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章摘要】 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由于政府采购在在我过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来规范政府采购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去研究和探索如何加强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政府采购;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而政府采购中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反映出来,如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使政府采购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呢?
一、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
我国的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开始于1995年。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开始进行采购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 年全国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央国家机关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到2000 年,政府采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自1998 年国家扩大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蛋糕”急速增大。政府采购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却相当迅速。特别是《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来,大规模的政府采购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财政部国库司的统计数字,1998 年政府采购规模为31 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2000 年为328 亿元,2001 年为653 亿元,2002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1000亿元,2003 年达到1500 亿元,2004 年达到2000 亿,2005 年达到2500 亿,2006 年达到3000 亿,2007 年达到4000 亿元。在采购资金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采购的范围也由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货物采购由车辆、计算机设备、医疗设备等标准商品逐步扩大到电梯、取暖用煤、建材等非标准商品。工程采购项目由办公楼建造、房屋装修维修扩大到道路修建、市政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服务项目由会议接待、车辆加油扩大到网络开发、项目设计等高科技领域。《政府采购法》施行以来,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也已取得长足进展,全国各地政府采购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但纵观全国采购,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管理还很不全面,有的情况是按照规定纳入政府采
购管理的采购项目少,有的情况是该纳入政府采购管理的项目不纳入,采取种种方式逃避政府采购管理。中国政府今年同意开始就加入W T O 的政府采购协议一事展开谈判,中国加入这一协议将使外国公司可以不受歧视地成为中国政府采购的供货商。
二、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迅猛,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政府采购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 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代理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与《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不否,另外,监督部门与采购代理机构在职能上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若两者同出一门,必然会因部门惯性作用,导致监督部门对采购代理部门监管的掣肘和弱化,同时也不利于采购代理部门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一些单位由松散的临时性机构来负责政府采购工作,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也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采购需
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管理的重任。
3、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工作。
4、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一身二职,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难题。
(三)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公平。
(四)对供应商监管不力
目前大多数采购中心人员大员较少,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明显办不从心。在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监督仅限于协议的签订,而具体执行过程全凭供应商的自觉。采购中心虽然建立了政府采购投诉制度等措施,但往往是被动监督的成份较大,在采购活动中不能执行严格的检查,对违反协议的行为也不能实施有效的处理处罚。由于对供应商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采购项目出现了质次价高或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整体推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政府采购法》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政、依法采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通政府采购网站,摄制、编辑、制作政府采购宣传光盘,安装有关政府采购的公益广
告,深入宣传《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制度,大力宣传提高政府采购的影响力。
(二)《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三关监管机制。“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当前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审计机关必须做好审计监督这一关。
(三)强化规范采购,打造“精品”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管理和保密工作制度,在具体采购过程同步中,对关键、敏感的环节进行重点把关,确保采购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可以邀请公证处公证员进行现场公证,邀请政府采购监督小组成员对开标、评标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使每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采取技术档和商务标分离,体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每一个采购活动都打造成一个“精品”,办成“铁案”,无懈可击,即干好了工作,又保护了采购人员。
(四)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编制水平。为确保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在计划编制和审核中,结合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编制要求,对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报关的时间、报送的方式和填报的要求等均应明确,并且对采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采购计划的规范性。实施定点采购,可以提高采购效率,但应加强管理。为更好地做好政府采购服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应建立政府采购告知制度,及时向采购单位通报中标供应商单位、联系方式和供应商的服务承诺等主要内容,使预算单位了解采购的产品和售后服务的有关内容。同时,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政府采购工作联系制度,并定期召开例会,加强与各单位联络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商议政府采购的计划、管理、协调和监督工作。
2、采购“先行先试”,拓展采购范围,不断探索新路,加大政府采购实施力度。不断化偿试政府采购试点,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重大突破,“先行先试”,精心准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政府采购网站,形成统一数据交换与集成系统,统一管理,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益,较好地完成任务。
3、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采购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监督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溶化和完善各项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际.政府采购协议!的非歧视原则及其适用例外[ J].法学研究,2005(6):
[2] 沈木珠, 徐升权.GPA 与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完
善探讨[ 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1): 85
[3]王学龙.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效益审计问题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04)
[4]刘树红.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观察与思考
[5]中国政府采购网.切实采取措施推进自主创新[ EB /OL].(2007-06-17)
[ 200819].http: / /.l
第二篇: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姓名: 年级:级 专业:学号:
【内容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迅速下降。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1996年底我国耕地数量为13003.85万hm,截止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变为12339.22万hm,净减少664.63万hm,平均每年净减少94.95万hm,累计净减少率为5.1%,年净减少率为0.74%,且年净减少率呈递增趋势。
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从上年的0.095 hm减少到0.094 hm。全国建设占耕地万14.51 hm,灾毁耕地6.33万hm,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hm生态退耕73.29万hm,以上4项共减少耕地114.59万hm。
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全球每年流失260亿吨表土,我国要占20%,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据统计,四川水土流失38.48万平方公里,陕西13.75万平方公里,甘肃13.44万平方公里,贵州7.6万平方公里,青海4.65万平方公里,云南2.81万平方公里,广西1.11万平方公里,宁夏1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些数字。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面积的74%,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8000吨以上。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1997年对57个城市调查,流失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城市总面积的24.3%。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27.3%,占旱地面积近80%,相当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我国土地沙化在不断增加:7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2450平方公里,每年递增15%—50%。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是西北。北方土地沙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化威胁;西北各省的荒漠化率很高:新疆为86.07%,西宁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列居全国1、2、3、4、5、6位。每年有11个省和自治区,212个县受沙漠的影响和威胁,每年土地沙化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和发展。
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耕地减少的原因
非农建设占用较严重。近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城市化既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是土地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而城镇扩张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
特别如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极为迅速,房价的上涨更刺激了房地产商追求利润。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房地产商不断开发房地产。同时,地方政府“占地冲动”的利益驱动机制依然存在,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味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出售土地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人为造成的,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因此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许多人以上山伐木为生,虽然有风险但由于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有力气就行,所以大家乐于上山不计后果的乱砍滥伐,最终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西部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也导致严重的水 1 22222222222
土流失。特别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由于大批的人去挖掘发菜,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导致每年有几十亿吨的泥沙被黄河水带走。国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黄河带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国人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动脉破裂”,可见我国的水土流失有多么的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3、土地沙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三、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控制耕地锐减。
要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就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以土地利用的总体为依据,依法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好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规划促发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促进耕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控制耕地锐减,要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存量利用率;控制居民点用地增量;控制城市规模;加大土地立法和执法;搞好土地市场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注意保护耕地。
2、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制定和出台一些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乱占土地行为刻不容缓。特别是要制定一些法律规范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无休止地占地开发。同时还要杜绝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要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工厂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的规范使用以减少污染。
3、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高的产出。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宏观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土地与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农业配置,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门化和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优势;在微观方面要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一水一肥一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系统的内在潜力,减少外部投入,普及科技种田,获得少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我们要提倡资源效益,把资源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等的地位,彻底扭转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节约、高效、持续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4、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
由于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此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此既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目的。不仅如此,森林还能够防风固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沙尘暴的袭击,可谓一举多得。合理利用现有天然草场,防止过度放牧,实现草场的循环利用对于保护水土滋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钟水映 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 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3] 张军岩等《基于中日比较的人口城市化对耕地机制影响究》
来 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1期
[4] 徐宪立等《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3期
[5] 汪如涛 杨涛《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严重紧缺的因》
第三篇: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成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由《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组成。这些法规数量众多,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上位法到下位法都衔接得较为严密的制度体系。
一、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九章88条。《政府采购法》是规范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根本性法律,也是制定其他政府采购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
二、政府采购部门规章
虽然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国务院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以细化《政府采购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部门规章有《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9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8号)等。
三、政府采购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各地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颁布了规范本行政区域内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都以《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同时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四篇:浅析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一、前言
近年来,政府采购范围方面基本采取“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模式;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但各地区做法不一;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建设逐步加强,规范性的法律规章及措施相继颁布实施;政府采购的原则框架已基本形成;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方式多样化,公开招标采购日益成为主要的采购途径;政府采购的作用效果从单纯功利性节支向多功能调控转变;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各具特色;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造;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731.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653.2亿元,比预算节约资金78.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7%。
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执行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其中,地方采购金额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中央单位采购金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2003年全国采购预算为1856亿元,实际采购1659.4亿元,节约预算资金196.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6%,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64.4%,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和GDP的6.7%和1.4%,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中央单位和地方分别为262.8亿元和1396.6亿元,分别占全国采购规模的15.8%和84.2%。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135.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比上年同比增长
1.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比上年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地方采购规模为1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4%。
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资金节约率12.99%。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2005年工程类、服务类政府采购增长迅速。全国工程类采购132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占采购规模的45.2%;服务类采购19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占采
购总规模的6.7%。2005年中央政府采购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采购规模达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可知,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据统计,在2001年653.2亿元政府采购规模中,有50%左右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完成的。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招标信息只在地方性媒体披露,不在全国性指定媒体(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现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广度还很有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其相互制约机制;对采购资金监督管理不规范;对采购商品的售后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机构内部的制衡机制不规范;
第二、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比较窄,采购项目结构单一。虽然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但其规模也只占到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3.5%和GDP的7‰左右。货物类所占比重很大,工程作为财政支出的大项,其所占的比重(29%)仍然偏低。实现政府采购的规模目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工程采购的规模是主要途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改革急需加强。预算数字不实,导致资金节约率高;财政直接支付金额仅占采购金额的33.63%,财政直接支付对推进政府采购的手段和保障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受传统财政理论影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旧体制下的理财观念依然盛行:重收入轻支出、重生财轻用财、重开源轻节流、重分配轻效益。片面理解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只注重节约财政资金,而忽略其他多元化目标。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构成不合理。国际经验一般为GDP的10%或财政支出的30%。以2004年为例,我国分别占2%和8%;采购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限额以上的、较为标准化的产品;采购对象构成货物类占49%,工程类44%,服务类7%,其中,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比例偏小,且以分散采购、自行采购为主;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占60%,部门采购占21%,分散采购占19%。前二类中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占59.55%。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方法和手段有待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争盘子、抢资金现象,缺乏全局观念;预算编制粗枝大叶,随意性很大;编制采购预算时指定品牌和型号;上级下达的预算与单位的可执行预算不一致;财政部门分散审批、重复审批;预算审批的定额标准不统一;
第三、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还需加强。中央单位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尽管比上年有显著提高,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范围的拓展、组织形式和采购行为的规范、采
购信息的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采购资金管理弱化,监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预算约束力不强;政府采购资金总量分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运作效益低下;政府采购资金结算控管不力;国库集中支付比例不高,缺少制约,2004年全国平均不到40%,江西12.5%,宁夏11.2%,宁波只有9.8%,西藏更为0。而且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增长速度低于地方。具体为:中央级政府采购活动没有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资金支付衔接;监督检查不到位;部门政府采购机构、人员不到位;统计中少报漏报。
第四、现行国库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不适应政府采购改革的要求:国库拨款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匹配,不利于政府统一采购制度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年初经费层层下拨,年终层层上报;政府部门的设备配备没有统一标准,对采购要求的审核无所适从;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滞后:政府采购的立法层次较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统一;相关的规定措施不配套;地方政府采购法规严重滞后;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信息的发布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对供应商、承包商资质的审核不规范;具体的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采购品的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的设置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名称、编制不一,性质各异;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混淆;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五、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模式;专家评委库人员空缺;招投标主体不明确,采购单位说了算;招投标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损公肥私现象处处可见;标书制作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恶意竟标、串标,合谋价格欺诈时有发生;缺少资质、质量、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中介机构:目前大多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政府不具备相关的检测、认定、评价、控制能力;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保护不够:供应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登记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保护不力,缺乏救济程序。虽然有些地方也有质疑、申诉和赔偿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足于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缺乏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保护的政策目标:过多、片面的强调节支效益,缺乏对调节经济总需求和产业结构、培育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等深层目标;许多外国厂商早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供应商,而我国民族产业的产品却很难打入别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不对等;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采购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很少,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安置富余人员的去处;素质低下,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对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三、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选择
通过上文的分析,作者对当前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以下的修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制度建立集中采购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代理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委托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建立接受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民事诉讼和仲裁案件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改变采购资金来源标准,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购买性支出都应实行政府采购及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合理制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第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政府采购政策、制度、法规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招标评审专家的信息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用人制度加强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政府采购行业自律条例。
第三、合理选择政府采购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进一步规范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条件和资格审查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监督检查要注重规范。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明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明确界定政府采购预算对象范围规定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方法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构的行为;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相适应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统一集中收付管理:设立一个帐户实行两个分离强化三个控制建立四项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政府采购发展速度指标政府采购工作绩效指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指标政府采购配合工作指标。
参考文献:
[1]《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中国政府采购网
[2]《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 翟湘 《商业会计》2006年02期
[3]《财政部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 [J]《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4]《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新趋势》[J] 徐焕东《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5]《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全与完善研究》[M] 刘赛红 张汉江
第五篇: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府部门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政府采购在拓宽范围、扩大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被世人誉为“阳光工程”的政府采购越来越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国政府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从我国政府采购的内涵、原则、现状引出对政府采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介绍了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其中的相关法规和机制问题。
关键词: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监督
一、政府采购的内涵、原则及模式
(一)政府采购定义
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 也称公共采购(Public Procurement),是指公共部门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按国际规定一般应以竞争性招标采购为主要方式),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工程及服务的行为。
(二)政府采购原则
政府采购原则是贯穿在政府采购规则中,为了实现政府采购目标而设立的一般的原则。主要有: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政府在从事采购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政府采购过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向社会公开,其中包括采购政策、采购计划和采购的具体过程;二是不得对供应商有歧视;三是采购机关与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四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2)效益原则,也称为“物有所值”原则,就是政府的采购活动必须讲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基本要求是政府所采购的物资和服务与其所支付的价格是对等的,并且是政府所需要的。(3)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原则,就是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效益。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采购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采购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同时,为了便于政府把握宏观调控指向,更大限度地节约资金,调动供需各方的积极性,在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采购模式的选择宜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有关部门授权的前提下进行分散采购。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开始广泛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其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事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的政府采购从1996年开始试点,到1998年逐步扩大,再到2000年的全面铺开,现在已是初具规模。据统计,我国1998年政府采购额度为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2000年为653亿元,仅3年间,就增加了20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8年的3%增加到2001 年的3.5%,占GDP的比重则从0.4‰增加到7‰。实践证明,政府采购这一制度已经在我国扎根生长。政府采购作为改革公共支出的一部分是一个创新型制度,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比较多的方面。
(一)、政府采购的历史演变
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采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当时的政权机构的采购就是现在政府采购的雏形。自政权机构采购出现后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只是存在政府采购行为,而不是一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法制化管理。
(二)、我国政府采购绩效 我国的政府采购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尽管时间不长,但其绩效已逐步呈现。遏制了腐败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了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三、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由于没有强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网络以及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政府采购工作中利用信息化采购的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各级政府采购程序混乱,准政府采购得以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以非法程序掩盖非法目的,从而为“公然设租”大开方便之门,使以往的地下活动成为明目张胆的公开活动。
(三)采购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还经常发生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非规范性问题。原有的种种监督机制对这一新事物还不是很熟悉,也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使得政府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约束。
(四)政府采购队伍中专业化人才匮乏。我国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的采购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由于缺乏大量通晓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采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采购活动中时常出现连一些基本问题都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象,采购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的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立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既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也是依法行政、依法采购的需要。虽然我国已颁布政府采购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些配套法规,但仍远不能满足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具体操作性的办法还比较少。
(二)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先进的采购手段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前提。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了电子化、网络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政府采购更加合理有效、节省资金,充分满足政府采购的各种需求,缩短采购周期,它是推动政府采购事业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运作。实行有效监督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建立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使监督约束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应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行政监督,在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建立重点采购环节的日常监督制度。第三,加强审计、司法、监察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由于政府采购活动牵涉的范围极广,采购活动的监督涉及到大量有关商品交易、工程决算、国际贸易、金融、预算管理、法律的知识,因此,需要借助社会各种不同的力量对其实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刘申.符蓉.小议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J].知识经济:康健,2007,(09)[2]范志静.李晓宇.加强监管是搞好政府采购的党务之急[J].改革之窗,2005 [3]王亚显.政府采购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O2 [4]胡家诗,杨志安.政府采购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OO2 [5]孔庆欣.略论政府采购的监督救济机制[J].知识经济:康健,2007,(12)[6]刘巍.关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