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浅谈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摘要:本文从六方面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扮演的六种角色,号召性地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教师,角色,多样性
通俗地讲,角色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系统中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社会期望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和文化科学的权威,这就是教师的地位、职责和社会角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都不是只扮演一种角色,而是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这是个体社会地位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我们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师角色的多样性,适时地、灵活地调整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扮演好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不同角色。
一、教书育人的角色
在人类社会的知识传递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起着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桥梁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致使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有特定的要求和期望。正是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特定的要求和期望,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自始至终充当着教书育人的角色。
1、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在学生、家长和一般人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教科书。教师的特定作用就是要把对个人、集体和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这种传授,一要“博”: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二要“深”:给学生富有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进一步钻进去;三要“新”:给学生富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努力去通晓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连贯系统的过程,教师对知识的传
播应着重体现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2、言传身教的实施者
言传身教不仅是教师完成课外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言传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身教的作用更巨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的正是身教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由于教师在课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应该是有教养的人,应该时时处处以榜样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因此,教师理所当然地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在各种场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全方位的修养,直至真正成为学生言行举止的楷模。要想要求学生为人处事正直公平,教师自己首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想要求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教师首先要在各方面诚心诚意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更应该杜绝去做。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二、行政管理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传授的、书本知识外,还需要做大量的学生班级事务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还扮演着行政管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点上,中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就是做好的明证。
1、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班主任老师的年龄、阅历、地位和知识经验决定了他们在学生集体中肩负着领导者的责任,发挥着统帅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从班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
培养班级中各类积极分子;科学地分配班集体的各项任务;形成积极的、分子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和学习小组;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和舆论空气,培养学生高雅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等等。
2、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对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全堂管理者的角色。为了确保课堂学的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布置好学习的环境,制定学习的程序,并要求学生遵守学校所制定的纪律规范。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中某种行为的正误并实施相应的奖惩。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自始至终满怀充足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才能使课堂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心里润剂师
1、学生“敌意”的承受者
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成为承受“敌意”的目标,一是因为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得到来自老师的应有关爱和帮助。二是因为少数老师经常盲目地反对或制止学生去做他们高兴做的事情。因为部分老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怎么去做,一般只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不取决于教师的看法和别的学生的看法。
2、学生心理创伤的诊疗者
现实社会的生活无疑是复杂而多变的,任何家长和教师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女和学生不会遭遇心理的创伤而不需要诊疗。因此,一个称职的中小学教师还必须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健康地生活,另一方面,当学生的心理遭受挫伤时,我们又要设法给他们营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环境气氛,及时提供最佳的心理咨询,并尽快有效地诊疗学生的心理
创伤,帮助他们恢复和坚定原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学生健康成长的益友
1、孜孜不倦的学习榜样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精辟地概括了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两种精神:一是“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二是“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一个真正称职的教师。一要坚持不懈地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因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二要经常性学习教育心理学常识。因为这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有针对性地吸收与本人专业关联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能张能驰的知识体系,因为这能使自己的教学左右逢源,甚至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学生的第二任家长
教师和其他职业人员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代替了学生父母的角色。事实上在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权威人物,少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父母。家长送子女上学客观上间接地将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部分移交给了学校老师。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总是对学生充满了父母般的关爱和期望,并且一如既往、无微不至地关注着学生方方面面的细小变化。他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冲动的言行举止,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他能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来温暖、孕育学生美好向上的心灵,抚慰他们受挫的身心‘
五、教研教改的探索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教育教研和教育改革已被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了各类学校的热门话题和重要工作。一个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出来,并上升到
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分析,形成书面文章。这样可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是工作在更高教育理论氛围中进行,又可以扩大自身业务的影响力,让自己的成功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效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是进行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更是教师教书育人和显示人生价值的需要。教研和教改,是实现教育腾飞的双翅。
六、传统观念的挑战者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教师要有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绝对权威;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严肃正经,教师甚至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至圣至贤。事实上,教师没有必要,也绝对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通。教师首先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绝非什么不是人间烟火者。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特性是对学生的亲切和热心。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传统看法正在和终将被打破,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向陈腐的传统观念挑战,构建新型的职业角色框架,是当今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总而言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始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根本角色。自身角色的多样性要求中小学教师务必勤思奋进,严谨治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努力让自己最终成为具有“长”(专业特长、长远目光)、“宽”(宽广的心胸、宽广的知识面)、“高”(崇高的品德、高深的学识)特征的学者型人才,要勇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执教境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长、宽、高”特征的新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夏添砖加瓦、涂光抹彩。
参考文献:
1、《论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角色》邵明德,《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教师心理学》张楚廷、母庚才,警官出版社1998年版;
3、《怎样撰写教研论文》孙鸿斌,亚太国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
4、《教师实用心理学》胡振开,吉林出版社1987年版;
5、《教师心理学概论》郭德俊、雷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注:此文曾经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教育论坛》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二篇:领导与被领导具有角色的多样性
二、领导与被领导具有角色的多样性
为什么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具有角色多样性呢?因为,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实践中,无论领导者或被领导者,在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岗位,对上是被领导者,对下是领导者,对外身份是国家干部,对人民是服务公仆,就如同在家庭空间里,在父母面前,充当着儿女的角色;在夫妻面前,充当着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在同胞面前,充当着哥弟姐妹的角色,在孩子面前充当着父亲或母亲的角色。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领导者或被领导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对象面前所扮角色多样性的根据。然而,了解“多样性”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为了引导我们每一个领导和被领导者在社会实践的空间里要找准自己工作、学习的位置,“唱”好自己所演绎的角色,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具有可变的动态性
我们知道:组织人事工作本身就是时刻处在动态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科技、经济、文化、形势、时间的变化,对领导与被领导的个体素质和系统的构成要求是不断更新的,这就决定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一直处于可变的动态状。
•因此我们每一个干部的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是被领导者,明天可能就是领导者;今天是领导者,由于事业的需要,明天可能成为更高级的领导或退居二线,或成为被领导者,或因个人主观不努力,被事业所淘汰
•我们平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作也是这样,任何一个领导,不思进取,在思想、工作、学习上就会“滑坡”,就会从领导位置上掉下去,成为被领导者;而被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只要努力进取,执著的对待事业,也将会成为不同的领导者。
四、领导与领导关系具有先后的顺序性
•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党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干部来接班,谁来接班,只要是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同志都有这个可能,只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这个先后顺序问题,并不是论资排辈,不是工龄的长短或年龄的大小来排交椅,而是依据党的干部路线和选拔领导干部原则及不同的领导岗位而应具备的不同素质来确定领导干部选配的梯次。
•当然,客观上也常常存在一个领导岗位,而有诸个
适用人选的情况,这就需要每个适用人选正确对待问
题,只能由组织来挑,而不能把自己作为唯一的人
选,不能齐步走、同上一条船、同赶一趟车;不能认
为用了他人而没有用自己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我们试想:若用了自己没用他人,对他人也未必就是公
平、公正的。公平、公正,只是相对的,是一个历史
和空间的概念,老的问题公平、公正了,又会出现新的不公平、不公正,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
现了,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五、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具有一定的机遇性
机遇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是在一定的时空区域内广泛存在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能被我们认识与把握的哲学范畴,是人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外在因素。能准确地抓住机遇,原因在于智慧者遇平凡物象,就能触类旁通。正所谓常言所说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对待机遇除了个人基础条件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只要主观努力,全面提高素质,一旦机遇来临,是不会让机遇从身边轻易地溜掉;甚至会出现没有机遇也会创造机遇。刘备对于诸葛亮,通常被认为“知遇之恩”,然而,如果诸葛亮不在茅庐中苦读数载,精研学术,积累准备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和学问,即便请他出山,也成不了气候。
•对于许多学有所成,创造了辉煌业绩的人来说,机遇既是外在环境的产物,更是数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奋斗追求的结果。这就是机遇对我们的原则和我们对机遇的态度。
六、领导与被领导具有自然的消失性
万物有生就有灭,有兴就有衰;物极必反,新陈代谢等等,这些宇宙的自然规律,谁也违背不了。无论是今天的现代化,还是未来智能化、理论化,这一自然规律将是永存的。遵循这一规律,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到了法定年龄,都得退休回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工作的时间平均也就是40年左右,在这短暂工作的时间里,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当多大“领导”,而应是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多留些“遗产”给后人。
•面对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人生的工作时间,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问题上,还是守住一份淡泊为好。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一文中说:¡°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人生,不趋荣
利,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追求高远的志向。这种人生
境界,我们都应推崇,而不应把¡°淡泊¡±视作¡°寒
酸¡±、¡°窝囊¡±、¡°无能¡±,尤其是在领导与被领
导关系这个问题上,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
案例分析:
•第一、遇到一个有野心,处处越权处理问题的被领导,你如何处理?
•可选择的方法:
•①感情投资
•②重新安排工作让其发挥作用;
•③坚持原则,公开批评指正;
•④反省自己………..•第二、遇到一个能力很差,又不办事的被领导,怎么办?
•可选择的方法:
•①工作细化,量化便于考核;
•②送出去培训;
•③忍着………
第三、遇到一个有能力,处处不合作的领导,怎么办?
•可选择的方法:
•①干好自己的工作;
•②严格自律;
•③以理、以德、以事业服人;
•④通过正常的途径反应情况………..第三、遇到一个有能力比自己差,又专权的领导,怎么办?
•可选择的方法:
•①多汇报让其没有戒备心;
•②不越权,•③先礼后兵;
•④………..三、领导的演变
(一)从领导的形式演变分析
•领导的形式经历了从原始的集体领导到个人领导,又从个人领导向更高层的集体领导的演变过程。
(二)从领导的性质演变分析
•这一演变的线索是:原始的民主领导—对人民的专制—同志式的关系。
(三)从领导的总体发展趁势分析
•自然领导、经验领导、科学领导。
•自然领导:原始社会;自然领导依靠什么来“浮众”?
•主要依靠自已强壮的身体(自然力)和家族。
•经验领导:是在小生产条件下产生的。适应于农耕时代。
•修身、平天下
•齐家、•治国、农耕时代,经验支持
科学领导
•产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以后,是20世纪初诞生了一大批具有科学的学科学群和现代科学技术为领导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和科学技术手段。
•也就是现代的领导是在拥有综合学科科学理论、现代先进领导科学决策系统、智能化指挥技术手段下武装的人才。
•为此,现代领导必须采用科学的领导方式,首先,应注意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其次,应坚持说服教育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要对人民群众的行为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是否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评价领导者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次,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式。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组织原则,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上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思想。
第三、讲究科学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科学领导方法的一种升华,是领导者在其自身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运用领导科学的理论、原则,达到高超领导境界的能力和表现,它体现着领导者驾驭领导工作的高超才能。
•学习和实践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广博知识,要有文学艺术修养,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要从自己领导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体会别人的领导方法艺术。要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勤于总结,这样就会不断把自己的领导经验化为科学领导的艺术,进一步增强了科学领导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自觉地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领导问题,是领导科学化的本质体现和必然要求。
•2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以及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都进一步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是巨大的。这不但使我们圆满地解决了那些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有效地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也开辟了科学领导的新时代。
提问
•三种类型的领导各对应什么社会形态中领导,为什么?
•原始社会的领导是原始的、是简单的、初级的、是自然形成的。它同原始社会直接生产和共同分配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可称为自然领导。
•经验领导主要是与私有制和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往往依靠和主要依靠个人知识、智慧、经验、胆识来从事领导。
•科学领导,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工作,开始了对领导规律的有效探索,有了科学的成分;
•社会主义为实现科学化的领导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现实中的领导是不是单一的类型,为什么?
•因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个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领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调动全身心的力量来从事。所以各种条件、情况都要利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当代对领导的理解
•做几道叛断题:
•①、新世纪的领导工作得到了加强,还是被“削弱”?
有“弱化”、“模糊”的趁势。
②、是强势的“太阳型”的领导看好,还是温柔型的“月亮型”领导更适合潮流。
“月亮型”的领导
•③、有人说领导应由指挥变成“被追随”,你同意吗?
1、由“指挥”到“被追随”
传统中的领导都由“带领”、“引导”、“指挥”、“决策”等职能,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最好的是领导被追随”。
2、“太阳效应”转向“月亮效应”
领导向太阳,光芒四射,有着灿烂的、灼目的光芒,在他的周围没有任何的“亮点”,他是唯一的光源。
•月亮,自己不发光,靠反射他人的光芒,靠对下属的调动,造成“众星捧月”的态势。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人的作用和光芒。
2、“粒子领导”向“场效应领导”的转变
粒子是“沙子”状的孤立的:就是说:在一个
群体中,领导与被领导是作为一个个的人来处
理一件件的事,是呈现分割的状态。
“场效应”是弥漫状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相互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小结
一、领导的含义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与管理者
3、领导的自然属性
4、领导的社会属性
二、被领导的含义
1、含义
2、作用
3、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当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
姓名:左太平学号:200841340180指导老师:张栋栋
摘要:当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主导性角色受到挑战,非主导性角色开始增强,新角色内容不断产生和丰富;二是传统的落后认识开始遭到摒弃,新的科学的角色概括开始出现,对教师的角色开始科学规正。对于教师角色, 当下人们谈论颇多的是“转变”,它似乎意味着中小学教师正由“旧教师”转为 “新教师”,去旧迎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和认识不够全面,有失偏颇,容易误导对今天教师角色的构建。故此,这里就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1、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原因
1.1在传统教学中,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羁绊
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学生的统一考试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注重应试教育,因为当代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学校做出的评价主要是依据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大部分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然而升学率低的学校就是“ 差” 学校。学生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各种路径,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们送去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读书,而“ 差”学校则面临着学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社会大众低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迹,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厚待遇。学校评价教师也“ 依葫芦画瓢”,无奈,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课程计划,机械地“ 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地向学生传授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课本知识,教师最终成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载体,其所承担的只是“ 传声筒” 式的角色。而学生也只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苦苦挣扎。这种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知识传递,会泯灭学生鲜活的个性。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 园丁”、“ 蜡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提升,这些美名不但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教师将不再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1.2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马可波罗曾经说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抑或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更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旧课程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这一转变必然对教师的角色提出全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 教学大纲” 走向“ 课程标准”,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之久,在推进教育进步、教育革新方面取得了不可泯灭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经济力量薄弱相对偏远的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好地证明了广大人民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学生进步的助推器,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课程教学实施中,一部分教师受困于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总是徘徊不前。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作如下的转变:
2.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就成了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只重视对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可是新课程改革则是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不懂学以致用。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又可以陶冶
情操,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比仅仅是一纸空文凭,又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情感, 而不是知识甚至智力。体质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代教学应超越唯一的认知,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本位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原来所担任的角色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角色必须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可能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真正选择。只有让学生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讲,更要注重学生学,真正实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实现了这一转变,学生将会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教和学将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可以很好地促进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综合培养,可以使素质教育得以实实在在的实施。
2.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式结果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目前,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
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正是这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为了实现结果目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其一,强调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其二,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形成;其三,强调“知—情”对话,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寓于知识经验中的情感的充分觉察和体验;其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学生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了这一转变,可以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所有学生都能够愿学、能学、会学、苦学、乐学;在这个乐园里,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意志与人格特点会得到很好的尊重,学生会成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和教师、同学的交往与对话中,个体的智慧潜能得到挖掘,道德性格得到了陶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幸福乐园。
2.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他们已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对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这种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同时,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并不是知识拥有的唯一者,而学生完全可以不依赖教师,在课堂之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他们获取知识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渠道之便利,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味地居高临下主宰课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快状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教师就必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2.5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相当一部分传统型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2.5.1精心处理教材。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倡导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
2.5.2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5.3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富有个性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
2.6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教学过程存在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一是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教,学生受;二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三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信息交流方式,师生、生生之间互相问答;四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较好,尤其是最后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
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6]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曾素林.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 单一型” 走向“ 综合型” [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
[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1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 曾素林.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 单一型” 走向“ 综合型” [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
第四篇:教师角色塑造
教师角色塑造
——瑞吉欧教育方式中国化的关键
【摘要】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走过十年的推介之后,如若真正成为改革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它山之石,必须注重教师这一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中介因素,本文旨在通过瑞吉欧式幼儿教育与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比较分析,力图为构建“中国式瑞吉欧”教育方法中教师群体的角色而努力。
【关键词】瑞吉欧,中国化,教师角色
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发端于二次大战后意大利民众自力更生建立的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所以学校的开放性、学生教育的公正、民主性是始之有之,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索,到八十年代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初具规模并有了一定的世界影响。在随后的发展中,不但国际反响日渐声隆,自身的研究也日臻完善。到20世纪九十年代,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就其理论自身而言是较为完善的。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界,在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中,一直是“叫好不叫座”。2007年6月28——29日,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与韩国汉阳女子大学金恩姬教授共同组织了“中韩幼儿教育领域瑞吉欧教育方案的应用与转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学习并挑战瑞吉欧”的会议主题。朱家雄在报告中提到:“不管瑞吉欧教育系统本身怎么理想,也不管有多少人把它捧得多高,它只属于意大利瑞吉欧这一特定环境,没有人能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大陆来,若一定要这样做,等待他的可能是失败。”[1]这段话不仅表明了瑞吉欧教育方式的学习不能机械模仿,照搬照用,也提出了一个深远的文化和理论命题,即不同文化的借鉴的实质必须也只能源于创新,就瑞吉欧教育方式而言,它的世界性体现于精神实质,而不在于方式方法。这并非耸言“术无用”,而是坦言要“瑞吉欧中国化”,而不应追求“中国式瑞吉欧”。在诸多影响瑞吉欧中国化的因素中,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塑造。
一、瑞吉欧教育方式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到20世纪五十年代,已从初期重视教师的角色品质研究过渡到大批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即从社会期望的角度进行教师角色分析。教师角色理论引入中国后,我们的研究是两者的结合,即在社会期望基础上的角色品质研究,以期新时期的教师能够从应然走向必然。综合瑞吉欧教学方式中关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环境设置、学校组织管理、家园及社区联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教师互动的研究,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有以下特点: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策划者。其核心在于对儿童活动目标的理性认知、活动方式的谨慎筛选、活动过程的缜密预期和活动结果的深切反思。项目教学即是对教师此项要求的最后诠释。儿童有别于其他成长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活动。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就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成人对儿童的认知和参与方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瑞吉欧在这方面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
2、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倡导者。生活是人存在的实质,即要生存的有内容、有内涵。儿童的生活很简单,但这绝非是单调而是单纯,儿童的生活即是个体的自我生发过程,也是成人参与下的生成过程,所以倡导者的实质即在于要倡而不是要控,要疏而不是要堵,要扬而不是要抑,要成而不是要毁。成人要理性地融入孩子的生活。
3、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引导者。成长是儿童活动、学习、生活的目标。所谓引导者,就是要引其所去,为其所能,导其所欲,成其所成。
在瑞吉欧教育方式中的教师是广义的,包括了所有参与儿童成长的成人。这无疑提高了“教师”角色达成的难度。
二、我国当下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综合诸多研究者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师生互动状况的分析,与瑞吉欧教学方式中教师角色的分析比较,我国幼儿教师的角色特征具有以下方面: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幼儿教师是兼有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双位特点的,但主要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所谓活动的组织者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活动的发起者、控制者、结束者和评判者,是主动参与的,是刻意突出的。因之,儿童的活动不再是儿童的而是教师的,所以才有了“儿童游戏”成为了“游戏儿童”[2]。
2、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主导者。即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都是由教师说得算。问题还不只是在于教师的选择,还在于教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想当然地把自己想给又能给的就认为是儿童想要又能要的,也因此成人的世界就成为了儿童的世界。可是儿童的天空与成人是不同的,否则何以会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3、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安排者。即儿童生存的内容是教师赋予的,或者说填塞的。儿童能做什么,怎么做由教师来决定,面对十几个、几十个孩子,似乎教师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同饥饿,一同睡意绵绵。如果不饿、不困,就是儿童不正常。教师究竟对儿童了解多少?
4、教师是儿童成长的计划者。现实语境中没有人会将华生的极端行为主义观点奉为信仰,但却能屡屡犯禁而浑然不知。教师规划儿童的未来并付诸实施,不管儿童是否喜欢,也不问他们是否愿意,理由就是这样做是为了你们好。而问题是教师何以能决定儿童的生命?
这些特征存在于广义的教师群体上,但是却寄希望于先在狭义的教师层面得以解决。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中国化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有赖于教师的理性角色塑造。
三、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是职业范畴的用语,是自然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走向职业人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然状态贴近职业要求状态,那么角色塑造过程相对来说难度就会较小,塑造角色就较易,否则就会有较大的挑战性。不管情况如何,在角色塑造过程中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要有角色认知。就教师的社会职能而言,既有其一贯的传统内涵,又深具一定的时代内涵。所以,当今的教师角色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以变应变。朱家雄教授曾言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它顺应当今世界幼教改革的潮流。那么“潮流”的内容是什么?即发挥潜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尊重与民主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吸收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就在于教师的角色认识,否则,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学习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徒具其表。在瑞吉欧式教师角色认知
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有差距,文化传统也不同,我们绝不能简单的角色模仿,机械移植,而要从表象看本质。尽管目标相同,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步骤是可以不同的,也即所谓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要经由角色分析。如果角色认知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那么角色分析就要解决个性问题。如果前者是机构到集体行为,那么后者就是个体行为。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推行十年中的上热下冷现象,尽管有诸多影响因素,但有一条是不能或缺的,即幼儿教师的低调态度。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能依靠个体的自我转变,但同理,没有个体的努力也就没有集体的效果呈现,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幼儿教师同样不可或缺。
3、角色努力。有目标不等于有结果。目标的实现是 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其中情、意尤为关键。成功的角色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教师的角色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不管是群体塑造还是个体努力,态度都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态度决定了结果。
在中国瑞吉欧式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挑战,还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切忌模仿。“东施效颦”的古语犹在,参观也好,研究案例也罢,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成功的教师绝不是“象谁”,而是在“是谁”中成为自己。
2、重在创新。之所以是“中国瑞吉欧式”而非“瑞吉欧式中国”立意即在于此。成功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
3、贵在持久。教育事业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独指学生培养,教师的改造何尝不是如此,甚或更难更久。当然,时不待我,必须只争朝夕。但要清楚事情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差别是过程的长短。
狭义的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已是挑战,广义的教师群体——家长、社会中的成年人的角色塑造更是难上之难。不管怎样,开始就好。
参考文献:
[1]吴晓君,张婕.瑞吉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中韩幼儿教育领域瑞吉欧教育方案的应用与转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94.[2]朱家雄.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上篇)【J】.幼儿教育,2001(6),5.
第五篇:如何理解教师角色
如何理解教师角色的丰富内涵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普通一种,却也是一种重要的一种。从古到今,教师群体发挥着教化、传承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理解教师角色的丰富内涵,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并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坚持我们的教育理想,严格要求自己,付出我们的热情和爱心,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现代社会信息万变,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落后于教育的发展,学生需要有方法到达知识的彼岸,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之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对学生负责。
其次,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叛逆的年岁容易出现种种的特殊思想、行为,困惑也会常常包围着他们。作为教师,要有爱心,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用爱心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学生和教师接触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教师要完善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层次。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努力做到礼貌、开朗、真诚、热情、好学、宽容、遵守诺言、言出必行、知错就改等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走在教育阵地的前沿,做一个有个人魅力的引路人。
总之,教师的角色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并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