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构想
张渚高级中学——陆涛
新课程教育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做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高中物理新课标对物理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物理新课标注重于“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想法总结如下:
一、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材在编写时,知识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以前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本中要传授给学生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教材重在围绕知识点的推理、验证。作为一个教师即使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也可以照本宣科,把一节课上完;学生也只要把该记的知识点死记住,一堂课下来也多少有所收获。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它在编写上已改变了某些知识体系。教材中的有些概念、专用术语就象早产的婴儿,还没有足月就产生了。
例如教材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很多的概念等等。另外新教材中每节内容中大部分篇幅就是几幅情景图片、或几个实验图片、或几张资料表格、或几个极不完整的实验报告片断。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只提供了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情境或素材,教师若是再照本宣科,就会无法继续下去。
如果教师按照老办法依教材讲教材,课堂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一堂课不下10分钟
教师就可以将教材处理完,那么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它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物理新教材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而这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师课前就要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学小发明读物等等。
二、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上课,教师为学术权威,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的学术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权威也就会越来越大。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非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在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老师上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⑴问题与情境: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白炽灯的损坏讲额定功率等,⑵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如,可以在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以后去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⑶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过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被其它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新的教材观和教师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关键词】 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0―01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物理课文中蕴藏着大量内涵丰富的德育因素,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下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而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它对促进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及培养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科学知识是真,思想道德是善。真和善的关系具体化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核心问题,它们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德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加品,智育与德育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部分。因此,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加强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深研细究,将德育融于教学始终。比如,在学习“速度”时,可以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可以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七号”升天及运行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他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在讲授“磁现象”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导航、生产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愿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介绍爱国物理学家的事迹。例如,居里夫人历尽艰辛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起名为“钋(po)”;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突破重重阻力,回到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授课中恰当地穿插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学生的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3.坚持尊重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英国人法拉第用了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及其规律,在他使用过的“线圈”中浸透了辛勤的汗水;焦耳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做了大量实验,终于发现了伟大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我国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法德留学期间正值二战结束,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但她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重核的三分裂,填补了核物理空白。回国后,又在投资有限、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制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乳核探测器。物理学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了真理,不辞辛劳长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塑造完美人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楷模。
第三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
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
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四篇: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摘 要: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物理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实验、认真思考,才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意志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品质素质、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这些素质,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对于职业高中教师来说,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利用物理课实验多、操作多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智力因素这个操作系统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它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如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等。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属于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对智力因素的操作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过程就是这两个系统的共同活动,智力因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智力因素,就谈不上教与学;非智力因素是维持教学活动的保障,支配着人生与某种教学活动的意愿、倾向、动机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没有操作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没有维持调节系统,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物理教学中智力因素是基础,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素质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创造力的可靠保证。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了解前人探索的道路和探索中的艰辛,以及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献身精神。这些是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的最好教材。如: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实现捕捉雷电的惊人实验;焦耳在近四十年时间内做了四百多次不同的实验,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热功当量;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研究笔记达四万多页;居里夫人经历一千三百五十多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但她没有去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世;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了祖国的富强,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弹之父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建设,隐姓埋名几十年,为后人称道等等。介绍这些史料,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并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更来源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源于创造力资源的开发,来源于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物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并发挥其先决作用为前提,有意识地使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刘梦碧.职高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2012(12).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advocates quality-oriented eduation.As a physics teather,how to penetrate quality eduation in the usual teaching is a very high art.Only by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making full use of the physics classes and making the students observe carefully,experiment and think over carefully,can teacher improve students’quality in exploration.Key words:quality eduation;innovation spirit;will quality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
摘要:物理学科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随着现代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从教学思想、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端正,养成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品质。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进一步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人文精神毫无关联,但是通过实际的分析以及对物理发展历史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密切相关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进一步提升了物理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一代代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例如张衡、爱因斯坦都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只有将人文精神和学科发展相联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实用性,才能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能够切实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同时,教师就如同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效果也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1.1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兴趣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人文精神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先导,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的调动关乎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高中生还未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尚不发达,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相比初中较为复杂,知识体系庞大,难免存在知识抽象、知识晦涩难懂的问题,学生一味机械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而缺少对物理知识的反思及运用,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因此,教师不能一味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适时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向学生传递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针对“凹透镜与凸透镜”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即首先配备一个凸透镜和温度计,而后带领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指导学生将凸透镜对准太阳光,使光线在凸透镜表面汇聚成为一点,此时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仔细观察温度的细微变化。通过此次物理实验,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凸透镜及凹透镜各自的物理作用,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感悟到了实验的重要性,而实验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1.2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举措,也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物理知识较为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较高,求知欲十分旺盛,学习效果较为理想。随着课程深度的加大及教学内容的增多,物理知识逐渐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理论性的特点,物理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物理学习遇到了瓶颈,物理教学工作很难较好的开展,物理教学收效甚微。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物理教学方式的单一陈旧和物理教学环境的枯燥无味。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增强物理课堂的人文气息,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扮演工作,营造公平、自主、自由、大胆的物理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方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难题,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及劣势,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创新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科学的思想观念。
1.3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强化是进行物理学习、改善物理学习现状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抽象、物理知识研究的基础性能力[2]。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于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自由活泼的学习与思考环境,不能将物理问题的解答模式单一化、固定化,而要善于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发散性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对物理知识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及掌握。此外,教师要注重对物理发展历史的反复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深厚文化背景知识的保证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强化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养成学生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智慧。
1.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善物理学习效果、改革教学模式,使得物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服务,彰显物理学科的现实性意义和人文价值。因此,要改变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物理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物理知识灌输,使得物理学习切实有效。物理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外出开展课外活动,深入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应的物理知识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师应多多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及物理发明创造,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此外,高中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上,而要拓展教学视野,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产实践。
2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及教师要从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等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将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恒.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14:63.
[2]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