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时间:2019-05-13 06: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要素分类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第一篇: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来自论文《教学 “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除以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为核心的“三

要素论”外,还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要素层次论”、“教学结构论” 以及“教学要素系统论” 等。其观点各有侧重、各有由头,很有必要一一呈现。

(一)三要素论

鲍良克在其著作《教学论》中认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成其为教学。” 日本的长谷川荣、苏联的达尼洛夫和我国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克兰教授都提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日本的柴田义雄同样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由教师的活动—— 教授、学生的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由此可见,从单维视角出发,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是早期教学论研究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基本主张。

(二)四要素论

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将教学要素分为四个。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张楚廷在其著作《教学论纲》中,认为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 四个要素。相比较而言,前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手段”,后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关注到了“教学环境”。表面看来,四要素是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简单叠加与实施。但实际上,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时空条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三)五要素论

研究者对教学“五要素论” 的认识各不相同。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比较而言,控制论者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将教学当做一个流程来看待。其他持“五要素论” 的研究都是在“四要素论” 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共同点是“五要素论” 者都关注到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或媒介)四个方面的要素。除此在外,还关注到教学目的(目标)、检查和环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四)六要素论

有研究者在批判教学“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 的基础上,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 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就教学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这六种要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没有教学工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11]就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而言,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客体成份,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度(准则)进行适当的划分;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主体的行为来支配和利用。同时,时间的长短和空问的大小又保证或限制主体行为的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五)七要素论

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o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根本因素;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某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等;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

动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的表现;而教师是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其要素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总体而言,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制约,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的教学系统。

(六)教学要素层次论

基于国内对教学要素研究的多元化取向,有研究者通过归纳和分层的方法对教学要素进行研究,把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又把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软要素又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其中,平凡要素分为时间、空间、信息等,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13]

一。

从该研究者分层过程中的关注点来看,平凡要素强调的是时空关系和教学内容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所共有的大的环境因素;特质要素中的硬要素强调的是教学行为发生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即“三要素”;软要素强调教学目的、方法、原则、规律、过程以及本质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有些体现在教师潜意识的形态中,有的展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显性的教学行为来看,研究其对教学的要素的认识可分为显性的教学行为和潜在的教学观念两个方面。仅仅从每个层次的最低层次包含的要素来分析,也能够找到教学七要素的研究体系与逻辑。

(七)教学结构论

有研究者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了“2+2+5要素”来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前者主要指校舍、校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卫生设备,环境美化等,后者主要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含“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用多维分析的方式,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

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教学运行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以及教学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分别为硬要素与软要素)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

也可以称之为“3+4+2要素” 架构模式。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教学本体论的视野中,教师是责任性、中介性的主体要素;学生是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要素;教学内容是历史性、生成性的客体要素;教学手段是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基本要素o教学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各自具有相互联系和不可替代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称之为“2+2+4要素” 架构模式。

由此可见,“教学结构论” 是基于教学不同要素的表现形成进行的归纳或演绎,使教学要素问题的研究更有层次感和结构性。

(八)教学要素系统论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系统又包含着若干子要素、次子要素。比如,教学目标系统包括课程、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系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系统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方法系统包括单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教学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物质、人际和观念环境;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

补充参考分类:

1,论文资料:《教学要素研究现状浅析》 程瑶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一、国内外教学要素理论概述

目前学界对教学要素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三要素论

鲍良克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柴田义松认为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教师的活动:教授、学生的活动、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

2.四要素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提出四要素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3.七要素论

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

4.教学要素层次论

张楚廷认为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平凡要素分为时问、空间、信息等: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软要素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

5.“2+2+5,’要素论

吴文侃在书中提到“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的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他把教学活动的主体,称为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他认为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分别是硬条件与软条件、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五个要素: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

6.“3+4+?要素论

“3+4+2”要素论由李如密、苏堪宇提出,他们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运行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环境要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三个方面。

第二篇: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来自论文《教学 “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除以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为核心的“三

要素论”外,还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要素层次论”、“教学结构论” 以及“教学要素系统论” 等。其观点各有侧重、各有由头,很有必要一一呈现。

(一)三要素论

鲍良克在其著作《教学论》中认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成其为教学。” 日本的长谷川荣、苏联的达尼洛夫和我国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克兰教授都提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日本的柴田义雄同样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由教师的活动—— 教授、学生的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由此可见,从单维视角出发,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是早期教学论研究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基本主张。

(二)四要素论

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将教学要素分为四个。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张楚廷在其著作《教学论纲》中,认为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 四个要素。相比较而言,前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手段”,后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关注到了“教学环境”。表面看来,四要素是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简单叠加与实施。但实际上,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时空条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三)五要素论

研究者对教学“五要素论” 的认识各不相同。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比较而言,控制论者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将教学当做一个流程来看待。其他持“五要素论” 的研究都是在“四要素论” 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共同点是“五要素论” 者都关注到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或媒介)四个方面的要素。除此在外,还关注到教学目的(目标)、检查和环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四)六要素论

有研究者在批判教学“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 的基础上,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 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就教学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这六种要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没有教学工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11]就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而言,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客体成份,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度(准则)进行适当的划分;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主体的行为来支配和利用。同时,时间的长短和空问的大小又保证或限制主体行为的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五)七要素论

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o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根本因素;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某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等;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的表现;而教师是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其要素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总体而言,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制约,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的教学系统。

(六)教学要素层次论

基于国内对教学要素研究的多元化取向,有研究者通过归纳和分层的方法对教学要素进行研究,把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又把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软要素又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其中,平凡要素分为时间、空间、信息等,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13] 一。

从该研究者分层过程中的关注点来看,平凡要素强调的是时空关系和教学内容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所共有的大的环境因素;特质要素中的硬要素强调的是教学行为发生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即“三要素”;软要素强调教学目的、方法、原则、规律、过程以及本质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有些体现在教师潜意识的形态中,有的展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显性的教学行为来看,研究其对教学的要素的认识可分为显性的教学行为和潜在的教学观念两个方面。仅仅从每个层次的最低层次包含的要素来分析,也能够找到教学七要素的研究体系与逻辑。

(七)教学结构论

有研究者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了“2+2+5要素”来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前者主要指校舍、校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卫生设备,环境美化等,后者主要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含“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用多维分析的方式,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教学运行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以及教学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分别为硬要素与软要素)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

也可以称之为“3+4+2要素” 架构模式。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教学本体论的视野中,教师是责任性、中介性的主体要素;学生是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要素;教学内容是历史性、生成性的客体要素;教学手段是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基本要素o教学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各自具有相互联系和不可替代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称之为“2+2+4要素” 架构模式。

由此可见,“教学结构论” 是基于教学不同要素的表现形成进行的归纳或演绎,使教学要素问题的研究更有层次感和结构性。

(八)教学要素系统论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系统又包含着若干子要素、次子要素。比如,教学目标系统包括课程、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系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系统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方法系统包括单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教学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物质、人际和观念环境;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

补充参考分类:

1,论文资料:《教学要素研究现状浅析》 程瑶(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一、国内外教学要素理论概述

目前学界对教学要素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三要素论

鲍良克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柴田义松认为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教师的活动:教授、学生的活动、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

2.四要素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提出四要素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3.七要素论

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

4.教学要素层次论

张楚廷认为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平凡要素分为时问、空间、信息等: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软要素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

5.“2+2+5,’要素论

吴文侃在书中提到“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的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他把教学活动的主体,称为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他认为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分别是硬条件与软条件、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五个要素: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

6.“3+4+?要素论

“3+4+2”要素论由李如密、苏堪宇提出,他们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运行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环境要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三个方面。

第三篇: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分类及要素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分类及要素

在目前的房地产代理 市场 中,无论是房地产营销策划机构、房地产经纪公司还是所谓房地产 投资 顾问机构,一般来讲,都只是名称不同,而业务的核心或者说着重点都是为了争取房地产 项目 的 销售 代理权,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同时,由于代理公司的策划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经常遇到表面上是专业策划人,但是一谈话就显得很盲目的现象。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现在的所谓房地产策划人员的从业门槛很低,似乎只要脑袋聪明一点就能做策划人,这还是停留在曾经的 “ 点子致胜 ” 的阶段,在专业上的不永甚解就在所难免。

对此,我觉得在任何一家房地产网站或者同行之间的 交流 中,应该更倾向于专业性为好,这不仅仅是具体 “ 点子 ”的如何制定,也包括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本篇文章的目的很明确,主要以最基本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分类及要素上进行说明和理解。尤其是对策划新人而言,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系统理顺的作用。

一、房地产全程策划(全程综合策划案)

这种策划案指 开发 商从刚刚有意识要 开发 某个 楼盘 就已经与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合作。此种情况下,营销策划公司充当的是一个全程咨询顾问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权利大,但责任也同样重大。对策划公司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很难见到这样的案例,其主要原因应该在于:其一,房地产 开发 商由于历史原因,对市场的不重视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惯性,垄断性的卖方市场情绪不经历真正的 “ 风雨 ”,是很难改变的。其二,代理商的真实水平参差不齐,而水平一般、专业性欠缺的公司更是占了绝本人例,这种普遍性让 开发 商也难以信任其前期甚至于全程顾问的能力。直到寻找销售代理,也不过是 “ 相对 ” 而言罢。

二、中期介入型营销策划案

此种类型的策划案一般出现于开发商对于楼盘的 设计方案 已经定稿,甚至工程已经开始后寻找策划公司为其进行营销策划,或邀请多家策划公司进行比稿,最后选择一家最满意的公司为其进行营销策划。

三、单纯营销策划案

这种策划案出现在楼盘已经基本完工的情况下,开发商才寻找策划公司为其进行营销策划此种营销策划案已不具备全程综合策划案的多种功能。只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价值,进行营销策划活动。

在实际的房地产项目代理过程中,中期介入和单纯策划案,是比较常见的,也客观地体现着房地产代理业务在目前的一种常态。相当多的房地产策划人员,都把这种情况作为了唯一的 “ 定性 ”。

其实,在以上两种策划案中,包括着全程综合策划案中的所有程序,只是在客观上策划公司的职能小了许多。由于开发商对项目的设计和 规划 都已经定稿,策划公司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包装,进而进行一系列的营销策划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策划公司应在详实的 市场调查 和 分析 后,集中精力对项目进行理念的 定位 和项目的 推广 上面。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市场走势的 分析,从而得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四、二次营销策划案

此种策划案的功能范围最小,但难度也最大。出现在楼盘第一次营销策划不 成功,楼盘基本上已属于死盘的情况下,开发商寻找策划公司为其进行第二次营销策划,既第二次包装。此种策划案最能体现策划公司的策划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策划公司接收二次营销策划案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对待这种策划案,策划公司在接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经过第一次营销策划的执行后,如果销售效果不佳,再次包装会在购房者心目中产生 “ 有意炒做 ” 的印象,同时对于不知情者,更易对楼盘的质量、信誉等产生怀疑,这些无形中会给第二次营销策划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一旦策划公司接手这样的案例,不但要对项目楼盘的现有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整合,还要对先前项目失败的原因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才能制定如何才能避免让目标 消费者 产生 “ 有意炒做 ” 印象的方案。

对于代理公司来讲,二次营销策划案的优势在于一旦成功,会在策划公司的 客户 群中产生极好的宣传效果,增加业务量,有利于策划公司的 发展。其劣势自然就是如果一旦失败,也会失去很大一部分潜在的 客户 群,在 客户 眼中会对代理公司的专业策划能力产生折扣甚至于完全不再信任。机遇与风险在这里成为了一对典型的辩证关系,也包含着策划公司的很多无奈。

由于以上几种对策划的分类,其实都包括了全程策划的内容,这里再对全程策划的几点要素进行说明和解释。

综合策划案的四大要素,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类型策划案的四大要素,也可以说是四个阶段:既资源整合阶段、价值提升阶段、推广发布阶段和预算费用的提出。

一、资源整合阶段

所谓资源整合,就是策划公司接手项目后,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发掘项目的各种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之后对消费者进行定位,对开发商提出项目设计建议和环境物业规划建议。当然,如果不是真正的全程顾问,对类似于户型等方面的产品建议可以省略。资源整合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1] 项目 SWOT 分析

项目 SWOT 分析包括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遇分析和威胁分析。

在一个项目没有开始之前,策划公司应对项目的地理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竞争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各种因素在同一个项目中可能表现为优势,也可能表现为劣势;可能会成为机遇,也可能成为威胁。但在策划公司分析并拿出解决方案后,劣势同样可以转化为优势,威胁可转化为机遇。如当地产开发商们集中在 CBD 地区开发一些高容积率,低绿化率的项目时,有些开发商却针对有车一族转而到郊区开发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项目。尽管地理位置并非处于 CBD 地区,处于劣势。但谁又能证明有钱人不想远离 CBD 地区的喧嚣而回归大自然呢?

[2] 消费者定位

有着不同能力的购房者有着不同的购房需求,在项目开发前经过 SWOT 分析然后对消费者进行定位至关重要。先有市场后有产品是市场营销观念的精髓。成功的项

目开发基于准确的消费者定位。

[3] 项目设计及环境、物业规划建议

在项目 SOWT 分析及消费者定位完成的情况下,策划公司此时应针对具体的情况对项目的设计及环境、物业规划提出具体的建议。建议在可行性原则下付诸实施,以达到项目与整个营销策划案协调统一的目的。这一程序相当于在固有项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衍生与创造。

二、价值提升阶段

如果把一个项目的前期资源整合阶段比喻为配置硬件的话,那么价值提升阶段则应该属于软件的编写。价值提升阶段分为项目理念的定位、文案的创作和广告的制作几个部分。

[1] 理念的定位

开发商和建筑公司赋予项目的实体,而策划公司则赋予项目活的灵魂。理念定位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策划公司在给项目进行理念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创新的原则。只有创新,才会给项目的灵魂中注入个性;只有创新才能在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大战中牢牢抓住购房者的目光,从而达到理想的销售效果。但应当注意的是,理念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策划公司对本地的经济、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体会。项目的理念定位落伍固然不好,但如果过于超前亦会造成 “ 过犹不及 ” 的效果。同时,理念的定位也要受到项目的具体情况及消费者定位的制约。

[2] 项目文案的创作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项目理念定位的基础上,文案撰稿人应更多的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体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打动购房者的心。对销售产生积极的作用。同理念的定位一样文案的写作也应在了解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立意创新。盲目抄袭其它地区或本地已经获得成功的案例,只会造成落入俗套,失去潜在消费者的恶果。

[3] 广告的制作

广告按媒体可分为: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广告、公交广告等等。

按形式又可以分为平面广告和多媒体广告。

各种广告形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广告制作人员不但要有项目理念定位及文案创作思路的能力,还应该对各种广告形式的优缺点有着深刻的了解。再要求把握主题,立意创新,从而创作出与策划案协调统一,而又能吸引购房者目光的成功的广告作品。

三:推广发布阶段

推广发布阶段包括广告的发布、公关活动的开展与促销活动的宣传与开展三个部分。

[1] 广告的发布

广告的发布既针对不同的广告形式选择不同的媒体渠道向受众传达有关于该项目的背景信息及销售信息。不同的目标受众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对不同媒体的关注程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青少年喜欢看《少男少女》一类的杂志,而商人则经常性的阅读《经理人》这样的刊物。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如何作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也需要策划公司进行详细的调研与科学的思考。最后选择最为有效的媒体进行广告的发布。

[2] 公关活动的开展

公关活动泛指策划公司为给项目楼盘造势而策划举办的一系列能够对本地社会产生大的影响力的活动。比较普遍的形式聘请专家针对楼盘开展座谈会、举办大型的连谊会或请著名歌星、影星开主题演唱会。由于公关活动对楼盘销售的影响效果明显,目前大部分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已经接受了这种特殊的促销方式。

[3] 促销活动的宣传与开展

严格来说,广告活动与公关活动等一切出于销售目的而举办的活动都应归于促销活动的范畴。但由于广告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程序过于复杂,且自成体系,所以从促销概念中分离出来。这里所说的促销指的是狭义的促销。

为了增加对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策划公司为开发商策划一系列的促销活动。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既价格促销和服务促销。

四:预算费用的提出

预算费用的提出相对于策划公司来说既是对开发商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开发商对自己资金的投入非常的关注。如果策划公司对预算费用提出过高,一方面开发商不会答应,另一方面也会对策划公司的信誉造成严重的损害,失去客户。如果预算费用提出的过低,策划公司不会从开发商那里获得任何的补偿,自己的经济利益会受到损害。因此,不论哪一种情况发生,都会对策划公司的生存造成威胁。精确的预算费用的提出,关系到策划公司的前途和未来。

第四篇:我看教学要素

我 看 教 学 要 素

09物理学 刘永彦 090514046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我看教学要素

我将从我对教学要素及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叙说我的观点。

(一)三个“中心说”

1、教师中心说

在传统教育派那里,一般坚持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是学生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尊严。

我们知道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

2、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既可以说是受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据此有人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认识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

3、学生中心说

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就此人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人提出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他们为中心,后果可想而知。

(二)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争论的关键是学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人认为学生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此提出“双主体说”。有人认为“双主体说”不符合哲学逻辑,在同一活动中,不应存在两个主体,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认为,“双主体说”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争论对明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更重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何种时代内涵。

我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向的,即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合理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进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由一种“我—他”关系变成一种“我—你”关系,由一种“命令”关系变成一种“对话”对话关系,由一种“抽象”关系变成一种“具体”关系。由一种单纯知识传递关系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

那么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承担者,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以及全面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因此,教师应该主导着教学活动,而从学生的学的方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素质,那么这种教也是徒劳的。

第五篇:有效教学四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来分析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2]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3]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根据我们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具体地教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层次,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论证。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4]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等。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6]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7]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我们曾在小学和初中做过实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作业,结果发现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有贡献。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1)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抄写五个生字,而且这五个生字都是笔画较多、比较难写的:柳、燕、溪、梨、流每字一行,由老师统计时间,结果快的学生只用了4分钟,慢的学生用了6分钟。(2)布置学生在家里抄写同样数量的生字,学生自己记住所用时间,结果快的学生用了5分钟,慢点的学生用了8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要用10分钟。实验结果证明: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质量、时间、学生对生字词的认知都优于课外家庭作业。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监督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作答速度。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显然,上述四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教学要素分类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要素分类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教学教案

    执教:笋岗中学 许以远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

    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之《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

    教学设计:系统和要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 ——系统优化法 2013.3.27 一、复习环节: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区别:含义不同;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

    语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语文教师要进行高效课堂需注意语文教学本身的几个要素。 一、 教师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指导,预习要求明确具体,安排好各个学习 小组的具体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预习笔记,对预......

    语文知识巧梳理:要素,方式,方法和分类

    语文知识巧梳理:要素、方式、方法和分类 一、顺序 1、汉字书写笔画顺序: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2、汉字形体演变顺序:......

    《分类》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一年级数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

    “分类”教学谈(精选合集)

    “分类”教学谈 “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分类”对学生来说虽属新内容,但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过分类思想。......

    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教学反思 石洞子沟小学李胜男 本节课难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