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李鹰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从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其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准则。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接触得最多的成年人除了家中的长辈之外往往就是老师,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身为教师应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作为一名教师,要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在学生受到烦忧的时候去开导他们,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去帮助他们。对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做到严慈相济。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与学生加强沟通,相互理解,通过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守得住清贫,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的品德。“品德”,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为人师表者的品德,至少应包含高度民主负责的敬业精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态度,对教育对象的真诚关爱。
所谓师德认识,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10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从偏重业务能力、专业文化的学习到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经过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你的投手举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孩子从教师身上看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会的形象,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因此对于师德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更关键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师德。
第三篇: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目前,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还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很大,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态度随自己折情绪变化而变化,遇到不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拿学生作出气筒;有的教师心胸狭窄,处理不好与同事、学生的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有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缺乏必要的磨练,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仞是他们个人的事,而且是一种教育要素,它属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属于千百万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具体来说,教师应具有以下几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
(1)认知素质。认知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结构、智力水平和认知方法。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从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变为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加以创新,激励学生真正成长一个“社会人”。因此,认知素质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
(2)情感素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即师魂。鲁迅先生说:“教师是值根于爱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于雨丝”,这一情感原则要求我们的教师以母亲般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正缘于此,诸如体罚、变相体罚、辱骂学生等违反师德的言行,决不会在具有健康情感素质的教师身上发生。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自身才可能充实,情感才可能丰富,心理才可能健康。在工作中教师除了具有忘我的态度外,更应充满理智,会全面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努力去营建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尽心尽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注意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3)意志素质。意志素质,是人们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反映在有意识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意志素质,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或目的而迸发出的心理动力和耐力。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长周期性,要求为人之师具有耐心、沉着和坚韧的品质,既有面对难题加以解决的勇气和能力,又有在新形势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毅力和自我控制力。
(4)个性素质。性格是个性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教育过程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自己的性格塑造学生的性格。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教师自己家里哪怕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要按时出现在教室里,站在讲台上,其身教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勇于自我批评,那么,自己做事情哪怕只是稍有不妥,也敢于面对学生坦然检讨,其威信只增无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在示范中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形成鲜明感情色彩的意识导向,可见,其性格魅力的影响何等深远。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性格特征,完善的个性品质,就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洁身自好”,还是教师使命的内涵,更是时代的呼唤。
能力也是个性素质的组成部分。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应着重培养未来教师探讨知识的能力、态度、风格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播知识。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日本人认为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许多国家提出,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有“扩展能力”。所谓“扩展能力”是指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吸取、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相信这些能力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第四篇:地理教师应具备师德修养
地理教师应具备师德修养
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第五篇:做一个具有良好素质和修养的人
做一个具有良好素质和修养的人
----“干部素养读本”有感孙志茹
何谓职业素养?我认为是一个人在从事专职或专业中的综合素养,即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为了提高某项能力。在读了《干部素养读本》之后,觉得细化了人各方面的能力,针对性很强,把干部素养分为十个方面,既政治理论、人品道德、知识文化、身体心理、文明礼仪、依法行政、战略决策、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和媒体沟通,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方面:做人、做事、做官。但在高度社会分化、信息化的当今世界,工作能力已不可能与其自身的其他素质分离。
对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职业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党的章程对党员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领导和团结群众,不怕牺牲,争取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在建设年代,主要是领导全体人民从事社会建设,建设更加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新时期,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良好职业养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有所“作为”,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关键之所在。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是纷繁芜杂的,其本质自然不易把握。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然而,人之为人,总是可以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认识自己,关键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常的人,不仅不能把自己当“超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出现可怕的自我迷失,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责任的分量,忘记了职务不仅代表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点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企业、认识我们的团队,才能熟悉我们的岗位、履行我们的职责,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从而迸发工作激情,享受着快乐工作的幸福。
二是工作作风戒“飘”、戒“浮”。工作作风上的“飘”、“浮”,指的是飘浮,浮躁,不深入,不踏实。目前,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一项决策,一项指示,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要求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具体工作要从何入手,预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将会如何等等,否则,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于工作无益。
三是心思用在真干、实干上。有句民谚说得好:“要学白藕扎深根,莫效浮萍水上飘”。实践证明,对待工作我们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我们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
事、求实效,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处理工作的能力,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应对不同现实情况,采取合理解决措施。
总之,领导干部的素养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修养的统一,是整体品德和操守的体现,要学习、,经受住考验,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