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题实施中的主题教学
浅谈课题实施中的主题教学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科研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课题研究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员的事情,特别是许多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层皮的现象。因此长期以来真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把教育
科研当成了工作中的负担,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教育科研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好帮手,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主题。我们本着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原则,使教育科研回归课堂,回归自然,由侧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转变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研究--即校本研究。
近年来,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真实,更有效。我们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那么如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主题教学呢?
由于每位实验教师的研究主题都来源于教育教学,例如“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心理品质的形成问题的研究”、“学习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而且是多次的,持久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我们提出了在课题实施中进行主题教学的思想。以往的教育教学是依据课程要求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中各单元,各板块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是知识系统的横向联系。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教学--即主题教学的话,就需要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把所确立的研究主题融合进去。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也可以是一个板块乃至一册书的,或者是一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把课题研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主题更鲜明,教学活动更有效。这是课程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如“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研究”等等。无论是哪门学科,哪类知识,都可以做为教学内容的子目标或总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它意味着老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强调某种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研究者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老师选择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需要老师不断与同伴对话,与专家对话,更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使得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动画感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内容来搜集图片、景象或制作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多元智能论告诉我们儿童认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另外通过研讨使我们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付诸实践,这就是行动研究,就实践教师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真实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方案。主题教学活动不仅要预设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它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并力争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注重了小学生良好倾听能力的培养。并且始终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们同样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要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问,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围绕此目标展开,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人到楚国去而却向北走,他能到达目的的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议论都说不能,同时还讲明了理由。教学正要往下进行时,一名小男孩却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也感到惊讶,以为这个学生没有听清问题,就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并且加重了语气,可小男孩却认真地说:“老师,现在交通这样发达,只要这个人绕地球一周同样可以到达目的的。”针对这一教学生成老师立刻调整方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绕地球一周呢?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了本领同,不但可以绕地旅游,还可以航天旅行。接着老师告诉这名男孩,我们这节课是学习寓言故事,问题是有条件的。于是教学继续进行。
在整个主题教学活动研究过程中,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
来,活动设计之所以可行,行动之所以创造性的执行方案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事实上,无论是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融于自己的主题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活动更直接,更有效。所以在课题研究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更注重了教师们的反思教学,并制定相关制度。使教师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如在《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的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首先确定什么地方用多媒体资源合适,也就是说结合教材内容反思一下,什么地方该用,什么地方不该用,再合理地预设教学活动,在行动研究中一边运用,一边反思,看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突破了教学难点等等。要一边教学,一边关注学生的反映,课堂气氛的变化,从而判断运用的效果。教学结束后,再整体反思一下从多媒体资源的预设到运用的效果,有哪些成功之外,还有哪些欠缺以便今后改进。
总之,在几年的校本科研实践活动中,我们努力使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并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使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们的工作之中。实现教科研一体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珠心算课题实施教学反思
珠心算课题实施教学反思
余庆县松烟小学:黄琴
珠心算是我校长期实施的课题,本课题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训练、计算能力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的课题教师,现将我在一年的珠心算实验教学中的感受作出如下梳理,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基础:
一、珠心算教学应遵循数学课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集工具性、实用性、生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停留在短短的40分钟,而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计算、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空间想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使之形成较强的数学素养,为数学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珠心算教学作为一项课题的实施,其首要目标必须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也必须秉承这一宗旨并以此为目标。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一定要引以为戒,课堂中多启发学生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
二、珠心算实验课题要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携手并进。
珠心算在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定位,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对实验老师提出的挑战。反观过去的课堂,我们所谓的整合就是将学生操纵算盘的表演揉进每一个可以嵌入的的旮旯。难道这就叫做有机了吗?所谓的有机相结合并非秀算盘的使用,晒学生的表演,公开课中的作秀……而应诱发教师引起深刻的思考: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又有何联系,我们作为老师如何更好地挖掘二者的精华使之更好地整合,形成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良性诱导。
三、如何定位算盘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位置,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三算实验班的孩子存在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孩子们都过分依赖算盘的使用而忽视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由于在珠算中,学生对于加减法的运用已经超过四位数了,而我们的数学教材中才开始渗及到两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所以很多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畏难情绪的影响,直接将算盘请到了课堂上,甚至有的学生脱离了算盘就不知道该怎样计算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正确定位算盘的位置,避免学生过于依赖算珠而忽视了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追求,使得算盘在数学学习中喧宾夺主,误导了学生学习。
四、在今后的珠心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
课堂采用游戏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了珠心算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这些简单的常规训练较之繁重、枯燥、反复的海量题单训练来说却是九牛一毛。因此,教师如何组织珠心算训练,变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一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进步,同时激发求知欲是对珠心算实验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思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训练,保留并着力提高学生对珠心算教学活动的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一定充分发挥个人教学智慧,多感悟、多反思、多学习,努力寻求一条更为高效的教学之路,让孩子们幸福、快乐地学习,也使这套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智力体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发孩子智力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为孩子们数学思想的形成做出良势诱导。
第三篇:课题实施计划
课题编号:LPSKY0203112
课题名称:六盘水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盘县英武乡沙姑学校
课题负责人:胡 兴
文稿内容:课题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并满足留守儿童情感、动机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充满自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重点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具体表现。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对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从而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发展积累一些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符合留守儿童情况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并获得一些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留守儿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灵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令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改观。通过研究使教师在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四、实验途径
1、利用校园连锁和家庭配对模式,使教师能方便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以便在研究对象中有一个参考对比。
3、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便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4、针对留守儿童在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请心理专家提出评价和建议。
5、通过开放的课堂教学培养留守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开发学留守儿童的潜能,学会自学。
6、课题组不定期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到他们家里去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到六盘水市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五、实验方法
①教育实验法:不断地反思、分析、修订、调整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研究过程中实验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资料的积累等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实验要求规范研究过程,如期实现研究目标。
②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按既定的研究目标设计和实施各种研究活动,及时进行工作反思,不断进行验证、修正,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更加切合实际。
③调查法:采用谈话法、问卷法、访谈法、检测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并有计划、有目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为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④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差异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对比评价的评价方法,记录其发展的轨道。
⑤经验总结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要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定期集中在课题组内交流。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学生心理问题,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及时分析、概括研究、归纳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果。
六、阶段安排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
2、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完成对调查材料的分析论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转变策略。
3、研究实施的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现象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关心与关注,采用交流谈心、家访、关爱等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观察和记录实施效果。
4、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结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第四篇:2014课题实施计划
2013-2014学下学期《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总课题组提出的学期计划和总体目标,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推进实验研究,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如何培养一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班主任队伍;学校该以怎样的策略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仍然是本学期课题实施的重点。
三、课题实施的具体目标
1.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察言观色,明察秋毫就更为重要。
2.对于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信息要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3.教师要有面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及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善于抓住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并能预料教育措施的后果。
5.实验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四、具体步骤
1.上好每月一节的心理教育课,以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的能力;
2.每一位实验教师对学生要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以提高自
身心理咨询能力;
3.通过家访和座谈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以提升自身的辅导能力;
5.学期末要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发展评估的能力;
6、学校课题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网络培训,网络会议(例会),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四、活动安排
3月份:
1、制定课题学期计划
2、召开网络会议,推进课题实验工作
3、月末每位实验教师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4、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月份:
1、进行网络培训
2、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3、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5月份:
1、结合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2、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3、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6月份:
1、实验工作经验与反思
2、心理辅导课展示
3、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评估
7月份:档案归档整理。
第五篇:课题实施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报告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一信息化社会。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引人入胜的互动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娱乐需要和社会化要求。网络文化对于喜欢追星捧月、个性张扬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具有诸多“挡不住的诱惑”。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有的因沉醉于上网,不可自拔„„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中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大开眼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对电脑游戏的过度迷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电脑特有的独享空间,使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导致他们社会化的失败;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那么,如何带领中学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4、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教育手段,融入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大大加快了教育发展的步伐。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低效与无效状态也令人倍感焦虑,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兴起,呆板单一的德育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德育教育的落实发展。目前,国内外对有关本课题的研究都处于一种探索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零零星星的经验,但都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理论。因此这些都有让我们觉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促进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发展。使品德形成教育真正信息化。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德育过程与结果结合、注重学生实际与主观结合、注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注重自评与他评结合。
3、通过对学生品德的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德育品质能内化成自觉的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4、通过实验研究、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形成全面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5、依据体系,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并起到督导、发展、提升作用,优化德育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1)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级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管理体系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
(2)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
(3)健全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及评价。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良好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1)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教材,开创现代化教学与品德形成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
(2)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系列化班队活动
(3)开展教师与学生“网上对话”,互动交流。
(4)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与班级活动。
(5)构建家校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平台。
(6)“网络化管理”成为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德育体系
(三)主要观点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体系。
(四)创新之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上网,不但可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还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对学习、探索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创新人才,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德育的研究现状;
2、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和教师的反馈信息。
3、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的新的突破口,以便有效的调控研究活动的进程。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质,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
(三)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
①通过互联网下载有关学习以及德育方面的资料。
②通过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③通过网络技术人员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加载、管理。
2、通过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平台进行网上调查
①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②根据所提交的问卷进行筛选,收集有用问卷。
③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方案。
3、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进行德育宣传工作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题申请和初步实施阶段
①讨论课题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填报审批书;
②撰写实施方案;
③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安排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内容、目标、要求,形成共识,分工协作。
④建立学校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络资源库,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⑤建好校园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提高教师网络素养
2.第二阶段:深化研究和实验阶段
①对前期的实施活动进行初步总结,并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开展网络交流活动、典型班会活动、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
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⑤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第三阶段:深化研究和结题价段
①总结中期各项实施活动,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指导研究
③对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和总结;
④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数据,并对学生进行检测、考评;
⑤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 ⑥课题组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各项工作。
四、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优质课 《亲子之间》 省二等奖何冬玲
课件 《亲子之间》 省一等奖何冬玲
论文 《打造新时代的优秀班集体》 市一等奖 何冬玲
论文 《品德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 省二等奖陈如松
论文 《情感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市一等奖彭勇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基厅[2004]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2、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5、《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吴华军
6、《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徐红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8、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9、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10、黄南珊《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德育必须抓好“三个相结合”》
11、荆茂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班主任》2006年第1期。
12、陈吉君《基于网络的四种德育新模式》,《班主任》2006年第2期。
13、石怀湘、张志勇、羊自力《优化网络育德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师资建设》2005年第4期。
14、罗明乾《网络时代的中学生道德教育》,《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现年四十岁,政史专业,本科文凭,中教高级,江西省首批中小学政治学科带头人,第三届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专家、萍乡市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多次荣获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十佳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她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研究,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近二十年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现正担任教研室主任,兼班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充裕的时间保障。
课题组主要成员是陈如松、彭勇、肖洁和周禧等老师。陈如松校长,现年四十七岁,生物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曾主持或参与过省级课题三个。陈校长是个极富改革和创新精神、做事有魄力的好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我校被评为省德育示范学校,并荣获了省、市级多项荣誉。政教主任彭勇,现年三十六岁,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全面主管我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肖洁老师,现年三十二岁,语文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责任心很强并且经验丰富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周禧老师,现年二十七岁,英语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班主任。他们三人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都参与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教研能力强,都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市教研室的教学、教研活动。这些成员工作在教学一线,素质高,进取心强,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充足时间保障。
课题组其他成员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政治或语文老师,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有关活动,并积累素材。
课题顾问组:
组长:肖钊奎(市电教馆馆长)
成员:林勇(市电教馆课题办负责人)、沈萍生副校长,刘忠胜主任。
他们有效指导和密切配合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设备,每个老师都配发了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白板,这就为老师随时利用信息技术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2、我校每周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位老师都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开展德育工作,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研究。
3、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共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4、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了省、市、校级的多项课题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方法论和技术基
础。
5、我校有一个较大的图书室,里面藏有大量的教师用书以及学生用书,为师生查找资料和扩充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6、我校是省德育示范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资金,同时适当减少了课题组成员的课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