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 谈 课 改 中 教 师 角 色 的 转 变
浅 谈 课 改 中 教 师 角 色 的 转 变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自古以来教师承担着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多少年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一直在保持着师道尊严,虽然期间有多次的改革与尝试,但'师尊'的地位始终不容动摇,教师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善乏可亲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而这次课改为教师重新定位,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上师范学院的时候,就听说这样一句话'当老师,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两年变成小泼妇。'说的是老师要想教好学、代好班就得严厉严厉再严厉,如同我读书时一样常年见不到老师的笑脸一样。其实,教师是一轮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她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把给予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是索取。教师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有自身的充盈,才能够慷慨地给予;而不能给予的人是自身匮乏的表现。
课改给了所有教师一个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无限的空间供大家发挥、发展,在这方舞台上教师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一、教师不是引路人而是指路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这句老话早已经向我们阐述了教师的真谛。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单单依靠学校里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人们必须学会学习来应对这变化万千的时代。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在课堂上,不再需要教师将每一个知识点掰碎嚼烂喂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以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
二、教师不是全能运动员。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常流水。'这是强调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完全不用摆出一幅镇压的嘴脸,也不必感到羞愧无助,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是'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问题,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甚至主动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到前面。
其实,教师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
甚
以
责
有至使任所需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寸长,尺有所短,让我们共同迎接知识的挑战。
三、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
以前的课堂上,总是教师讲得吐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也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直接回答出教师要求的答案。从信息理论上说,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是探究-讨论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信息交流结构,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总之,'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勇敢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第二篇: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课改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信息渠道。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伴随新课程的推行,历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产生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我认为,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变化:
1、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古之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反映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领域的绝对权威,是知识输出的唯一源泉,教师承担着将人类社会一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通过传授的方式传承下去的伟大职责。在传统教学中只是重视对“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自主性可言。
进入信息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时空界限被突破,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共享。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学习”为基本理念,在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甚至必要时教师自身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2、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给予是最普遍、最传统的,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入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教育者要教给受教育者三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开创性地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面临的挑战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拥有谋生的本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年轻一代才有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有希望。
3、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材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等多种渠道获得。随着人们对课程理解的不断加深,这个问题必将逐步引起历史教学界的重视。今后历史教师必将更多地参与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是不言而喻的。
4、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习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我国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应该说,作为促进者的历史教师不清闲,他(她)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习过去发生了些什么的“事实性”知识,更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要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而且,要顺利实施新课程中那些知识涉及面广的探究活动,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问题,还有,新课程的弹性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是很多的,因此,历史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防止发现“散漫的课堂”。
5、由孤独的耕耘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对此,历史教师要由传统教学形式下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惟有如此,历史教学才是比较经济和高效的。
6、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
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教学中各种微观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教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宏观理论问题。基于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我认为,教学研究主要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总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使受教育的对象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新特征的出现,使教师也必然要走出传统的角色,而扮演新的角色:信息时代的教师是研究者、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管理者、咨询者、支持者、点火者,技术的掌握者。
第三篇:浅谈课改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转变
浅谈课改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转变
结合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对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听和说的技巧训练,而必须把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融入到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去,这是一个在理念、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整体教学体现,要搞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重点的转向。
一、由重教师主导教学转向重学生主体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要能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只要我们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能自觉地将这种意识体现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才可能得到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实践的空间。
二、由重按部就班转向重体现情趣的教学
情趣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研究表明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们在情趣教学的探索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当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趣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要大面积地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教师在课堂上举手投足、微笑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三、由重知识传授教学转向重课堂实践
英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精心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与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接触目的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练习机会,使语言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设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外,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行、排、组、同桌等单位,还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组合,以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所以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多信息和高密度的,为使教材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我们还必须增大信息量,因为内容的增设,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智力活动的质量,又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材料,开拓知识视野。
同时,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诚然,英语教学中,要完成较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要做到快节奏,就必须注意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不至于因为教学环节的松散而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教学中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时,教师便可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境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让学生向班上的同学描述自己的个人情况,自己喜欢的动物、水果等等,这些活动需大量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学语言的再现率,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由重传统教学手段转向重现代教学方式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四十五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第四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篇: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涧头二中周丽娜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可是对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来说,却是模糊不清,作为一个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怎么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呢?换言之,它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要有哪些转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经出现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到头来,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收获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再过分强调课程本位,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有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我肯定能学会”、“我一定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对学生关注的转变
目前,许多初中班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班级的学生差异悬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应发生转变。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过去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 学生。现在要与以前有所改变,要有“多把尺子”,通过培优补差,分层次教学,既要让层次高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层次低的学生吃得好。这样,也许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学习方式中,主要是台上老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活动比较单一。现在实践式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我们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尽情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