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董老师的教学有感
观董老师的教学有感
在课堂上,有时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观看董老师的教学视频后,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细节,还要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功课!
1.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成就课堂
我们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2.培养学生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通过学习知道,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添加一个小插曲,如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等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定能完善自己的课堂!
第二篇:董观志老师推荐的书单
以下是董观志老师推荐的书单
(注:记的不一定详细,欢迎补充。其中加粗的是老师重点推荐的。)
《女儿,请原谅爸爸的无能》
《文明》
《移动浪潮》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无用功》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空虚时代》
《目标中国》
《全球发展简史》
“新三论”,“旧三论”,请自行百度
《旧制度与大革命》
《学习的革命》
《下一轮经济革命》
《下一个泡泡》
《大数据》
《论中国》
第三篇:观《嗝嗝老师》有感
观《嗝嗝老师》有感
今天我在作文班看了一部电影《嗝嗝老师》,看完电影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一个永不言弃的人。
嗝嗝老师为什么会打嗝呢?电影生动的像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女孩叫奈娜,她有图瑞特综合症。她会不停的打嗝,根本停不住,也治不好!后来在五年里她去了18所学校面试,想成为老师都没有成功!后来她终于成为了一位教师,不过是教最差的学生,但是后来她的学生们都成了全级优秀生,嗝嗝老师也当上了校长!
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确,美国总统林肯七岁被赶出居住地,九岁丧母,22岁被“炒鱿鱼”,27岁精神奔溃,但是他永不言弃的意志,让他成为了总统。
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没错,马云让当今无数的草根创业者崇拜,也是因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一门手艺,安稳的过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吗?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第四篇:观王君老师《老王》教学视频有感
观王君老师讲《老王》后有感
在学习《中学特级教师研究》这门课后,我收获了很多。以前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并没有明确的教学思想、理念指导这些过程。在听了老师讲的那些特级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特色之后,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明白了自己在之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缺点。尤其是在看了王君老师讲《老王》的教学视频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都受到了深深的感触和启发。下面我将从教学的具体方面阐述王君老师所讲的《老王》给我的启发。
一、课堂准备环节
在具体学习《老王》这篇课文之前,王君老师让学生抄写诵读课后字词,并自由选择字词造句。当发现学生有些害羞,不敢起来造句时,王老师用心鼓励学生踊跃起来造句,如“孩子们,大胆起来发言”。当学生起来只选择一个词语造句时,她鼓励同学们尽量多选用几个词语,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句子,如“大家能不能在一句话里多用几个词语”之类的。当同学们说出他们的句子时,王君老师根据那些句子的特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纯爷们儿”之类的接地气的词语。到这一环节的最后,王君老师用这些需要学生掌握的词语造了一个句子“孩子们,请活动一下你们滞笨的身子,伸直你们伛偻的背„„你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来开启《老王》这篇课文的学习。
光是看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视频,我就被深深的触动了。首先,在生字词的处理上,一般说来,每次上新课之前都要有课前准备,解决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等问题。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直接给学生说要注意字词的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读几遍就结束了。而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却不是这样的。王君老师让学生运用这些刚学的字词来造句,先是鼓励学生能起来造句,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多用几个词语来造句,这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效果更好。我从中知道了讲生字词也能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使这一环节不再枯燥且效果更好。其次,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王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不是寻常的“同学们”,而是更加亲切的“孩子们”,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我对学生的称呼都是“同学们”,最多是为了显得更亲切,语气更加温柔一点而已。最后,王君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造的句子进行点评。王老师不是用套话去点评,而是结合学生所造句子的内容,结合当下接地气的词汇进行点评,如一个学生造了一个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句子,王老师就用“纯爷们儿”进行点评,并继续用“纯爷们儿”来鼓励学生积极起来发言。
总的来说,在课堂准备环节解决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方面,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二、课文分析环节
(一)感受老王“活命”的状态
在正式进入《老王》这篇课文的讲解后,王老师首先在PPT上打出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学生回答“活命”。以“活命”作为整篇文章的关键词统领全文。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活命与生活的区别。当学生回答的“活命”可能仅仅是活着,谈不上尊严啊,幸福啊,就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吧。“生活”是有品质地活着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王老师立足于具体文本,又问什么是“活命”?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关于描写“老王”活命的语句。找到这些语句之后,王君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老王,以老王的语气向读者倾诉他的“活命”状态,并在纠正学生诵读语气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老王“活命”状态的感悟和体会。然后,王君老师从老王的家庭情况来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活命状态。把文中描写老王家庭情况的句子之中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换,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老王孤苦伶仃的生活状态。最后,王君老师把全文中带“只”字的句子列出来,并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这“只”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的活命状态。
在这一部分中,王君老师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首先,王老师提纲挈领地找出关键词“活命”,并围绕“活命”来展开文本的解读。如果是我来讲解《老王》这篇课文,我也许会找到这个关键词,但不会想到以“活命”这个词为切入点来串联全文进行讲解。从这堂课里,我学到了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的文本解读方法。其次,在找出来关键词之后,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活命”的理解,在学生对词语的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关于描写“老王”活命的语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直接把这些句子呈献给学生,会忽视学生对“活命”的理解,忽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在找出句子之后,王君老师让学生站在老王的立场上,以老王的语气读这些句子,仿佛是老王在向读者倾诉他的“活命”状态。不仅如此王老师还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语气。如果是我,我也会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以老王的身份读这些句子,但我可能只会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而不会向王老师那样耐心地纠正他们的朗读错误,也不会注意到就是这几个句子会在教学中发挥大的作用。再次,王君老师调换句子中字词的顺序,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从老王的家庭情况了解他的活命状态,我却不会想到这种调换词语顺序进行课文讲解的方法。王君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值得我去学习。最后,王君老师讲文中含有“只”的句子联系起来,从一个“只”来分析老王的贫困潦倒的活命状态,她认为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无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这种联读的方法十分有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值得我学习,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用。
(二)作者简介、题目、背景介绍的应用 在这堂课中,王君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教学那样直接在课堂开始就将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恰如其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讲述了老王的“活命”状态、不幸人生之后,王君老师说“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从而插入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在插入作者简介之后,王君老师用一两句话“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老王”将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推向更加深入的文本解读。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作者介绍不再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它在课堂文本解读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存在与文本解读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堂教学视频的观看,我明白了作者介绍之于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作者介绍的正确使用方法。它,在我的教学中将不仅仅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步骤,将会发挥它真正的对于理解文本的作用。
除了作者简介,王君老师在教学中还注意运用课文的题目。在她的课堂上,课文题目也成为了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老王”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题目的思考。她问学生: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特别的亲切,很平等„„
我们几乎不怎么样注意课文题目的作用,顶多在课文导入时通过导入材料与课文题目相关联。而在看了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课文的题目还可以这样用,还能起到加深文章理解的作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对背景介绍的运用也别具匠心。在对老王以及杨绛的“活命”状态进行分析后,当最后杨绛问别人关于老王的消息时,“我也不懂,没多问”。之后,插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在这堂课中,她并没有把所有关于文革的知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选择性地给学生呈现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而联想到之前我讲课时,是恨不得把所有的写作背景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却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背景介绍的正确用法。当然,王君老师还引用杨绛先生的《杨绛回顾文革岁月》对写作背景有一定的补充。我想,只要我多看一些书,多积累,也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能像王君老师那样厚积薄发。
三、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教学的方法、教学思路、还是教学过程的掌控,我从王君老师这堂《老王》课上学到了许多。
在课前准备环节,生字词的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边变得更加灵活。应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发挥其在教学中更大的作用。
在文本分析环节,王君老师使用关键词解读法、题目联读法、字词增减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使得《老王》这篇课文的讲解变得灵活。王君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去实践。
在对作者简介、文章背景介绍、课文标题的应用上,王君老师使用的方法也别具一格。这种在适当时候插入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的教学方法相较于那种一开始就把它们陈列出来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努力学习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
第五篇:观黄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观黄凌江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感
10.21日,县教研室刁主任一行到我校进行支教活动。这次教研活动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黄凌江老师的写作教学更为我们这些正处在不知从何处进行写作教学的老师带来了曙光。也让我感触颇深。
总所周知,写作是农村小学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一说到写作,学生愁眉不展,老师也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大多都以解读习作要求、读范文、学生写作、读学生范文、讲解评议、再仿写这些过程收场,这些过程繁复而又无新意。周而复始,慢慢的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对写作也兴味索然。
这次写作课与其说是黄老师带给我们学生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不如说是带给我们老师的一堂受益匪浅的理论课。黄老师抓住了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始上课就出示了准备好的秋天的果实的图片,在孩子们“啧啧的”惊叹声中,垂涎欲滴的表情中黄老师开始了教学。以一个问题“你想吃吗”引入,促使学生想到“摘”苹果,以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摘”到最高的苹果,“选”最大、最红的苹果,鼓励下面的学生观察摘苹果孩子的动作按顺序连贯的说出来(选、伸、踮、摘)。最后,再让学生想象吃苹果的动作及苹果的味道。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多动、多思、多想、多说、多学,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是
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紧接着,出示秋天山野的景色图和落叶图;让学生看秋的颜色并说出来。再引导学生说出落叶的用处并用比赛“捡”落叶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他(她)们在做什么”的语句,让其他学生重复这些动作(选、薄、捡、吹),复述这个语句。在让学生感受到“捡”落叶的快乐后,黄老师出示了落叶做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了秋的美、落叶的美。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感受到了生活就是写作,写作也来源于生活。最后,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说出描写秋天的词语、描写生活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并出示范文美读。就在这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写作,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授予学生们以“渔”,还是授予老师们以“渔”。无疑,黄老师已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参与、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应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留心周围的事物,并乐于口头和书面表达出来。真正的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同时,她展示给老师们的是一堂先进的写作教学理论课,让老师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