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论考试资料
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小学语文教学论具有:理论性、应用性。
2.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两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
3.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3、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目标。遵循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4、兼顾不同的教学要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第二章
1.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始于1902年。
2.明确规定“国语”一科教学内容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四项。
3.小学语言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① 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②学校设计并实施的课外活动;③ 学校中的隐蔽课程。
4.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① 工具性;② 人文性;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人类的学习方式主要有:①体验式学习;②发现学习;③接受学习。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①鼓励质疑;②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③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8.P17页“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的特点”。(选择题:了解)
9.《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化,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0.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确定语文课程目标,是基于对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而确定。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
1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而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2.小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P27页(了解)
第三章
1.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是教例,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是示范。
2.p31页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原则。(了解)
3.课程资源概念及其分类。(了解)p32页
4.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①开展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③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④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⑤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
5.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了解,判断题)p35页
第四章
1.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②发展学生智力能力;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理念:①遵循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识字能力,把识字写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③把握汉字特点,遵循学习规律,构建开放而有活动的识字课程。
3.识字写字教学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了解)p39页
4.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①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②目标体系三维一体;③认写分开,多认少写;④打下扎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5.汉字拼音的教学内容:①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准音,认清形(p41页);②会认读四声;③学会拼读方法,准确拼读音节;④正确抄写声母、韵母和音节;⑤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⑥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
6.一节汉字拼音课的教学过程:① 复习检查;② 讲授新课;③ 复习巩固;④课堂小结。
7.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① 示范、观察和模仿法;② 引导法;③ 比较法;④演示法;⑤夸张法;⑥歌诀法。
8.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过程:①一般从认识独体字开始进而学习合体字;②运用俩种查字典的方法预习生字新词,进而培养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③在前俩学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自学生字,在运用中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9.识字教学的一般过程;①提出生字,②学习生字,③复习巩固,④运用生字
10.识字教学的方法:① 字音教学:借助拼音教学;形声字——声旁助记;多音节——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② 字义教学:直观法;联系法;选择法;比较法;运用法;构字法。③字形教学:笔画分析法;部件分析法;造字分析法;形近字比较法;口诀法谜法。
11.写字教学的过程:① 整个小学阶段写字教学过程;②一节写字课的教学过程。(了解)
12.① 铅笔字的教学:教给正确的写字姿势;教给正确的运笔方法;教会使用田字格;指导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② 钢笔字的教学:教给执笔方法;教会用笔方法;逐步训练学生书写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严格要求,严格训练。③ 毛笔字的教学:教给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写和站写);指导正确执笔、运笔;循序渐进,科学训练,提高学生书写毛笔字的能力。
第五章
1.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2.阅读教学的意义:① 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②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③ 阅读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④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3.阅读教学基本理念:① “三维目标”——阅读教学的目标理念;② “多元解读”——阅读教学的价值理念;③ “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的主体理念;④ “对话教学”——阅读教学的过程理念;⑤ “整体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式理念。
4.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阅读教学目标可以概括:①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好阅读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囫囵吞枣,不马虎草率;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口诵心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体会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随时翻检字典、词典;课
外阅读的习惯,精彩阅读有益的书籍、报刊、。)②教给方法,培养能力;③ 丰富积累,培养语感(积累包括:字的积累,词的积累,名言佳句的积累,典范诗文的积累-选择题);④ 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5.词汇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正确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注重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6.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① 直观、演示;② 结合上下文;③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④ 与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比较。(熟悉)
7.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8.句子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句意,而不宜多从形式上分析句子的结构。
9.教师重点抓住以下几种句子指导学生准确理解:① 对表现文字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② 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③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④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
10.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①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②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③ 指导学生查字典、词典,弄懂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意;④ 指导学生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⑤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通过读和分析,新出现的句式,可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11.句子训练的方法有:① 补充句子;② 缩句和扩句;③ 变换句式;④ 填词连句;⑤造句;⑥ 修改病句。
12.段的教学内容包括:①认识自然段,建立段的概念;② 理解段里每句话的意思;③ 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段的教学一般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和方法。
13.篇章教学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
14.怎样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①设身处地去想;② 有感情的朗读;③ 抓住重点句段;④读文章想画面;⑤ 联系生活实际;⑥ 了解时代背景
1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的方式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轮读。
16.默读训练的具体要求(选择题)(书72页)
17.精读教学的一般策略:突出重点,导读结合,渗透读书方法。
18.实践题(77-84页)
19.略读教学的策略,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略”与“不略”。
20.说明性文章的教学。89页
第六章
1.口语交际教学基本理念:① 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② 口语交际教学要体现交际性;③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口语交际要以生为本
2.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有:交际的主体;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媒介(口头语言);交际的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课堂上加强示范指导,其中重要环节:指点方法,以问助答,提供句式,激发想象,连句成段
4.口语交际教学目标:① 情感态度的培养,整体贯穿;②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整体有序;③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5.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① 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交际情感态度;② 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③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6.表达能力的训练,包括哪些训练:①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② 快速的言语编码能力;③ 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7.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① 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② 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③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各科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④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8.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主要有:① 生活情景真实再现;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③模拟表演,创设情境。
第七章
1.习作教学的意义: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2.习作教学基本理念:突出表达主体;重视情感体验,淡化表达技巧;加强吸收与表达的结合;倡导研究性习作。
3.习作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二、三学段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过程:①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②中年级继续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③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
5.一次习作的教学过程,次完整的习作训练,学生大体上要经历“准备-表达-修改-总结”这么几个环节。习作教学的环节“准备-作前指导-批改-讲评”
6.习作教学的方法:①习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②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③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④习作训练应遵循从说到写的顺序。
第八章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①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②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了解-判断题),从第一、二、三学段。124页。
3.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①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②进入问题请教阶段;③ 实践体验、问题求解阶段;④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方法:① 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策略,② 问题解决的应用性学习策略;③ 考察、参观、访问等体验性学习的策略;;④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策略。实施综合性学习在于强调综合性、针对性、操作性。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参观、考察、访问
第九章
1.语文学习评价的意义可言概括为:诊断,反馈,定向,鉴定,教育。
2.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① 突出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②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③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④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和相互评价。
3、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①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②教师素质的评价③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④教学程度的评价⑤教学过程的评价⑥教学方法的评价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评价⑧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十章
1.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催生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当成为施教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合作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2.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3.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构成: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情意素养,
第二篇:《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资料
《语文教学论》
一、填空题
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2、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存在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特定阶段。
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混杂于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中的。
4、语文教育指的是(汉语文)教育。
5、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始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6、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7、(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8、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基于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去确定的。
9、语文课程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10、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去体现。
11、初中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2、管理和评价中学语文课程,必须以(中学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为基础。
13、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
14、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起(意向)作用。
15、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文中的形象)为手段的审美教育。
16、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7、教师的语文考核能力包括指导复习能力、组织考核能力和(评价解释)能力。
18、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中,“精要”是对(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
19、常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预习—教读—复习与练习)。
20、话题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写出(与所提供的话题有关的内容)的作文。
2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修读)的一门课程。
22、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定对象是(中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
23、100年前确立的中国近代学制,使语文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内容系统)的课程。
24、从“语文”一词的本义可知,语文课就是(语言)课。
25、(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6、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描述的是学生完成中学语文学习任务,接受相关教育后具有的(素养及其表征)。
27、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
28、初中毕业生应当会写汉字(3000)个左右。
29、狭义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
30、教材中助读系统的作用是(帮助读者读懂课文)。
31、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具有使用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
32、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与(认识活动)相联系。
33、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是(借助语言)进行情感表现。
34、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成才,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人)。
35、中学阶段学习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的部分)。
36、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是(阅读)。
37、(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发挥多种功能、实现阅读教学目的最主要的教学环节。
38、“改写”是对原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某种改变的作文训练方式。
39、(重复性)是复习的本质特征。
40、语文测试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4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语文教育阶段中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
42、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必修课。
43、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4、探讨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还是应当回到它是(母语教育)这一基本立场上来。
45、学生是在反反复复的(使用语言工具)的实践中认识这种工具的原理和方法的。
46、中学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言语教养和精神陶冶的功能。
47、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国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48、语文属于侧重技能、技巧培养的(应用型)学科。
49、语文教育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逻辑起点及其归宿。50、(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51、情感在学生的语文理解过程中具有驱动、调节和(诱导)的作用。
52、(选题方向)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关键步骤。
53、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中,“好懂”是对(教学措施)方面的要求。
54、阅读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认读)。
55、(练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方式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56、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是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体裁特征),获得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
57、进行自由拟题作文训练时,教师关键的是给学生讲清楚(拟题的要求和方法)。
58、狭义的(作文指导)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59、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是开展一切课外语文活动的第一要求。60、(追忆复习法)是一种利用回忆来复习的方法。
二、改错题
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丰富了教育科学。
2、“语文”一名,始用于五四运动。--“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
3、语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这是由语文的生动性决定的。--语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这是由语文的丰富性决定的。
4、初中阶段作文每学年不少于7次,其他课外练笔不少于1千字。--初中阶段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
5、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内容具有绝对的稳定性。--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内容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
6、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师得以实现的。--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得以实现的。
7、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中完成的。--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
8、语文考核能力是体现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语文考核能力是体现中学语文教师施教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
9、阅读兴趣是达到正确阅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方法是达到正确阅读的有效途径。
10、口语交际应当在课堂中专门训练。--口语交际也应当在课堂中随机训练。
11、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课本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12、练习是语文课本的主体。
--范文(即课文)是语文课本的主体。
13、默读是指字斟句酌、边读边深入思考、理解的阅读方法。--精读是指字斟句酌、边读边深入思考、理解的阅读方法。
14、提问法是围绕教材或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多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围绕教材或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多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
15、看图作文是依据提供的书面材料进行书面描述或评价的作文训练方式。--看图作文是依据提供的图画材料进行书面描述或评价的作文训练方式。
16、作文批改中的改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论和说明。--作文批改中的批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论和说明。
17、中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也是从零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中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18、课外语文活动必须加强指导,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应由教师来安排。--课外语文活动必须加强指导,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19、问题引导法就是教师将事先整理好的复习内容直接向学生进行讲授的方法。--直接讲授法就是教师将事先整理好的复习内容直接向学生进行讲授的方法。20、语文测试必须加强终结性评价。--语文测试必须加强形成性评价。
21、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祖国文学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
22、在中学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发挥着动力与协调的作用。--在中学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发挥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23、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各自独立的。--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24、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像政治课教学那样比较客观地传授理论性的知识。
--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像政治课教学那样比较客观地传授理论性的知识。
25、教材的分散性与系统性是课文教学的特点。
--教材的分散性与系统性是课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特点。
26、速读是指有目的、有重点、有取舍的一种阅读方式。--略读是指有目的、有重点、有取舍的一种阅读方式。
27、记叙文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体。--应用文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体。
28、命题作文是一种自由度比较大的作文练习方式。--话题作文是一种自由度比较大的作文练习方式。
29、朗读只是一种阅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阅读训练,也是一种说的训练。30、语文测试必须重视定量分析。
--语文测试必须重视定性分析。
三、简答题
1、确立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2、中学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中学语文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
3、语文美育有什么特点?
答:形象生动性;情感愉悦性;个性鲜明性;和谐统一性。
4、中学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答: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提高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获得综合文化素养,丰富个人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丰富积累,形成良好预感,获得语言文字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
5、作文命题要注意什么?
答:命题的计划性;命题的切合性;命题的新颖性;命题的启发性。
6、学生听话习惯的培养应注意什么?
答:认真地听,明宗旨;冷静地听,明是非;细心地听,记要点;虚心地听,作对照;耐心地听,重细节;用心地听,品滋味。
7、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何在?
答:丰富了教育科学;是中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
8、语文德育的内容包括什么? 答: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优良的政治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9、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什么?
答: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
10、中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知识;传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11、口语交际训练方案的编写包括什么?
答:设计训练标题;明确活动目的;确定训练的方式方法;合理安排训练程序;选择适当的活动器材。
12、复习课的基本结构包含哪些环节?
答:布置任务;展开复习;归纳整理;巩固提高。
1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具有什么意义? 答: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
14、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教材的分散性与系统性;教学的随机性与专门性;学生的模仿性与实践性。
15、记叙文的教学主要教什么?
答: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记叙文的知识;其次,领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社会历史价值;第三,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思索人生,探求真理;第四,引导学生借鉴记叙方法,培养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16、从操作的行为层面来划分作文训练的序列,主要有什么? 答: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仿到创;从放到收;从部分到整体。
17、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语文知识教养;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智慧开发;品德观念影响;审美情操陶冶;非智力心理品质培养。
18、语文测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答: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交际是语言的特定功能;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②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人类的文化成果之一;语文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且又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③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的特质决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统一的;从客观上说,语言的形式与内涵是同一个整体中的两个元素;从主观上说,语言教育要追求从掌握工具到人文陶冶的整体目标。
2、如何理解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答:①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应用和操作;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时代发展的信息。②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可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个性需要;可引导和培养学生个人的专业特长。③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现代语文教学已把课外活动视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何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答: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三个维度:①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整个目标结构的基础元素;知识方面,一般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方面,一般包括听说读写和其他智力技能。②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与掌握知识相比,掌握方法更具有积极而广阔的意义;掌握过程,实际上是要掌握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不仅要掌握言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掌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教育从来就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绝对的人格导向性,因而是最重要的目标元素;中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必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如何理解语文教师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答:语文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应当是:①认知方面: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配注意力;较强的记忆力;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②情感方面:积极乐观的心境;博大无私的爱;较强的情感自控力;③意志方面:较强的自制力;不屈不挠的坚定性。
5、如何理解语文德育的特点?
答:①情与理的结合:语文学科的德育是情感熏陶和观念教育并存,两者有机结合的;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它要求建立在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学注重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寓教于乐,融情入理,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②德育内容的明朗性与隐蔽性:明朗性指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直接的;隐蔽性指语文中的德育内容不是明显表露在文字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
五、分析题
1、阅读《行道树》课堂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答:学习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各是什么?
答:重点是认识行道树的象征意义;难点是弄清牺牲的真正价值。③本节课突出表现了教师哪方面的素养? 答:教师的启发引导合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
2.阅读《冬天之美》课堂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比较阅读。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各是什么?
答:重点是理解关于美的描写;难点是理解人的感情。②本节课突出表现了教师哪方面的素养? 答: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3.以下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答:语文是工具和人文的组成部分,也是因此,语文才具有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集就是语文的特点。明显的逻辑关系:因果顺序。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答: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就如我们今天观摩到的《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他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你们的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阅读下列文段,从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己的认识。“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38页。答:简述:横线部分的2个意思:
1:语文是分书面语和口语。口语就是“语”,书面语就是“文”。合起来就是语文。语言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的,但是我们在认识其重要性方面。必须要客观的对待。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采用其不同的语体形式。2:“语”和“文”在实际学习、生活要放在同一高度上,给予近乎相等的重视。充分认识语和文的关系对学习语言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只学书面语,不练习听说,到一定阶段也会对书面语的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2: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搜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3校本课程:广义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开发的课程。
狭义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4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活动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
5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6教学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手机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7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8 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9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10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11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12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13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14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15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16.课程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放态过程。
17、课程评价: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既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得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教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8、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19.讲授法:教师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0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或者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21.发现学习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进行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程序教学法: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
23.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
24.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5.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6、道尔顿制:他主张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几乎不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弊端,是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针对传统方法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不分优劣生一律平等弊端,依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程度适当的分配课程时间。
27、设计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到达目标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并检查工作结果。
28、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28优化教学: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25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的开发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26自主探究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7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28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9优化教学: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美的教学状态他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简答
1.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答:结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答:(1)由单一到多样,(2)又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答:(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4.班级授课制度的优点? 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5.班级授课制度的弊端? 答:(1)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 答:(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过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学生能积极参加,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7、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答:(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a内容b目标层次c两维交合
(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a确定教学目标层次b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c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d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8、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有理论指导的教学;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9、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特征:
答: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10、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答: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高效率标准,既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答、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1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答、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13、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1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15、课程评价的类型? 答:1)、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将广义的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等。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3)、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5)、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1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教师培训;评价的配套改革;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17、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可以根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能力和条件,每位教师和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的这三种方法。
18、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答: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高效率标准,既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9、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20、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答:(1)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2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2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23、教学模式有何特点?
答: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型。
24、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教学目标和任务; 具体学科的性质;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学习特点及风格; 教师自身的优势;
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25、采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性工作。
26、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小步子,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三是及时反馈,四是自定步调。
27、试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28教学手段有何功能?
答: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29、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型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原则。30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 答、国外:特朗普制比较全面,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
协同教学:第一,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第二,采取大班、小组、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调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国内:师生合作教学:第一树立正确的合作教学观。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第三,强调小组学习。
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31班级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各环节有何具体的工作? 答: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材;
定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 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32简要回答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教学准备过程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
33、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益?
答: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划;有效利用时间;注意教室的布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预防和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34、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量表评价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随堂听课评价法;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
35分析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答:问题:管理思想的功利化;形式主义的流行;权力至上;管理手段简单化;
解决方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端正教学思想,建立民主化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补充小题
1、课程与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大教学论》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四个阶段:明了,联系。
3、博比特1918年《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杜威、现代教学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5、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6、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7、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8、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集体审议制
9、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3)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3、.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14、.贝尔兰卡斯特创立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
15、.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开放教学 16.、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导向功能(3)发展功能(4)调节功能
17、.学绩测验的编制: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18.课程目标的取向:(1)价值取向,包括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
(2)形式取向,包括普遍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20、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21、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施布瓦的实践模式
23、以校为本这一根本特征的理解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具体理解: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具体说明:其实质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的;是语言学习而不是习得;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师生双方,生在师的指导下的学习;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完成的(言语作品);目标导向性;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象:课程与教学的诸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
学习方法:学习理论;观摩他人教学;反思与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指向性;调控性;评价性 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
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框架: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两条线:明线与暗线。明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暗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叫徐的基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必须关注的长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构成模型:
1、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
2、动力层: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行为意志
3、实施层: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技能
4、操作层:听说读写
韩雪屏最早提出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她认为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其实质在与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应关注“冰山”隐匿于水中的部分,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这将是语文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构思解释:
1、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运动系统
2、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
3、语文素养的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注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
二、语文教育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内涵:(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动性、交往性(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内容综合性、课程目标多元性、课程实施的动态性、课程建设的开放性
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广义:提供给语文课程活动,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一切资材。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资材。
语文课程资源特点:丰富性、动态性、组合的广延性、潜在的教育性
语文课程资源种类:功能:素材性和条件性;空间:校内、校外;管理:国家、地方、校本;物理: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重视程度:显性、缄默;可见程度:显形、隐形
前人研究成果:体现说、依据说、文选说、例子说 需解决的四个问题:是教育还是教学中使用?专门编制的吗?与课程资源的关系?传递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承载、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供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一切材料的总和及所含的信息。
语文教材的概念:泛指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对社会个体的语文素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教学需要编写制作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有关材料,包括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音像材料等,专指语文教科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材。
语文教材的特征:丰富性、模糊性
语文教材的结构:范文系统(定篇、样品、例子、用件)、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教材的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训练功能 语文教材编排模式:章节式、单元式
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历史为序、以思想、生活内容为序、文体为序、语文能力为序、语文学习活动为序
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一、合理选择教科书(主观意趣、客观条件)
二、树立用教科书(教材)教的理念
三、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把握总体结构、把握体例、把握教学任务是如何在教科书中体现的、把握语文知识系统、把握范文系统、把握实践活动系统
四、灵活使用使用教科书:灵活处理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 利用原则:优化性、全面性、个体性
存在问题:教科书仍是主要形式(加强培训);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培养学生);利用不充分(重视教学)
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技能
2、注重对学生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注意问题: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兼顾其他;既要重显性,又要重缄默;语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处理教学的活动方式和技巧。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1.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二)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问答对话,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多向性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运用、获取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技巧、锻炼意志品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实物、教具等提供给学生观察、认识、研究,使学生从直观感知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图示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材内容
3、依据学生的基础
4、依据教师的特点 语文学法指导
一、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自练、自测的能力
2、培养自学的习惯:心理习惯、行为习惯
二、内容:
1、优化学习动机
2、教给学习方法:预习、听课、观察、复习、总结
3、揭示学习规律:知识与能力辨证统一、语文---思想---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形式:理论指导、范例指导、经验交流
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阅读-分析内容特点-总结-复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教读式、自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写说-评价-补漏,(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交流教学技能,总结教学经验起到重要的作用。
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
(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二、写作思维训练
三、想像能力培养
四、写作知识教学
写作教学的程序:
一、命题(一)命题的要求1.命题要有教育性2.命题要有计划性3.命题要有针对性4.命题要有迁移性(二)命题的方式1.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2.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1)材料作文(2)话题作文(3)情境作文3.自由拟题写作
二、指导(一)审题指导(二)立意指导(三)选材指导(四)谋篇布局的指导(五)修改指导1.指导修改的内容 2.指导修改的方法(1)自读自改法(2)互动修改法(3)当堂修改与过后修改
三、批改(一)作文批改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二)作文批改的方法 1.批。批有眉批和尾批两种方式 2.改。改就是改正作文中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改有增、删、换、调四法。(三)作文批改的方式 1.精批细改和重点批改 2.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 4.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四、讲评:写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讲评,是对全班作文情况的总结、评价,是引导学生对写作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一)综合讲评(二)专题讲评(三)典型讲评(四)对比讲评
写作教学的方法:教学课型:讲练式、讲授式、演练式、评议式、评改式 写作教学模式:观察——分析——指导模式、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分格教学模式、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体中心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dcc作文教学模式和非构思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相对于听说的特点:内涵更具整合性、外延更具丰富性、教学更富宽广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1.听话训练的主要内容: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听话的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听话的记忆能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评判力)。2.说话教学的主要内容:说话的态度(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与负责任,勤于反思等)、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表情达意的发码能力、语言的监控能力)、体态语与副语言的合理使用。3.应对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变化的场景,调整思维、说话内容和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交际互动、灵活及时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
定义: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综合性内容和综合性形式为凭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形态。
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标:强调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强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培养;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
实施:
1、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制定学习方案
2、实施体验阶段:收集筛选资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写出学习报告
3、表达交流与评价阶段
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注意问题:
1、切忌依赖语义教材,应充分利用和汁发语文课程资源。
2、切忌放弃教师指导,放任学生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3、切忌形式单一,应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切忌目标单一,应着眼于学生素养则整体素养提高 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美学知识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3、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二、能力素养:
(一)备课能力:1领会课标的能力2钻研教材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
(二)说课的能力
(三)实施教学的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书写写作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5教学应变能力6语文评价能力
(四)评课的能力
(五)教育研究能力
三、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
2、热爱学生 专业发展途径:学习、实践、反思 语文课程评价
功能:诊断与反馈、督促与激励、评定与选拔 种类:按评价内容:单项与综合;按评价对象:自我与他人;按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按参照标准:相对、绝对、个体内差;按功能用途:诊断、形成、总结
新理念:目的上强调发展性、内容上强调全面性、手段上强调多样性、主体上强调多元化
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考试、成长档案袋 语文课程性质(1)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是语文、语文课程的基本构成因素,语言的工具性不但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就是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能力,即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并借此更好交际交流,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2)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人文教育内容: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感情。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识。强调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具性着眼于,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体现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行为和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本身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可偏废。语文课程应从语文课程这一特性出发,一方面要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方面要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走向社会生活和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16篇)
篇1: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论文
夯实知识,重在实效――一节仿写作业讲评课的启示文/朱文恒
摘 要:作业讲评课是一种常见并有效的作业反馈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作业讲评课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如何有效地上一堂语文作业讲评课呢?为此作了一点尝试并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作业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目标
作业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作业情况、纠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课型。一堂好的作业讲评课,不仅能讲评好学生的作业,强化教学效果,更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业本单元练习中有两道仿写题,学生自以为都会做,但不能符合仿写的要求;《天利38套》中也有从仿写转化而来的许多题目,如选词仿写、对联、选择题等。这些仿写题具有题型灵活、设计精巧、考点繁多、综合性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定下以仿写为内容,对如何有效地上好一堂语文作业讲评课作了一点尝试。
一、案例描述
1.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教案
要如上新课一样,讲评课要做到作业不批不评讲,作业不订正不评讲,不备讲评课教案不评讲,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上好讲评课,课堂才会有实效。为上这堂课我也做了许多准备:周一,找好10个不同类型的仿写练习,并印发给学生,抽20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5个题,并上交;周二,详细批改,梳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总结原因,有准对性地制作课件;周三,上仿写作业讲评课。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练习、老师批改、学生订正、课堂讲评的流程,学生要了解仿写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要求;通过对例句的仿写,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四人小组给错误习题分析原因、提出修改意见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学生在仿写时更关注细节,从而让仿写更符合要求。
2.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喜欢上作业讲评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无精打采,就是兴趣不高,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我在这节课中从以下几点入手:(1)把学生的优秀作业拍好照片制成PPT展示给大家,看到这些学生的作业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正确率高,他们反响强烈,脸上不由露出羡慕的神色。(2)学生在了解了仿写的基本题型、基本要求后,通过对例句仿写的当堂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技巧,针对性很强;再拿自己的仿写与参考答案一一比照,发现自己的仿写基本符合要求,这样学生对仿写有了一种成就感。(3)四人小组给错误习题分析原因、提出修改意见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好为人师”的学习兴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全员参与讨论热烈,出谋划策,课堂气氛活跃,小组派的代表发言积极,都能找出存在问题并做了合理的修改。
3.适当拓展训练,检测讲评实效
这节仿写练习的讲评课,主要想让学生达到在今后的仿写练习中更关注细节,从而让仿写更符合要求的目的。布置的作业是完成余下的五道仿写题,这既是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的练习,又是检验本节课是否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已经明确了仿写的要求,从给错误习题分析原因、提出修改意见的活动中,他们也学会了反观自己的仿写,题量又适中,学生很乐意去完成这一作业。通过作业的收交、批改,明显感觉学生的仿写比前五题答题更规范、语意更连贯,符合仿写要求的学生比上一次大大增加。这样看来这节仿写练习的讲评课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见针对性的拓展训练、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巩固与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三点心得
1.遵循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以学定教很有必要,因为前期做了详细的分析工作,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遵循学生情况,因此,讲解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仿写时存在的问题有:字迹不工整,模糊;字数不一致,修辞不相符;()语意不连贯;答题不够规范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审题不清;没用心做;有畏难思想而放弃。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有的放矢,改变策略,不是校对答案这么简单,而是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授学生于“渔”,让他们学会“跳一跳摘桃子”。
2.凸显学生主体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人差异,倡导体验参与,教学中要注意“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以往“一言堂”,学生只是记录工具这样沉闷无聊的方式。无论是优秀作业的展示、对例句的当堂练习,还是四人小组对错题的`分析、修改,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既激发了学生对作业讲评课的兴趣,又增强学生仿写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注重学生实效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主动:学生主动归纳仿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仿写的基本形式与要求,再四人小组共同完成批改任务。学生学得有实效:四人小组的学习不但把学生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仿写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也把答案订正得十分认真,而且批改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他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在仿写时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这样的触发从拓展练习的情况反馈中能得到证实。总之,学生有收获的课堂就是有实效的课堂。
三、两点困惑
仿写作业讲评课顺利结束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
1.平时的作业讲评课形式虽然不新,以老师讲、学生记为主,但是可以讲解许多内容。这堂课我只对仿写做了一节课的讲评,觉得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九年级学生有点浪费,那么作业讲评课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夯实知识点、注重实效的同时课堂效率该如何提高?
2.班级里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好学生对仿写已经掌握,中等学生眼高手低存在不少问题,而一小部分潜质生五题都错,对于这样良莠不齐的情况,该怎样安排课堂内容,来顾及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升的空间?
这一节仿写作业的讲评课,仅仅是作业评讲有效性探究的开始。华罗庚说得好:“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我要在今后的作业讲评课中不断尝试,减少困惑,期待作业讲评课也有既有效又精彩的课堂呈现。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肖东中学)
篇2: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原有“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并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素质教学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2.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3.在教学中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4.1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时,可让学生看有关红军的电视、,还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一些长辈回忆过去作战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4.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3: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论文摘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本文提出了6点建议。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4: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论语文低效教学
摘 要:语文低效教学,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甚或无效教学的原因,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低效 文化探源
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学界众说纷纭。诸如课程理念难有定论,教材编写失之妥当,教学研究偏好就虚,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评价标准仍然单一……这些无疑都是滋生低效教学的空气与土壤。但一个顽症长期无法根治,就很有必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弊陋。一如目前很多的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都能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找到根源。仔细研究,我们也会发现,语文教学的低效现象也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
1.传统笼统宽泛的思维方式,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界定大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它也有缺陷,即过于笼统和宽泛,轻视精确和解析,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以来,“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但有些人理解为“效果”,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之间各执一词,便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彼处又按“效率”理解,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人语文教学,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除了看眼前,亦应着眼于长期,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人手,抓好语文有效教学,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 “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2.传统综合糅融的`文化体例,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诗经》本为文学,又被称为经学。《左传》本为史学,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历来也成为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育内容高度综合,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目标设计简洁一点,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哲学、历史(甚至地理)、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3.传统师道尊严的道德背景,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表现在教育上,古代谓之“师道尊严”,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常有无视学生人格,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也有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尤其是语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善于唱的,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量和质的参与,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所有目标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师生间平等对话,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4.传统“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导致教师“表演控”癖好趋之若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不惟学术目的,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追求名利,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以“教为悦已者教”的心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都能解决,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课堂时间不足,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最终会流于形式,毫无效果,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课堂容量,链接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使用不当,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要么就弃用课件,要么就掐断生成,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取代文本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学孔乙己打酒,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已入髓入心,其中精华有之,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直面流弊,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丁卫东
篇5: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缺少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书,用心思考书中的问题,积累书中的优美词句、成语、格言等。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6: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107-111.
篇7: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篇8: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篇9: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认识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时空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防止不等学生有所“感”,便要求学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数学生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之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曾先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这个丑应该由谁来负责任?(语文教学论文 )为什么?学生反响热烈,阅读之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种是骗子太狡猾,经过辩论,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骗子可恶,但皇帝这“破蛋”实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能说真话?哪些人尽讲假话?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渎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如在教学《鞭儿脆脆响》这篇小说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设计了二嘎子考验丁区长这个情节,文章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有没有你熟悉的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同样表现出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很认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二嘎子认错了人,来者不是关心群众、任劳任怨的丁区长,而是骄横的“张区长”,故事又会怎样呢?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便是从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显著。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常会问,“这种说明顺序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在教学议论文时,则会问,“你能否再举出一两个论据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开放的环境。具体地讲,分为两个方面。
1.民主宽
松。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喜形于色,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甚至还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所有这些,以传统的'观念可能看不顺眼,其实,这正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师的“悟”取代学生的“悟”,以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悟”,因为这是一种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的颠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2.拓宽延伸。“拓宽”,即把阅读对象从文体拓展至作者、时代背景、思想修养、同类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拓宽”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延伸”便是将学生的感悟延伸至社会生活。学习是为了“学会生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11: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职高语文课堂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齐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娱自乐———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要么兴奋过度,课堂上一片嘈杂,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依旧喧哗。久而久之,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感到煎熬,老师感到束手无策。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由此可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所以职高语文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需要能生成目,目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老底够了“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心理,他们就能付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离开了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处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进行了大胆取舍,补充了一些新内容,这包括一些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鉴赏、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毕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主体,教与学是互相并存。同时还复习巩固他们初中时就没有过关语文基础知识,正是因为学生素质低,教师才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更好基础课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东西”,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必须让学生从分数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考评模式。我建议把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5。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笔者总结多年教育经验认为综合评价体系要有如下特点;①要能体现学生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②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考查;③试卷考试要与“才艺”展示相结合;④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查相结合;⑤学习成绩要与学习表现相结合;⑥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要素提供优质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发挥语文教学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篇12: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可以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模式 教学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寻求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敢于创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感,保证他们对写作有着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本文主要就语文写作教学来分析几点有效策略。
二、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作文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虽然教师和学生在上面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这是广大教师都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先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构思“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的所见、所听、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现实,教师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结合作文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及时地记下有关的心得。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在语言表达上,要让学生在写得“通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写得“好”,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活跃起来,作文教学才有出路可寻。
三、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之美,妙不可言。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块,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还要做到“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从中积累好词好句,同时融入对写作的感悟。
首先,语言的积累和铸炼,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酵、沉淀、生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起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要注意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和学习;每隔一段时间之后,要组织学生对自己所摘抄的好词好句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结果的巩固。学生只有在阅读了足够多的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厚的材料,才能达到“下笔成文”的境界。
其次要读品结合,领悟语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练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文章写法的独特奇妙,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特别注意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仿写。当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时会激发起模仿创新的欲望,要让他们从阅读到生活,形成一种反思、批判的思维方式,做到言由心生。
最后,遇到美好的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摘抄下来,学会融诗词佳句、文章妙语入文。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诗词佳句或文章妙语,可有效提高文章的品位,增添文学情趣。
四、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作文讲评本来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应该是作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在课堂内完成,不可与作文割裂开来。写作成绩不佳的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往往会丧失写作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关注这个群体,发现其习作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扬要适当有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而不自满,以便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当一个人感觉到高飞的冲动时,他将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使每一个学生每通过一次作文,都能觉得自己有了一次进步,甚至是一次飞跃,这样,他们作文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写作教学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体系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变“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搜集素材,讨论构思,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过程奠定基础。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素材,帮助学生整理与本次写作相关的内容,把对学生写作有利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同时还有助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运用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通过图文对照、集思广益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劳千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在写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教师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并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这样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效果。
最后,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教师要按照训练的重点和作文的要求,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时机,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可选择能反映出共属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并以这些为典型,投影在屏幕上,给学生以评改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仅只充当多媒体画面的观众,让学生从中发现写作的问题,探索出写作的要领。这样将大大节省教师讲解和评改的教学时间,学生也能理解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六、结束语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好的习惯都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只要切实地做到这几点,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将生活作为作文素材,写出真实情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目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泰.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训练的新突破[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xx(01).
[2]李延梅.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J]. 文教资料,20xx(24).
篇13: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同时这些孩子也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教孩子就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觉得课程枯燥,尽量搞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就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阐述。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并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单元中《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个游戏,老师可以把书卷起来放到学生眼睛上,并让学生通过书中间的那个洞看天,问学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贴近那只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让学生现走进青蛙的内心,之后再让学生把书从眼睛上拿开,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就发现原来天是看不到边际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也要让他们懂得,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不要总是主观判断,并把自己拘泥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同时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岁的孩子是处于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并喜欢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多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老师可以接着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的其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迪生,他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白炽灯,还发明了留声机,这两样东西是爱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另外,给学生讲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别的强,有一点早上*妈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就发动全家到处找爱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发现小爱迪生趴在鸡舍旁并肚子下面压了一堆鸡蛋,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猜猜小爱迪生在干嘛,同学们一定会有各种答案,然后老师接着讲,原来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鸡来,结果鸡蛋被小爱迪生都压碎了,并且他终于明白了母鸡可以孵出小鸡,但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教师可以在讲课文的同时教给孩子们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课外的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是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门学科,识字这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这么一个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用字谜教学法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例如,守门员——闪;有人偷车——输;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汉字奇妙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并可以在时间长了之后让学生自己编字谜,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开动脑筋,然后,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主动编字谜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激励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适当地在班级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树与小枣树》的教学中就要选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一个扮演小柳树,一个扮演小枣树,并要带有个人的动作和感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让学生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作为老师也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去,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篇14: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时下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涌入,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为孩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小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的养成阶段。针对当前小学生写话时的不良现状,教师要从“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角度分析低年级写话指导的优化策略。只有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驰骋想象、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兴趣;优化
一、识得庐山真面目———低年级写话现状的探究与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低年级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写话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无话可写或无从入笔,学生写话兴趣不浓;其二:所写的内容空洞、缺少想象。造成这样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一些写话教学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1. 现象一:“无米之炊”的困境
“无米之炊”仿佛成了作文“永远的痛”。平时,与学生们随意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活泼,富于幻想,富有朝气,充满童真,说起事情来充满童趣,可一到写话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没什么可写的?
造成“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在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少,不细致,即使碰到精彩、丰富的生活题材,加上辨别、认识事物的能力弱,这些精彩的片段就像过眼烟云,在学生眼皮底下溜走了。再说他们的生活空间也极其狭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把知识学习当做了学生唯一的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隔绝了孩子丰富的生活,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他们没有了“偷采白莲”的窃喜,没有了“卧剥莲蓬”的洒脱,听不到“蛙声一片”,看不见“露似珍珠”……单调的生活,怎能诱发孩子原始的冲动与灵性?这样,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
2. 现象二:“无暇童情”的缺失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非常纯真的,他们所写的话也是非常富有童趣的,也许他们心中的小鱼会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但在我们的一些写话教学中,教师特别刻意追求语言的真实性,却扼杀了孩子文章中的这些童趣、童真。孩子在教师多次的否定下,就只会模仿着大人的口吻写一些符合老师口味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严重缺乏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写话教学存在的种种现状,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用“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眼光,结合低年级学生以表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提高写话兴趣、积累语言厚积薄发、丰富写话形式、优化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写话的优化策略,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驰骋想象、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围绕一个“情”,厚积而薄发
写话是厚积而薄发的创造性活动,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真情流露时多积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记得一年级时,美术老师让孩子画太阳。下课了,孩子还意犹未尽,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于是我抓住身边的这个契机,马上让孩子写写自己在美术课上画的太阳。一个孩子这样描写:“我画了一个火辣辣的太阳,太阳的里面是红红的,外面是金黄的。太阳热得直冒汗,他用毛巾擦汗,还用扇子止热。小朋友们也很热……”是啊,生活是真实的,但生活更需要想象,每个孩子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之乐、生活之味,让学生妙笔生花。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使学生拥有取之不尽的写话的“源头活水”,才能让他们写出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2)课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情趣浓郁时多积累。阅读可丰富学生的内在积累。因此,教师应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好指导。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童话寓言、绘本等,也可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并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写话中运用。这样,学生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丰富了自身的语言积累。
2. 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讲究一个“评”,体验成功
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老师的评价,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会让他们心花怒放,信心大增。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物,有闪光点,哪怕就一个词语写得好,我便会给他们打上大大的五角星,写得越好,五角星越多,学生写得优美的词句我还会用大波浪标出,学生看了都激动不已。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把好作品读出来,一到这里他们就特别激动。另外,我在班级中专门开设了“妙笔生花”专栏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这对学生无疑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写作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应该源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那就让我们携手给孩子一片绚丽的天空,放手让他们用笔去抒写自己多彩的童年吧!
篇15: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培智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同正常孩子一样进行常规的.语文学习。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培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强我国当前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不断提高培智生语文学习的成效,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在当前社会中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培智生 语文识字教学 有效性 措施
培智生主要指的是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培智生的大脑发育缺陷,使得他们的感知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交往和语言方面的能力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大部分培智生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发音不准、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口语表达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培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强我国当前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不断提高培智生语文学习的成效,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在当前社会中工作和生活。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兴趣就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培智生由于生理发育的缺陷性,使得兴趣在他们识字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和明显。在培智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提高培智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识字的兴趣是开展培智识字教学的第一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动画、图像、声音等信息对文字进行恰当、巧妙的处理,能够迅速的引起培智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到识字课程中教学情境当中,并在情感上同教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培智生对文字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了培智语文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成果。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这也为语文识字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综合信息技术,将刻板、枯燥的文字内容以图片、声音、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巨大刺激,从而让培智生更好的记住文字内容。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应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总结动画片中所讲的故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动画片中丰富的构图、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意境所吸引,让培智生能够边听边看边学。这种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新颖的视听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培智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识字教学的成效。
3.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语文文字的说写之中是常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对于培智生来说,这一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培智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通畅的说和写字。因此,在识字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软件、光盘、磁带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说写情景,在文字的说与写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训练培智学生在文字上的读写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成果。
二、加强童谣的运用
1.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字形的记忆。针对培智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差特点,可以围绕“趣”来构建相应的识字教学组织形式。即在童谣中,将抽象的文字字形形象化、生动化,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识字氛围。例如,在学习“京”字时,可以将其转变成“一点又一横长,口字摆中间。娃娃去北京,北京真漂亮”的小童谣。从而使培智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记忆文字的字形。
2.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汉字差异的分辨。汉字的变换复杂、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汉字当中,字形相近的文字非常多,少一捺、多一撇或者少一点、多一点都会将这一汉字变为新的汉字。这种复杂的变化对培智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编制一些童谣,让培智学生更加明确的区分字形相近的汉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分辨“禾”和“木”以及“鸟”和“兔”的区别时,可以通过下面的童谣进行区分,即“禾木相差只一撇,千万不要弄混淆”“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这些童谣在增加汉字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培智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成效。
3.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字义的理解。在培智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童谣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文字字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一些猜字童谣,使学生更加了解汉字的字义和来源,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培智生由于自身生理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语文识字上的教学模式注定有别于正常孩子的语文学习。因此,培智语文教师要根据培智生的特点,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多手段的激发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字的注意和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培智生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成果,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康艳玲.让童谣在培智语文识字教学中绽放光彩[J].才智.20xx.
[2]蔡雪霞.创建和谐灵动的培智语文课堂[J].特殊教育.20xx.
篇16:语文教学论论文资料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