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

时间:2019-05-13 05:2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

第一篇: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

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公共管理,优化行政绩效,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涉及政府管理的诸多领域,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就与我省当前正在开展的机

关效能建设有关的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绩效评估——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0世纪80年代,英国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强调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他们认为,政府应当与企业一样,把公众当作顾客,努力向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聆听顾客的呼声,把受机构驱使的政府转变为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政府也要像企业一样,对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进行绩效评估。其主要内容是:强调对顾客负责,制订正式的绩效评估方法,要求明确的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和效率问题。1993年克林顿上任美国总统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推进绩效评估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其纲领性文献是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的报告《从过程到结果: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报告提出政府改革的4项主要原则:(1)消除繁文缛节,由注重过程的系统转变为注重结果的系统;(2)把顾客放在首位;(3)授权雇员以取得成果;(4)一削到底,并创造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克林顿总统在这项运动中共签署了90个相关法案和50个总统行政命令,各政府部门制定了几千条顾客服务准则。通过“重塑运动”和绩效评估,联邦政府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成果和绩效导向,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有80的政府服务项目获得了公众的肯定,有相当部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达到了国际标准的满意程度。

第二篇:发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做法与启示

发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做法与启示

2010-1-20 14:37:09作者:吕铁李晓华贺俊…出处:★★★

一、什么是落后产能

落后产能的淘汰与退出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淘汰钢铁、水泥、有色、石化、轻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但是对于什么是落后产能并未有明确的界定。

我们认为,落后产能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一是根据生产的技术水平进行判断。所谓落后产能,就是指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能力。例如,钢铁行业的300立方米及以下的炼铁高炉相对于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是落后产能,电力行业10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相对于60万千瓦、100万千瓦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是落后产能。二是从生产能力造成的后果进行判断。如果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技术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该生产能力就是落后产能。例如,不同等级炼铁高炉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存在显著差异,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和3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吨铁综合工序能耗分别为420公斤标煤和499公斤标煤,吨铁粉尘排放量分别为0.1公斤/吨和2公斤/吨,吨铁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23公斤/吨和5.42公斤/吨,因此300立方米以下高炉是落后产能。一般而言,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与其造成的后果是联系在一起的,落后的技术水平往往对应着更高的能耗、水耗和更多污染物的排放。从这个角度来说,产能落后与否是个技术判断问题。在具体的国民经济管理实践中,落后产能是指技术水平包括设备、工艺等 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所规定的标准的生产能力。

目前,在讨论落后产能时有人经常将其与过剩产能相混淆。与落后产能是个技术判断不同,产能过剩是个市场判断,超过市场需求(实际产出)一定程度的产能是过剩产能。但是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发生波动的,因此对于产能过剩与否进行准确的判断非常困难。例如,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绝大多数工业行业产销两旺,产品销售率处于很高的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工业各行业的需求急剧下降,生产能力普遍超过市场需求,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也并非是完全割裂、非此即彼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的产能一般包括落后产能;而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能够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减轻产能过剩的程度。

二、发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做法

1.市场机制是发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手段

总体上看,发达国家没有太多专门针对落后产能的政策。但这并不是说发达国家不存在落后产能,而是落后产能问题表现得并不严重。其落后产能不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本身就处于世界前列,引领着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往往也并不落后;二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能够及时将不具有竞争力的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出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政府干预程度低、经济活动自由度比较大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制度比较完善,存在较少的价格扭曲,能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能够充分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因此落后产能就基本等同于成本高或质量差,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自然难以生存。

2.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落后产能进行主动干预

日本是较多采取政府干预手段的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日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落后产能的退出,以更快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过剩设备”及与之相关的落后产能问题是20世纪60-70年代特别是萧条时期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具体做法包括:(1)设备注册制度。注册现有设备和限制生产品种,限制非注册设备使用,限制新增设备。(2)制定准入标准。1965年日本制定新建石油化工中心企业的标准,获批企业产能的门槛是年产乙烯能力达到10万吨,此后根据3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这一变化,很快又将该指标提高到30万吨。(3)淘汰落后设备。1964年“纤维新法”采用了废弃两台旧设备才允许添置一台新设备的“废旧更新”原则,1967年的“特纤法”将废弃“过剩设备”、设备现代化以及企业规模适当化作为三项基本内容。1978年《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对平电炉钢材制造业、炼铝业、合成纤维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化学肥料、棉化纤纺织业、瓦楞纸板制造业等萧条产业实施调整,共同处理过剩设备废弃、长期封存与停用、转让,其目的在于通过该法的实施使指定的工业部门停产或报废设备。(4)政府补偿。在解决萧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采取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日本政府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采用特别折旧制度、即允许企业把一部分利润作为固定资产折旧摊入成本以降低税收负担;对淘汰设备造成的失业人员给予救济。虽然对产业发展有较多的直接干预,但是日本政府也认识到应当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解决产能过剩与落后产能问题。日本官方发布的《七十年代展望》就指出,应严格抑制过分的政策干预与产业的过度保护,产业政策的应用应限定在市场失败的领域。

3.节能减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落后产能政策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工业领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效提高的过程也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改造或退出的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工业领域能效的政策采取了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做法。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管制和标准、财政政策、协议和目标等。其中:(1)管制和标准是提高能效的强制性政策,规定了相关产品、设备、系统如电动机、锅炉等的最低能效强制性标准。美国1980年开始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1992年开始实施自愿性节能认证能源之星,美国采购法以及几个总统令都规定政府必须采购“能源之星”认证产品;欧盟也为广泛的产品建立了最低能源效率和环境标准。由于市场本身不能实现最有效率产品的销售,因此只有采用标准这一强制性措施才能确保至少效率最低的产品从市场上消失,管制和标准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提高能效的首选工具。(2)财政政策,包括强制性的税收、税收减免、投资赋税优惠以及为促进能效提高建立的投资银行放贷标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励企业实现对最低标准的超越。美国《2005年能源法案》对安装特定节能技术实施20亿美元税收激励;日本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的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法国对工业领域能源效率技术投资第一年实施加速折旧制度,并少征商业税,对

节能进行投资的公司在节能设备使用和租赁中的盈利免税。为了鼓励企业改善能效水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税、碳基金、排放交易计划等政策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此外,为达到特定能效目标的节能自愿协议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

三、对我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发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正确的价格信号。同时,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发达国家也并不排斥采取管制、税收等政府干预手段对落后产能加以改造和淘汰,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政府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1981年、1989年国务院两次下文要求一批小钢铁厂关停并转;1998-1999年,我国纺织业共压缩淘汰806万棉纺锭;进入新世纪以来,淘汰落后产能成为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去年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政策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等专门性政策外,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政策,如《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产业发展政策,如《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减排政策,如《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

我国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主要包括:(1)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在设备规模、工艺水平、节能环保、生产安全等方面设立并逐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2)项目审批立项限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未经审批或违规审批的项目,国土、环保、质检、证监会、发改委、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用地手续、环境影响评价、合同和章程、生产许可证、上市、关税减免、工商和税务登记等方面给予限制。将淘汰落后产能与新增生产能力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不力的地区限批、缓批相关新建扩建项目。(3)经济限制措施。对落后产能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不安排运力,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

(4)技术改造支持。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落后产能,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5)下达行政任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就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指标签订责任书;今年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又首次提出了严格实行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

总体上看,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预期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措施过于强调行政手段的作用,较少采用市场经济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过多强调惩罚限制,而较少采用正面激励,特别是没有解决淘汰落后产能赖以生存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落后产能问题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要素价格扭曲、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能力较弱。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源价格、资金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其真正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在没有支付资源和环境等社会成本的情况下,落后产能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落后产能企业也没有动力和压力改造技术和更新设备,更不会主动退出市场。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最重要的方面是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特别是要理顺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的价格,使环境、资源等外部性成本能够进入企业的成本函数,使落后产能无利可图。应当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起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基本、最有力和最长效的机制。

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甚至市场失灵还更为严重。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存在着二元分割,造成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廉价产品反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就使得落后产能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其竞争力要超过先进的产能。近年来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化工业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也给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落后产能淘汰出局。但是我们认为,强制性淘汰落后的标准要避免“唯规模论”,因为规模大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高,反之规模小也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落后。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安全性等应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指标,而设备规模应结合各具体产业、具体工艺的特点加以确定。我国的财政体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财政体制虽然能够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也成为阻碍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制约因素。企业数量的多少、产值的大小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保证,淘汰落后产能对地方政府而言是砍掉了GDP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对就业、居民收入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落后产能的“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存在着默许甚至支持落后产能的倾向。因此,淘汰落后产能还需要对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官员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改变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唯GDP论。

配套制度不健全也是制约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因素。落后产能的停产关闭会给相应的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会使相应企业的职工丧失就业岗位,甚至会造成其他有关企业、银行的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作为配套,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今后,我国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应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做法,尽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补偿机制及其实施细则,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主动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例如,对被淘汰企业的经济损失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对在规定期限内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新项目优先审批立项,建立健全职工再就业培训基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胡承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水泥商情网

第三篇: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怎么做

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文化是一种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必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就要认清我们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1)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

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

(2)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影海外销售几乎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有名气的中国作家,与印度、日本相比差距很大。在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国韩国和日本。中国至今没有一份真正享誉世界的杂志。另外,在跨国旅游、知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无论在规模、普及程度、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4)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进度不大。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导致我国民众素质相对落后。

(5)国际话语权微弱

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对我国经济、管理、财富进行评价的权威也来自美国的《财富》、《福布斯》杂志、《金融时报》,麦肯锡、IBM这样一些国际咨询机构评价。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软实力。

二.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

然而,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发展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对于我们自己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巨大的意义。

1、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 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生产 “阳春白雪” 又生产,“下 里巴人”,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

式如 讲坛、小品、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以及其他群众性活动将先进文化渗透其中,弘扬社会主 义的价值观和主旋律。

2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

深刻认 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 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立足于现时代,以全球 化的思维和眼光回应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成果之时,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 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 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的传 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4.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 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

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 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 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 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 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 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在明确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深刻把握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意义。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对于我们自己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巨大的意义。我相信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一伟大创造中来吧,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第四篇: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乐传永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在日本,80年代以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职业高中。在这种新型高中里,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学科群、自然学科群、国际合作群、电子机械群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消除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严格界限,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专业课程之中;此外,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利于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积极开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合作教育等。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且趋于复合型。据此,德国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1992年英国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式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通过这种中介性课程相互过渡。

法国教育部1999年公布了一份关于高中改革的文件——《面向21世纪的高中》中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经济环境中的平衡”,要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获得所有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获得从事职业工作的必要能力。

2.职业教育的高移化

在日本,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多渠道、多途径的广泛发展,其重点将逐渐转向中等以后的教育阶段。在日本兴起了一种“专修学校”,这是短期大学性质的专门学校,它属于后期中等职业教育范畴,适应于社会生产高速发展的要求,成为攻读专门技术的“热门”,在发展中显示出其独有的鲜明特点和特殊地位,富有强大生命力。此外,日本也有高专、短期大学,培养专门技术骨干和技术研究人才。所以,日本职业教育就是通过专修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等三种形式向上移的。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为迫切。为满足青年人升入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大面积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硕士学位。这是一种借以获得一定社会评价的资格,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学历。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德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元制”。招生对象是九年制高中毕业的青年,录取条件与正规大学一样。入学后实行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1-2天在学校受高等教育。

3.职业教育的法制化

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历史上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首次认可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并使之正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又通过了《史密斯休士法》、《乔治——埃尔法)、《国防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职业前途教育)(生计教育)。1982年联邦政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急剧调整,亟需大力推进劳动力再培训的社会现实,制订颁布了《职业培训合作法》。这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都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使得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规严。早在1869年政府就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1889年又颁布了《工业法典》,以法律的条文规定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学校教育结合。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正式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是西方国家中

比较严密和详细的职业教育法规。1981年制订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了进一步修订,以提高职业教育立法的适应性。

日本政府在1983年对原《产业教育振兴法》作出了适应性修订;1985年,日本政府在1969、1978年先后二次对《职业训练法》作出较大修改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修订命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

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而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立法和规程。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有着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开办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另设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负责培训在职职业教育教师。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对在职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假,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教师的报酬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资为中级教师最高级,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5.职业教育终身化

日本政府1978年5月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后来又制定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生涯学习振兴法》。1995年11月24日,第十九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提出,要构筑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联邦教育总署署长P.Marland的积极倡导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一项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生计意识、生计探索、生计准备和生计定向等内容的持续性教育的综合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70年代末,美国就有近70%的学区推广实施生计教育,并有24%的学区开展在职生计教育。德国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职业教育范畴。据联邦劳动局统计,每年要求职业进修的人员约占在业总数的20%。

6.职业教育管理的协同化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工业部门、雇主组织等通力合作,教育不再是教育管理部门独有的领地,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客观地说,发达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国政府正在扩大由国民教育部领导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

和工业部门一起来制定职业资格。1986年英国政府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证书(NVQ)和普通国家专业证书(GNVQ),全面沟通学校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雇主之间的联系,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合力,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1995年7月,又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了教育和就业部,成为继澳大利亚之后第二个把教育和就业由一个中央部门来领导的发达国家。

此外,发达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有重点下移的趋势。这种“地方化”,能较好地保证职业教育从当地工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并促进学校与工商业的联系等。

二、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举的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注重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现实情况下主要应在理论课中加强实践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另外,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应积极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大力培养我国急需的、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双证书一体化高级职业人才,创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

2.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当务之急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②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开通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③制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3.重视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明确,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在操作水平高、上岗适应快以及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等方面形成培养目标优势;在教学体系上,高等职业教育应构筑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

4.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归口不同,加上立法相对滞后,势必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尽快打破部门界限,简化理顺关系,努力实行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成立一个有权威、有实力、有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管理机构,在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地研究我国现行的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发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制定高中后教育的几种不同类型、又可相互打通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有效地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依据社会需要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预测。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73165)

原载《中国成人教育》(济南),2001.7.56~57

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第5期

第五篇: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

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

作者:谢艺泉

教科书选用制度是伴随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是公共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涉及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发行以及供应、选择、使用等各个环节和方面。世界各国在竞争与交流合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共同推进了世界教科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正处在革新的时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研究,从他们的教科书选用制度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发行制度

1.美国各州及地方学区分别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导致教学目标要求的高低差异很大。因此,美国各教科书出版社在调查、分析各州、各学区需要教科书的情况后进行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多由出版商自行负责。美国教科书的审查批准权在各州的地方政府。新教科书的审定一般由州教育行政机构委任专门委员会负责。审定合格的教科书则经由州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编制成教科书目录表并公布于众。美国有23个州对小学教科书实行“多级批准制度”,另外18个州对中学教科书实行此制。而加利福尼亚州对小学教科书实行“基本批准制度”,即指定一至两种全州范围内必须使用的教科书,其他则由学校或教师个人决定。

2.德国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教科书管理有着严格的制度。各州中小学学科教学大纲制订后,各出版社或对编写教科书有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着手编写,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全德国共有100多家出版社负责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教科书由出版社自行销售或交给书商书店推销。德国各州的文化教育部负责对教科书进行审查,出版商将教科书送审,同时需交付—定的审查费和手续费。州文化教育部聘请专家审查,经审查合格的教科书才能登载目录。未经批准的教科书要说明理由,并将审查意见通知出版商,出版商不得公布审查意见。

3.英国原本无统一的课程标准,而以“统考”来控制课程,规范教科书。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定了国家课程大纲,1989年正式执行。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发行完全在民间进行,一般由出版公司组织出版社,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中等教育毕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考虑编写。英国没有教

科书专业出版社,但可出版教科书的公司达400多家,控制市场的大公司有六七家,这些出版公司通过相互竞争促进教科书质量的提高。为在教科书市场中占据优势,出版社邀请各科水平高的专家与教师编写教科书。教科书由出版商自行发行或由商业书店销售。

4.法国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采取自由开放政策,教育部不予干涉。但教科书出版者和编写者严格遵照教育部关于课程的指示精神办事,教科书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及中小学教师与督学编写,由民营出版社出版发行。法国对教科书没有统一的版本规定,即不由国家审查。但各地区督学团要审批每一所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根据政府规定,公立小学的教科书目录每年由各县的教科书认定委员发布,且必须取得大学区总长的认可。

5.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都由各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教科书编著者和出版商出版的教科书只有得到文部省审查批准后,方可作为教科书发行。日本的教科书审查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程序,教科书的审查由文部大臣任命的审查委员会实施。审查的依据有三种:一是《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二是《学习指导要领》,三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科书审查的明确标准——《教科用图书审定基准》,内有三项基本条件:要与教育目标一致、要与学科目标一致、要有公正的立场,以及各学科的必要条件:内容的正确性、内容及范围、内容之选择、内容之程度、组织排列、分量、表记、表现、使用上的方便、地区差别、学校差别、创意工夫等。教科书的审查程序大体如下:申请审查——审查初稿——审查校对稿——审查样书——公布审查结果。

二、发达国家教科书的供应、选择、使用制度

1.美国大多数州免费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使用的教科书,但也有个别州对教科书免费供应有一定的限制。如伊利诺和爱荷华两州由学区投票决定是否免费,而堪萨斯州则对无力购买者免费供应。美国教科书的选择权通常属于学区教育委员会,但也有的属于州政府。选择政策在各州之间不完全一致,具体说来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地方学区负选择教科书的全部责任,不受州教育主管机构的限制,共有27个州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有17个州的地方学区,必须从州教育主

管机构所作选择中,作相当有限的选择。第三,有四个州的地方学区可以比较有弹性地从州初选的教科书目录中作多重的选择。第四,加利福尼亚州及西维基尼亚州采用双重选择,即小学由州选,而中学则由地方学区自行选择,不受州的限制。美国教科书的平均使用寿命为3—5年。

2.德国教科书的选择权在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无权干预。学校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由教师或由学校校长根据学科会议的建议做出决定。一个州的学校可从本州文化教育部公布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也可选择教师喜欢的其他州出版的教科书。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州免费把教科书借给学生使用,有些州则要求学生家长出书费的三分之一,把教科书租给学生使用,有的学生家长也买下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使用。一本教科书至少要使用3年。

3.由于编写和出版发行的开放制,英国的教科书种类繁多、规格不一,选择教科书的权利在校长和教师手中,由校长或教师决定教科书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小学教科书的选择权主要在校长,中学教科书的选择主要是尊重任课教师特别是学科主任的意见。教科书由学校统一购买,免费借给学生使用。教科书使用年限为5—6年。

4.与英国相似,法国各种机构和个人均可组织编写教科书,所以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科书多种多样。每所学校具体选择使用哪种教科书,由任课教师和校长共同商定。公立小学教科书则必须从各县教科书认定委员会认可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按照1989年公布的《关于教育指导法的附加报告草案》规定,小学和初级中学的教科书免费借给学生使用。从1990年开始,高中的教科书也免费借用。教科书每4—5年更换一次。

5.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由政府向出版社购买后免费发放给学生。日本公立学校教科书选择权在主管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国立和私立学校教科书选择权在校长。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以市或郡为单位选用同一种教科书,非义务教育阶段则不受此限。具体说来,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科书的选用方法有如下几点:第一,各都道府县教委将所管辖的地区按市、郡或与之相当的区域,划分出教科书选用区,在听取都道府县教科书审议会意见的基础上,对各市町村教委教科书的选用提出指导性意见。第二,各市町村教委在上级教委的指导建议下,确定选择某一种教科书。第三,如果选用区内有两个以上市町村的话,各市町村教委协商选择同一种教科书。第四,4年之内选择同一种教科书。日本《学校教育法》还规定,小学必须使用经过文部大臣检定的教学用图书或文部大臣具有著作权名义的教学用图书。该条款也适用于中学,也就是说,中小学有使用经过文部省审查的或文部省有著作权名义的教科书的义务。

三、借鉴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改进我国教科书管理

一个国家实施何种教科书选用制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并受制于教育观念和文化传统等。教科书选用制度既要符合国情,又要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各国都重视教科书建设、改革和国际交流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借鉴各国教科书选用制度,改进我国的教科书管理。

1.改进教科书编写与出版制度。

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科书主要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都由独家垄断。20世纪60年代初及80年代,我国进行了课程教材管理制度的改革,教科书管理的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垄断局面仍未被打破。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类型多样、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教科书。为此,必须打破极少数出版社垄断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的局面,把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推入市场,让更多的教科书出版社乃至个人参与编写和出版教科书的竞争。

2.改进教科书审查制度。

严密而公正的教科书审查制度是多样化的教科书质量的保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因此过去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查。实行“一纲多本”之后,“多”的也仅仅是在地方政府干预下编写的单一的地方教科书,因此也没有严格的审查余地。要实现我国教科书的多样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审查制度:第一,对教科书评审委员的资格要求做出严格规定: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且评审委员不得参与所审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第二,要逐步建立、健全教科书审查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证审查工作依照法定程序严格执行。第三,审查工作要做到公开、公正,以有利于教科书编写出版的良性竞争。

3.改进教科书供应制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教科书的有

偿供应制度。这种制度虽然适应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但这种制度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第一,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一些贫困学生因此失学。第二,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教科书必须降低成本,限定价格,这使得我国教科书的编印质量极差,从而影响使用效果。第三,我国学生多,教科书供给量巨大,因此每年需要大量的木材来制作纸张,这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教科书的无偿供应制度,以提高教科书的编印质量;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逐渐实现义务教育免费的理想及推进教育的平等;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改进教科书选择、使用制度。

在我国长期采用统一的教科书时代,几乎不存在教科书的选择问题,也就没有形成相关的选择、使用制度。然而要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就必须尽快建立有关教科书选择、使用的法规,逐步形成一套教科书选择、使用的完备制度,以防止出版社的不正当商业竞争,保证教科书的质量。

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教科书选用制度直接影响着该国的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广取各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精华,以改进我国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提高教科书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下载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达国家提高行政绩效的做法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