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长效):改革开放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改革开放
热点资料类型:长期热点(特约稿件)
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
一.时事热点材料
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2009年7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二.历史考点分析
(一)大纲版考点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评价);孔子(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百家争鸣(韩非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2)宋元: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败因、性质)。(3)明清: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西学东渐)。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国的建立(“严守中立”;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十一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背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五卅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5)抗日战争时期: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废除治外法权)。
(6)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7)过渡时期:土地改革(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特征和意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过渡时期外交(新中国成立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即“五原则两会议”)。
(8)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一恢复两正常化)。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新时期对外基本政策及外交成就)。
3.世界近现代史: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特点、内容、实质、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等);二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的变革)。
(二)新课标版考点
1.中国古代史
(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特点;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变法性质;商鞅变法评价。
(2)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3)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败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2.中国近现代史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结果;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的过程;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的特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与教训;戊戌变法的性质。
(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①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
用。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③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世界历史
(1)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节制”、“公平”、“平等”;梭伦改革的性质;梭伦改革的评价。
(2)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背景;宗教改革目的;宗教改革内容(德国马丁•路德、瑞士加尔文、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影响;宗教改革实质。
(3)埃及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
(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改革的目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5)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明治维新的目的;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的结果;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的性质与评价。
(6)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特征;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三.原创试题演练
0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C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02.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范仲淹给皇帝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下列各项主张中最能体现其改革的核心的是A
A.明黜陟,择官长B.均公田,厚农桑C.推恩信,重命令D.修武备,减徭役 0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
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正确的是C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04.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C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05.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B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06.下列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下表述与之相符的是C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
C.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
业制度
D.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07.1982年1月5日,FOLLOW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恢复高考制度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D.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08.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A
A.梭伦B.柏拉图C.伯利克里D.亚历山大
09.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D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10.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利用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
A.英、法等国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美国忙于内战后的南部重建
C.德、意正忙于民族统一运动D.法国被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困扰
11.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C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12.罗斯福在新政后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D
A.罗斯福新政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罗斯福新政顾此失彼
C.罗斯福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D.资产阶级在危机解除后计较利益得失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870年修正案
材料二1932—1934年,政府投入180亿美元修了大量的运动场、机场、医院、学校、水电站和国家公园,种了两亿棵树。
——摘编自《美国简史》
材料三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极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有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摘编自奥巴马“经济振兴计划”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积极作用?(12分)
(3)与罗斯福新政相比,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关注什么?(2分)
(4)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对今天中国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有何启示?(6分)
答案要点:
(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形式发展;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北方获胜,废除了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12分)
(2)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等。(6分)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扩大需求);稳定社会秩序。(6分)
(3)关注:节能(环保)、教育投入等问题。(2分)
(4)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6分)
第二篇: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一)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②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二)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附:
列举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三种经济思想,简要指出它们的核心内容,实践措施,并分析它们兴衰的原因。
1、重商主义※
2、自由主义
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3、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三篇: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待。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除“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第四篇: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一、时事热点材料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乌鲁木齐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7月6日12时30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说,乌鲁木齐“7•5”事件死亡人数已达到140人,其中有57具尸体是从背街巷道中发现的,受伤人员达800多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6日凌晨发表电视讲话指出,这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在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情况下,“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煽动袭击一定会遭到各族人民的唾弃,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注定要彻底失败。
二、历史考点分析
1.中国封建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高考资源网
(1)两汉:(考点——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2)隋唐:(考点——突厥)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管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宋元:(考点——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蒙古灭西夏。(4)清前期:(考点——和新疆地区的关系)平定回部贵族叛乱(乾隆帝时)。(5)清后期:(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非考点,但较重要)建新疆行省(1884年)。2.中外历史上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1)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儒家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法家主张以改革和法治统一天下。秦汉:(考点——秦朝的统一)统一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考点——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匈奴的和与战;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南夷和百越。隋唐:(考点——突厥、回纥、靺鞨——2008、2009年新增考点、南诏)攻打东、西突厥;与回纥、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吐蕃和亲;册封革末革曷、南诏首领。宋元:(考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和辽、夏、金的和与战。(考点——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2008、2009年新增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8、2009年新增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明清:(考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2)中国近现代史
沙俄侵占我国西北、东北领土简况(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地方傀儡政权的设置(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联军委员会、都统衙门、伪满洲国、汪伪政权。
与晚清政府对峙的两个政权:太平天国政权(考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南京临时政府(考点——中华民国成立)。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略,非考点);“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考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考点——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考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考点——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考点——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汪伪政权。
中国现代史:和平解放云南、西康、西藏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港澳回归和台湾问题(考点——“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3)世界近现代史
德意志统一(考点——“德意志统一”)(王朝战争)和两德统一(考点——东欧剧变)(和平方式)。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朝鲜分裂(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与朝韩首脑会晤(考点——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局部缓和)。
意大利统一(考点——意大利统一)(人民力量如红衫军;利用战争机会如利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机会)。
美国维护统一(考点——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三、原创试题演练
0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D
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02.“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当时,四夷的分布方位是 D
03.《宋史•夏国传》记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吉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根据上述材料,对西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西夏部分地区粮食丰盈 B.灌溉系统利用自然河流
C.沿用了前代的水利工程 D.西夏已转变为农业国家
04.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 B
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③元朝设宣政院 ④清朝设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05.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阅读以上地图,依据地图说明秦朝到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此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任意将自然环境和文化认同差异明显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但难以形成独立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元代前后中央政府在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上有何不同。分析这种变化的利弊。
(3)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政策?这些措施或政策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不同: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变化: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不同:元代以前地方行政区划分以使行政区的自然和经济、文化属性相同为原则;元代以后将自然属性和文化认同差异较大的地区拼成一级行政区。利弊: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措施:①平定地方割据叛乱势力——如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葛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等;②击退外国侵略势力——如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等;③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等。意义:我国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0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l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它地处尼雅河的尽头,背依莽昆仑,面向无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材料二 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首次来到尼雅。短短两周他即掘获大量的怯卢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语言)和汉文木简,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还有键陀罗(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装了12大箱,运回伦敦。斯坦因的发现使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尼雅随之成为考察的热点。
材料三 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较大居址,建筑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以看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而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在尼雅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引水渠、农田、粟粒、葡萄园、沙枣、杨木和桑林,也见到了羊、马、骆驼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
材料四 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地。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的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也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物。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材料五近些年来在尼雅遗址发现的怯卢文,与斯坦因当年所见的一样,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它们或有序的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至在陶瓮之中。这些宅邸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拦腰折断的直径超过50公分的胡杨枯树。
──上述材料据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识》杂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绝国》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方面概括尼雅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推测尼雅文明的淹没可能是什么原因?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特点:政治上,尼雅在西域都护的管辖之下,已经出现了贫富不均和私有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以农业、畜牧业为生,种植果树,学会了植桑育蚕和纺织。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原文化,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对外关系上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2)可从以下两种不同角度作答:
答案一: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沙漠化造成的。在风沙侵蚀和堆积作用下,河水水量日益减少。控制水资源的记录,以及被风沙拦腰折断的胡杨树就是证明。尼雅文明淹没的悲剧告诉我们,人类必须保护并不断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答案二: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因为材料四中被发现的怯卢文,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可能收件人是迫于形势不能不离去。被拦腰折断的胡杨树也说明生活环境并未恶化到不能生存的地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会导致一个文明消亡,这也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历史教训。
(若答出其他可能性,言之成理者,皆应鼓励。)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五篇: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三农”问题
1、(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