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政绩考核引导“看得见的手”
摘人民日报2010年1月20日
《让政绩考核引导“看得见的手”》
新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宏观调控不可或缺。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应发挥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让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手”。
众所周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一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能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整合理配臵的作用。二是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主动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改善供求关系、优化经济结构。政府宏观调控是否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是否科科学合理。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需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政绩。即各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业绩。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关键应看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能力如何、成效怎样。当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这不仅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着力点和目标,也应当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是由人来制定的,也需要通过人来贯彻实施,这其中领导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如何进行相关的决策和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是否科学有效。而要促进领导干部在制订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做到科学决策、有效落实,就应发挥好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应当看到,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地方部门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强调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显性指标”,导致有的领导干部“见物不见人”,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重视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顾实际需要,盲目贪大求全,大上高污染、高耗能、见效快但安全性、可持续性差的产业和项目,大搞“大广场”、“大马路”等政绩工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财力、物力。这进一步凸显了树立正确政绩观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宏观调控的基本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今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一系列具体部署、举措,以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为根本依据,进一步树立正确理念、完善指标体系、规范程序内容,使政绩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不但能反映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而且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坚持把相关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通过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政绩考核要引对路,指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要看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能力如何、成效怎样。
第二篇: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
《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先查阅了一下作者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的基本信息了解到,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企业史就是由他开创的,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也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母亲是杜邦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父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海员,同时他的曾外祖父是管理学史上,很著名的美国铁路杂志的主编亨利—瓦农—普尔,他留下的遗产包括当年铁路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对钱德勒研究企业史有很大的帮助。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逐渐形成了他的学术风格。
1971年的时候,选择了被哈佛大学重新召回研究生院,负责企业史研究,1977年,他出版了《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通过引证大量的史料来揭示美国企业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变化。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概括了自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原理,一直以来被此后的经济学家奉为经典。而钱德勒首次提出美国现代的工商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经理人员的生兴起,传统的家族小公司已经被由支薪经理管理的大企业所取代。这时仅仅靠市场——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自身调控是远远不能很好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的分配的。所以钱德勒适时提出了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调控。
这本书以时间为序,一共有四个部分,从传统的美国企业生产和分配过程讲到现代工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企业机构和管理层的历史。而钱德勒使用历史事实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也很有说服力。
第一部分是传统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时间范围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但公司的规模和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仍然由所有者管理,遵循着传统的商业习惯,以传统的方式经营。同时出现了机构的专业化和商人职能的单一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蒸汽时代,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生产力,交通运输业和科技的发展。老式的大规模生产形式——大农场仍然沿袭传统的形态。农场的监工出现,这是美国最先出现的支薪经理。而新式的大规模生产形式——纺织联合工厂的出现成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为之后的大量生产提供基本模式。但这种形式仍是将其中生产过程内部化的结果,而不是对劳动实行专业化和分工形成的。还有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这是现代工厂的另一个原型,也是现代工厂管理的起源。他的主管罗斯维尔-李上校建立了会计核算和检查监督方法。这些管理方法和程序在当时可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已经为后来的工厂管理实践者们吸收并加以改善。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产关系变化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新的生产形式的诞生和管理思想方法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些出现的新的变化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尽管有的在当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但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讲的是运输与通讯的革命。是指美国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头10年左右,电报和铁路的出现为现代工业企业提供了迅速、可靠、及时的运输通讯方式。这对美国即将到来的大生产,大分配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大工厂和营销企业的标志。从19世纪30年代末期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的修建进入繁荣期和高潮,从纽约出发耗时6星期以内的范围逐渐从美国的东部扩展到全国。同时铁路和电网公司本身就是美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工商企业,大批的支薪经理被雇用,大规模的内部组织机构建立起来,财务和统计报表制度也最先被使用,来监督和评估经理的工作。与此同时,铁路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对付这种竞争许多正式的联盟——卡特尔建立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要想实现共赢必须先学会合作。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索尼和爱信立,这两家公司都是很强大的公司,但在手机领域却不怎么理想。在他们强强联手之后实现了市场占有率世界第四的排名。再回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再回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由于这种合并的系统太大,而导致有效的内部管理无法实现。而在通讯方面建立了垄断性质的全国性通讯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信息的传播。
第三部分讲的是分配和生产中的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大分配和大生产。各种采购和销售组织利用铁路,电报轮船和邮政来分配产品,协调各种产品的流通。从而提高了流通的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改善了分配系统。这种分配系统的改善使得原料和成品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大量的流通,从而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大规模生产又要求更高的生产技术的突破,生产技术突破之后产量会大幅增加,因此为了协调生产过程,公司需要雇佣专业的经理人员来管理。从而就发展出了现代工厂的流程和组织。这种新型的工厂系统在各行各业里面迅速扩展。如机械化工业,提炼和蒸馏工业,金属生产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许多公司成为了一种多功能和多单位的企业,他们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将原料和半成品的采购和制成品的营销也纳入了他们的活动范畴。他们介入了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流程,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同时公司的管理也趋向科学化,如泰勒提出的用科学方法确立标准工时和产量。各部门的职能分配趋于清晰,流动装配线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很多新的职业开始出现,如培训工厂工程师成为了专门的职业。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现代工厂系统的发展是极为迅速而在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新的运输和通讯系统带来的高速度和各种工厂技术的提高,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部分讲的是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便形成了现代工业企业。这是将能力的经济性,高速度的库存和现金流量大相结合的第一批企业,他们可以独立地完成制造和销售一个产品所需要的许多程序。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的有形的手已经取代了市场的无形的手。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无形的手来协调的话,非常有可能出现贫富差距过大,企业不正当竞争,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然而而从原料的供应者到零售店到最终消费者,将这一过程内部化并且通过管理来协调和控制的话,就可以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规划自己的供应计划。这样相应的因库存较大而消耗的资金就会变少,不仅企业的成本下降,利润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也是增加的。同时大企业互相合并,以期获得更高利润。19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有两次合并高潮,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当然这种合并有利也有弊。很多停留在控股公司阶段的卡特尔出现了财务困难。除此之外,尽管价格适当,还是有很多竞争者,然而横向合并的代价又很高。只有一些转变策略积极进行纵向合并的公司实现了节约成本和防止新的竞争者加入。这一段美国企业的发展在我看来是一个垄断的发展过程。各种公司都想实现行业垄断,因为这样就可以控制价格实现更高的利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消除竞争实现垄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这个行业内总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分割有限的资源和利润。虽然传统的竞争状态不利于企业了解市场信息和充分控制市场价格,但对于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来说效率是最高的。
第五部分讲的是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和成长。到第一次大战时现代工商企业就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完善和管理的职业化。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衰退给许多的公司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大型的工业企业开始认识到组织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并积极地进行改进。这使得经理人员阶层更加的专业化,除此之外,采用分支公司的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工业企业发展起来。多样化这一战略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当一种产品因经济危机销售情况不佳时,企业仍可以通过其他产品的销售提高利润,弥补亏损。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危机而不至于破产。纵观全书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美国各种工业的大量史料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工业企业的诞生及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感受到“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适应时代变化,这为我国当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第三篇:看得见的手 读书笔记
《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
工商管理5班 彭斐 2012201629
亚当〃斯密曾在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把自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原理概括得淋漓尽致。此后的经济学家一直在围绕“看不见的手”建立学说体系。可以说,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几乎权威而不可臵疑的,他的理论似乎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钱德勒却对这座“高峰”发起了冲击和超越。
钱德勒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目的是考察正在变化中的美国生产分配过程,以及生产分配的管理方式。本书所讨论的主题就是“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由于获得了原先为市场所执行的功能,现代工商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强大的机构,经理人员则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决策者集团。”他在该书前言中列举了为什么管理协调“有形的手”取代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八个论点。我将其概括如下:
当成立现代商业公司更加有利可图时,现代企业公司就会大量取代传统小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点有二:1经营单位内部化,即将几个经营单位的活动交易整合,每个单位由专职的支薪经理所管理。它有一套自己的会计账簿,账目的检查结算可与总企业分开来进行。从理论上说每个单位都是作为独立的企业而运转的。以节约成本提高收益。2形成管理层级制,是的管理曾更为技术化,职业化,也更为持久,实现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管理层改变了传统企业活动由市场决定的局面,改为由中层经理人员协调,高层评估和进行未来预期。大企业的产生,也改变了整个经济的架构。市场依然保持了他决定商品生产的职能,而企业负责协调连接过程。由于现代企业有助于利润的提高,因此得以长期存在发展下去。
书本内容: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之前的传统生产和分配过程,在这一阶段,在欧洲殖民地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美国经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没有新建立的经济制度,也没有发生工商业经营方式的革命。其特点是商人的职能逐渐变得单一,公司由合伙经营逐渐转为股份公司,实现了贸易专业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对于珍妮机的改进使得棉花需求大增,风险也由此增大,佣金公司出现,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金融运输行业的发展。
我的收获:从历史角度看,科技,交通运输的发展往往会引起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火车轮船产生,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等。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对铁路、矿山、造船、机械、纺织、军工、能源等新兴行业空前巨大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匠银行的古老低效和极为有限的融资能力之间产生了日益强烈的矛盾,所以在工业革命期间,纸币发行总量首次超越金属货币,股份制银行大量兴起。而经济贸易的发展又会提高人们对科技和运输的要求,又会反过来促进其发展。所以,经济贸易与科技交通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书本内容:1840-1880年,以铁路和电报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工商企业开始形成。钱德勒特别强调了铁路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深远影响:为了安全可靠地运营,铁路公司是历史上第一批雇用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练的职业经理的企业,发展了最早的管理层级。它的需求也导致了美国金融业和建筑业的根本变革。修建铁路需要大量资金,于是股票大量发行,交易活动兴旺,同时促进了会计成为独立学科。在面对成本过高,竞争激烈的情形,铁路公司通过合作控制竞争和结盟合并实现了生存。
我的收获:当市场竞争激烈之时,企业往往通过恶性竞争来击垮对手,然后确定自己的生存地位。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的企业也往往元气大伤。这时,企业不妨通力合作,共同通过技术管理的标准化,相互妥协让步来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争取更大的利益。比如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银行家们是相互竞争的,然而为了《美联储法案》的顺利通过,为了在美国争取更大利益,他们还是联合起来,使用了细密周全的计谋,迫
使法案通过,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权。虽然这些金融巨鳄严重伤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过于冷血甚至卑鄙,但这样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能够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做法,值得企业家学习。同时再看微软与苹果的状况亦是如此。1996年苹果到了破产边缘,此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微软却宣布投资1.5亿美元和开发Mac版Office,使苹果在1997年恢复了生机。作为回报,微软可持有苹果部分不具投票权的股份,苹果将撤回对微软的法律诉讼。如今回头一看,微软当时对苹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态度。由于微软IE浏览器正同竞争对手Netscape展开激烈市场争夺战,美国监管部门已决定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出于改变公司形象需要,微软向苹果示好并在合作条款中作出了让步,这样不仅是苹果转危为安,微软也得以度过难关。
书本内容:始于188o年左右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阶段。那时的生产企业开始把大批量配售活动结合进自己的经营过程,现代工现代业企业由此而生。这种成长通过两种途经进行:(1)一些小的单一业务的企业直接向前结合,建立它们自己的全国性和全球性销售网络以及采购组织,并向后结合取得自己的原料来源和运输设施。(2)其他企业则是先通过横向合并,许多家族或个人拥有的单一企业,实现生产管理的集中化,然后再向前和向后结合。美国烟草、麦考密克收割机、胜家缝纫机等企业通过前一种途径成长,而标准石油、通用电气、美国橡胶、杜邦炸药等企业则是通过后一种途径。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正是从第三个阶段
开始的,它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协调生产和分配上的高通过量的需要促使企业大量雇用职业经理,从而促进了管理层级的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导致领取薪水的职业经理逐渐控制了企业的管理。管理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基本完成。从历史过程看,美国的交通运输革命导致了一个大陆级市场的形成,从而为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销创造了经济合理性。他说:“基本的组织创新是对协调和控制高额通过量的需要的反应。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更主要地是来自通过量在数量和速度上的提高而不是工厂规模的扩大。这种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来自结合和协调通过工厂的物质流量的能力,而不是来自工厂内更高程度的专业分工。”由于获得生产过程的高通过量需要保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稳定,所以生产上的速度经济还对企业产生了纵向合并的压力。又由于保持高额通过量需要管理结构的协调和控制,所以在集中化管理下的纵向合并导致了管理革命的发生。
我的收获:家族企业有其积极意义,比如创业时期的积极性,和目标一致性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当企业步入正轨后,家族企业就会暴露出许多弊端。比如,任人唯亲使其他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导致人才流动频繁和人才流失严重。所以在必要的时间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更多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优秀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放出管理权不会使领导者损失利益,反而有助于企业长治久安和长远利益发展。
再回到开头对于斯密和钱德勒的比较。钱德勒的理论是对斯密的挑战,然而并不是对他的全盘否定。在一定意义上,钱德勒确实同斯密不一样。斯密的理论从本质上而言是否认管理的,他强调的是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价值规律对企业经营进行调节,他反对国家的外部干预,主张把调节机制交给市场,由市场来控制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斯密强调的是企业外部的“自发秩序”。而钱德勒完全相反。他强调的是通过管理活动来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以管理活动部分替代市场机制。他主张的是企业内部的“人为秩序”。然而,在理论方法和逻辑前提上,钱德勒严格遵循了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理性分析方法,遵循着斯密开创的经济学研究途径。他强调大型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能取代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在管理机制比市场机制能够产生出更大的生产力、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比市场交易成本更为低廉的情况下,“看得见的手”才会发挥作用。钱德勒的“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说,凯恩斯经济学是从国家干预角度对斯密经济学加以调整和修正,那么,钱德勒企业史则是从经理协调角度对斯密经济学加以补充和发展。钱德勒的“经理资本主义”,同斯密的“市场资本主义”相比,恰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斯密以市场逼进企业,钱德勒以企业拓展市场,而并非针锋相对。
第四篇:2011政绩考核
2011政绩考核完成
情况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监局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为重点,紧紧围绕“减少一般事故,扼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大事故”的工作目标,在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一、承担市、区下达指标及自定指标完成情况
(一)今年全区无一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2011年通过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和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二)深入贯彻实施《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今年,于9月8日、9日开展2011年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规模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等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培训各类人员200余人,使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区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加强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整改与监控工作。建立、健全重特大事故隐患登记、报告、整改和销案制度,为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安全预警提供基础,各类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为100%。
(四)以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为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整顿和规范安全生产秩序,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2011年对全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00余次,排查事故隐患300余处,其中无重特大事故隐患,签发整改指令书54份,停产停业整顿企业19家,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对高危企业中直管矿山企业和危化企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检查,非直管建筑行业每月至少一次。
(五)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中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指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年初组织考核组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看档案和座谈的形式对去年签订责任状的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区属企业进行了认真考核,对各单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通报。
(六)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排查出的重大特大事故隐患,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督查整改。2011,全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七)消防安全为我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2011在我局与消防大队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未发生火灾事故。
(八)我局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任务,按照区工委、管委要求,迅速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小组,使工作落实到位。
二、部门主要业务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责任,注重执法程序,确保每一起事故和隐患的查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
(二)围绕重要时期、关键部位,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检查和整治促稳定,不间断地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国庆安保”等专项检查活动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积极发挥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的作用,对排查出的重大特大事故隐患,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督查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根据《安全生产法》和《锦州市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试行办法》要求,建立了责任落实制度和企业事故抢险保证金制度。通过对高危行业存储风险抵押金的宣传和落实,使全区高危生产经营单位风险抵押金缴纳率达100%。
(四)加强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一是认真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重大危险源的底数,为强化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资料全部录入微机建立了档案,进行动态监管,有效改善了重点领域的安全状况。二是建立完善了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和危化、非煤等专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今年,分别组织锦州万友机械部件有限公司、锦州华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装箱(锦州)有限公司和锦州市燃气总公司天桥液化气站等四家企业开展了作业场所消防火灾应急救援和疏散逃生演练,使参与演练的400余名企业员工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以及掌握逃生的本领,增强了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组织笔架山小学的36个班级、1700余名师生开展地震、火灾应急处臵和逃生自救疏散演练,切实提高了学校防范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了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安康杯”
竞赛系列活动。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的总体部署,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文化,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日当天,共设立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栏30多个,发放传单3000余份、悬挂张贴各类安全生产宣传横幅和标语500余条。
(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一是加强对安全监管人员的理论业务学习,努力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事前防范能力、突发应对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今年,我局先后派出多名局内安全监管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专题业务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了监管人员的行政执法能力。二是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
(七)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开展事故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八)2011年,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全区未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九)进一步加大“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宣传力
度,鼓励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安全生产举报工作,深入开展“12350”宣传月活动。积极协助信访、政法等部门做好群众上访、社会稳定等工作。今年,安全生产领域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三、2011年党建工作
今年以来,在区工委的领导和区工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我局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贴安监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思想建设,紧紧围绕创建 “学习型机关”活动,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使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2011年局党支部共召开党支部党员大会4次、党支部委员会4次、党小组会6次,举行党课学习4次,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1次、基层组织民主生活会1次。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班子成员带头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新党章、十七届五中会议精神及国家、省、市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正确地领会精神实质,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局党支部把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个结合”,使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一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廉政准则》结合起来,使“创先争优”活动能落到实处。二是把“创争”活动与党员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党组织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党员学习管理,通过利用宣传栏等工作空间和渠道,搭建党员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三是“创先争优”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四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我局实际结合起来。我局坚持党员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以党支部为中心,带动全体同志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三)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特别是业务分工问题一律由局党支部会讨论决定;二是加强工作沟通,班子成员相互交流各自分管工作开展情况,使党政班子成员全面了解全局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利于班子成员的工作沟通和配合协调;三是加强思想交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定期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以及班子成员之间谈心活动,交流思想,相互勉励,共同促进。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班子各成员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负起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
要求,结合我局安监工作实际情况,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本局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是局党支部逢会必谈廉政建设,要求局全体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杜绝职务犯罪,重点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制和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上。
四、存在的不足
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民的安全意识不够强。违章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在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方面,部分群众对农用车非法载客的危险性认识模糊,农用车非法载客屡禁不止。特别是由于区内路况的改善,行车速度加快,老百姓安全意识跟不上,时有事故发生。二是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难落实。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投入不够,安全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设施不规范,导致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各类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竣。主要表现在安全隐患多,整改难度大,安全生产事故仍处于多发态势,安全工作压力很大。
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五篇:政绩考核
【背景材料】
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政绩考核问题的学者,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的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
【习题】
针对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字数在1000~1200字。
【范文】
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
中共十七大以来,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
在原来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国家积极出台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GDP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核中更加重视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这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
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绿色GDP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自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晴雨表”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公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主要采取并列式论述方式,分头展开论述。文章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畅达。文章开头点明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为下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文章第二段将原来的政绩考核标准与现在新标准相比,凸显出现标准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表明新标准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问下面具体论述中心论点——“加强政绩考核机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
文章的三、四、五段为重点部分,也是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绿色GDP,建立民意调查长效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这几方面来保证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体现出措施的严密性和可行性,显示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
文章最后将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和“以人为本”和党的执政能力相联系,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了文章高度,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