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流动与教育的均衡
教师的流动与教育的均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调研 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刚要》)。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乃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现今,我国正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成为十分重要标杆。《纲要》里也明确指出:“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可是事实上,未来的教育依然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资金匮乏;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不仅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同样是教师,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招生制度、各种优惠政策上的不公平等。就以笔者学校为例,该校始建于1972年,是一所严重老化的农村中学。一是校舍老化,学校的校舍自2000年之后没有新建过,甚至学生住的宿舍还是学校刚开始组建时的房子;二是教师老化,笔者40余岁,在全校教师队伍中算是比较年轻的,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在该校呆的年份也已是两位数了,况且有一些年长的教师从毕业就一直呆在该校没动过;三是学生老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谋生,为了自己子女的前程,稍微有点门路的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转入县城学校或者条件稍好的学校就读,留下的就是一些“老弱残疾”无人看管的留守学生。并且像存在这样现象的学校非常之多。因此,在义务教育资源普遍没有区域均衡、校际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中,公众关注的是,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政府部门教育投入不大?还是制度的不完善?或是市场、就业的不确定性?或是高考指挥棒的单一作用„„?
笔者学识有限,不能从多角度来一一分析,现就教师流动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由于职称的缘故,我们县从2004年基本上看不到暑假期间教师调动的现象了,原因就是职称不能随身带。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校的教师只能原地不动,因此,一些教师在学校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当然就会缺乏活力,在工作上缺乏进取心,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老资格。
其实早在1993年我国就已提出“城乡教师交流”这一话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规定还提出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地区学校任教的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同时要求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教师到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对基层教师间的交流曾产生过良好的社会效果。确实是这样,相比现在,过去的教师们积极性比较高,校长管理起来也比较放得开手脚,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获得百姓们得好评,学生家长择校的现象不是很常见,从这一方面来看,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均衡。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种相对均衡的现象慢慢地被打破了。
在笔者看来,实行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区域内校际间师资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全国各地教育主管单位对此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无锡市从2010年起,规定每年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制订并落实教师轮岗交流
工作计划,均衡配置学校教师资源。并且还规定,从2010年起,少数“择校”热门学校的择校生人数不得超过该校新生总数的25%,并逐年递减,其他学校“择校”比例也要在去年基础上逐年递减。对“择校”缴纳的相关费用实行财政统筹、市级统一监管,集中用于相对薄弱学校改造。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说:“缩小教师、校风、校园文化等软件上的差距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但建立一个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也很重要”。由于北京是一座特大型城市,考虑到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方便,教师流动将首先从区内开始,教师从A校流动到B校,距离不会太远。按照市教委的设计,流动将不同于短期支教,各区必须保证时间周期,使优秀教师的作用能够固化在流动学校。教师在区内流动取得一定经验后,将适时启动教师跨区的合理流动。
作为教师,笔者平常和他们聊起天的时候,他们也是赞同教师流动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为教师流动能够打破教师的职业倦怠,会给一所学校带来新鲜血液的。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呆久了,就会缺乏活力,他们会自认为自己是老资格,在工作上缺乏进取心,通过流动,能增强教师的学习机会,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他们认为,教师流动应建立在学校平等的基础之上。因为当学校和学校之间在教师待遇等诸多方面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学校之间在硬件建设上也有高低之分,教师是不会愿意流动的。为此,各地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缩小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教育总体水平。
那么,如何实行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呢?笔者认为:
一、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着力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应做大做强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学校,有针对性地撤销或合并一些农村中小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着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在我们县加强金滩、醪桥、乌江、文峰四个靠近县城乡镇的中小学建设,保留阜田、八都、白沙、水南四所农村中学,其余的进行合并或者撤销。
二、强化队伍建设,统筹师资力量,着力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且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对优质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应加强教师的多方位培训,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同时,推进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三、坚持依法治教,强化保障措施,着力推进教育管理规范化。对教师从教行为、招生编班行为、学校收费行为、课程开设、作息时间等各方面规范管理,并且纳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总之,《纲要》是一个指导未来十几年我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性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教育发展而言是历史性的机遇。我国要大力开展均衡教育,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道路并不平坦。然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实现学生的“智育”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寻找到教育改革的均衡点,这里,笔者只是从教师流动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方面谈一点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纲要》对于教育的规划,从而在十二五中使得中国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更快更稳地走下去。
第二篇: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师流动即师资流动,是指教师在不同地域、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轮换执教,以消除师资力量过分悬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保障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国民教育整体水平。
一、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从教师流向分析,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更多呈现一种逆向的、单向上位的流动。从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教师流动在地域上主要是从北面向南面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农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县城流动;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在校际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示范学校,从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在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流动。
二、教师流动现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师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教师流动中出现的单维、逆向等不合理现象,更多的是教育政策上的缺失。(一)地域间经济文化基础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而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性质多样、形式灵活。而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努力,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所具有的经济文化优势,因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导致了大量教师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受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成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上具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农村教师当前以及后代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加之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壁垒,导致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变小,农村教师的身份地位很难得到改变。可以说,当前教师不合理流动并非教育本身逻辑衍生,主要是外来不平等环境冲击的结果。因此,为改变“与生俱来”的身份限制,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了农村教师向城市迁移的潮流。(三)教育发展政策的失误。《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一些地方政府为塑造形象工程,竭力打造“明星学校”、“示范学校”,集中人力、财力举办少数重点学校或窗口学校,抽调大量的优秀教师充实其中。有的地区实行城乡教师分层工资制,教育财政优先保障城市教师工资,而根据规定对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教师实行的工摘要:教师流动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力形式,可以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立足我县教师流动的现状,深层挖掘教师不合理流动的诱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流动;义务教育决策与思考-21-2010 年第11 期当代教育科学资上浮奖励制度,从根本上缺乏落实,导致教师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种高奉献、低待遇的状况,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了大量教师的外流。(四)学校管理方式的缺陷。教师队伍的稳定需要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但是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领导缺乏人本意识,没有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多领导民主意识不强,管理缺乏民主,管理方式机械、呆板,对教师的管理集权化程度高,使老师失去基本的自由和自尊。而对教师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评价方式单一,极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各种评比、晋升活动中,不能做到公开、公正,教师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伤害了工作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部分教师认为在目前工作环境无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他们会想方设法进入更好的学校,以求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五)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良好政策的实施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但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督监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教育政策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形成“口头重视,行动不落实”的现象。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政策建设重点学校等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造成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在教师工资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城乡双重标准现象难以有效控制;加之地方政府、学校克扣、拖欠、挪用教师工资,向教师摊派、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教师在评优、晋升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由于监督渠道的滞塞,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观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政府成为责任主体才有可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政府,因此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关键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为促进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和规范性,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的差距。第一,建立新型经费管理机制,缩小地域差距。义务教育作为全体国民教育,如果不由中央或省政府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地方教育经费的差额无法弥补,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必难以得到保证,教育均衡也就成了天方夜谭。如南非采用均衡分配公式(EquitableShare Formula,ESF)制定“学校经费投入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来消除地域差别。根据目前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上移的国际趋势,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可考虑建立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或由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的保障机制。[3]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税费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中央与地方分担,分级管理,按比例适度增长”。[4]在当前形势下,可以建立省级教育管理机制,统一本省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所需资金由省级政府和地方部门按照减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第二,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改变城乡经济文化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需要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发展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缺乏联系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联系与沟通的新型管理体制。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流动障碍,开通城乡学校教师资源顺畅流动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建立城乡衔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教师在医疗、再教育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第三,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通过采取名校兼并弱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新的办学模式限期改造。同时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给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台湾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用一张图纸建造所有学校”的政策;而古巴把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因此,政府要统一办学标准,加快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等均达到规定的办学要求,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中的差距。第四,统一教师工资发放标准,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工资是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物质保证,美国教育管理部门以规范师资标准为基础,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流动;法国统一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为教师的大范围流动创造条件。因此,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决策与思考-22-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11 期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建议由省级政府确定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保证所有职称水平相同的教师工资待遇相同,保障弱势地区教师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在菲律宾,农村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外,还享有艰苦工作津贴; 而日本对流向偏远地区的教师除工资外,还增发偏僻地区津贴,对相关教师发放寒冷地区津贴和单身赴任津贴等。所以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津补贴、补助发放标准,奖励在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二)教师流动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有力手段,为规避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在教育政策上做出规定。第一,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现有教师管理制度。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的流动。因此,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将教师的管理权限回收到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才可能均衡。可参照日本、韩国等利用公务员管理方式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将教师全面推向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淡化教师的单位角色,使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在工作学校的约束,“人走关系动”,彻底打破校际间师资保护的壁垒,从制度层面弱化学校对教师流动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第二,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保证城乡教师起点相同,需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教育法》的规定聘任教师。招聘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现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积极做好中小学超编教职工分流工作和缺编教师补充机制,并建立公平择优、平等竞争的选拔任用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借鉴日本、美国等对教师流动的规定,制定流动教师的人选标准。凡是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8 年,新教师连续任教6 年,年龄在45 岁以下的教师(除任教未满3 年的新教师和妊娠、哺乳期的女教师),都需要参加流动。每次流动的时间小学以4 年为宜,初中以3 年为宜。每位教师在任教期间至少流动2 次。为改变优质师资力量在城市和重点学校不合理集中现象,保证所有教师都参加流动,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每3-4 年对所有教师进行清查摸底,以确定参加流动的教师比例。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每所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以高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200,中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50 的标准作为基准线,超过此标准的学校要使多余的教师流动到其余学校。为保证教师流动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定,每年由学校总结教师流动的情况并作为评优及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而且要对参加流动的教师以一定的交通费用和生活费等补助,提高其积极性。(三)在教师流动的合理机制建立之后,为保证流动教师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以促进教师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第一,学校实施民主化管理,保证教师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校的重大决策要经过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使所有教师包括流动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能发表自己的正确见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并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力争体现所有教师的权益。对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平等、有效,不以单一的方式和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更多考虑教师的内隐劳动。完善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把政务、财务有关情况向全体教师通报,在才、财、物管理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另外要健全教师申诉制度,畅通管理部门信息,使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第二,完善教育监督评估体制,保障流动教师合法权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监督监察力度,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行为,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各地要实行县长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教师集资,切实保障广大教师的权益。防止中途截留农村教师补助资金,将是否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情况予以通报,对有关领导要追究责任。借鉴英国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化的做法,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三,保证教师流动制度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时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充分保护流动教师的利益。有关部门应通过咨询、调查、调研,切实了解利益涉及者的感受,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消除教师对政策执行时的疑虑,为政策实施铺平道路。为保证流动教师发挥均衡教师资源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措施对流动教师进行评估。改变现有的绝对性评价标准,通过纵向比较流动教师在先后学校的表现,引入发展性评价方式客观评价教师流动的个体效果;通过评估流动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即教师流入后,对本校学科教学工作起到何种作用,对教师后期培养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同时也对今后教师流动起到借鉴作用。
第三篇:教师流动教育随笔1
我的开学第一课 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
长兴实验小学黄琳
又迎来了一群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小毛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该给予孩子们些什么呢?
我在网上搜索,看到胡锦涛书记在“六一”节前看望湖北十堰市幼儿园的小朋友时,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确,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每每回想起童年,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温暖和甜蜜。所以,我也要让我的孩子们在上学的第一天就感到快乐。
开学第一天,教室里播放着《上学歌》的视频,而我则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跟他们问好。下午的第一节课是开学典礼,我的开学第一课正式粉墨登场了:
“小朋友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是开学第一天。”“是我们第一天上小学的日子!”
“高兴吗?”
“高——兴!”
“的确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黄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手偶——《快乐的大脚》中的小企鹅,“小朋友好!你们看过电影《快乐的大脚》吗?我就是那个大脚波波。我来自最伟大的帝企鹅家族。在我们这个大家族里,只有一个办法能让我们这些刚出生的小企鹅得到认可——拥有一副动听的歌喉。可是,不幸的是,我不会唱歌,我的声音像在锯床腿。大家都看不起我。连我自己也觉得我的确和其他的帝企鹅太不一样了!不过,我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尤其是街舞,我跳得可棒啦!可是爸爸却说不会唱歌的企鹅根本就不是企鹅。我非常苦恼,直到我遇见了另一群企鹅朋友——阿德兰企鹅。他们非常喜欢我的舞蹈,并为我独特的舞步着迷,还邀请我去参加了一个盛大的舞会。和他们一起,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之后,不会唱歌的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一定要活得精彩。大家不同,大家精彩!小朋友,希望你们像我一样,爱自己,爱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的开学第一课,简短但不简单,快乐但不肤浅。我想,那只勇敢自信的小企鹅,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快乐舞蹈!
难忘的瞬间,精彩的刹那;随手笔录,不拘一格。1
第四篇:均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
教师学习交流制度
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由党支部、校长和教导处轮流主持,利用每周星期五下午的时间,与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交流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2、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举行周周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教研组长要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也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并配合教科研室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3、校内交流。每学期期末师资培训举行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和成果交流会,对教科研工作总结的同时,对教师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组织交流,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4、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学校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5、外出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学习培训等活动,要求教师将外出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向全校教师传达,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基础上,带回更多更新的教育工作理念及方式。
6、每学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撰写科研论文不同层级老师不同要求。一般老师坚持每月写一篇有关教育或文学类的读书笔记或随笔、反思等小文章,每学期不少于4篇。
7、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栏目、FTP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师论坛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和专题读书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丰富教师学习内容。
8、学校科研室和教工团支部合作汇编《学怡童思》及《怡韵悠悠》校刊,以便于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与成果推广。
9、学校建立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凡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结题材料、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获奖课件等原件须及时向教科室申报、登记、归档。一方面学校作为教科研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10、学校要建立点名考勤制度。除政治学习遵守请假制度外,参加教研组学习也要遵守请假制度,对无故迟到、缺勤的教师教研(备课)组长做好详细记录,并纳入期末教师出勤考核奖。
南岸怡丰实验学校
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为深化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市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全面推行教师交流制度。
一、异地交流
1、我校所属教师,凡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在学校工作时间较长的都要分批进行交流。交流以市区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为主。交流面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小学每年在10%左右。
2、教师交流自每学年始执行,交流时间不低于一年。交流前,要与学校确定交流的工作目标,交流期满时进行考核,对未实现交流目标的教师适当延长交流时限。
3、编制限额内,教职工在本区范围内流动的,由学校具体负责,并报区教委备案。超编学校应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将富于人员分流到本区缺编以及薄弱学校;整体超编的学校,要通过转岗、培训、调出等方法进行消化。
4、教职工跨区流动,由区教委根据编制余缺、学科需求情况,统筹考虑,实行有序流动。
5、本着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严格控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二、轮岗支教
进一步推进城镇中小学校教师对口支教工作,采取上挂、下派、轮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支教重点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一)、范围和对象
1、城区在职在编教师均有支教义务。
2、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实行轮岗支教。
3、支教期限为1-2年。支教期间,实行顶岗教学。轮岗支教人数:每学年安排1-3名。
4、支教的范围是我市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
5、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偏远学校每年可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有支教义务的学校挂职或顶岗任教。
6、教师轮岗支教派出单位,于每学年开始前,将安排情况上报区教委同意后实施。派出单位编制不足的,由薄弱学校上挂教师跟(顶)岗。
(二)、轮岗支教人员待遇
1、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行政、工资关系不变,并享受原单位同职、同岗、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派出单位对支教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其适当的生活补助。受援学校要妥善安排和解决好支教人员的生活问题。
2、支教人员表现突出,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有农村任教经历,原则上作为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定、区以上优秀教师评选依据之一。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必须在其任期内要有在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三)、轮岗支教人员的管理
1、轮岗支教人员受派出单位和受援单位双重管理,以受援单位为主。支教人员每年要提交支教工作总结,由受援学校进行认真评议后,上交派出单位和区教委,并进入个人档案。
2、区教委将定期对支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南岸怡丰实验学校
第五篇:教育均衡
万紫千红春满园
——庐阳区构建均衡教育实践纪实
“安徽教育看合肥,合肥教育看庐阳”,庐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庐阳教育一直是首善庐阳引以为豪的教育品牌。2002年,随着区划调整,庐阳教育不断壮大,庐阳教育人创新机制,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庐阳区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了庐阳推进均衡教育的种种先进做法,庐阳教育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回眸近十年的均衡发展历程,庐阳教育人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用“创新”炼出“金字品牌”,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然而十年来,庐阳教育人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高位优质的均衡发展之路的呢?
困境与挑战
——为什么要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
(一)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
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反差
原中市区(庐阳区的前身)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名校和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拥有在全省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一、六、八高中,42、45、46等中学,南小、六小、师范附小等小学,合肥市仅有的四所百年老校均在该区,是优质教育聚集的地方。庐阳教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新成立的庐阳区在原中市区的基础上又划入了三十岗乡、大杨镇和杏花镇三个乡镇,总面积扩大到139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7.14万增加到60万。18所农村学校并入庐阳教育,另外,7所企业自办中小学划转庐阳区。这些新划入的乡镇、企业学校,教室破旧,设备简陋,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城乡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老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反差 随着,合肥发展“三大战略”的推进,庐阳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郊融入城市,远郊面向城市”,在原近郊的土地上,一个个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而新建小区多在北一环、二环附近,绝大多数未配套学校,且小区周围学校多为原乡镇学校,因此入住率低,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老城区学校密集,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小学,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虽然教育教学质量高,但城市用地紧张,学校面积狭小,学生多,已成为遏制学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张。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暴露出四大问题,并日益尖锐
1、区域内教育极度不均衡。城区学校已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如饥似渴的更新教育观念;可新划入的乡镇学校,简陋的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不知课改为何物,形成天壤之别。
2、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教育由于极度的不均衡,庐阳老城区又聚集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择校的首选地。
3、由于大量学生择校,导致上学时间段,进入庐阳老城区的各条道路拥挤堵塞,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问题。
4、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优质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谋划与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怎么办?庐阳区被“逼”着走上了推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路。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出台了庐阳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合肥市庐阳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庐阳教育人确定了异地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教育,谋求优质均衡,实现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均衡发展机制,吹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曲。
(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由于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鉴于此,我区本着“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全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继而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和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去年,中铁42中校区和六安路小学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南小、红星、逍遥津等城区名校的分部也即将落成。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城区学校削减了一半,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一举破解了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的问题。而在北部地区新建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的新亮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北部地区学生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需求。曾经的舒城路小学,巴掌大三四亩地,坐落在省政府宿舍区内,现在迁至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占地近三十亩,办学规模同时扩大为36个班,教学设施,配备到位。在继承原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成长,三年来已形成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舍予”校园文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 学校硬件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庐阳区政府2007年就将中小学基本建设和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运用撤弱入新壮大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的窘状。近三年来,连续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对19中、钢小等7所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同时充分利用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工程。2008年,区乡镇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现在乡镇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完善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以及篮球场、60米跑道、钢琴、电子琴等适合学龄段要求的体育器材和专用音乐器材。现在全区最漂亮的校舍在乡镇,最好的教学设备在乡镇!
(三)依托“共同体”,全面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根据《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的要求,全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并将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21个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实行三个“一对一”,即学校、学科、老师三者均为“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共同体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不断交流融合。其中“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由于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庐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基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以中心城区带动边远乡镇的教科研均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城区品牌学校合肥45中与地处偏远的合肥19中还建起了“共建班”,使19中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捆绑与深入
——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探索均衡发展新途径 一个学校硬件再好,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等软件跟不上,也不算真正实现教育均衡,更无法称为优质教育。2009年,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谋求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开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做法——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一)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前期探索
为缩小城乡差距,2003年,庐阳区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企业划转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建立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城区学校带动乡镇学校,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建立支教制度,开展“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等,同时,城区中小学也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教育“共同体”。随着结对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共同体两所学校之间虽然也经常交流,但制度上并没有要求共同发展,连带意识不强,有时就会出现松懈现象。于是庐阳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结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带动更深的均衡发展?很快大家的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两校的办学捆绑起来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三步走”
第一步、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全面改造乡镇学校。庐阳区政府出台《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三十岗乡原有3所村小,一所中心校,学校小、旧、弱,生源不足,课程开不齐。经过调研,政府投资扩建中心校,异地重建一所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两座现代化新校拔地而起。同时为综合学科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为方便原乡镇的学生上学,建立交通保障机制,采取校车免费接送学生方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步、撤销乡镇中心校,理顺乡镇学校管理机制。2009年春,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原大杨镇、三十岗乡中心校所辖的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首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乡镇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先河。古城小学、幸福小学、大杨中心小学、跃进小学、五里拐小学、十张小学、新农小学、岗西小学8所小学为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区教育局直管。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理顺了机制。第三步、依托“共同体”,全面深化城乡学校“捆绑”机制。2009年,庐阳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月份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原来较松散的“手拉手”学校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进一步结对捆绑”,“捆紧”的是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二)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核心
1、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结对“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乡镇小学校长为执行校长;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2、多级“捆绑”,实现“四共”。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捆绑”管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双方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结对“捆绑”内各成员“四共”: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建立学校间同教研组的“二级捆绑”和教师之间的“三级捆绑”乃至学生间的“四级捆绑”;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结对交流、教学业务互通、弱势贫困帮扶和“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六种机制;制定了“捆绑”学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每周汇报“捆绑”工作信息制度。
3、明确职责,同奖同惩。明确学校责任:城区学校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有提高乡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有接受共同体领导、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获得城区学校各方面帮助的权利。明确校长职责:第一校长职责:帮助乡镇学校构建自我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拥有对中层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教师统一调配权;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帮助乡镇学校建立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拥有乡镇学校财务管理权和委托审批权,接受上级的审计、监督等。
执行校长职责:负责乡镇学校常规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是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支持第一校长在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受第一校长委托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保全学校固定资产等;积极谋划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师责任:城区学校的教师有到乡镇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帮助扶持乡镇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的教师有到城区学校学习,接受城区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的权利。
明确区教育局责任:区教育局负责全区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的协调、指导、考核、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及时配套出台深化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相关文件,细化实施意见。
(三)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两校一体”破难题
当然,在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过程中,也不出意料的遇到了种种难题,如:第一责任人两地奔波,如何既管理好老校又因地制宜管好新校?一级捆绑活动频繁,互动频率过高,而二、三级捆绑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参与面不大,乡镇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师的交流推进难度大,乡镇学校个性发展不足等等问题。善于革新的庐阳教育人通过第一校长统一领导,派驻城区“执行校长”,强化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有效的破解了这些难题。
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共同体学校要在第一校长的组织下,集班子全体成员智慧,紧密结合乡镇学校办学传统和现有发展水平,因校制宜,思考拟定乡镇学校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以促进乡镇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加大城乡学校级干部交流的力度。城区学校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很高的副校长,让他们深入乡镇“捆绑”校,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接受第一校长领导,任期2年,全面履行执行校长职责,享受小学校级正职待遇,其绩效考核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执行校长负责日常学校管理,贯彻共同发展和第一校长的治校方针,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也是庐阳捆绑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3、加大城乡教师互派的力度。城乡捆绑学校间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可以综合“岗位需求、支教愿望、专业引领”等因素考虑,各校要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拟出倾斜政策。城乡教师互派的核心是两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师资配置。
4、加大对弱势群体关爱力度。在乡镇,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乡镇学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家长学校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师生结对帮扶、开设“放心班”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5、加大特色办学创设力度。在乡镇学校特色尚不明晰阶段,乡镇学校每校先尝试1-2项特色活动,如经典诵读、腰鼓队、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等。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展示学校积极进取的状态、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均衡与发展
——城乡携手同进,共创优质均衡
南小与古城捆绑的故事:古城小学原为三十岗乡中心校,200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政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少,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农村教师整体实力不强,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不积极,学校整体向心力、凝聚力差。南门小学,是老城区一所百年名校,省特色学校,拥有积淀深厚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文化。
2009年3月,根据《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南门小学和古城小学牵手为城乡共同体“捆绑”学校。南门小学校长任“捆绑”校第一校长,全面管理两校事务,财政、人事统一调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指派一名副校长任古城小学执行校长,在此期间,原古城小学校长任南门小学副校长,到南门小学挂职学习。两校积极抓住机遇,并及时制定了“捆绑”共同体发展战略:以“引领·自主·创新”为整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年三步走”——“一年实现观念转变、管理规范;两年实现特色引领、课程渗透;三年实现自主创新、特色凸显”的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捆绑发展三年来,古城小学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以最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柱,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锻造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走出了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校容校貌、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领导作风与管理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项工作制度步入规范,学生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尤其是在捆绑工作深入开展至今,庐阳的均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镇学校办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镇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在城区学校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学校变美了,变亮了,变得更有生机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更浓厚了。
乡镇农村学校管理层人员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对办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单纯强调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而是能够从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内涵发展上探求,从而一改过去十分被动的办学为较为主动的去发展。
乡镇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捆绑”机制给教师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教学互动”、“课题共研”、“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其业务素养、教研教学水平明显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乡镇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城区学校的帮助下,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充实。同时,城乡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也多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综合素质也得以整体提升。
在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所做的《践行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大大缩短了庐阳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了庐阳“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奏响了庐阳均衡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