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民教育教学点设置要求
新型农民教育教学点设置要求
一、教学点需具备的条件:
1、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从事人员众多。
2、有实践、实训场所,有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室和相关教学设施。
3、每个专业能招生50-60人。
4、学员及村委会(或企业、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 社)积极性高。
二、教学点确定程序:
1、申办单位向学校新型农民教育办公室(简称新农办)提出书面申请。
2、新农办对申办单位条件进行实地考察。
3、主管校长审定批准。
4、与申办单位签订教学点工作协议。
5、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鼓励教职工个人推荐和促成教学点设置。凡促成教学点设置的教职工,按完成年度招生指标对待,并按学校相关政策进行奖励。
2012年1月
第二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
一、组班要求:原则上每个班级30-40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
二、培训班课时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150课时;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60课时;继续教育:50课时。
特色培训:田间学校:60课时;农旅培训:60课时。
三、学员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
1、生产经营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家庭农场主为主,不可以参加过2013、2014的培训;(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必须种养规模很大,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生产80亩以上、蔬菜生产20亩以上、水产养殖区域面积30亩以上、林果30亩以上、白山羊生产母羊80头以上且存栏200头以上。
2、专业技能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主要以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
业劳动者为主,也可以是本县的一般农业从业人员;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一般农业从业人员类型的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3、社会服务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服务的农业劳动者为主;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特色培训
1、田间学校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2、农旅培训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3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必须是农家乐的负责人或在其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三篇:培育新型农民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某某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进一步引导农民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提高素质、走向文明,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
一、以培训为手段,培育技术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致富农民是根本。针对全市农村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收入都相对较低这一情况,某某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的治本之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突出做到了“三抓”:一是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一方面编印各类农业科普资料下发到乡镇村组,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市政府下发了《某某市“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并组建了由市农业局、科协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50多人组成的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下发了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教育菜单,同时成立了30多
人的科技下乡小分队,把一些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致富提供实用技术、技能服务。针对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家禽、家畜的流行性疾病,市农业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动物防疫法》,同时,以会代训,对乡镇领导、村干部进行培训,指导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做好基础性防疫工作。近年来,某某市每年开设技术讲座30场次,印发科普资料2.4万份,并在电视台开办了《农业科技之窗》栏目,现已播出节目近60期。二是抓职业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民学校等阵地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张桥镇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南沙镇利用江苏省科技示范基地、蔬菜大棚基地、养鹿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三是抓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某某市把强化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确定了15所职技校作为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设置50多个长线和短线专业,如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劳务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或外出就业的“技术含量”。目前,“订单式”培训已成为某某市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每年培训劳动力都在六千人以上,使某某的“技术蓝领”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争相签约的“抢手货”。
二、以典型为示范,培育经营型农民
“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某某市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教育作用、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帮助更多的农民长见识、添本领、忙致富、奔小康。分界镇七贤村优秀农民经纪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曾小明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无偿地将家禽种养殖技术、市场行情和信息需求传给乡邻,较好地带动了群众致富,全村涌现出50多个养鸡专业户。市农业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曾小明的事迹和经验,并让市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曾小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少农户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列,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曾小明式”的种养大户。此外,该市还在“公司+农户”上做文章,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发挥农村各类协会的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市场,学会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在农民致富教育的实践中,不少乡镇的农民自发成立了养兔、蚕桑、银杏、养羊等专业技术协会,市、乡两级政府支持和引导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不少群众主动接受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技能培训,相互间传授技术、交流信息,探讨市场行情,形成了协会加农户的帮带格局,成了推动农民致富的好形式。元竹镇蒋堡村养兔专业户蒋文清养兔致富后,义务传授养兔技术给周围群众,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村一下子涌
现出100多户养兔专业户。在此基础上,该村成立了自己的养兔协会,进行养兔专业技术培训,使该村成为养兔专业村。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育文化型农民
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某某市通过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近年来,市文化部门到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4000多人次,帮助基层整理图书资料60余万册次,扶持创建万册图书馆11个,送书下乡50000多册,市歌剧团下乡演出近700场,观众110万人次,市影剧公司送电影下乡400余场。“三下乡”活动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哺育了农村文明新风。二是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不少乡镇建起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群众在劳动之余可以到图书馆读书,在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开展文体活动,从而充实、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某某市抓住“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的契机,全市已有13个乡镇建成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三是努力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某某市曲霞镇文化站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农村文化礼仪服务小分队,成立全市首家农村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建立了某某市首家乡镇电子阅览室,全镇的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新街镇组建文艺演出队,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编演了快板、小品、说唱等十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
目到各村演出。某某镇党委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搞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不断向农村输送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服务农村文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文化熏陶。
四、以精神为引领,培育道德型农民
某某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农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某某精神,使农民思想品德得到修炼,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一是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文明户”是农民自己教育自己的好载体、好形式,市委宣传部把这一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牢牢抓在手中,不断规范评选程序,强化动态管理,并且每年都赋予不同主题。通过评选,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二是开展“四进农户”活动。各乡镇根据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宣讲团、志愿者服务团作用,积极开展文明、科技、文化、文娱进农户活动,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镇、文明村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某某市在沿江“一区六镇”率先建设“文明高地”,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使其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载体,群众投资创业的载体,真正发挥对一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同时,进一步打造黄桥的创建品牌,扩大黄桥创建效应,提高黄桥知名度。针对农村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以“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活动,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文明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弘扬农村文明新风”活动,旨在增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创造整洁优美的农民居住环境,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形象。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四篇: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要求
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要求
一、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自从小学开设英语课13年来,与初中英语教材一直没有统一,无法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2008年鞍山市初中实行课改,马上要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小学应该和初中同步。我区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小学随初中改学《新目标》英语;第二是中学随小学使用目前的教材《新标准》英语。
2、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必修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如英语活动课、外教课。
3、各校图书馆应购置英语书籍读物、杂志、英汉词典、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英语简易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4、学校的广播站应设有“每周英语”或“每日英语”栏目,由学生广播,内容由英语老师把关,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学校组织每年一次英语节活动。展示学生的英语技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生活。
6、建立英语晨读制度,每天早晨英语晨读10分钟。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总体要求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在英语水平上达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标准,能熟练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具有能歌善舞、能写善画的艺术才能;性格活泼,有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具体标准为:
第一、语言技能
(一)听
1.能听懂程度略低于所学过的综合英语的有声材料,语速为每分钟70个单词,理解正确率不低于70%。
2.能在十五分钟内听写已学课文的录音材料(100词,念四遍,第一、四遍为每分钟50词,二三遍根据意群停顿,错误率不超过15%)3.能听懂国内外儿童英语节目;
4.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
5.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目的。
(二)说
1.能就日常生活话题用英语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能就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各种话题进行交谈、组织讨论 ; 3.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 4.口语表达自然流利,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5.能做到正确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6.能根据课文或所读材料回答问题,复述内容
(三)读
1.能以每分钟50词的速度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简易读物,把握主要的中心思想和事实,理解正确率达到70%;
2.能阅读简写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 4.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为30万词,包括课内及课外;
5.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四)写
1.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2.能在3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150个单词的短文,内容切题,条理清楚,语言正确;
3.能用英语拟写、改写故事、童话, 能写简单的便条、通知等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基本得体。等。4.能用英语写教案和学生活动计划。第二、语言知识
(一)语音
1.做到发音正确、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能运用国际音标和读音规则拼读单词,较好地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
3.掌握语流中的语音变化规律、元音和辅音的正确发音方法以及连读、辅音爆破和语音同化的技巧。
(二)词汇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念和态度等; 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掌握1200个词 汇(含初中已学的500个单词)领会2000—2500个词汇,要求正确性朗读与拼写,掌握其基本的词性和意义,并能在说和读方面正确运用。
(三)语法
1.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2.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3.掌握定语从句、主渭一致关系等句型、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语态和构词法。;
4.初步掌握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手段。
(四)功能
1.在更广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等;
3.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项目;
4.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实现信息沟通的目的。
(五)话题 1.熟悉有关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2.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学校、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
3.了解有关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第三、教学能力
1.设计技能: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2.授课技能:常规的授课技能(教态、用语、媒体、课堂调控等),专业技能(字母、语音、语调、词汇、对话、歌曲、游戏、故事等);
3.教研技能:反思技能(如自我观念、行为的人事),课题研究技能(如观察现象、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选题、整理材料、提取经验、应用文献、提出问题);4.教学评价的能力:对儿童准确评定的能力,听课、评课的能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5.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发现问题、了解背景、与儿童沟通的技能,涉及恰当的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
6.多媒体应用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技术)组织教学,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目标达成)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区学生在小学阶段1—3年达到英语一级目标,4—6年学生达到二级目标水平。
一级目标:
1、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2、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
3、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
4、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
5、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6、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7、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一年除外)
8、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二级目标:
1、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2、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3、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
4、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5、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小作文。
6、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7、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第五篇: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荐)
附件:
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 “三进村”行动方案
按照农业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进一步下沉培训重心,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和其它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加速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和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明确目标,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创造性组织实施“三进村”行动。
(二)抓住重点,整村推进。因地制宜,以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单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举办多种 形式的教学培训班,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和骨干农民。同时,大面积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三)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采取各种贴近和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
(四)点面结合,辐射带动。既要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百县万村“三进村”工作,抓好典型引路,又要总结经验,推广带动,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重点实施500个县、10000个村(行政村)。每个省选择1/4的县作为实施县,每个实施县选择20个村。计划每年组织专兼职培训教师进村12万人次,系统开展技术培训300万人次;进村播放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收听收视的农民至少达到1000万人次;每年培养具有中等及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2万名,绿色证书学员30万人。通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探索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大范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规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实施内容
(一)推进培训教师进村
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 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方便农民就近接受教育培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至少负责1个村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进村不少于12次。
培训教师进村,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传送给农民,同时要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另外,还要积极参与建立乡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能力。
(二)推进媒体资源进村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报纸、杂志、电话、科技直通车等载体,综合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系统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如农村中小学、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专家大院、文化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现有媒体资源,将政策法规常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 容传送到千家万户。
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充分利用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CCTV-7《农广天地》栏目的教学节目;积极争取农民教育培训节目播出时段;利用农广校“大喇叭进村广播站”和有线电视播出农民教育培训节目。
建好农民科技书屋。根据农民需求,不断充实农民科技书屋新的媒体资源,提高科技图书、报刊杂志、VCD光盘等媒体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
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直通车”流动的政策宣传车、科技大课堂、技术服务站的作用。“直通车”每年下乡进村不少于100次。
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媒体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抓紧制作开发和编制一批新的教育培训资源。
(三)推进人才培养进村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在村里举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教育培训班。
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在村里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每年在实施村举办各种培训班不少于3次,培训农民不少于300人次。
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在村里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 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着力培养一大批骨干农民。每年为每个实施村培养绿色证书学员不少于30人。
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臵专业,在条件较好的村举办中专教学班,招收本村和临近村的学员,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每年为实施村培养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不少于2人。
五、组织实施
(一)实施县、村确定
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实施县,由各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在征求地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选择政府重视、农民要求、有教育培训基础的县,注意选择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的县和全国农广校“育才兴农示范校”所在县,并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广校)备案。实施村由选定的实施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和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致富早班车“大喇叭”广播站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中选定,并报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备案。
(二)分级负责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广校)负责对全体系“三进村”行动的策划、指导、检查、宣传和通用性媒体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发送等,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对推进“三进村”行动成绩突出的省、市、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和培训教师进行表彰,并在全国建立30个联系村,进行重点推进。
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负责组织本省 “三进村”实施县的确定,制定实施方案,对本省 “三进村”行动进行指导、检查、宣传和地方性媒体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发送,每半年向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广校)报送一次“三进村”工作总结,对本省推进“三进村”行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培训教师进行表彰。
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配合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做好相关工作。
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是“三进村”行动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按照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选择实施村,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对“三进村”工作进行季度总结,并于每季度末向市、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报送季度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三进村”行动是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 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三进村”既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真抓实干,组织培训教师和媒体资源进村,根据乡村发展需要设计培训项目,为实施村培养实用人才,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二)争取项目支持,保证经费投入
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特别是实施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将“三进村”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优质粮食生产工程、种子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动物疫病防控、扶贫开发等重要项目工程紧密结合,承担项目培训和示范、推广任务。争取和利用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资助和捐赠,推进“三进村”行动。
(三)定期总结评优,建立激励机制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广校)将对各地“三进村”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年底对“三进村”工作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有关项目安排上向实施县予以倾斜,同时将成绩突出的培训教师纳入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的表彰奖励范围。各级农民科技 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制定有关制度和政策,定期对“三进村”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工作突出的人员,在职称评聘、选拔任用和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四)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库,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选聘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并统一颁发聘书,扩大兼职教师队伍。每个实施县至少要有2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通过统一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
(五)加强宣传动员,形成良好氛围
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要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动员培训教师参加“三进村”行动,特别要根据农民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传播科技的自觉性。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行动的实施效果和先进经验,大力营造“三进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三进村”行动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推动“三进村”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