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政府过程
浅谈从“命令”到“服务”的转变
摘要:在农村法治化建设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构成了基层政府转型的现实基础,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基层政府转型的制度基础。实现基层政府转型,必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追求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着力于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成为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保障,同时充分尊重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从理念、职能、服务模式等多层面展开有效的工作。
关键词:基层政府;服务型政府;农村法治化
在几千年历史之中,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占据了最广大的地理空间,而农民则是我国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农村法治化占据着重要地位,抓住了农村,也就抓住了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Ⅱ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其核心是坚持以民为本,实现政府角色从强权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即从以“汲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向以“供给”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在以法治为基础的新格局形成之前,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往往导致行政权的极度膨胀和扭曲,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必须认真考虑依法规制行政权、转变政府职能,而法治政府为农村法治化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可行之道。
一、基层政府转型——农村法治化的内核
政府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部分,其中统治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一般来说较为稳定,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在我国历史中,虽然各个时期政府组织形态不同,但它们都属于管制型政府,政府权力远大于公民权,行政方式则以强制命令为主。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较为简单,主要限于维护社会秩序、领土完整和征收赋税等;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出现了许多传统社会中没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其中经济管理职能越来越居于突出位置。传统的基层政府都属于管制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在一定时期内,这种职能模式可以将社会资源优先用于经济建设,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政府职能产生了不同以往的需求,同时,法治进程的推进也要求建立以公民权为基础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显而易见,传统的管制型政府难以适应这一要求,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时常发生,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层政府是联系上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纽带”,基层政府法制建设是从整体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基层政府体制是否健全、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的政治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社会发展乃至政治稳定。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基层政府转型的现实基础,特别是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行为日趋成熟,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无法满足市场主体对公共产品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从传统行政体系内部权力配置来看,基层政府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上级政府通过对基层政府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控制,实现对基层政府的绝对支配。因此基层政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处于一种“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中,对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机械地执行,并将这些“命令”再以同样的方式下达到被管理者。这种唯上不唯实的体制扭曲了基层政府的角色,完全变成上级政府的附庸,漠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或者受利益的驱使而主动参与政府原本不应涉及的领域,这些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无效,甚至导致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的情况出现。因此,政府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将市场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来解决,而着重于提供市场无法供给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法治国家建设和农村法治化是基层政府转型的制度基础,法治国家中政府形态表现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基层政府将其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在非强制性、以指导为主的基础之上,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行使职权,专注于提供市场无法供给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保障公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在我国现有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的地位、性质以及承担的任务和管理方法都不同,基层政府承担着具体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重要任务,并直接和人民群众相联系,是连接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传统上基层政府习惯于把自己设定为社会主宰的角色,通过行政权力、指导命令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是管理,核心职能则应当是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提供合理的权利救济途径。法治国家建设和农村法治化进程为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了和制度基础,基层政府转型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它要求基层政府必须立足于“服务”职能,从农村实际出发供给公共产品,在政府主导的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服务型政府——基层政府转型的逻辑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法治目标,但什么是法治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几千年“管制”思想浸染下如何寻找政府新的定位,都是基层政府转型必须审视的问题。从宏观上考虑,法治国家建设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将政府的管理目标从“管制”转向“服务”。从微观上研究,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提出“法治政府”这一概念,十七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环节,只有建立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可以看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基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开展的,其重要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政府行为推动法治进步的新型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论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而产生,该理论认为:从国家与政府产生的目的来说,社会的需要是政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与前提,而政府就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互动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服务性是维持社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政治统治功能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特殊必要服务,而社会管理功能则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般必需服务,任何政府的政治统治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都可以在服务性的基础上得到统一。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马怀德教授认为,政府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另外一个解读就是政府行 为必须规范、高效、便民。服务型政府以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与农村法治化建设中政府转型的目标是一致的,基层政府应当从以往单纯下达命令的管理模式向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
2004年,******总理在其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制度供给服务。政府作为秩序化的代表,必须向人们和社会提供一个权威的制度体系,如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等,为社会纠纷提供顺畅的解决途径,通过制度供给规范公民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第二,提供公共政策服务。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政府在基本制度确立后的主要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通过政策手段如税收、货币、财政政策等引导经
济和社会主体的行为达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目标;第三,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为满足社会需求或实现社会利益而提供的产品,如司法、国防、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交由市场来解决;第四,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它实际上就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公共政策服务以及公共产品的问题。此外,基层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征:首先,基层服务型政府应当是弱化管理职能的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相对于全能政府而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政府职能范围较为广泛,无论是否属于其职权范围内以及能否管理好的事情全部包揽,政府对社会事务的不当干预造成了其自身权力的膨胀,进一步导致政府职能错位、越位情况的发生。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就要纠正这种不当的管理理念,把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公共事务交由市场解决,把部分公共事务交由可以承担的其他社会组织分担,退出市场和社会可以自行管理、自我调节的领域,集中力量提供社会和市场无法提供的必要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基层服务型政府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应是对等的。在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治理模式下,更多的是强调权力而忽视了与之对应的责任问题,导致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基层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还应当是责任的承担者,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既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又要对法律负责,这意味着基层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基本要求必须积极地回应和满足,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内外的控制以保证责任的落实。再次,基层服务型政府应当是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政府。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种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不仅可以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有效预防权力的扩张和滥用,还可以保证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以及重大决策参与权的行使。同时,这种机制把政府职能行使的评价权从以往由上级政府行使归还给公众,保障了政府职能的高效运转。最后,基层服务型政府应当强化服务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是指基层政府不仅要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还要最大化地体现出其自身的服务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管制型政府体制下,政府职能行使就是“命令—执行”模式,这与当今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极不适应的,在建设“服务行政”的现实背景下,基层政府应当改变自己是社会主宰的定位,弱化传统行政的命令色彩,加强自身服务属性。此外,基层政府在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应当保证自身行为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以达到方便百姓,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同时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基层政府“服务”职能实现的建设路径
概括地说,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要注意几点:经济上,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公平规则,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不足,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治上,树立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社会问题上,从长远角度、全局利益出发,协调社会冲突,提供社会福利,确保社会健康发展;法律上,必须坚持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保证法律的实施以及公众权利、义务的有效实现。据此,基层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往管制型政府的“命令—执行”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也不相符,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确保并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目标。第二,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始终贯穿依法行政的理念。传统管制型政府倾向于将政府管理权限放大,职权范围宽泛且不明确,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政府的越位或错位。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把一切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厘清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清晰界定部门职能,并明确相关的责任,实现政府职权、职责的一致性。只有政府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始终坚持依法行
政,法律才能得到严格的遵守,公众也才能够充分享有权利和主动履行义务。第三,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还要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确保用人质量,并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培训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加强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廉政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以促进廉洁、高效的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次,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中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治理方式,建设合理、科学、高效的政府机构,树立重在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着重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与公共服务供给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基层政府依然是公共设施领域的投资主体,为了保障社会和经济秩序稳定,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应当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提供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公共产品,优先解决民生问题。
再次,要推行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更应注重实践效果,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服
式是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一些地方在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建立社区导向的服务模式、提倡公众参与、制定服务标准、建设电子政务以及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所谓社区导向服务模式,就是将政府职能和服务重心下移,强调提供便捷服务。提倡公众参与、制定服务标准和建设电子政务,就是要建设政务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府。公众参与可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定服务标准便于公众了解政府的服务承诺,而建设电子政务则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公众监督政府行为和公务人员行为提供保障。同时,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可以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形象,因为传统管制型政府在社会生活管理中扮演着主宰者角色,与公众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传统管制型政府习惯于以强硬的手段行使职权,而基层服务型政府是以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这种转变必须以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支持为基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基层政府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种状况决定了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与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和体系。虽然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一点已成共识:在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必须以实现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一方面,提供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提供满足部分弱势群体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从而为探索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从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政府自身的革命,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要求。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基层政府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并推行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才能保证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二篇: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1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专有性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种界限很清楚的政治关系,及有关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政”的概念多重,又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组政治关系。包括:党和人大,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协国家司法机关,各人民团体,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以及军队中党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关系等。
2政府:政府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公关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织。
3政府过程: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政府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团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
4政府过程:是通过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执行以及政务信息传输,监督等串联起来的政府活动过程。
5国家预算:即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数据的反应,通过对财政收入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的计划和调整,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并为政体本身的运转提供保障。
6法律监督:包括宪法监督,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7政治与政府监督;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各地的委员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监察部门和预防腐败局和政府审计监督
8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的社会监督,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
9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等规定,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10政务信息:政府在其运行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各种信息之和。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运行过程中从社会生活中或获取的各种信息,它们发出的各种决策,执行信息以及接受的各种信息反馈的总和。
7政府决策:广义的政府决策过程,包括国家的立法程序,《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程序,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政府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程序,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程序等方面。8政企关系:指执政党和政府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领导关系;在改革开放后,这一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既包括政府转换职能,也包括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9信息传输模式:包括单通道和多通道,为了保证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连续性与一致性,不论何种政体,信息的传输与反馈总是绝对存在的。
10施政纲领(工作报告):每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由国务院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经代表审议,一旦经过批准,报告即成为法律性文件,对本届政府五年内的重要工作或政府本的重要工作具有法律约束力。
11“人事决策”: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挑选、培养、审查、决定、任命的决策过程。
11政府过程的方法与核心:1)其中的政府是大政府。强调政府与其他政治现象乃至于这个政府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重视研究公民的意见表达团体,压力团体,院外集团,党魁等处于当局幕后的“看不见的政府”与政府当局的关系。2)其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政府恰当的作法是寻求政府行为特别是政治经济调节行为的适度。3)其中的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主要指政府的活动,运动过程,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操作性活动,政府过程中较为重大的变化过程的一种对政府行为的研究。4)政府过程实际上是政治过程。政府过程的核心是是通过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执行以及政务信息传输,监督等串联起来的政府活动过程。
e.“政府过程”的核心概念。从政府过程的角度研究政府,其核型概念是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施行。这些概念表现为一个个前后衔接、渐次推进的环节,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与这四个环节相伴随的,还有政务信息传输过程和监督过程。
12监督体系:由3个系统,9个主体和12种功能的监督活动够成。
1)法律监督系统,共有两个主体,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检察院。四种功能监督:宪法监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预算监督,专门法律监督。2)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五个主体: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各地的委员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的监察部门和预防腐败局,审计署。这五个主体进行:人大工作监督,党的政治监督和党内纪律监督,政治协商监督,行政监督,政府审计监督。3)社会监督系统,主体:公民、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或群众组织,新闻媒介。进行:普遍性社会监督,社会团体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13党政执行系统:1)传达:将政治中枢的决策性指标按一定的组织渠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布置。传达的特点是部署与宣传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并且是一个由内到外、由上到下逐层次分开的过程。2)试点:党政领导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并取得这种决策的具体化方案。3)计划:指如何利用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一定期望目标的决策实施方案。4)组织:充分利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原有职务权力,充分利用常设党政机关的设置未完成计划所设定的任务。5)指挥:组织若干人去协调一直的行动,以完成一定的决策方案。6)协调:在实施一项决策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的活动同步化、合作化,通过有效配合,达到控制决策实施过程的效果,以完成共同追求的决策成果。7)总结:在决策任务完成后,由主要负责人或参与者分析决策执行情况,做出总结。14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1)国家预算的编制准备工作:对本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和分析;你定下预算收支指标;预算收支的匡算和预算收支的具体测算。2)国家预算编制程序:各省级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提出自己的计划收支建议数报送财政部;各省级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根据国务院要求编制预算方案,并逐级汇编后,汇总送财政部,财政部对其审核,最终汇编成国家预算方案;在编制预算草案时,也要编写国家预算说明,包括情况分析、安排情况、主要原因、经验和问题。3)财政部对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进行评析检查后,将二者正式汇编成国家预算草案,随后报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批准。当代中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共分五级:①中央②省、自治区、直辖市③设区的市、自治州④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⑤乡、民族乡、镇。
22分税制含义: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分工和调动“两个积极性”的原则,重新划分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核准支出基数,合理确定上解和补助数额。15政府工作报告制定过程:1)确立报告的主题和基调,完成报告初稿。2)国务院常务会议初步审议与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3)大范围和多方面征求意见。4)总理定稿。5)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和通过。
17国家重大事项决策过程:1)国家政治中枢组织进行决策酝酿过程。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程序。3)中共中央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决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4)简短的分析。16信息传输模式一般把政府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模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多通道的信息传输模式。”
18单通道的信息传输模式:指的是影响政府决策的绝大部分有效信息,政府输出的决策信息,以及这些决策在执行中的反馈信息,都是有一个附着于政府本身或为政府所信任的正规渠道所传输的,“正规渠道”是政府“输出信息”“输入信息”的“二合一通道”。
主要特点:1.在单--模式下,政策指令的下达河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所走的是同一条信息通道,即同一机构向下下达指令,又由同一机构向上汇报执行效果。2.国家垄断信息网络,信
息机构国营化或为主要领导集团掌握。3.新闻系统等较为正规的飞党政系统的信息渠道虽然也可以向决策中枢输入一部分信息,起一定作用。4.“小道消息”各种关系都可以传输政治信息,起到负面的作用。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国家中枢的决策指令完全可以不利于或较少地利用有限度利用大众传媒的情况下,迅速下传到地方,基层乃至每个企事业单位,并有能力做到“令行禁止”2.单通道信息模式辅之以各种有效的信息补充渠道,保证信息流通的可靠性,准确性。弊端:1.信息的不当约简,2、信息超载3.本底噪音现象4.主观滤波现象5.小道消息泛滥。信息传输模式的转轨:“五位一体”的综合信息传输模式,五位:党政机关中的信息系统;官方或半官方的思想-信息库,;新闻媒介;民间信息机构1,;电子网络信息系统。“一体”:单通道的信息插U内数模式尚未被打破,其他三个方面的信息机构基本都是奔着为党和政府提供服务的精神和原则从事信息工作。
17单位的的政府职能及其分解:(1)一般政府职能:①协助立法工作②协助组织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③向职工甚至职工家庭提供民政服务于社会保障④负责计划生育工作⑤以特定方式负责职工的失业救济⑥参与社会事务(2)社会—政府职能(3)政治---政府职能①政治信息传输②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4)单位政府职能的分解①单位实际社会控制的缩小②单位的政府职能将复归于政府,划清-提高各自—精简和优化--③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将复归于社会④单位的政治—政府只能要加以调整 问题:1,不利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只能混淆2.社会职能混淆,3.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4.不利于政治生活民主化,5.不利于人的素质提高6.不利于抵制不正之风,7,不利于精简机构。
18国家预算:(1)基本原则:收支平衡;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2)按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工,调动两个积极性的原则,重新划分中央财政固定的收入,地方财政固定的收入,核定支出基数合理确定补助数额(3)预算编制形式①单式预算制②复式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即财政赤字和政府借债(4)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①准备工作②编制程序(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预算草案的审议和批准
19政事不分的弊端:①盲目决策,效率低下②政出多门,易导致内耗③管理机构,干部队伍庞大。措施1.政事分开,①加强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避免事业单位完全市场化,保证其服务性,让百姓享受廉价公共服务②.政府部分应加大对事业单位管理力度,特别在收费标准上的监管,防止乱收费。2.明确指导与被指导关系3.调整领导指导方式4.关系规范化后,政府集中精力加强自身建设5.实行普遍的属地制的领导体系
20社会中介组织;广义上是指能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狭义上仅限于与市场运行联系紧密的组织。包括市场中介组织、社会公共事务机构、公益性服务、社区自治组织、行业管理机构等、作用:意见表达和意见综合的积极参与者、政府决策的参与者、政府决策实施的助手、信息传输的 媒介、新型的中介监督主体。特点:独立性依赖性并存、半官半民性社会角色的多重性。问题:组织机构欠合理、过多官方权利介入成为每个机构的代言人、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树立科学观、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帮助,使其独立、加强培训、加强研究。
21第二财政:收入来源;行政事业型收费、乡镇统筹资金、地方所属企业刘润留成、财政集中的企业这就基金、财政部门主管的共产租赁。资金使用;宏观微观上说。比如城市维护,基本建设支出。管理办法:收支两条线、统一收据、加强监督、一定范围内由财政部协调。政府行为规范;控制收入来源、管理预算外支出、克服失控状态、加强人大监督。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
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 “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培养出应用性的政治理论人才,从而带动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只有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国际性。
中国是一个***的高度集权的国度,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就会是“党”、“政”、“军”、“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党政关系”就成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其中的“党”是一个专有概念,即中国共产党。“政”在使用上是相当广泛的,包含“政权”、“政府”、“政协”、“行政”、“政法”、担任一定“政治任务”的人民团体等多种含义。
二、“当某个集团提出政治要要求时,政治过程也就开始了。在政府学上这种过程称之为“意见表达”或“利益表达”。”
政府过程的开展实际就是对不同利益群体意见表达的展现,利益群体就传统观念而言就是指社会利益群体,产业工人群体,官员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农业劳动者群体,军人群体等,它涉及几乎所有的社会构成元素。这些社会利益群体由于自己的具体利益,因而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代中国的意见表达主体分为两大类型:作为意见表达主体的个体和作为意见表达的群体。前者是比较具体的,当然前者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不论是普通个体还是专业个体,其表达的意见是具体的直接与其利益相联系的意见。而意见表达团体则是民主党派、公会、共青团、妇联、军队等,他们都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职能,属于意见表达的重要类型。
有了这两种不同意见表达主体的意见,就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意见进行综合,也就会讲意见上交中国意见综合的主体。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机构和最高领导机构,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局域主导、统帅
地位的意见综合主体,所以意见综合主体有能力也有责任将上交的意见综合,意见综合的过程涉及到了很多政治过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是最终结果是当综合意见完成后党内就会积极的进行政治动员。
三:“在中国,所谓决策,就是指经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意见综合体系整合起来的人名群众的意愿、意见、要求等,转化为进行立法、确定时政纲领等国家和政府行为的阶段,只要立法(决策)就进入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执行决策。”
做决定是承接上面意见综合的,它是在综合意见中进行决策,当然决策的前提是意见的可行性、效益性。对于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政府决策部门,意见决策是相当慎重的。具体过程是提交草案—人大常委审议—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立法—提交执行部门(政府工作报告)—局部开展—全局开展。
(就以中国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方式和步骤为例:传达:就是将政治中枢的决策按照一定的组织渠道,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宣传,部署。试点:政府机关为了验证其正确性、可行性,区的具体的方案,局部性实施活动。计划:在试点之后,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一定期望目标的决策实施方案。组织:就是成立领导小组,并有组织成员的严格责任制。指挥:是“全面辅开”的必然要求,即现实的组织若干人去协调一致的行动,以完成一定的决策方案。协调:参与的组织之间同步化、合作化、通过有效配合,达到控制决策实施过程的效果。总结:分析整个决策执行过程的情况,并反馈意见提交上级机关。)
可见,政府在决策和施政这一过程的工作是相当精密和认真的,只有在这个阶段做好合理的决策并全局部署,政府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四:“一个特定政府过程的正常运转和推进,不仅要求有一个高水平的决策机制和一个有效率的决策施行机制,而且要求有一个与决策和执行密切协同的信息传输机构和社会监督网络。”
就信息传输一方面而言,它是一个衍生非常快的过程,正是由于信息传输过程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信息准确无误、迅速的传递给接受信息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监督,监督涉及政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督促政府工作透明化,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监督系统有很多不同的监督形式组成:党的监督、行政监督、政治协商监督、公民社会监督、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其中政协监督是最具权威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最迅速的。
为什么要监督,原因就是中国政府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都有特殊的关系,人是利益趋向的个体,只要与利益相关的就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才能保障政治决策在地方的充分的额施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而政府过程直接服务于地方个体,所以在政府过程推动的过程中,还有合理的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靠监督过程了解地方,地方靠监督过程了解中央。
当代中国政治过程运行于今天,它的健全程度远远的超越了以前,但是它的服务功能与现代的经济社会相比还是不够的。从不久前结束的两会可知,中央政治局正在着手改革强化政治运行体制,其中下发中央领导到地方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也是政治过程改革的具体
表现。在《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中的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比如适时规范“党政关系”、完善人大“双层结构”的运行模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税制改革等等。可见政治过程的改革只有开端,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摸索的过程。
总的来说,“政治过程”就是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的过程,就是利益群体意见的反馈过程,就是中国政治群体的施政为民的过程。我们只政治过程的受益群体,当然我们也是政治过程的推进群体。
第四篇: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一社会管理机制的确立,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而且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法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法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 法制建设
一、我国应急法制现状 应急管理的“龙头”是在2003年的SARS危机的发展,政府开始高度关注这方面的“紧急状态法”,并着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审查和修改草案)》在经过两次修改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6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一致通过了该法案,2007年11月1日生效。《事故紧急应变法》第70章,主要规定了应急管理体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后的基本系统的紧急情况和宪法制度、应急管理的其他法律衔接。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承担应急响应职能的国家机关的应急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处置和救援、恢复和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安全和发展的工作。到2006年底,在全国拥有约135万多件应急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97.9%和92.8%的县(市)已开始计划开发各种总体规划。中央企业计划发展预制高达至100%,绝大多数的高风险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到制定应急的方案。
二、我国应急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不高
中国已经形成了宝塔形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别的计划框架。应急计划并不算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它不是法律规范,制定的法律规范,因为应急法案没有效力,因此政府不能用行政紧急权力来约束人们。应急预案的法律地位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二)法制不统一
尽管中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各个方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均达到县级政府和部门,以及大型企业和组织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基层社区,企业和学校的紧急计划的制定仍然滞后,不能满足应急管理。
(三)法制不完善
公共应急法制的不健全,缺乏一个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我国现行立法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分散,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导师难以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不利于部门处理紧急情况合作。
很多的紧急立法过于抽象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个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法。在现行法例中,并没有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紧急状态下政府行政紧急权力。因此宪法应当宣布应急部门的基本权利。立法内容非常抽象,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方法。在紧急时期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不可操作的弊病。
(四)法制执行力不足
现在我国还没有成立全国性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机构。相关的部分工作也比较分散,还不能形成灵敏的反应,不能全面及时、统一指挥和明确整体机构只能。造成现在我国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中出现重负还有浪费脱节等现象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突发时间管理协调的机构,只有分部门管理。
三、我国应急法制建设发展对策
(一)宪法中规定应急法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危机管理的基本法。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法,危机管理方法提供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将应急法制纳入宪法的调整范围,明确其在我国宪政体制中的地位。要更明确地规定“紧急状态制度”,将紧急状态的确认、宣布、期限、解除等重大环节确立为宪法规范 ;将公民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纳入宪法之中 ;在宪法中,对行政紧急权的行使和最基本人权不可克减的原则进行必要的照应。
(二)协调应急法制 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应急立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经济类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单设类别,对军队等武装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政权无法行使应急职权时应采取的补救性规则,及网络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切实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重要领域单行法的立法,完善应急法制单行法体系。应根据实际需要出台一些新的灾害防治法,如《台风防治法》、《沙尘暴防治法》等。对地震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也应加强专门立法。为加强综合减灾并进行灾难救助,应出台《综合减灾法》、《灾害救助法》等法律法规。第五,对现存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依照应急法律规范的不同效力等级和一般法理,分别对现有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消除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应急法律规范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以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三)提高应急法制的执行力
首先,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安排。在危机的前期控制和预防、经费预算、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好应急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使应急经费预算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其次,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并进行相应的预案演练。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应急实践的新要求,及时修改和补充应急预案,以增强其实用性,并及时出台综合性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另外,还需认真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加强应急主体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 ;加强对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建设,促进政府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 ;建立专家咨询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华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12年 2.王世军,美国救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 2012年 3.牟方兵,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完善,湖北大学 2012年 4.王飞,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2011年
5.江红芳,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研究,新疆大学 2012年
6.程明,求解我国多元化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之策,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10期。
7.孙帅,论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规制及其优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 第12期。
8.时溢明,治理视阈下应急管理参与体系的探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第五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办公楼的能源管理和效率的提高过程的研究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办公楼的能源管理和效率的提高过程的研究
Jojo S.M.Li
香港特别行政区机电工程署,中国 香港 九龙
摘要:对香港的19个政府办公楼进行了能源管理的研究。讨论和研究了评估政府办公建筑能源管理中政府办公楼的特点、困难和结果。通过对过去三年政府办公楼能源消费数据分析得出了基于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源使用指标。许多因素会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如建造时间和建筑总面积。在对政府办公楼实施能源审计后,认同和提倡了能源管理。同时建议了提高能源管理的运作方式。
关键词:能源审计;能源使用指标;能源管理;节能 前言
在香港,目前电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悬浮粒子分别占到了总排放量的91%、49%和48%。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减少电的消耗量可以直接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政府每年消耗21亿多千瓦时电或者19亿美元。作为一个主要的电力消费者,使其更加高效节能,并且在节能方面为社会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广建筑能源效益守则(BECs),它包括总热传递值(OTTV)在建筑中的实践,以及不同建筑服务系统的能源效率的准则。新设计的政府建筑已经完全符合建筑能源效益守则。这些准则通过设定最低设计要求来满足能源效率的要求。然而,根据预测,很大比例的现有政府办公楼在接下来的20-30年里仍将被继续使用,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改善现有建筑物的性能。政府办公楼的特点
这19个政府办公楼位于全香港的不同地区,代表了香港近35%的政府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商业办公建筑相比,它们是独特的。它们通常是连用大楼,容纳了具有不用部门业务需要的不同政府部门。各个部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一般行政、数据服务中心、休闲活动和紧急任务等等。例如,其中一个连用部门是政府化验所,它为社会提供分析、法医和咨询服务。它的工作与食品科学、化学计量学、DNA检验、毒物学和药物密切相关。为了保持他们的分析服务和使得所有的测试在承诺的周转时间内完成,要求空调、某些地区的自动提取系统和制冷设备24小时供应。因此,这将导致建筑服务系统不同的工作计划和不同的能源消耗情况。
在香港,政府办公楼的建筑服务工程系统的设计基本上遵循了国际标准和准则,例如,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一般遵循美国社会暖气、制冷和空气调节设计(ASHRAE)或者特许机构的建筑服务设计(CIBSE)。能源使用的季节变化
政府机关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电力,而天然气和柴油的使用很少。图1显示了被检测的政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府办公楼在2004、2005和2006年的每月平均能源消耗总量的基本情况,还有每月的平均室外气温。香港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从五月初到十月底的近半年时间里都是趋于温和的。根据图1,所有检测的政府办公楼都显示季节性的能源使用与室外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
图1、2004年-2006年能源消耗和室外平均气温
由于大多数被检测的政府办公楼没有为不同的建筑服务设施提供独立的计量,估计空调和通风系统使用的能源只能通过参考配电系统的设计容量来推导出来,大约为40-50%。这可以表明,空间机械制冷和除湿所消耗的能源主导了总的能源消耗。其他服务系统如电梯系统、通用电力和照明所消耗的能源在一年之中基本上是恒定的。能源使用指标
在这项研究中,各政府办公楼在2006年的能源管理以能源使用指标(EUI)的形式被估计,它是通过每年的能源消耗除以总建筑面积得到。它考虑了由于不同建筑面积而产生的能源消耗不同,并且被用于比较特征相似的建筑的能源消耗。收集近三年这19个政府办公楼的效用计费数据,并通过现场调查和测量分析加以补充。超过2000m2的装有空气调节设备的房间的能源效率等级介于220和310千瓦时/m2之间,这相当于每年的能源使用指标为792-1116MJ/m2。另一方面,基准测试工具是为香港不同类别的建筑物而设计的,用于获取有关能源消耗等级的深入的数据。50%政府办公楼的指标大约为827 MJ/m2,因此,如果场地的指标低于827 MJ/m,则被认为是更加有效的,若高于827 MJ/m,则被认为是效率较低。
224.1 能源消耗基准比较
政府办公楼的能源消耗指标各有不同,见表1。平均的EUI为871.1 MJ/m2,只有6个被检测的政府办公楼超出了建议的EUI1116 MJ/m2。另一方面,10个被检测的政府机关达到了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建议的能源消耗指标792 MJ/m。
同时,这19个政府机关相对公布的基准的百分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从能源审计发展而来的百分基准与计算百分曲线是一致的。此外,从50%能源审计获得的平均基准值2约为770 MJ/m,比公布的指标低约7.4%。
2表
1、能源使用指标的统计汇总
图
2、政府办公楼能源消耗总百分比分布曲线
4.2 EUI和政府联用办公楼用户数量的对比
影响政府办公楼电力使用的潜在因素应该参照相似的研究。由于政府办公楼通常是出租给不同的政府部门,很难追踪和控制联用建筑中不同租赁用户的电力消费。图3显示了EUI和建筑中联用办公用户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里也没有一个特殊的模式来联系这两个参数。尽管最高的EUI代表了24小时办公的部门,但是拥有4或者5个联用办公用户的政府建筑与拥有15个或者更多的联用办公用户相比,可以达到差不多的EUI值。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图
3、EUI和政府机关联用办公用户数量之间的关系
4.3 EUI和政府机关总建筑面积的对比
这些建筑的建筑面积在4064和109000m之间,其总建筑面积大约为797500m。图4显示了EUI和政府办公楼建筑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面积小于37000m2的建筑,最高和最低EUI百分比之间的差值可达约300%。另一方面,对于建筑面积大于37000 m的建筑,差值仅为73%。此外,几乎所有建筑面积大于37000 m2的建筑满足1116 MJ/m2的能源效率等级。这是因为拥有较大建筑面积的政府办公楼通常是非常重要的,被认为是促进能源效率项目的战略场所。而在较小面积的政府办公楼之间的较大范围的EUI值,可能是由于采用了较不严格的能源效率方案。
图
4、EUI和政府办公楼建筑面积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4.4 EUI和政府办公楼建造时间的对比
被检测的政府办公楼的建造时间在1980和1999年之间。如图5所示,没有一个显著的模型曲线来连接这19个政府办公楼的建造时间和EUI值。
综上所述,很难建立EUI和预期影响建筑的能源性能的因素之间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大小有限,或者占有者多变的运转模式。同时,人们认为政府办公楼的能源性能更多的取决于能源管理实践,而不是固有的因素。
图
5、EUI和政府办公楼建造时间之间的关系 能源管理机会的认同
通过对19个政府办公楼的能源审计,实现能源效率的方法和谈话被精选,来确定哪些在技术上更适合被叫做能源管理机会(EMO)。这个术语代表能源可以被明智的使用以节省资金的方式,可以根据成本和实施的复杂性来按类别进行优化。
5.1 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现有的出口标志
最近几年,发光二极管(LED)型出口标志大力发展并被广泛采用,因为与转换型荧光出口标志相比其能耗较低。发光二极管是一些很容易融入电路的微小的灯泡。光是由半导体材料中电子从一个能量级运动到另一个时所产生的。LED型出口指示牌的电路功率只有3瓦,节能超过了80%。由于出口标志一年中每天都是24小时工作,节约的能源总量将是非常可观的。此外,高品质的LED灯可以持续工作超过50000小时(或5.7年),通过采用LED灯,预防性维护可以从一年一次延长至5年多一次。
5.2 使用T5荧光灯代替现有的T8荧光灯
参考类似的有关政府建筑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更加有效的照明系统,可以获得大量的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能源节约。办公照明普遍采用日光灯,T5灯是新开发的优化能源消耗的日光灯,由于其轻薄的外形,它们很容易被识别。通过电子镇流器的高频率使用,提高了能源节约。这些镇流器是新型灯管所特定使用的。根据以往改造经验,T5电子镇流器日光灯照明系统比传统的T8电子镇流器系统能源效率高约38%,同时工作平面光照由原来的500勒克斯增加至700勒克斯。T5照明在所有政府办公楼新安装系统中普遍被采用。此外,在一些审计区域,剩余的旧照明系统应该改进成T5系统,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电费开支。
5.3 水制冷空调系统
在香港,空调的使用占了我们总用电量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2005年,商业部门的空调消耗了大约28%的总用电量。不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增加对空调的需求量。水制冷空调系统比传统的空气制冷的能源效率要高14-35%,主要是因为制冷剂可以冷却到较低的温度,并在较低的压力下冷凝。在较低的冷凝压力下,压缩机可以做更少的工作,这样消耗的能源就会减少。广泛采用水制冷空调系统,特别是在政府办公楼中,是一个有效的节能措施。
在调查的政府办公楼中,19所中的7所由于他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采用海水制冷空调系统。2000年,在机电工程署(EMSD)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起了在非住宅建筑中更广泛的使用淡水水制冷空调系统的实验计划。因此,随着空气制冷机组的服务寿命终结,他们将被更具能源效益的水制冷机组所代替。能源管理实践的工作要求
6.1 节能目标的设定
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绿色管理的实践,在2003年,政策委员会已经发出通函,并决定办事处和部门领导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能源消耗。以财政(FY)2002/03为基准,通函宣布所有办事处和部门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方针是在2003/04,2004/05,2005/06和2006/07各自减少其能源消耗(以千瓦时计)1.5%,3%,4.5%和6%。虽然政府部门总能源消耗正在增加,主要是由于新设备,服务的新增需求和其他工作需要,在标准实施之后,政府部门的能源效率已经限制改善。
6.2 明确能源管理责任的管理结构
在宣布能源节约目标之后,为政府办公楼使用者组织研讨会是很有必要的。机电工程署举办了一系列面向所有政府部门的研讨会,旨在全面展示政府的电力消耗、影响使用者能源消耗的参数和为政府办公楼使用者介绍一些能源效率较高的示范场所。它可以带来最新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信息,并促进经验交流。
此外,有人建议建筑管理应为所有的全体员工采用培训计划,以便提高他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工作和技能。建筑管理委员会会议应该按期举行,从而可以讨论有关能源监测、目标和报告的问题。它可以带来双向互动,加快问题的解决。
能源审计之后,一些用户的节能措施被推荐给几乎所有被审计的地方,如关掉电灯、电脑、打印机和其他的电气设备当不使用时,在非高峰时期关掉一些升降机和电梯,减少空调开放时间等等。承诺控制电气设备的使用对能源管理实践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政府办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公楼的联合用户,每个部门被推荐委派一名绿色监察者,来加强执行这些节能措施。
6.3 电力消耗的监控
良好的管理需要定期的和可靠的能源数据。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在不同楼层和一些大功率的设备处分别安装测量仪。远程监控技术用于自动追踪个人消耗模式。为已经产生能源节约的部门提供专业咨询和工程支持。此外,联用办公楼的各个部门应该确定并为成本中心的能源使用负责。
7、结论
在香港的19个政府办公楼开展了能源管理的研究。取得了所有监测建筑物的EUI值,并且平均的EUI值在允许的范围内。此外,19个被监测的政府办公楼中,有13个已经达到了要求的EUI值。讨论了影响政府办公楼EUI值的因素,但是没有确定给出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人认为,能源管理很可能取决于能源管理实践。
讨论了一些可以在电力能源费用中节省相当数量开支的能源管理机会。同时,必须参考责任和程序来审查能源管理实践。应该设定明确的节能目标,确认了培训和激励各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Hong Kong Air Pollutant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in 2005,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5.[2] Hong Kong Observatory, Summary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Hong Kong, http://www.hko.gov.hk/wxinfo/pastwx/ywx.htm,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3] The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 Application Manual-Energy Audits and Surveys, AM5:1991, 1991.[4]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ervices Department, Energy Consumption Indicators for Offices, http://www.emsd.gov.hk/emsd/eng/pee/classa.shtml,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5] S.M.Deng, J.Burnett, A study of energy performance of hotel buildings in Hong Kong, Energy and Buildings 31(2000)7–12.[6]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ervices Department, Guidelines on Energy Audit in 2004,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2004.[7] The Office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Energy Efficienc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Guide,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2.[8]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fice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ervices Department, LED a kind of Unconventional Lamp,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7.[9] P.C.Thomas, Bhaskar Natarajan, S.Anand, Energy conservation guidelines for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s in New Delhi, Energy and Buildings 16(1–2)(1991)617–623.[10] K.T.Wu, K.K.Lam, Office lighting retrofit using T5 fluorescent lamps and electronic
文章来自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年(04)
ballasts,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Transactions 10(1)(2005).[11]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fice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ervices Department, Hong Kong Energy End-used Data,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7.[12] S.K.Ho, L.S.Tam, S.K.Lo, Adoption of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territory-wide energy improv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2007.[13]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fice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ervices Department, Pilot Scheme for Wider Use of Fresh Water in Evaporative Cooling Towers for Energy-efficie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