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李荣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的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能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农村教师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部性的支持条件诸如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以及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的缺失,直接制约着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和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我们必须共同关注并采取一些对策。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
l.农村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其队伍组成中有一大批中师生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差距;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的教龄不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有些地方为了满足初中教学要求,还拔高使用教师,把部分中师生调到初中任教,使有些教师深感力不从心。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一系列的转变,即使农村教师认识到位,但由于自身素质较低难以为践行“新课程、新课标”提供起码的保证。所以,他们只能望“新”而叹,深感困惑。比如在新教材使用上,在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之间,仿佛出现了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但这对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技能、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如,从小学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这对农村教师带来了更大
困难,因为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状况,语、数等长线学科教师普遍超编,而自然、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农村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非常困难。
2.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农村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边缘状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要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的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的现象,许多学校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运用互联网。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需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利用率很低;教师教育教学资料缺乏;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不少农村学校校舍破破烂烂,课桌凳子都不全。这种境况使农村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边缘状态”。
3.农村学校管理方式落后使农村教师缺乏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农村学校的传统管理更体现一种行政性指令、刚性管理,根本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完全受命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严重缺失。学校内部等级森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泾渭分明。并且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领导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业务考核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对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教改工作重视不够,只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泛滥。有的学校内心抵制教改,但又碍于形式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消极应对。上级领导一走,学校照常“增负”,教学方式依旧,假期照样让教师补课,一切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原出发点”。教师在“课改”与“应试”新老两条路上来回奔跑。这样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挫伤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师的创造精神,缺乏亲和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内在特质上根本相悖。
4.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制约着农村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热情
农村学校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基本上是相脱离的两个世界。学校和农村社会之间很少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学校成为农村社会当中的一座“孤岛”。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特别是目前大学的收费又较高,许多家庭面临较大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投资风险,因此“读书无用沦”的观念正在农村滋生蔓延。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不很得力。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搞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相情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可是教出的学生,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谁负责?不少家长对新课程改革存在异议以及农村社会整个人文环境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功利性使教师对课改踌躇不前、热情大减。
二、农村教师走出困境的对策
1.在尊重、关注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校本培训”为主
新课改与教师的发展必须是一体的和互动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发展课程,而且自身也应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重视教师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石。但是那些提供培训机会的组织或机构。在正式培训之前就错误地预设了教师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着不足,而不是将教师固有的经验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根本忽视了教师在面对改革时可能出现的心理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要。更没有对教师的实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结果所提供的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距很远。教师只把改革者所说的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知识形式去了解或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却依然故我,没有丝毫的改变。因此,必须尊重、关注农
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了解他们对新课程的态度、需要和现实状况,并引导他们转变行为方式。为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应以“校本培训”为主。让教师自己以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再加上同伴交流、专家引领,从而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使他们尽早地担当起此重任。任何变革的效能都取决于实践者自身动机的强弱,而不是法律或规章制度上的严格。
2.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我国的新课改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程专家都明显地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民间课程资源一直是处于缄默课程资源状态,即长期处于一种受压制的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的“被统治者”。因此,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接近农村现实,更能反映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新课改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就应该在农村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改革,开发具有本地气息、本土特点的民间课程资源。即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构建农村的课程体系,打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城乡间用一本书和一张表的格局。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要随时能听到富有农村气息的声音。为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让农村学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教师把其生活环境和经历当作宝贵的资源开发,开发教师的经验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资源,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让教师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淡化行政管理,实现教师自主管理
作为学校领导,不应只是告诉教师必须做什么,要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柔性管理。应以人为本,搭建民主平台,创建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要使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权,引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体验、感悟,使他们富有智慧地进行自主管理,鼓励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领导还要在尊重教师个人的意愿基础上整合,产生共同的意愿和目标,使教师能够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学校应努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给教师“松绑”,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推动教师自主管理。
4.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是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外部动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让新课改真正走进农村,就必须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营造一个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推动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为此,各地政府就应该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及举办一些文艺演出、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广泛宣传课改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课改的信息和动态,把课改的精神送到千家万户;另外,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社会和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营造蓬勃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行为规范水平,消除农村社区功利化浓重的倾向,净化环境,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区人文建设,为新课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师解下枷锁“跳舞”,在没有后顾之忧的背景下进行课改。
总之,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尴尬,但是改革意味着创新,农村教师必须付出智慧和精力,必须抛弃一些哪怕是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生的或许是负载着挫折体验的或必得历尽坎坷的未曾经历的东西。农村教师虽然有苦、有泪但仍然挚爱这个事业。相信农村教师会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农村小学生课程兴趣的调查及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4):27.
[2]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75.
[3]江丽云,孙利.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教育探索,2003,(12):21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小学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术课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情趣,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对新时期美术教学改革在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浅谈一下认识和理解。
当今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艺术素养。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创造是人们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必须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1.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例如在四年级《可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花时间收集家乡楼房结构特征的信息,建立家乡有哪些不同风格的房建筑的信息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房建筑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以记忆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次教学活动,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练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家乡地方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2.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欢乐有趣。在一年级的《漂漂亮亮迎新年》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在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互助学习制作饰品,为新年准备赠送同学的礼物。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小组里、小组间互帮互助,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将美术课堂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班集体的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也是学生的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
3.创设激发想象、创造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给学生创造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
三、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留心感受身边的事物外,实地实物参访写生活动,应是美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情感储备,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自主探究学习。
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习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价反思――大胆表现。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合作学习应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合作互动,彼此信任。
六、积极评价,促进发展。1.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2.多元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全面的和个性化的。全面的评价就是从各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出发进行评价。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个性化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注重对学生个性纵向发展的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 “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人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布时间:2010-08-07)
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如讲《我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讲《水中的鱼》时,我就为小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华尔兹舞,使孩子们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有趣的游戏》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做起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全体学生极其兴奋,纷纷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中讲《装饰画》时,还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几幅范画,并且在课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离法来处理背景,那神奇的画面给学生们以神秘和新鲜感。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小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比如《帮小鸟找家》一课,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落实新课程标准 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谈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一直强调教研教改,可当置身于教研教改的环境中去具体实施,有时候又会变得那样茫然。
当美术教师第一次接触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美术教材的时候,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所谓熟悉是当看到内容新颖、设计巧妙的新教材时,每一位教师眼前都豁然一亮,似乎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想摆脱旧的教材的一种感觉,陌生就是当看到大胆的课型设计时又不知如何施教,一时间好像失去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的出台,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摆在了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中教育改革的主体思路,领会其中的具体方法──体验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时间了,但有些教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比较茫然。新课标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着重体现“体验”二字,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领悟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过程,它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就好像干柴的累积,最终需要一颗火种去点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帮助学生去点燃干柴,而是去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火种。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亮点,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加重要。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培养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方法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学习,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体验教育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通过学生的体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方法得当,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一提到想象创造,低年级的学生总是胜于高年级的学生,是高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低年级的学生低吗?当然不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学生从小到大,你是不是在一直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的标尺来要求着每一位学生,是不是拿着一把所谓绝对标准的裁剪刀去修整着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萌芽。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好奇心激发了人们去发现去创造。而又有多少人在“见怪不怪”的人世“标准”中失去了善于发现的能力和敢于创造的勇气。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这与以往教师照本宣科传授教材内容,仅重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不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当我们翻开新教材,其中有很多非常新颖非常灵活的课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家都来做》《我在空中飞》《乘上火车去画画》《办年货》等课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创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造平台。
三、解决好新课标新教材与现行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面对灵活多变的新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实在不是件易事。前面提到,在新课标中,教材的内容极为灵活,教材主要给出了授课的一种指导思想,具体的参考内容又比较少,这样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的难度就加大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因地利宜、因材施教。
1.备课。教师的备课教案多少年来似乎是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都是栏目齐全、目的明确、条例清晰、工整细腻。在有些教案中,教师甚至设想了好几种学生和老师对话的情景,这些做法体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循规蹈矩的教案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呢?上好美术课,备课这一环节应主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就是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教案里应该少设计一些剧本式的授课形式,而应该在课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去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课外资料。这样在上课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发挥个性的空间。
2.上课。上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这时最应体现一个“精”字,教师的任务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绝不是“输”,而是“导”,给学生留有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要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教具、形象的比喻、干净利落的演示和幽默的语言变成直观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课堂授课的这一环节只要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美术课的课堂结构比其他课程具有较大的优势。美术这一环节,提示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上课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
3.辅导。当美术教师讲完课后,从心理上都有了放松的,觉得这一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正好走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误区。美术课中,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的时间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这时才是真正展示学生个性的时候,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思维不同的学生,千万不要以一个标准去约束学生,因为美术创作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而是有多少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多少个结果,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心的时候。一堂美术课的成败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教师辅导的结果如何。
4.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估手段。评估的科学合理,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估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不干净”“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对美术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估方法。
四、处理好新旧关系,因地制宜
常言道教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个所谓旧的教育体系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任何一个所谓好的教材也会有它的不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最为合理的。
旧的教学体系,也确实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优于国外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调整,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产生淡化基础知识传授的问题,因为从课型和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基础训练时间减少了,这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吸收,继承传统美术教学中好的作法,因材施教。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区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大班化的模式一时还无法改变,这也为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因地制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的尝试和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法因素,精心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美的活动。
充分利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学法因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起点,优化思维的过程,沟通知识与技法的联系,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富有灵性,教师要在明确学科教材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沟通联系的方式将知识渗透和转换,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新知和思考。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前教师必须制定好教学目标,编制好教学程序,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巧妙设问、鼓励质疑,将教学的命题宽大化,让学生不断拓宽命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体验,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命题内容,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看图像等方法进行想象添画、优化编排、文字配画、诗词配画等不同主题和不同篇幅的综合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习作的生活理念,强化以发展学生为主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开放式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的氛围中,消除了想象创新的心里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并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彼此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同学们的创新想象,让每个孩子都觉得集体的智慧胜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好品德。教师要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要从观察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视觉形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充满个性化的作品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新朋友》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写生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开放的氛围中采用动与静、帮与扶、导与学等教学手段来具体实施人物的观察和写生。为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孩子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视听感觉丰富起来,在耳濡目染中进入美的世界。教学时教师首先教给学生以人物写生时的观察要点和写生步骤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脸型、发型、等面貌特征和服饰特点时,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观察。在细节的表达或表现上上尤其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表情和性格上的把握。接着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进行组合式的观察写生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仔细观察到对方同学。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人物写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美好情感,使教与学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不断强化知识技能的基础训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领悟美的真谛。
儿童画的美是由儿童身心特征和儿童独特的审美情绪所决定的,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自我情感在绘画上的自由表达。而要想表达就必须先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合理运用。可以说儿童的创造想象必须和绘画的基本技巧紧密结合,才能使“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单纯启发学生领悟和鼓励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等是永远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也只有在掌握和动用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引导他们如何灵活的画面组合,以提高美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的世界,并能用线条和色彩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灵活多变地表现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具有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已拥有自由的选择、探索和领悟的权利。
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善于引导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才能让他们自由地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儿童画的艺术美要求我们的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活”。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才能走进儿童心灵深处的美好世界。美术老师要理解儿童画的“创造”就必须首先理解儿童世界天真活泼、自由浪漫和奇思妙想的“无拘无束”,这才是儿童画既可爱又可贵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标新立异、好中求新、优中求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来。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论》中所说:“要让每一个孩子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使他没有美就不能够生活,使世界的美能够创造出他自身的美”。如在教学中学美术第三册《校园里的花》这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实验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及各种叶片和花瓣的形状特征,体验一下徒手画用线条来描绘各种植物的乐趣,拿起画笔示范是最让学生喜欢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可以从中学习到教师的作画全过程,更学习到教师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技巧。随后学生有时专注于写生、有时与同学间交流对比花的不同画法、不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教师从中进行巡视与个别指导,并加以肯定,有好的作品还向其他学生予以示范,特别是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以积极而又效的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徒手画各种植物已跃然纸上。虽然有的学的作业歪歪扭扭、比例失调,但学生们还是有了自我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要使美术的课堂教学要有延伸性。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必须关注学生美术习作的创作形式和个性化的特点。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作品的标准,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表达。切莫用成人化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
三、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积极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美的灵感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用颜色、形状、形象思维的”。因此运用和借助直观性的电教手段会更容易巩固地学习一切。客观事物的形、色、声多种剌激同时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听觉、器官可以引发儿童极大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尤其在直观思维方面十分活跃。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花草树木已满足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多媒体的运用给他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祖国各地的奇由秀水和风光物大象一块块磁石吸引着他们好奇的双眼,合理地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儿童身心的特点,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的有效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式教学对教师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课件要求。巧妙合理的教学构思,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又细致地分解和归纳,使教与学之间更加合理。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了从“点 ”到“线”的深刻认识,最终形成对所观察事物“面”的认识。电教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动,可以像认识自已周围事物一样去认识平时无法想象的画面,感受平时感受不到的事物。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是实现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鱼儿游游》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将海底神奇的美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当老师把色彩斑斓的鱼类世界进行切换、捕捉、特写、定格时学生就会被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此时教师要用语言的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贝壳、珊湖、水草„„等每一处细节,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将鱼的不同造型特点用各种图形概括出来,渐渐地神秘而多彩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的眼前一览无遗。学生有了造型的基础就有了尝试学习的冲动。此时学生的绘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此时是学生作画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在亲切自然的音乐声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令人愉快的事。学生在轻快浪漫、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中完成了对整个画面的描绘想象和理解就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思维的“点”、“线”与 “面”的沟通和连接。展示环节中孩子们不仅描给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海洋鱼类生物,而且让个性化的想象和丰富“童趣”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四、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体验美的追求。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将形象传递给眼睛,用心去感受形象和领悟形象的真正含义。在审美教学中要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必须学会欣赏美。这不仅因为欣赏可以开拓限界、扩展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境界,而且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将小学美术欣赏中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 审美价值。提高审美水平,准确表达个体对美的感受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联系生活,逐步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以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品味,从而最终认识和爱惜人类由文化生活,对所接触的环境、生活作出感性和理性化的思考和回应,在与生活的全面接触中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欣赏能力。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就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把国际主义、爱国自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欣赏的主要内容。坚持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着眼,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的规律,重视儿童兴趣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以体现 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立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坚持创造性是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给于学生较多的审美选择以及思考、分辩、观察的机会;坚持富有趣味性的师生双向交流式的开放性探讨,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人性化审美方式,完成审美情感的升华。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最受尊敬的人》时,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升旗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配合电脑课件播放有关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获得冠军,奏响国歌为国争光的情境以提升学生尝试作画的心理水平。启发环节通过观察不同劳动者的图片资料,并能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谁是最尊敬的人?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接着欣赏几幅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让学生尝试创作前教师可预先画几幅不同风格人物简笔画造型和服装让学生参考,作画时根据要求完整地画出人物的基本轮廓,接着重点进行人物头部、手部、服装的细节刻画。初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填色,并提醒学生注意表现画面的主次关系,为了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可以在人物的后面添加花丛、景物等以烘托人物画面。最后完成整幅画面。
五、努力提高教师创新的综合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会美的创造。
喜爱和好奇是审美产生的原动力。没有喜爱好奇审美就没有发生的开端。喜爱具有形、色、声、情的特点。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实践证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儿童的创造性是紧密相联的。也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有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就源于教师自觉地获取和吸收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晓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教研能力,以形成教师教育教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要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路人,就必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得到积积灵活地运用。自信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方向成功的关键,但儿童的自信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好奇好动,对新事物尤为兴趣。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品尝最初的成功乐趣和美的体验,这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健康、愉悦的创新乐园,多给学生学习和尝试的机会,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宽容和鼓励。虽然有时学生画的并不太好,但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有 乐于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我们应当多加赞赏、鼓励和引导,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体验将始终伴随着他今后迈向成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提倡新教育的代表,他在《儿童教育中》这样写到:“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自己的人格,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又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家乡的塔和桥》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法了解家乡桥和塔的造型特点。利用教学挂图、影视图片、实物模型、绘画作品等展示《安济桥》、河北赵县(隋代)、《崇圣寺三塔》云南大理(唐代)、《玉带桥》(现代)古元,让学生了解桥的历史,感受桥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接着用投影仪将《集美大桥》、《海沧大桥》、《五缘弯大桥》等厦门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结构和造型的对比感受大桥的现代美,同时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桥与环境组合成是的自然和谐的美,体会现代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观察和创想未来桥梁的绘画和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讨论中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家乡的桥和塔。教师用演示法勾画这些桥的基本造型和景物的线描供学生参考,并结合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和建设成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以逐步完成作画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开放式教学,呼唤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又有针对性和驱动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和组合,让美术课向着人文化、综合化、审美化、愉悦化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也使美术教学更具有基础性、创新性、独特性和实效性。促使人的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构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本次课程改革,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这里所说的感受,首先是指对美的感受,学生应该具有一双能够审美的眼睛。经过欣赏活动之后,学生的眼光在以上几个方面会变得更加敏锐。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一方面一个人的艺术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艺术感受之后,再通过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感受就会得到强化。所以,语言能力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行为质量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学生对行为技能的掌握,常常会打破常规分布,许多原来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在掌握行为技能时,往往会失去他们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对这类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调适。那些在掌握行为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虽然他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勇于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求得一同提高。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这些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在设计这一领域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是对引导途径的艺术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深程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能否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如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这种模式的选用,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满足高中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进过不断地思考与学习领悟,就会感悟到什么是艺术中的真善美,什么是非艺术中的假恶丑,就会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没、创造美得能力,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评价、甄别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开阔高中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大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学生在不断深入观察与理解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裂解艺术家心中的世界,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生活的共鸣和感受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五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引导高中学生的娱情怡神,增强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美术尖声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美术语言,艺术形式美得一般法则以及美术术语,掌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基本鉴赏方法;同时,要让学生能在”文化情境”中,理解人类不同文化艺术形态和价值,培养学生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审美观念,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开设,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往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之所以始终不能跳出传统专业美术教育模式的控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究其原因就是对学校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本身的认识的错误与观念的陈旧。为此,亟待来一次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 “ 启蒙运动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美术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下面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淡化学科中心,建设新的课程文化。
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美术课程是以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中心,以自成体系的各美术门类的专业技法授受和训练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正如美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受成人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创造性、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一些美术教师违背儿童绘画自身的规律,往往以造型、比例是否准确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至少在挖掘和发挥学生内部机能上下工夫。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画面拘谨。一些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新美术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美术门类为主线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综合的美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发展出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新美术课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特别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设置,更强化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充分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体现了课程是学习者参与的各种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的“课程是活动”的现代课程观。
淡化美术学科中心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个亮点。这一改革的基本理念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量的要求层面上,而是上升为新的课程观念的高度,立足于全新的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造,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如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培训
时间:2006-12-22 来源: 文:兰云波 浏览:150次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打 印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能否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现在的农村学校条件还极不成熟,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多数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要确保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除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外,更应从软件上着手,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特点,探索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路子,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农村教师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衡量却难以达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1)教师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村大部分教师年龄偏高,学历较低,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教法缺乏热情。部分老教师还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表现在不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和理论学习。这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而且与他们自身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能力有关。
(2)有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教龄不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3)教师的学科、学段结构不合理。很多学校一些小学科根本就没有专业教师,小学教师拔高到初中使用,初中教师拔高到高中使用现象严重,有些教师深感力不从心。
(二)专业素质过低
(1)思想观念落后。农村教育观念落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分数、排名、升学率依然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因此,面对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很多教师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学历水平低。大多数农村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虽学历达标而实际知识水平未达标,直接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教学能力差。由于农村教师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再加上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听课学习,教学能力无法得以提高。
(三)培训不到位
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学校的人员和经费紧张,农村学校很少派出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二是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培训农村教师
新课程改革与农村教师的发展必须是一体的和互动的,农村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发展课程,而且自身也应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由于农村地域广大、居住分散,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问题,使得教师培训面临诸多困难。近年来,各地虽然在不断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大多借鉴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验,农村教师培训无论在观念、体制和模式上,还是在内容、手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不适应农村教师实际的问题,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特点,探索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经过对全国各地多年的农村教师培训实践探索研究发现,选择校本培训,不失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是以学校为培训主阵地,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由学校根据本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学需要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使农村教师不脱产、不出门就能接受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学习。校本培训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生和进行,按受训教师获取培训信息的途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培训指导教师或专家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就讲座内容而言,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讲授。综合报告是培训者将若干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综合编排成课程进行讲授。比较适合用于对全体教师进行的新课程通识培训,以传递新课程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和更新教师的知识面,改善其知识结构。专题讲授是以新课程中某一学科、某一专业领域或学校中的某一“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单一,问题集中,针对性强,形式比较灵活。
2.案例教学。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这就是案例教学形式。案例又分为文本案例和视频案例两种形式。文本案例是以艺术化的叙事形式描述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信息被选择性地“简化”。视频案例则是从文本案例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一种新型案例,它是录像带分析和文本案例研究的整合,是超媒体环境下的视频案例,提供的是真实、直观、多元的教育教学环境。案例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点,这种真实的情境对教师的刺激是全方位、多感官的,可以极大地扩展他们的认知空间。因此,视频案例在目前的师资培训和校本研修中具有其它培训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是网络资源形式,也可以是光盘形式。
3.自修——反思。这是目前校本培训中最基本的培训形式之一。是在学校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立足学校,立足岗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需求,自主开发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培训活动。在培训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教师通过网络、文本、技能或理论等自主学习有关新课程的新理念、新知识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能力发展。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总结提高。反思伴随着自修的全过程,与自修相互补充。在自修——反思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校长专家审评、教师之间的互评等评价形式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提升培训功效。
4.校际合作。使不同区域或同一地区学校互通有无,实现培训资源共享。既可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建立城区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这种交流不能是短时间的、形式化的。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担负着送教下乡的任务,要向农村学校传递新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帮助农村中小学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最终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形式有:请进来、走出去、送教代培、考察观摩、定期互访、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
5.研训一体。是一种将教研、科研、培训熔于一炉的培训。这种培训形式优化各类教育资源,彻底打破教师培训中条块割据的壁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目的,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培训以问题为切人点,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将经验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受训教师在整个培训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作实践探索,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质的飞跃。
另外,还有师带徒制、问题研讨、骨干引领、课题牵动等培训形式。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应根据培训对象层次、类别的差异,培训内容的不同,将以上几种培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三、针对农村教师实际确定培训内容
现行的教师培训教材大多都是由专家编写的针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师的,由于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若不加选择地套用现成的教材,必将使教师觉得所学的东西离自己的教学实际相差太远,想学的东西没有,导致培训效果较低。因此,对农村教师培训内容的研制要着眼于农村教师的实际素质状况、对新课程的态度、需要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等。
1.培训内容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农村学校普通存在课改实施者观念滞后,观念更新困难的现象。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一一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农村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新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他们随时洗脑,使他们的教育理念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此来引领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课程培训要以观念更新去统领技术操作,注重整个培训过程中观念的指导作用和有机渗透。观念性的课程理念必须转化为并落实在操作性的课程实施中,“观念”才能真正熔人教师的意识深处,编织进教师自我的“图式”中,成为日常教学的习惯。
2.培训内容要讲求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应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力求反映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新的研究成果,使培训内容把握时代脉搏,贴近教改前沿。特别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农村学校虽然地处老、少、穷、边地区,办学条件比较差,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能降低要求,不能与新课程改革脱节。
(2)针对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按不同年龄、学历、能力层次,不同学科,精选培训内容,力求精辟生动、开门见山的论述,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精当剖析。使农村教师容易接受,愿意接受,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益。
(3)切合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传递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重点解决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操作性问题,做到与农村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解决农村学校短缺学科的教师培训,完善农村学校的学科结构;利用当地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开发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习资源。从单纯更新学科知识的目标走向知识的补充、更新、拓宽与潜能的开发以及能力的整体化、综合化并重的目标,使农村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整体的提高。
为保障农村教师培训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得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制定农村教师培训规划,强化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快区域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校校通”工程,为农村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