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阳乡浊水小学师资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阳乡浊水小学师资状况调查报告
三阳乡浊水中学余砥柱
浊水小学归三阳乡浊水中学管辖,该区域人口2.16万,基本上是农业人口,辖15个村,原有22所学校,学校布置调整后,合并为10所小学,其中乡级中心小学一所(大众学校),村级完小5所,村级教学点4个,现有学生1188人,在岗教师65人。在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本人对所辖小学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发现小学师资存在较多的问题,经整理完成如下报告。
一、浊水小学师资的现实状况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教师年龄结构比例不合理——老龄化严重
平江目前广泛流传的民谣“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正是浊水所辖小学教师现状的写照。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现象在极其严重。现有教师中,50岁以上的20人,占到31%,45-49岁的16人,占25%,45岁以上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56%,40-44岁的16人,35-39岁的7人,而35岁以下的只有6人(其中,30-34岁的4人,30岁以下的2人),只占9%。不少学校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严重,村教学点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完小中西岸学校8名教师只有一人40岁,其他都在45岁以上。
(2)民师转正比例大
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小学中民师转正的份额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相当大。辖区65名教师中,有52人为原民转公或代转公的教师,通过顶职,安置,招教等途径取得教师资格的6人,正规师范毕业的只有7人只占整个教师比例的11%。大多数学校没有一个正式师范毕业的教师。
(3)学科结构比例不合理——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奇缺学校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如计算机等课程,基本上因缺教师没有能力开设,辖区只有大众学校有一名计算机教师,而也是跨专业上岗,英语课靠从中学派教师跑教开课。音体美学科更是作为副科由多位教师兼任,大多数学校不只能虚设这些课程。
2、在编教师“名超”而“实缺”
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师生比例,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整个辖区按编制算只能有48个老师,而际用人65名。超编的原因:一是学生数锐减,成班率低。辖区在2003年有学生1800多人,而现在只有不到1200人,如新源学校2002年有学生260多人,而现在包括招收的潘坳,洪山,官坑的学生在内只有142人,多数学校班额都是10个学生左右。二是山区农村学校的特点造成。辖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往往是一户一山头,隔山隔水,交通极不方便。虽经过布局调整,但目前学校仍然是规模小,布点分散,班额不足。辖区四个村教学点年级班额都在15人以下。如如白若学校一个老师,10个学生,师生比只有1∶10。按表面的师生比例计算,教师数超编了。而就该校本身来说,即使按统计名义上“超编”配1名教师,而实际上也是“缺编”。这名教师每天都在6节课以上,基本上全天守在学生身边,既是教师又是保育员,处理从教学到生活的各项事宜,大大超过规定的教师工作量标准。如果该教师病事假,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等,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更感棘手。
3、教师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
调查中,大部分学校认为教师中爱岗敬业者占到85%,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当部分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从调查看,对新课改适应者87%是年轻教师,他们接受新观念快,适应性强,而辖区小学中有将近90%是民师转正人员,或其他方式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并且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在知识结构和基本功上均有欠缺,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参加学习班又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受到多种因素限制,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
二、思考与建议
山区教育落后的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山区农村教育的出路又在何方?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向师范学校输送学生要实行“定向培养”
高校的扩招,加上大专生、中专生就业难,每年的生源大战中,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根本难于保证,但师范学校承担的是培养师资的重任,是培养承担“百年树人”大计的教育工作者,她的生源不能等同于其它学校。因此我们建议,根据近五年来计划生源变化趋势,按需培养,应根据需要科学地下达师范招生指标,要严进严出,鼓励一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并保证经过师范专门培养的合格者,80%能就业上岗。
2、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
调查表明,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才是教学设备和师资水平。80%的学校认为,只要政府重视了,设备及师资就能跟上。
(1)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加大
现行的下拨经费标准,只能艰难维持学校的运转,无法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办学条件,也就更加无法发展了。
农村教师待遇低,不愿留在农村,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从教农村,对农村教师的补贴不能取消还应加大。
(2)学校布局调整要适度
山区农村“隔山能对话,走路需半天”,交通极不便利。如新源小学,经撤并后涵盖了好4个自然村,孩子上学要早出晚归,中午要自带饭菜,走5至10里的山路,还要爬山过水,极不安全。因此建议:学校的布局调整要适度、适当,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过分追求规模效益。在寄宿制等条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该保留的还应保留。
(3)教师数量的核编要科学
核编不能搞全省师生比一刀切,应动态、科学、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考虑到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成班率低,特别是目前还有许多无法撤并的“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不能从总体师生比来定编,应当从各个学校、各个教学点实有的工作量额度来定编。
3、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对目前农村师资要加强培训,新课改在农村难实行,不仅是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更是教师思想、素质上的限制,培训在内容、方式上要创新,要结合实际。对年老的教师,可以让其提前离岗,对中年以上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应以脱产的形式进行培训,对各小学均紧缺又急需的音体美教师、英语教师则进行脱产进修、培训专业,以解决燃眉之急,且这种培训应讲求质量,要保证受训时间,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培训要有结果、效果。
第二篇:小学师资调查报告2
调查人:xx
调查对象: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
调查方式:定量,定性。
调查时间:2010年1月11日
调查内容:调查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师资状况,包括:年龄,人数,性别比例,学历构成,职称结构等。
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师资状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质量的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师资源,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要着力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和谐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使人们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问题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背景下凸显。教师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实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被视为是提高普及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教师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和人才培养的直接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成败。
了解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加强沈阳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也希望能为东北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抛砖引玉。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调查结果
本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性别结构
男性教师占14.4%,女性教师占85.6%,可以由此看出全市的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小学女性教师居多。
(二)学历结构
近年来,沈阳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提升较快,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XX小学教师中专以上学历达99.47%。中专学历教师占1.14%;大专学历教师占12.15%;本科学历教师占84.12%;研究生学历教师占2.58%。根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小学教师必须是师范学校以上毕业。而2001年底统计,沈阳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4%,相比分别提升了1.07个百分点。
(三)职称结构
本次调查中,具备高级职称(初中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有6人,占6%,中级职称(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有67人,占68%,初级资格(小学高级以下资格)的有25人,占26%。调查结果表明,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队伍整齐。同时,近三分之一的初级职称教师是优秀学科教师的后备军,也是学科教师素质整体发展的原动力。小校共有3位数学学科带头人,1位科学学科带头人,1位艺术学科带头人,1位体育学科带头人。学科分布上存在不平衡。
(四)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34.36+6.75岁。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数的49.73%;36—45岁的中年教师仅占总数的28.95%;46-55岁的中年教师占17.53%。56岁以上的教师占3.80%。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数的49.73%,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较强,他们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发展优势。但工作经验不够,教育教学机智不够。
(五)编制构成本次调查的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为98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9.15%,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10人,占20.85%。超编者9人。
三、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是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数量超编较为严重,而专任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二是学科分布上存在不平衡。小校共有3位数学学科带头人,1位科学学科带头人,1位艺术学科带头人,1位体育学科带头人。学科
分布上存在不平衡。三是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四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3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49.73%,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较强,他们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发展优势。但工作经验不够,教育教学机智不够。学历提升率低等问题突出。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规范教师行为,弘扬先进典型,促进师德水平的提升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对师德问题都高度重视。古人认为“师德为高”,说明“德”是为师者的必备条件。故此,古人将教师看作“人师”与“经师”的统一。“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教怎样做人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曾指出,“教师必须具有可作为学生模范的高尚的个人道德意志品质。”„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仍然认为,“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一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1.加强师德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素养,激励全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建设校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树立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创建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优质教育品牌。要激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网上浏览、观看电视新闻及各种媒体报道等,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教师的法规意识。
2.注重礼仪规范,打造儒雅教师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读书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一只儒雅的教师队伍。
(二.)、网络教研推动校本教研
以网络教研推动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帮助骨干教师走进名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队伍,以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结合继续教育培训按计划对全校教师开展分类分层次的培训活动。继续深化网络化、系统化备课。把网络教研纳入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激活办学联合体的实效,注重校级和跨区域的教研交流,提高网络教研的能力和实效。
(三)、突出以校为本,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要全力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项工作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为目标,以教师的全员培训为主线,以教师的教学需求为主导,以构建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体系为关键,突出以校本为的教师发展理念,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努力形成上下互动,选择主动,优师带动、同伴交流的培训新格局。
(四)、实施“激励机制计划”,促队伍优化师资队伍要形成一流优化,要靠精心规划,措施落实,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精神、物质、情感等多方面给教师的激励,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机制。主要方法:目标鼓舞人、工作培养人、沟通理解人、管理调动人、关心温暖人、比赛锻炼人、荣誉激励人、福利奖励人、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附录
[1].徐艳.抚顺市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6.[2].李强.沈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6.
第三篇:中学师资情况调查报告
者腊乡是一个汉、壮、苗、彝等民族杂居的农业乡,全乡总人口31204人,其中农业人口30345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7.25%,教育的层次主要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服务的对象95%以上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今天的经济是10年前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10年后的经济。如何抓好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是提高全乡劳动者素质,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那么中学教师师资配备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的提高,将影响到者腊乡10年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下面我就目前者腊中学的师资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者腊乡位于砚山县东南部,东与蚌峨毗邻,南与八嘎接壤,西与江那连接,北与干河、阿猛相望。从区位上看,该乡交通整体便利,富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但生产生活条件整体相对较差。者腊中学共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80人,工勤人员5人;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余人。
二、师资状况及存在问题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85名专职教师中,有20名教师分别来源于民办转公办、民代班招考录用和代课教师招考转正,这部分非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5%。其中,还有15人属于拔高使用。由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师专业培训,客观上受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加上地域环境的影响,主观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意识淡薄,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教师的从教势必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达标。85名教师中,本科层次15人占教师总数的17.6%;专科层次的45人,占教师总数的53%;中专层次的20人,占教师总数的23.5%;初中层次的5人,占教师总数的5.9%。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61.4%,离100%的学历合格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XX年,砚山县全面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全员竞聘上岗后,年轻教师、优秀教师均往公路沿线或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而年龄偏大、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则竞聘上岗。所造成的空岗则不得不从外乡镇引进及由当地落聘人员来充抵,还有一部分是原来在小学从教,通过函授获取专科文凭后竞聘上来。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基础就打不牢,进入中学以后,科目增多,学习任务加大,而面临的教师则是教学功底浅、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总是在全县后列。另外,在教师资源配置上也还存在欠合理、不科学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科目教师过甚,而部分科目的教师则是少而不精。如语文科按编制为12人,而实有17人;12名英语教师中,仅有5人属专科以上英语专业的,其余均是中师在职通过学历提高获取文凭的;二是部分科目教师专业不对口,如:地理科,四名教师均是政教专业而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三、采取的办法和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学历提高培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十一五”期间,教师学历合格率争取达95%以上,本科学历教师达30%以上,专科学历教师达60%以上,中专学历教师控制在10%左右。
2、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让一线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己,随时融入教育改革的潮流当中,确保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校本培训,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
4、充分利用现有“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5、重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是建立学校教师人才库,确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选;二是指定有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教师实行“一帮一”,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三是敢于让青年教师挑重担,适当给一些年青教师施加压力,促其健康成长;四是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外出学习、培训,通过他们的提高来带动其他教师的进步与发展。
(二)、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1、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尽量避免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现象不再困扰教育部门。在调配教师时,力争避免优秀教师扎堆或都往条件好的学校去的现象,确保山区农村学校也有优秀教师。
2、通过政策性引导,在农村学校多设职称岗位,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优秀教师能安心地为教育欠发达地区服务。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尽量稳住骨干教师,留住学科带头人,让本地的优秀教师不外流或少外流,对教学水平低劣的教师则实行轮岗制,将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者提拔到中学任教。
4、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重组部分科目教师,避免学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争取做到教师专业对口。
第四篇:三阳小学德育总结
三阳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校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创建“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创建活动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及今后思路如下:
一、健全、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积极倡导全员育人。建立了德育工作实施系统。一是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运筹全面工作。二是建立实施系统,形成了以德育处、值周教师轮流抓,班主任具体抓,任课教师配合抓,学生干部协助抓的德育工作实施系统。三是软件系统,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二、依托学校特色建设,大力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不同于中学、大学,最主要的是小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生习惯的养成。正如《中共中共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重要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为此,学校上下达成共识,一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实施低起点切入,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民族精神、诚信、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实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教育目标。
2、抓好主题班(队)会这一德育阵地,强化学校德育建设
主题教育对学生思想觉悟提高、行为习惯养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主题班会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两年来,学校开展我是“卫生小卫士”、“文明礼仪”、“尊师敬长”、“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使每项活动收到预期目的,我们对各班举办的主题班会的过程、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规范。要求各班做好痕迹管理,学校定期进行检查。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了心灵的触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受到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开展学生评比活动,规范学生发展性评价
1)各班建立“我是卫生小卫士”评比栏,提高学生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
2)学校统一为各班建立“美德好少年”评比台。
3)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窗口。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阅览室等,并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为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处结合校园卫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课桌、教室、卫生区评比标准,坚持卫生责任到人,学生在参加创建洁净校园环境建设的活动中,得到了教育同时也懂得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另外,我校的带班领导和值周教师工作也扎实有效,每天从早七点到晚五点,都有带班领导和值周教师全天值 岗。每节课间,都有值周教师巡回检查,维持保障课间秩序,校园内每个课间也会有值周教师检查,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有关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国旗下讲话等。以上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巩固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是学生人生良性成长的第一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工作机制,实施家校互动,共同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德育工作。虽然本学年的德育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今后,我校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对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
德育工作总结
三阳小学
2011年30
日
第五篇:农村小学资源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以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梅丰小学为典例
影像0901
u200912963
郭丰
摘要:以我小时就读的梅丰小学为典例,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从中挖掘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同时延伸出学生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资源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人民的素质,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综合国立的提高。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家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个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教育赋予我们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农村的孩子若想走出农村,必须依靠教育的帮助。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绝大多数人所渴望的。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国力所限制,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肯定有所不同。不仅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那么,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如何呢?硬件条件是否齐全?师资力量是否充足?学生与老师关系如何?学生们在资源较贫瘠的农村课余生活的组要构成又如何? 一、调查过程及数据汇总
1、直接进行有结构的观察。现场的观察具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对校园硬件设施和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观察并拍照,详见附录。
2、访谈。(结构性访谈)学生于8月3日找到了梅丰小学的校长——郭校长。郭校长是我小学时的老师,他亲切的接待了我,并对我独立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行了肯定。提供了我翔实充足的材料。
现节选我和郭校长的部分对话,作为材料,稍后进行分析。(详见附录一)
3、问卷调查(访问式问卷)我有一个堂弟两个堂妹是在梅丰小学念书,村上还有另外5人在梅丰小学念书。为了进一步了解梅丰小学学生课余生活我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包括在学校里的课余生活,放假在家里的娱乐活动,先不想去参观博物馆,对自己的春游秋游满不满意,希不希望照着科学课本把上面的实验都做一下,老师平时是否体罚学生。(详见附录二。由于条件所限,只找到八个人,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的状况,只做参考)
二、数据分析
1、师资力量分析。从谈话可知,学校只有8个老师(包括校长)。数量很少,每个人都带超过一门课,精力上是否能跟上还要打一个问号。另外,老是不稳定,也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经常更换老师,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位老师,老师却由于合同期满了,又要更换一位老师,学生又要重新适应。并且,老师是短暂的合同老师的话,教学热情肯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国家对教师的在编名额应扩大一些,在很多农村学校,老师都没有编制。
2、学生人数分析
从表中可以得出,越是低年级的人数越少,从05年开始,农村小学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开始出现了,下一代的人数开始减少。以后社会发展要靠这一代人,人数的减少,相应的,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农村,这一代人缺少了兄弟姐妹,愈显孤单。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日后的教育提供资金,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无论从哪方面,这代孩子都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引导。我们能做的还很多。
3、孩子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由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完成的。一方面,学校由于师资的原因,家访的次数比较少,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比较少。另外一方面,父母多数在外,对孩子教育较少。隔代教育的效果很难让人满意,爷爷奶奶通常对孙子很宠爱,甚至是溺爱。
4、硬件分析。据学生观察,学校的硬件设施极度匮乏。和我读小学时没有太大改观。主体教学楼为三层砖瓦结构楼房,(见附录照片),除此之外,建筑只剩办公室,综合楼,食堂,厕所。至于综合楼,空有其表,上面写着家长学校,电脑房,图书室,等,而实际上是当作寝室用的。还有部分是空置。至于操场(见附录图片)中间长了一些杂草,郁郁葱葱,昭示这很少有孩子的嬉戏。小学里从来没有计算机课,学校在2000年配置了一台电脑,但没有真正应用到办公上。
5、孩子学习状态分析。在我设计的问卷调查中,问题“你是否愿意把科学教材上的实验重头到尾做一遍?”我访问的八个孩子都给出了“非常愿意”的答案。“你愿不愿意参观博物馆”八个孩子的答案都是“非常愿意”。这说明孩子的主观意愿上是十分渴望学习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孩子的发展。8个孩子中4个认为老师“经常打人”,4个认为“有时候打人”说明老师主要是靠体罚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鼓励学生,让学生以追寻成就感为动力。
三、思考与建议
1、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思考。
教育资源中,师资力量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可以尽量提高的地方。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短期内想提高学生么生活的社会环境,困难较大。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乡村是最需要老师的地方,但是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小,大部分老师都是想从乡村小学获取教学经验,把乡村小学当作自己的试验田,待自己经验成熟拿到教师资格证之后,往往另谋高就。其实,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其中我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增加农村教师的在编名额。给教师们充足的稳定感,国家必须做这个后盾。但是相关政策出台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专业不对口。很所老师自身专业是英语,但是同时还要负责语文数学甚至科学教学工作。诚然,这些老师在做题目的时候都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是能把学生的题目做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这就要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本专业的学历才能胜任,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另外,带的科目多了,老师的精力就分散了,相对的,这些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学资源就减少了。
对策:目前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对这一状况做出本质的改观。但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呢?我想,教师人数相对缺少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从教学结构上去调整,可能让一个老师带一门课,但是带几个年纪,这样要好一点。应为这样,虽然老师教的年级不同,若教一门学科,它是一个体系,同时老师在叫高年级科目是可以帮助高年级复习低年级的科目,而教低年级是对以后的重点也较清楚。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
(2)老师们教学积极性较差。可能是外地的老师,很多一部分实在工作难以找到的情况下来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此时老师们的心理状况比较低迷,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观。
对策:我认为学校管理层面应该做出相应改进。比如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老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学校在招聘老师是,可优先聘用本地的老师。本地人对当地较艰苦的物质条件应该没有什么怨言。毕竟是自己的家乡。
(3)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调查报告中,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老师是大人的,而且次数比较多。对于不听话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可以适当惩罚。但是惩罚不能变成威胁学生的手段。不能让学生完全因为害怕去学习。
对策:学校应该组织老师再学习,对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兴趣。
2、当地政府措施功能的缺失的思考及对策。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似乎相对较少。诚然,这与地方经济有关。农村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从家长去外地打工人数中就可见一斑。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不应该忽视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情况是越是落后的地方教育投入的越少。当地政府往往只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热情不是很高。于是,当地教育相对落后,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转向了城市,外地。本地的可造之才因此流失。将来他们往往会去往沿海最求更好的生活,也给自己的后代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由于人才的缺失,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当地政府再次加大招商引资,更加忽略教育。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本该花在教育的钱放在经济建设上,就好比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要想不陷入这个循环一定要靠人才,而自己培养出的人才对家乡感情更加深厚,要优于外地引进的人才。
对策:这些纲领对政府的约束力较低,我们可以采取立法的形式把政府对教育的套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定下来。另外,对下级政府考核评定时,把教育投入占当地生产值的比例也纳入考核项目。这样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动力。
3、国家宏观策性的思考。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4%”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是明智之举。然而第“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增加教育投入的议题,在纲要定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即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 4%。可见,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并没有实现。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不理想,似乎在我国,教育总要让位于经济发展。
4、学生课余资源的缺失。农村学生在学校里教学资源匮乏,在放假时,资源几乎为空白。
在校期间,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是聊天,跳皮筋,打糖纸,玩着和他们父辈小时候几乎相同的游戏。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乒乓球台。水泥材质的乒乓球台现已坑坑洼洼,但是一下课就能看见学生围着乒乓球台。课件这些设施是极度匮乏的,没有篮球,没有足球,体育课就是跳远跑步等。音乐上,老师带着大家唱歌,虽然学生们也都还欢快,但是他们也十分渴望篮球、足球、电子琴。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极度匮乏。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娱乐活动几乎只有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和小伙伴们玩耍。
对策:学校的资金却是较少,但是我们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去解急切需要解决的。不能让同学们都做实验,但是可以让老师演示一边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很满足了。没有足球场篮球场,可以购置足球和篮球,孩子们也不奢望,只要有球,他们对场地的要求不高。第二,对于放假期间,孩子们对于课业可能有种抗拒的心理,但是他们是很渴望学习课外知识,看看杂志的。但是条件却不是很好。没有博物馆,没有游乐园,但是至少当地政府可以在一个村建立一个图书室,购置一些图书,供孩子们阅读。这样滑的资金十分有限,效果却很明显,即让孩子学到了东西,也减少孩子与社会上赌博麻将接触的时间。
5、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
(1)经济实力。由于历史、地理、政治上的诸多原因,我国城乡发展差异较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教育的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状况所制约。经济水平的差异,是的个地方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有差异,硬件差异直接产生了。其次,地区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师资力量的差异也产生了。
(2)资源配置。主要表现是“四重四轻”:一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二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三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而一般的农村小学,都是以上四种情况中“轻”的,所以,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匮乏程度可想而知。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减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是实现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理解经济差异状况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但我们也渴望当地对教育资源的提高。增强国民综合素质,为建设科学强国打下基础。
结束语
本调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现状,但由于调查是典例调查,没有采取很大的调查样本,因此未必能反映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全貌,有待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开展调查以反映这是情况。但是本调查是学生独立完成,绝对不含任何虚假成分。
(感谢母校梅丰小学郭校长大力支持我的社会实践工作;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栗志刚老师的指导。)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引用新华社消息“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距离最近一次召开已有11年。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增加教育投入的议题,在纲要定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即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4%”。(7月15日新华社)
4、《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