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信息科梁思峰
假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老师《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感触颇多。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好学的习惯以及他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教师行业,职业倦怠情绪大有人在;在重重的压力下,不少教师的精神空间越来越狭小,常感身心疲惫心力憔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呢!书中给了我们很多良好的建议,我觉得学着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要想获得聪明,就得不断读书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建议从阅读经典开始,让自身的文化存款多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才能获得持久的聪明。王老师将他思考“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所得,引导老师们读书写作,从而唤醒了老师们感受幸福的能力,使老师们走上了终生幸福之旅。去感悟“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的境界。
他告诉我们:“这种持久的快乐,就是一种最好的美容佳品。大家想想,经典诵读之后,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王老师以长者、朋友的身份走近老师们。他在话里话外给老师们的关心与祝福得到了老师们深深地爱戴,他的大文化观也“随风潜入夜”地驶进听众们的心灵深处,让老师们感受到教育生活中扑面而来的聪明。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 1
见不统一、关系不太和谐等,王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些时候要学会宽容,谅解冲撞自己的人、感恩批评自己的人、宽恕伤害自己的人。宇宙浩渺无涯,人之生存其间,特别是与人相识相处,是一种天地机缘。因此,必须珍惜。我们每一个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对人宽容。让步和忍耐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美德,宽容就是顾全大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吟诵品味。另外,现在我们都说和谐,我想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充分的宽容。所以,让我们记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而是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材。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会宽容一切,也是为自己留下一份轻松。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聪明的教师,才会教出聪明的学生。那么,就让我们常常阅读,去宽容他人、宽容学生吧。努力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2
第二篇:做一个聪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随笔
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读书的我,并没有因工作的忙碌而停歇,工作之余,我挤出时间阅读了一些教育的相关书籍。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是一本很有思想的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教育事例,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育方式。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
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更容易在内心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冯少娟 张璐刘珍
芦 镇 乌 拉 斯 台 小学
第三篇: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通用)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通用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1这个月,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一书,王老师通过90个案例的呈现,破解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从中认识自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路怎么走才能更适合孩子,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孩子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孩子说:“他损害了大家的利益,你们一起批评他吧!”听老师这么一发动,全班孩子对着一个孩子批评起来:“都怪你,害得我们大家都玩不了”、“哼,看你下次听不听话”、“你这样做真不应该,以后不能再这样了”……面对大家的指责,某孩子似乎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低着头,一言不发。但也有个别孩子,面对大家的指责,他是无动于衷的。这样的教育正验证了王老师所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看了这个案例以及结合我们平时的教育从中领悟到了,在以后的教育中,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自己的少烦心而不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教育。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作为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八个年头的我是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观点的。教师对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种责任心,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每个孩子教育好。每个班级都会有特别调皮、不讨人喜欢,或者某方面有点问题的孩子。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歧视任何一名孩子,应该公平地去爱每一位孩子。应该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培养,这样你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教师不能随便给孩子扣上“笨、差”的帽子。孩子笨、差,应该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去寻求提高的方法或答案,这样才能对得起孩子。
以后,我会朝着“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的方向去努力、去发展,使自己更胜任教育,更聪明。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2《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3我常常做着一个这样的梦,梦见自己穿着五彩斑斓的裙子,带着一群蝴蝶在铺满绿色的草地上奔跑,在蓝天下自甶的飞翔,在花朵间釆露,追逐嬉戏,我想:世间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梦,哪怕是那只折断翅膀的“蝴蝶。”
这个班我是从二年级接起的,进入4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件棘手事情,彭思雨常常不做作业,组长收她的本子,她要么说放在家里,要么生病了,要么丟在乡下奶奶家,要么就是磨磨蹭蹭地在书包里找,打开本子,作业往往是大片空白,很少做过一次完整的作业,上课还老是发呆,节奏明显比别人慢八拍,那动作完全像个老太太,甚至有时上课,我还要单独地对她说:“彭思雨做笔记,彭思雨拿笔出来写练习”。头疼……为这事,我找她谈过心,做过家访,她会变成这样完全是由于有一段时间,母亲和父亲吵架,之后长时间的失踪,她呆呆的想着妈妈,现在妈妈己经回来了,她这个毛病己经形成了,抓一阵好一阵,无灵丹妙药,让她罚做,或者严厉批评,都不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思维比较活跃,对生活还是比较热爱,她喜欢中午的时候,偷偷的趴在草地上抓蚱蜢,把它们装进一个玻璃瓶,进行喂养。喜欢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中,面对着音乐的节奏,脸上充满了自信与快乐。还喜欢给芭比娃娃穿衣服,做新发型。可我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却一心想把她的这个拖拉的习惯,给改好,让她写好作业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开始我是批评再批评,恨不得立马让她改好。威逼利诱,她仍然无动于衷,上课越发没劲;带子拉得越紧,它就越容易断裂。不行,我得换方法。我想:假如一个人什么都不允许她做,假如她的一点爱好都没有,那这个人就活得不精彩;如果不允许她做那些事,只要她完成我的作业,那我是多么的残忍和自私;如果我对她放弃,那我良心上会有种种不安。我一定要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赶上这个班,不放弃,不抛弃这只折断翅膀的“蝴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中“进门槛效应”给了我莫大的启示,“进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小小要求,为了避免与别人不协调,或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得慢慢来,这回死马当作活马医,也要试试了,因此我釆取几步策略:
第一阶段,我只要她交本子,不把所有的练习册发一本“吃”一本就行,做错,留有空白都不计较,当我宣布这一特殊政策时,下面炸开了锅,他的组长如释重负,因为我们的作业五天一评比,小组合作制,每次产生两个优秀小组和两个最差的小组,优秀小组可以免去一部分作业,最差小组却是要罚做多一两道题,中间小组不奖也不罚,这样不做的人直接扣一个优,这样她还是无所谓的态度,一听到这样的好事,她们组也暗暗高兴,她显得轻松自如,因为要求不高,彭思雨总是按时交本子,一周后我当众表扬了她“这些天,你按时交了作业本,一天不缺,应该表扬!你虽然有时留了空白,但毎次都按时交了本子,看来她是一个很守信用的女孩子,”我对同学说:“彭思雨应不应该表扬啊?”“应该”大家异囗同声的说,我带头鼓起掌来,这样以来,彭思雨低下头笑得有点腼腆了。
第二阶段,我趁热打铁,对她的要求提高了,不但每次要交本子,而且还不允许留有空白,错了不计较,我问她能不能做到,她自信地说“能!”这期间每当她做到了,我就向她点点头,拍拍她的肩,让她去草地上抓蚱蜢,有时和她讨论那只蚱蜢,最漂亮,它们最爱吃什么东西,哪些歌我喜欢听,哪些歌她会唱。芭比娃娃穿哪套衣服最漂亮。在夕会课上,我有意识的打开酷狗音乐,播放一些励志歌曲,让孩子跟着唱“不要认为自已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已都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这些励志歌曲确实能够鼓舞人进步。这放学后的20分钟,也是我们结束一天学习中最快乐的地方,是我们一天中最舒坦的时光。二周后,彭思雨不但能按时交本子,而且没有留空白,我在班上将她作为典型狠狠的表扬了一番。这次,她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为她高兴,她也很激动,课堂上也不再呆呆的了。
第三阶段我不仅要她交作业本,还要不留空白,做对的题要不断提高,当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她说:“好,老师我会有进步的!”这一过程大约经过了一个月左右,她总在进步,这期间我多次表扬她,二个月后,她的作业态度明显转变,作业质量也有提高,特殊政策也慢慢取消了,她已经不需要这个了,我们都为她高兴,彭思雨更是开心。
从彭思雨的进步中,我明白了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对症下药,不要使用暴力手段,使学生屈服,要开启孩子心灵的枷锁,做老师要做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喜欢你,当然你也要喜欢他们,“两情相悦”才是最佳境界,一个班只要管好几个有问题的典型,那么这个班也会进入好的状态,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抛弃,不应该放弃,哪怕她就是那只折断翅膀的“蝴蝶。一定要带着他和大家一同奔跑一同飞翔,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从容易的学起,逐渐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要尊重生命,善待每个生命。为人师者有三种:在知识传授时,一种老师就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复杂,这是满腹经纶,一种老师就是照着实际讲,既不简单,也不复杂。这叫平实,另外一类老师把深的东西讲得很浅显,这就叫做深入浅出,这是一种智慧型的老师,这一类智慧型的老师是我最向住的,”欲速则不达“做老师最要明白这一点,育人就像种花种草得慢慢来,急不得。老师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方法,有意的设计一些有梯度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提高,不要动不动就进行惩罚,动不动就打骂,那样治表不治里,不要轻易就言放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进步的。即使是块顽石,总有一天也会被捂热。这便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和”蝴蝶“一起奔跑,奔向那片的绿草地,飞向自由的蓝天,寻找一个属于我们的梦,每一精灵都会有一个梦。那梦是快乐的,幸福的。我向往着,努力向前,再向前。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4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5“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6《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并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了阐述,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带着思想来工作,从改变思维方式做起书中“前言”的第一句话就触动了我。“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并通过90个案例点评,以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经典的问题、精辟的点拨剖析了当前教师的思维状态,阐述了思维方式对教师的重要性。
先与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1、案例30,他为什么总打架?——改“灭火”为“防火”
一个叫冰静儿的老师在案例中为一个总爱打架的孩子烦恼着。
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案例,相信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个、两个屡教不改的调皮学生,很多老师对这样的调皮学生都感到头疼、伤心,甚至束手无策。案例中冰静老师像一个灭火队员,很少往防火的事情上想。所以建议这样解决:详细研究他和别人发生冲突的经过,总结出规律,思考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问题,才会经常引起和别人的争斗。找到这个原因,提前预防,下次“战争”才可能避免。
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可能只是把事情处理完就没事了,可能很少去追溯事情的根源。也就是都只从事情的表面入手,没有进入事情的本质。我得到了启示:要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灭火”为“防火”。
2、案例17,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
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可能也出现过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这显然是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而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反思我们的工作: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
所以,我认为“爱与责任”是并存的。因为“师爱”是师德之必备,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因此迷信“师爱”。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则不然,是把“爱”当成棍子用,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嘴里说的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这样师爱并不能完全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假设多种可能性性的思考习惯。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7为了提高各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形成书香一片的校园环境,学校搞了这次读书活动,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本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两本都是王晓春老师写的,还有一本是《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这本我还没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读的也比较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改变了思维方式,学会了教育方法,你就会变得聪明,老师也就做得轻松了。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等等10余部,并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王晓春老师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我们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点独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教师要变得聪明,主要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据他的论述,作了如下规纳: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师严”
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学会自已管住自己。”那这里就涉及问题生的问题,昨天孙建清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怎样正确看待问题生的问题,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我觉得说得特别形象,这就让我们想到问题生和班风之间的问题,问题生和班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谁都知道,其实问题生基本班班有,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更关疼,那如何管住这些问题生呢?虽然我上班时间不长,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这个走了,那个又来了,总有那调皮捣蛋的,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认为管不住就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那王老师就说了,“对于整个班级而言,老师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稳住大部分学生,大局不乱,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拣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强攻最难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将来到社会上去碰钉子不可。”你看说的多好,你要明白了这个,你是不是就觉得轻松了,就不至于在于问题生的你来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气坏了身体。
二、不要迷信“师爱”,要适当妥协
王老师说“大批的家长,教师甚至校长,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一带妥协的。这种办法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就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让步,处处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错误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2、照顾要逐渐减少。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3、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平等。
4、被照顾者犯了错误,也必须进行惩罚,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5、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偶尔艺术地冷落他们,事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8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平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第四篇:《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1这个月,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一书,王老师通过90个案例的呈现,破解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从中认识自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路怎么走才能更适合孩子,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孩子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孩子说:“他损害了大家的利益,你们一起批评他吧!”听老师这么一发动,全班孩子对着一个孩子批评起来:“都怪你,害得我们大家都玩不了”、“哼,看你下次听不听话”、“你这样做真不应该,以后不能再这样了”……面对大家的指责,某孩子似乎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低着头,一言不发。但也有个别孩子,面对大家的指责,他是无动于衷的。这样的教育正验证了王老师所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看了这个案例以及结合我们平时的教育从中领悟到了,在以后的教育中,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自己的少烦心而不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教育。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作为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八个年头的我是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观点的。教师对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种责任心,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每个孩子教育好。每个班级都会有特别调皮、不讨人喜欢,或者某方面有点问题的孩子。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歧视任何一名孩子,应该公平地去爱每一位孩子。应该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培养,这样你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教师不能随便给孩子扣上“笨、差”的帽子。孩子笨、差,应该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去寻求提高的方法或答案,这样才能对得起孩子。
以后,我会朝着“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的方向去努力、去发展,使自己更胜任教育,更聪明。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2《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3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第五篇: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本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为祖国服务。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从学生的出发点来说,到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习做人的本领。从理论上来说,教师和学生目标一致。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却是矛盾重重。这主要是:
1、人具有惰性,刚开始时感到新鲜、好奇时就会认真学,随后感到枯草、乏味时,特别是有困难时而不知怎么学时就会不想学。
2、学生就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顽皮好动。学习是要专心。静不下心来是学不好的。学生的每个家庭先天条件不一样;每个家庭周围环境不一样;每个家庭教育方法不一样,这样就造成每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性格、脾气、人生观是不同的,所以造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矛盾。教师良好的出发点,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里有90个案例和案例点评,如果你把它读完,就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是主要的,管理是次要的。聪明的教师在于教育学生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教育和管理,两者最后结果一样,内涵却有很大不同。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管理?举个例子把,比如上课要求不讲废话,这就是管理。让学生明白上课为什么不能讲废话而自觉的不讲废话这就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时刻考虑教育好学生。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认识到教育与管理的区别。教育要分析原因,要明辨是非,要调查研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管理只要一个规定,短时马上就能见效。我认为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是教育,而不是管理。教育能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里有90个案例都是从实际出发,帮助我们认识到做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方法。以下几点我们平时应该注意。
1、教育要面对实际情况,那些该管,那些不该管。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篇《草木皆兵》,说的是学生皓的口袋里有一个硬东西,老师非要他拿出来。结果是一个小盒子,老师又非要打开,结果里面是65元钱。学生又不愿把这个秘密告诉老师。老师又要追问学生,又要把这件事告诉家长,但是家长并不领情。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关个人隐私的事,教师不应该管。有些事太小,学生双方有能力解决的,教师也不应该管。还应该教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自己解决。
2、学生如走火入魔,教育往往无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篇案例,说的是有一名女生早恋走火入魔,教育无用。在平时如果学生对某一事情的看法象吃了秤砣无法改变时,你对他进行的教育往往无效。这时只有对他进行冷静处理。这时简单的管理反而好用。要等他冷静下来,再慢慢进行教育。另外对一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教育也往往无用,只有加强管理,等学生态度端正了,再慢慢进行教育。
3、爱是一种情感,爱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个案例讲的是爱心与科学的关系。平时我们教育学生都是以爱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似乎爱很神奇,一旦爱学生学生就教育好了。爱是一种情感,如何去爱是一种手段。我们应该科学地去爱学生,爱要达到良好的效果,爱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4、对学生的教育要有的放矢。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些案例讲了学生犯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2)学生不恰当的处事方式:(3)学生故意的行为。教师对学生不同原因形成的错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教育和管理,只要改正就好。对学生不恰当的处事方式教师要教给学生处事方法。对学生故意的行为要严肃批评,使其端正态度。
5、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的案例讲了教师教育学生的策略。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缺点,不要让学生下不了台而失去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有个案例讲了讲台上少了一元钱,教师如果大声呵斥谁偷了钱,学生由于害怕不会把钱拿出来。教师如果说一元钱滚到地上,那个小朋友拾金不昧看到后把钱交给老师,那么学生多数会把钱交出来。所以批评是为了教育学生。
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一个学生适合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规范学生(让学生尊重别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俗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东珠小学王峙群
200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