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阻碍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观念
浅析阻碍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观念
浙江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五年多了,涉及到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的变化、课程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而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课堂的引领者,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但是,成为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教师角色,都是和新课改要求相去甚远,而很多理念、方法几十年下来在我们的思想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仍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许多老师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传统观念的正确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当成了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教材当成了“圣经”,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淡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书本知识,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然而实际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差异,往往并不能只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
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这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认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而是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的知识建构,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索,进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这里就需要我们转换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未知领域。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的素质人才,而不是只擅长应付考试的机器,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往在教学中,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且在教学上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形成了一种程序化的教学。而且,教师普遍只关心和高考有关系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时间一长,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小,但对教材却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也可从容应对,缺乏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过去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做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教师
更大的创新空间,课程由统一变位多元。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加大,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
但是,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加大了课程中不确定因素,相应转变往往出现了重大的偏差,比如现在流行的“课堂的活跃”标准,许多老师转变了传统观念,有创造力的、努力的让学生课堂上动起来,而一些比赛评课也以课堂学生的活动多与少作为标准,但有些课堂不是活动课,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事实上,新课程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但不是让他们的肢体,而是让他们的思想,如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说的,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这才是课堂动起来的真正含义。但是因为缺乏了相应的指导,“热闹”、“华丽”但缺乏深度的课堂教学反而成了好的课堂。因此,现代教师在转变传统观念时应注意方向的正确性,要具备课程设计意识、实施意识、开发意识、创新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多数教师是经验型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依据进行教学,不能揭示带有本质性的内在规律,教科研意识薄弱,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多是教材、教参和习题集,对于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
和杂志阅读较少,理论水平较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即使,在区域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中,教师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进行教育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其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更不能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随时、及时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目前在许多学校中,一个教师的地位由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决定,因此,要从根本转变传统观念,培养教师自发提高科研能力的愿望。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要我们正确的转变传统观念,多阅读、多观摩、多思考、多实践、多沟通,最终实现成功的转型。
第二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谈谈我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师又是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改革的成败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果教师不更新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在此,我想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愿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更新教育观念
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此我们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并树立以下教育新观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基本观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发展的世纪。“人人都有成长的权利,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1
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编织成才的梦想,开辟成才的道路。”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准则。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确立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负责精神贯穿于课改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及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二)树立“学生自主发展、倡导体验参与”的活动观 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一流教育的真谛。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育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以往的教育不太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俗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应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的权力,应让学生自主发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三)树立“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观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改变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起“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在评价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
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只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对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因此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同时,评价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努力过程和各个时期进步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现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不应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应扮演好更多的角色。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的角色特征。它不仅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播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沿
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课改也要求教师从过去“思品训导者”“德育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健康人格的示范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启发者和参与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但有时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沉默凝滞的局面。如:不知道如何开始而出现冷场,忘记活动的下一个步骤,一时忘记某一语言表达或想不出某种表达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适时给予提示和启发,督促参与活动。再如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时,可提供关键词,当学生回答过于简短时,启发其进一步扩展和解释自己的答案。总之教师作为启发者应在学生确实需要帮助时才施以援手,而不是一启发就滔滔不绝,喧宾夺主。
当学习活动开始时以后,教师除了环视、监控、给予帮助之外还应该尽量参与学生活动,作为一名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的参与不仅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共同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与认识,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堂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
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成了教育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些教师甚至到了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如何出试题的地步。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迫在眉睫。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已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校本化课程能力的教师;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成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新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
第三篇: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块,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模块;素质教育;良师益友
前言: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决定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目焕然一新。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做法。过去体育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体育课程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程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
1.纠正编激的改革观点,树立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一些过去视为宝贵经验的做法受到质疑,甚至批判。有的资料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强调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绝对否定。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的分标总结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程分为势不两立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健康型人才。
1.1以重技能训练,转向“健康第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以学生对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正确。完整地接受了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否准确,系统地讲授为质量标准。而新课程是从学生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学生以体育的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体育行为是否进步为质量标准。
在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是教练员,是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送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全面发展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若一味地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则会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不均衡发展。《国家课程建设纲要》明确规定:①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遵循学科的知识体育。所以教师不应只方面对面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将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2.1做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
两千多年来,在封建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课堂上不论学生是否喜欢这项运动,只要教师决定了就不能改变,甚至是在教师的训斥声中应付了一堂无价值的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也随之泯严了。新课程对未来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求索者,教师是中介者;学生是劳动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设计者,教师是生产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2做好学生遵章守纪的规范人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是师者,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管理者,没有管理,体育教学难以出效益。体育教学“管理者”角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的教学管理,而应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当前,体育教师对自身作为管理者,却忽视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一是重教轻管;二是只管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得”的角色认识。第二,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第三,要把管理与规章结合起来。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的教师来实施。为了使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我们新世纪体育教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层次,健康的适应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中国学校体育1997.1
[2] 邱启国浅谈新标体育教学所应继承的优良传统,中国学校体育2006.1
第四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篇:教师观念转变总结
2009—2010学学校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工作总结
我们圆满的结束了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一年来,我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校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向管理要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提倡每节课后记教学随笔及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2、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提高和培训的机会,以获取先进的课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
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本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三、深化教研科研,开展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本学期,教导处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以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各教研组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都能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即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课改的需要,提高了自身的授课水平。
1、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2、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3、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使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
4、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5、开展论文、案例分析
论文、案例、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
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四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四小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总结昨天,展望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校发展之路,不负众望,把握机遇,共同营造四小教育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