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关于教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经过教研活动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教师设计出的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接近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集中在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难度不宜大,数量不宜多,但应有层次。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更多的问题应来自学生。学贵有疑,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入对学环节解决,解决不了的放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提炼出来的问题设为挑战展示的问题,当然教师应了解这些问题的讨论价值、与重难点的关系,及时引导,避免无价值问题的出现导致课堂的低效。
对教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教师设计问题太多,导致学生疲于解决这些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对文本理解出现的疑惑,因此问题应来源于学生、来源于文本。设问置疑中“置”的含义是把自学、对学、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把关后摆出来,这样的问题才具有群学的价值,才值得挑战展示。我想如果把这里把握好了,教师拖堂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另外,教师切记不要以自己的阅历、感受去衡量学生所提问题的幼稚与否,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老师、同伴帮助解决的问题。依据课标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允许个性化解读教材,甚至大胆的质疑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篇:《松鼠》教学案设计
《松鼠》教案
裴营乡一初中
路斌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概括松鼠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自觉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状物方法;由课文内容延伸到“保护动物”。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小都受到这样的教育——要爱护动物。为什么呢?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因为大千世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人类的朋友便许许多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朋友,请同学们一起看看它是谁?
哦,原来是可爱的松鼠。那么,大家对松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我们还是一起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它吧。(展示松鼠图片)
二 关于松鼠 图片、声音及影片 2 相关知识
《辞海》中的“松鼠”条目: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用昆虫和鸟卵…… 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动物学》中关于松鼠的介绍:经济价值高的动物,根据他们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肉用兽、毛皮兽和药用兽三类。毛皮兽有水獭和松鼠等。松鼠栖息在树林中,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等地,毛皮可以做成大衣,尾毛可以制笔。
三 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
四 课文朗读
1.把握课文中红色字体的词语的读音。
驯良(xùn)
乖巧(guāi)
清秀(qīng xiù)
矫健(jiăo)
机警(jĭng)
玲珑(líng)
帽缨(yīng)
歇凉(xiē)
榛子(zhēn)
榉实(jǔ)
橡栗(lì)
蛰伏(zhé)
错杂(zá)
苔藓(tái xiăn)圆锥形(zhuī)梳理(shū)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读出你比较喜欢的片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生朗读)
作者是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的,写得生动而形象。
五,课文理解 1.出示问题
(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2)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松鼠是怎样一种动物?找出文章中相应的段落。明确:
(总)第1段,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动物。
第2段,松鼠的漂亮。
(分)第3段,松鼠的驯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补充)第6段,松鼠是一种有用的动物。
2,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提示:面容 ? 眼睛 ? 身体? 尾巴 ? 坐姿?
吃相? 3,问题:
一、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哪些词能说明松鼠的漂亮?
三、这段文字除运用说明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再说说“我”的“驯良”:同学看课文做答,提示:活动范围 ? 活动时间
?食物特点? 5,最后说说我的“乖巧”提示:结合四五段,从日常行为打窝两个方面回答。六,语言赏析
1,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句子,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交流探究:“经常”一词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说明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句子
2、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交流探究: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句子 3“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船”中的“有人说”能删去吗?
交流探究:
这表明仅仅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其余内容是他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以上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同学们自己在文章中继续发现。2,揣摩运用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运用拟人手法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句子,“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句子,句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
“玲珑的小面孔”
“美丽的尾巴” 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 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搬” “编扎”
“挤紧”
“踏平” 写松鼠生活 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3教师总结 生动的语言:
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拟人化的手法:肖像动作感情习性
4,揣摩探究
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有人说:“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展开讨论)七,仿写训练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大家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段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松鼠的其他资料,结合课文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总写:
漂亮、讨人喜欢:驯良、乖巧
补充写:其他特征
语言: 准确
生动
第三篇:如何设计教学案
如何设计教学案
我校将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力争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通过研讨,我们认为: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即引导者角色。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即探究者角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用最少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
1、创设情境,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生生互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师生互补。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实践应用。教师对知识适当进行梳理和拓展,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要设计一些练习,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看出,只有在备课中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高效课堂”才能体现出来。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的经验,“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
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一种课时计划。从“教案”到“教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是以“学”为主。它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站在高于学生的高度,站在已知知识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是以“教”为主。“教学案一体化”可全方位地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案的设计和书写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
三、如何设计教学案
教学案设计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学案的要求:
1、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2、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篇:《船长》教学案设计
《19 船长》
教材简析:
《船长》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设计理念: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在读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本课教学,确定以读为主线,以中心段为切入点,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紧扣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疑点,创设情境,始终置学生于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具体言行反复研读、细细揣摩,在充分朗读中渐渐进入情境,走进船长的精神世界,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层层推进的读书活动中,逐步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疑难点也就在不断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朗读中不攻自破。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难点)
课前预习导学: 1.查找资料了解:雨果
2.读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哈尔威船长 诺曼底号轮船 克莱芒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 嘈杂 斗殴 调遣 深渊 井然有序 巍然屹立 忠于职守 肇祸 ....3.读文三遍,思考课文注意写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一写感受。
课堂合作研讨: 一. 课堂导入
结合资料“意大利游轮触礁后船长的行为”引入。二. 合作学习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理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哈尔威船长的什么事? 3,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是个怎样的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说说你对这句活的理解。
活动二:围绕主线,深入学文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次惊心动魄的海难,一起去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人格魅丽!快速浏览课文“救援”(第2—28自然段)部分,找出在次过程中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了哪几次命令,用笔画下来。2.学生汇报四次命令: 3.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这4次命令,联系上下文思考: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命令,从命令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可以在书上做出标
注,默读后同桌间交流一下!
交流、引导。例如:
读第一道命令,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 “吼”?联系遇险的情景。从“必须”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其中耐人寻味的句子“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练习朗读。
活动三:学习“殉职”,升华情感
1.感情朗读最后两段。
2.如果你是诺曼底轮船获救的一员,你会对哈尔威船长说什么?
课堂达标训练:
按课文内容填空:
《船长》一文的作者是。他通过 事,抓住人物的 刻画了一位 的船长。读了课文,我最深的感受是:。
课后拓展延伸:
1.小练笔:读《船长》有感 2.读读背背雨果的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山海关》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山海关》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课时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2、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难点)
3、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难点)温故知新:
小组内朗读课文,交流你的圈点批注。(体现山海关特点的词句)课堂学习:
(一)课堂导入
(看图)同学们,这就算万里长城的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在文中,它被作者峻青一遍遍地深情唤作----“雄关”,说说你对“雄关”的理解。在作者心目中,他是怎样理解“雄关”的?又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文章中去,和作者一起读出“雄关”的含义。
(二)课堂研讨
活动一:精读课文,感受“雄关”的体魄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边读边勾画出体现“雄关”特点的相关语句;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例:“那高高的箭楼,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
“巍然耸立”就是像高山一样直立,稳定不动摇。从中我仿佛看到一座高大的城楼像山一样屹立在眼前。由此可见山海关是一座“雄关”。
活动二:潜心会文,感悟“雄关”的灵魂
1、看到这样威武的雄关,作者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结合资料理解:“啊,雄关,他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他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补充资料:确切地说,这雄关,不在地壳之上,不在山海之间,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们那可歌可泣的历史,那对祖国忠贞不渝的信念,这才是最坚固的雄关,是任凭什么也攻不破的雄关!-----峻青《雄关赋》)
活动三:回顾全文,总结表达
1、联系全文理解:
“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
2、总结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课堂达标: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先写我的()中所(),描绘了山海关的(),后写我的()中所(),回忆了山海关的()。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海关的()和()之情
2、仿写句子: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课后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中喜欢的段落,积累你认为文中用的生动的词语。
2、课后阅读峻青的《雄关赋》、古继堂《长城》
3、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
《21爬山》第二课时
息县城关东街小学 孙莹
教材简析:
《爬山》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爬山时,父亲怎样教育、启发儿子的。课文先讲二十六年前的清晨,父亲带“我”爬山;再讲爬山过程中,父亲教育“我”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并启发我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并点明中心:“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而“我”学到的“智慧”就在前文的叙事时父亲的话语中。课文叙事说理,人物语言富有哲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设计理念: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倡导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以“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什么智慧?”作为学习该文突破口,让学生抓住重点句——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进行细读感悟,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对重点句的感悟时,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煮、拂、燃、煌、智、慧”6个字。要求掌握的词有“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学重点:
父亲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给人的深刻启示。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出“智慧”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我和父亲去爬山,学到了什么?
出示语句:“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二、直奔重点,感悟“智慧”
在爬山过程中,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什么智慧呢?
1.出示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用“——”画出能体现 父亲“智慧”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并练习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按“学习提示”学习课文。3 汇报学习收获(边汇报边引导)父亲第一次话语
(1)“征服”可以换什么词?把它放在文中读一读。(2)怎样理解父亲说的“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父亲的第二次话语(1)父亲强调什么最重要?(2)父亲是怎样跟我说这句话的?
理解“慢条斯理”,并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想一想父亲还会怎样说?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父亲所说的这些道理,十岁的我懂吗?用“﹍﹍”划出有关语句(学生讨论后汇报,相机理解“似懂非懂、自以为是”)
父亲的话,你明白吗?说说学习或生活中你尽力或没尽力的一件事。父亲的第三次话语
(1)我按照父亲的方法尽力去做了吗?我听到什么美妙的声音? 相机理解“一五一十”想一想:我还会听到什么?
(2)引读这句话 三.总结,升华“智慧”
1.齐读父亲三次说的话。这就是(出示中心句,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智慧”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你从这次爬山中学到了什么智慧?(结合前文的学习来谈)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五篇:关于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摘 要]阅读课堂大多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的。有了这些问题,才有了师生之间友好的交流与对话。关于问题设计,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二是问题设计要主次搭配;三是问题设计要内外兼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0
阅读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对话的过程离不开阅读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教师将问题设计得有效,才能推动整个阅读课堂向深入发展,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那么,怎样才能使问题设计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原动力呢?
一、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基于学生所思所想设计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就这些问题进行提炼整合。这样设计,以学定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掌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提问完毕以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英子为什么要犹豫呢?这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了哪些变化?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源于学生的,因此,学生思考阅读起来兴致也会更浓,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更高,这就为问题主导下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提倡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并不是说阅读教学仅仅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还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做好课前预设,确保问题的设计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涉及相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一来,必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提升。
二、问题设计要主次搭配
整个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个问题。在阅读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主次搭配。主问题直指教学目标,承载着教学重任,旨在站在全文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而次问题则是支架,是台阶,是帮助学生走向阅读彼岸的桥梁。主次搭配,阅读教学才能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窃读记》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我设计的主问题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窃读带给作者的是什么?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揭示了课文的主旨:作者喜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条件差,买不起书,只好窃读,窃读让作者既惧怕又快乐。针对第一个主问题,我又设计了如下次问题:作者窃读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作者在窃读时心情怎样?请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品品读读。为了突出窃读的滋味,除了心理描写以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次问题围绕主问题层层推进,对深化学生的阅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仅仅通过一个主问题是不可能实现阅读目标的,只有主问题和次问题互相搭配,才能推动阅读教学课堂的发展。
三、问题设计要内外兼修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多数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明白,但是,对于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数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内外兼修,不光要关注文本形式,还要关注文本内容,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爬天都峰》一课,在设计问题时,我首先设计了这几个主问题:天都峰在什么地方?天都峰看起来怎样?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这次爬天都峰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问题大都是围绕着课文内容设计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于文本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就并不会很了解。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了解内容又学会表达呢?我又设计了如下问题:“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山顶的?课文是如何来描写的?这篇课文哪句话最重要?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下,由意及言,学生不仅了解了内容,还学会了表达。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就一定要考虑全面,内外兼修,确保问题的设计扎实、有效,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服务。
总之,问题设计是贯穿整个阅读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阅读问题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主次搭配,内外兼修,从而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奠定基础,获得问题导学的最大效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