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学案的几点思考
由《海燕》教学案所想到的为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用最少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校教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案。我校教师使用教学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多年了,每年都对它的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修改,教学案日趋成熟。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案的体会尤为深刻。
1.从“教案”转变为“教学案”,其实就是教学重心由如何教授学生转变为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教师教授的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有的放矢。例如在《海燕》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精神。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学生拿到教学案后,就能清楚知道从哪些方面学习《海燕》。教学重难点为1.反复诵读,深层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感知课文,第二课时重点了解象征的含义,由此可见,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了解后,会更有利于学。
2.教学案中的“课堂助学”部分是教师整堂课的教授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知道新授课大致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从“课堂助学”中找出整堂课的主线,便于学生形成对这篇文章,这一单元以及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教师在设计教学案的时候,会把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设计在教学案上,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
4.学生在预习时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写在预习导学上,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的疑难一清二楚,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教学案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几年的教学也发现了些许不足。
1.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就是指要有语文学科本身的味道,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的味道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就像饭菜的味道主要来自大米和青菜一样。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反复而细致的咀嚼品味,才能真正尝到它的滋味。使用教学案,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备课时的思维限制,学生会对学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教学案中的课堂巩固练习基本都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从而变成了题海战术,练习的形式单一,让学生误以为:只要把教学案上的题目都会做会背了,就是学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在教学案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一张教学案的容量是有限的,包含了教案和学案,课时少的课文就绰绰有余,但像《海燕》这样的文章,可能要2-3课时才能结束,那么在题目的量就有可能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第二篇:我对教学案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我对教学案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武威第二十一中学 张淑萍 邮编:733000 新课改已进行了数年,很多学校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变以前的教案为 “学案”。学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何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就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1、“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 课堂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 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那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学案”应注意“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在巡回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 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的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3、“学案”应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先由学生依学案要求自学。当学生个体自学出现困惑,由合作小组“兵教兵”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随机辅导,点拨引深。在练题实践中,学生是练一题知一类,练题得法,得法再练。课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以自已学习为主,合作讨论为辅;以练题得法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自我探索,自我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学案”应注意教师的“点拨”与“检测”;
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检测:一节课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认知,不断的进行练题实践,一节课学生自学、自练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组织题例加以检测,一方面可以摸清学生学习的实底。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对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解决,做到了心中有数。
教学案一体化在有效教学上对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能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如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整个课堂授课环节被固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完全了解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对于预习时已将知识完全掌握的学生来说,整个课堂过程缺乏新鲜感等。另一方面,随堂自测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十分了解才能设计得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整齐划一的作业与巩固练习,难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因材施教上略有不足。
总之,在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上,需要老师既重视教的过程,又要重视学的过程,将可以解决的基础知识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而将课堂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能力上。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继续努力。
电子邮箱:wwzhangsp@163.com
第三篇:关于“数学教学案”的思考
关于“数学教学案”的思考
为了解决我校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本学期数学组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案的研究,并试着编写了《初中数学教学案》。在设计和使用中,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对数学教学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我们编写的“数学教学案”的含义、功能和设计原则作一些介绍,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数学教学案”的含义
1、基本概念
“数学教学案”是教师个人与集体整合数学课程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帮助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
2、基本结构
它包括四大板块,即: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方式、达标检测、学习补充资源。其中,“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学习价值取向;学习过程及方式把数学问题及材料按一定认知顺序进行排列,并把基本学习方式及指导溶入其中,它包括:阅读问题及材料、解决思路、学习要求、例题示范,按一定程序进行动手实践或练习、思考讨论难点和解题思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理解、数学事件评价,听取教师和同伴的讲解;“达标检测”是对学习的目标的所达成效果进行检测;“补充资源”可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基本特点
(1)出发点是“学情”。“教学案”,先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程序,然后手动加上教师教学组织指导预案及个人风格而成;“教案”则是思考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教与学的活动方案。
(2)基本读者是学生。“教学案”为师生共同拥有,但学生是最基本的读者。而“教案”只为教师一人拥有,基本读者是教师,执行主体也是教师。
(3)学习系统更具有完整性。“教学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学习目标可预知,学习过程可再现、可质疑,学习结果可检测,学习发展有支持;“教案”却主要体现教师的“讲解、传授”的过程,不能完全体现以上特点。
(4)学习空间是开放的。“教学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甚至一个学期都是开放的,影响时效大大延长,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学生预习、自学、复习。而传统的“教案”影响一般只停留于课堂。
二、“数学教学案”的功能(1)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科学实验表明,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方面,人的视觉中枢明显快于听觉中枢,这个速度差别高达500倍,而且人脑的3/4在为视觉服务。“教学案”把教师部分口头表达和让学生感悟的隐性教学信息,转换成可视的文字,能让学生快速、清楚明白学习的目的、教师及教材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经过我们试用调查,有87%的学生认为有教学案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90%的学生认为便于复习巩固,95%的学生认为用教学案上课值得尝试。(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学习目标由隐性变成显性,知识发生、发展、迁移、形成过程得到清晰展示,学习手段、方法、环节的清晰书面呈现,学生拥有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手段,基础较好学生完全可以不依靠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抬头看黑板和认真听讲变得并不那么重要,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过度讲解或示范将不被学生理睬,这必将让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作出让步。(3)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
第一,“教学案”是学情为出发点而设计的,教师既有熟悉教情,还要更深入研究学情;第二,教师的设计有学生质疑的可能,这势必增加教师的编写责任心,不得不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认真研究学生。
三、数学“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1)准确把握课程标高。设计前应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键词进行详细解读后,再阅读教材,分析背景材料,揣摩编者的设计意图,分析例题和练习,明白重难点,并和学生认知情况进行联系,最后把课标要求分解成准确而又能理解的学习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是三年后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新授课中应低于课程标准目标,为了适应较高学生要求,专题课或复习课中可提出接近于课程标准的目标。
(2)学习目标操作性强。目标关键词明确不空泛,使用操作性强的词语,并对复杂目标进行分类处理。知识技能目标可用“阅读提取、识记、表达、书写、判断”等关键词来叙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用“感受、体验、思考、探索、灵活运用”等关键词进行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用“表达某某观点,获得什么情绪,获得什么感染”等句式表达。
(3)为达成目标而选择数学问题。一是要选取适合目标的问题及材料;二是要问题进行分解,逐步达成目标,对于开放性强和有较高难度的问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可放入后面专题和复习课中。
2、指导性原则
(1)大环节实行“双命名”,既体现学习方式又体现知识要点。既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又利于学生明白学习方法和进程。如:“自主阅读——某某概念或性质,讲解探究——利用某某知识或方法解决某某问题”。
(2)学习指导的语言部分放在问题材料的前后。如在某某问题材料前后说明,请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或者是模仿例题写出过程,或者是你还能想到什么,或者你使用的方法是什么,或者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或者听老师讲解等等。
(3)写好例题过程或分析过程。每课设置1-2个典型例题,尽量有一个例题写出解题过程或分析过程,起到规范引导作用,部分例题可让学生补充完整。
3、渐进性原则
(1)知识结构体现渐近性。每课时学习环节、每块知识结构以及难点问题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
(2)重点目标渐进达成。设计多种变式习题,即:同类变式、逆向变式或侧向变式;设计多层次变式训练题目;设计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变式。
(3)高密度、缓坡度处理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并采取多种学习模式。增大问题数量降低单个问题难度,让每个学生感受学懂数学的成就感,个别地方给予提示或暗示。比如探索平方差公式知识点环节中,这样设置问题:
1、观察一组等式左边有什么共同点,2、观察等右边有何特点,3、请举出一个类似特征的例子,4、用字母公式表达你描述的特点,5、讨论并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6、指出字母代表的含义。
(4)可在课时最后设计拓展训练,增加题目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满足更高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合作性原则
教师个人往往对学生认知情况不能作全面的了解,正因为“教学案”的基本读者是学生,它的设计必须由教研集体共同研究完成。具体做法是:教研集体研究教学标准,个人或小组根据标准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然后由集体进行研究、修改定稿。使用过程中,教研集体再继续研究指导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情,对部分程序再进行调整,手动加入教学预案。
5、适切性原则
(1)学习指令适合。方法提示或归纳用语是学生已接触过且明白含义的词语。
(2)课时安排适择。安排专题和复习课,放置在每章末,每章配备单元检测,供教师选择使用;课时容量以每课50分钟记,多出的问题由使用者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3)基础练习适量。采取以下设计措施:大量选择体现双基的问题,不出繁、怪的题目,双基知识占50%,30%为中档问题。
(4)探究问题选择适新。选择使用课本中的习题,特别是教材中的应用背景的习题,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改编处理,进行发展性拓展,节约教师二次备课和课堂教学翻阅书籍的时间;重视中考新题、易错题的选择。
(5)学习与测试适配,即学什么,测什么。测试的目的不是为区别学生,而是实现反馈矫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编辑格式适用。以学习者为本,每课按照两页的标准编排,师生在课堂上打开书之后不用另外翻页;每页的边缘处留有1/4的空白备用,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也便于学习记录和改错;按课时编写,课题基本按照教材顺序编写,章内节次作适当调整;问题编按序递增,不受教学环节的约束,便于学生查阅;增大编辑行距,给解答题留足答题空间,既美观又方便学生课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富英,王新民.“三弦五环节”课堂教与学活动模式.中学数学杂志,2005年4期.【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关文信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4.【4】 王书臣着.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王富英.学案的含义、设计与运用.课改在线,2007年第6期.
第四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第五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