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文][本科论文]
论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正文】
学校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首先要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定位,以制度来确保“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的建立,并为教职工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其次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目标,实现学校的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形成完整、闭合、互动、系统的管理流程。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强化监督、检测、考评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保障学校管理流程的畅顺,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以人为本”,促进职工发展。
管理首先要从“人”出发,要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培养人,要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人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人是最重要的,尊重人的发展,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作为知识分子密集型的学校,尊重教职工、注重教职工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培训、学习来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大家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职工自身发展,从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不失一种好的发展型的管理模式。
1.1尊重教职工的独立自主性和自尊心。
教师往往自尊心很强,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应该坚持多表扬、多关心、多接近,使教师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教师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非观念明确,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办事公道,不论评奖调资,表扬或批评都要尽量公平合理;学校领导还必须以身作则,具有牺牲精神,特别是在教师待遇尚且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学校领导更要注意将优惠让给群众,就是那句话:担子拣重的挑,饭碗拣小的端。这样,才能引导和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完成学校的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1.2帮助教职工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教师的合理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完善自我、体现人生价值和学校发展的大目标是和谐统一的,学校就是每位教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管理中就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校办学的大目标作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载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对教师及其劳动的科学评估标准,要制定《教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评比激励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检验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鼓励每一位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成绩;我们认为发挥潜能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我们还鼓励青年教师“冒尖”,对脱颖而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推荐优秀青年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按政策规定给予倾斜。为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具体问题积极进行有意识地疏导和“灌输”,改变教职工的思维定势,加强心理引导,开阔教职工的视野,提高思想-1-
认识水平。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情绪和心态波动就小,这有利于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同时,教师还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有意识地给教师分配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大家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也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
1.3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1.3.1还教师知情权: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重大问题的决策情况、教师、班主任聘任、职称评定、晋级晋职、选先评优、学校经费预决算、财务收支情况、学校大宗设备的采购、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情况等方面要实行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民主协商、民主评议,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1.3.2还教师决策权:学校实行“三会”制度,即重大决策召开教代会,重大问题组织咨询会,群众有疑惑召开座谈会。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对于教代会上教师的提案,领导要头脑冷静地分析情况,机智果断地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千方百计地争取问题的落实。有些问题一时确实解决不了,也要尽力做工作,耐心做解释,求得教师的谅解;学校的计划和管理目标的制定、学校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如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奖励制度等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认真诚恳地征求教师的意见,以取得教师的支持和赞同。这样做,既增加了群众的参政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又可在形成决策后为实施决策增强法理内涵,形成舆论先导;更能减少领导和群众的对立情绪。我相信只要学校把校务公开、勤于问政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了,还教职工一个知情权,提高教职工的决策意识,一定能化解很多矛盾和误解,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1.3.3 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而把制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全部法宝的学校,必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学校,因为规章制度强调的是统一和服从,一味的强调制度,缺少了对人性的理解,必将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关注的是人的自由、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与价值,而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需要的合理满足,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
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大到校长办公会制度,小到一草一木的管理,都要建立一整套细密严格的规章制度,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管理实行依法治校。在这一基础上,辅以细致的人心管理,以心换心地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使依法治校更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3.4以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
在探索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以“发展性”理念为指导,力求实现从“管理人就是制约人”到“管理人就是发展人”的观念转变;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努力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多元的评价关系,营造教师之间真诚合作的气氛和环境。强调教师对评价的参与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对评价项目的理解认同,强调包括教师自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力求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即评价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过程,使教师能以坦诚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自评、教师小组中互评,寻找差距,把握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素质。学校通过观察、面谈等形式也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融合,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探索过程中,我校明确了“为什么评、由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即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步骤这样一些教师评价的基本问题,并注意把形成性评价(各处室的平时记载)与总结性评价(学校综合评价)、自评(教师)与他评(同事、学生、家长)相结合,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方案。在评价及反馈过程中,由校领导分别与被评价教师共同讨论评价结果,征求被评价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意见,并由被评价教师签字,这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又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同事、家长、学生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同时在评价中特别注重保密性原则,这既包括评价主体的无记名,也包括教师个人测评信息对其他教师保密,这既是对参与评价者特别是学生的保护,也是对教师个人权利的尊重;也唯有这样,才能让评价主体和客体都从评价中获益,真正以评促教。
通过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尊重了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提高了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给教师一定宽松的环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激励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使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管理、参与管理,也使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
2.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创建和谐班集体。
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德育常规,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自己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2创建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排除校园各种不利于安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
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美术作品,开展体育、艺术等比赛活动,多样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和谐
3.1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于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3.2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载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更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能得出来,优秀教师能“冒”得出来。
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4.1心理学家思斯特﹒贝克尔指出,人从根本上说是由某种两重性推动的,人需要成为某些事物的一部分,同时有需要与众不同,大多数人喜欢被当做一个个别的人而受到特殊的对待,注重自己有没有受到重视,自我价值能不能实现。个性是人的本性,对具有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法,这是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一点。现代教育要求
培养给类合格人才,教育不能变成铸模,把个性各异的学生变成标准件,那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所以说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
4.2学生是发展的社会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特有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以学生为本,要摒弃传统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要克服学校德育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
4.4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要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又可以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学校要在管理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像传统做法那样对学生的人格妄加伤害。
4.5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指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我们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应避免对学生求全责备,全面发展不同于同步发展。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发掘个体的所有潜能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
五、树立优良的校风
5.1 校风是学校起主导作用的作风,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反映在领导者的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上。校风似乎是一种无形力量,在学校环境中给人以具体感受。校风对全体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化力,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润育着广大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全校人员的心灵。学校领导者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问题,明确地、有步骤地、坚定地培养优良校风。
5.2优良的校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自身;教师积极主动地工作、参与学校管理、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等;学校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学校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二是重视群体观念的培养。学校要主张群体的观念,这种群体的观念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和群体作风等。一旦集体有了统一的观念,才能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才能万众一心,否则就会思想涣散,像一盘散沙。群体作风虽是一种非激烈,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却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行为。
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中的人必然要形成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校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促进工作效率。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从而能积极投入工作。
总之,一定要把“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体会每一位师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不仅要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在遵循学校实施制度管理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原则下注重创新思维,更要从实际出发,把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整合起来,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篇: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与网络生活
学院:自动化
班级:09电气6班
姓名:左秀江
学号:3009203129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在身边,同学有时利用网络进行年青人的社交活动,有时利用网络汲取本科期间学习、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有时进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玩网络游戏。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数活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信息的快捷与高度共享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下面将立足“以人为本”思想的多个角度对我们日常接触的网络世界的种种现象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在哪里?根据对毛概课程的学习与日常积累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所以在下面的内容里,站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角度解读网络生活种种现象时,也需要对应地提出四种关系,那就是:人与互联网资源的关系;人与全体网民的关系;网民之间的关系;网民与社交网络的关系。因为第二点与第三点在互联网范畴上差别并不大,因此合并为一点:网民之间的关系。
第一,人与互联网资源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升互联网资源质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活环境,积累对人有利用价值的各种资源。
从互联网真正走向全球化,也不过短短2-30年,就是在这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而改变,我们足不出户几乎可以洞悉天下大事,工作、学习。用日益快捷的网速进行社交、娱乐、购物。在国外有一句话,说是英国的一张泰晤士报所包含的内容,比中世纪的英国一个普通农民一生接触的信息量都要多。放到我们今天来看,互联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不管我们遇到何种问题,只需按几个键,就会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不会利用网络的人注定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我们以一个知识分子会背多少书,会引用多少个圣贤论点作为其是否出众的标准。相比之于现在,上面提到的内容,只需几毫秒就可以展现在眼前供我们参考。那么,这个信息的海洋里每一滴水,也就是每一点信息的质量高低,影响了互联网环境的优劣,进而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
正是因为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互联网资源未免良莠不齐,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首先,网络中暴力色情反动内容日益增多,给社会增加了种种不稳定的因素,让很多未成年人早熟,在他们还没有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灵造成了冲击。甚至对许多成年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互联网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高质量的互联网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不同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融洽的网络环境、高质量的网络资源、自己在网络中的见解
被尊重、具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拥有了较高质量的互联网环境。
第二,在网民之间的关系上,其一,以人为本就是既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惠及网民们,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大家创造和睦友好,激发网民们聪明才智的网络环境。
根据观察不难发现,在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情况下过于冷漠。正是因为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几乎不需要为说出的话负责任。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感会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爆发出来,谩骂、造谣、诽谤、无名火起的攻讦,这样对上面一部分人是宣泄,但是实际上更影响了其他很多网民,也污染了网络环境。例如一直以来的微博造谣现象,仅仅是一个人出于某种动机,造谣海啸地震、国家不稳定、明星的花边新闻等等,一件件这样的时间,把网络带来的不利的一面展露无遗,无益于社会的稳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平常的网络生活中需要尤其注意要避免的。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具体来讲,在对互联网加以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考虑人的感受,注重人的发展。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想要推进互联网的大发展,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多数网民,要求我们要凭其能力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多做贡献。为此,就需要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营造好互联网上和谐融洽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们需要反对的。
其二,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保证普通网民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保护创作者对网络原创作品的积极性。
把网络仅仅当作无需承担责任的发言版,虚拟的娱乐场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是因为互联网在生活中日益重要,就要求我们对这个“虚拟的现实”加以限制监管。前一段时间人大代表的提案“上网实名制”,与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相比,我认为有一些操之过急,但是实名制一定是大势所趋,迟早都会来临的。从网络技术水平,与社会观念两方面来讲,都将要促使这一天的来临。所以,与现实的社会相似的,我们早晚要保证每一个“网络人”的基本权利,这是这“互联网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现在的互联网上,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动漫作品、各种网络产品之间抄袭、重叠过于严重,这样当然会打消那些原创作者们的积极性,前一段时间的多名作协作家状告百度侵犯著作权的一个实例就是我们的社会对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的有力尝试。
互联网中的创新力量是互联网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其发展的火车头,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可以相信,互联网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每一分来自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与社交网络的关系上,就是站在组织者的角度上,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年青人大都接触社交网站,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们国家实际上没有原创性的社交网站形式,大部分是从国外例如facebook、MSN直接借鉴过来的,但是因为现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实际上还不够完全,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影响到了用户们实际获得的使用体验。
在身边的社交网站中,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少网站或者让用户沦为流于表面装扮,或有的成为了谣言与谩骂的集散地,有的利用各式各样的附加服务“绑架”了用户。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网民看作生财工具,就容易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用户的应当位于首位的体验,不注重网民的具体感受。如果把人当做社交网络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使用互联网,而且要求能够享受上网过程,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作为基本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对互联网中人的发展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身处的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我们的网络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第三篇: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创新论文
一、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性的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企业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都比较特殊。商业银行既要兼顾其社会责任以及公众服务,还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并对自身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以提供适合市场经济要求以及符合银行发展规律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外银行看到了中国这一规模大、需求大的市场,纷纷进驻,这就加剧了中国市场竞争,同时也势必会挤占部分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创新管理方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创新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度建设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内容,创新的管理制度能够对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不仅包括企业的领导机制、决策的方式、还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和一些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则。通过兼并重组与整合,逐步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达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达到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创新,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同时,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经营结构,来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中,从市场需求到管理决策需要经过众多中间环节。这不利于对市场动态及时作出反应,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而,要根据现有的状况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首先,在组织体系的涉及上,应该按照总、分、支的层次进行架构设置。分行处于支行和总行之间,对总行决策的执行和支行的监督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分行的管理模式和格局设置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进行。其次,对于同一地区,尤其是同一城市的分行机构设置,应该尽量实行扁平化模式,尽量减少管理层次。第三,在总行和分行的领导与指挥下,支行设置应该科学合理,根据所处的地区、环境等不同,设置不同的管理级别。一方面给予支行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动态、连续、全面的跟踪客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建立一套监测、控制、反馈和调节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银行风险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有利于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水平,能够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对信贷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设定科学有效的预警信号,有利于前瞻性的发现客户潜在的风险,对有问题的贷款及时的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风险预警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及时的时间内采取更及时、更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关键在加强金融创新和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盈利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所发展,但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未超过25%,有的城商行例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均未超过10%。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改善收入结构,提高财务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减小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创新。首先,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下,加强信息化管理。商业银行既要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又要顾及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准确地制定和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其次,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规则变现的日益突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优质的服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业务品种和服务的创新,以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已经变成了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我国商业银行以政府应积极做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第四篇:网络安全管理方式研究论文
1制定并完善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
法律具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力,能够为网络安全的管理提供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网络现今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切实有效的治理当前的网络环境,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是必要的。自从互联网诞生和普及以来,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从而规避网络安全风险。国家信息化部门就我国的网络安全现状,出台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
该文件规定:有关网络通信方面的组织对网络通信进行科学划分,这是该机构的职责所在,网络安全威胁的因素是不同的,对于那些破坏网络单元程度比较严重的,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要对这些威胁因素划分级别。作为网络通信部门,要召集相关的专家对级别的划分进行评价和反馈,还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网络单元进行级别的划分。从实践中我们得出,网络安全是需要科学的网络管理和措施的。网络系统好比一棵参天大树,而树枝如果出现病虫害,会影响到树干的生长。图1是网络域名管理分析系统示意图。图1网络域名管理分析系统示意图从图1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级域名的后面可以分成很多支域名,这些域名起到了连接上下域名的作用,不可或缺,并把一部分权利下放到更低一级的域名。由于系统的宽泛缘故,造成一级管理机构的管理没有目的性。
通过更低一级的域名来把权力逐级下放。这样可以保证每一级都可以在正常的网络系统内,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部分西方先进的国家制订了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国家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法律强制力来保证网络安全性能,这足以看出各国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例如,北美加拿大颁布了《网络保密安全法》,亚洲的东北亚地区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来维护网络运行的安全,如《电子邮件法》等。最典型的是岛国日本,日本的总务省专门就无线局域网的安全作了规定,并通过立法程序来保护,不允许网络用户擅自对信息进行加密。如有违反规定,将受到严肃的惩处,在互联网刚普及的时候,日本就出台了《个人情报法》,抵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诱惑。在网络的环境方面严格把关,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2采用最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
没有先进技术的使用,网络安全稳定的状态是很难维持的。在2011年中国最大软件开发联盟网站600万用户账号密码被盗,全国有名网友交流互动平台人人网500万用户账号密码被盗等多家网站出现这种网络安全惨案。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用户数据库依然采用老旧的明文管理方式没有及时应用新的更加安全的管理用户帐号方式,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保证网络的运用不是外界的干扰,减少由于网络安全威胁所造成的损失,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采取现金的网络管理技术和平台。同时还要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应应对不断发生的新的安全因素。
3重视网络管理工具的选用
网络管理工具的选用对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效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使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工具能够促进网络安全法律的执行,并为使用网络的人的安全增加砝码。家庭是离不开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的,就像信息管道,两面都需要管道进行维系和疏通。网络系统也需要网络技术的管理,否则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像一些非法网站传达的色情和暴利信息,就应该使用网络工具把这些工具屏蔽掉。还有一些所谓的钓鱼网站和恶意插件,都需要先进的网络安全管理工具来进行消除,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笔者下面介绍几款先进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网络需要的不同决定了网络相关软件的版本和相关配置的不同,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需要相对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作为保障。网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变化的形式对网络安全管理使用的工具要求是不同的,要对网络安全定级,网络接口的设置要以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为着眼点,个别的网络客户和网络客户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特定的群体内部,小的网络接口足以满足内部所有环节的需求,而公司各部分的需求是满足各部门信息的传递流畅,所以,网络管理软件和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
4培养优秀的网络管理人才
网络管理就好像性能卓越的跑车,需要操控能力和驾驶技术极强的人才能轻松驾驭。笔者认为必须注重培养优秀的网络管理人才,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表1主要网络模式(1)夯实网络基础知识。熟练使用网络技术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硬性基础。首先必须要夯实网络基础知识,它是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前提,这里的网络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的维护,局域网的有关知识以及网络病毒相关知识等。除此之外,网络的管理工作者还要掌握网络操作的技术,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硬件设施以及网络开发技术等。(2)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网络安全管理的岗位要求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因为网络安全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敏捷的洞察力以及快速的应变能力,要能够在网络安全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网络风险,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营。综上所述,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涉及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防范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上。笔者认为,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解决网络安全的关键,提出的措施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成都天易成软件有限公司.天易成网络管理系统软件V3.0用户手册.2013.5.[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www.xiexiebang.com百度网.百度知道..2013.10.[4]卫红,伍湘辉,袁艺.日本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主要做法[EB/OL].
第五篇: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及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演变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四个阶段,这期间发生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重大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从而再一次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公司急剧增加,由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使原本有效的管理行不通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使企业管理的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信息化、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之相呼应---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的不同,也多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不同。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鉴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美国企业在管理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则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很好地兼顾了其余的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从西方的管理理念的发展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确立和运行。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第一阶段,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员工重于产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顾客重于利润,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要围绕顾客这个中心来展开。以顾客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顾客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顾客的价值取向,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学者非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认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营销管理要以顾客为中心,吸引更多的顾客,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塑造企业总体形象来提高顾客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营销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为了占有市场,有些企业搞广告大战,花大钱、请名人,铺天盖地搞宣传,甚至搞虚假广告,引起消费者反感,损害企业形象;有些企业搞价格大战,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不讲质量,误导市场,坑害消费者;还有些企业搞五花八门的促销大战,搞回扣、搞提成,甚至搞歪门邪道,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由于对这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海尔就是成功的范例,海尔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开发、提高质量上,一方面搞好售后服务和诚信待客,“真诚到永远”,海尔品牌价值53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之一,树立了企业信誉,使顾客感到购买海尔产品就是购买到放心、享受,购买到人的尊严,这种企业信誉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巨人的保障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
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是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盲目,企业形象也会因此而成为空壳。只有企业价值观,没有企业精神,做出的价值选择由于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难以达到,形象的塑造难以实施到位。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