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伽玛刀治疗过程中调整放疗计划制度
伽玛刀治疗过程中调整放疗计划的程序
伽玛刀治疗过程中,遇到患者病情变化、据实际情况有目的修改放疗计划等各种情况,原放疗计划被迫暂定或停止,需要调整伽玛刀治疗计划,为保证医疗质量及患者治疗疗效,我科特制定调整放疗计划的程序规定。
1、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加重或放疗并发症较重,不能耐受放疗,主管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评估病情,如患者不能继续放疗,报告科主任,予停止放疗。
2、病情好转后,再评估病情,如不能按原计划放疗的患者,继续放疗;按原计划放疗有困难的患者,予调整放疗计划,通知物理师制定相应放疗计划,再由科主任审核通过。
3、在治疗过程中,如病人定为标志点消失,应重新定位并画新的定为标志,制定相应放疗计划,再由科主任审核通过。
4、原计划放疗结束,已达到预设放疗剂量,肿瘤放疗小组再次评估病情及重要正常器官放疗剂量,如为正常器官在正常耐受剂量范围内,为达到较好肿瘤控制效果,需要推量放疗的,评估正常组织耐受剂量后,报告科主任,由肿瘤放疗小组制定修改方案并制定放疗计划,通知物理师制定相应放疗计划,再由科主任审核通过,由主管医师重新对位,无误后推量继续放疗。
5、我院其他科室伽玛刀治疗患者,如需修改放疗计划,由放疗技师上报科主任,由科主任查看患者,评估病情,肿瘤放疗小组修改放疗计划,并将修改方案通知物理师制定相应计划,再由科主任审核通知并有我科医师对应放疗。
6、调整伽玛刀治疗计划,须签署伽玛刀治疗计划调整知情同意书。
7、知情同意书留存病历归档。
第二篇:放疗治疗病人防护制度
放疗治疗病人防护制度
1.放射治疗医师必须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对患者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放射利弊进行分析,选取最佳治疗方案,并制定最佳治疗计划。
2.良性病变尽量不采用放射治疗。严格控制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良性疾病的体外放疗。
3.在保证肿瘤得到足够精确的致死剂量,使其得以有效抑制或消除的的前提下,按照病变情况,采取适当技术措施,保护射野内外正常组织和器官,使受照剂量尽可能小,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治疗增益。
4.放射治疗医师定期对治疗中患者进行检查和分析,根据病情变化需要,调整治疗计划。密切注意体外放疗中出现的放疗反应和可能出现的放射损伤,采取必要的医疗保护措施。
5.保证放射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电器稳定性,剂量检测系统可靠,门联锁正常。
6.体外普通放疗时,放射治疗医师应对病变组织精确定位,并在患者受照部位皮肤表面做出射野标记。
7.首次体外放疗前,主管放射治疗医师必须指导放射治疗技术摆位,落实照射计划。
8.放射治疗技术员必须根据患者靶区的范围选用或制作合适的射线挡块,对非照射部位,特别是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保护。对儿童患者尤应重点注意对骨垢、脊髓、性腺、及眼晶体的保护。
9.在照射过程中应监控患者体位的变化,若发现体位发生变化或其他情况应立即停止照射,并记录下治疗的时间和剂量,继续治疗时,必须重新摆位,完成预定的照射时间或剂量。
10.物理师应定期对放疗设备的能量和输出剂量进行检测,以保证治疗剂量的准确可靠
11.IGRT治疗首次治疗复位时,应严格遵循允许误差的范围,复位操作者要签名,上一级主管技师要核对操作技术员的复位坐标并签名,确保患者治疗的准确性。
12.治疗技术员治疗时应严格执行医嘱,原计划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增加治疗次数时必须有主管医师的医嘱方可治疗,避免患者过度照射。
广州军区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第三篇: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制度
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制度
1.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制定。
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
3、康复治疗工作人员需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康复治疗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项,更好地发挥康复治疗作用。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员,可到床边会诊及治疗。
4、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不断完善康复治疗计划,细心观察新的治疗计划的可行性。
5、初次进行治疗的病人应仔细进行初次康复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确立治疗目标,严格执行康复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不适应及时通知康复医师。
6、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康复评定,存入病历供临床科参考。需继续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决定是否还需继续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或转诊至其他康复治疗机构。
7、疗程结束后及时将所有治疗计划夹入病历中保存,以便管理。
第四篇:合理治疗制度
合理检查合理用材 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重点针对诊治过程中对医疗费用影响较大的检查、用药、耗材及治疗措施制定本制度。
1.某些单纯或典型的疾病,检查项目要适可而止,能不做的检查不做,如最常见的普通感冒,如临床症状典型,胸部摄片检查并非必须。
2.对疑难复杂患者的申请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减少卫生资源浪费,降低病人不合理检查费用。如病人确需进行CT、彩超等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检查,应与上级医生商定,经科主任批准,并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3.在诊疗过程中,给病人的检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项目。
4.应酌情有条件地实行“三级以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共享制度”,尽量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
5.医生在手术和诊疗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低中值耗材,收取价格适中,以减少浪费,降低耗材费用,凡包括在手术费以内的消耗材料,不另行收费。
6.在检查、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特殊材料和高值耗材,应掌握适应症,保证质量,不可滥用,且预先要将使用的必要性和材料的价格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清楚,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报医务科审批方可使用。
7.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各类药物的使用应坚持“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对临床用药应进行动态监控。
8.各科室应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
9.医生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正确诊断、正确选用、合理使用,提高药物使用效益,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同一类或同一性质的药品应严格控制重复使用。10.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11.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文案。门诊部、急诊科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12.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剂科、医务科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13.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性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14.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执行。各临床科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性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严格抗菌药物分类分线管理,严格二线、三线抗菌药物审批签字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和重复使用,并制订相关的管理措施。
15.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天量,最多不超过7天(抗结核药除外)。特殊情况下,经诊医生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其他西药或中成药(包括袋装或瓶装中成药)3—7天量,中药汤剂3—7贴,复诊时可续用。急诊处方不超过3日量。某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患、溃疡病、肝胆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老年病、盆血等)门诊处方可酌情给7—14天量,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复诊时可酌情续用。相同类药物不重复使用。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和医保病人,医师要按照《山西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合理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治疗时,必须告知患者家属,并签名同意。
17.检验科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18.临床药师应参与查房和协助用药方案设计,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促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药物。
19.临床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制度》,坚持“小病小治、大病大治”的原则,必须手术的就手术,不必要手术的尽量不要手术。
20.临床手术科室应逐步推行无节假日手术制度,合理调整使用医疗、护理人员和手术间、手术设备等资源,周六、周日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都应正常安排手术,原则上择期手术病人的术前住院日一般不超过3天。
21.严格执行《输血制度》,加强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可不输血的坚决不输血”的原则,充分有效利用血液资源,减少浪费。严禁非法自采自供血液,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关于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监控管理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制度》以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规定及其监控措施。
一、基本原则
1、遵循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经济的服务原则,严禁诱导病人过度医疗。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做到检查、治疗、用药与疾病相符。
3、接诊医师必须将所开药品及所做检查治疗情况,如实填写在门诊病历或住院医嘱上。
4、遵循医疗消费透明化原则。在诊疗过程中,涉及到的检查治疗与用药,主管医师必须向病人详细讲明,特别是自费诊疗项目,要征得病人同意,并履行相关的签字手续,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不按医疗原则办事,导致病人拒付医疗费用以及发生医疗纠纷、官司,由主管医师承担,科室领导负管理责任。
二、合理检查规定
1、严格掌握各种检查的指征,遵循先常规后特殊的检查原则,能用常规检查达到目的,尽量不用特殊检查。
2、住院病人检查三大常规,手术病人五大常规加心电图、胸透等,其他各项检查均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应列为常规检查。
3、遵循医疗资源共享原则。医生要尽可能利用院外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4、确实需要做特殊检查时,应严格审批程序。下级医生开出的检查单,须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认可。特检结果实行指标控制,并与目标考核挂钩。
三、合理治疗规定
1、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制度,治疗方案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
2、特殊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确认。
3、因病情需要安置人工器官或使用昂贵医用材料,须由科室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科、分管院长审批。
四、合理用药规定
1、使用药品严格遵循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能用国产药的不使用进口药,对疗效相似的一律用低价的、国内生产的药品。不开与疾病无关的药,更不能用非治疗药充当治疗药。
2、一次处方量:一般疾病三至四日量,慢性病七日量(中药三至五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慢性病出院带药不得超过四周量。
3、药品构成比不得超过医院规定,每超过1%扣科室奖金总额5%,全自费药品占药品总额20%以上者,每超过1%,扣主管医生和科主任各扣50元。
4、尽可能使用《山西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五、监控措施
1、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科室负责日常监督和控制。医保办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查房,调阅出院病历和现架病历,严格考核。
2、药事管理委员会按医院合理用药制度,定期对各科室用药进行考核,以及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督查。
3、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按医院质量考核标准的相关规定,定期对各科室进行考核督查。
4、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在医院《简报》上通报批评,并纳入科室目标考核,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五篇:治疗室制度
治疗室工作制度
1、治疗护士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操作前、后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2、器械、药品应分类定位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并有醒目的标识,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贵重药品应加锁专人保管,交接班时认真清点并记录。
3、室内无菌物品应放在无菌柜内,治疗完毕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放在指定地点,定期检查各种无菌物品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或包装潮湿应重新灭菌。
4、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应每周高压灭菌2次,一次性使用无菌治疗用品、医疗器械去除外包装分类置于容器内有标识,使用时检查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漏气,否则不得使用。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瓶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6、治疗车上的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要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7、操作完后所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收集处理医疗废物。
8、室内保持清洁,每天湿式清扫及通风,物体表面及空气每天消毒,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特殊情况随时监测,报告单留存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