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的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各个年级之间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中间如有一环节掉队,就很难补上去。而农村师资配备并不完全到位,难免中途有个别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够,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断层。接任教师再去弥补,效果不像老教材那般显著,从而导致语文成绩下降。
2、新教材的编排中,二、三年级之间跨度太大。二年级对阅读、作文教学的要求不明显,但三年级就要求会写250字左右的文章,且近几年来作文的题目艰涩,习作要求与五六年级相差不明显,使学生倍感吃力,也使教师教的幸苦。而且万一脱节,很难弥补。
3、农村孩子的家长配合难以到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农村学生目前有三种状况让教师感到头痛。一种是,想配合而无能为力。许多家长学识有限,对现代教学提出的问题感到很茫然,无法谈的上让家长进行家庭辅导。二种是有能力而不配合,这类家长都比较忙,忙于挣钱,忙于农活,连学校开家长会都没时间参加。也许,在他们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第三种情况是没有人配合。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上学,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不过问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家长良好“照顾”只有靠孩子的自觉学习,幼小的孩子又有多少能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呢?顶多是为完成作业而已。这是语文教学也是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4、新教材内容变广、变活,虽说题型变化不大,但阅读量、识字量大增,也导致许多教师无从下手,只能更大范围的进行题海战术,更长时间的“折磨”学生,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得痛苦。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尤其对年龄偏大的教师的培训,现阶段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不少,但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加强教师的对新教材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新教材培训。使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2、学校对三年级教师要重点安排,同时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
3、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努力宣传现代教育理念,使教育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但是农村语文教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便能为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方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运用在实践中。但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较好,但实效性比较差。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有些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正确,学生不明白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时候合作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几个学生刚刚凑到一起还没怎么讨论,时间就结束了;有的小组里,只是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几个同学对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合作啊讨论啊之类的;在小组里,发言的依然还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倾听的份;还有的小组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时居然成了聊天玩耍的机会,更使合作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很多的问题表现了出来。
小组内的合作学习需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就不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确实意见不统一,确实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去合作,这样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方向、问题、内容、范围,小组内同学们能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内容而定,教师应该协调好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两种倾向:首先是目标替代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把目标当成过程,学习过了、分析过了就以为学生学好了、分析好了,殊不知两者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学生学了,不代表他学好了,掌握了,理解了、吸收了,同样,分析过了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了,这种教学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肯定不能实现,更说不上教学任务的完成了。其次就是很多教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要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语文指导朗读过程中,朗读一般也讲究两个方面,一是质量,二是数量,读的多了,过程就体现了,质量上相应也应该体现出训练过程,一遍遍的朗读,争取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进步,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体会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提高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我认为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还应该更加合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手段比以前更加优化了,体现在教学中的就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难否认,多媒体的运用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所带来的便利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在多媒体运用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对课件的期望太高,依赖太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好的课件就上不出好的课堂,所以就把课件当成提升自己课堂水平的筹码,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追求课件的新、奇,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展示课件的平台,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课件的声音和图画,而看不到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课堂的活动被课件完全替代了。其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的课很明显是跟着课件走,教学过程被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进程由课件来控制,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这样就导致课件 2
占据了教学的主导,教师却变成了多媒体的播放者,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多媒体课件了。当然这样说不是要严厉禁止多媒体的运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应提倡和推广,但是同时也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使多媒体的运用更加合理、科学。多媒体运用的好,确实可以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只是希望多媒体不要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甚至有些纵容,这就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在一篇文章中,阅读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些忽视,刚读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书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说的只是琐碎的东西,说的也是课文的某一个方面,提的问题也相对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也不全面。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这确实是注意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是没有利处的。学习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也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努力,如果有些学生的读书心得只是来源于自己喜欢读的内容,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学不读,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完整,不全面,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阅读上的缺陷。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一重点段落进行品读赏析,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的,但是如果割裂的文章的整体性,只看重某一段则是有害的。还有些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出示某些重点语句或是段落,引导学生品读,试想,脱离了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境,描写的再美的词句或段落能有多大的魅力呢?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对于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品位也要放在大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千万不能割裂开。
五、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了思维的发散,而忽视了整合优化,导致学生们的思维有点过分。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总结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有的说乌鸦很聪明,自己想到了喝水的办法;有的说乌鸦爱动脑筋,有的说乌鸦很勤快,到处找水,还 3
有的说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不干净,也有的说乌鸦不太聪明,怎么不找吸管喝水呢,到处找石子多累啊,更有学生说乌鸦叫声很烦人,不讨人喜欢„„而这位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微笑点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好像已经走进了误区,这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与文章的结合,前几种意见说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比较到位,而后几种意见显然脱离了文章主旨,而教师却没有及时评价,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再让学生说说“乌鸦还有别的方法能喝到水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六、针对一篇文章,提问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能琐碎甚至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喜欢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这样会使课堂显得过于繁琐、饱满,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明确。课堂中应围绕一个大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性和内涵的题目,在问题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说明我们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摸得不透彻,或者也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够深厚。在课堂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很多突发性问题,有时也会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无关,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避开,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需要解决但又不是重点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分寸,掌握时间分配,不能占据大量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或许我们还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有些还会让我们觉得棘手,不知道从哪里解决好,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旨的指导下,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思路,我们一定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文章主要在结合笔者研究和工作经验情况下,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做好其教学工作的对策,从而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探讨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来看,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虽然素质教育日渐深入,小学教学中将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就成了当前广大老师重要任务。但根据笔者研究可知,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很好地把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如此一来不仅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并且也会造成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降低;二是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由于应试教育,小升初等原因,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模式较为单一且枯燥,这主要表现为一味地让学生学习写字,背诵课文以及死记硬背一些标准答案。而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率,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
二、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绩,笔者建议广大老师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思索,自主实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突显出现。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充当好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带领学生共同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到快乐。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时,老师应当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一些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机会。在开始讲课前,老师可先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秋天景象讲述出来,并进行相互的交流,如谈谈公园,广场,小区以及道路两旁有什么景物,该类景物在秋季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具有秋天特色的景象画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以及总结。通过该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更新语文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语文教学在小学中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与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丰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内容的更新方面,可以结合时代特征融入一些现实的因素,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更好的凸显出语文教学的意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创新语文教育方式方面,首先老师要在正确把握以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方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丰富的形式将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是目前高等院校对教育资源进行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因此,小学中的语文教学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大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把语文知识链接于网络资源中,?W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此外网络教育资源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对于提高小学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教学
除了上述几项措施外,借助于多媒体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借助于图片、视频等新颖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知识学习均大有裨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重点在于老师应确保多媒体课件质量。为此广大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除了要严格根据具体课程选择适宜的图片、视频内容外,在其制作上还需确保简单易懂以及富有乐趣,这样一来方能在保障多媒体课件质量情况下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广大老师要在全面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准确地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如此一来才能为保障其良好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东.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写算:老师版,2016(30):259.[2] 尹秀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44.[3] 赵立军.浅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作者简介:
王静,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六小学镇河分校。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读的对象不广;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农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在各学段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三)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读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1-
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四)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农村小学的老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熔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却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且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 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
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话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三)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1、范读引路。
范读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尤其是低年级进行教学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也不一定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当然,教师要范读好,必须加强自身普通话训练,课前要先把文本读熟,该发什么音,该表什么情;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2、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音。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就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其次要努力做到读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甚至下面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最后要有感情地读,在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3、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史永丽.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分析与对策,2009年11月。
3.董军.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调查及对策思考,2011年12月。
4.胡丽芳.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
5.罗亮.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2010年4月。
第五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绥阳县旺草镇小河口小学 肖德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质的飞跃。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在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不少学校地处农村,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可谓是问题突出,困难重重,道路坎坷。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的新课题。下面我就农村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教师的认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
1、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认识上没有把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放在首位,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由此使得繁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成为教师和学生奉若神明的教学方法。
有人曾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就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也不可否认地证明了这一种说法,我的一个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可以用压强解决因水压问题而存在的楼上与楼下的饮水问题,可是到了中学,我再见到
他时,他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时,他告诉我,因为要考重点高中,一天就是不断地做作业、做作业,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当我再问他在数学学习中还有没有在小学时思考过用几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的时间时,他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同时,他还告诉我,他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基本上没有让学生真正思考过怎样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长期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一是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由于教学设计是一项辛苦而复杂的工作,不少教师为了省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重视教案的书写以应付检查,对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策略等工作不予认真研究,甚至连写教案也是照抄教参、简单化粗略化,根本没有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处理,其结果是教案不能指导教学,无针对性。二是课堂教学缺乏技巧性。现象是导入无情趣、提问没有价值、讲解抓不住关键、导学缺少方法、组织活动缺少灵活等。三是作业布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重复作业多,要求一刀切,题目难度上缺乏梯度。四是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教学中教师不能从细微入手去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反,更多的是放大缺点,只要出了一点问题就只有责备。五是教研科研缺乏实效性。教研成为形式,课题成为摆设,对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没有对学生主体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控制学生、控制局面、控制课堂的倾向。在这种控制心理的支配下,整个教师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自顾自地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执行,下课铃一响,正好把准备好的活动进行完毕,教师方才松一口气:总算没打乱计划。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如何 2
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问题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的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或答案,很多教师的反映是不置可否。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了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样的“教教案”、“教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主体的参与。(准时在下课铃前讲完课的数学老师——准时下课无可非议,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3、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和处理教学内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的活动或行为。以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作为标准,可以判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就一节课而言,学生能够有效使用的时间往往被打了折扣。教师经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离题万里、话语罗嗦。这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的差异,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使用的时间更少,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更低。
以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同样的时间,如果更多地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智能,而不是仅仅花费在让学生记忆和接受,则教学效果就会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显然,我们的课堂多数还停留在记忆、接受和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必然影响我们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二、解决的策略
针对上述内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在农村学校所进行的调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教育。学校要开展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和师德教育,使之热爱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树立高尚师德,让教师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需要。二是提供帮助。学校要通过各种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教师真正认识到高效课堂是自己教学的需要。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要舍得投入,要多让教师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天空多精彩。如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以“小学数学名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去听听小学数学界知名专家吴正宪(北京)、黄爱华(深圳)、华应龙(北京)、徐长青(天津)等亲自授的课,从他们的课中让广大教师学习他们的高超的教学技能,领悟他们在教学中的艺术风格。说实话,我听过他们的课,他们在课堂上对任何一个数学概念、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要刨根问底,必须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让学生经历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在亲生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看起来,一个小问题花了很长时间,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却是有益的,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着快乐。诸如这样的高效课堂,倘若我们的老师都有机会去看一看,学一学,他们的认识还能不提高吗?所以我认为人不出门身不贵,学校领导一定要多给教师机会。三是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所谓“学高为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知识丰富了,课堂上讲的内容也就多了,应对教学中所出现的突发情况处理的方法也多了,在教学中还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四是明确要求。学校要对教师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必需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兑现。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发生转变,认识上到位了,知识水平提高了,教学技能成为一种艺术了,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走上又一个新台阶日子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