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情感定位
小学语文情感定位
关于小学语文,专家观点不一,我始终相信教师激情澎湃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但是,这样又强化了教师角色,弱化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到底怎么办?
我钟情于窦桂梅老师的深度语文,也喜欢她起伏激昂的课堂情感的调控,我曾在自己的课堂尝试,尤其在公开课上,我激情奔涌,游刃有余,但是结果却南辕北辙,评委们总是说我功底深厚,底蕴非常,但是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应该还给学生。
我要说,教师语言可以有多种风格,难道激情化、诗意化、优美化就不能成为教师的口语了吗?如果平淡无波,还怎么让学生读出波澜,那教师不就成了一个模子的统一规格产品了吗?做有个性,独特的教师,语言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语言表达恰恰体现了教师的风格,有激情似火的教师,可以带动学生情绪的波动,产生体验高峰;有温情如水的教师,可以像舒缓的小夜曲带学生进入情境;有语言干净、利索的老师,学生说话就不会拖泥带水;还有语言表达严谨缜密的老师,学生的思维肯定严密------没有谁能把老师的语言“一刀切”。可能有的评委感觉我情感太外露,太过,是教师自我宣泄,觉得假或装腔作势,但我是真感情,平日碰到情感类的题材,我也这样。就像窦桂梅作报告时说的:“感情激动时,“嗷”地一声就上去了。”我就是要用感情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我不是受窦桂梅的影响,在知道她之前,我就是这样讲课的。也许自己的情感无法带动学生,使得课像“夹生饭”,学生、教师情感两张皮,所以,你才让我回归自然,转为语言生活话、口语化,我能理解,但是,我认为,正因为学生感情达不到,融不进,教师才有必要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引领、提升,再者,语言平实、平淡就一定能让学生品悟后达到情感的升华吗?反对课堂中教师的表演,但有时讲台中融入舞台的因素,更有美感。我恰恰认为读太注重正确、流利,弱化了感情。关于什么样的语言适合学生学习。评价那位老师的《母爱》时说:“这太像上课,不利于学生学习。”这句话,把老师苦心创设的浓浓的母爱情境彻底否定。本文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挖得太深,学生领会不到,我们也引领不到,在浓浓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真的无可厚非。“上课”与“学习”并不冲突啊。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教师语言就非得“一口调”才适合学生学习吗?难道教师语言波澜不惊,情绪平淡无奇就适合学生学习吗?总是讲创设情境,情境就是通过语言来渲染,如何渲染?就是教师把情感外化为语言,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带有情感的语言从来不会理智、不会没有起伏,不会慢条斯理。
关于贴近儿童,考虑儿童认知规律。教师的语言肯定是要让孩子听懂,在“听得懂”的基础上再加入教师独特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就是不贴近儿童了吗?如若此,那干脆就不要训练儿童有感情地朗读了。
关于静默的课堂与喧闹的课堂。好多教师会把带有强烈情感的做课教师的课堂与喧闹划等号,其实这是两回事。喧闹与安静是教师观念、设计上的东西,而带有情感的语言是教师的风格,与学生主体地位并无冲突,学生还是可以自由思考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钻二小学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情感的研究是人类根本而永恒的课题。然而到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对情感的运用和培养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可见,如何让现行写作教学摆脱其旧有格局的束缚,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因素调到最佳境地,使之畅然成文,则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情感因素
作文教学
策略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纳知、传情、张理和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而学生的作品恰恰是知、情、理、意四要素融为一体的集合体。所以,不断调控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是作文教学之本。著名心理学家达菲指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先进行充沛的情感孕育,再寻找合理的渠道,以自我的情感触须,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全身心地进行心理能量的释放。
由此可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重要作用:
一、动力性。学生是写作过程的主体,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整个写作活动的核心。一般说,整个写作过程由感知信息、萌发动机、冶化质料及物化成型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阶段组成。而感知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物(如:形象、色彩、气味)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唤起经验的记忆,从而诱发写作活动,即所谓的“文因情生,情因物感。”所以,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法设法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调控性。写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双边精神活动,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流程又不是同步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容量、认识水平及写作技法的限制,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趋于一种破碎状态。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场景中进行奇思异想。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写作目的,先将自己的情感作一番梳理、调整,而后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化手段,把学生的心理流向调控到通情达理的正常轨道。
三、创造性。学生写作不是被动地感知外物,教师指导写作亦非强化外物,而是启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准确表达。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较少凭借逻辑手段而大多诉诸情感,凭借直观和形象来进行形象思维。思维虽然活跃,联想也较丰富,但思维往往不正确,想象也不尽合理。因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既要保障学生的思路宽广无限、畅通无限,又要使其始终循着情感天地的正常轨道进行而不致旁逸斜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并基于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从三个情感因素出发:
一、觅情。
作文要以情作为基础,而情由景生、情由人生、情由境生。因此,认真细致地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感悟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若没这一基础,就谈不上有感想、感情和认识。写作文时,自然是空泛地议论和凭空想象,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很难吸引人和打动人。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有生活处便有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中获得社会认同感,尝试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循情。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认真观察发现中捕捉真情,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观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动、悲伤、忧愁、快乐、苦涩、无奈,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丰富起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使文之情与生活之美和谐一致,合乎情又合乎理。
二、悟情。
“悟”是主观的一个感受、感知的过程。悟情便是人们在心里提炼、加工情感并使之转化成自我情感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人间真情的感悟能力。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先让写生列出五个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接着让学生在衡量之后,从五人中找出一个最值得写、最敬佩的人来写。“情到真时总动人”,朱自清的《背影》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那“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早已成为永久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如果你自己还未掀起感情的波澜,又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充分利用教材中文情并茂的美文,激励学生移情入境,也是悟情的一个途径。让学生体验情同时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情趣。
三、抒情。
倘若说觅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悟情是对真实情感的加工转化,那么抒情则是作文中对真实感情的抒发,是表达个人情感创造的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抒情、大胆抒情,最终形成文、情的水乳交融。第一,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局限,建立多维空间,自由抒情。第二,鼓励学生做到言由心生、大胆抒情。第三,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抒情方式,巧妙抒情。
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曾这样写过,“在寒风中,惨淡的月光平添了几分凄冷。我到了村口,远远的看到家门口的灯光中那个拉长的身影,飘动的衣襟却又看不分明。走近,迎着母亲那张熟悉的笑脸,我看到了却不熟悉的一双手,粗糙、干裂、布满血痕。我摘下手套,紧紧握住了那双冰冷的手……学生用心写出了母亲等候的情景,真是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我相信这个作文写得很成功。
因为有了情感,作文才有了灵气。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动情,使之在觅情、悟情、抒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真情实感的理解与把握,并将其穿插运用于写作之中,才能真正获得作文言情言志的效果。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下笔就能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件容易事。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1、紧抓情感主线,拓展课堂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将是课堂中的主要目标,这样能唤起学生对景、对物、对人的深刻感悟。如:《父母的爱》写作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开始时,以一些温馨的家庭照片,伴着音乐,教师简单的描述照片的情景,这样的设计,以情为纽带,通过图画、音乐及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的情绪,叩开记忆之门,搜索、回忆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在教完《难忘的启蒙》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尊敬的一位老师》的作文。学生能通过描述生活中老师关心自己的事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克服以往选材不典型,事例不生动的毛病。这样,学生依葫芦画瓢,通过模仿和自己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做到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是学生现实中的老师,对他非常的熟悉,这培养了学生说真话的习惯,写出的文章有真情实感。教学《小抄写员》一文,有这样一个情景:“父亲发现了叙利奥的抄写后,叙利奥忽然觉得有人用两只发抖的手抱住了他的头……这时睡得真香哩!”让学生扮演他的父亲,使他们全身心融入课文,感受“父亲”当时懊悔之情,从而体会他们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联想自己去写与爸爸之间、与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一定有着很真实感人的情感流露。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注意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更多的注意孩子的课外表现。我经常看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男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的玩游戏,谈论谁的游戏玩得好,好在哪里;有些孩子在谈到自己出去玩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女孩子们在一起比较谁的玩具、笔袋更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包括平时你觉得作文写得不好的孩子,说出的话如果把它记录下来,都是一片很好的作文。
2、强化情感渗透,创新课堂写作
语文学科应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如《放弃射门》一文时,我说出“你认为福勒应不应该射门?”这个辩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结合个人的观点展开辩论,正反方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自由辩论。学生不但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深入的领会,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福勒高尚的道德风范的感染,再挥笔写下自己的观点,一定是一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学生喜欢生动、活跃、有趣的课堂,我们可在学期中,不断开设“优秀作文朗读竞赛”“口头作文竞赛”“精彩片段背诵比赛”等等。以相互比较、评价、欣赏、学习为形式,建班级作文园地、成立文学社、出版作文集,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对这些方式、方法相当欢迎,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及时反馈,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习进步。因此,作文批改 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一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的门径,又能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有同学在写《校园的春天》从校园的绿化写起,说明春天来到了,校园很美丽,表达热爱春天校园的感情,但还可以从学生的校园活动、校园的天空等方面入手这样内容会更丰富,更全面一些,所以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笔下的校园很美,如果再仔细观察,想象再大胆,校园会更加美上加美。”这既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优点,又很婉转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让学生容易接受。二是褒贬要适度,注重鼓励。感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的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有意思”“妙极了”“这个比喻真贴切”“这句话真有水平”,这样的批语,学生看了肯定喜上眉梢,笑在心里,并暗暗发誓写好下次作文,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看了评语后,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三是评语要有亲切感。我经常这样想: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不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感情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所以,老师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有利于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
4、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达。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如老师可提供一些诸如《误会》《争吵》《这件事不该发生》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观察生活,不能只注重大的事件,应留心身边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件细小的事,一个小的微笑,都值得观察,都值得去写。有些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里上课,与周围的接触较少,写作文时就缺少生活中活生生的事情学生缺乏对情感的感悟和思索,这是学生作文时不知写什么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让学生有一颗“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平常人中平常事中感受到不平常,从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中找到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记得一位学生作文中写到:春天万物吐绿,他便对母亲说,“柳树发芽了”,“是,柳树爆青了。”母亲的一句话令他惊叹不已。“爆青”形象地再现那种冲破冬的禁锢迎来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所以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写生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作文的题目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选材。
5、课外体验,升华写作
谈学生的童年趣事,品生活甘甜,畅愉悦之情。童年用无邪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稚嫩的双手触摸世界,用天真的话语笑谈世界,用纯净的心灵感受世界。童年就像七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颜色,童年又像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每一次经历都有一种味道。在童年的岁月里写一则成长的日记,叙一件有趣的小事,编一个美丽的童话,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在一篇《风筝》的课文里,小作者就把发生在童年时有关风筝的事写得淋漓尽致。分别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在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奔跑和呼喊,找风筝时的千呼万唤和垂头丧气等等都写出了作者童年时的童心、童趣。所以在单元口语交际里,我们就以“童年的快乐”为主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和小伙伴去捉蛐蛐、放风筝、游泳,和爸爸妈妈去摘果子、看日出,和老师去春游、动物园……然后再把自己讲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总之,作文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作文,而精彩的课堂、广阔的童年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开拓,定能找到写作的活水,使学生的写作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6、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方法,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我总结写日记的好处是: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②是可作为自己的那份美好的回忆。如:“今天我和xx同学吵架了„„”“今天开学第一天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以后在回头再看时就觉得非常的有趣。日记的内容可以很广泛,表达方式自由,可以抄几则格言,写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可以洋洋千行,也可寥寥几语,做到每天检查,慢慢地改为每周检查一次。通过写日记发现,有记流水账的,有马虎应付的,也有不少佳句,但不管怎样,只要鼓励,能写、勤写就是一个进步。通过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习作中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也多了起来。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由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自觉写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由此看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在写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写作充满生机,使文章鲜活灵动。
第四篇:中国礼品包装的情感定位研究
中国礼品包装的情感定位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日益发展的礼品包装行业,情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将情感的元素运用于设计中是现代包装设计的一个新切入点,它不仅提高了产品(或商品)的价值,也是人们精神文化氛围的需要。
关键词:礼品包装 情感定位 精神需求“礼”指的是礼节、礼貌、尊重或表示尊敬的言语或行为。“礼品”则是人们为了表示敬意、庆贺或祝愿等感情而赠送的物品,它是人与人之间促进情感的重要媒介。“礼”蕴含于礼品之中,礼品体现了“礼”的境界。俗话说的“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谈的就是包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成为商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礼品包装概述礼品包装,是适环境期刊/hjqk/应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互赠物品表示心意而对礼物着意精心进行的包装。如生日礼品、新婚礼品、节日礼品、日常礼品的包装;社会团体与企业馈赠性礼品、国礼包装等。引伸到具体的礼品如地方性土特产品,名优食品、烟酒、茶叶、工艺品、化妆品、服装、文房用品等,如果配上适宜的礼品包装,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增强礼品气氛、提高礼品身价的功效,以此来表述送礼者的心意,不但保护礼品,方便携带馈赠,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礼品包装的情感定位设计观念情感定位是指运用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定位,用恰当的情感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适用和改变消费者的心理。例如,浙江纳爱斯的雕牌洗衣粉,借用社会关注资源,其创造的“下岗篇”,就是较成功的情感定位策略:“……妈妈,我能帮您干活啦”的真情流露引起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震颤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自此,“纳爱斯”和“雕牌”更加深入人心。
(一)情感定位设计作用1.情感定位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体验。事实上,有时消费者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不仅要获得产品的某种功能,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品牌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
2.情感定位的品牌溢价能力强。对于消费者具有情感需求的同一类产品,情感定位的品牌的价格敏感度往往比使用产品属性定位的品牌低。
3.情感定位更容易为消费者记忆。一个触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情感诉求往往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而长久的记忆,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激发出一种直觉,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4.情感定位为品牌延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情感的包容力比产品属性的包容力大得多,能为品牌向其他领域的延伸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二)情感定位设计的适用范围1.适合于情感定位的产品类别(1)大众化日用品。许多大众化日用消费品,如液体奶、牙膏、香波等,产品属性之间的差别空间很小,只有赋予品牌情感上的内涵才能停止其继续流于大众化的趋势,并维系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2)升级换代频繁的产品。对于某些产品,如芯片、软件和汽车,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情感诉求可以更持久地保持与顾客的关系。
2.适用于情感定位的消费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女性、年轻人和高收入的消费美术论文发表
/mslwfabiao/群体,对新潮、时尚、科技等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喜欢与众不同的感觉,喜欢表现自我,有较强的品牌意识。以这些消费群体为目标顾客的品牌应该注重情感定位,这样才能与目标顾客群的价值观发生共鸣,形成相对稳固的品牌偏好和忠诚度。
三、礼品包装情感定位设计的分析和研究人类作为一种“感性”的动物,如果因为某一件事物激起大脑皮层潜在的信号,那么就能够唤起对另一件事物的回忆并产生情感的波动乃至冲动,古人所谓的“见物思人,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的体现。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的一系列行为,比如憎恶、发笑、认同、喜欢、爱怜等等,而就营销而言,就必须充分利用人类上述特点迎合消费者心理,达到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
(一)包装设计中情感定位的消费者心理探求消费活动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综合的过程,在消费的过程中固然要考虑价格、质量等诸多理性的因素,但就消费者决策的最终心理状态表现上看,消费者一旦将某种产品与特医学论文发表/yxlwfabiao/定的情感联系起来,就往往容易受到情感的驱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再与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做比较,将自己“情感”认定的产品作为购买的首选。
(二)消费心理与礼品包装的互动性原则1.多元化的消费带动多元化的礼品包装设计消费的多元化要求礼品包装设计的形式也要多元化,从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身份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风格上,有崇尚“少就是多”的简约主义,追求一种既单纯又典雅的包装;有主张包装设计融入强烈的乡土气息的乡(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土主义,借助一些天然的材质与色彩,展现包装设计非常纯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有强调包装、环境、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一切从人的生理与心理等角度去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的舒适与健康的人性化设计。
2.文化性原则礼俗源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礼是典张制度,即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俗为风俗习惯,它偏重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规范,与礼所讲究的政治性相比较而言,俗更具有广泛性。礼俗的功能就是调节和规范社会生活。
(1)象征性中国的传统礼俗涉及到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文化层面,既有天地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景观图形,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语言的图形,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哲学观念、文化意识的图形。
(2)风俗性许多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些约定俗成的礼仪风俗。这些传统观念对礼品的包装形式、内容、数量、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中国人赠送礼品就喜欢用红纸包裹,俗称“红包”,一方面表示吉祥喜庆,另一方面表示除恶躯邪;在数字方面,以“6”、“8”最为典型,它们分别寓意“顺”和“发”,现在市场上许多礼品都采用的是6包装或8包装的形式;“4”字是中国人非常忌讳的数字,由于其谐音为“死”,因此在礼品包装中要非常注意对它的运用。
(3)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相对应的文化,但在时代的演变上不可能将以前的文化完全更换,也不可能与过去无缘,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目前很多包装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了新时期人们的婚礼情感需求,一改往日时尚的包装风格,推出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婚礼系列礼品装,引领了婚礼礼品消费的新方式。
(4)礼品包装的文化性还可在包装的造型上充分展示,现代包装的造型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礼品包装更应在造型上突出个性论文发表,设计师只有将造型转换成恰如其分的可视元素才能带给消费者丰富的视觉感受。如曾荣获“世界之星”大奖的“汉帝茅台酒”(图1)包装设计系列作品,作者将精力放在包装的文化上,铜盒的造型采用放大了的中国古代帝王神圣象征——玉玺印,显示了商品的高贵。铜盒顶上雕刻的腾云驾雾的金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商品的民族特性;外包装盒庄重典雅,古朴的印章图案与书法字体的品牌名称有机组合在金碧辉煌的底色中,视觉冲击强烈,一派王者风范。
第五篇: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诗情画意
[摘要] 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
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
魂
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情境设置中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引领感知中传递情感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之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
(一)体味字词悟情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提升教学层次。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不少名家名作,其遣词造句自然精彩纷呈,由体味字词入手来领悟作家、作品的情感还是行之有效的。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及既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也很好地表现出绿叶的世界充满着生机活力,让人仿佛看到鸟的生命的跃动;“颤动”一词赋予静态的树叶以生命的活力,似乎能听到鸟的欢唱,感受到鸟舞动的生命。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揣摩、体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并由衷地喜欢作者所呈现的美丽世界,深深地体察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之情。并由此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让美的气息洋溢课堂,愉悦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想象入情
著名画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写文章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指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就尝试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小贝蒂的情感世界。文中有一段话:“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她当时是怎么做的?”在师生间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们感受到,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寒冷,在乎的是燕子的安危,在乎的是能否多救几只燕子。在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天寒地冻,小贝蒂又冷又饿,但还在山路上、山洞中、悬崖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冻僵的燕子;路边,小贝蒂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急忙跑上去;崎岖的山路上,小贝蒂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多疼啊!但小贝蒂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了小贝蒂为小燕子付出的真挚的爱。想象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学生入文入情。
(三)感情朗读激情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如《丰碑》一文悲壮感人,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首先,教师的配乐感情范读为学生做着情感牵引和情感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齐读,自然高潮迭起。在学习将军神态、心理变化的几段时,则以自由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诵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通过体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场,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准确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始终兴味盎然地亲近文本,研读文本,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中促使情感升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学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延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一开始,学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谈:“我帮妈妈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洁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 有的说:“我帮妈妈打热水。”
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觉得我只是帮妈妈做了几件事,妈妈却帮我做了很多事。”
听到这句话,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只是帮妈妈洗了几次碗就这么累了,妈妈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我,而我还不肯帮妈妈,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从这些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孩子对妈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从这些质朴的言辞中读到了真情和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地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幼小的心灵也为母爱深深地震撼了。让学生懂得人生应以无私的心付出爱,以感恩的心领受爱,用“爱”润泽心灵,用“爱”营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学生们会铭记这一刻,这一课,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又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赞美之心,或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的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你象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詹天佑,你留下的虽然是一尊铜像,但你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永恒和伟大!”“身挑重担压不怕,与民同甘也同苦,爱国情怀驻心间,名留史册传美谈。”“面对重重的压力,你却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的嘴脸,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