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不能用政治权力来否定法律权力
Script>对某企业用“资本家”这个概念注册企业名称的讨论,笔者并不知情,不过,对于法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笔者却想强调一点:绝不能用政治权力来否定法律权力。
法律权利是来源于国家法律的,它是公民之所以得以为“公民”二字的原因,是公民必须享有的权利,是非经法定程序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异于物的原因。一个公民当其出生之起,就享有各种权利,并由于其行使上述权利而能成为国家公民。至于国家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这些都是与公民权利本身无关的,相反,国家的政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证公民权利的充分实施,如果不能加以保证,而恰恰说明了这个政权是不合格的,也是反社会的。正如此,在非典期间,张文康被解职;正如此,伊拉克战争虽然以美、英联军的胜利告终,但由于其对公民的欺骗,而使美、英政府受到广泛的置疑;此如此,我们的党才提出了“三个代表”以求解决政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在我们国家过去的50多年的历史中,以政治压法律、否定法律、践踏法律的事太多了,人基本权利的不存在、所谓国家政治权力的无限提高除了说明我们国家政治的失败还有什么?
社会的发展已经要求淡化政治色彩、把国家间的竞争转向经济竞争,这是当前时代的标志,是世界各国也是全人类所希望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能长期存在与发展。
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形态,为什么要强化这种形态本身的政治色彩,为什么不能够强化不同的形态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呢?为什么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如果发展到生产力上呢?要知道,我们曾在50年代就与西方同步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但却由于政治斗争,导致我们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全面失败!
人类的历史确实说明,政治斗争无法避免,但我认为,只有人的权力的全面享有,才能使人类得以全面发展。
绝不能用政治权力来否定法律权力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不能用法律权利否定政治权力
Script>在关于某企业用“资本家”这个概念注册企业名称的讨论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法律权利上的自由,永远不能否定国家性质决定的、宪法确认的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权力。具体到这个案例,就是企业在注册名称时,即申请人行使自己的民商法的权利时,不能忽视以至否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政治性质;“资本家”这个概念在我国是有特定含义的,且与我们政权性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相矛盾。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地都要维护本国利益,尤其是政治权益;而能代表本国利益(权益)的标志,既有物质产品,又有精神的、文化的产物;比如美国,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的法律精神,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在世界上打造其“大国沙文主义”、“世界警察”的形象;但是,美国人、美国的企业,在国内决不会用企业的民商权利与本国的政治权力相抗衡。民商权利只有被侵犯了,才有资格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获得保护的权利。
我们有些人,以为改革开放至今、建设市场经济了,就可以与“国际接轨”了,就可以不要政治方向了;以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就是“民商权利的行使,就是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就可以做”;我以为,持上述观点的人是否应当考虑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法律是谁制定的?我国的法律只能是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我国的法律首先维护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民、企业的权利也是在与我国的政治制度不矛盾的大前提下。
“资本家”一词作为历史的记载、一个抽象名词、一个类概念,不能作为某一个企业的具体名称,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企业登记管理规定的法律精神上,可以没有争议,但看了网友们的一些观点,真感到遗憾: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为什么不保留点儿我们应有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敏感性?不要以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就是“世界大同”的一个上层建筑了;以美国为首的、不断“妖魔化”中国的别有用心的“国际友人”,一直希望中国内部有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建设”中国,借用“文革”中的一句话:我们千万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进行经济建设中也有政治斗争!行使私权利不能违背、抵制公权力!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权利与政治权力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权利永远要受到义务和责任的制约,更要受制于政治权力!
不能用法律权利否定政治权力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读书笔记-李笑来-人人都能用英语
人人都能用英语读书笔记 关键在于“用”,以“熟悉”代替“钻研”。开场白
1、大脑是可塑的,成年人是可以学习第二语言的理论基础。
Taub 教授CI 疗法的成功首先证明区域论是错误的(至少不是完全正确的)——大脑可以重 新组织自己;其次证明大脑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甚至可以重组——即,用一个新的脑图完 成原本由受损的脑图完成的功能;最后证明的也是最重要的:脑图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 所以,为了治好受损的右臂,要先把未受损的左臂给限制住。如果不把未受损的左臂给限制 住的话,那么左臂的脑图将永远处于优势,进而,使得大脑对已经受损的右臂产生“习得之 弃用”(Learned Nonuse)
这最后一条可以用来清楚地解释原本用“关键期论”错误地解释的现象:为什么成年后学习第二语言显得更为困难?
成年之后,第二语言学习显得更为困难的原因并不在于关键期论所说的“此后大脑不再可 塑”,而实际上在于这是第二语言所使用的脑图要与已经形成强大势力的母语脑图竞争—— 当然越来越难。然而,恰恰是这样的认识给了人们希望。目前,有很多教育学家开始提倡“浸 泡式学习”,有一定的依据,也有相当的效果。所谓“浸泡式学习”,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
定的环境里,强迫学生只使用第二语言,禁止使用母语,进而刺激大脑加速构建新的脑图。风靡全球的罗赛塔石碑语言学习软体(Rosetta Stone9)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开发出来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最直观、最有意义的好消息是:1)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2)只 要方法得当,并加以时日,一定能学好。在学习这件事儿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并不一 定保证真的能够学好;但是,反过来,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好,那最终真的就不可能学好。所谓“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10)就是这样,总是在负面起作用。事实上,“语 言习得关键期”之说四十多年来在全球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果,不计其数的人在不经意之间 把“假说”当成了“定论”,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好,进而成为“自证预言”注定的受害者。“我没天分”、“我就学不好”、“英语太难了”之类的话,甚至这类的念头,其实都是强大的诅咒。
2、短期内学好英语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我们衡量一个目标是否现实,有一个特别简单而又朴实的判断标准——“有没有人成功过?”如果答案为真,为了确定那不是小概率事件,还可以进一步问“是不是有很多人成功?”如果这次的答案还为真,那么这就是个现实可行的目标。习得第二语言就是这样一个现实而又 可行的目标。
进而,习得第二语言本质上来看,相对于其他任何领域都更多依赖积累,更少依赖天分的学 科。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只是工具;学习语言几乎无需创意,因为它只是最终用来表达创 意的东西而已。学一门外语理论上来讲应该比学计算机容易多了:计算机技术总是日新月异,每个领域都有更高更陡峭的学习曲线;而学外语则不同,它是越学越简单的东西,语法知识 总有一天可以学完,单词总有一天不用再背,而不停地读书,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学习英语了,而是在享用工具。
所以,只有改变观念才有机会摆脱尴尬。想要习得第二语言,比如英语,那么就必须从根上 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真诚地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你能做好的;而理由只有一个:因 为你是正常人。
第一章 重塑自己的语音
1、六个月的平台期。
2、过滤器。儿童没有声音过滤器,所以容易学语言。成年人已经有过滤器了,所以会过滤掉非语言的声音,比较难接受新语音。需要六个月才能重建过滤器。《千万别学英语》里面,是通过长达一个月听一盒录音带(听不懂也没有关系)重建过滤器。
3、学音乐的人也是在建立自己的过滤器。以前听一个同学说她听别人弹钢琴错了一个旋律,那时候觉得很神奇,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她已经建立了一套钢琴的过滤器。Iphone上也有专门练音乐听力练习的软件。
4、小孩在10个月之前,一直听母语,即使不理解,也会逐渐建立母语过滤器。从10个月以后,才慢慢学说话。而这个时候,如果同时给他听英语,就会建立包含英语在内的过滤器。
5、建立过滤器,要听正常的语音,如BBC。不要听VOA,那个太慢了。还有一种SPEED ENGLISH快速英语,应该是建立更快的过滤器。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快速过滤器可以听普通英语,但是慢速过滤器(VOA)听不了普通英语。最好搞一张碟放在车里,这样没事就可以建立过滤器。
6、每天4小时,一共6个月(180天),就可以重新建一个过滤器。《千万别学英语》说,每周要停止一天,在这一天内不听任何英语,这样大脑可以利用这个缓冲进行整理。
7、其他是讲发音与音标的,以后再整理笔记。
8、可以选择同一张碟,不断的听一个月。刻录后放在车里听,存成MP3在手机里听。
第二章 朗读、朗读、再朗读
1、读是最好的听。就象教是最好的学一样。不必专门练听力。
2、读的时候,需要做大量的思考与信息处理。即使读母语,有事都可能发生你读完一篇文章而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所以,如果你能读,且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能够断句、停顿、组织等,就代表你能力的提高。
3、母语也是这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孩子作文不会写,应该让他们大声朗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第三章 拿起词典独自上路
1、认识到查字典的重要性。
2、选好一点的字典,例句要多。先查中英字典、再查英英字典。
3、扩大英文基本单词量,就是查字典。因为单纯背单词,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单词的全部意思。但是,从查一个不懂的单词的英英字典,你会通过最基本的单词组成的句子理解这个单词的意义。而碰到解释中的单词,你就继续查字典。这样,以第一个单词为起点,你可以要查1-2个钟头,才会结束这个遍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就理解了很多的单词。
4、金山词霸的取词功能,可以取到词组,这个是其他字典很难达到的。朗文英英字典,也是不错的。
5、利用word的同义词、近义词功能,也有助于学习单词。
6、单词量上去了不一定能读懂文章,概念量也很重要。例如“双盲测试”,如果你中文都不懂这个意思,英文肯定更不懂。
第四章 必须迅速搞定语法
1、好的语法书很重要。例如,高中的时候学动词时态,记得至少学了
一、两个学期,但是还是很模糊。做题老是错。但是,台湾施元佑写的一本《文法俱乐部》,用几页的篇幅,加上一个图,就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2、新东方的张满胜写的《英语语法新思维》分初、中、高三个教程,在总结与归纳方面也不错。虽然没有《文法俱乐部》的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但在一些基础知识上讲的不错,毕竟有近1000页的篇幅。
3、《柯林斯英语语法大全》,后面有索引。因此,可做做为一本工具书,不懂的地方先查索引。
4、语法不一定要死记,而是要理解。需要的时候就象查地图以后,通过索引去查清楚。因为英语语法的内容是不会随着时间而增加的,所以你会越查越熟练。《文法俱乐部》就有很多是理解的东西。
5、至少反复通读一本语法书。做好每一章节后面的语法题。
第五章 精读、精读再精读
1、光是大声朗读,背诵好一本书,就学会了英语。比如,有个人反复的背诵了《格林斯潘回忆录》,英语就过关了。
2、《千万别学英语》中的作者,反复看懂了一本杂志,以后再看其他杂志就容易很多了。看的时候,先不要查单词,而尽力先根据上下文理解。理解不了的,再查字典。
3、其实精读的话,用什么语音都一样,需要掌握阅读的能力。《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讲如何阅读的。每句话的意思,话与话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要理解透。
4、一本好书、一本杂志,都将是你英语突破的起点。这就回到文章开始讲的,英语是要靠“用”,而不是靠“学”。也是《千万别学英语》中讲的,英语是要“learn”,而不是”study”。
第六章 勤练写作就能提高口语
1、大多数人尽管“学”了许多年,依然不能开口讲英语的最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会说”,更可能是因为“他们没什么话可说”。英语900句之类太书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在生活中只能满足基本的简短对话,对交流没有什么帮助。好的口语书是从英语作文
中来的。所以要勤练作文,这样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话题进行对话。
2、写的作文,没有老外批改怎么办?其实作文是不需要修改的,只要写得多,作文水平就会上升。另外,还可以自己修改。文中列出了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等。
3、可以看《老友记》、《绝望主妇》等非常生活化。可以下载多字幕版,第一遍先看中文,了解意思,第二遍看英文字幕,理解英文口语,第三遍看无字幕版,练听力。最后复述一遍,口语就出来。
4、讨论,最能提高口语。教一个只能讲英语的朋友,或者在国外生活,这些都是学英语的捷径。而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工作的关系,与一个纯讲英语的供应商吵架吵了一个月。结果,问题解决了,而他的英语也过关了。
一个正常人的目标
通过合理的步骤,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将英语的听说读写全部过关。而过关的标志之一,就是你做梦的时候会用英语和别人说话。你想一下,你做梦的时候是用什么语音?
步骤与方法
1、英语过滤器的建立。在4-6个月的时间内,狂看没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听BBC的广播。
2、找一些优秀的文章,天天朗读。
3、选一本好的字典,采用生词-英文解释-生词的方式,每周定期搞几次一小时的查字典活动。
4、读几本语法书,做语法题。
5、每天读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要把文章读透。使用精读的方法。
6、每天使用英语发表一下微博。另外创建一个微博的账号。
7、每月举行
一、两次英文聚会,找一些英语好的人来对话。
第四篇:“情”岂能用灾难来缝合?(影片逃出生天观后感)
情,岂能用灾难来缝合?
——影片《逃出生天》观后感
这,是一场血与火的挑战。
这,更是一次生与死的较量。
现实中生活,我信奉的是老庄的“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为生死自然。但观看了《逃出生天》影片后,我震撼了、触动了,生死本身对自然人来说就是一瞬间,除了生死,金钱、房子、钻石、名誉等身外物,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但生死之外,身外物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倍加珍惜,倍加经营,那就是“情”。影片叙述了一对亲兄弟(刘青云饰演消防队长、古天乐饰演消防系统公司老板),兄弟俩从影片开始就存在着隔阂,又因为救助理念的不同而导致父亲在火灾中的丧生,再度让关系变得更加僵硬。四年之后,一个成了身家过亿春风得意的老板,一个却依然郁郁不得志,在家庭的压力下准备递交辞呈。然而,一个烟头引发的熊熊大火却将两人的命运重新联系在一起,最终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紧要的关头完成了精彩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除了这对兄弟的主要矛盾外,影片还刻画出一幅火灾中人物群像谱,有生死不离的一家三口,有相互关怀的保安父子,有胆小怕事却在危难关头毅然救人的诊所医生,还有自私自利趁火打劫却遭到报应的打工青年。正是这群身份迥异,性格不同的人物的出现,才让影片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每每遇到危机时都会产生激烈的人性碰撞,然后用道德的正能量为个人行为指引出正确的方向,最后再将兄弟情、夫妻情、父子情、母女情在危机化解中一一缝合,形成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影片中火光冲天、浓烟密布、危险品肆略,险象环生,虽然有夸张化、扩大化,却把“大英雄”对人性的大无私、大无畏与“小角色”对人性的贪婪、自私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总是在关键时刻,用一个个并不完美的人性来谱写一曲抗击火灾的英雄赞歌,让观众领略了一场人性的大考量。
其实,生活中,如果有快乐,就要用感恩的心面对,与亲人一同分享;如果有忧伤,就当做是一种调料品。但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生活的过程就是美丽的风景,都要细细品味。
毕竟,人的生命愈是短暂,愈要认真对待,生活才愈充实精彩。毕竟,情,不能只是用灾难才能缝合起来的!
向那些一直奋斗在一线的消防指战员、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敬礼吧!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资格去谈“情”!
第五篇: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2011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2011年10月23日,280名来自佛山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抱抱团的名义,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还有很多团体、个人和网友呼吁大家拒绝麻木冷漠,还人间真情,还人心温暖,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但是,这些“呼吁”和“号召”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隔靴搔痒,微乎其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今天我不说这件事,在座的各位同学有多少还在意这件事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道德层面的呼吁对人们的约束力远不如法治层面的一条法令。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所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道德包含法律,法律产生于道德,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法治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会自发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当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法律的约束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治世能臣,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谁会闲着没事去杀人放火,作奸犯科呢?当然,完全靠道德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要实现共产主义一样,远远地看到了到希望的地平线,而等你走近之后才发现地平线还在前方,还是差好远。所以,要想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冷冷淡淡,麻木不仁,不要寄希望于人们的良知,要靠法律去改变这一事实。
其实,靠法律来约束人们的道德在国外早就开始实行了。德国刑法典第323条规定:“不幸事件、公共危险、紧急状态时,尽管救助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情况可以要求他救助,特别是没有明显的自身危险并且不伤害其他重要义务即为可能时没有救助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罚金刑。”法国《刑法典》第223条第6款中明确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处罚金7.5万欧元。”我们中国是完全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法律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见死不救”罪的相关法令的。
中国有句老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俊杰”。我这个人不算聪明,连我都能看到想到的问题,国家立法机关的那些人肯定也能想到的。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法律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我们先不考虑它的可行性如何,只看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这件事,它代表了我国立法机关对于靠法律来约束道德的肯定,而且如果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的很好,那么更多的道德问题将会由法律来约束,比如: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