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议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作者: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此文试就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点体会。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期末统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湟中县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往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3)学习新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5、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
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6、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体会到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第一、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其他老师和学生学习;第二、认真研究教材,与同事合作,相互补充;第三、经常向其他老师和专家请教;第四、结合自己的学生,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行为、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变革,它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最终取决于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念,主要是教学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在教学价值观上,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学生观上,表现为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在教学观上,强调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质量观上,明确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是反映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给予每个学生以
1 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最好的课堂教学不是看教师讲得多少,而是看教师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了什么,给学生提供多少创造性活动的时空,使学生在课堂里进行多少有效的学习活动,既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指导,又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发展自我。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主动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善于在多样性的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学科发展性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它较以前的评价体系,更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及课程不断发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还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以及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新教材,有些教师总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学生健康情感和方法的培养,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在新教材逐年推广的一段过渡时间内,新旧教材又将同时并存,这是因为,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而教材内容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教育理念的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抓典型推动和评课导向,以典型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学研究。通过一些能够充
2 分体现课改精神的示范课、研讨课和主题活动课等示范与教育作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理念不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且落实在操作的层面上。
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优化教学目标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有助于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又要符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还要体现目标的层次性。比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个目标领域,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领域,它们分别由“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学习进展水平和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情感层次构成。这四个目标中,“情感与态度”为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供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会“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除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关注情感与态度和数学思考这些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防止片面认识导致教学上的失误。
教学目标的阐述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角
3 度出发,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作为目标的行为主体;(2)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或者“学生将是什么样的”来阐述;(3)必须阐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效果,即学生要达到的行为,这个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轻视和误解是一个普遍现象。再以数学教学为例,一方面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而较少关注情感目标和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由于对教学目标的不理解而流于形式,表现为:一是陈述主体往往指向教师,如在目标设置中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表述。二是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四个层次的把握不够准确,或者目标层次错乱。三是目标陈述与实际教学不符。四是教学目标的陈述过于简单化,很难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依据教学内容,而且要符合学生实际,力戒大而空,过于笼统和含糊。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教学特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分解为具体的几项子目标来完成,这样便于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达成目标,并能及时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行为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整合以及教学反思,进而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关系。
4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修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学策略是引发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组教学材料和程序,是解决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这样教和这样教(学)的结果的问题,是对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
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学生的认知建构,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
从微观上,教学策略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所用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与素质等进行选择。还应该学会对教学策略进行整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并且需要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把握契机,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交叉运用教学策略。
5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且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育观念、教学实践、教学结果。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具有监控性,促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可以涵盖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反思内容和功能。它以教学结果为起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重新地审视和分析,能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与自我超越的意识。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及时记录教学状态,写下自己的片思偶得,或是成功的体会,或是失败的遗憾,特别是及时记录下从中得到的启迪和由此引发的教学设想。这些来自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和思考就是一篇篇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
6 反思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教师自我评价、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
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改变不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学”“在听中学”的单一学习方式为“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二要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和机械模仿式学习的习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
7 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三是改变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动手、参与、观察和调查研究能力的不良倾向,创造、设计更多的向生活学习的机会,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负责地赞扬学生,又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其它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练习、作业上一丝不苟、清楚整洁,阅读上认真细致、积极思考,观察上细致入微,动手操作上符合规范。使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增长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只要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行为、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课堂教学质量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0 0四年二月
8
第四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那么,政治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突破传统束缚,打开教学门扉,使教学融入生活,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如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寓教于乐。在讲“合作精神”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撑杆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抬起双手与胸齐平,手心相对,五指并拢,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长杆放在所有人食指处撑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面处,然后上移至原处。在这个过程中,若谁的食指离开杆子,便被罚下,若每组罚下三人,就是失败。其间同学们可以商议,看哪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游戏特别强调所有人的一致性,结果虽然每组学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数组在开始不久就把杆子举过了头顶,然后就相互埋怨。每组做完后老师借此告诉大家,合作要求有一个领导,步调要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出现问题就相互埋怨,只会把问题越搞越乱,不会把问题解决好。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讨失败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后老师挑选几个同学做示范,告诉大家这个游戏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学们认为老师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虑。这个游戏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乐于参与,认识很明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精神,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2、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功能。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让你感动的生命展示会”的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和听闻等,每人介绍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并说明令人感动的原因。同学们找了很多,如深海动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压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极动物要经受极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阳光,迎客松能在石缝间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间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残疾人能参加各种运动会等等。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从而鼓舞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强者。
3、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如在讲“成功者的品质”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展现执著有助于成功。在讲“生命的脆弱”时播放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的影片,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讲“关爱身边的环境”时,放《后天》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不关爱身边的环境,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还有一些歌曲也可拿来一用,如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等。
4、增进师生情感,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每个学生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5、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听,要注意模仿影视演员、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老师每一个真诚、善良、会意、由衷的微笑,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支持、关怀和同情的真挚感情,学生从中获得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围绕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中心而因材施教,总可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如何在备课中充分体现其开放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的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新课程要求注意备课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要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要求,要从教材要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握这些知识在整个节、章或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其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调查和了解学生,即备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兴趣更广泛,接触面也更广。他们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他们始终关注社会,他们敏感敏锐。所以不要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再次,备结合点
其一,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
因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不是单独由教材和《课程标准》内容决定的,而应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来决定。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接受的最佳结合点;
其二,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逐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本科的做法,而趋于综合,不仅学科内综合,而且要求加强科际综合,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得深,才能为更好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其三,教学和社会的结合点
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实际,拓展教材的内容。在结合中,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要善于用现实社会中的材料来证明观点,并且将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最后,备教学法
即寻找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由于教学中非预期因素很多,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应力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在教案的撰写上,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必过于细致、完整和严密,而应突出其灵活性、变通性,给老师上课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三、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互动性。
授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相关联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传统的上课方法也就是按照事先预期的计划进行“表演”,往往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新颖性
在教学诸环节上,要新颖别致,要做到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新、教学过程新、教学角度新、教学中引用的材料新,以致教师的教态要新、板书要新、语言要新和教学手段要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生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应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有疑难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里,才能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中有所收获。
(三)灵活可变性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可控制性的特征。教师在讲课时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忽视了教学中的许多非预期因素,以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离联系。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是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艺术。
(四)层次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倾向、意志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在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即可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教学对象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授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既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具有层次性,而且指教学时间、空间、方式方法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潜力。
(五)师生互动性
师生互动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活动与交流,导致双方观念和行为的适应和调整,相互沟通与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如果没有本质性的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在课堂上,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和“死记硬背”的窠臼,采取“师生互动,人人来讲”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教师通过教可以重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放性
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表现在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政治;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只有把整个政治教学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之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总之,新的教学方式应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能给学生以自由成长和发展空间。
第五篇:浅谈低年级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谈低年级语文新课程改革
作者:马玉花
摘要: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趣味语文教学法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减轻学生负担、指导学生广泛学习、自主学习而使语文学习有趣、轻松、高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
关键词: 语文
课改改革
趣味教学
教学评价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理念包含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提出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
第一,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知道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
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更没有以前的超纲超标之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了解到的内容、知道的事情就会越来越丰富。
那么,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一.用发展的眼光面对课程改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的课程改革实施者,更是参与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二.运用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教学
语文是鲜活灵动而有生命的,是有思想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沉淀,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运用趣味语文教学法学习语文,可以做到轻松、愉快和高效。
通过生动幽默的趣味语文教学法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减轻学生负担、指导学生广泛学习、自主学习而使语文学习有趣、轻松、高效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让语文的教与学均轻松、有趣、高效的方法。
以激趣为核心,让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指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意义,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用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减轻学习语文学习的负担,并以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让其产生兴趣。通过让学习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以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如下几种方法激趣:
1、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时,许多同学老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课上,我按照同学们错误的笔顺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并风趣地说:“你们也太不礼貌了。明明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叫爸爸怎么不生气?”学生听了,个个心领神会。
2、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
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三.用新颖的思路客观的对课进行评析
评价课的优劣,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至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对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苛求篇幅和字数,而是好用、实用、有新意。以下就我校教研活动中成功课例作好课的评析。
1、设计匠心独具
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我校王老师在上小学二年级乘法复习的数学课时,把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感兴趣的故事《小猴子过生日》的内容贯穿在整堂数学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整堂课都兴致勃勃。
2、学生主动参与
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我校张老师在上美术课《帽子》时,用招聘帽子设计师的形式让同学们画外形美观,功能奇特的帽子。设计完以后进行作品展示,把自己设计的帽子画粘到墙上黑板上,并介绍自己设计的特色。最后,集体参评,让大家拿红星粘到你认为设计的最好的作品上,红星多的为优胜。同学们兴趣盎然。
3、教师语言生动
讲课中对语言有三点基本要求:清楚、得当、艺术。做到用词准确,用语恰当,讲话的速度不 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课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要求语言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马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马老师声情并茂地成功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马老师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啊!
4、师生教学相长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样的课堂,老师、学生都会有不同感悟。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
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
5、好课意义深远
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
好的课还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课堂教学现实实现融合,而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