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限塑令”政策的制定 --基于多源流理论
浅析“限塑令”政策的制定--基于多源流理论
【摘要】“限塑令”政策是我国积极应对“白色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两周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该项政策执行又面临着许多的掣肘,普遍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本文将以多源流政策模型,通过回顾该项政策的制定过程,来分析“限塑令”政策制定的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限塑令”多源流理论 政策问题政策建议
1政策简介
为遏制我国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
该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2008年3月,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发布。其中对塑料购物袋的厚度、颜色、外观、安全标识、环保标识、以及其他信息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国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联合发布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作为“限塑令”的配套政策,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商品零售场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之一的,将受到最高10000元的罚款。这标志着我国“限塑令”政策的全面实施。
2从多源流模型角度“限塑令”政策的制定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多源流模型角度,通过回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来具体分析“限塑令”的产生。
约翰.金登教授认为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应当建立在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即: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其中,问题流主要关注的是问题的定义,包括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可接受度等有关,具体而言包括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建议,通常是法律形式的建议。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金登认为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者是彼此独立运行的,只有当三者汇合到一起时,“政策窗口”才会打开,此时政策议程正式建立,也是制定各项政策的绝佳时机,但“政策窗口”同时开放的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把握好政策之窗对于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2.1“限塑令”实施的问题源流: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的典型特点是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据统计,中国在2008年总共消耗了2.15亿吨石油产品,比2007年增加了11.9%。中国2008年石油产品消耗增长率比2007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中国在2008年共消耗了3.65亿吨原油,比2007年增加了
5.8%。
伴随着能源高消费的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据世界能源委员会2007年统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各国纷纷呼吁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国际责任。
一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塑料袋则因在资源能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走入人们的关注视野。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亿个,每年塑料废弃量超过300多万吨。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口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2005年塑料制品产量持续增长,且增幅都在50%以上。
塑料袋的广泛使用,在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更是产生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调查,广州市塑料垃圾10年来增长35倍,每天的垃圾中有14是塑料垃圾,达到1323 吨,而10年前塑料垃圾每天只有38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白色污染又会导致治理成本、土地损失、生态破坏等经济损失。
塑料袋导致的巨大能源浪费,同样不可忽视。据统计,按照生产一吨塑胶需要消耗3吨石油计算,中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以2006年石油消费量(32000万吨)为基础,我国每年因生产塑料袋而消耗的石油竟占到年石油消费量的1.5%。
再者,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影响到了居民自身的身体健康,解决塑料袋问题成为公众的共同呼声。据2006年的一次调查显示75%的民众认为,国家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
由此可知,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行“限塑令”的问题根源。而实行“禁塑令”则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
2.2实行“限塑令”的政策流:政策方案建议
当问题被识别并得到社会中一部分人们的关注时,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许多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就形成了政策源流。
长期以来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由此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顾及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这是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这种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并且上升到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威胁的层面。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注生态环境的呼声在这些年来不断的提高,“限塑令”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在学术界,法学、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都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分析了“限塑令”制度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建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塑令”实施形式。专家学者们的争论焦点在于:“限塑令”究竟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力推进,还是以国家政策指引、公民自发展开的形式推广。大多数的学者根据国外的“禁塑令”实施效果和我国在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等十多个省市试行限制超薄塑料袋政策的经验,主张应当在国家的强制力约束之下,稳步推进限塑政策。学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欠缺、环保类非政府组织机制也不健全的情况下,只能先采取法律规制再培养公民环保意识的方式。但学者也普遍认为在推进“限塑令”的同时,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助政策。
二是“限塑令”的相应配套措施。在“限塑令”推行之前以及结合“限塑令”实施后的政策效果,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主张建立和健全“限塑令”的配套措施,如有学者主张应当采取征税的方式,进一步强化“限塑令”的效力。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政策建议,如全国政协委员甄珍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塑料应用的提案》,甄珍委员建议,国家发改委通过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将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列入国家当前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扶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国家财政部通过财政补贴,国家税务总局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机构通过绿色贷款、创业板等方式,扶持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
可见政策源流在政策产生之前已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比较充分、成熟的备选方案。也
正因如此,制定“限塑令”并辅之以配套措施的政策方案才得以实施。
2.3实行“限塑令”的政治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应对我国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防止污染,修复生态。2008年初,“国家环境与健康计划”启动。同年6月1日,“限塑令”作为上述政策的一部分得以实施。
“限塑令”的出台和舆论监督和公众情绪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年报告显示,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86%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危害健康。而2008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第三大问题。尤其是2008年我国发生过多起灾难性的环境问题,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8年1至9月,环境保护部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111起,比2007年同期增长22%。民众对政府处理环境问题不力普遍不满,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和层面。同时,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的环境问题饱受国外媒体质疑,甚至发生以环境问题为由的抵制奥运事件,使得我国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压力。为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压力,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将主题定位“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展示中国治理环境问题,构建双社会的决心。
由此可见,“限塑令”的实施是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国家政策方针转变的指引下,社会公众情绪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忽略了由此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尤其是对公民个体的伤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既有体制下,公民和舆论大都选择了沉默或者是只关注于既有成就,忽略发展代价。但随着公民环保知识和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觉醒,公民和社会舆论在反思原先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更是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不满。政府无法忽视公民的普遍情绪,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公民诉求。再者,环保、降低能耗、低碳经济等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和时尚,而且许多国家的限塑措施也为我国“限塑令”的实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我国的经济政策转变也为“限塑令”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政府再通过综合各方信息资源和政策建议,结合建设双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最终出台了“限塑令”。
2.4一系列的环境事件:三流汇合与政策之窗的开启
正如上文所述,三个本来独立运行的源流在会和之后便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政策之窗,政策之窗的开启是建立政策议程,实现政策转变的绝佳时机。本文认为,我国近年来的突发环境问题,为“限塑令”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福建广东海域的赤潮事件、星岛湖污染事件、南方冰灾、太湖蓝藻事件。新闻媒体对这些事件都进行了报道,尤其是南方极端异常冰灾更是引起了举国关注。许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对既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再加上奥运会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政策的提出,环境问题前所未有的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对象。于是,政府便根据当前我国白色污染严重、资源能耗大的现实,制定出了“限塑令”政策,并将其作为我国环保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那些大的环境问题,由于其表现极端恶劣、危害显著,最终为“限塑令”的出台提供了政策之窗。之前的环境问题虽然同样存在,但因为其表现强度较弱或者说发生频率低,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事件所提供的政策之窗及其短暂,决策者也难以把握。而近年来爆发的极端环境问题,经过媒体的报道活动,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再加上一些外部压力,政府才将治理环境问题提上了政策议程并制定了“限塑令”。更为重要的是决策制定者和决策参与者能够积极地抓住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趁机推进政策的制定。当政策之窗开启后,各利益主体纷纷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以推动决策议程,至此原先彼此分离的三个源流得以结合,才使得“限塑令”有了诞生的政治契机。
此外,溢出也在这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原先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双社会,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都应该将其归结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层次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政策议程的建立在客观上为“限塑令”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溢出机制。
总之,“限塑令”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者汇合的基础之上的,以政治参与者的及时把握时机为保证,同时受益于既已存在的政策议程的溢出机制。上述因素之间尽管有其独立性,但彼此之间却是缺一不可的。
3“限塑令”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正如上文分析,“限塑令”是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也符合多源流模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项政策的制定毫无瑕疵。相反,在整个信息流程中,因牵涉面广、信息失真、各方利益博弈、政策执行的技术可行性限制等,即使准确把握政策制定机遇,也难以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从“限塑令”开始实施至今,“限塑令”已经经历了两周年。这期间,“限塑令”既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同时政策执行中面临一些困境。
3.1“限塑令”实施的积极效果
根据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限塑令”最初实施阶段效果显著,广州“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天,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近四成;昆明“限塑令”实施第十天,塑料垃圾减少50%;西安在“限塑令”实施15天后,塑料袋使用量下降约50%-75%。随着“限塑令”的进一步推广,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进一步体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9年5月公布的数据,“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年,我国商场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75%左右,每年大约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原先处理塑料袋垃圾的费用。可以说,经济效益显著。
“限塑令”取得的环境效益更是无可估量,“限塑令””的实施直接减少塑料袋对环境污染,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限塑令”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了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3.2“限塑令”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限塑令”政策执行难集中体现在农贸市场上难“限塑”。
据重庆济溪环境咨询中心2008年5月公布的对成都地区“限塑令”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4%的农贸市场商家没有执行“限塑令”政策,仍然提供塑料袋,这些塑料袋是不收取费用或已经将塑料袋成本算在商品中成为隐形收费,也并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明文标价的要求。
农贸市场之所以会成为“限塑令”监管的死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贸市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监管难度。农贸市场不同于大的超市和商场,经营比较分散、流通主体过多。由此导致管理难度非常大。其次,我国目前还未落实完善的管理责任制,缺乏综合性治理手段,查处力度不够。
其次,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各农贸市场之间竞争较为激烈,许多农贸商贩为防止客源流失不得不供应塑料袋。此外,塑料袋生产厂商和农贸市场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由于生产塑料袋相对于环保袋而言成本要低的多,再加上原先很多大的生产商已经在政策强压之下退出了市场,因此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便抓住机会,积极填补市场空白。而农贸市
场又恰恰是塑料袋的硬性需求方,优惠的价格使得双方达成了市场默契,在这样的供需兼备的条件下,塑料袋自然有扎根在农贸市场上的动机。
再次,消费者面临环保与方便的两难困境。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在2009年8月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32%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没有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有38%的消费者认为缺少合适的替代品,35%的消费者认为“限塑令”影响到了自身购物的方便。而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9%的消费者还经常接受商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只有4%的消费者从不接受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该调查认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仍很欠缺。但另据调查显示,68%的公众对于“限塑令”政策是表示支持的。由此,可见真正制约消费者限塑的原因,不是公众欠缺环保意识,而是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依赖。同时,缺乏塑料袋的可替代品,再加上长期使用环保袋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消费者无法忽视的因素。
最后,公众对政策本身的质疑。尽管调查显示,民众支持国家采取的“限塑”政策,但对政策执行的实际导向持怀疑态度。“限塑令”自出台以来,就引起了广泛质疑。普通消费者对塑料袋收费制度一直持有异议,认为收费制只能促使供应商获利,甚至有人指出“限塑令”政策是让消费者买环保的单。在此种心理的促使下,消费者会欣然接受农贸市场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完善“限塑令”政策的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限塑令”政策的公信力和民众基础。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的消费者认为,“限塑令”有名无实,效果不显著。如何解决“限塑令”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完善“限塑令”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手段。既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关切,又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解决问题。
首先,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要将监管的重点集中于生产及流通环节,尤其是加强对农贸市场等流通市场塑料袋使用的管理。此外,还要注意加大对生产违规塑料袋的地下工厂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限塑。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监管责任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切断超薄塑料袋的运行途径,逐步构建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使用长效监管机制。
其次,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可通过舆论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进而形成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倡文明消费。例如,可以借“限塑令”实行两周年为主题,全面宣传“限塑令”,让公众真正理解政府限塑的初衷。同时,也应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限塑空间,例如借鉴国际做法,将消费者购买塑料袋的成本转化为环保建设费用,以一种新的形势反馈给消费者。
第三,提升“限塑令”的法律层次。由于我国的“限塑令”是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一个行政规范性文件,是一个政策的范畴,谈不上立法层次。政策一般用来临时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严谨性上比较薄弱。因此,若要建立长期的限塑机制,应当将限塑政策纳入到法律层次上去,使得“限塑令”真正有法可依。结论
总之,“限塑”是一项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其政策的过程是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形成的政策之窗的基础之上。但是,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政策之窗下的政策制定机遇总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任何公共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针对“限塑令”的政策缺陷,只要能够准确把握问题原因及问题本身,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会实现该政策的良性运行。参考文献
[1] 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86-188.[2]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1-323.[3]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18.[4] 胡建树,李茂华.“限塑令”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8,(10).[5] 邢秀凤,王琦,陶国栋.对“限塑令”政策效应的分析与延伸思考[J].生态经济,2009,(03).[6] 叶志鹏,孙亚勤,胡玉东,柯玲丽.对我国实施“禁塑令”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四个地区的实地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7] 道小蓝.塑料袋方便背后的隐患[J].现代保健,2005,(06).[8] 许锁林.浅论“限塑令”实施效果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04).[9] 韩丹.中国政府“限塑令”政策预评估——从商家应对和消费者偏好角度分析“限塑令”的环保效应[J].时代人物,2008,(05).[10]张建炜.“禁塑令”实施现状与环保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1]杨小芳,徐杰.杭州“限塑令”执行情况的民意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9,(12).[12]陈敬德.“多源流分析”:解读政策制订的新途径[J],管理学研究,2005,(03).
第二篇:限塑令之政策分析
“限塑令”的政策分析与思考
摘要:“限塑令”政策的实施对于控制我国非环保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大作用,下面将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限塑令”政策。主要从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公权力两方面去简单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限塑令、公共政策作用、公权力、改进。
一、“限塑令”的环境法律依据(文献综述)
首先,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宪法中规定了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环境保护具有绝对的法律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诚然,国家根据其保护环境的职能出台以保护环境为根本目的的“限塑令”是毫无争议,然而,对于“限塑令”的限制对象——仅仅是塑料购物袋,以及“限塑令”的实施方式---仅仅对消费者收费,社会各界颇有微词。其次,环境法的责任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是确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后果和不利影响的责任归属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内容包括: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即排污者承担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开发利用资源者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负有恢复整治环境资源的责任。“污染者付费”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据该原则,每一位公民既有监督、检举工厂等企事业单位污染环境的权利,也应承担起从我做起、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义务,同时要为自己造成的污染埋单。与企业超标排放“三废”要出钱治理一样,公民对自己生活排放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要掏钱,已经在多数城镇实行多年的生活污水收费,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之一。“限塑令”也是通过收费让使用塑料袋者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及塑料袋垃圾的处理费。再次,利用经济杠杆原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即使是在公众环境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经济杠杆措施至今还在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民的环境意识整体偏低、还不能自觉履行环保义务的情况下,经济杠杆就更显其必要。
二、“限塑令” 政策出台的背景
塑料袋的发明问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 因而被称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公正地说, 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由于成本低廉, “随用随弃”,塑料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的确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实惠。可是, 如果说当时人们为塑料袋的诞生欣喜若狂, 现在却不得不为处理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的塑料袋而煞费苦心了。科学已经证明, 人类在塑料袋中所获得的”随用随扔” 的快乐却是以塑料袋的不可降解、对环境造成持久污染为代价换来的。当今世界上, 塑料袋已被人们无奈地视为最可怕的“白色污染” 及 “人类最愚蠢的发明”。
200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 2008年 6月 1 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场塑料袋的革命,虽然其由于政策失灵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解决我国塑料袋大量使用和污染这一状况,但是它还是带来了很深刻的实践意义,并且在改进之后将会带来更好的收效。
三、提出问题: “限塑令”能否限制“白色污染”?
1.塑料袋的方便是众所周知的,在往常的生活中大家也深有体会。它的危害也同样是众所周知的,全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的庞大数量和它本身难以降解、难以销毁的特点,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些都不用一一说明,日常的生活中大家自己都清楚、也都知道。“限塑”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年塑料制品在人间诞生并走入百姓生活中时,有人撰文说“这是一场生活的革命”,意即塑料制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就说我们使用多年的菜篮子,就被轻便的塑料袋所取代,一经用之,便对她是那么地宠爱。她成本低廉,轻便灵巧还又方便耐用,操持家务的大爷大妈们早上晨练也就不用再受篮子赘累,活动完了还能捎上新鲜蔬菜回家,啥事都不误,一举两得。米面粮油酱醋盐,蛋糕面包方便面,无不能用塑料袋来包装的,难怪有人说她是一场生活的革命,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是实实在在的。但好景不长,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所带来的便利时,也渐渐感觉到她并非是那么十全十美的,塑料制品在百年内不能完全降解就是其最大的硬伤。当各色塑料袋随风起舞肆虐翩跹之时,成本低廉的塑料袋还要成群结队地加入进来,以至于在电视节目中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挂满了正在开花的树枝;听到了果园村民沉重的声音,这会让果树减产绝收的。从听说塑料制品不易降解到国务院限塑令的出台,期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在这期间,人们对塑料袋的信赖越来越强,在人们的脑海中菜篮子的形象恐怕只停留在了政府工程这个层面上了。但对此有所认识的人士也在自觉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数量而尽可能多地使一个塑料袋重复多次使用,但这必竟是少数人的自觉行为,以至于有人把这种行为也归类到了小资情调中的一种。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没有任何意识的,包括我们的政府,也就是在这次限塑令中也才见有所表示。首先是看到了政府在面对环保现实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的,其次是对塑料袋这一环保疾症有了重视。虽然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塑料的污染问题,虽然限塑令的实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几许不便,但我还是要为政府的这纸限令叫好。环保的路是漫长的,但政府的科学发展观已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带到了环保的路上,只要不停步,总是要向前行的。限塑令的出台,塑料袋的有偿使用虽然对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益,也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根本有两个概念,一是塑料袋的环保治理问题,二是民众的生活便利问题。窃以为,如何让民众既能保持目前的生活便利,又要让塑料袋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才是根本,也才是限塑令的最好延伸。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目前的高科技手段,政府要有大的投入和决心,生产出短期可降解的塑料袋或者是成本同样低廉的环保替代产品,这才应该是环保的根本。在嫦娥奔月神舟飞天的时代,解决塑料袋的环保问题,只要政府肯投入,对科研人员也能向“嫦娥”的科技人员在政治物质上一样对待,想来也只是一碟小菜的意思。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环保问题,除了塑料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污染源“电池”。人们对电池的污染就有了认识,有好多人也把自己废弃的电池收集起来,没有随意丢弃。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人们保留的废电池无人回收处理,没有任何部门对此上心,各地政府部门的宏篇巨著大手笔中,追求的是表面的流光溢彩,从来都没想到过废旧电池这类小事,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发展观”上的一件憾事。限塑令的出台,表明中央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态度,虽然是从小小的塑料袋入手,但由小见大,只要坚持这种发展发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但愿这纸限塑令能更新国民的环保习惯,能掀起一场治污染,促环保的新革命。
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四、“限塑令”之公共政策知识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作用方面来看,“限塑令”体现了公共政策中的导向功能和管制功能。①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即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哪些事和不应该做哪些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上看,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限
塑令”的正功能是可以减少环境的“白色污染”,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导塑料产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增强民众环保意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负功能是垃圾袋的环保问题。超市塑料袋的基本使用功能包括购物和垃圾收集。在实施“限塑令”前,超市购物提供的免费塑料购物袋回家后可作为垃圾袋使用;“限塑令”实施后,各超市、大卖场的垃圾袋需求量明显上升,垃圾桶中的超薄型黑色垃圾袋渐渐增多。同时,不可降解的质次价廉垃圾袋也借机涌入市场,成为另一种污染源。一方面通过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方式减少白色污染,另一方面垃圾袋塑料制品销量开始大增,这样一来,塑料袋的消耗总量并没有减少,不仅“限塑”难以达到明显的效果,也增加了市民家庭生活开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垃圾袋装化、定点定时不落地收集,它可以减少垃圾收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限塑令”实施后,在垃圾袋销量大增的同时,大规模“裸投”垃圾也开始出现。②管制功能。为了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的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管制和约束职能。包括积极性管制和消极性管制。“限塑令”虽然对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它的激励机制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替代品生产厂家激励不足,使塑料袋替代品匮乏,造成“限塑令”执行难;对环保塑料袋物流环节激励不足,优惠没有得到体现,使流通渠道不畅,市场缺乏替代品;“有偿使用塑料袋”法令条款与消费者“方便”理念相悖,难执行;对使用环保材料的消费者激励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消费者自觉“限塑”的积极性。
从公权力方面来看,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以收费限用塑料袋,这是有效利用公权力与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大众积极投入节俭省能行动的良好开端。实际上,公权力与公共政策是推动国民节约的两大法宝,在国外,塑料袋收费或向塑料袋征税早已实施多年。在中国台湾地区,马英九当年在台北市长任内,强力推行垃圾随袋收费行动,严格取缔非法丢弃垃圾,让台北市垃圾减量六成,堪称以公共政策促节约的典范。能源短缺的日本,自30年前能源危机之后,举国上下力行节约能源,尤其在“政策环保”上下足了功夫,使其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成为各国的楷模。因此,以公共政策推动国民节约,我们所须弥补的空白实在太多。例如,就“限塑”而言,利用税收杠杆,逐步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纸袋,这应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例如,民间现在广泛关注废旧电池的回收,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建立废旧电池的回收体系,鼓励企业参与。例如,被搁置多年的燃油税政策,也须尽快兑现,减轻高居不下的汽车燃油消耗压力等等。当然,在环保
行动上,变民间倡导为公权力“强制”,这不应是简单化和冷冰冰的;“强制”之外,政府需要以各种生动形象、深入人心的手法,广泛地宣传与号召,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在这方面,“限塑令”显然存在空白,因此许多民众虽然服从“限塑令”,但对于这一政策,仍有抗拒心理。一国之国民的环保意识养成,最终靠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改变,因此,在看到公权力的“硬约束”的同时,说服和教育公众,这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五、“限塑令”的实施效果及存在异议
(一)实施效果:在大商场、大超市,免费供应塑料袋的情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明显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量将更少。尽管“限塑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历经一年的实施也显露出了若干盲区:1.餐厅酒店类消费场所成为“限塑盲区”。《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商品零售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零售服务的各类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由于其中没有包括餐馆,一些餐饮企业明确表示还将继续向外带消费者无偿提供塑料袋。2.集贸市场的执行状况不尽如人意。由于集贸市场内商户多是零散经营,不便于管理,虽然有市场管理者指定的塑料袋,但大多数小商贩仍私下免费提供不符合厚度的超薄塑料袋。这些不达标的超薄塑料袋甚至也成为有偿的商品。3.超市里的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就目前而言,超市基本都是有偿提供塑料袋,大部分消费者都能自觉花钱购买塑料购物袋。但是,根据规定,超市里包装水果、蔬菜、瓜子以及一些生鲜食品、小食品的卷帘袋仍可免费提供。于是超市出现变相使用连卷塑料袋情形,一些超市的顾客会在食品区撕下卷帘带,然后将物品装入其中,当塑料袋使用。
(二)存在异议:1.不少公众认为,“限塑”成本不应完全由消费者买单,限制塑料袋使用是社会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本,生产厂家、商家、政府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在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链条上,商家处于源头,消费者处于末端。商家通过这种使用获得了隐性的利益,消费者只得到了理当获得的购物便利,使消费者几乎成为“限塑令”惟一的买单者有失公平。政府也不应该将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要实现环保的目的,政府应该从供给入手,即政府应该通过让生产厂家提高环保成本来减少“白色污染”,但是现在实施的 “限塑令”,显然是从需求层面进行控制,企图限制消费者的行为来达到限制污染的目的。“限塑令”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为需要购买的塑料袋价格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根本上遏制“白色污染”的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要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厂商。2.塑料替代品的环保性欠缺考虑。“限塑令”实施后,部分商家
转而以纸袋、无纺布袋作为替代品。然而,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塑料替代品的便利性,而忽视替代品也应当具备环保性。“以纸代塑”的问题在于,纸制品价格偏高,防渗、隔热性能差,同时又带来了新的环保问题。有数据显示,每生产4万个纸餐盒就需一吨纸浆,需砍伐300多立方米的树木,而造纸过程中又会对水造成污染。也就是说,即便塑料袋收费会减少其使用量,而大量使用纸袋的话,又会造成森林减少、河流污染的环境恶果,不一定能实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预期目标。同样,无纺布尽管可反复使用,但其耐久性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如此强大,实验证明一个无纺布袋最多可反复使用10次。而无纺布的清洗也较为复杂,由于无纺布表面凹凸不平,污渍附着力较强,所以很难一次清洗干净,而想彻底晒晾干,也比其他布料耗时更长。也就是说,使用无纺布袋的消耗量仍不少,且难清洗的特点会导致在清洗时浪费更多水资源。3.“限塑令”要求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但终端回收、上游供给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政府可以通过投入建立回收制度,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回收,超市等商家应该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把塑料袋销售利润用于塑料袋回收或者推广宣传公益环保。4.市场管理方的监管责任名存实亡。根据“限塑令”有关规定,零售场所的“限塑”,由市场管理者负责监督,工商部门对市场内的违法行为具有处罚权力。目前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主要以教育为主,只有严重违法行为才处罚。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针对“限塑令”的配套措施问题没有解决,不管是对于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商户最高罚款是两万也好,两千也罢,如果做不到让最广大的日常用户自动自觉的远离超薄塑料袋,不管罚款多重,顶风作案的肯定大有人在,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要想让“限塑令”变得更加有持续力,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市场管理。5.“限塑令”实施以来,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袋使用量锐减,小区垃圾箱内的塑料袋丢弃量也明显减少;但与此同时,没了免费塑料袋做垃圾袋,小区内无包装的垃圾开始慢慢增加。对此,垃圾的分类处理也提上议程。6.对“限塑令”的理解不应是狭义的,限塑不应当只局限在限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上,对其他造成环境污染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污染源也应当随着时机的成熟而纳入到“限塑令”之中。实际上,收费的塑料袋一样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如果可以找到更加环保且便利的替代品,“限塑令”则应当升级为“禁塑令”。7.最后,我国在环保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限塑令”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配套的法律措施。对生产中产生污染物的厂家,应该征收生态税或资源税。如生产塑料袋的厂家,在塑料袋的成本中就应该有一部分是治理污染的成本。同时,商家通过出售塑料袋而获得的利润应该纳入环保基金,政府也要为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改造和研发基金,帮助厂家生产出低污染、高品质的产品,这样就形成利益相关方的完善系统。
六、“限塑令”政策的改进与突破
(一)政策的改进:
1、加大“限塑令”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和环保部门应通过宣传强化环保意识营造实施“限塑令”的良好氛围,倡导更多的人支持国家环保政策,从而使“限塑令”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此外,超市作为塑料袋使用量很大的场所,也应积极地宣传环保知识。2、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政府机关执法部门要重点组织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以及商品零售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3、实行激励制度,施与部分奖励,发挥公共政策的积极管制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者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大家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替代品生产厂家的激励,对环保塑料袋物流环节激励等等。
4、倡导科学、合理、适度、文明的消费观念。消费者应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生存危机意识 提高其参与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环保意识和行动紧密结合。
(二)“限塑令”从表面上看,只是购物袋的简单置换,实际上却是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前奏。“限塑令”出台的目的不仅仅是限制人们使用塑料袋,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环保理念,让消费者改变非环保的消费习惯,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限塑令”是我国对公众的消费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环保的重大举措,从其宣传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限塑令”的颁布意味着在环境法中涉足消费领域的环保,笔者认为“限塑令”对环境法的发展有着以下启发和突破:催生绿色消费制度的建立;扩大环保公众参与的范围;增强环保中经济手段的运用;发挥绿色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
结语:要把“限塑令”真正并有效的实施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政府一些措施和奖励机制还要我们公民的自觉遵守与监督。在政府这些激励的基础上,加大使用环保节约包装袋社会宣传的力度,从和谐社会目标导向,从个人道德修养自律入手,营造“拒绝白色污染,自觉绿色环保”的社会理念。达到人人自觉使用环保包装袋,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良好风气。参考文献:[1] 吕永红.限塑令政策解读[J].百科论坛 2009.[2] 王鹏.超市限塑喜忧半 市场限塑监管难[J].中国包装,2009,(1):24-26.[3] 谢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高艺菁.从政策失灵角度对”限塑令”进行分析.中国学术期刊.2011.[5] 李丹.关于“限塑令”的思考.2010.
第三篇:限塑令调查报告
限塑令调查报告
限塑令调查报告1
一、引言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袋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广大中学生对白色污染知之甚少,环保意识淡薄,每天都在制造白色污染,使原本圣洁的校园受到白色污染的侵蚀。为了了解、解决校园白色污染的问题,我们对校园白色污染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尝试找出解决办法,使广大中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校园一片净土,促进桃江县的白色污染防治工作。
二、有关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
三、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45份,占9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2/3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1/3表示不清楚。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二化学教材对于白色污染有过讲解)。但仍有一部分(1/3)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
22.2%的人偶尔购买小食品,71.1%的人经常购买,只有6.7%的人不买小食品。这是因为,学生族很少有时间在家吃早饭,所以来学校购买食品充饥的人很多,而食品包装袋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请看以下的调查),这就为校园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你如何处理塑料袋?
上图显示只有7人(占15.6%)将塑料袋随地乱扔,而扔进垃圾箱的占80%,但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塑料袋进入垃圾箱中,因为据我们小组成员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了。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两位选择其他的同学中。一人表示会把塑料袋扔进视线所见的垃圾箱内。我们发现。校园内垃圾箱以前并不多,而且大多锈迹斑斑的,沉重、固定的老式垃圾箱十分不方便。不过本学期开始后,学校增加了垃圾箱的数量,这对于防治校园白色污染是有帮助的。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学校应教育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2)同学们不要随意扔垃圾,对随地扔废弃物的人讲讲环保的重要性。
(3)学校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4)增设垃圾箱,放在白色污染严重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5)设计一个环保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6)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现在校食堂使用的一次性饭盒就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饭盒,但仍在使用)。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8)学校不要焚烧垃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
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我们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首先,我们进行的工作是称量一个班一天产生的垃圾,分拣出垃圾的种类、白色污染(如塑料袋、塑料瓶等)所占比重为多少,以此来估算一中一天产生的白色污染物的数量。以高二某班为例,这个班一天所产生的垃圾约重2kg左右,主要成分是纸、塑料包装袋、塑料瓶、易拉罐、发泡饭盒及一些果核等。其中塑料包装袋有近100个(几乎全用于食品包装),5个塑料瓶,7个发泡饭盒,2个易拉罐(铝制)。不难看出,食品包装是校园白色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发现,纸张和易拉罐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且目前社会上也有回收废纸、易拉罐的地方。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上。
在学校的垃圾站,我们遇见一位拣垃圾的人,他把塑料瓶进行了回收。我们小组成员上前询问他回收的目的、价钱,而他没有回答。为了查询有关塑料的回收情况,我们小组特意利用课外时间对太原市各正规废品回收站进行了采访,可惜没有发现回收塑料的地方。最后,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我们得知:塑料是可以回收的,但不可以再利用来制造食品包装袋(因为造价高,不能保证卫生与安全),只可用作建筑材料或农用大棚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违规生产的个体小企业私自回收塑料废物,用一些有毒的有机溶剂清洗后再利用,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时,一定要将回收的塑料制品送到正规的回收单位。
四、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校园内是存在白色污染的,以一中为例,每天一中要产生4000个左右的食品包装袋,这会使多少亩土地丧失耕种能力!而且,学生对于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采取淡然的态度,这是不容乐观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若干年后中国还有没有可供种植耕作的土地?
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我们的建议:
(1)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我们所查的资料,我们建议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每一个班在班内建立一个小型垃圾点,将垃圾按纸类、塑料、金属(如易拉罐等)、电池、其他共五类分类收集。由于纸类、塑料数量较多,可以一天清理一次,另外考虑到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电池统一回收。
②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统一回收各班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小型分类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③学校应当设立一个评分制度,对垃圾回收工作开展得好的班级进行鼓励。回收的收入也可返回各班使用。
(2)应当看到,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白色污染,就必须在学生心中树立环保的观念,因此建议学校多多加强环保教育,如征集环保标志,举行环保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如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只有全社会都在讲环保,才会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
限塑令调查报告2
一、引言
“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危害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
20xx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xx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xx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为了了解城市执行限塑令的情况,我们对部分市场、商场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尝试宣传限塑令,使广大市民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城市一个整洁的环境,促进限塑令的宣传、执行工作。
二、
问题一:各大超市是如何应对“限塑令”的收银流程悄悄变化。实施“限塑令”,大卖场的收银通道要比过去增加一道程序——询问顾客是否打算花钱购买塑料马甲袋,这势必影响收银速度,那么大卖场是如何解决的呢?
据了解,沃尔玛早在今年3月份就开辟了“无塑料袋快速通道”,凡是自带购物袋的顾客可以在此通道快速结账,而需要购买塑料袋的顾客则在其它收银台结账,顾客分流后加快流通速度。
从20xx年6月1日开始,北方国贸等大型超市仍在“吃老本”,在超市的收银台,总可以看到收银员身边成堆的塑料购物袋。不过一段时间后,他们身边的塑料袋已大量减少。塑料袋不再是免费赠品,而是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为了响应“禁塑令”,各大连锁超市已经准备好相当数量的环保型购物袋。
问题二:限塑令您使用塑料袋是否减少了吗?
在超市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顾客都是带着自己的购物袋。
但那些被“限塑”的超薄塑料袋仍旧存在,许多厂家依然生产违规袋。实行“限塑令”后,菜市场有一段时间是按照规定执行的。可以肯定的它是“短命”的。不只是菜市场,类似早市、大市场等地的小商贩都用超薄塑料袋,“限塑令”也都被消解了。
问题三:对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认真贯彻执行限塑令,支持城市的环保工作。
(2)学校、社会应教育大家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限塑令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
(3)大家不要随意扔废弃物。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饭盒
(4)增设垃圾箱,放在塑料袋使用频繁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社区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6)设计限塑令提醒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认真贯彻限塑令的精神。
三、调查结论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 大家均支持限塑令,能认真执行限塑令,塑料袋及其制品使用量明显减少。
② 大部分市民对于限塑令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限塑令的具体精神不清楚,这需要有关部门增强环保方面的宣传。
③ 许多小商贩仍使用超薄塑料袋,“限塑令”没有贯彻到底。
分析
调查结论分析,大多市民都支持“限塑令”,许多市民甚至可以详细的说出其主要内容。从这一点我看到,通过媒体、报纸等传媒已经向广大市民宣传了“限塑令”。政府工作做的很多,可有些地方“限塑令”的落实情况并不到位。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家没大力贯彻“限塑令”,未能得到环保局、共商局等部门密切联合监督“限塑令”执行的'情况;其次,政府重点工作放在超市,超市工作已经很出色,但是农贸市场、
步行街、餐馆等场所仍旧使用较多的塑料袋,这些场所的监督力度不够;再次,政府源头控制不严格。最后,市民的环保意识也是影响“限塑令”实施的一大因素。
四、调查收获
总体而言,限塑令有不错的效果。凡事是需要时间的,我相信经过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塑料袋一定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一切得从教育入手,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养成环保意识。我们在从自身做起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从“限塑”到“禁塑”的愿望。
限塑令调查报告3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自20xx年6月1日起,我国“限塑令”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已经实施有两年多了,其执行情况究竟如何?老百姓对此项政策又持什么态度?“限塑令”对百姓生活又有何影响呢?
为此,我们利用暑假设计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走访了中山市内的几所超市、商场及菜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
从回收的份问卷中,我们了解到:知道塑料袋对环境有危害的占96.2%,且大多数人支持“限塑令”的实施;现在购物时会自携环保袋或多次使用的塑料袋的共占60.4%,会顺便买塑料袋的仍有30.2%,其中35.6%是忘记带购物袋的,而有26.4%的人认为买塑料袋比带购物袋方便;需要购买塑料袋的地方多为超市和正规商店,有54.7%的人在“限塑令”推广后仍遇到商家派发无偿塑料袋,且认为身边提供免费塑料袋的地方有很多的占41.5%;对于政府宣传使用的环保袋,有43.4%的市民需自行购买,由社区委员会派得的只占5.7%;对于“限塑令”的推广和实施,过半数的受访者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和保护环境。
如果单看这些数据,也许我们会认为只要坚持实施和推广“限塑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便能取得卓越的成效。但在实地走访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一、“限塑令”在商场、超市执行情况良好
自“限塑令”发布以来,壹加壹等超市、商场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且坚决彻底地执行着这一政策,使塑料袋的使用量明显下降,曾一度减少了80%,塑料袋价格多为0.2元为大号。消费者逐渐养成了自备购物袋或商品少时徒手带走的习惯。但近来塑料袋的用量却有回升的趋势,在我们观察的七批顾客中,只有十三位携带了购物袋,大多数顾客需要时都会购买塑料袋。其中多数认为“二毛钱不贵,没关系”,且收银员也会询问顾客是否需要购买塑料袋而不是环保袋,似乎这额外的收入商家也很乐见其成。
二、菜市场和小商小贩成“限塑”盲点
与超市相比,在菜市场“限塑令”根本难以实施。首先,由于菜市场中都是零散的商户,没有统一的购物出口,管理起来十分困难;此外,即使顾客自备购物袋,出于对食品卫生问题的考虑,各种蔬菜、水果、肉蛋类等生鲜食品仍要分开放置。因此,在菜市场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据调查,在菜市场的摊主大多知道有“限塑令”,但仍免费提供塑料袋实属无奈,“实在开不了口啊”“别家都不收,我还收袋子钱,谁会来我这儿买东西啊”,这是多数摊主的说法。
然而,如果按一个蔬菜摊位一天送出100个塑料袋来计算,200个摊位的一个中型菜市场一天之内就可送出0个以上,一个月60万个,一年则可能高达730万个。有专家曾测算过:如果全国有三分之二超市完成了“限塑”要求,那么一年就可以减少塑料27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如果农贸市场完成“限塑”,那么一年减少的塑料、节约的石油将不可想象。这些塑料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一只合格的塑料袋分解时间需几个月,而超薄塑料袋毒性大,在土壤里分解的时间需要2,如果采用焚烧的办法,则会产生大量严重侵害人体健康的二恶英等有毒气体。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推行“限塑令”的必要性既及其远大意义呢?
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有偿使用塑料袋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在利用经济手段治疗人们的白色污染“依赖症”。为进一步加强执行“限塑令”,我们小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限塑令”的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加大对“限塑令”的宣传力度,使自觉限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限塑”意义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存在少数市民是不知道、不理解、不支持“限塑令”的实施的,因此我们认为加大宣传依然十分重要。
二、加快低成本环保替代品的研制。
塑料袋伴随人们日常生活多年,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人们对它也是依依不舍。往日,人们多用购物后的塑料袋作垃圾袋,既不浪费这个塑料袋,也解决了垃圾暴露问题。据调查得知,曾有老人在即将实施“限塑令”时收集了200多个塑料袋以备后用。可见,塑料袋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不可忽视的地位。现在政府既下令要塑料袋“下岗”,那么加大资金投入研制出更多符合环保要求、低成本、人们乐于使用的替代品,便是从“限塑”走向“禁塑”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从生产源头控制“白色污染”。
必须严厉查处非环保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企业商,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销售的管理和监督,可实行塑料袋的资质生产制度,使生产企业自觉投入到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品研制、生产中。
四、加大监管力度,清除“限塑”死角。
针对菜市场等没有统一的购物出口的零售场所,有关部门可对市场开办单位进行监督,一经查实有违反“限塑令”的商户,即处罚市场开办单位,而市场开办单位对商户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对废弃塑料的回收、贮存和再生利用。
五、各超市、大卖场可开设“无塑料袋通道”、提供购物篮租用服务、自备袋子购物打折等便民惠民的措施。
这样既响应政府“限塑令”的政策,也为广大市民的环保行动打开方便之门。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限塑”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共识。无论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美洲、欧洲,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较多的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出台各种政策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袋。如:爱尔兰自20xx年启动“塑料袋税”,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15欧分,税收全部纳入环保基金。20xx年,政府又将购物塑料袋税提高到每个22欧分。实行“袋税”后爱尔兰人消耗塑料袋的数量确实下降了,但目前又开始反弹,这说明这一措施并非长久之计;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xx年3月通过了禁止超市、药店等零售商使用化工塑料袋法案,从而成为通过此类环境法案的第一个美国城市。法案规定,当地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生物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由此可见,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以减少“白色污染”、减轻环境压力,已逐渐成为世界共识。而中国除积极响应外,还应借鉴其他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根据自身国力和国情,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已取得最大成效。
毋庸置疑,“限塑令”对于环保理念的推动、国民环保意识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使得“限塑令”的实施意义已远超过“限塑”本身。而以实际行动来“环保”,引领人们走进“绿色时代”,将是实行“限塑令”的最大的成功。要从“限塑”到自觉的摒弃塑料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地去执行和维护。
限塑令调查报告4
说到“限塑令”,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它是从20xx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其主要内容是:1、从20xx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2、自20xx年6月1日起,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为了环保而发布的,可它对环保真的有用吗?我觉得,“限塑令”或许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妙。“限塑令”不再允许商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而改成收费了,而且收费标准远高于成本。一个批发价只要几分钱的塑料袋,要到消费者手里,就必须掏两到三毛钱。商家从中就能更多获利了。有些贪图小利的店家会不会给顾客多使用塑料袋呢?如明明只需要两个袋子,却给他用三个呢?而作为顾客来说,会不会因为一个塑料袋才几毛钱,多用几个也不到一元钱而不在乎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特地去了一趟海宁比较有名的大型超市——华联超市,做了一次实地调查。
下面是华联超市某周六下午四点左右,收银通道5分钟内购物袋使用情况统计表及统计图:华联超市5分钟内购物袋使用情况统计表购物总人数35人购买塑料袋人数26人购买环保袋人数2人自带塑料袋人数1人自带环保袋人数3人不使用购物袋人数3人 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购买塑料袋的.人明显居多,约占74.3%。而且我发现,自带环保袋的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年轻人普遍都倾向于购买塑料袋。我分析:因为中老年人比较节约,不怕麻烦,并且环保意识相对较强,所以自带环保袋较多。年轻人一没有养成随身携带环保袋的习惯,特别是男士,随身很少带包,所以带环保袋很不方便。二觉得塑料袋也不贵,而且碍于面子,生怕因为“连区区几毛钱也要省,太吝啬了吧!”而被朋友嘲笑。而环保袋因为价格比塑料袋高出十倍左右,因此也不受大家青睐。不用购物袋的,主要是购物量少。而一般到这类大型超市购物,量普遍较多。通过以上种种现象表明,“限塑令”还没有深入人心,或者说执行得还不够到位。大多数顾客用不用环保袋还是以方便为原则,用价格杠杆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效果还不够明显。需要更深入、广泛、细致的工作。
第四篇:限塑令调查报告
校园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一、引言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袋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广大中学生对白色污染知之甚少,环保意识淡薄,每天都在制造白色污染,使原本圣洁的校园受到白色污染的侵蚀。为了了解、解决校园白色污染的问题,我们对校园白色污染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尝试找出解决办法,使广大中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校园一片净土,促进桃江县的白色污染防治工作。
二、有关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
三、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45份,占9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2/3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1/3表示不清楚。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二化学教材对于白色污染有过讲解)。但仍有一部分(1/3)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
22.2%的人偶尔购买小食品,71.1%的人经常购买,只有6.7%的人不买小食品。这是因为,学生族很少有时间在家吃早饭,所以来学校购买食品充饥的人很多,而食品包装袋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请看以下的调查),这就为校园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你如何处理塑料袋?
上图显示只有7人(占15.6%)将塑料袋随地乱扔,而扔进垃圾箱的占80%,但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塑料袋进入垃圾箱中,因为据我们小组成员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了。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两位选择其他的同学中。一人表示会把塑料袋扔进视线所见的垃圾箱内。我们发现。校园内垃圾箱以前并不多,而且大多锈迹斑斑的,沉重、固定的老式垃圾箱十分不方便。不过本学期开始后,学校增加了垃圾箱的数量,这对于防治校园白色污染是有帮助的。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学校应教育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2)同学们不要随意扔垃圾,对随地扔废弃物的人讲讲环保的重要性。
(3)学校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4)增设垃圾箱,放在白色污染严重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5)设计一个环保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6)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现在校食堂使用的一次性饭盒就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饭盒,但仍在使用)。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8)学校不要焚烧垃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该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我们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首先,我们进行的工作是称量一个班一天产生的垃圾,分拣出垃圾的种类、白色污染(如塑料袋、塑料瓶等)所占比重为多少,以此来估算一中一天产生的白色污染物的数量。以高二某班为例,这个班一天所产生的垃圾约重2kg左右,主要成分是纸、塑料包装袋、塑料瓶、易拉罐、发泡饭盒及一些果核等。其中塑料包装袋有近l00个(几乎全用于食品包装),5个塑料瓶,7个发泡饭盒,2个易拉罐(铝制)。不难看出,食品包装是校园白色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发现,纸张和易拉罐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且目前社会上也有回收废纸、易拉罐的地方。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上。
在学校的垃圾站,我们遇见一位拣垃圾的人,他把塑料瓶进行了回收。我们小组成员上前询问他回收的目的、价钱,而他没有回答。为了查询有关塑料的回收情况,我们小组特意利用课外时间对太原市各正规废品回收站进行了采访,可惜没有发现回收塑料的地方。最后,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我们得知:塑料是可以回收的,但不可以再利用来制造食品包装袋(因为造价高,不能保证卫生与安全),只可用作建筑材料或农用大棚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违规生产的个体小企业私自回收塑料废物,用一些有毒的有机溶剂清洗后再利用,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时,一定要将回收的塑料制品送到正规的回收单位。
三、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校园内是存在白色污染的,以一中为例,每天一中要产生4000个左右的食品包装袋,这会使多少亩土地丧失耕种能力!而且,学生对于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采取淡然的态度,这是不容乐观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若干年后中国还有没有可供种植耕作的土地?
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我们的建议:
(1)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我们所查的资料,我们建议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每一个班在班内建立一个小型垃圾点,将垃圾按纸类、塑料、金属(如易拉罐等)、电池、其他共五类分类收集。由于纸类、塑料数量较多,可以一天清理一次,另外考虑到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电池统一回收。
②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统一回收各班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小型分类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③学校应当设立一个评分制度,对垃圾回收工作开展得好的班级进行鼓励。回收的收入也可返回各班使用。
(2)应当看到,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白色污染,就必须在学生心中树立环保的观念,因此建议学校多多加强环保教育,如征集环保标志,举行环保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如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只有全社会都在讲环保,才会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
第五篇:关于限塑令调查报告
关于限塑令调查报告
一、研究课题
关于“限塑令“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项目:
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国务院颁布的“限塑令正式开始”生效。对市场上,“限塑令”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三、课题背景简要说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四.调查对象
雉城镇范围内各大超市售货员、菜市场小贩及周围居民点部分居民。
五.研究目的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
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知道群众关于“限塑令“的看法。
六、调查时间:2010-8-25日8:00~~15:00
七、调查人员:湖州十二中七年级(11)班 宋周长兴二小六年级赵周若凡
八、调查方式:口头询问及查找资料等方式
九、综合信息反馈
(一)、超市和商店
我先来到了华润超市,问过几个营业员,关于限塑令的事,大家都说早实行了,现在顾客要塑料袋得自己掏钱买,小袋0.1元一只,中袋0.2元,大袋要0.3元一只呢!每天用塑料袋的人还是有不少,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失落。当被问及是否知道限塑令时,绝大部分表示知道,只有极个别表示不清楚。有大约80%支持这一政策并认为此举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不支持者认为此政策可行性不大,不好执行。理由主要是此举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要想从根本上
断绝塑料袋的生产,难度挺大,因为大大小小的加工点在中国数也数不清;其次是给商家和顾客带来很多不便。
各商店对是否收费问题持保留态度,主要是看物价局的规定。除少数商店不清楚此政策外,大部分都在积极联系生产符合规定的塑料袋厂家。
部分商店还建议消费者使用环保购物袋(布袋)或竹篮类购物并愿意与消费者共同承担购买此种购物用品的费用;同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小宗物品时尽量不要再索要塑料袋。
下面是调查情况一览表:
(二)塑料袋批发市场
我们在龙潭湾批发市场看到,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一些专门批发塑料袋的商贩也开始“转变思路”,原先放在摊前的各种颜色的超薄塑料袋已经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的厚塑料袋。
在两处摊位前我们看到,其中一家虽然还有一些各色的超薄塑料袋,但比以前已经少了很多。“虽然现在我们还没听到消息到底让不让卖,但已经不敢多进货了。”这名摊主介绍说,虽然以前批发塑料袋给自己带来的收入还不错,但现在国家有规定了,所以,自己也只能改变思路,不会“顶风作案”。
和这个还存有少量超薄塑料袋的批发商比起来,另外一家专门批发环保购物袋的商家似乎“禁塑”得更为彻底。“价钱确实是比以前贵了,但这种明显比以前那些厚不少,用着也结实啊。”对于一些想要批发塑料袋的人,女摊主忙着解释。在她看来,自己这也是变相地宣传环保,让大家更接受环保塑料袋。
(三)农贸市场
批发的忙着“转变思路”,使用的等着“静观其变”。和塑料袋批发商对于“禁塑”的重视比起来,我们在各农贸市场所看到的情况,却是大相径庭,而对于已经实施“禁塑令”的说法,小贩们也并没放在心上。显然,农贸市场成了“禁塑”的盲区。
下午,我们在中心场里看到,由于正是买菜高峰段,小商贩们都是忙个不停,而就挂在摊位前的塑料袋也被他们一个个免费送给顾客装东西用。“在调查过程中,一队员问一名摊贩:“今天不是不让送免费塑料袋了吗?”该摊贩回答:“我这是方便老百姓啊,不给塑料袋他怎么买菜呢?” 采访菜场管理人员是了解到,因为现在每个塑料袋两毛钱,但为了这两毛钱,他们往往要向消费者解释半天,仍有人不理解。还有消费者听说塑料袋要另外收费,竟扔下已经称好的菜扬长而去。
随后,我们走访了海兴桥菜场、北门菜场和仓前街菜场等几家农贸市场发现,对于即将实施的“禁塑令”,小商贩们都没太当回事。
十在这次调查中发现:
(一)、环保袋的好处
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有很多,使用环保袋,即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染;而且环保袋的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最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寿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环保袋好处多多。
(二)、购买塑料袋的原因
超市有偿提供的塑料袋价格在0.1~0.3元之间,环保袋的价格则在3~5元之间。一次购物,人们所需用塑料袋的个数在2~5个之间,用环保袋一般是一个就够了,少数买的多的顾客,需要2~3个。由于“限塑令”实施不久,人们购物还未养成自带的习惯,如果去购物时没有自带环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再购买一个环保袋需要花3~5元。这是少数人依旧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为忘了带而买环保袋,反而提高了购物成本。而且环保袋不方便对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类,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杂的放在一起,如果购买的商品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变形。
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篮子、布袋购物,也没觉得不方便。
但也要确实认识到以前商品的种类不如现在的繁多,人们的购物需求不同。现在的人,往往习惯于把几天内所需的商品一次性买齐,所以环保袋的设计上也需要改善,并不是越大越好。
(三)、环保意识的强化
相较于“限塑令”实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57个被调查者中有38个使用自带的购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费者群体至少下降了6成。有些没有携带环保购物袋的市民在购买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时,也都已经不再用塑料袋盛装,他们会选择手捧,或怀抱的方式
从这些现象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塑料袋带来的危害,虽然长久以来的习惯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是会有意识的去减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环保袋就已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塑料袋会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也会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现。
(四)、“限塑令”施行中的阻力
和超市严格执行“限塑令”相比,菜场执行情况要差得多。由此可见,在超市商场以外的农贸市场以及水果摊位,“限塑令”并没有起到很强大的“限塑”作用。
“限塑令”不“限塑”并不能够说明“限塑令”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反而更能够体现出环境对“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从硬性规定到人们自觉执行之间的距离。
(五)、减少施行阻力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与问题同时产生。要使“限塑令”施行过程中的阻力减少,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了几点:
1.继续加强对“限塑令”的宣传,使限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2.从总体上加强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3.要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从生活习惯的各个方面出发,制造更便利时尚的环保购物袋;
5.鼓励各个事业单位施行不违背于“限塑令”的实际措施,等等。
十一、总结:
据调查,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超过三十亿个。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场所之一,虽然商务部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从6月1日开始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
购物袋,也不得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货商店、菜市场、水果摊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三倍,而生产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至少13000吨。这些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卫生。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手段之一。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限塑令”的实施将使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至少三分之二。有专家表示,我国实行“限塑”,是利用经济手段治疗人们的白色污染“依赖症”,最终实现由“限塑”到“禁塑”。而现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过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把自觉摒弃塑料袋变成习惯。另一方面,还是要找到既能兼顾百姓生活便利,又环保的塑料购物袋替代品。对于老百姓来说,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虽然眼下的“限塑令”给市民带来了些许不便,但从长远考虑,合理的使用塑料购物袋,逐步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总量,可以从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但是,“限塑令”是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法规来达到“限塑”的目的,要从“限塑”到自觉的摒弃塑料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去自觉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