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样例5]

时间:2019-05-13 06:4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

第一篇: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

一、调查目的牛顿因为提出了“苹果为什么总往地上落而不往天上飞”的疑问而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提出“煮沸的水为什么能顶起壶盖”的质疑而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因为好奇于蝙蝠如何探路而创造了雷达……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发现、发明、创造的前提,在提出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创新。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反应敏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照理说,他们是很善于提出问题的,而且还会有很多问题要问的。遗憾的是,他们这一天性大多体现在课间嬉戏中,只要一回到课堂中,他们就将“沉默似金”,“此处无声胜有声”演绎得淋漓尽致。针对这一现况,我展开了调查,了解造成学生这种习性的根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二、调查方法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特抽取本校1—6年级共六个班(307人)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方法一:听课法

分别听取了1—6年级6位授课老师的授课,着重注重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发问,其结果参照以下统计表:

由上可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问的只占1/5,其结果不容乐观。

采用方法二:查阅授课教师备课教案

涉及到主动引导学生发问的只有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老师已事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套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一个自由的空间。

调查方法三:抽查学生

从1—6年级每班抽出5位同学,共计30人,对他们进行专项谈话调查。

调查内容为:

①你觉得讨论问题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结果:22人认为有;5人说有待尝试;3人认为无。

②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想问个为什么吗?

结果:答“想”的有28人;另两人表示无所谓。

③你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能给你们机会提问的请举手?

结果:有29人举手。

④为什么你们上课不主动举手发问?

结果:回答老师不给机会的有18人;不敢、怕老师责怪的有5人;答错了,怕别人嘲笑有5人;不想发问的仅2人。

三、调查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还是渴望发问的,但又是谁给他们创造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呢?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吧!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质疑,这无疑是“离经判道”违背自己当初的意愿,是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制造矛盾,发难自己。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套问题,把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连续不断匆忙而紧张地应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唱答的,有集体回答“对”与“错”的,有猜谜式回答的,但学生必须答出教师已经准备好的答案才算答对;有时也有启发性的提问,然而教师又往往舍不得或者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它,争论它。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普遍上演的“教案剧”,我们教师已经看惯了,已经习以为常了!这种作法,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追求表演效果的主角,学生是教师的配合者,且大多数学生是观众。

四、建议

上述调查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引不引导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艺术问题,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主角,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由“演员”的位置转变为“导演”的位置了,学生由观众、看客变成“演员”了。

首先,要围绕课文主旨提问,问题的范围要适宜。

其次,把握提问的方向。

再次,注意问题的直观。

最后,体现语文教学的“育人”性。

第二篇: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南安二中

肖子英

总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既辛苦又繁琐的工作,而且经常要处理很多繁杂的班级突发事件。因此,我认为经常在班会上和日常教育中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会减少班级突发事故的发生,减少班主任工作的负担等。同时,学生也会学会去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做事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同一班级的俩学生吵架,相互骂来去 同一班级的俩学生打架或不同班级的学生打架;或者是俩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而大打出手等等诸多事情。

换位思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换位思考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要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使问题得到较合理地解决。体现在学生德育工作上,则要求教师 “以学生为本”,决不能“高高在上”。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随时从学生、家长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会怎样”,“假如我是学生的家长又会怎样”。对待学生要少批评,多表扬;少歧视,多关爱;少苛求,多宽容;少埋怨,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正确引导他们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人性思维为出发点。而能否赢得学生的信服,是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人认为老师应该做到这些,而作为学生,也应该学会做到这些。平时一定要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完成各科作业,学会在处理问题时要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多为对方考虑,不要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考虑。在尊重 对方的前提下,随时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多想想“假如我是他会怎样”。同时,学生也一定要学会对待他人要多宽容,多理解,多尊重;少埋怨,少指责,少歧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如果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相对减少,也会学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这种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包括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讲话,捣乱,影响老师上课,纠正多次都不改正,而且还随口骂老师,侮辱老师,与老师顶嘴,甚至有的更糟糕的是与老师大打出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孩子不学会去换位思考,不正视不改正自己的缺点,那是后患无穷。现在很多孩子太自私,只会为自己考虑,都是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且有的家长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管理自己的孩子太松懈,管理方面不到位,孩子形成一种坏的习惯,这样的话,如果不正视、不改正自己的缺点,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是相当不利的,对社会也是很具危险性的。当今社会,每个人以后都要面对重重压力,有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有的是来自社会的压力,有的是来自自身的压力等等,往往很多极端事故的发生大部分取决于他是否懂得去换位思考,冷静地去处理事情,多去为别人着想,多去为别人考虑事情,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去解压,去解决问题。就拿去年班级发生的一件小事来说吧!有一次,我班的杨勇有意地说我们班学生黄红的爸爸的外号,还编成一首歌,当杨勇看见黄红时,就唱这首歌,黄红听见他这么一唱,就非常生气,两人先是因这事争吵,而且两人都是面红脖子粗的,甚至发展到两人竟然打了起来。最后,黄红同学来告诉班主任我,我就把这两位同学找来,好好地跟他们俩讲道理。我对杨勇说:“你这样做是错误的,是在欺侮别人,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是她说你爸爸的外号,还编成一首歌,当看见你就唱给你听,你愿意听吗?听了以后你不会生气吗?你要懂得将心比心。”杨勇听了我的话以后,脸红了起来并惭愧地低下了头,还一直说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假设是她那样说自己的爸爸,自己也会很生气的,还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并且对黄红说了:“对不起!”从此以后,这种类似的事情再也没发生。因此,我几乎每次在开班会时,都会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这样一来,班级的一些小事就不会常发生了,而且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就相对少了许多了。换位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共鸣,而学生的同感共鸣的前提是他们能否设身处地感受别人,正确、公正地对待所遇到的事情,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换位思考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即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我认为这是当前一个优秀学生的必备品质,也是学生德育工作获得良好收效的前提条件。因此,换位思考成为了当前学生德育工作的强烈呼唤。当前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他们稚嫩的心灵还不能把握自己,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有限,属于正在成长的群体,而不懂得尊重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如此,家长与学生之间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每次在班会上我不但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而且还经常引导他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情感也存在着易冲动、不稳定、表里不一等特点。他们自我意识的加强,开始形成自我评价和道德意识,要求与老师家长建立平等关系,他们却没想到这一点,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行。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一定要学会互相尊重,尊重相互的人格,保护相互的隐私,相互维护双方的自尊心。尊重相互就不能讽刺挖苦、横加指责、随便侮骂、随便揭发别人的隐私或随便大声吼呵别人等。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日常教育的工作中,我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是很必要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方便,减少很多负担。

第三篇: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

盛丁俊

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今天总是会听到见义勇为者是‘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的说法。为什么现今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一些让人们不敢“见义勇为”的事例。

2004年10月23日,重庆农民金有树见有一19座巴士因车祸沉入池塘。他毫不犹豫的跳入池塘,敲破车窗,逐一将乘客救出。但自己却因浸入冷水时间过长而染上了肺心病。因家中实在贫困,金有树便向政府求助,政府在得知情况后为其捐款几千元,但因时间过长,在款项到达时,金有树已经离世。但在离世时,19个被救人无一人到场。

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和家人得知老太是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判决书称“彭宇自认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自该案以来,与不敢做好事相关的报道屡见不鲜。

2008年8月,河南大学李凯强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扶起一位老人宋某,老人认定他就是肇事者,并把他告上法庭。2009年12月28日,郑州市二七区法院作出判决,李凯强支付宋某1万元精神损失费及其他费用共计7.9万余元。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还有就是今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路过19人的冷漠无情在拷问着国人的良心。这无疑是在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前面那些事件中,那些“做好事不得好报的结局”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负面效应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在当今社会上,“雷锋”精神是否还在?路上遇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报告数据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样本特征:

一、样本数量

共有100人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78份。

二、样本分布

1.性格构成2.样本人群构成 各类职业

3.样本出生年代构成

一.关于是否见义勇为报告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6%的人会选择“不考虑后果毫不犹豫救人”(选项B)说明雷锋精神,善良,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依然存在,25%的人会选择“不会救人,但会拨打110或120”(选项G)16%的人会选择“找他人一起救”(选项E)8%的人会选择“救人,但要先找人做证”(选项A),23%的人会选择“视情况而定”(选项D)。从数据可以看出善良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的“见死不救”,只是现在的社会现象让人不愿更不敢去展现自己的善良。也有的人其实很善良,只不过他们的善良只限于对自己的朋友或者亲人。

有人说:出于道德,我会;出于良心,我会;处于现实,我要考虑!其实,好事谁都愿意做,可做了好事再惹一身是非那就太不合适了,不少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是否愿意出手问题上投了否决票。有人戏称,救人之前,要先做足法律上的准备,避免被当做是“凶手”,并列举了“电话通知家人”“录像存证”“救助声明”等办法。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的一种反讽。在本调查中,仅3%的人选择“为避免被敲诈,救人之前先让被救者写救助声明”。

二.为什么人们不敢见义勇为

由结果分析来看,如何做好事,应该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其实前面所说的那些方法应该是最基本的法律准备,就和我们借钱给别人的时候,要别人出一张借条一样简单,生活中本来就存在情与法的矛盾,不是信不过友情,只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对于这样的法律准备,大家似乎已经能够认同了。见义勇为,带来的道德拷问,完全是因为很多被救人都是弱势群体,面对弱势群体,情理是不是绝对应该战胜法理,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有记者曾针对老人摔倒事件,采访了曾获“道德楷模”称号的一位公民,他的回答是:“应该立即救起老人”但同时也应该保留证据,如果记者采访这位公民的原因,是认为他应该在道德上境界更高的话,那与之相比,我们普通人,选择法理在情理之上,就更无可厚非。比如莽撞救人,也许有的时候会对被救人造成伤害,所以“电话告知家人”,由熟悉情况的人来处理,未必不是更好的办法,“录像存证”有可能会耽误救人时间,但面对日后责任的处理,也许会减少社会付出的成本。再看还有以下原因:

1.坏人作案都是有团伙的,三五成群,一不小心就捉贼不成反被陷害。相信大家在电影里都看到了,本来是捉小偷,结果赃物被转移,放到英雄的口袋里,接着同伙们围了上来,一顿饱打,围观的人也手痒脚痒,上来解气,如果真碰到小偷偷窃,谁又敢做第一个挺身而出者?

2. 小偷也有人权。有这么一个实例,偷摩托车的贼骑车逃跑时被车主看到,叫了个小货车去追,结果贼慌不择路,被另外一辆过路车撞伤,反而索要医药费!捉小偷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打斗,小偷打人被捉进去是应该的,但小偷却打不得!也就是说,你捉小偷,小偷动手打你,你可以保护自己,但不可以打小偷,尤其是不能打伤了下小偷,这是什么道理?现在的法律法规都规定,不得伤害他人身体,小偷虽然偷了东西,但罪不该打,在新治安法实施后,只要打了人,就得拘留,请问,怎么才能抓住小偷?一路喊着“站住,不许跑”,试图把小偷“胳肢”倒吗?

3. 见义勇为受伤有谁帮助?见义勇为受伤一旦送到医院,往往需要巨额的医药费,平时又很少见到公费医疗的高官贵族和财大气粗的老板见义勇为,当好人的成本也就太高了,甚至还得在救治的各个复杂环节互相“踢皮球“中丢了性命。

4. 有实例表明,小偷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掉进水里淹死,捉贼人都要负担部分法律责任,那以后小偷逃跑过程中,我们是否要祈祷着他们一路走好,别摔交?

5. 有些小偷捉了也没用。要钱没钱,进去无数回,但还是得放出来,少数民族概念,身上又没钱赔,真的耗费巨额成本遣返,第二天又坐火车回来了。

6. 欺软怕硬,怕引火烧身,某卧铺长途车上一个歹徒仅仅拿了把水果刀,一夜之间竟然在全车人的眼皮下(包括受害人兄弟和男朋友的面)强奸了3名妇女,!大家恨不恨小偷和坏人?恨!可是小偷没被捉住之前,又有几个人敢反抗?装作看不见,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就“舍财免灾”,连公安机关都教导我们,不要轻举妄动,保证大家的人命安全,问题是,抢完了我们,谁来捉坏人?

7. 捉坏人如果真的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平民不该冲动,为什么每次打了报警电话,总是要20分钟、个把小时甚至人流光鲜血死了才能见到民警的身影?这么充足的时间,歹徒早就跑掉了。是警力不足,交通不畅,责任心不够,还是“标底太低”?有次我给一违章车辆擦了,对方逃逸,我赶紧向不远站着的一个交警求助,报告了车号,谁知道他耐心地听了,没用对讲机要求拦截不说,还告诉我,这么点油漆擦伤,去修修做做也就两三百快钱,放在所里鉴定费都得不少,还有存车费,就算捉到了,还是要做这些事情,还是各自找各自的保险公司……更别提自行车和手机被盗这样的“小事”了。

8. 歹徒一般都携带有凶器,见义勇为危险度过高,可没事咱带了刀具就属于“携带管制刀具”的违法行为,大家用拳头斗匕首,胜算有多少?即使你带了把水果刀,碰到抢劫的就直接杀死,是不是会“防卫过当”?可是不防卫,就甘愿被抢!?

9. 见义勇为代价高,即使是送上了性命,补偿金也过少,就刚才杨幸福的例子来说(只有区区1+4万和免费丧葬),他见义勇为的生命比不上一场车祸的补偿,比不上一次出国游,比不上一台高档电视的价钱,更比不上一桌高档满汉全席,甚至比不上贪官情妇的一个车轮!0. 有家有口的,自己死了没关系,可家里的老人怎么办?

妻子儿女怎么办?目前见义勇为的奖金仅仅只相当于较高收入者的一两年收入,如果因为见义勇为失去工作和生命怎么办? 11.救了人送到医院,医院非得先交押金才救人,救了人,没钱交押金,又被赶来的家属赖成肇事者,又被法庭的荒唐逻辑“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他去医院”判决罚款怎么办?

我们都不是为了钱去见义勇为,但受助人悄悄消失,甚至怪别人多管闲事,旁观的看客们个个麻木,“过街老鼠”反而变成了“街头霸王”,医院没钱不给人抢救,警车“姗姗来迟”,难道不值得一些思考和改进?

三.关于见义勇为的一些立法建议

1.见义勇为的赔偿金等同于外国人乘飞机死亡的保险赔付。

2.子女减免学费,每个直系家属可以得到低保,免上缴公粮。3.每个城市建立勇士公墓,集中埋葬见义勇为的英雄。

4.见义勇为者,不允许单位将其下岗,如果受伤,应该按照工伤待遇并且正常退休,领取全额工资,并保障其后续医疗费用。5.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嘉奖,此嘉奖无年限。

6.施救时因疏忽造成伤害不承担责任。

7.被援助者反咬一口时需有有效证据,如没有证据要受到重罚。

8.巡警携带枪械上街,两人一组,报警后如果10分钟没到现场,就扣

发相关警务人员工资,对报假警者判刑。

9.对于受助者“消失”及不作为的情况,应处以巨额罚款。

10.在现场,对路人进行救助,对通知、保护现场和实施一定救助的义务者也给予一定奖励,但对确认自身没有危险而对受助人“无动于衷”的,给予惩罚。

11.对我国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实现真正的“救人为先”。

第四篇:2011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面对学生的发问

教室外面有并排生长的三棵树,第一棵的叶子掉光了;中间那棵的叶子颜色参差不齐,黄多绿少;第三棵却绿叶茂密。学生问:三棵树以前看上去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同呢?假如老师一时不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怎么办? 第一,回绝问题。装着没听见,“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给学生传达的基本信息是闭上嘴巴,问题不得体(非课本知识),节外生枝,或者令人讨厌。这种对学生积极发问的忽略,等于对其心灵的惩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不会发问,也就不再主动学习。

第二,重复问题。试图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没有具体回答,不过是把原来的问题重复一遍罢了,至少表示自己注意到学生的发问。这样的回答如:“三棵树本来就不一样”,“第三棵树生命力旺盛”,等等。但教师在年幼的孩子面前试图掩盖自己的无知,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不懂装懂,暴露出人格上的不健全。

第三,给予鼓励。“这是一个好问题”,或者“我很高兴你问这个”,这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发问。同时承认自己也不清楚。孩子会想,“原来老师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这种对成人认识的改进,也是一种学习。但作为教师,仅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

第四,停顿,提供可能的解答(思路或方法的提示)。如:“可能是因为第一棵生病了,或者有害虫,或者地下有毒物质的侵害”等。教师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但却作出了有关猜想。他可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会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去查实。或者鼓励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三棵树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呢?”让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

第五,鼓励调研,寻找证据,检验猜想。如学生猜想:“三棵树年龄不同,第一棵明显老化。”教师问:“你怎样证实你的想法?你能不能拿出证据来说明你的想法?”对于老师提出的猜想,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只是一种猜想,并不一定就是真的,并鼓励学生寻找证据反驳。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可能会查资料,询问他人,进行实地考察等等,开展深入的探究。达到这一层级很重要,因为对于科学探究来讲,种种猜想是否成立,不是看它是否为某个权威人士讲的,或者某本“百科全书”是不是这样写的,而最终取决于能否得到足够的实证。对话如果发展到这一层级,不仅对学生,对教师来讲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经历。

第六,鼓励学生评价答案,进一步发问。学生调研,寻找资料,对自己的猜想作出说明与解释。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对同伴的答案进行质疑,审查他的证据是否真实、足够,调研方法是否恰当,解释是否充分等等,众多的解释中哪些完全不成立,应当排除,哪些比较合理,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对话进展到这一层级,学生会批判性地反省自我,认识到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即这一问题初步解决了,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从拒绝儿童提问到鼓励儿童形成并验证猜想,儿童从不学习,到消极学习,再到创造性地学习,结果截然不同,教师面对学生的发问宜慎之。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第五篇:中学生是否该做家务调查报告

中学生是否该做家务调查报告

现在的中学生应不应该多做家务呢?

环境好起来了许多家长和中学生都因此而困扰,其实,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多做家务。

中国有句俗话,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我的父母那一辈人中,几乎找不出来不干活的人,或许那跟当时的家庭条件有关吧!可是另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家庭条件好了以后几乎在我们中学生中找不到常做家务的人了呢?

现代社会中许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并不难发现其实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可能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吧!有的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那种爱不是真正的爱,那是溺爱。说到这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当务之急。所以,做家务便成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首要选择。

做家务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其实,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物品,如何把家务干的又快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家务就像是学习,重要的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拥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做家务也就很轻松了,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国,有许多打零工的“少爷”们。比如美国孩子—-17岁的史蒂文。他是父母的独生子,父亲开了六七家文具连锁店,母亲温妮是一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巡视员,按中国人的眼光,他简直是一个“少爷”。可是他却利用假期来到奎恩镇帮助毕力夫妇修理破旧的庄园。史蒂文到小镇来,是温妮开着自家的“雪拂莱”轿车送来的。温妮说:“需要他干些什么说清楚,他一定会完成的很出色。”果然,史蒂文就住在那栋乱糟糟的房子里,每天就吃面包,喝热牛奶,每周回家一次改善生活。三周后,他把需要修理的地方拆除的干干净净,里里外外没积存下一点拆下来的东西。他也理所应当的得到了800美元。他的妈妈温妮说:“史蒂文上个假期去我们银行总部打工搞清洁。每天要扫四十多个厕所,同事们对我说,史蒂文打扫的厕所比以往任何一个清洁工打扫得都干净。”说着温妮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由此可见,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只会让许多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人。在这个千变万化,科技发达的社会,我想肯定不会需要“高分低能”的人。亲爱的中学生们,请看看父母日渐发白的头吧!让我们多心疼心疼父母吧!

下载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报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学生是否兼职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是否兼职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 在暑假里打工和在学校周边兼职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我们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兼职除了赚一些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还学会接......

    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决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决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项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有关调查显示:被......

    学生进网吧调查报告[样例5]

    1 1学生进网吧调查报告 3 篇 学生进网吧调查报告第 1 篇 根据上级安排,学校对学生上网吧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现对调研情况汇报如下:1、在校生在网吧上网情况:通过班内调查摸底,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学考试的规律题中培养发散思教育论文★

    在各省市历年的数学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类型的题目:规律题。它通常会分布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主要有图形图像、数字等式、数据排序等规律的探究,当中还会......

    学生调查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调查......

    学生调查报告

    学生调查报告(通用15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学生调查报告

    学生调查报告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

    学生调查报告精品[本站推荐]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集锦 8 篇? ?学生调查报告 篇 1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