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感悟
正确认识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献给教育决策者
感言: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始终存在着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理论状态与实践状态的巨大差别,任何简单和片面都是应该防止和克服的。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人们更多地关注
教育的均衡与公平。然而,什么是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却是应该而且必须弄清楚的。
举例言之,据说,我们扬州市今年有5.2398万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对他们而言,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就是他们人人都有参加中考的“机会”,都有选择优质高中的“权利”。假设甲同学中考成绩是680分,乙同学中考成绩仅有480分,如果甲同学与乙同学都进入同一所优质高中就读,那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可见,所谓的教育均衡与公平,重要的一点,是指受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的均衡与公平,绝对不是不同学力基础、能力水平和态度倾向的人都去接受同等要求的教育。
事实上,绝对的教育均衡与公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难使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与公平。比如,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二是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师资质态、管理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难使教育在同一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与公平。即使在极度推崇所谓民主、平等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既有哈佛、剑桥这样的享誉全球的优质学校,也有难于维系、濒临倒闭的学校。三是受教育者之间的基础、态度、潜质等存在差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所谓的均衡与公平。例如,初中升高中,有的同学就读普通高中可能是正确的选择,有的同学选择职业高中可能最为适合;有的同学读重点高中较好,有的同学读一般高中为宜。
尽管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均衡与公平,但是,均衡与公平作为教育的一个理想,作为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还是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去追求她,努力实现她。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假如把优质资源的学校比作山峰,把薄弱学校比作沟壑,一种办法是将“沟壑”填与“山峰”齐平,而“共同富裕”。另一种办法则是削“峰”填“壑”,而“共同贫穷”。无庸赘言,正确的道路可想而知。但是,近年来,“实行名校教师、校长与薄弱学校教师、校长轮岗制度,以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种声音,乍一听,好象很“公平”,似乎很“正义”,细一想,实在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是对教育有害而无益的,是万万要不得的!正确的道路应该有两条: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快速提升薄弱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质态及管理品质;二是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城乡有别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更多的城镇人口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中学特别是高中或者中专教育,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对于提高城乡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就业人口工资的边际作用将会十分显著,并进而达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篇: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凤凰镇中心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2009年以来,凤凰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教育管理为手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全镇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优化设施配备,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2009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投入160万元,购置微机200台、电子白板60块,建成高标准多媒体教室101个,改造了全部实验室,充实了音体美教学器材及课桌,使我镇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在了全区前列;投入160万元,对全镇中小学进行了校舍改造,包括拆换顶棚、新建教室、加固教学楼、休整道路;协调各村队、企业投入30多元,用于幼儿园舍改造、新建餐厅,使全镇幼儿园全部实现幼儿在园就餐。同时,合班并校取得新进展,东申小学顺利撤并。近四年来,全镇先后合并了3所小学、1个教学点和2个幼儿园,使全镇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二、优化师资配备,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分布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发展不平衡,实质是师资资源的配置的不平衡。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首先实现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2009年,我镇积极向上级争取新分配教师19人,支教教师13名。近5年来,共争取新分配优秀教师76人。同时,我镇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优化师资配置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校际教师交流机制,使全 1
镇中小学教师交流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优化师资配备的同时,大力抓好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目前,全镇的教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仅近3年来,全镇就有2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6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81名教师被评为区优秀教师。
三、优化教育管理,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因此,在优化设施配备和师资配备的同时,必须抓好教育管理。我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上级规定的作息时间,确保开足开全课程,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了学生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改革、艺体带动、家长培训及书香校园建设等重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全镇教育逐渐走上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轨道。2009年,全镇共有120多名学生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多次代表我区参加市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长生培养实现了新的突破。召口中学、路山中学被评为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镇中心校被评为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我镇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镇10处幼儿园,有3处被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4处被评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全镇幼儿园的保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四、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稳定
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稳定工作是重中之重。我镇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着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加强安全
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校车管理,目前全镇学生车全部实现了两批接送,超载现象得到了遏制。切实加强了食堂管理,学校、幼儿园食堂全部配备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并严格检测,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积极实行营养餐制度,使饭菜营养搭配更加科学。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学校及时配备数量充足的电子测温仪、体温计、口罩等防控物质,制定了详细的紧急预案,严格实行体温检查制度,及时进行药物消毒。由于安全稳定工作细致、扎实、深入,多年来,全镇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和影响稳定的事件。
让老百姓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是凤凰镇党委、政府始终追究的目标。2009年,凤凰镇在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展望新的一年,凤凰镇将在这条道路走得更远……
第四篇:推进教育均衡不能牺牲公平
推进教育均衡不能牺牲公平
示范高中亦即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有限,把招生名额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分招‛,按指标给各个学校分下去,统一招生名额就相应减少,分数线就必然提高,原先能上优质高中的学生自然被挤出门外,上不了。这也难怪引起一些考生和家长不满,聚集到教育部门门口讨说法。
不用说,教育部门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长柏俊对此说,‚统招分招政策的实施,就是促使义务教育均衡,使广大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坚决遏制初中‘掐尖’教育。‘掐尖’实际上是制造教育的不公平,制造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均衡。‛但很多人并不认同他的说法。一名家长对记者讲,‚我理解政府要推进教育均衡、消灭择校现象的苦心,可是不能太激进了,重点高中统招一下子砍掉这么多名额,而我们的孩子的成绩比大部分分招的孩子成绩都好,却上不了示范高中,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不公平呢?‛
‚掐尖‛教育是否不公尚需商榷,而低分能上重点高中、高分反倒不能上的做法,无论如何都是不公平的。在不是所有人都可上重点高中必须通过考试进行竞争的情况下,就应当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录取公平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在最低分数线以上就应当上,后面的不能上。相反,像呼和浩特市分招政策造成的这种低分能上重点高中而高分不能上的现象,根本不是公平,而是人为制造特权和不公。而且,不是在人们公认的公平基础上制定政府目标,而是为了某种目标任意改造公平,必然因为站在一种立场、角度而从另外立场、角度不认同的缘故,造成公平的混乱和对统一标准的背离,难有真正公平。
且不说,这样的目标追求也往往是无益的,不过是在剥夺了那些原本有机会进重点高中并由此使人生出彩学生的发展权利之余,徒然浪费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山东济南多年前就实行呼和浩特市这样的‚分招‛(指标生)政策,而且比呼和浩特更激进和极端,推荐生和指标生加起来占到重点高中招生总数的80%甚至90%,只有极少数名额留给统招。作为济南市重点中学之首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在总分共570分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指标生393分(高中最低提档线)而统招分数线高达530多分的极端差异。这不但使农村学生和其他因各种原因享受不着指标的学生难以上重点高中,同时使很多以极低分数进去的学生根本跟不上课,反而不如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学校更好。
人为进行拔苗助长根本不利于正常成长。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消除择校现象而牺牲录取公平,原本就是一种错误。在长期重点建设、重点支持、重点发展等做法造成的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情况下,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关键是纠正以往厚此薄彼的不当政策,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地发展。在重点中学已经得到优先发展的情况下,应当再反过来加大对普通中学的发展投入,使之早日赶上重点中学。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表现应是各个学校的学生素质大体相当,用统一标准实行竞争不相上下。如果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不力,优质学校与较差学校的教育资源拥有悬殊局面不能改变,不同学校的学生素质差别巨大,仅仅拿录取方式做文章,根本就是害人害己,自欺欺人。
很多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绝不是将重点高中一半名额进行分招、生源稀释化这么简单,要在承认差异和层次存在的现实面前,加强优秀师资的轮岗交流,建立更科学的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努力办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富有教育追求、彰显教育公平的好学校来。
当然,在这追求这种愿景的同时,可以同时采取适当的纠偏政策,给予那些较差学校的优秀学生特殊照顾,而不是不管优质学校还是较差学校,都统一分配招生名额。不仅如此,纠偏和对绝对平等进行纠正,也不能矫枉过正而破坏公平基础,以至于没了平等可言。所以,采取‚分招‛、‚指标生‛这样的政策,在总体不危及公平基础上拿出5%或10%等少数名额给较差学校是可以的,而背离公平的一般要求,把一半甚至大部分招生名额都用来统一分配,不过是显示权力的任性,并颠覆公平。
第五篇: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价傎取向;既是是一种发展目标、又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学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