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

时间:2019-05-13 07: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篇: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

通过对课改实验现状的调查、了解和深入研究,我们深切体会到,新课程目标的全面推广,迫切需要一个符合新课程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自然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树立先进科学的新理念

人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对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核心,其根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性化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拔苗助长不行,定框制规更不行,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就是要按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接受能力来设置课程,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现状选择教法、学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来制定作息时间,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身体机能。

以教师发展为本,运用激励原则,可以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大值”。激励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表现,而且要以精神形态体现并使两者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工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所以教学管理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研修、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教研科研中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在教学管理中,不可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指标时,应以“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为原则,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善于疏导,常谈心,常交流,常帮助。要充分信任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并予以重视、积极采纳,要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

二、变机械管理为富有个性的“柔”性管理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学管理虽然规范、有序,但却过于陈旧、沉闷、缺乏活力,对教师的管理也太机械、死板,且不注重时效。其实,我们并不否认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但若机械地强求教与学的绝对统一,则无疑会抹杀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优势,压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灵光;而若教师没有了特色,学生没有了个性,那我们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根本就无从谈起,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极不适应的。

培养具有鲜明个性优势的教师和学生,是现代教学管理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学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江苏教育学院周在人认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是强调统一的“刚”性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应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高级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三、减轻师生负担,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当前,频繁的检查评比仍然是一些地方教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尤其是繁琐的量化打分在某种程度上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教改积极性的发挥。一些管理人员唯学科、唯书本、唯经验是从,缺乏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课堂的热情,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对教师缺乏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还有些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分数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惟一指标。如此种种,使学校教学工作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要减轻学生负担,就首先要减轻教师负担,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教学管理的首要对象是教师,教师是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管理者的学识、人格、管理艺术就要有更高的水平。首先要给教师松绑,为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满足教师的成长、成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生机勃勃,才能使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创建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使教师素质尽快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应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重新审视、深刻反思、调整改变传统的评估机制,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发展引领性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要在常规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体现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评价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评价的结果,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体成长档案,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总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既是学校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最终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文章出处:沈阳男科医院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王雁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为本

【摘要】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错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偏差。21世纪新型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人本性特征,必须明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并建立一

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主体是教师,为了更好地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拟从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现有模式的分析入手,通过分析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认识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

在的具体问题,分析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提出

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模式分析

高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人才汇集地,人力资源

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人力资源

管理又以教师队伍管理为主体,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以及

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

挥。而这一切都受制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要

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模式分析入手,从制度上寻找问题的原因。

尽管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应从人事管理向人力

资源转变,许多高校也将“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

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

理仍然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高等院校人力资本的主体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也是教师,近几年,一些高校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做了不少的工

作,但与其承担各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说,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

加,而其专职教师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或者增加的人数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这导致教师教学

负担过重,影响备课和上课的质量。在某些高校,甚至

有相当多的课程依赖于兼职教师。同时,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中新进教师占多数,有相当一

部分新进教师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

生。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可以达到相关要求,但无论

在教学经验上,还是实际教学水平上,都存在较多的不

足。目前,很多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教学经验的教

师仅占总体专职教师的一少部分,这就使得高校整体

教学质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错位,人力资源部

门的工作仅限于教职员工的招聘、选拔、分派、工资调

整、档案管理等,没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管理

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能够充分参与学校整体战略部

署规划,其职能主要集中在日常工作中,在管理上也就

没能对这种状况加以扭转。也正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

念的错位,人力资源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将人力资源管

理提高到学校战略管理的层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

作重点出现了偏差,没能够充分激励教师,发挥教师资

源的优势。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方面来看,为数不少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绩效考评体

系不合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

果。一些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不但不关注教师的日常教学,甚至仅仅以学生期末成绩和学生的评分

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依据,对教师素质的考察也仅仅是

在每学期期中才大范围展开。在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没有给予优秀教师职称晋升、行政晋升、进修学习、培

训等激励性的奖励,而仅仅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最多

是将考评结果与工资发放相挂钩,没有发挥出人力资

源管理的激励作用。

此外,虽然多数高校都对新进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师职业道道修 养》等课程培训内容仅仅是以大班的形式讲授,课程结束 后就被抛却一边,忽视了对教师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高校扩招,新进教师有一部分来 自非师范专业,他们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对如 何规范的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

科的兴趣等方面还比较茫然,以至于在教学组织上陷入盲目被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部门 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认识,树立

“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正确认识教 师人才这一高校第一资源。教师资源是高等院校教育质

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

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 让教师全面参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人力资源职

能部门应积极发动激励教师全面参与学院战略目标的职

能。不仅要造就有成就的人才个体,而且要培育高素质的 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团队规模效应,发挥高等院校人 力资源智力密集型功能,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人力资源

管理理念,创造宽松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 舞台,为教师创造学习、发展、升迁的机会,持续开发人力 资源,将人才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倍增放大效 应的资本。

其次,要明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包括:

一、根据学校的发展 战略,评估人力资源现状,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二、建立 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为人力资源 决策提供准确和量化的依据;

三、对学校教师工作岗位 进行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和岗位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这不仅是教师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教师的工作表现 进行评价的标准,是对教师进行培训、调配、晋升等工作 的根据;

四、根据学校内的岗位需要及工作岗位职责说 明书,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

拔;

五、在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等事宜上 达成一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以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六、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和适 应组织,接受组织文化、组织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发 展规划,遵守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了解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要求、岗位职责、员工权益 及工资福利状况等;

七、通过绩效考核对教师的业务能 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

八、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工资报酬体系;

九、保管好教师 档案,等等。

高等院校不但要注重如何引进优秀的人才,还要思

考如何满足教师的各种需求,重视对教师资源的管理开 发,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 能力,使其自我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战略发展 目标相一致。另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也成为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 管理者必须加深对党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理 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服务教师的意识,全面配 合和协调教师工作,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确 立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用优质的服务吸 引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以有效的方式开发教师 的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展其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

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科学合 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是高校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的前提,也是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其中,人力 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是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

目标是通过了解和考核教师的绩效以及学校的绩效,并 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教师绩效的提升和高校管理的改

善。由于绩效管理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使教师 明确应该怎样做才能更符合期望,加强了教师的自我管 理。而且,通过绩效管理,还可以为上下级之间提供一个

交流的契机,有助于上级更好地了解下属的想法,也有助 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校领导对他的工作期望。这样的沟 通过程可以促使上下级之间目标更加一致、配合更加默 契,实现教师与学校领导更好的沟通。

通过建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发掘教师的潜能,不但可以将其调到更有挑战性或更能发挥其潜能的工作 岗位,还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工作成效。绩效管理是人 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诸如升降职、职务任免、工作调任、加减薪等决策,都涉及到绩效的考 核。在升降职和加减薪之前进行的绩效考核,为人力资源 选拔提供了标准。此外,通过绩效考核,还可以使教师明 确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可以促使他在以后的工作 中继续发挥长处,努力改善不足,使整体工作绩效得到进 一步提高。

结语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既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 地。如何有效管理高校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 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人力资源的热点问题。21世纪 新型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 想,充分体现人本性的管理特征,必须明确高等院校人力 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以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者单位:天 津师范大学)

第三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那么,政治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突破传统束缚,打开教学门扉,使教学融入生活,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如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寓教于乐。在讲“合作精神”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撑杆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抬起双手与胸齐平,手心相对,五指并拢,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长杆放在所有人食指处撑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面处,然后上移至原处。在这个过程中,若谁的食指离开杆子,便被罚下,若每组罚下三人,就是失败。其间同学们可以商议,看哪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游戏特别强调所有人的一致性,结果虽然每组学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数组在开始不久就把杆子举过了头顶,然后就相互埋怨。每组做完后老师借此告诉大家,合作要求有一个领导,步调要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出现问题就相互埋怨,只会把问题越搞越乱,不会把问题解决好。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讨失败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后老师挑选几个同学做示范,告诉大家这个游戏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学们认为老师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虑。这个游戏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乐于参与,认识很明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精神,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2、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功能。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让你感动的生命展示会”的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和听闻等,每人介绍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并说明令人感动的原因。同学们找了很多,如深海动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压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极动物要经受极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阳光,迎客松能在石缝间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间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残疾人能参加各种运动会等等。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从而鼓舞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强者。

3、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如在讲“成功者的品质”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展现执著有助于成功。在讲“生命的脆弱”时播放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的影片,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讲“关爱身边的环境”时,放《后天》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不关爱身边的环境,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还有一些歌曲也可拿来一用,如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等。

4、增进师生情感,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每个学生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5、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听,要注意模仿影视演员、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老师每一个真诚、善良、会意、由衷的微笑,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支持、关怀和同情的真挚感情,学生从中获得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围绕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中心而因材施教,总可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如何在备课中充分体现其开放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的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新课程要求注意备课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要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要求,要从教材要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握这些知识在整个节、章或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其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调查和了解学生,即备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兴趣更广泛,接触面也更广。他们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他们始终关注社会,他们敏感敏锐。所以不要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再次,备结合点

其一,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

因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不是单独由教材和《课程标准》内容决定的,而应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来决定。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接受的最佳结合点;

其二,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逐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本科的做法,而趋于综合,不仅学科内综合,而且要求加强科际综合,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得深,才能为更好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其三,教学和社会的结合点

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实际,拓展教材的内容。在结合中,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要善于用现实社会中的材料来证明观点,并且将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最后,备教学法

即寻找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由于教学中非预期因素很多,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应力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在教案的撰写上,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必过于细致、完整和严密,而应突出其灵活性、变通性,给老师上课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三、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互动性。

授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相关联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传统的上课方法也就是按照事先预期的计划进行“表演”,往往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新颖性

在教学诸环节上,要新颖别致,要做到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新、教学过程新、教学角度新、教学中引用的材料新,以致教师的教态要新、板书要新、语言要新和教学手段要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生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应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有疑难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里,才能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中有所收获。

(三)灵活可变性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可控制性的特征。教师在讲课时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忽视了教学中的许多非预期因素,以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离联系。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是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艺术。

(四)层次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倾向、意志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在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即可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教学对象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授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既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具有层次性,而且指教学时间、空间、方式方法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潜力。

(五)师生互动性

师生互动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活动与交流,导致双方观念和行为的适应和调整,相互沟通与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如果没有本质性的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在课堂上,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和“死记硬背”的窠臼,采取“师生互动,人人来讲”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教师通过教可以重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放性

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表现在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政治;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只有把整个政治教学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之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总之,新的教学方式应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能给学生以自由成长和发展空间。

第四篇:浅议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议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作者: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此文试就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点体会。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期末统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湟中县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往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3)学习新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5、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

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6、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

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

[摘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体制下,班主任工作也必须与时代同行。曾经制度和教条是班主任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对小学班级如何走出管理误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探索构建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我们须做问题剖析和大胆探讨实践。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误区

1、过分强调“管”,忽视“理”

从理论角度讲,管理应该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与其说是在管理班级,还不如说是在“看管”学生:看管学生做早操,看管学生午睡,看管学生完成各项班级任务。看管的方式方法都带有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违背学生主体身心发展和集体成长的规律,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例1:某五年级的一学生每次午睡课都不睡觉。一天,班主任就午睡问题又强调了一次,然而第二天该生还是就犯。班主任说:“我昨天刚强调过,你为什么不听,还要迟到?你是和我作对!你若能好好睡上一觉,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该班主任为什么会对学生大发雷霆,讥笑讽刺?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主要是过分重视看管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理解。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与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又给自己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管”的同时,也要深入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这样的管理才能深入人心,“管”而有“理”。

2、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利,忽视民主的学生自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班级体中,班主任是导演,学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然而,事实是班主任在“自导自演”,一人唱班级管理的独角戏——制定班规,确立班委,实施管理,进行监督,忙得不亦乐乎。

事例2:某校六(2)班班主任,为了减少工作量,在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挑了几个作为班干部,而其余学生要绝对地服从班主任和班干部。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表现出不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态度,以示抗议。

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无疑是没有调动个体主动性,这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班级体。真正意义上的班级体应该是一开放的集体,即班主任应开放自己的权利,实行民主治班。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和劳动,也依赖于学生良好的民主自治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

3、过分强调“制度”和“教条”,忽视“人性化”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长期以来不被予以倡导。在班级管理中,同样由于过多地依赖制度,追求标准,从而约束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灵都没有被理解,人性和情感

受到压抑。

事例3:由于一位学生忘了打扫卫生,在校领导检查卫生时,班级的卫生扣了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把这位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贴在墙上的值日生轮流表你没看到吗,轮到你值日可以忘吗?班级管理有规定凡导致班级扣分都得罚扫一星期,下星期就你一个人打扫。”

这位学生很听话地罚扫了一星期。试问:老师有无了解学生不打扫的原因?在老师严厉地批评下,学生毫无辩解的机会。在教条和制度下,学生不得不服从、听命,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受到极大限制。班级管理不应违反标准,但也不应受制于标准,应该追求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思维方式,开发利用班级资源,丰富集体内涵,形成一种特色管理。

在班级管理误区的存在之下,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用新的评价观在过程性的观察评价中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促进学生的转化和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精力旺盛,敢想敢为,渴望独立自主,要求受人尊重,追求合理、公正、民主。因此,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班主任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有着一定的必要性。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突出学生主体,矫正“教师中心”的偏差。“以人为本”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真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他的确具有正确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巨大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灌输必不可少,同时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也就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愈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进行班级管理,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给小学生

广阔的成长时空,给小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迸发创设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没有爱心、心胸狭隘、自私、责任心差、不诚实、不愿合作,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不强,这些人格的缺陷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班级管理体制中不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管理模式,偏离了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造就了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美的人格。

由于长期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服从老师的乖孩子。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能动、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刻不容缓。

三、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理念首先应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小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让每个学生在组织结构中发挥和发展其潜能,从而是他们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

1.1 小学生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班主任面对学生,视若无物、忽视、冷漠、空洞是错误的,视若其物、灌输、强制、体罚也是错误的。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把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 小学生是有着多方面需要的人。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和生存;要学各种知识,还要培养各种能力;要学会交友处世,还要享受亲情和友爱。需要是多方面的,面对需要做出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班主任要尊重小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选择,特别是要尊重小学生选择错误和重新选择的权利。

1.3 小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但班主任决不能以“塑造者”自居,只是学生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学习,去体验,去生活,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2、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尤为重要。这为班主任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2.1 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2 建立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班级建设的思路以及每位小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自由组合成班级组织。如: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些同学与班委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建立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学科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卫生小组,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形成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为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2.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班主任并不是整个监督机构的代理。在班委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检部,其组成人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委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委会有意见,可以向纪检部进行投诉,由纪检部进行调查和处理。使得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利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3、注重方法、过程、情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自主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管理方法的指导以及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情感。

3.1 给予小学生必要的管理方法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班主任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根据班级特点,能动自主的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努力做好学生的参谋后盾,当好学生的“导演”。

3.2 注意小学生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建立在合作机制上,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合作管理的过程。如:学习一套新的广播操,体育委员把学生分成四小组,组织各组长统一动作,然后分别指导本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体委必须和组长紧密配合,共同教好整套操。由此可见,班里各部门的管理都要依靠其它部门或小组的合作。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步提高。

3.3关注小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班级管理放手让学生主动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组间良性竞争。制定《文明小组评比细则》,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这样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一种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得到升华。

4、优化评价管理体系

学生自主管理的情感上升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如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管理评价,成为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

4.1 多样性评价。在对学生管理效果进行多样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和他人评价。在自我评价中,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管理的能力。在评价他人时,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成就,同时借鉴他人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他人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最大的渴望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2 发展性评价。班主任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管理的表现不仅要评价其结果,更应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评价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是否提高自控自律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这是有利于学生持续性和终身性的发展,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从一定角度讲,班主任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决定其行为将影响着新课程改革在班级体中的成效,进而制约一所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成败。目前在小学班级管理误区的笼罩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班主任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建立和健全一套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方案,依靠内驱力,发挥主体特性,使班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班级管理模式不再是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由监督型转向协调型,从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下载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体会到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第一、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其他老师和学生学习;第二、认真研究教材,与同事......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含五篇)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行为、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采取有......

    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对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摘 要: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到底怎样的管理是人性......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从探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哲学管理......

    改革管理模式大全

    改革管理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作者:竹溪县特殊教育学校 程秀芬来源:网络更新时间:2009-5-15 5:58:20浏览次数: 25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对象是......

    “适应多样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

    “适应多样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概况 “适应多样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是在始于1997年的机电学院改革试点......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施宇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8期摘 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有问题......

    县统计局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适应统计改革(精选合集)

    县统计局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适应统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近年来,县统计局以人为本,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适应统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加快统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