式。如团市委“天天,书亭建设时寻求企业合作,部分青少年宫在教育、娱乐项目拓宽的市场化运作,行政化管理,文教街道社区团校建设谋得企业支持都是有效形式。

2、推阵出新,要使阵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改进阵地活动就要根据不同阵地的特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要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多类型的活动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以此来吸引社区青少年。比如,依托文化阵地,可以开展经典电影欣赏、读书会、知识讲座、歌咏比赛、艺术节等;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开展入团宣誓、成人宣誓、党史教育等;依托教育阵地,可以开展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三主义”教育以及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等;依托娱乐阵地,可以开展联谊、谈心、茶话会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交流。

3、明确主体,切实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

共青团组织应当成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主体,市、区两级团委应当对青

少年宫以及新型社区建设中涌现的青少年读书俱乐部、文化广场,社区团校等阵地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安排和部署进行统筹规划,这样既可以保证阵地活动的功能,又可以提高效率。同时,社区团组织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有效的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有效地管理现有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

第二篇: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工作体会

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工作体会

多年来,少先队组织一直依托学校开展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正从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社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统计表明少年儿童的节假日时间占全年的__%。在假日里,他们大都渴望与小伙伴在一起活动,因此,开辟社区活动阵地是社区少先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社区建立少先队活动阵地,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校内少先队工作通过社区少先队,从教育内容到形式、阵地得以向社会延伸和拓展,同时还有利于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作风传播到社会并服务与社会,最终形成学校和社区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社区教育阵地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挖掘社区资源,力求通过社区教育这一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各方面的素质培养。社区少先队活动一般以“社区少先队小分队”活动为主,按照队员所在的居住地组建不分学校、不分年级,队员自定队名、自定计划、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小分队辅导员。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少先队中心工作,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队员的“小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部分少先队员在学校里明白,要成为学校得一名好队员,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在社区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者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对自己在这区中角色往往不太明白。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启发教育少年儿童,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必须加强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敬老爱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同时尽力让他们知道,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样就对他们提出了做好一个小公民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体现个体的价值所在。在队员们得到正确的认识后,开展讨论:我们少先队员在社区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引导他们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成服务队、护绿队、爱心队,开展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植树绿化,以及为孤寡老人、病残人士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社区服务活动,教育队员把社区环境美当作一种队美的追求和荣誉。让少先队员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二、树立“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少先队员在学校长期处在以中队为单位的集体中。集体的力量往往是导致队员向上的舆论和动机,都争取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取得进步,因此,集体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个情况,在社区也应为队员创造一个集体,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集体中巩固、深化、发展在学校表现出的各种良好品质。这个集体以居住地近为原则,不分年级自愿组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可以是“读书活动”——依托社区的活动场地,开设“阅读室”,在少先队员中组织“捐一本书,的百本书”活动;可以是“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宣传栏、信箱,通过板报、宣传单等,向社区宣传现代文明意识,共创安全文明小区,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可以是“体育活动”,组织跳绳比赛、游戏活动等,提高队员身体素质,组织家庭体育比赛,让家长参与其中,倡导全民健身运动。

三、培养队员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少先队活动中应突出培养队员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少年儿童年幼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新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他们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地去尝试、追求。在社区活动中就要让队员敢于而且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开展各式的活动,鼓励队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运用社区的各种资源队少先队员进行教育,要注重挖掘社区的各种力量,不失时机地为队员创设受教育的机会。队员们在以“小公民”的身份广泛开展活动的同时,可以请社区的领导、党支部书记来学校为队员们做“少先队员应为社区精神文明做贡献”的专题报告,引导队员把单纯的玩玩动动向更高层面延伸,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另外,也应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和指导。队员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可能是学科教师、解放军战士、离休干部、模范人物、各类能手,学问深、阅历广,即使是普通工人、农民也有一技之长。他们都可以是临时辅导员,队员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学校学不道的知识和本领。同时,定期安排学生慰问孤老或军烈属,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关怀他人、爱护他人,达到唤起做人的尊严和良知的目的。

以上这一切,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显示了社区教育的特殊功能,即丰富了队员的校外生活,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智、添欢乐。因此,构建社区少先队教育阵地,将由过去的少先队组织“唱独角戏”转变为全社会“跳集体舞”的局面,从而形成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成长。

第三篇: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

文章标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

多年来,少先队组织一直依托学校开展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正从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社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统计表明少年儿童的节假日时间占全年的47。在假日里,他们大都渴望与小伙伴在一起活动,因此,开辟社区活动阵地是社区少先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社区建立少先队活动阵地,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校内少先队工作通过社区少先队,从教育内容到形式、阵地得以向社会延伸和拓展,同时还有利于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作风传播到社会并服务与社会,最终形成学校和社区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社区教育阵地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挖掘社区资源,力求通过社区教育这一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各方面的素质培养。社区少先队活动一般以“社区少先队小分队”活动为主,按照队员所在的居住地组建不分学校、不分年级,队员自定队名、自定计划、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小分队辅导员。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少先队中心工作,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队员的“小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部分少先队员在学校里明白,要成为学校得一名好队员,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在社区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者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对自己在这区中角色往往不太明白。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启发教育少年儿童,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必须加强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敬老爱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同时尽力让他们知道,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样就对他们提出了做好一个小公民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体现个体的价值所在。在队员们得到正确的认识后,开展讨论:我们少先队员在社区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引导他们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成服务队、护绿队、爱心队,开展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植树绿化,以及为孤寡老人、病残人士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社区服务活动,教育队员把社区环境美当作一种队美的追求和荣誉。让少先队员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二、树立“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少先队员在学校长期处在以中队为单位的集体中。集体的力量往往是导致队员向上的舆论和动机,都争取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取得进步,因此,集体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个情况,在社区也应为队员创造一个集体,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集体中巩固、深化、发展在学校表现出的各种良好品质。这个集体以居住地近为原则,不分年级自愿组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可以是“读书活动”——依托社区的活动场地,开设“阅读室”,在少先队员中组织“捐一本书,的百本书”活动;可以是“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宣传栏、信箱,通过板报、宣传单等,向社区宣传现代文明意识,共创安全文明小区,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可以是“体育活动”,组织跳绳比赛、游戏活动等,提高队员身体素质,组织家庭体育比赛,让家长参与其中,倡导全民健身运动。

三、培养队员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少先队活动中应突出培养队员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少年儿童年幼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新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他们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地去尝试、追求。在社区活动中就要让队员敢于而且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开展各式的活动,鼓励队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运用社区的各种资源队少先队员进行教育,要注重挖掘社区的各种力量,不失时机地为队员创设受教育的机会。队员们在以“小公民”的身份广泛开展活动的同时,可以请社区的领导、党支部书记来学校为队员们做“少先队员应为社区精神文明做贡献”的专题报告,引导队员把单纯的玩玩动动向更高层面延伸,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另外,也应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和指导。队员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可能是学科教师、解放军战士、离休干部、模范人物、各类能手,学问深、阅历广,即使是普通工人、农民也有一技之长。他们都可以是临时辅导员,队员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学校学不道的知识和本领。同时,定期安排学生慰问孤老或军烈属,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关怀他人、爱护他人,达到唤起做人的尊严和良知的目的。

以上这一切,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显示

了社区教育的特殊功能,即丰富了队员的校外生活,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智、添欢乐。因此,构建社区少先队教育阵地,将由过去的少先队组织“唱独角戏”转变为全社会“跳集体舞”的局面,从而形成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成长。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

第四篇: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平与正义,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市第五次党代会和五届一次人代会提出了“打造活力XX、建设诚信XX、构建和谐XX,实现新的跨越”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水平,更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弱势群体及救助工作现状

目前,我市有城乡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供养对象等弱势群体1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在7.58万城乡低保对象中,失业人员有1.22万人,失地农转非人员9802人,离岗人员7288人,离退休人员1886人,其他人员3.23万人。全市3.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下,有17.81 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1000元)未实现稳定越温,在温饱线上徘徊,随时可能返贫;有226个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

近年来,我市初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基本框架,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自1998年我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群众293多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亿多元。保障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30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60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二)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市共建设了150个扶贫新村,新改建通村公路3109公里,解决了395个村不通公路问题,新建了27所中小学,改造了42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了1818户移民搬迁工程,完成了1200人的劳务扶贫工程,解决了全市2.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全市9.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稳定越温,使150个贫困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三)农村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4年底,全市供养五保对象9195人,其中集中624人,分散8571人,平均供养水平年人均819元。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帮助1.6万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8.3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认真开展“三荒(春荒、夏荒、冬荒)救济”,每年投入资金约400万元,救济生活困难群众约8万人次,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15863名(其中失地农民984人)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四)专项救助逐步建立。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人均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393万元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救助贫困群众240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60万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无收入来源、无抚扶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五)生活困难失地农民救助加强。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作为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一个重点,2004年全市有9143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享受了城市低保待遇,有984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有4021人得到了口粮救济,人平发放口粮救济金58元。

(六)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对全市健在的8835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定补标准达月人均100元,比全省规定标准高出10元;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和单位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民政、扶贫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工作力度不大,投入不足。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身努力不够,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救助需求与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城乡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及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社会救助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规范,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弱势群众的救助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行为,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三)救助资金筹集困难。目前,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个别地区对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还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以城市低保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为例,根据国务院规定,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担,而我市已发放的1.53亿元低保金中有1.51亿是向中央和省上争取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虽然筹集了救助资金390多万元,但全市农村贫困群众需医疗救助的有近12万人,需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四)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农村低保制度仍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各区(市)县对救助工作的重视、资金投入、救助标准上也存在差异。以农村五保工作为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最高的夹江县达到了年人均1100多元,而最低的区县年人均不足700元。

三、对健全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救助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完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方面来认真抓好抓实。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救助工作领导体系,将关注和救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增强刚性约束。民政部门是城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承担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扶贫、教育、建设、国土资源、农业、司法、宣传、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慈善协会、公益协会和各种以社会救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帮贫济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投入,强化监督,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到位。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政府的土地收益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被征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每年社会救助资金的增长幅度应略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筹集社会救助资金,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协调配合,逐步建立救助工作的长效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新平台,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关注农垦、森工、资源枯竭矿山等困难行业和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对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残、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实行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建立贫困预警机制,提高低保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低保,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的常年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病、因残、因灾、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实施临时救济。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并着力解决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做好教育救助,对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高中教育阶段提供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补助费,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城镇大力推广廉租住房制度,在农村有步骤地解决“三无”人员和其他特困户的无房和危房改造问题。积极实施就业、法律援助,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四)拓宽思路,探索从根本上的脱困之路。在扶贫范围上,要由抓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同时,更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在规划和实施到村到户项目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让农户广泛参与,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设计,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要我干”为“我要干”,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鼓励立足当地区域经济优势,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加强组织、完善服务、大力支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上下功夫,拓展贫困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把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五)广泛动员,推进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在加大国有福利救助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扶持和兴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弱势群体的救助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发展慈善事业。要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整活社区资源,扶持家政服务等壮大基层服务机构,拓展救助服务功能,扩大救助服务项目。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慈善超市”、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新风。要完善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解困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长寿区科协 韩建宏

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是党和国家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心的背向,执政的根基是否牢固,因此社区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推进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重要,长寿区也不例外,全区26个社区都建起社区服务中心,但不少社区在科普阵建设方面考虑欠佳,大多数社区根本没纳入规划安排之中,成了有其名无其实,根据这一现实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把在社区建设科普活动阵地作为新形势下各级组织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

建设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普活动阵地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区建设科普活动阵地对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优化改善基层科普工作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最基层—社区的科普环境,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树立科协鲜明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建设对科协系统原有的科普宣传栏、科普站、图书室等活动阵地,完善功能、提升标准档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镇、街科协对此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为街镇党委政府出谋化策,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作为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为较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明确任务,把科普活动阵地纳入社区整体规划建设之中,整合资源,建设好科普阵地

社区科普活动阵地一般包括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学校等主要内容,结合全国、市级科普示范区县、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有关要求,社区新建科普画廊长应不少30米,科普活动站(中心)面积应不少100平方米。各镇街科协要积极做好争取努力工作,特别是要做好科普活动阵地的建设规划工作。要坚持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科普活动阵地纳入到社区整体规划建设之中,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规划建设中要树立大科普意识,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合力,做到共建共享,使科协科普工作在社区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强化措施,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落到工作实处

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是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基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要重视,镇街、区级有关部门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科协部门要主动争取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和工作敏锐性、主动性和超前性,做好科普活动阵地具体的建设规划、服务功能和标准要求,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核。在具体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抓点带面,先易后难,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成“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居民科学素质”的主战场、主阵地,使居民就近学到、了解到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社区其他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工作体会(精选5篇)

    多年来,少先队组织一直依托学校开展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正从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社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统计表明少年儿童的节假日时间占全年......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姓名:王佳伟. 学号:1052001454452.学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六盘水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科.2010 年 12 月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陈雁桦〔内容摘要〕 随着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同时一些问题和难点也在所难免。在实现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加强物业管......

    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7月1日,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工作的意见》,7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工作会,7月12日,市委......

    关于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调查和思考2006年我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个试点市之一,孟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县。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将文化信息资源......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为了全面及时反映宝鸡市返乡农民工数量、流向、就业、收支、社会保障和创业情况,我们利用春节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