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标--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 2009-5-6 12:16:00 | By: 达达 ] 推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差异,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差异,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那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指出,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要对学生做“一刀切”的要求,不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必须全部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教授提出,教学的最好着力点,是为学生搭一个“脚手架”,也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理解,但是不能完全掌握,如果给一些支撑和提示,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难关。有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只是成人抽象的思维,没有办法反映学生的思路,也就起不到“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基础性的目标,既要按社会发展要求提升某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的综合实践应用等,又不宜超越小学生生理、心理、知识基础等实际随意拔高,要力求让小学生养成利于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领悟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
第二篇: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 2009-5-6 12:16:00 | By: 达达 ]
0
推
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
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差异,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差异,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那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指出,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要对学生做“一刀切”的要求,不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必须全部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教授提出,教学的最好着力点,是为学生搭一个“脚手架”,也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理解,但是不能完全掌握,如果给一些支撑和提示,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难关。有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只是成人抽象的思维,没有办法反映学生的思路,也就起不到“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基础性的目标,既要按社会发展要求提升某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的综合实践应用等,又不宜超越小学生生理、心理、知识基础等实际随意拔高,要力求让小学生养成利于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领悟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三篇:《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
有效落实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读,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堂课我要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中首先聊故事的环境。课文第一句描写环境,“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写出环境的险。学生仅仅通过朗读技巧可以轻松完成朗读任务。可是内心并没有感受“险”。原著中描写环境的这一段非常详细生动,描写险恶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于是引进课堂。当学生读到“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心中生出一股寒意。再读课文句子,真的达到了“有感情”。
其次聊故事的情节。重点抓住白骨精“三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妖精的狡猾,我找出原著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比如:“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再是抓住重点词体会,比如: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分明是妖精变的。
妖精一变是美人计,二变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是苦肉计。三变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这是离间计。一计连着一计叫——连环计。通过学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这故事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但课堂上我忽略了一个重点人物---孙悟空。上完课沃组长和陆校长及时给我指出了不足:有了妖精的变,为什么不教孙悟空的打呢?听得她心里痒痒的。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课堂上我没花时间让学生感悟,这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第四篇: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似乎是个不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一打开《教师教学用书》,每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翻开老师的教案,一、二、三„„也很到位。但当走进教师的课堂时,却发现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要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那仅作参考的教学目标,或随意列几条写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吃透课程标准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
(一)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分四个阶段。比如,阅读教学目标四个阶段共46条,这46条对阅读能力做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段,既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一学段目标提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提的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的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提的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而且在目标的表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动词的选用上极有分寸;二是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达成目标的方式。如“结合” “了解”到“能联系”“理解”再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最后初中阶段才到“体味” “推敲”。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二)抓准三维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理性阶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当作“三线一般粗”,三重并举,其实这是错误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也因此而有区别,知识和能力目标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此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教学过程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思品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整合三维目标,不零碎
有的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用具体的例子给我们作了明确的指导,他说:“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二、领会编者意图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点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编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领会了课文在单元中的训练目标以后,就不会“拣芝麻丢西瓜”。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让学生争论到底是“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教师也不会重点去抓课本中那些辅助教学的内容,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部分,课课都配有精美的情境图,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引入本课要学的拼音,为认识、读写拼音服务,而不是用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或进行口语交际的素材。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定准了教学目标,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准确到位,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三、关注学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另外,由于地域不同、早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也构成了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就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由于不同的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发展也不平衡,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有差异,有时差异还比较大。比如,有位教师在自己班教学古诗《别董大》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但借班上课时,却是教师饱含深情,学生无动于衷。所以,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理念就不可能得到落实。
四、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文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狐狸聪明,有计谋,会想办法呀;乌鸦怎么勤劳等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吃透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重视学生学情,把握课文特点,就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为自己的教学点燃一盏明亮的航标灯,为实现低耗高效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五篇: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校本培训材料
时间:2012-9-20
内容: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教学目标能否定准能真正体现一位教师专业水准。教学目标的确定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朦胧阶段。这个时候根本不重视目标,备课上虽然把教学目标写得很全面,那也是参考人家的目标,考虑的中心是知识,大脑中根本没有学生的存在,无从谈起目标的针对性,上课情况可想而知;进步阶段。已经重视教学目标,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是这时候真正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备课时也能综合考虑知识和学生的学情;成熟阶段。在确立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学习目标更接近学情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我校大力提倡“堂堂有目标,堂堂有效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六年级升学考试均分达到全县第13名以上,七八年级调研考试均分达到全县第12名以上,九年级调升学试均分达到全县第8名以上的奋斗目标,更应该做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研究。确定好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一、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然而在实践中,在目标编写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对象的错误定位,常常将学习目标描述为教师应做什么或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设计的描述,如在语文教学中:“给出特定的词句,让学生说一段话,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上述两个目标都是描述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拟采取什么方法或活动,而不是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目标既无法达到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也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正确定位目标对象,这也是之所以有人提出用“学习目标”来代替“教学目标”的原因。
二、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在学习目标的编写上,一般要求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或学习的策略。但经常有很多教师常常用一些很笼统的、模糊的术语来描述学生具体学习目标。特别是在情感学习目标的表述上,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在知识目标的描述上,一些教师常常用“学习„„”,“掌握„„”等行为术语描述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新单词moon,star,sun,earth„„, 扩大学生词汇量,为自主学习和阅读奠定基础”;在技能的描述方面,常常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灵活运用„„” 等术语。描述具体的技能目标,如:“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在情感目标的描述上,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由于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不同的课时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目标要求应有所不同。上述目标描述使我们无法确定在一堂课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理解、模仿还是简单运用或是综合运用?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对当前的学习主题表现出了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认知类、技能类或情感态度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层次应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也不一样。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重点不明,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是脱离目标进行评价。
三、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允许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在智能。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能力和天赋是不同的,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区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基本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加深或扩展的学习内容,提出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不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达到同一学习目标。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在理念上都能认识到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表现在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只有单一目标,不同能力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进度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
此外,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目标也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节课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基本相同,目标设计上缺乏层次性,在这样目标设计导引下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设计同样难以呈现丰富性、多样性,难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落实“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一些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设计“学生能够„„”“多数学生能够„„”“个别学生能够„„”这样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门艺术,在大力倡导“有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定好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