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关效能责任追究的几点思考
对关效能责任追究的几点思考
对关效能责任追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到目前为止,从上到下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它不等同于纪检监察,但又与纪检监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纪检监察和行政管理的延伸和边沿学科。本文紧贴新干县两年多的效能建设实践,针对机关效能责任追究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从领导支持、制度建设、工作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对查实的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关键词:责任追究领导支持制度建设工作方向
2004年,新干县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呈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领导信任。因效能办在工作中实行“全方位受理、高效率运作、高质量回复、高权威监督”,在县委、县政府的很多工作甚至是中心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得领导的信任,很多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的事情,县领导都批转给效能办,充分体现了“有为才有位”的特点。二是权威性高。效能办在体制上既挂靠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着机关效能督查的职能,同时又接受县机关效能领导小组的领导,更贴近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工作,有些工作是主要领导直接交办,交结后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三是协调力度较大。效能办直接受县机关效能领导小组领导,直接对机关效能领导小组负责,因此,各部门领导能够高看一眼,效能建设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普遍都比较支持效能办工作。四是处理力度大。对问题严重的,可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纪律责任,对够不上纪律处分的,可对责任人进行书面检查、通报批评、书面效能告诫、调整工作岗位、待岗等处理,填补了以前纪律处分够不上、自身机关管不了的空白。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应得益于效能办具有强有力的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否则,就不会有高于一般部门的权威,就不会有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就不能令县领导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效能办的工作优势也必将逐步丧失。通过两年多的运转,我县效能责任追究办法不断得到完善,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成为当前效能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结合近两年多新干县开展效能建设的工作实践,做以下几点浅析:
一、争取领导支持,是效能责任追究的有力保障。
效能办属正科级机构,在行政级别上与大多数工作对象属于同等地位,对工作对象不具有领导职能和管理职能,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争取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在开展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若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即使效能办查实了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行为,并严格对照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做出了处理决定,但单位和部门消极执行或者变相执行甚至不执行,效能办对其也没有更好的制约办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争取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效能责任追究才能很好执行,处理效果才会更加显著,从而达到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目的,对中心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后,领导就会更加支持效能办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造就一个高效的工作模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效能责任追究的坚定基础。
机关效能责任追究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从大的方面讲,效能责任追究不仅要有政策法规依据,而且要有宪法、法律依据,这是我们开展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前提和基础,但具体到现有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工作来看,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相对比较缺乏:一是规范效能建设机关自身行政行为的规定不完善,工作起来难以做到事事都有章可循,还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制约了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二是规范机关效能监察对象的规定不完善,对机关效能监察对象行政效能的评价标准和惩戒性规定缺乏,影响了机关效能监察作用的发挥。为使行政效能责任追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范制度,就责任追究的工作原则、程序、活动方式、有关问题的认定与处理作出既合法又合理的更加完善的规定。
(一)完善责任划分规定。在我县《新干县影响优化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干办字[2005]116号)、《中共新干县委、新干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新干县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的通知》(干字[2005]12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的通知》(干办字[2005]31号)等文件中,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责任追究办法,其中也详细阐述了单位领导连带责任追究办法,但
第二篇:对关效能责任追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到目前为止,从上到下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它不等同于纪检监察,但又与纪检监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纪检监察和行政管理的延伸和边沿学科。本文紧贴XX县两年多的效能建设实践,针对机关效能责任追究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领导支持、制度建设、工作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对查实的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关键词: 责任追究 领导支持 制度建设 工作方向
2004 年,XX县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呈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领导信任。因效能办在工作中实行“全方位受理、高效率运作、高质量回复、高权威监督”,在县委、县政府的很多工作甚至是中心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得领导的信任,很多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的事情,县领导都批转给效能办,充分体现了“有为才有位”的特点。二是权威性高。效能办在体制上既挂靠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着机关效能督查的职能,同时又接受县机关效能领导小组的领导,更贴近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工作,有些工作是主要领导直接交办,交结后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三是协调力度较大。效能办直接受县机关效能领导小组领导,直接对机关效能领导小组负责,因此,各部门领导能够高看一眼,效能建设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普遍都比较支持效能办工作。四是处理力度大。对问题严重的,可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纪律责任,对够不上纪律处分的,可对责任人进行书面检查、通报批评、书面效能告诫、调整工作岗位、待岗等处理,填补了以前纪律处分够不上、自身机关管不了的空白。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应得益于效能办具有强有力的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否则,就不会有高于一般部门的权威,就不会有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就不能令县领导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效能办的工作优势也必将逐步丧失。通过两年多的运转,我县效能责任追究办法不断得到完善,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成为当前效能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结合近两年多XX县开展效能建设的工作实践,做以下几点浅析:
一、争取领导支持,是效能责任追究的有力保障。
效能办属正科级机构,在行政级别上与大多数工作对象属于同等地位,对工作对象不具有领导职能和管理职能,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争取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在开展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若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即使效能办查实了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行为,并严格对照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做出了处理决定,但单位和部门消极执行或者变相执行甚至不执行,效能办对其也没有更好的制约办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争取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效能责任追究才能很好执行,处理效果才会更加显著,从而达到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目的,对中心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后,领导就会更加支持效能办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造就一个高效的工作模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效能责任追究的坚定基础。
机关效能责任追究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从大的方面讲,效能责任追究不仅要有政策法规依据,而且要有宪法、法律依据,这是我们开展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前提和基础,但具体到现有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工作来看,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相对比较缺乏:一是规范效能建设机关自身行政行为的规定不完善,工作起来难以做到事事都有章可循,还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制约了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二是规范机关效能监察对象的规定不完善,对机关效能监察对象行政效能的评价标准和惩戒性规定缺乏,影响了机关效能监察作用的发挥。为使行政效能责任追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范制度,就责任追究的工作原则、程序、活动方式、有关问题的认定与处理作出既合法又合理的更加完善的规定。
(一)完善责任划分规定。在我县《XX县影响优化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干办字 [2005]116号)、《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XX县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的通知》(干字 [2005]12号)、《 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 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的通知》(干办字 [2005]31号)等文件中,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责任追究办法,其中也详细阐述了单位领导连带责任追究办法,但在实践中证明,尚有部分尚需完善的地方。如在今年处理潭丘乡马田水库防汛责任问题时,对该水库行政责任人、水库管理人员、技术责任人按照责任追究办法进行了处理,但分管防汛工作的领导则没有得到处理,这与我们责任追究办法的不够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任何责任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迅猛,在产生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合理地确定工作中的责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依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官员应该对过失承担多少责任,是一个重要的制度选择。在管制操作层面上,如果不让政府官员对过失承担责任,政府官员就不会有积极性去努力避免过失的发生;从社会群体层面上,一般群体与政府官员群体的不对称性就会日益强化,政府官员群体的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一般群体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失去保护,越容易牺牲一般群体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一般来说,政府官员都有规避风险的偏好,政策官员的风险压力会明显的影响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因此,政府官员应当对过失承担责任,不过,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官员应该对过失承担多大的责任最合适?考虑到使政府官员承担责任的目的是有利于管制问题的解决、利于避免工作失误的发生、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对不同的责任进行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其中的复杂性(行政成本约束,不同责任主体的法律要求等),分清不同责任的差异,只有这样,政府官员才能真正的承担责任。由此可见只有在责任追究规定中,对各种责任进行细分,才能更好地明确各责任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制定罚金追缴制度。在现有责任追究中,有比较明确的处理细则,并有比较详细的罚金规定,然而,县效能办却只能是按照责任追究规定下发处理决定,但收缴罚金的主体却是被处理人本单位,效能办处理后只能收到一纸所在单位的问题处理反馈情况汇报。一旦单位出现明通报假处理现象,效能办也难以发现。为使处理真正落到实处,在责任追究规定中必须制定罚金追缴制度,可在财政设立效能罚金专户帐号,一旦处理通报下发后,限被处理人在规定时间内将罚金缴效能罚金专户,这样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处理假执行的问题,而且能够部分缓解效能办案工作经费不足的压力。
(三)制定责任追究监督制度。一是要严格的督促检查。对查实了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问题,特别是作出处理决定的,对处理规定落实情况必须全程跟踪督促,以避免处理决定落空现象,影响效能处理的权威。二是要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一些不牵涉到单位内部机密的处理决定,要尽可能地让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知晓,一方面,将被处理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可以增加被处理者的自身压力,促其坚决改正错误;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各界的宣传,对其它单位和人员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可有效避免同一问题在不同单位、不同时间再次发生。
三、选准切入点,是效能责任追究的总抓手。
机关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领域十分广阔,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随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需要我们开展的工作项目越来越多,效能办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责任追究又是机关效能工作的敏感点,因而任务更加繁重,在机关效能建设刚刚起步、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现象比较普遍的今天,若动辄进行效能责任追究,就会出现牵涉面太广、处理人员太多的现象,最终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效能责任追究惩戒作用的发挥,也会将效能办自身置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当前进行效能责任追究时,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把握效能责任追究的总抓手,针对性当前工作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坚决作出处理,并且一旦做出处理就要紧追不放,树立起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在全县各界的权威。
(一)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责任追究,保证中心工作落到实处。效能责任追究要把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三年再造一个新XX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贴近经济建设,为全县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想县委政府之所想,急县委政府之所急,紧贴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题立项,尤其是要抓住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责任追究,为本县的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二)要加强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贯彻执行问题的责任追究。对那些在执行中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为了地方和部门利益不惜损害全局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对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三)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责任追究。要深入实际体察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机关效能责任追究的指挥棒。因此,机关效能责任追究,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对那些群众意见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影响党和政府声誉,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要坚决从快、从严查处。
第三篇: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制度
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制度
为把行政效能建设监察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特制定本制度。
1、行政效能监察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办事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及办事处、社区全体干部开展效能监察。
2、对存在问题的科室、社区及个人,采取口头批评、书面通报、限期整改、责令辞职或免职等方式给予相应处分。
3、检查方式:按照群众民主评议、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调查,依照责任目标分解项目严格考核的程序进行。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做到奖惩兑现,公正合理。
第四篇: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DOC
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全县各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正确、高效行使职权,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机关效能,贻误管理工作,损害管理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危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构成违法、违纪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纪律责任;尚未构成违法违纪的,应依照本办法追究其效能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等情形。管理服务对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范围内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机关工作人员)。
第四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五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可的;
(二)申请资料不全,未能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首问未告知申请具体要求的;
(三)许可申请需要采用格式文本,未向申请人提供的;
(四)受理时不开具受理回执,不予受理时不告知具体明确理由的;
(五)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推诿或拖延不办,或者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六)未在规定或者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并发放批准文件的;
(七)不按规定公开许可结果的;
(八)对已经公布取消的许可项目,继续实施许可管理的;
(九)许可项目及其条件、程序等未经公布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无规定依据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一)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二)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许可条件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三)擅自增设或变相增设许可项目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四)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擅自增设程序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五)违反规定设立有偿咨询、培训、检测程序的;
(十六)违反规定收取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十七)违反规定委托或默许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许可管理权的;
(十八)违反规定要求接受指定的服务机构、中介组织有偿服务的;(十九)其他违反许可规定,贻误许可管理或者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六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无规定依据实施收费的;
(二)违反规定对已明令取消或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仍按原定项目或标准收费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扩大收费范围、设立收费项目、改变收费标准的;
(四)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收费的;
(五)不出示收费依据、收费许可证和有效证件实施收费的;
(六)实施收费不开具省财政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以及不据实、不按要求的内容填写票据的;
(七)不如实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的;
(八)未按规定时限将所收款项存入指定银行账户或缴入财政专户的;
(九)不按规定办法缴销收费票据的;
(十)截留或擅自开支所收钱款的;(十一)将无偿服务变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施收费的;
(十二)违反规定只收费不提供服务或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十三)其他违反收费规定的。
第七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无规定依据擅自实施检查的;
(二)无具体对象、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的;
(三)巧立名目实施检查的;
(四)不按规定的地点和方式在公路上实施检查的;
(五)不出示检查通知书实施检查的;
(六)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或检查许可证明实施检查的;
(七)不按规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八)不按规定权限或超越规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九)对检查中发现涉嫌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不予制止,不及时报告、移交执法机关的;
(十)无法律法规依据或无足够理由对被检查对象实施查封、滞留账册、扣车扣物的;
(十一)违反规定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十二)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八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不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处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无规定依据或违法违规事实不清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五)违反规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六)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七)实施行政处罚不开具或不据实、不按规定的内容开具合法、规范的处罚决定书和单据的;
(八)扣押财物不当场开具或不如实开具单据的;
(九)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或未按规定时限将罚没款存入指定银行账户、缴入财政专户的;
(十)收取押金而又不按规定时限作出处理决定或退还当事人的;
(十一)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十二)符合听证条件,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十三)未依法告知被处罚人法定救济权利、途径和期限的;
(十四)无规定依据或未经法定程序委托执法而实施行政处罚的;
(十五)对受委托者滥用处罚权的行为不及时制止、纠正的;
(十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九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在规定期限内不做出复议决定的;
(四)其他违反行政复议规定的。
第十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不认真执行党委、政府的指示、决定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决定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和党委政府整体形象和全局工作的;
(二)责任心不强,应作为而不作为,或主观努力不够,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
(三)不认真抓落实,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虚报浮夸或瞒报、迟报造成影响或损失的;
(五)不遵守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不按集体决策办事的;
(六)不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和问题,乱签字、乱汇报,或隐瞒事实真相和问题,说假话、汇假报,导致上级决策失误的;
(七)插手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务,越权审批、越权表态、政出多门,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在领导层、单位内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或指使、怂恿有关人员无端上访告状,散布谣言,制造事端,影响安定团结的;
(九)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拖延不办的;
(十)对职责范围内的办事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有关事项或作出明确答复,给管理服务对象造成延误办事时限或造成损失的;
(十一)擅离岗位、擅离职守或在工作时间打牌、娱乐、上网聊天、炒股、玩电脑游戏的;
(十二)服务窗口机构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在岗位或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办理本职业务而贻误管理服务对象办事的;
(十三)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四)对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不及时、真实、全面公开、搞无效公开,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五)在对前来办事的人置之不理,或刁难、粗暴对待,甚至因言行不文明而导致发生冲突的;
(十六)对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转办的投诉件以及职责范围的机关效能方面的投诉不受理、不认真调查,故意拖延、隐瞒、不处理、不整改的;
(十七)违反规定向企业、个体工商户、村(居)组织以及其他管理服务对象摊派款物、索要赞助、强买强卖、强拉广告收费的;(十八)违反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管理服务对象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的;
(十九)违反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以及离岗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评优评先、达标升级等的;
(二十)违反规定擅自干扰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
(二十一)违反规定向中介组织收取管理费用或摊派费用的;
(二十二)违反规定授意或强迫中介组织违规操作的;
(二十三)对重大突发事项、灾情险情、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重要情况不及时报告的;
(二十四)工作时间或工作日中餐饮酒的;
(二十五)在业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
(二十六)大吃大喝、乱发滥补及其他违反财经管理制度的;
(二十七)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及时处理或报送领导批示,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十八)其他违反机关内部管理规定而贻误工作或造成经济上浪费、政治上不良影响的。第三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
第十一条 效能责任追究方式包括: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停职待岗;
(五)调离工作岗位。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使用。
第十二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纪政纪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降职、辞职、免职、辞退等组织处理的,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本办法规定的效能责任追究方式代替法律责任追究和纪律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各级各单位办理的各种效能责任追究,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备案,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被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凡被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第十四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必须根据效能过错的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进行。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小损失或者影响的,可给予直接责任者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大损失或者较严重影响的,可给予直接责任者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处理;给予领导责任者通报批评、停职待岗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纪律和法律责任,并可给予调离工作岗位、降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等组织处理。
第十五条 一年内受到效能责任追究后,又因效能过错应当受到追究的;干扰、阻碍调查处理的;对控告人、检举人打击、报复、陷害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第十六条 主动发现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效能责任。
第四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机构和程序 第十七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追究效能责任,需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的,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和作出处理决定;需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的,由县委、县政府批准或向其省市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承办有关具体工作。
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承办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效能问责事项;负责办理对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和乡镇负责人的效能责任追究。
其他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实施;对其中的重大、典型案件,县纪委、县监察局可直接启动效能责任追究程序。
对干部任免权限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效能责任追究,一般由省市驻隆局级单位的纪检监察机关负责承办,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督促落实。若由市纪委、市监察局或省市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更为适宜的,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协调。
第十八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启动效能责任追究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有事实依据的举报、投诉的;
(二)上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有关指示、批示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人以上联名提出问责建议的;
(四)党委、政府督查机构、审计机关及执法监督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的;
(五)新闻媒体曝光的重大问题的;
(六)发生重大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的;
(七)工作检查、执法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
(八)各种评议、测评、考评、考核结果,及其他信息来源反映重大问题的。
第十九条 对于公民、法人、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效能责任追究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第二十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事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立案调查的案件,按纪检监察机关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参与效能责任追究的工作人员与效能责任追究对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效能责任追究对象应当配合调查,提供真实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调查,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否则,一经发现查实,加重处罚。
第二十二条 行政效能监察对象对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不服的,依照或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诉和复核。
申诉、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本办法未规定的,按《隆回县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隆政发[2002]50号)办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巢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工商系统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两问两整治”活动,切实规范对影响机关效能建设行为的责任追究,依据省工商局效能追责有关规定和《巢湖市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结合工商职能和部门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机关和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 效能责任追究应坚持从严治政、实事求是、责罚适 当、公平公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形式。
第四条 效能责任追究分以下六种形式:
(一)通报批评;
(二)诫勉谈话;(三)停职检查;
(四)待岗;
(五)免职;
(六)党纪政纪处分
上述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并用,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依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情形 第五条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影响行政效能和工商形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未按规定执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效能建设制度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给予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待岗。
(二)工作期间炒股票、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以及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事情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被省局或市级以上检查通报或媒体曝光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直至纪律处分。
(三)违反规定,工作日午餐饮酒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酒后执法、酗酒滋事或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或免职,直至纪律处分。
(四)未按规定着工商制服的,给予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
(五)当月二次以上上班迟到、早退或被市局检查通报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或被省局、市级以上检查通报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无故旷工、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执行。
(六)擅离职守、贻误工作或离岗无告示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造成不良影响和较大损失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免职,直至纪律处分。
(七)惹是生非、闹无原则纠纷,干扰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单位和谐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第六条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责任。
(一)对省局、市局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措施、决定落实不力,影响政令畅通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或免职。
(二)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硬,言行举止不文明、不礼貌或故意刁难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或免职。
(三)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懈怠,对包保工作落实不力,被市局督查发现被通报的,给予通报批评;存在问题较多或被省局督查发现被通报扣分的,给予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在市场监管中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待岗、免职,直至纪律处分。
(四)作风飘浮、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在规定时限内无正当理由不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
第七条 机关以及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对行政许可事项,应受理而不受理、应告知而不一次性告知以及超时限办结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诫勉谈话、停职检查。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予以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待岗。
(三)擅自改变征收标准以及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收费或多收费少开票、不开票的,视情给予停职检查、待岗、免职或纪律处分。
(四)利用职权以保证金、赞助等形式变相收费或借企业登记、年检、办照等行政行为搭车收费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停职检查、免职,直至纪律处分。
(五)违反国家工商总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六项禁令”规定的,视情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职检查;情节严重的予以待岗、免职或纪律处分。
(六)在查办案件中弄虚作假,办假案、办人情案,执法不公以及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给予停职检查,情节严重的予以待岗、免职或纪律处分。
(七)截留、坐支、挪用、私分罚没收入或未按规定时限将罚没款存入指定银行账户、缴入财政专户的,给予停职检查;情节严重的予以待岗、免职或纪律处分。
(八)擅自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擅自变卖、使用、丢失或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予以停职检查、待岗或免职。
第八条 县(区)工商局局长和机关科室负责人因疏于履行领导职责或管理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责任。
(一)所属单位及工作人员当年因类似问题两次受到效能问责的,对县(区)局局长给予通报批评,对分管局领导予以诫勉谈话;年内因类似问题三次及以上受到效能问责的,县(区)局局长诫勉谈话,分管局领导予以停职检查、待岗或免职。机关科室负责人参照执行。
(二)所属单位及工作人员因违规违纪被当地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县(区)局局长和机关科室负责人予以诫勉谈话,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分管局领导给予停职检查。
(三)所属单位及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借企业登记、年检、个体户办照等行政行为搭车收费的,依据省局《关于严格追究搭车收费行为责任的通知》(工商监字[2009]117号)精神,一次给予县(区)局长诫勉谈话,分管局领导停职检查;二次对县(区)局长就地免职,三年内不得安排同级或以上级别职务,对分管局领导予以待岗。
(四)目标任务考核不合格、本单位在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行风、政风和效能建设等评议活动中列后三名或因行风、政风问题,以及包保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发生重大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县(区)局局长予以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列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行风、政风和效能建设等评议活动后三名的,或一年内连续两次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的,县(区)局长就地免职。
第九条 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理:(一)一个内已受过效能责任追究的;(二)被省局和市效能办查实或被市级以上媒体曝光,性质恶劣、社会影响严重的;
(三)干扰、阻碍机关效能责任调查的;
(四)打击、报复投诉人、举报人的。
第十条 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减轻处理:
(一)情节显著轻微,未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主动、及时承认错误并纠正过错,未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由于过失造成的过错,危害不大的;
(四)其他可以从轻、减轻的行为。
第四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程序
第十一条 效能责任追究的信息来源:(一)群众投诉举报;
(二)上级机关交办和领导批示;(三)明查暗访发现;(四)新闻媒体曝光;(五)其他信息来源反映。
第十二条 效能责任追究依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办理。
第十三条 效能责任追究程序由市局或各县(区)局长决定启动。根据有关信息来源,由局长根据问责情形,责成本局效能办公室进行调查核实。并经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四条 被处理人对效能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辩,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辩。受理机关应在收到书面申辩之日15日内,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原决定的书面处理意见,并通知申辩人。申辩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结果运用
第十五条 单位及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扣分。
第十六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待岗处理的,待岗的期限及待遇参照《巢湖市工商局机关公务员待岗学习制度(试行)》执行。
第十七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第四条所列各项效能责任追究的,同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受到第四条第(三)项至第(六)项之一效能责任追究的,当年考核不得评为称职等次,同时取消其当年各项奖励及奖金。
责任追究相关材料应归入个人廉政档案和组织人事档案。
第十八条 县(区)局局长以及机关科室负责人受到第四条第(二)项诫勉谈话及以上效能责任追究的,该单位当不得评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取消目标管理考核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效能责任追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党纪政纪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本细则由市工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系统职工、机关聘用人员的效能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二○○八年十二月修订的《巢湖市工商局效能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即行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