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修学习
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题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里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实践的行为者,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
2.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3.教师角色转变的实现 提倡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多”,即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其实这“三多”,就是教师对自身角色转变的一种观念和认识。
专题二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2.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数老师缺乏有情趣、高质量的业余生活。“阅读危机”的问题。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来看,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种快乐的体验,没有一种情感享受的话,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做教学参考书给的一些习题和答案的层面上。语文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是以考代评。
专题三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
1)抓好指导学生读书这一根本环节2)指导学生加强日常的积累。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始终强调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在运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这一思想。3)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在自身修养中实现专业发展,要坚持读书也研究
1)随教而读。随教而读是什么,就是结合自己要教学的内容,开展自己的读书活动。2)随教而写。归根结底,主动发展的意识是关键。
第二篇: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模块六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广大语文教师是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主体。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本模块将讨论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职业角色的变化,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语文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
专题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本话题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好教师被动地执行的。只是被动地完成别人既定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所以说,从课程设计者、课程标准制定者,以及语文课程论的专门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系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让理想的课程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成鲜活的语文课程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
在讨论学习主体、课程主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课程标准里面有一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就可能这样理解,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什么事都要围绕学生转。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这堂课我没处理好,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是主体”的概念理解错了。课程标准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当然将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课程论的概念,但是实际上它来源于哲学概念。在词典上,“主体”有三个意义。第一个就是“主要部分”,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个就是哲学概念,是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第三个是法律上的概念,是某一项行为的责任人,如赔偿主体、执行主体等。我们这里谈的这个“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应该指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行为人就是主体,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句话课程标准里面没
说,因为怕说了以后引起糊涂。其实教师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个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是教学的主体。
所以,关于“主体”的概念,应该在哲学层面进行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里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实践的行为者,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离开具体的情境说“以学生为主体”,就会产生一些糊涂的认识,就可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问,以学生为主,那么以谁为次?就要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次要地位上,就要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领者的角色发生冲突。在实践中,教师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担负着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责任,所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师地位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动摇的。在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这是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从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这个角度理解教师的地位。但是,教师具体教学的层面,在学生学习的层面,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给他们安装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规律,掌握技能。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我们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方式当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
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承担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因此说,教师承担着复杂的角色。更为复杂的是,教师的角色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框架当中,因此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状况。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是这个角色,承担这种职能,一会儿到另外的一个情境下,他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角色,承担另外的一个职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师如何作为一个革新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经常在思考教育,思考着是不是要改革,如何改革。但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考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培养人才,老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的难题,开辟一条心情愉悦的创新之路。在教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在新旧观念碰撞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个革新者的姿态出现的教师。这些教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认为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人。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他愿意和学生分享人生的体验,鼓励学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发展。
3.教师角色转变的实现
教师角色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在转变自己角色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新旧观念碰撞的痛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当中,首先要变革的是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我们要树立转变角色的意识。有一位老师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提倡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多”,即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其实这“三多”,就是教师对自身角色转变的一种观念和认识。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就要深刻认识改革的意义。我们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改革是生活的常态,不改革才可能出现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改革,这可能决定我们教师的成功与失败。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还要认识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会始终处于不断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状态之中。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螺旋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实现角色转变的。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是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新的角色如何体现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比如说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真正实行起来,我们老师会有很多的困惑。有的老师说,原来的“满堂灌”不对,后来的“满堂问”也不对,现在的“学生满堂转”也不对。我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转变角色真不是一个轻松愉快、手到擒来的事情。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就要置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只有在改革实践中,老师才能遇到真实问题,才能实现对问题的探索,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老师在组织小组的实践中才能发现小组讨论的问题。很多人遇到点儿问题,受到点儿批评,就止步不前。这样是不能做成任何事情的。我们原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技能,这些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也是很容易被他人所认可的。但是教师新角色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在一节课上学生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了哪些方法和策略的体验。
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印证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十年前刚刚开始推行课改的时候,我们都倡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有的老师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原来都是明确地要求学生是齐
读课文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现在读课文的方式由学生决定。可是,很多老师发现,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不由自主地齐读起来。至于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如何体现对课文的理解的目标就无从谈起了。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在努力地试图改革,但是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当中,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教师要会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三篇:语文课程建设的 成败 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语文课程建设的 成败 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也 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在。语文课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 形势的 要求,教师的观念是否 能 统一到新课程的层面上来,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使自己走进新课程,有利于语文课程建设的成败。只有这样,才能 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角色的转 变,从过去的导演加演员,发展到现在的导演角色,做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思维 的 培养者,教学的组织者,这一角色的转 变,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
改变了 教师 观念,就 意味着 教 师成为 了 新课程的 推动 者,但并不意味 着 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作为一 名 实践者,主 要是 要具有 专业 的 知识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 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广 阔的视野,远大的职业境界。教学实践也表明了对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素养、科学素养、美学素养、创新实践素养等诸方面的要求。
二、具备强烈的教育改革意识
教师是新课程理论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 的 改革,还有教学方法 的 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 : 师生平等观、终生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等等。
三、具备主动的教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意识,它并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需要老师自己 进行 探究解决,而这些问题是在特定的学校 的 学生的教学环境中产生,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借鉴,因此 教师还要学会 探 究。在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对新课程的研究可以界定为一种自我反省的探究形式。实践者可 以是 个别 的,也可以是教师们 合作地进行,通过系统的批判与考察自身的实践,产生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课程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 合 为一体,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所在。研究是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教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将终生学习持续下去。
第四篇:《师德发展与教师教学专业化》专题研修心得
《师德发展与教师教学专业化》专题研修心得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以及个别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出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怎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有如下的浅见。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己师德修养。首先要爱岗敬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好本职工作。既要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淡泊明志。接着要严于解剖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要增强责任心,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师德是师魂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育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1.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2.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以教师教育的阶段为线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在师德培育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前教师教育环节基本上处于“真空”地带既没有具体的师德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的教师一章里有所涉及教师资格证书虽然有一些模糊的规定但是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时候并无实质上落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师德教育环节要么有师德教育内容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采取“一锅煮”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成效。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教师教育必须进行改革。3.完善师德规范评价体系。过去对于教师专业技术的评价一般都比较细致而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往往比较粗放很难有说服力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与师德规范体系相适应的、能够真正促使主体道德成长的评价体系。
第五篇: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对专业化的教学有了足够深入的认识。这将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地激励我大步向前,勇于探索勇于创造。
通过 “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听了专家的关于教师专业学习的讲座,我感觉颇深。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上在专业发展上还很稚嫩,尚需要重新或有更高起点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是一名工作认真,教学热情高的教师。无论是教学工作中,自己在备课方面、教学方面、与学生沟通方面、与家长交流等多方面,我都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态度去完成。本以为自己做的已经很好,可是这次学习,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这过去的教学,发现还有一条崭新的路,自己应该去走而没有走。
这条路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我现在着力思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努力地发展起来,成长起来。经过这次学习,我认为自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素养成长起来。
一、心态思想方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永葆青春活力,永远有不竭的激情。有一个得过且过的心态怎么可以胜任呢?所以,我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份不肯服输,不肯让步的劲头。我认为从这样的自我强化中,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思想收获。自己遇到困难、麻烦不再寄希望于别人,不再妥协退让。都努力去争取。这让我站在三尺讲台上,与十几岁的青春少年们一样有了拼搏意识,奋斗精神。事事做的大比从前有精神有派头。
二、工作实践方面。以前我总是一个人在教育岗位上孤军奋斗。经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地,我要多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果然,当自己肯于哈腰向同事们咨询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的工作,比以前更专业化了,我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比以前更专业化了。我的教学比以前更专业化了。这样的变化是我始料末及的。这一切的发生还有赖于这次的学习。在工作上,我比以前更踏实努力,更充满希望地和同事们合作。大胆地去实践,去创造。
三、语文教学方面,我也有很深的体会。我不仅参加各种培训、竞赛活动,我还努力地坚持每学期阅读一到两有关专业方面的书刊。在听取专家的讲座与学习中,我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专业化的教学有了足够深入的认识。这将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地激励我大步向前,勇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希望有机会把自己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能更完整地更系统地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同学习共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