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政务考试
四、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4.1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从电子政务在全球的发展来看,在政府推动下,电子政务在各国都呈现阶段式发展,大多数国家发展起步时间大致相同,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目的大都集中在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要求为主。从国外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下面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1)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与具体实现的结合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意味着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这种新的生产力工具的使用将不断改变政府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这就意味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引发传统官僚由于数字鸿沟而产生的对新事物的恐惧,以及基于传统观念与习惯的抵制,传统官僚体制的利益部门化所形成的“信息孤岛”也将顽强抵制信息共享。事实上,电子政务发展较好、较快的国家大都首先源于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有力的领导。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领导人已经认识到电子政务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电子政务具有向公民提供真正切实有效的服务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这些领导人认识到了电子政务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政治上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并勾画了其所应实现的蓝图;同时,也落实了相应的实施部门和所需的资源。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明确地定义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通过做哪些事情或完成哪些项目来达到这些目标。电子政务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洞察力、政治意愿和踏踏实实地组织实施。
(2)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
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客户关系管理”是近年来在企业界非常流行的一种通过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技术。现在,这种技术也开始用于电子政务之中,帮助政府管理与其“客户”,即企业和居民的关系。因为,政府比任何企业或单位都有更多的“客户”,将“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到电子政务之中,可以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客户”服务,从而建立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在电子政务实现的早期阶段,各个政府部门的网站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来设计的。换句话说,是以政府结构为中心来设计政府的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并不能提高政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要真正的为用户服务得好,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即用户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来设计政府的网站。新加坡政府的电子公民(eCitizen)网站就是按照一个居民由出生到入殓的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全部问题来设计的,是一个完全以居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网站。
(3)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即通过一个门户网站可以进入到政府的所有部门,或者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由政府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需要几个政府部门同时介入才能完成的事务处理,这种门户网站对用户来说极为方便。这种通过门户网站形成的用户与政府的互动,使得对于用户来说,政府的纵横交错的官僚结构是“看不见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用户只需要在网上完成他所需要的与政府互动的事务处理,根本不需要知道在这件事情完成的过程中,他与哪些政府部门、哪些政府官员打过交道。这种通过门户网站实现用户与政府互动的形式,为政府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改造提供了一个过渡的机会。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建立的一个这样的门户网站是FirstGov。这是庞大而复杂的美国联邦政府向居民提供的第一个简单的,便于使用的,单点进入联邦政府的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居民可以进入大约二万个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的网站,搜索大约三千万个网页。网站按行政、立法、司法提供16个主题的分类政府信息,并且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风险不大的业务处理。这个网站目前每天大约有一万二千个访问者,被浏览的网页达每日十万页以上。加拿大政府的门户网站,即)研究人员分析,今年由于政府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我国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IT市场的需求迅猛扩张。去年全国政府采购的总量为640亿左右,其中预计有1/5为IT产品和服务采购。今年采购额度将突破1000亿,其中IT业所占的份额还要大,至少可以达到200亿以上的规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将为我国民族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市场商机,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
总之,互联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时代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和原有的流动特征,而且由于信息疆界的全球化、自由化,使信息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信息势能大小所形成的权力、利益差别使互联网将具有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权利秩序的重新确定功能。因而,未来信息社会的权力中心将位于信息中心和资本中心。
第二篇:电子政务考试资料
电
17、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1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国深化改革、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理解,政务是指与国家政权有关的公共性事务。
2、电子政务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政务数据为中心:以业务应用国动力,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3、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
4、电子政府: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
5、政府上网:其重要任务是建设政府网站,推动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6、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7、电子政务基本内容可以分为
1、网上信息发布。2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3实现网上交互式办公。4各个政府部门
资源共享、协同工作。
8、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政务领域。
9、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子政策法规。2电子公文流转。
3电子财务管理。4电子办公。5电子培训。6公务员业绩评估。
10、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首脑机关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公务员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
11、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网络进行采购与招标,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税务申报、办理证照等事务。
12、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
13、开展协同政务的迫切性:是打破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各为政现象的必然要求,是连接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必然要求,是避免电子政务投资黑洞的必然要求,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14、协同政务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技术和工作流管理技术。
15、CSCW技术和工作流管理技术: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16、我国电子政务的历史背景:是政府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整个过程。
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2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要求。3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国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4电子政务建设是发展信息产业、拉动内需的必然要求。
18、发展电子政务应该遵循的原则:1目标明确、分步实施。2资源整合、建设门户。3应用主导、注重实效。4基础扎实、保障有力。
19、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1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2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的作用。3跨越数字鸿沟、关注弱势群体用户。0、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再造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历了解场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的公共管理革命。
21、电子政务与国家信息化的关系:国家信息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22、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
23、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是指企业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商务及运作管理的整个过程。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使交易双方面临的商业机会迅速扩大。
24、什么是企业资源规划:企业资源规划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优化配置。
25、什么是政府资源规划: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使得各政府业务流程无缝平滑的衔接,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26、政府关系管理有何意义:是指电子政务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拓展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改善了政府在企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27、政府供应链管理: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实体单位,必然要求采购物资以满足政府部门正常运转的物资供应,并对物资采购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就是政府供应链管理。
1、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
答: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完成以前智力、体能所无办完成的工作。行政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约行政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2、政府决策支持系统。
答: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其次,改善行政决策者的限理性。
3、电子政务产业模型分析
答:电子政务建设项离不开电子政务软件、硬件设施、数据以及IT服务。因此,笔者把电子政务产业划分为电子政务软件产业、电子政务硬件产业、电子政务数据产业、电子政务IT服务产业。值得指出的是,电子政务数据产业涉及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存储设备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际上可以纳入电子政务软件产业和电子政务硬件产业,这里单独列出来是强调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4、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细分?
答:电子政务系统基本上由用于机构内部信息化的政府内网、用于机构之间电子化沟通的政府外网、用于政府与民众双向沟通的互联网3个部分构成。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加上因政府级别、职能部门不同的导致的电子政务的层次,构成了电子政务市场细分和各IT厂商争雄的市场格局基础。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1)信息基础设施。(2)行业系统集成。(3)区域系统集成。(4)通用IT产品。5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方法?
答: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有此政府机关无论在思想上、管理方式上,还是在运作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推诿扯皮、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滋生腐败,也会导致脱离群众,脱离企业。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渐进而持续的过程,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此使中国各级政府发挥统一、高效、透明、廉洁的职能。
6、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的内容?
答: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用领域的确定和选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按照中国的国情,在确定电子政务的应用中,既要考虑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好重点和突破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各类应用。(2)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类应用。(3)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
7、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答:政府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产。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是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以保证各个政府机构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政务数据管理制度决定政务创新能力。(2)政务数据存在形式决定政务运行效率。(3)政务数据分析质量决定政务决策效
果。(4)政务数据响应速度决定服务满意度。(5)电子政务总体规划是以政务数据资源规划为基础的。
8、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答: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应该以“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为根本指导,根据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目前情况和实际需要,制订以下原则:(1)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则。(2)统一协调、联合建设原则。(3)统一标准、注重质量原则。(4)互联互通、高度共享原则。
9、政务元数据的构成?
答:政务元数据是关于政务数据的数据,即关于政务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性的信息。也可译为描述数据或诠释数据。政务元数据分为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三层。元数据元素是元数据的最基本的信息单元,元数据实体是同类元数据元素的集合,元数据子集是相互关联的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的集合。
10、政务元数据的内容?
答:政务数据基本信息包含政务数据集标识,及说明其部门和时间范围、状况、法律限制和保密限定等所需的信息。同时,政务数据基本信息也包括政务数据质量信息、。同时,政务数据基本信息也包括政务数据质量信息、政务数据志信息、政务数据表示信息、政务数据分类信息、政务数据参考信息、引用文献信息、负责单位信息、地址信息等。
1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意义?
答:电子政务开放性、虚拟性、网络化等自身特点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严格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具有以下特殊之处:(1)既是部门安全又关系到国家安全。(2)既是政治安全又关系到经济安全。(3)既要求信息保密又要求政务公开。(4)既要求互联又要求隔离。1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对策?
答:考虑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的特殊之处,我们提出如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对策:第一,迅速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的组织机构。第二,尽快完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坚定地确立信息安全产业的策略。第四,权衡考虑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关系。第五,在安全技术方面,应该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第六,健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第七,开展电子政务安全宣传教育。
第三篇:《电子政务》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
靠的网络平台上全方位行使管理职能、开展政务活动。
2、信息技术:是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有关的方法、技术手段和操
作程序的总称。
3、计算机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为一体,对社
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
4、决策支持系统:从数据库中找出必要的数据,并利用数学模型的功能,为用户生成所需
信息的系统。
5、专家系统:是一种侧重开发利用特定领域中专家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程序,能够运用知
识进行推理,解决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
6、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管理过程。
7、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会因偶然的或恶
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使系统能够连续可靠的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8、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就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发展战
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9、政府流程:政府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
骤的集合。
简答题:
1、电子政务的内涵:
1)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机关;
2)电子政务的范畴涵盖政府机关内、外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电子政务的重点是“政务”而非“电子”。
2、电子政务的动因:
1)建设高效的政府;2)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3)信息技术的应用于普及。
3、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模式:
G2G: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4、电子政务的功能:
1)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可以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3)可以有力地促进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4)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5)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的发展。
5、电子政务的效益:
1)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2)密切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3)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4)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IT业的发展;5)提高了行政监管的有效性。
6、中国电子政务的任务: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站;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3)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与考核;8)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7、中国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3)突出抓好现有政务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4)加快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5)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8、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进程:
1)“办公自动化”(OA)——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2)“三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3)“政府上网工程”——始于20世纪90 年代末期;4)“三网一库”——始于21世纪初期。
9、电子政务部分核心技术(P68):
1)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2)智能办公技术;3)中间件技术;4)XML技术。
10、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特性要求:
1)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必须具备网络通信能力;2)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文档处理能力;3)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必须具备多种共享方式和强大的共享能力;4)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必须有利于政府流程的优化;5)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必须确立有效的安全保障;6)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之间应当实现有效集成。
11、推动公共服务电子化的意义:
1)有利于带动政府内部管理的完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流程的优化;2)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3)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4)有助于树立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形象。
12、积极促进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下列问题:
1)要强化对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认识;2)要重视服务设计;3)要注重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建设;4)要警惕“数字鸿沟”现象的继续蔓延;5)要关注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成本控制;
6)要加强电子化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7)要建立科学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13、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1)政府信息资源在所有权方面具有社会公共所有的性质;2)政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3)政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综合性;4)政府信息资源具有更加强烈的时效性。
14、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2)分阶段、分层次建设的原则;3)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4)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5)充分发挥多种机制作用的原则。
15、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自上而下的模式;2)自下而上的模式;3)联合模式。
16、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数据库建设;2)政府领域和专业、专门数据库建设;3)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建设;4)信息标准化建设。
17、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内容:
1)信息采集;2)信息组织;3)信息检索;4)政府信息公开;5)政府信息服务提供;6)政府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
18、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1)政府信息资源规划;2)政府信息资源组织;3)政府信息资源控制;4)政府信息资源协调。
19、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
1)维护电子政府的良好形象;2)保证政务协调的稳定运行;3)保护涉密政务信息的安全;
4)控制政务系统中的权限;5)认证政务活动中的身份;6)确保政务信息传输安全;7)保障政务信息存储安全;8)系统的安全备份与恢复机制。
20、电子政务系统的性质:
1)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的系统;2)电子政务系统是人机协作的系统;3)电子政务系统是具有统一性的系统;4)电子政务系统是自动的工作流系统;5)电子政务系统
是智能性信息系统;6)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1、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以社会服务为宗旨;2)整体规划原则;3)以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4)以规范标准为基本尺度;5)规划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6)规划要确定发展优先级;7)系统安全是规划的基本要素。
22、政府流程定义包含的内容:
1)政府流程是工作活动的集合;2)工作单元间有时间顺序的规定性;3)要针对每个单元指明具体的工作方法途径。
23、政府流程的属性:
1)约束性;2)确定性;3)稳定性;4)可操作性。
24、政府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法、合理、适应、协调、简便、有效。
25、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
1)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2)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基础;3)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资源基础;4)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5)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基础。
26、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有:
1)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战略模式;2)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3)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27、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地位:
1)政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决策者和组织者;2)政府是信息资源的主要供给者;3)政府是社会的领头羊,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对社会事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起着重要的模范作用。
28、电子政务战略实施的策略模式:
1)DNI模式;2)PITT模式;3)ASPA模式;4)香港模式;5)并进模式。
29、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明确统一的领导与协调推进体系;2)及时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明确阶段性行动计划;3)规划和优化政府业务流程,避免重复建设;4)重视绩效评估,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5)重视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6)建立公共服务接入点,促进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7)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30、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1)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供多元化服务;2)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一站到底”式服务;
3)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5)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化管理;6)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电子民主应运而生。
论述题(待定):
其他:
1、“三网一库”:“三网”指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又称“内网”),与内网有条件互联、实现地区级政府涉密信息共享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又称“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又称“外网”);“一库”指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库”。2、2006年1月1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根据2001年对联合国成员国发展电子政务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各国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分为5个阶段:创建阶段、提高阶段、双向沟通阶段、价值交换阶段以及统一整合阶段。
3、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依据的元数据标准:美国的GILS;英国的e-GMS。
第四篇:电子政务考试重点(模版)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动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的区别
1、组织形态不同,传统政府是金字塔形的科层制,电子政务的是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体系的不同。传统政府到电子政务,是从集权式过渡到交叉式、网络式的扁平管理体系。
3、信息渠道流通的不同。传统政府单一的信息流通渠道到电子政务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渠道。
4、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同。传统政府垄断信息,电子政务中上下级信息趋于对等,信息渐渐公开便民。5民众与政府的互动程度不同。传统政府中民众与政府互动困难,电子政务中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三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转换政府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和节约行政成本。
3、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从经验决策过渡到科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决策。
4、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
5、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增加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四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
1政府信息的公开。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3政府信息与通信网络的发展。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5政府服务模式的创新。6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7电子政务的法律制度。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9公务员的教育与培训。
或者可以答信息基础结构状况:
1、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基础。
3、电子政务发展的资源基础。
4、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
5、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基础。
五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策略十原则(不用背)
1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2要实施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的策略。3要针对政府提供的信息、办事事项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4要在客户与政府打交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施动态的管理和服务策略。5要实施交互渠道创新与整合的策略。6要实施主动提供服务的策略。7要实施联接“信息孤岛“、整合系统后台的策略。8要实施数据挖掘提升政府服务能级的策略。9要借鉴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10要实施网上隐私保护的策略。
六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政府、政府雇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
七电子政务的互动模式
1、G to G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打破机关组织部门的垄断与封锁,加速政府内部信息的流转与处理,克服政府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提高政府内部的行政效率。
2、G to E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
3、G to B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府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系统等。
4、G to 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为广大社会大众提供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使政府能及时、真切地了解、充分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八电子政务的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外部系统是电子政务的G TO B和G TO C两种模式的作业信息系统,内部系统是指电子政务的G TO G和G TO E两种模式的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九网上受理应用阶段
1网上审批,是政府对外办公的一个窗口。其是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将各个部门现行的工作流程简化转移到网上,方便公众办理各类事务。
2网上并联审批是指用户所申请的审批业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联合审批,其可以直接在窗口提交资料,同主受理单位负责各个相关的审批单位办理,再完成最后的审批工作。
十结构化决策: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的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其决策过程,更无谓最优解的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介于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决策可以建立适当算法的方式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等到较优的解。十一数据仓库和数据库的区别
1、数据库是面向事务的设计,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设计的。
2、数据库一般存储在线交易数据,数据仓库存储的一般是历史数据。
3、数据库设计是尽量避免冗余,一般采用符合范式的规则来设计,数据仓库在设计是有意引入冗余,采用反范式的方式来设计。
4、数据库是为捕获数据而设计运用简单的事故处理,数据仓库主要运用于数据的分析处理。
十二政府流程的概念及基本运行模式
1、政府流程是对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之间以及他们和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
2、电子政务的基本运转模式:“前后台,一站式”。基本模式:创造一个虚拟的、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能够超越职能完成集成式的服务。
13交易费用: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14电子政务绩效的内容
1、用户满意度。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宗旨。
2、成本——收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考量;委托-代理人。
3、运作效益。技术层面:信息渠道畅通、流程顺畅等。
4、社会效益。
十五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原则
1、科学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科学方法。
2、系统优化。评估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例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等)。
3、通用可比。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4、实用性。
5、目标导向原则。
十六绩效模型应用领域
1、G2C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
2、G2G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
3、G2G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
4、G2E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
5、G2B政府电子化采购。
6、G2C大力发展电子社区,通过信息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十七指标选择的标准
1、效益准则。效益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情,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效益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2、效率准则。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的做事,即不浪费资源,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
3、回应性准则。针对不同对象体现特殊性。
4、公平性准则。针对不同对象合理分配,体现公平。
十八指标验证:
1、信度,指标精确性的反映。2效度,是否真实反映电子政务绩效的状况。
十九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的特征
1物理控制阶段。对数据或信息进行初加工,整理和归档等。2技术管理阶段。引入系统科学的思想,对信息进行系统集成。3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从辅助角色转变为管理的主角,新型部门和职位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出现。4知识管理阶段。以实现组织的知识共享、提升知识的价值,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为目的。
二十一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是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服务的一种工具。以元数据为核心,将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嵌套组织,可以方便地根据应用需要按行业、部门、地域、应用主题和其他使用目的变换出政府信息资源的各种目录。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以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支持跨区域、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信息系统。
二十二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
1权限控制。2身份识别与验证。3保密性。保护敏感信息。4数据完整性。5不可篡改性。
二十三“三网一库”:机关内部办公网络(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络(专网)、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外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一库)
二十四对称密钥:又叫专用密钥加密,即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双方必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明文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
非对称密钥: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成对出现,却不能根据加密密钥推出解密密钥。发送数据的一方用另一方的公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然后由接受者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数字签名:以电子形式存在于数据信息之中的,或作为其附件的或逻辑上与之有联系的数据,可用于辨别数据签署人的身份,并表明签署人对数据信息中包含的信息的认可。
二十五物理隔离技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联接到公共网上。其的解决方式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单个用户不能同时使用两个系统。
二十六防水墙技术是针对企业级用户的内网安全加密管理系统。
二十七公钥基础设施(PKI)平台即公开密钥体系,是一种遵循既定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它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简单来说,PKI就是利用公钥理论的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
PKI的基础是加密技术,核心是证书服务。
PKI的五大安全服务:身份认证、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不可否认性。
二十八特权基础设施PMI与PKI的区别:PKI主要进行身份鉴别,证明用户身份,即“你是谁”。PMI主要进行授权管理,证明这个用户有什么权限,能干什么,即“你能做什么”。
二十九属性证书与公钥证书的区别:
1、属性证书及其属性授权机构AA考虑的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公钥证书考虑的是基于有户或ID的身份鉴别。
2、公钥证书将某一主体的身份与其公钥相绑定,并由可信的第三方签名以向公钥的使用者证明公钥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属性证书仅将持有者身份与其权力属性相绑定,它不包含持有者的公钥,因此不能单独使用。
三十“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就是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第五篇:电子政务考试范围
政治学电子政务考试范围 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各种公务机构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活动方式的变革,提高行政效率,发展民主决策进程,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与结果。
2、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办公人员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化办公用品等先进设备结合起来,构成人机信息处理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就是以数据仓库为依托,并利用数学模型的功能,为用户决策活动生成所需要的系统。
4、政府知识管理:就是对政府组织所拥有的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5、电子化公共服务: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电子化手段,使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与结果。
6、政府流程:就是指政府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处臵一项事务,解决某方面问题所经历的活动过程的整体。
7、信息化: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不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多选题:
1、电子政务发展的5个阶段(孕育期、导入期、发展期、成型期、拓展应用期)
2、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式(事务型、管理型、决策型)
3、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以民为本、平等、效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要求相适应)
4、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主动提供广范使用、按需要提供有限使用、依约提供协议使用)
5、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模式(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简答:
1、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1)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2)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使公众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4)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使社会公众更好地参政议政
(5)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能力。
(6)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2、电子政务的特征或多选
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集成化、敏捷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
3、电子政务的理念或多选
民主理念、法治理念、公平理念、科学理念、责任理念、服务理念、效能理念、系统理念、创新理念、安全理念
4、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管理职能或多选
(1)外化知识:是指以外部储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他们。
(2)内化知识: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从外部储藏库中提取知识,并通过过滤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
(3)中介:中介针对的是那些无法编码存储于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知识源相匹配。
(4)认知过程:认知是运用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5、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
(1)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
(2)政府门户网站可以成为全社会理解、支持政府工作的窗口,进一步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
(3)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对整个电子政务建设与运作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和拉动作用。
6、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共建共享
(2)分阶段、分层建设
(3)统一规范、统一标准
(4)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5)充分发挥多种机制作用
7、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抓紧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1)规划出切实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体系
(2)确保列入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中的重点法律法规能尽快出台
(3)加快与电子政务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法规建设步伐
(4)要进一步完善严厉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的相关法律
8、政府流程最为重要的属性或多选
(1)约束性:政府的行为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必须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因此,规定政府行为与过程的流程本身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约束。
(2)确定性:政府流程必须由政府机关或由立法机关制定,体现国家和政府机关的意志,不能是随意的,而应有明确的规定。
(3)稳定性:政府流程是对政府工作规律的反应,是政府郑重意志的表示,它必须
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有效,不得朝令夕改。
(4)可操作性:政府流程必须是明确具体、可行。
9、政府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合法:是指在流程设计中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
(2)合理:指流程设计必须遵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符合公共道德
(3)适应:指流程设计中必须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保持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
(4)协调:指流程与流程之间,流程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
(5)简便:指要在保证功能至少不被降低的前提下,尽可能对流程的构成要素化繁为简,注意为流程的实施创造更多的便利。
(6)有效:指流程的设计要始终注意追求流程的实际有效性。
论述
1、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所面临的法治困境
电子政务作为一项技术,它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一方面新型社会关系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调整还在不断变化中的这些关系的法律制度一时还难以制定,至少难以及时制定。这两方面的不协调,必然造成法律建设的滞后,带来法制建设的空白点,从而给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一系列挑战:
(1)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各种恐怖集团和贩毒团伙等不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出新的犯罪工具,散布计算机病毒,恶意攻击网站,进行金融诈骗甚至网上销售毒品等活动,这些活动给社会带来空前的危害。
(2)非法网站交易猖獗,如无照经营,非法传销,虚假拍卖会等屡禁不止。
(3)有害信息难以遏制,反动、黄色和其他各种不健康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广泛传播,危害着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着人民的身心健康。
(4)虚假信息泛滥,恶意谣言,小道消息传播方便、迅速,而追求责任者的则难乎其难。
(5)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面临着新挑战。
(6)国际互联网无国际界限,这使得对涉及多国网络犯罪行为的管辖权越来越难以界定。
(7)互联网所具有的匿名特征以及互联网庞大的信息流量和高度的信息速度,使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证据的收集难度加大,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和制裁。
(8)电子证据被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但其效力认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对解决国际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各执一词。
所有这些迫切需要各国法律规制和调整的问题,都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及时发展并完善起来,相应的法制体系远没有建立起来。
2、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实施的制度安排(参照书本)
制度安排涉及电子政务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及其相互责任关系,制度安排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方式,为了简化问题的表述,我们不涉及电子政务的复杂性质以及实施电子政务需要经历的众多环节和牵涉的众多主体,而是假定电子政务为政府的电子服务,并其过程只涉及:
(1)两种活动主体:政府和私营部门。其中政府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门,而私营部门指的是政府以外的其他部门。
(2)两个环节:提供和生产。“提供”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的决策问题,“生产”指的是通过某种劳动,实施电子服务,使公民和企业享受到电子服务的好处。
电子政务实施的制度安排在理论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政府并不一定非得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充当垄断者的角色。实际上,将政府电子服务的提供和生产合二为一的做法,不仅可能会导致电子服务的劣质和低效,而且会养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这种依赖,将会使人们将电子政务的责任全部放在政府身上,从而给政府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实施多样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将政府的电子服务生产交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主体去承担,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政府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益,优化政府服务质量,有关决策者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多样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并根据现实,选择最优的制度安排方式。
3、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的新变化
电子政务要求而且可以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根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政府组织结构形式,政府部门间、政府和社会公众间关系模式,政府管理类型,政府服务方式,政府办公模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1)政府组织结构形式将从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为了适应电子政务的需求,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政府组织结构形式的调整,逐渐使正金字塔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调整分工体系,发展各部门活动的并联化,尝试按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划分部门,增加与社会公众的接触。
(2)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公众间关系模式将呈现出信息传递流畅无阻、相会了解、相互信任的特点。传统政府按区域、级别、行政划分,各部门独成一体,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政府与公众的渠道少且窄。推行电子政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改善这种关系模式。
(3)服务型管理将成为主要的政府管理形式,管制型管理将退居次要地位。
(4)政府服务方式将化“静”为“动”,变“被动”为“主动”。电子政务可以把政府掌握的静态信息通过反馈系统转化为动态信息,并主动提供给公众,这可以使政府服务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5)政府办公将出现“一网式”、“一表式”新模式。传统政务环境下,政府办公模式为“一城式”、“一站式” 办公。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不仅赋予“一站式”办公的新内涵,而且出现了更加快捷方便的“一网式”、“一表式”办公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