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6: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从语文的角度说,就是不管如何改变,目标一致,教学上根式如此。新课程,新理念,不变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经常在听课时发现课堂教学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这就是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随即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模式正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迅速推广,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改变了原先的那种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收效甚微的教学状况。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在当今教育迅速变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理念不断出新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重视“三维立体生成”。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内容。所谓“注重内容”是重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课文,理解中心。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那种不注重课文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教学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重点。每篇讲读课文之前,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许多教师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我想这大可不必,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围绕含蓄的定义--“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融汇进具体的描述中,让读者去回味”--展开讨论。找到了突破口后,分析文章时就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因此重点部分要不遗余力,而其他几条,学生也会豁然开朗的。

三、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难点。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定与变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整个初中阶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加以实施,减少随意性。但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变动,有时进行局部调整,有时甚至要从总体上调整。例如,要求学生正确翻译文言文时,发现他们连文章也读不通顺,这就需要改变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再如,根据中考的要求,语文学科突出了人文性,我们也应该随之而调整阅读目标,重点应放在突出人文思想的名家名篇上。总之,只有定变有方,才能使语文教学不断的发展。

二是详与略的问题。目标教学在语文领域中迅速推广的同时,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教学目标过于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详与略的问题呢?一句话,教学目标的详略要视学生的实际而定。同一个知识点,如果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就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反之,则要详讲,直到学生弄清楚为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非详不可。总之,教学目标的详略处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研究透了学生后才可定夺。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及落实

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及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分析研究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比较的异同,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自学,学生 能 迅速无误 地 读出5个生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 深入 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 准确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 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

用。

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供参考。

学习水平常 用 行 为 动 词 举 例 知 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技 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 程 与 方 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五、结语

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偏颇某一维度,它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以情感,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它是面对人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目标的途径——那就是课堂教学。只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第五篇: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知学导练”模式之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好比汽车的方向盘,飞机的导航仪,是一节课的起点,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

教学目标如此重要,设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通观全局,前后勾连

不但要考虑学科课程目标,本课时在这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在本单元中的位置,还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以及通过上课可能达到的高度。

上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时,我这样设定教学目标:

1、文本解读:全文共84个字,却用10个字交代了明确的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们可以借助写作背景还原作品语境,理解作品,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从写作方法上可以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融情于景、于议的方法;领会“写月不见月”的写景妙处。从文本内容上学习作者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清高孤洁的人格,体会作者即出世又入世的思想。但我认为这篇散文最独特的地方,也就是流传千古的原因是:文章短小,但主题深远。在我国,文章本来是载道的,诗歌是言志的,词才是抒情的。散文和诗歌主题都比较明确,词的意义比较幽微。很明显这篇散文作者借鉴了词的创作方法,用短小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感情。

2、教材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的一篇,另一篇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本单元入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单元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外,同时,要培养八年级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课后有这样一道作业题:“两篇所写的都是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制定目标时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常识,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自己疏通文意。学生也已掌握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批注法、知人论世法、语码解读法。本文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掌握文言词语“户”、“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重点)

2.通过品读文字学习本文融情于叙、景、议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作者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读引读资料,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办法。

二、要少而精,具有整合性。

课程改革后,强调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一些教师把三个维度理解成了三块、三种类型,因此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如下的形式: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3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编、续编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这位老师设计的目标,条目太多,不利于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整合的实现,也不利于评估。其实,三维目标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就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因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

以上教学目标可整合为:

1.利用游戏、体验识字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并做到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2、通过仿编、续编或创编的方法,至少能用3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并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

三、要表述清晰,具有可测性。

台湾学者郭玉生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情境、行为结果等因素。

行为主体——指谁来完成教师所预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

行为方式和情境——指为达成“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的教学预期,师生双方需要作出的行为或必须具备的教学情景或教学条件。通常以行为动词叙写,如“感受、体验、探索、预测、猜想、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

行为结果——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获取的效果。即“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表述教学目标要做到:

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少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即便教师做了,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

例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太模糊,应改为“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百分之八十五的句子正确。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也是一门大学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恰当、具体、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称为三维目标。它们互相渗透、不可偏废。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促进者、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

    三维教学目标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单单有知识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