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观念阻抗因素探析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探析
摘要: 科技的日新月异,竞争的与日俱增,要求社会各个领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转变陈旧观念去积极适应发展。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物质文化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顶梁柱,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要转变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原有教学观念容易与新教学观念产生冲突,在观念的吸收中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阻抗因素的干扰,这令教师难以转变观念,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引导的,因此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探析对教师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教师 教学观念 转变 阻抗教学思维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便是将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中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无疑是将更为科学的教学观念装到教师的脑中,这是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问题,但是,通过对教学实践操作层面的大量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观念的理性阐释与教学事实描述之间的差别表现极为明显即观念的转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与创新,因此,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及对策研究十分必要。
阻抗是指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时所遭遇的各种阻碍和产生抗拒的现象,阻抗因素即导致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产生阻抗现象的原因。我国国内对教学观念阻抗因素研究目前有涉及,但是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王明全的《促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一文明确指出要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有效实施,关键是要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新的教学观念。冯茁的《教师教学观念转变阻力探析》告诉指出教师教学观念主要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观念的阻抗因素对于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教学观念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它的转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需要从各方面努力来构建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①
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及原因分析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①
(一)主观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客观条件也要通过主观条件的能动作用。影响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经验、教学信念、价值取向等,本文着重分析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这三个因素。
1、教师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期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 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工具, 它主要由观念要素、知识要素和智力要素等部分构成。思维方式的本质在于它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思维工具,它和物质工具一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作用。实际上,教师的教学观念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 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最终需要广大教师去实施,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进程,那么教学本质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相对来说,开放、多向、外倾、以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封闭、求同、单向、直观的思维方式则可能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①。教师要逐渐适应现代的教学物质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的应用。
2、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教学理论具有解释教学现实、探索教学规律、预测教学未来等诸多功能,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②学理论能够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的各种知识,使教师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实现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就必须向此结构中注入新的知识要素,用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去冲击和剔除其中的旧知识、旧观点。很难想象一个教学理论水平很低的教师可以很好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水平高低的影响,因此,对教师来说,不断学习教学理论,不断补充新知识,并以此对照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而调整自己的观念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3、教师的教学经验
对旧教学观念的理性批判和对新观念的全面理解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理解新教学观念的“先见”来源之一,人不能自由地选择它们,也无法轻易的摆脱它们,它们是理解的出发点。教学经验一方面能够吸纳新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也会因为自身原本教学经验的习惯性而排斥新观念。因此,教师原有教学观念与新教学观念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此时,一般会出现教师对待教学观念的三种现象: 一是, 教师原有教学观念对新教学观念进行“ 打击”和“排斥”;二是, 教师原有教学观念对新教学观念相互调适,即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师原有教学观念的弊端和新教学观念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②刘正海: 《信息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视角》,《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10期。①[2]
益处, 并采取相互融合的办法,整合原有与新的教学观念,达到“和谐”状态;三是, 教师完全否定或抛弃原有的教学观念, 极力拥护新教学观念。很多教师不能处理好新旧教学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制约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除了受主观因素影响外,还有许多外部的客观因素对观念的转变起作用。
(二)客观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客观因素,是指存在于教师主体以外的所有条件的总和,即凡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阻碍作用的外部条件均属这一范畴,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
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的框架,这一体系在理论、实践上仍然顽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现实。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由于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教的需要,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注重为教学服务,重视教学过程、环节的操作化设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在实践中深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与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使得教师没有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愿望,由此给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检查、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师工作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进行管理。教学评价既是学校与社会对教师进行评价与考察的过程,也是教师本身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诊断功能,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还很不完善,教师评价很多只是关注教学的学生成绩,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忽视了教学中教师的劳动以及教师前期备课的努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也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尤其在实施各种新的课程观以及探索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合理客观的评价。很多教师也感觉无奈,心中蕴积了许多教学设想,但是由于升学等各种压力,教师不得不打消放弃这种想法。因为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并没有给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发挥的舞台。
3、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
近年来,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王维娅:《师生关系的重建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①①[3]
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一些学校为了打响学校名声,赢得一些所谓的荣誉与利益,教学改革和科研带有越来越强的功利性倾向,表现为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地位、声誉。很多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而是为了让科研成为提高自身职称的跳板,科研只是教师迫于学校教改压力不得不做的工作,从而使得科研愈加趋向被动和功利化。此外,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繁忙的教学改革的双重重负下容易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教师很难有冷静思考的时间,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这不仅损害了改革自身的成果,而且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真正转变。
教师的教学实践受教学观念的制约,科学的教学观念将对教学结果产生重大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策略
(一)转换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
思维方式是由逻辑结构、观念结构和情感结构组成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渗透和交融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中国几千来的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不仅使教师自身受教时受其影响,教师教学实践同样会不自觉的实践这种传统。当然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观念,构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产生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从单向、求同的思维方式向多向、求异的思维方式转换,从以内倾、直观为主的思维方式向以外倾、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转换,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关系思维方式转换,从稳定、慢节奏的思维方式向动态多变、快节奏的思维方式转换,以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对思维方式的需要,从而加快转变速度,增强转变实效。教学重点要由重学生成绩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强调知识的重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信学生,充分认可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为人处事,人际关系,面对生活苦难应有的姿态等方面进行引导,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转变思维方式这一问题上必须下足苦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学性,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技能,利用好网络教学的,寻求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并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到网络教学中去。[4]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以转变旧观念、理解新观念为前提的,这种转变与理解不能是随意和盲目的,4而应当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学习教学理论,认识教学的本质,掌握教学的规律。然而,教学理论的学习还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职前与职后培养单位与培训机构也没有为他们创设相匹配的条件,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课程备受冷落,教育科学的科学性被众人怀疑。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理论水平对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必须不断努力地学习来提高理论素养;而师范院校则应该注重学校师范生的理论培养,从高师生阶段就必须强化未来教师的理论知识,从一开始就为教师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未来潜在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开展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竞赛、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程等。[5]
(三)加强教学交流
教育教学过程中, 分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教师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学反思、教学后记以及教学追踪等过程中,也包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探讨。通过这种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教学交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之间通过教学实践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启发完善教学观念, 进而实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学习成长的教学行为。教学交流能够强烈地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批判, 在原有教学观念与新教学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下, 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变革最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效果的提高,教育部门和教师们应高度重视教学交流,深刻认识到教学交流不仅存在于“教学交流”研讨会上, 学校与学校之间, 还应大量存在于本学校范围之内, 应把学校范围内的教学交流作为交流的主要阵地, 充分挖掘教学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并把教学交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一项经常化的活动,学校应该为教师交流提高平台,只有这样,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变为现实。[6]
(四)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对教师的激励、导向、诊断功能,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这要求评价主体必须能够认识和区分教师劳动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等等,使教师评价成为一种基于事实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因此,教师评价制度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也应该多元化,而不仅仅只是采取听课、查教案等传统做法;评价人员也要深入教师工作实际生活中去,注重对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力求做到合理、公正的评价教师。②[7]①
(五)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功利化的教研往往会阻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但如果学校能够对教师参与教研正确定位,充分合理利用教研这一手段,那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应该是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444-445页。
邓云洲,范兆娟:《有效教学的内涵与评价标准的误区及其规避探析》,《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43-45页。②①
基于问题的解决, 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在教育教学问题出现时, 教师一般会想到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是否教学观念出了问题, 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 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 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 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提升和转变。然而, 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应该积极致力完善、建立各种条件和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端正科研动机,并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如提供教师成长所需要的教学用具,从生活上给予教师足够的生活保障,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隐性教学环境:包括教室的设计、布置,学校张贴的各种名人名言标语,教工食堂教师住宿条件的完善,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等积极申请教研活动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还应该建立适当的培训机制,系统地确立培训程序,有针对性的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养。另外对于现在全国上下普遍用到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仅仅做到在硬件上给予支持,在软件方面,如课程的设计开发等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教育,转变习惯式的教学观念,也要求学校社会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平台,给予教师教学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塑造积极的隐性课程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消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阻抗因素。
参考文献何志学,马灿玲:《在中学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的模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期第35~37页。
[2]冯花朴:《系统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6期。
[3]王传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教育科学》2000年版。
[6]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版。
[7]何元林:《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力分析》,《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5版。[1]
第二篇: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柳林镇雅沟小学——于记林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肩负着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回顾过去的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空地,没有发表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改革,观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是老师单纯地教,而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谈几点看法:
—.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权威的、课堂是严肃的,教师只按部就班的讲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师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讨论相互进步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的讨论找其答案,真正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二、教师的教会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习惯与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厌学、不学、甚至逃学,而现在的教学观念,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让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展示在课堂之中。
三、学生学习被动,变为主动思考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好像一个学习的机器,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的观念应发挥学生主体作业,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有脑有思想的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力,让们快乐自主的接受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学生的死记硬背变为消化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掌握,死记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培养,这样出现了高和低的状况,只会做书本知识,而不会体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成为祖国的栋梁接班人总之,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浅析阻碍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观念
浅析阻碍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观念
浙江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五年多了,涉及到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的变化、课程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而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课堂的引领者,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但是,成为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教师角色,都是和新课改要求相去甚远,而很多理念、方法几十年下来在我们的思想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仍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许多老师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传统观念的正确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当成了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教材当成了“圣经”,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淡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书本知识,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然而实际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差异,往往并不能只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
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这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认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而是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的知识建构,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索,进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这里就需要我们转换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未知领域。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的素质人才,而不是只擅长应付考试的机器,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往在教学中,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且在教学上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形成了一种程序化的教学。而且,教师普遍只关心和高考有关系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时间一长,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小,但对教材却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也可从容应对,缺乏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过去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做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教师
更大的创新空间,课程由统一变位多元。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加大,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
但是,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加大了课程中不确定因素,相应转变往往出现了重大的偏差,比如现在流行的“课堂的活跃”标准,许多老师转变了传统观念,有创造力的、努力的让学生课堂上动起来,而一些比赛评课也以课堂学生的活动多与少作为标准,但有些课堂不是活动课,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事实上,新课程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但不是让他们的肢体,而是让他们的思想,如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说的,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这才是课堂动起来的真正含义。但是因为缺乏了相应的指导,“热闹”、“华丽”但缺乏深度的课堂教学反而成了好的课堂。因此,现代教师在转变传统观念时应注意方向的正确性,要具备课程设计意识、实施意识、开发意识、创新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多数教师是经验型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依据进行教学,不能揭示带有本质性的内在规律,教科研意识薄弱,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多是教材、教参和习题集,对于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
和杂志阅读较少,理论水平较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即使,在区域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中,教师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进行教育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其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更不能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随时、及时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目前在许多学校中,一个教师的地位由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决定,因此,要从根本转变传统观念,培养教师自发提高科研能力的愿望。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要我们正确的转变传统观念,多阅读、多观摩、多思考、多实践、多沟通,最终实现成功的转型。
第四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将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第五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与新课程同行)刘丽华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中心学校 海源小学 电话;*** 电子信箱;2372290792@qq.com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转换角色
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2、用全新的思维做好备课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他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备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
3、课堂教学氛围要情感化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朋友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课堂教学要做到“新”、“趣”、“活”、“实”
(1)新——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2)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3)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 “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4)实——就是教学中要讲究实效,就是教学要“到位”。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鼓励、肯定、点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学习我快乐,我教学我幸福”。
三、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即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形象感人、抑扬顿挫、有冲击力、震撼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