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习有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习有感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谈一些自己感触最深的。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
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考。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
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你在台上讲得绘声绘色,他们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能点点头,或给你一个会心的微笑,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呀!
那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你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如<教师要继续学习>.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就会被学生看成使“老古董”,到那时麻烦就大了。我是一名英语老师,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
间.“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爱上英语。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捧着良心教书”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而是看在“学生份上”,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
“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
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
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培养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尤其是为当前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青少年时代的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幸福,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幸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习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作者所 “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第二篇:读一百本书有感
读一百本书有感
没有什么比得上书籍带给我们有更多的震撼,让我们欣赏了黄河的波涛滚滚,迈越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纵览了古今中外自然风情,畅漾了种种美好情感;没有什么比得上书籍给予我们的启迪更多,让我们穿行在苏格拉底的理想国,徜徉在泰戈尔的美妙诗歌中,伫立在冰心的小桔灯旁,翱翔在金庸笔下的天空,踱步在巴赫的塞纳河旁......每多读一本书,你便会多一次别样的体会,多一次启迪智慧的机会,奏响灵魂之章,让生命更加绚烂!这是我在读了一百本书之后的深深体会。
在《爱的教育》中,一个又一个简短却又富有哲理的童年小事记,从最基本的方面告诉了我们童年的真实感受,如何接受或引导一次爱的教育,用孩子那颗最天真纯洁的心的处境出发来散播爱的教育和生活的真正体会。书籍不愧是真正意义上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每向上攀登一步都会领略不同的风景,对世界又一次新的认知!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花千骨》中,美丽妖娆的杀阡陌却带着冷酷与决绝,宁可杀尽天下人,也要尽力维护自己所爱的人,不犹豫,不后悔,既让人震撼又让人痛惜,尝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份心灵鸡汤。可爱善良的千骨向所有人证明了心的灵魂善良传递力量,教人学会了什么叫做坚毅,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迎难而上,什么叫做包容。在自己身边的人只要做的不违背法律和道德,不触碰自己的底线,那就别太纠结,慢慢的,时间会冲淡一切,舔舐你的伤口,抚平你的情绪。花千骨用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证明了这一切。而白子画沉默寡言,却默默关心着身边的人,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地以为所爱的和所关心的人不在乎我们,他们只是想静静地我们好,不在乎那些赞誉和夸奖,只要他身边的人好就行了。这是很好的对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学习,简单却又那样深入人心。书籍不愧是生活的一剂良药,不愧是生活的指南针,为我们祛除苦难的哀痛,指向心灵之光。
书籍还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海洋,探究海底世界,看看海葵,见见鲨鱼,摸摸礁石,在《海底两万里》中跟着凡尔纳一起探险;走向动物世界,感受一下撒特撒哈拉大沙漠的漫天沙雨,看看狮子王,见见长颈鹿,摸摸犀牛角在《动物世界》中与动物来一次聚会;游荡在蓝蓝天空,看看闪电,见见臭氧层,摸摸白云在《化学》中.体会一下自然与科学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结合的.....书籍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知识素养,教人生活中的道理,还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一个又一个笑话让笑声响遍了整个心房,消退所有的烦恼与不快。另外,书籍还可以培养我们兴趣,更多地去接触音乐,舞蹈......各种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
读一百本书,驾着时光的马车浏览了古今风光,体验了美丽的民间艺术,流连于湘西的风土人情,踟蹰着在鲁迅的故乡,聆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读一百本书,慢慢渗透于心是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感知的奇妙,那一份沉敛,那一份作为人的良知与担当......一个人他不需要多么伟大,不需要多么出众,不需要多么轰动这个世界。但一定要记得自己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担当。不是名,不是利,只是简简单单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读一百本书的体会:对人生的又一次领悟和对自然和世界的热爱!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之一百: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欣赏: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讲法。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的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许多问题中,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问题特别吸引我们的注意。……,揭示未知和已知之间的深刻练习,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在布置个别作业: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些,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教师布置这些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地得道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手在精细的工作中好像能使头脑听从指挥,能培养对于准确性的精密性的敏感。此外,这种工作还大大有助于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培养学生对马虎从事,漫无条理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手能够教会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
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包含着积极地活动:孩子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测量和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编故事,等等。笔记:这是最后一篇建议,其中很多的内容是精华。请仔细的阅读原文全文,你能从中找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方法。
(以此更新完毕,感谢真心阅读这些文章的人们!)
第四篇:学习给教师60条建议有感
学习给教师60条建议有感
—— 学困生从“扶”到“放”
我们常说被爱是幸福的。可是生活中有的学生对我们的爱常常是拒之门外,有时我们还不得不感叹:为什么我们爱之深,学生却恨之切?我班上就有一个学生曾悄悄对我说:“我最恨XX老师了,我要一辈子记着他的。”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是多么伤心啊!我们知道其实都是批评惹的祸。批评学生是我们爱他们,希望他们改正错误沿着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的思想与他们的个人品质是分不开的,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与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只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的即使是最高尚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我们的批评就像当头棒,敲下去不但没让学生醒悟,却让我们的爱变成仇恨。
我们爱学生首先要内省,因为我们的爱需要学生体会,我们要让被爱成为幸福而不是痛苦。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改造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常思己过,因此我们也要检查每日自己的言行,有过则改,无则加勉,防微社渐,只有常思己过才能不断进步。当学生有错时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生毕竟是小孩子。我们对于学生不能一味责怪,不能绝对化要求,我们的语言要像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痛打落水狗,应点到为止。更不能对学生尤其是差生随意下结论,学生的成长需要包容。老师能包容学生,孩子就有勇气直面错误,有决心改正。平日里是我们对孩子太苛刻太挑剔,我们的完美主义思想使我们把学生当成大人,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把孩子圈住。我们要为爱弯腰让爱不再高高在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疼爱再批评他们,一旦他们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即所谓“亲其师,信其也”。
这个学年,初为两个班的数学教师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在每天为了82份作业的奋战中,熟悉了这82名同学的名字,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回想最初制定学困生计划时,咨询了前班主任的意见,最终选定5班的雷翘文为这学期重点帮助的对象。
在学期初与家长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孩子比较内向,对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理解题意方面有很大的困难,父母工作比较忙,无暇辅导,很多时间依靠孩子自主的完成作业。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在课上,课后都会稍微关注一下这个孩子的情况。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深入了解,这名学生的作业在书写方面非常整齐,课上坐姿最快、最好的也是她,说明孩子是个踏实,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但是在这一个的学习时间里,无论任何问题,都没有主动举过手回答问题,作业的正确率不太高,再复批的过程中,很多错误需要老师的提醒才能独立改对,说明孩子对于课上的内容没能及时的理解,胆子小,不敢当众发言,也不敢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再次制定了学困生帮助计划。数学的内容不能仅靠记忆,更重要的是靠理解,只好好地端坐在那里不思考,不反应,是不能学习好数学的。对这个孩子来说,要从培养信心开始,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她融入课堂的学习、思考氛围当中来。
因此我先选她为辅导大家做眼保健操的监督员,让她勇于站在大家前面,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会找一些简单的问题,随机的点她回答,让她感到数学并不可怕,数学很有用,自己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一些问题。在作业复批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也会让她给我讲讲错题的原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适时的鼓励她,“看看这个问题是因为马虎才错的,下次要认真!”“你看,你讲的挺好的,分析题目很对啊,以后上课也可以这么说啊!把你的方法和大家交流啊。”
慢慢的,到期中考试之后,孩子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也许很少,但是,我也会适时的鼓励她多发言,分析问题的语言也比原来更简练、更有逻辑性了。从她的眼神中,我能看出,她不再是只会端坐在那里的好娃娃,而是融入课堂思考的好学生。
孩子都有无可限量的天赋,合理的辅助他们,在可持续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他,们才更容易走上成功的道路。而作为老师,就是这路上的基石,随着岁月的打磨,历练、反思才能使这条通往成功的路越加平坦。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设立小的台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特别在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数学学科,每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希望谷给我们师生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家长们的反馈也是真情实意,有的还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也为我们今后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
从一个学期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在学期初提出的四个学习学习习惯训练点的培养目标已经初步完成,相信在下学期更为坚持和努力下,学生们一定会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学习的一生。
我们不要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我们是老师,我们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我们要用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们要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就会使我们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我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我会深深的热爱她,忠诚与她,好好工作不辱教师的神圣使命。我的教师之旅还有很漫长的行程,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会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行业楷模,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一方面注重内在的自我剖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将会用我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用爱的双手托举他们飞向蔚蓝的天空,我会努力让爱不再遗憾,让爱与被爱都成为幸福!
第五篇:读《一百个人的十年》有感
一、之前由于做毛概的课内实践主题是四人帮,自己对文革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文革是被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这是官方的说法,默默地回避了群众的错误。然而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来说,文革极有可能是中华民族的必然,只是毛泽东生物晚年错误决策和四人帮的野心勃勃加速了它的进程。虽然早在辛亥革命,中国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社会,但是封建人治的瘤毒一直没有肃清。而四人帮和无数想靠文革上位的人利用了它,加上民众的愚昧和法则的不健全,使得文革长达十年之久。
《一百个人的十年》再一次把文革的从历史布满尘埃的狭缝中翻了出来,力图以一百个人不同的经历呈现文革这一历经十年、全社会大劫异常复杂的全貌。在看这本书里每一个受难者的经历时,心情很沉重。这是一场精神灵魂的虐杀。“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的消失,人间演出原始愚昧时代的互相残杀;美与善将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狼下的还是掀动这狂狼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的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以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
然而在那个灾难的时代,作者冯骥才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记录文革里的这些人和事,近乎疯狂的写下来,背诵在心,之后再烧掉纸片?
二、我在这场文革厮杀中看到了小市民对这片黄土地绝对的忠诚,对统治者永无质疑的赤诚。这份纯真的赤诚很值得称赞,然而我却感到悲哀。我们的民族没有的质疑批判的思想。为什么能不假思索就跟着上头干?为什么能无中生有的造谣污蔑?为什么能不明真相就对一个可能无辜的人施加以无人道的迫害?正是这份近乎愚者的赤诚,酿就了文革的一呼百应。孰不知,今日的栽赃祸害别人的或是事不关己见死不救的,明日也成了受害者,打为监下囚。美国波士顿犹太人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没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今天你的麻木与软弱会为你自己或者家人造就明日的悲剧与坟墓,所以请牢记法西斯的暴行也牢记文革给我们的教训,为受害者说话,为受害者声张。
二十世纪的今天,现代电子通讯的发达与网络的普及,让我们说话的成本大大降低,不需要是新闻工作者或文人知识分子,只要你能上网就能发表自己的言论。但这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可以不明真相就胡乱发言。
记得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和微博疯转的关于声讨人贩子,呼吁修改法律人贩子一律死刑的文章。这个呼吁受到广大网友的疯转,一时间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要求法律严惩人贩子。然而我看到这个呼吁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淡定,一律死刑的呼吁,太无理取闹了。杀人犯才处以死刑,将人贩子等同与杀人犯,只会将人贩子逼成亡命之徒,而亡命之徒玩起命来,只会把孩子的境地变得更加危险。而且死刑的滥用,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所以死刑不可乱用。所幸的是,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出来正言,从各方面分析人贩子一律死刑的不可行。
然而,民众的声音也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27号刚出来的刑法修正草案,就对收买被拐卖儿童拟不免除刑罚。将现行刑法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修改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目的在于堵住买方市场,有效消除买方需求,斩断拐卖儿童犯罪利益链条,进而推动形成“收买儿童是犯罪”的全民认知,从源头上减少拐卖儿童的发生。
三、老舍,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作品。文革中多次被批斗。1966年,不堪忍受凌辱,自沉北京太平湖。
傅雷,著名翻译家。译有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作30余部500余万字。1966年8月30日起遭到上海音乐学院的红卫兵和造反派抄家。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上吊自尽于家中铁窗两侧。
文革中多少知识分子受不了凌辱自杀。我知道这些人有比生命更爱的事物,也许是音乐、也许是文学、也是信仰或者尊严等等。而当挚爱被毁损侮辱时,生命也不想要了。但也有这么一些人在这样悲剧的年代活下来了。
说不清到底是那些保持个性和信仰离开的人值得人缅怀,还是那些活着的人更了不起。然而如果为了活下来,用尽手段、坑蒙陷害、本性全失;抑或是受尽折磨,落得一身病痛又一事无成,终日惴惴不安或者怨天尤人。那还不如痛痛快快来个了结,免得苦痛一生。然而,生活太多变数,不走到最后一步,没有人能评说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圆满幸福,再者幸福与否,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咸味糖真正的味道,还是糖里边的发涩的咸味。”积极生活的人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都知道去感恩、去努力的活着。《一百个人的十年》书里面有一个部分是“三个人的苦中作乐”,分别写了主人公们在这样一个精神和物质都匮乏的年代里,如何智慧应对生活学习中的不公,“圆滑”又不失反抗精神地忽悠“领导者”,用精神胜利法和迫害侮辱做斗争。在我认为,最值得赞颂的是历经苦难,努力汲取生活的养料,感恩生活不失本性的人儿。这才是生命的大智慧。
这些人即使在阴霾笼罩的年代里,也一直带着希望或使命在生活,像作者冯骥才就是抱着一种使命在生存。他要把文革的时期发生匪夷所思荒诞的事情给记录下来,告诉后人,让这些切肤的疼痛,切心的焦虑唤起庄严的民主责任感。
通过让我们,让我们的后代,了解这一段赤诚又愚昧的时代,真实又荒诞的文革文化,将一个个关于社会弊端、文化劣根和民族自身弱点的问题公开在阳光下,迫使我们做出思考,唤醒我们文明生存所需的良知、义务与人格力量。这样,我们才能不再像父辈祖辈一般盲目而盲从,因无知而无畏,因愚昧而重蹈灾难的覆辙!
最后也想谢谢我们的毛概老师,谢谢宋老师,引导我们去看书、去做展示、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现象,思考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社会诟病。祝老师课越教越精彩,家庭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