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华东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十五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管理机构
三、培训对象
四、师资队伍
五、具体方案
六、学分管理与激励机制
七、补充说明
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校本自培工作,坚持从寄宿制重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以寄宿制重点高中学校教师的应有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校本自培工作,使我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有长足的提高,以提高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成效,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二、管理机构
为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特成立我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校本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组织,即确定培训科目.延聘讲师,以及考核工作。
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何晓文
副组长:李志聪、张大同
组员:陈胜庆、蒋建国、陈康煊、袁军、张伟平、潘慧娣。
三、培训对象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本自培的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我们将全体教职员工分为以下几类:
1、管理层;
2、专职教师;
3、教辅人员;
4、职员;
5、职工。
原则上这些人都需要培训。本方案主要是针对教师,对其他教辅人员及职工,学校将另行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的培训,也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比如:(1)青年教师:22~35岁;(2)中年教师:35~50岁;(3)高年资教师:50岁以上。由于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年限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对培训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有所区别。具体地说,青年教师侧重于基本教育思想、基本教育理
论、基本教学原则的培训;对中年教师,要求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提炼,即对经验加以去伪存真,将经验与理论加以对照,使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使之更具有实践价值;对高年资教师,他们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还需要理论充实,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提高,还需要有所积累,写一些文章,比如从教回忆等等。回顾和阐述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十分有益和有价值的。
我们将根据教师的特点设置适应各种教师的培训课程。
四、师资队伍
本着以能者为师的原则,从本校及上海市普教系统中具有执教资格和能力的领导与教师中选聘组成讲师团,本校已确立选聘的师资有:
魏国良(语文特级教师、语文首席教师)
肖家芸(语文特级教师)
滕永康(数学特级教师)
陈双双(数学特级教师、数学首席教师)
刘砚(外语首席教师)
凌德生(物理首席教师)
张大同(物理特级教师、物理奥赛教练)
范小辉(物理特级教师、奥赛指导首席教师)
叶佩玉(化学特级教师、化学首席教师、化学奥赛教练)
周靖(历史特级教师、历史首席教师)
陈胜庆(地理特级教师)
邹淑君(生物特级教师、生物奥赛教练)
外校讲师待聘
袁运开、江铭、吴铎、孙大文、陈玉琨、张奠宙、丁钢、巢宗祺、张民伦、宣桂鑫、钮泽富、范国睿
五、具体方案
1、实施时间
从2002年9月至2005年2月完成此方案。2005年2月以后进行扫尾,力争2005年7月前完成培训任务。
2、整个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选修、研修课程。三大模块既有区别,又有所整合,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精心开发课程、精心组织实施。
(1)必修课程,共开设四门,需完成12学分;
A、《师德修养》2学分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作业。
B、《现代教育理论》2学分
重点是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作业。
C、《计算机应用技术》6学分
1.计算机应用针对不同年龄教师有不同要求。根据市有关规定,我校教师在2001年期间有77名老师已经完成市计算机四大模块的全部或部分的培训及考核,学分有普陀区教育学院转入浦东新区。2002年9月以后调入二
附中的老师“十五”师训按校本自培计划实施.计算机应用要解决“校校通”工程实施以后,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其功能。
进修方法:本校自培,学员参加全国统考,获得合格证书计6分。如有部分教师已获得市初级证书和办公自动化证书,可免区统考部分内容,但所缺学分从选修课中补足。
D、《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
进修方法:听讲座,学员完成分析案例。
(2)选修课程,需完成14至18学分。
根据课时及容量大小,我们又分为常规课程、微型课程以及系列讲座。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
A、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B、课程教材研究与实践实施策略;
C、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技能训练;
D、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整合;
E、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
争取每学期引进和自主开发4~6门,供本校教师学习。
(3)研修课程,需完成4~36学分。
以教师研修为基本培训手段,主要形式采取区方案的四种类型。
A、读书自修:
教师自主选择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书籍,并认真自学,写出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于每年10月交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请区教师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B、教学展示:
凡是要求展示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周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手续,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人员来鉴定,可否获得学分,听课教师不得少于10人。
C、课题研究;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完成课题。每课题前三名承担人在每年10月底前把课题报告送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交区教师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D、文章撰写:
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在《浦东教育》上发表的文章,须由本人在每年10月底前提出申请,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送交区教师教育继续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学分。
六、学分管理与激励机制
1、要取得学分必须通过考核。考核通常有三种形式:(1)考试、(2)考查、(3)撰写论文。具体考核形式由担任培训主讲的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确定并由主讲教师根据考核结果评定成绩,报校本培训指导委员会认定。
2、学分的申报:由培训主讲教师填写学分申报表,连同教学进度表、学习情况表,考勤记录表和学员意见反馈调查表报校本培训指导委员会审核。
3、校本自培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修课”三个板块,各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所需完成的学分标准如下表:
中、初级职称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研修课程 12 12 14 18 4 36 需完成学分 30 664、本校所设置的选修课中,教师可自行选择,但中初级教师必须达10学分、中学高级教师必须达14学分,参加教育学院及学区的学科教学类选修课程的培训不得少于4学分。
5、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把培训中的成绩,纳入对教师的表彰和奖励范围,对积极参加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要予以鼓励。如对于积极开发培训课程的教师予以奖励,该教师所获得学分是该类课程应得学分的两倍(浦东新区规定)。
6、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或无故中断培训致使考核不合格者,将责令其赔偿教师培训经费,并取消其教师聘任资格。
七、补充说明
关于校本培训工作的若干说明:
1、除必修课外,每8课时为1学分。不计0.5学分。
2、各类课程的学分,一般不可互相替代。
3、校本培训必须严肃考勤制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凡缺勤超过四分之一,则该课程进修不计学分。
4、“十五”期间在读本专业或其他教育类学历班满三年,以及在读研究生课程班取得结业证书者,可免除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但必须参加必修课程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不满三年或未取得证书的,可按比例免除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
5、2001年及以后参加教育工作的新教师,按规定完成新任教师培训合格后的第二年起至2005年期间,必须完成选修课程及研修课程的相应学分。
6、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培训并结业,可获10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研修课程4学分)。
7、在2003年6月30前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必须完成“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所需完成的学分。
8、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连续二年或以上病假者(须出示病史及医院长期病假证明)可免于参加“十五”期间的教师培训。
9、2003年7月1日以后从本市外系统或外省市引进的教师可免于参加“十五”期间的教师培训。
第二篇:华东师大二附中规划设计说明
华东师大二附中迁建工程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华东师大二附中创建于1958年,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改革实验基地。1963年被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国家教育部的直属重点中学。她是上海市首批通过示范型、实验型高中规划评审的学校,有招收全国理科班和上海理科班的任务,并附属有国际部,是一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优良校风和办学传统的名校。
为了推动华东师大二附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为了提高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新区管委会与华东师大认真协商后,决定把新校址定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新校园基地北面为祖冲之路,西面为科苑路,南面为晨晖路,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折合150亩)。新校预计规模为30班,是一所寄宿制高级中学。
二、设计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这次迁址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是为了充分依托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充满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充分展示二附中“勇攀高峰、面向世界、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因此,在二附中新校园的设计中,我们在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建筑设计中力图展现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创造具有高品位、时代感、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总体说来,我们在设计中提出并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着的良好声誉是和其优良的传统分不开的,这种优良的传统也是该校继续发展、续写辉煌的有力保证,所以在设计中应该有传统的延续,使师生们深深感受到传统的氛围。同时,师大二附中的迁校工程正值世纪之交,她将要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面对未来的挑战,必须使师生都有一种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设计中希望着力体现的。
2、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在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理论的基础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获取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的智力、心力和学习方法,强调科学和人文并重,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举国注目的教育场所,师大二附中理应体现出校园充满理性、富有逻辑的精神特质,又充满浪漫的人文精神。
3、建筑与城市相结合
当代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成为整体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城市环境要求有不同的城市建筑。建筑只有完全融合到城市中去,才更能彰显其独特个性,它因特定的环境而生,环境因素的改变,亦将导致建筑形态的改变。
4、生态的原则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高品质的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体现为力求使自然环境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使绿化、水面等生态环境要素真正融入校园的总体环境和校园生活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绿化率等抽象规划指标的满足。这一观念具体落实在颇受重视的院落(Court and Garden)上,同时将绿化设计、雕塑小品、山石庭园、花坛喷泉和名人名言题刻巧妙的构思、精细的组合成一个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校园,为师生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让美丽、丰富的校园环境空间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5、整体和全天候的设计概念
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的前提下,将校园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物之间以风雨廊连接,使得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并且不受天气的影响。
三、总体布局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总体规划布局考虑把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布置在基地的西侧,沿城市道路祖冲之路和科苑路形成相对完整和连续的建筑界面和城市景观。其中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靠近晨晖路,以入口礼仪广场为中心布置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办公楼等主要的公共建筑。生活服务区靠近祖冲之路,以休闲性的开敞空间为中心布置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食堂以及相应的后勤服务设施。基地东侧为体育运动区。
在对各建筑单体的不同属性、功能和各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几个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总体规划布局上,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动静分区,在保证实际使用中关系密切的建筑单体之间便捷联系的同时,又使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具体地说,教学楼、科学楼和信息楼三者之间必须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根据中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学楼同体育运动区和食堂之间也应该存在较为便捷的联系。在动静分区上教学行政区为安静区,生活服务区为次安静区,两者之间以大片的集中绿化相对隔离。体育运动场馆区为动区,相对独立。考虑到来自主要城市道路的噪声干扰,在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同城市道路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隔绝噪声。
四、功能分区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的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教学行政区包括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内设国际部)、艺术楼以及行政办公楼,形成校前公共建筑群。生活服务区包括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食堂、锅炉房以及理发室、小卖部等服务设施。食堂位于生活服务区的最北端,夏季不会对宿舍带来油烟污染。体育运动区内设400米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及一定数量的球类运动场地。体育馆的位置靠近校园北入口,并相对独立,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的管理工作带来方便。体育馆北面设有为全校服务的变配电间。垃圾收集点设于整个校园的东北角,使夏季主导风向所带来的异味不会影响校园。
五、交通组织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交通组织包括校园出入口的设置、内部车行流线和步行流线的组织,以及机动车、自行车停车位置的设置。
校园的主要出入口位于相对次要的道路晨晖路,主要是为了避免大量人流对城市交通流畅和安全的不利影响。但该出入口距离科苑路并不很远,在交通的便捷性上不受影响。校园的两个次入口分别位于科苑路和祖冲之路,主要为生活后勤服务部分提供服务。内部车行流线沿教学行政区和生活服务区外围环通,相对独立,避免对校园活动的干扰。考虑到消防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以在建筑之间或建筑局部底层架空部分穿行。
在校园的三个出入口附近皆设置了机动车停车场,体育场南侧一角亦设置一处机动车停车场,满足了校内车辆和一部分外来车辆的停车要求。自行车停车主要通过宿舍楼地面层架空2.2米来解决,使用方便,同时还避免了大量自行车的停放对校园环境的不利影响。
步行流线与车行流线互相独立,不受干扰。各建筑单体之间通过风雨廊以及一系列室内、半室内转换空间的设置,形成完整的步行体系,使步行行为便捷、连续,避免日晒雨淋。
六、空间结构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规划设计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一系列不同属性的开敞、半开敞公共空间以及串联这些开敞空间的两条空间轴线的交织,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严谨秩序和与人文精神相对应的浪漫与变化。
轴线之一是公共空间序列轴。该空间轴线始于校园主入口,贯穿校园南北,串联主要的建筑群体和开敞公共空间,是校园整体空间结构的主轴。沿公共空间序列轴从南到北,首先是校园入口广场。该广场由科学楼、教学楼、信息楼和行政办公楼围合而成,是校园内最为重要的礼仪性公共空间,对于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环境氛围和整体建筑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广场周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错落有致,建筑形象特色鲜明。位于广场一侧的钟楼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是广场整体空间构成的重要控制要素。入口广场往北通过一系列跌落的台阶、绿化和水景完成从地面层到信息楼二层半室外的灰空间的转换。该空间在垂直方向上是贯通六层的共享空间,是公共空间序列轴向北延伸的转换节点,也是把周边建筑聚合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环节建筑,同时是各种活动和人群交往和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序列轴北段以休闲性的公共空间为中心,由生活服务区的建筑群体围合而成。公共空间序列轴的北端收头为食堂,在建筑造型上做特别的处理。公共空间序列轴主体现了校园空间结构的有序性。
公共空间序列轴的两侧是一系列的庭园式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宜人,它们成为教学和生活中师生的日常交往场所。
轴线之二是主题节点序列轴。该轴线是始于艺术楼,穿过校园主要建筑和公共空间,并结束于体育馆的一条自由曲线。这条轴线的连续性体现在具有同一鲜明主体的空间意象上,而非连续的物质实体。在这条轴线上,主要设立名人塑像、名人题刻等激励中学生奋发学习、认真做人的景观节点,它不受物质空间的限制,可以出现在庭园、广场、绿化和建筑物内,使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主题节点序列轴是校园空间结构的活跃要素。
考虑到建筑群体与城市的关系,校园建筑和环境的平面布局建构于两个方向上。其一是与晨晖路平行的方向。由于主入口设置在晨晖路上,因此这一方向是平面布局的主导方向,校园的公共空间序列轴垂直于晨晖路,由南向北延伸。校园的主要建筑物大都平行于晨晖路布置,形成连续叠进的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另一方向是与科苑路平行。这一方向一方面是校园建筑和环境构图的活跃元素,形成富有变化的另一空间序列,同时使得校园与科苑路的关系更为密切。
七、绿化组织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园绿化体系主要由集中绿化、庭院绿化、硬地广场、水面等几部分构成。
校园内的集中绿化主要分布在入口广场的西侧、教学行政区与生活服务区之间以及食堂的东侧,以大片的草地和乔木种植为主,是校园生态环境营造的基础。庭院绿化布置在教学楼、科学楼以及宿舍之间,结合硬地、花坛、坐凳等的布置,形成交往和休憩的场所。硬地广场主要位于学校主入口区,符合其作为礼仪广场的空间属性和使用特征,并通过铺地的变化和地面标高的处理,丰富了其平面构图和空间层次。水面主要分成两部分,首先是结合入口广场布置的跌水和喷泉,尺度较小,变化较多,使礼仪性的广场不乏趣味。其次使位于生活服务区内休闲性公共空间的大片水面,能够起到调节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运动场地的南侧布置暖棚和苗圃,也是校园绿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沿科苑路、祖冲之路的隔离绿化其隔离城市噪声,起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八、环境景观设计
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场所除了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室内建筑空间外,就是公共开敞和半开敞空间了。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的环境设计把一系列这样的空间作为环境景观的节点来处理,结合相关建筑性质和校园活动,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又组成完整环境景观体系的活动场所,使它们同校园整体空间环境和丰富的校园生活融为一体,不但创造高质量的量校园物质环境,更提升了校园的整体文化品质,使学生在享有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时时受到文化的熏陶。
校园入口广场是最为重要的环境景观节点。该广场以硬地铺装为主,尺度较大,构图较为严谨,位于该广场的钟楼上悬挂“金钥匙”标志,并在行政办公楼南立面的适当位置布置校名和校标,体现其礼仪特征。同时组合布置了跌水、喷泉、灯柱等丰富的环境景观要素。广场地面标高的变化使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避免大程度的室外空间可能出现的单调感。入口广场通过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其围合的方式考虑了同城市空间的关系和校园主入口的主要人流方向。
信息楼内垂直贯通六层的共享空间内的正对主要入口的位置布置江泽民同志为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庆三十周年题写的“尊师重教”题字,突出其重要意义。
生活服务区内休闲性公共空间以大片水面为主,水中放置“腾飞”雕塑。水面西侧为通通透风雨廊,紧靠水边,设置宜人的亲水台阶,体现江南水乡的传统环境特质。东侧为封闭风雨廊,与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亲水平台。一东一西的对比形成空间尺度和环境氛围的丰富变化。
科学楼和教学楼之间以及两栋教学楼之间的庭院以硬质铺装为主,结合花坛、休息坐凳等设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课间休憩、交往空间。现代教育强调沟通与交流,所以在教学区内这样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科学楼和教学楼之间的庭院可以布置科学家雕像、生平铭刻等景观设立物,突出其科学教育特征。两栋教学楼之间的庭院可以在适当位置悬挂杰出校友画像、励志名言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靠近艺术楼的室外场地和室内公共空间可以设置艺术家雕像、主题雕塑等,营造艺术氛围。
宿舍楼之间的庭院设计成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园林式空间,为学生和老师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教学行政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之间的大面积集中绿化可以有局部的起伏变化,使之连续而不单调。
体育运动区内靠近体育馆可以布置体育运动浮雕以及充满动感和活力的现代雕塑,形成又一主题空间。
九、建筑设计
华东师大校园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构成上体现了一种传统的空间序列,并与城市道路获得方向的一致性。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手法极具现代感,主要以比较完整的体块进行组织,并在既定的平面构成方向上,以连接、穿插、切割、镂刻等造型手段塑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建筑强调虚实对比,大面积的玻璃和实墙凸现现代的风格。建筑色彩以砖红色为基调,延续师大二附中传统建筑的色彩,在此基础上,使用了白色构件和透明玻璃与砖墙并置、组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从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上,除了面砖之外,有比较多的金属构件和透明玻璃。大块面的墙面上不作过多的装饰,保持其连续性,而建筑细部力图体现现代工业化所具有的精巧的特征,特别是对建筑形体塑造的特殊构成要素,如阳台、楼梯、风雨廊、附加屋顶以及立柱和梁柱交接等部位精雕细刻,这一手法同样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和和谐。建筑的形体强调本身体块的丰富变化,所以屋面以平顶为主,只在重要部位,如沿街建筑、周边场地比较空旷的建筑以及作为空间序列尽端的建筑上设置拱形屋面,使建筑群体的天际轮廓和第五立面更加丰富和完整。
建筑单体的使用功能均以设计任务书所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合理组织,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1、信息楼(含国际部)
信息楼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它正对学校正门,具有较大的体量和高度。信息楼主体由三个主要体块构成。南部为高五层的园弧形建筑,它对入口礼仪性广场形成围合,并对科苑路和晨晖路的交叉口有一定的朝向性,在保证广场的完整的同时,达成与城市环境的完美契合。钟楼与弧形建筑体块在东南角相互咬合,并成为广场乃至整个校园的制高点,也成为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突出标志和视觉导向。信息楼的主入口随着礼仪性广场地面的抬高设在二层,入口大厅直接与其北部体块贯通。北部矩形体块高六层,内设通高中庭,并以江泽民总书记在华东师大二附中三十周年校庆之际的“尊师重教”题词为主题。该体块底层架空,成为整个校园步行交通的枢纽和转换节点,一层和二层均与通向北部生活服务区的两条风雨廊相连接。顶部玻璃天棚升高,使得信息楼的建筑形象更加突出,成为整个校园的中心。在两个主要体块交接部位的西端,嵌入由报告厅、天象馆和天文台组成的第三个体块,它是整个信息楼的最活跃构成元素,使校园主体建筑更为丰富。用作报告厅、天象馆和天文台疏散的室外楼梯向北伸展,其下形成由西进入信息楼中庭的门户,同时大大丰富了建筑朝向科苑路的立面。信息楼园弧形体块外墙以透明玻璃为主,形成面向入口广场的空间和视觉交流,丰富建筑内外空间的层次感。信息楼周边通过连廊分别与行政楼、教学楼和科学楼向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2、行政楼
行政楼位于信息楼西南方向,处于南面和西面两个入口之间,使得外来办事人员进出行政楼的活动与校园的其它主要活动保持相对的独立,避免互相干扰。行政楼在建筑形体上是信息楼向西伸展的一翼,高度四层,风格比较朴实,体现一种谦逊和为师生服务的品质。行政楼南设矮墙,并与跌落式花坛相结合,矮墙上镌刻校名和校标。
3、教学楼
教学楼位于信息楼东侧,是学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教学楼分为两幢四层建筑,其间东侧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特殊要求的选课教室和阶梯教室,也增加建筑形体的变化。整个建筑群体形成向西开口的U字形,并与信息楼共同围合出教学内院,两楼之间足够的间距充分满足日照与通风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内部小环境。为避免阳光直射,教学楼采用南外廊形式,教室北向采光。教学楼的建筑风格规整而严谨,与其使用功能相一致,体现认真严谨的教学风格。
4、科学楼
科学楼位于信息楼东南,靠近晨晖路,但与晨晖路之间又有绿化隔离带,因此不会受到城市噪声的干扰。科学楼的设立使入口广场的界面围合更加完整,并使广场向科苑路和晨晖路的交叉口开敞,形成城市空间和校园空间的意象联系和自然过渡。科学楼的使用频率相对教学楼较低,因此对日照要求相对减弱,所以采用实验室南北向围绕中廊的布置形式。为了丰富室内空间,中廊放宽为狭长的中庭,中央设直跑楼梯,产生错落有致的平台。由于科学楼距离晨晖路比较近,为避免对城市道路产生压迫感,科学楼设计成南部三层,北部四层的体形,并利用前后屋面高差,覆盖以拱形屋面,形体较为相对丰富,有利于美化城市街景。
5、艺术楼
艺术楼坐落在科学楼以东,与科学楼有二层平台相联系。艺术楼内的美术教室利用北向高窗采光,朝东面向体育场设琴房,避免音乐声对教学楼和科学楼的干扰。艺术楼的主要建筑体量是音乐演示厅,采用小剧场形式,可满足多种使用功能。艺术楼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成为教学区建筑群东端的收头,并符合其建筑性格特征。位于东侧的二层平台上和曲墙除了丰富建筑造型以外,也是整个校园主题景观节点轴的起点。
6、体育馆
体育馆设在校园的东北角,和室外运动场地相结合。由于体育馆的使用功能比较独立,并考虑可以对外开放,所以没有与教学、生活服务等主体建筑群直接相连,如确有使用上的连接必要,可以和宿舍楼之间架设连廊。体育馆共两层,下层为25米室内游泳池、乒乓馆、体操馆以及附属设施,二层为综合性室内球场,可进行手球、网球、篮球、排球、室内足球等运动项目的比赛,球场四周设看台。体育馆形体比较独立和完整,并以顶部的变化、较小体块的穿插以及细部的设计削弱其体量感。体育馆北部附属房内设有整个校园的变配电间。
7、食堂
食堂位于校园空间序列轴线的北端,两条风雨廊均与其相连。作为空间序列的尽端,食堂在形体上必然应该与轴线存在对应关系,同时,处在相对规整的宿舍楼之间,其形体又应该有所变化,丰富群体建筑造型,食堂的形体组合正是遵照上述原则进行设计的。具体说是整个建筑位于轴线上,建筑二、三层通过立面的大片玻璃与轴线形成明确的对位关系,但并不是绝对对称,这样在对空间序列轴线有所对应的同时,不影响丰富形体的塑造。
8、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分为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东西两个区域,分别与两条风雨廊相连,便于管理。考虑到上海的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冷,所以,从学生的生活条件出发,宿舍设计为北侧走廊,宿舍全部朝南的形式,间距满足日照通风的要求,这样即使不设置空调系统,也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宿舍的住宿标准也相应提高。每间宿舍住宿四人,有阳台,并设独立卫生设施,每室两个盥洗盆,一个蹲式便器,一间淋浴,所有卫生设施可分别独立使用,满足高峰时间的需求。学生宿舍楼之间均有走廊相连,围合成生活区休闲和交往的内院。西部学生宿舍中间一栋底层架空,使两个庭院相互贯通,形成空间的交融,并且在底层局部设理发、小卖等生活服务设施。由于这一部分宿舍邻近科苑路,从城市景观角度出发,应对宿舍进行适当遮挡,故在宿舍西侧连廊以外设连续的前面,在学生活动室处开洞。部分宿舍下设2.2米自行车停车库。宿舍的造型设计以满足使用要求为基础,而对楼梯间、屋面和阳台进行形体和细部的雕琢,富有生活气息。
9、单身教工宿舍
单身教工宿舍与东部学生宿舍连接为一个整体,建筑形式处理与学生宿舍相接近。宿舍平面采用宾馆标准间形式,方便生活和管理,教工宿舍与学生宿舍间设门加以隔离。
10、风雨连廊
风雨连廊是体现设计整体性和实现校园全天候步行的关键。设计连廊为钢结构,构件小巧,节点精致,体现工艺美感。东部连廊高四层,为封闭式,以玻璃围合。西部连廊高两层,为开敞式。为避免连廊过长而产生单调感,设计中将宿舍楼梯间与连廊咬合,而且连廊每隔一定长度稍作变化,使之富有韵律。
十、消防设计
本方案采用全天侯设计,给消防带来一定的难度。
1、室外消防
在学校周边设7米宽环形消防通道,为解决建筑沿道路过长的问题,在北侧靠食堂的三栋学生宿舍楼底层及科学楼和国际部交接处底层局部架空,各设高4米,宽4米的消防通道,与环行消防通道接通。沿消防通道每隔100米设室外消火栓一个。
2、室内消防
本方案耐火等级采用一级或二级,防火分区为2500平方米,各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墙或防火卷帘分隔,各建筑单体均满足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的消防要求。
各建筑单体均设室内消火栓,体育馆、艺术楼、信息楼和国际部设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其中,信息楼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书库、图书资料室及电子阅览设气体灭火装置,其他设水喷淋灭火装置。
十一、结构设计
所有建筑单体根据其建筑功能和空间的大小,拟设计成钢砼框架结构,平面构件均按现浇考虑。
本工程采用有梁条形基础,下设微型桩,按沉降复合桩基设计,详细的结构方案待具体的现场勘察资料具备以后确定。
十二、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00000平方米 教学用地面积
64790平方米 体育用地面积
35210平方米 绿化用地面积
23310平方米
集中绿地
993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49932平方米
其中
教学楼
5170平方米
信息楼
5203平方米
学生宿舍楼
18049平方米
科学楼(实验楼)
5740平方米
食堂
3430平方米
国际部
1700平方米
办公楼
3418平方米
艺术楼
2412平方米
体育馆
481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
16191平方米 容积率
0.77
建筑密度
24.99% 绿化率
35.9% 集中绿地率
15.3%
十三、工程投标相关说明
本设计院在承担项目设计任务后将根据业主的各项要求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计划工程设计进度,密切配合工程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
本院将以院长牵头,组织本院各工种具有长期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的设计任务,根据国家及上海市的相关规范和规程,配合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体系,完成从方案深化调整、扩初设计到施工图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的设计费用将参照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标准,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来确定。工程设计按照设计任务书中提出的投资规模,控制工程造价。
十四、工程设计进度
具体的工程设计进度将按照“关于华师大二附中迁建张江高科技园区项目前期、设计等筹建工作年内进度计划安排”的要求,11月16日—11月20日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11月21日—12月15日完成扩初设计(含桩基图)送城建局审批,12月20日完成桩基施工图送计划发展局规划处审批。
十五、补充说明
本设计学生宿舍部分面向未来,采用标准较高,所有房间朝南,每间宿舍设单独卫生设施,宿舍内交通和卫生设施面积较大,因此宿舍部分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比较大。如果降低宿舍标准,采用内廊和南北向布置房间,或者采用公共卫生设施,则宿舍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不影响校园总体布局的情况下,均可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设计中在教学楼与体育场之间留有空地,可以增建教学用房。另外,东部宿舍区南面的小型活动室的设置是为了使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更加完整,并作为宿舍南面的大片绿地的空间控制点,使大片绿地形成有意义的空间场所,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建造。这一空地可用作加建学生宿舍或兴建专家楼。
第三篇: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共有20个教学班,现有教工60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小学高级教师38名,小学一级教师9名。目前拥有学生582名。学校是虹口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学校新校舍,它占地5000多平米,拥有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20个标准教室和10多个辅助教室,配备了一流的现代化教学器材和校园网,是虹口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典范。
第四篇:音体美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音体美薇教师和完小的体育老师校
本培训方案
为加强我校音体美教师和完小体育老师校本研培工作,有效地把教育创新推进一个新的局面,继续提升音体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崭新步伐,根据我县小学教师研培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先导,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为依据,将课堂当作教师发展的舞台。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努力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
长:何福明
副组长:何斌才 黎占锋
组
员:黄正明 黄金婵 黎艳玲 黄学祥
王廷鸿 农金艳
2、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
长:农金艳
副组长:陈金文 培训教师:鲁成富
三、工作安排 :
(一)培训阶段 1.培训内容
《功夫青春》武术广播体操 3.培训对象
音体美组和各完小的体育老师教师
4.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2016年3月23日下午,下午14:30—16:10。地点:广南县坝美镇八达中心学校(底先完小)
四、培训目标:
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培训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学习必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相结合,必须与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需要相结合,做到培训教育教学化,培训教研科研化;坚持理论学习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相结合,真正把教育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2、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学习教育理论,目的就是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有新创造。通过学习,使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
六、.相关要求
1、参培人员在2016年3月23日下午14:00准时在八达中心学校集中报到,统一在中心学校坐车下去,所有参加人员不得无故缺席。
2、参加培训人员自备运动服、运动鞋。
3、培训往返车辆由总务安排
4、伙食由底先完小安排
坝美镇八达中心学校
音体美薇组 2016年3月22日
第五篇:教师校本学习培训方案
XX学校教师学习及校本教研方案
一、每日一反思:总结当天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记录在教师反
思本中。紧扣工作实际,字数不限。
二、每周一读书:教师在课余加强学习,自觉阅读关于教育教学的报刊书
刊,每周拟写不少于300字的读书笔记。
三、每月一集中学习: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集中学习,可采取观看优
质课或专家讲座视频、学习论文或教学案例等方式进行。
四、每学期一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实情,讨论拟定该学期主
要研究攻克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工作。逐月推进、交流、总结,每月末由教研组长组织阶段总结并拟写课题研究推进情况汇报交教导处,学期末每人拟写主题教研论文(45岁以下教师必须交电子版)交教导处,存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五、每月末,教导处组织对教师反思、读书笔记、教研组工作进行过程评
比,学期末综合评比出优秀反思、优秀读书笔记、优秀校本教研论文、优秀教研组,并对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