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职业理想对其发展的研究
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职业理想对其发展的研究
摘 要: 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而神圣的工作,可以说,有了人类以及教育活动以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教书育人,但是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过程却是艰辛的。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制作一个自身的职业规划,确立一个目标,并且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做、如何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比如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等;其次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比如最基本的老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等; 关键词:自身职业规划;职业理想;道德素质
教师,也称老师,英语为“teacher”, 现在,人们则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它明确了教师的三大任务:一是“传道”,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这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师任务的核心和灵魂;二是“授业”,即进行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学;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道”与“业”方面的疑难问题。所以说,老师这个行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教师,还需要教师自身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和理想而不断的发展和努力。
一、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定义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所做出的初步构想和设计,即就是确定一个目标,自己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与奋斗!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作为教师,只有树立自己自身职业规划的意识,并且明确如何确立自身职业规划,他才能真正把自己的职业至于理性的思考之上,从而使教师关注自我发展,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预期性,使其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越走越远,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阐述更深刻,也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二、教师自身职业规划的特点
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包括了教师对自己教师职业相联系的所有活动与行为的设计,在规划自身职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特点:
1、连续性
职业规划是教师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岗位上的一个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而对于这个目标,他是远大的,影响着教师的生活,甚至还决定着教师的生命和质量。并且对于教师的职业规划,他必须有衔接性,还有步骤性,教师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完成,因此,教师的职业规划应当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连续经历和设计。
2、特殊性
教师自身职业规划是每个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所做出的不同规划,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他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人生定位,以及不同的规划设计,还有不同的行为能力和心理特征,而这些都使每个教师有不同的变化和成长,进而这也体现出了教师自身职业规划的特殊性。
3、互动性
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不完全是靠自己支配的,不一定制定了职业规划就会按照职业规划去做,它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本人对规划的设想和构思之外,还受家庭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工作上人事的安排,社会环境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对教师职业规划产生影响,所以说,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教师自身职业规划的内容
(一)、勤于学习,自我成长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所以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量。
1、努力学习新教育的理念和精神
课程不断的在改革,老师必须适应这种改革,不断的研究、探索,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探索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的设计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极其重要,没有目标,工作、生活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这样人很难获得成功。作为教师来说,必须要课前备课,而且要备学生,尽可能的想到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并且向
好应对策略;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制定重难点,最后,课后还要反思,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3、注重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作用,比如黑板板书,书写自己等等,老师还要多读书,勤于向各教师请教相关方面的知识,以达到从全方位的提高。
(二)勤于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教会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力,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这就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在能力方面要求自己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感染力
教师要用心灵去教育学生,用情感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不应只是惩罚,还应该用情感教育。现在都推行情感教学,多给学生讲道理,分析问题的原因,让他们用道德的观念去衡量事情的对与错。
2、因材施教的能力
有位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老师不能一概而过,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适当的方法去鼓励他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的成长。
3、完善课堂教学的能力
通过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老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总结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优点应继续保持,不足如何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和理论知识,四、教师职业理想的定义及内容
(一)、教师职业理想的定义
所谓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追求,也包括对做一个什么样理想老师的追求。
(二)、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
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必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执教、爱岗敬业
认真执教、爱岗敬业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认真执教是教师敬业精神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爱岗敬业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它是一个职业道德标准,在所有职业道德标准中和职业道德规范中成为一个“主角”。作为老师,首先要爱岗,对自己的职业要喜欢,一个老师只有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才会融入在其工作中,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其次他才会敬业。作为一名教师,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这是从事教师职业不可或缺的。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的爱是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的爱要被学生感受才会体现其价值,发挥更好的教育功效。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热爱学生,前提是师生要互相尊重,尊重平等的学生观,教师不应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师说》有曰:“事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学生有疑问时老师应该不厌其烦的为学生解答问题,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方式,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言传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从自我做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人师表,使学生从小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
参考文献
1、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陈爱苾《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修朋月,张宝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与教师教育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4、陈一平《现代教师职业能力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年
第二篇:浅谈企业文化对其自身的发展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 摘要
序言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可见性
三、以耐克为例
参考文献
摘要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备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耐克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出了在企业文化对其自身的发展与影响。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耐克
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
序言
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也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渊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时间,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载其经营时间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从某种角度说,企业就是一个组织,组织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组织文化是对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团体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协同实现组织目标构成影响的一系列价值观、规范、行为标准和共同的期望。它是通过创始人的价值观、群体化过程、组织典礼和仪式以及故事和语言传递给员工。组织文化是一类规范和塑造组织成员态度与行为的控制系统。文化为组织成员提供了一种组织认知,并使他们对高于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认同。住址文化不是一个从外部施加压力的系统,相反,员工首先要吸收并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然后由这些价值观和规范指导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正如整个社会中的人们通常按照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规范行事一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也要注意到组织价值观和规范的影响力。
组织文化之所以是一类重要的控制员,其原因:首先,在管理者无法运用产出控制和行为控制的情况下,组织文化便使控制成为可能。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当一组强有力并具有内聚力的组织价值观和规范发挥作用时,员工重点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哪些事情最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旨在帮助组织取得优异的绩效。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认为,文化是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的,分别为人工制品、信仰与价值、基本隐形假设与价值。并且把他们分为五个维度:综合前人对文化比较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层的处于组织根底的文化分成以下五个维度:
1.自然和人的关系:指组织的中心人物如何看待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认为是可支配的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或者是协调关系等。组织持有什么样的假定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方向,而且组织的健全性要求组织对于当初的组织/环境假定的适当与否具有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检查的能力。
2.现实和真实的本质:组织中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现实的,判断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论证真实和现实,以及真实是否可以被发现等等一系列假定。同时包括行动上的规律、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在现实层面上包括客观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现实。在判断真实时可以采用道德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尺度。
3.人性的本质:包含着哪些行为是属于人性的,而哪些行为是非人性,这一关于人的本质假定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假定。
4.人类活动的本质:包含着哪些人类行为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是主动或被动的,人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的还是被命运所支配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娱乐等一系列假定。
5.人际关系的本质:包含着什么是权威的基础,权力的正确分配方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有态势等假定。沙因认为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价值观以及在此价值观之下的组织行为,而且深刻地隐含在组织深层的东西,要了解它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对组织构造、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组织发表的目标、典章以及组织中的传说等物质层面的分析,能够推论得到的文化信息是有限的。在论证中他举出两个组织结构完全相同的企业,他们的文化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
企业文化的功能有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功能在于,他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生存,使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总体目标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员工个体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使组织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文化在企业中发挥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整合组织成员,使他们知道该怎么如何相处;二是帮助组织适应外部环境。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
面是产品层,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是制度层,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文化层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员工会产生归
属感、使命感,对企业及领导人、企业形象产生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
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2.企业文化五大功能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
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广利方式、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
合,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层,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愿景、理念等;中间层,包
括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最外层,包括企业行为导向、企业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一种更高层的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强化管理、塑造形象的有效
手段,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1.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
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企业经营
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
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
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3.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造出
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
4.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
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
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耐克公司
耐克公司创建于60年代,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尔·奈特断定高档优质跑鞋定会有销路,于是发动了一场制鞋业的革命。到80年代,他又把红红火火的运动鞋公司变成了一部营销机器。自1986年以来,该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每年平均增长47%,在1986—1996年期间,《财富》杂志排出全美1000家公司中,该公司排在前10名之内。
Just do it.体现了耐克企业文化中注重个性化的特点,不管是工作,生活,运动,想到就做。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是耐克追求的个性化的公司文化。耐克鲜明的企业文化,吸引大批年轻人,40%的耐克员工不到30岁,他们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中午时间在“校园”里的运动休闲中心运动两小时,然后一直工作到晚上,他们对公司都非常忠诚,耐克公司的管理并不严谨,但是必须打破阿迪达斯的强烈信念把整个队伍团结在一起。公司的营销人员说:“我们本能地就能判断,什么事是耐克公司要做的,什么事是耐克公司不做的。”由于阿迪达斯属于正统派,耐克能够非常重视认可那些对正统派深恶痛绝的运动员,如史蒂夫、普雷方汀——田径世界里的詹姆·迪安,对业余运动员联合会嗤之以鼻;“爱闹别扭”的伊蕾·纳斯塔斯,则是网球界的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这些反传统的运动员经耐克资助后,使耐克公司充满挑战正统、进取活力的形象。耐克凭着自己的企业精神最后在美国市场打败阿迪达斯,成为美国运动产业巨头。
参考文献:Edgar H.Schein《组织文化与领导》
F•卡斯特 《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
第三篇:职业理想与职业发展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第五章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作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意义。教案实施效果追记:
复习及课题引入(时间:5分钟)
1、提高职业素质的意义。
2、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3、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讲授新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时间:15分钟)
1、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论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指一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它包括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在一个领域中进行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目标和成就等问题。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按照规划时间维朵,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短期规划
一般是2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完成的任务。如计划2年内熟悉公司规划,融和到企业文化中,为此要花较多的时间与同事、领导沟通,向同事学习。
2、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要素(1)、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2)、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分析。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生涯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总之,一个人只有在充分而且正确认识到自己本身的条件及相关的环境情况时,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3)、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设定是基于自我觉醒的基础上的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初步的概想。立定志向可以成为成功的驱动力,同时也可以使自己更能够掌握方向,明确应该做的事情。(4)、生涯策略
生涯策略指为实现生涯目标而展开行动的计划,如搜寻相关专业、职业、企业的资料,应聘,参加组织培训和发展计划,构建人际关系网,谋求晋升等。生涯策略是为实现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准备,甚至包括与现在所从事工作毫不相关的一些事情,比如参加业余的进修班学习,掌握一些额外的技能或专业知识,生涯策略是将职业目标具体化后所采取的行为。(5)、策略实施
策略是指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要制定实现职业规划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
人都在不断成长,职业生涯也在不断变化,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选择标准。问一问自己: 现在处于哪个阶段?这一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人生的关键点何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实施有三个阶段:
大学学习期,在这个阶段中,个人目标主要放在各层面的学习经验上,这个阶段,你需要接受的是培训,需要掌握技能,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习,主要是获得实际体验,学习技术常识,增强职业上的自信心。比起创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来说,报酬并不重要。
整合期
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就职者应发掘所在单位的各项优势及客观条件,利用个人能力进行整合运用,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创建期
这是职业规划设计中进入学有所成的阶段,是施展真功夫的时候了。此时个人实力的发挥往往比所处职业的高低更为重要。在职场上成长至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大都比较熟悉了,应该全力发挥储备的实力,有合适的机会应该去谋求更适合个人发展的舞台。(6)、反馈评估
职业规划还要求便于我们不断的反省和修正目标、策略和方案。人的一生就像在一片陌生的海域航行,谁也无法预测正是一分钟将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做出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馈评估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在反馈评估时问自己以下问题:我在最近五年内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进展得如何?我选择的公司或者行业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我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位才能离我的职业目标更近?为了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时间:20分钟)职业锚理论的建立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解职业锚理论,施恩的早期著作《职业动力论》首次对职业锚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五种职业锚理论的概念,这个观点对全球范围的学术界、职业咨询公司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施恩教授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锚,直意来讲是船上必备的一个器具,抛在水底和岸边,用来稳定船只。在船只需要定位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包括气象、水流、地质情况、对外联络和修养供 给等情况来进行抛锚。一般来讲抛锚只是暂时的,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和发展。
将个人职业锚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不同的人疏通实现其职业目标的渠道。有人的“职业锚”抛出很早,也很坚实,从大学的专业学习时就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人的职业锚抛出很晚,一路风景走过,但最终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不管我们现在是否发现了我们的职业锚,“职业锚”这个职业规划的工具可启发我们,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关键是找准我们自己的定位。
首先,职业规划要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以通过自我分析,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规划的基础。
其次,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条件的分析和自己的职业锚状况,合理、客观地对职业方向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生涯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关系(时间:20分钟)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高职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转变观念,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一定都成功,但没有设计则很难成功
大专生的事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太多的因素,个人的素质、机遇和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大专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是如果没有设计的职业生涯,则是很难成功的。以前我们父辈们的职业生涯都不得不由组织来安排他们被社会环境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有再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是无济于事的,而现在环境的因素已经弱化了,想干什么、怎么发展基本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会像大海里迷失方向的小船一样,不可能到达一个理想的终点的。可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有设计肯定优于没有设计,多设计一定胜于少设计。
2、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可基于对现实工作的不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绝对不是情绪化或不满的代名词,更不是因为 对生活已经产生情绪化或不满时,才来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希望通过对生涯的规划设计来消除或减轻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时确实能解决生活与工作上的情绪化与不满,但是很明显,这是手段与目的的混淆,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这一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那么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这件事情来说,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之前,必须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各项因素,评估自己解析环境、了解企业,然后以客观、合理的态度来决定自己将何去何从。
3、了解自己的特色
或许有的学生会说:我没有什么特色。其实不然,因为所谓的特色就是你个人所拥有的,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依据个人的特色来设计,才比较容易成功。当然除了特色之外,还有一些习惯、身体状况等,都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你拟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之后,如何去执行,如何克服挫折,都和这些因素脱离不了关系。这里仅就个人的不同特色,将可被设计的人生区分为九大类型,在区分这九类人生的时候,也归纳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总结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请你与自己做个对照,你更偏向于哪一类?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时间:20分钟)
大专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人生的规划,是前途的选择。现代职业生涯的规划不仅能帮助大专生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真正了解自己从而确定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和人才济济的时代,只有发展个人的竞争优势,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日趋专业的职业分工,也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大专生需要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减少在人生路上的徘徊犹豫,以免浪费时光。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促其成才的有效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求职择业提供成功的技术和方法,规划可使你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地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障碍,避免人生陷阱,获得事业成功。大专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个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绝大部分大专生都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不能体察时代发展、变异和环境变迁的人,在这种我变时代,不知所措,造成内心的惶恐,其结果不仅事业无成,而且身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大学生尤其是大专生,只有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并在自己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才能正确掌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向着目标的方向努力奋斗,才能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素材,创造有利条件使事业尽快获得成功。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分制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课程的选择权更为自由,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入学就开始。
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工具教育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专生主体意识欠缺。学习是为了父母、老师,却唯独没有考虑是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后,大专生可以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个性、长处与不足,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自觉地将目标规划转化为行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其主体性意识也得以增强。
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开拓美好前程
虽然每位学生都有成才的愿望,但由于原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的学生虽然有目标,但却不知从何做起,有的目标还不明确甚至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大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服,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考虑人才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5、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人生策划的最佳定位
大专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知己知彼、抉择、目标和行动因素。知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的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
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解决“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的问题,正确地认识自我,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如组织招聘时就很关注应聘者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识,要求应聘者说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最值得列举的经历等。
知彼是探索外在的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知己知彼关系密切,都很重要,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达到平衡。
案例一、二分析与讨论(时间:10分钟)小结:(时间: 5分钟)
1、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要素。
2、“职业锚”理论的内容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使用班级:—————
第六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理论,明确大学阶段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职业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理论,教学难点;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理想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作业: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
复习及课题引入(时间:5分钟)
1、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要素。
2、“职业锚”理论的内容 讲授新内容
一、职业理想的树立(时间:20分钟)
1、职业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定内涵。
职业是想直接指导人们的择业行为,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于在校生正确处理择业问题和正确对待职业通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通过具体事业的成就来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不同,人们追求的职业目标也就不同。社会分工、职业发展变化,是职业理想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职业理想,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人的职业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而逐渐由朦、幻想变为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发展性。
一个人的政治倾向、道德修养水准及人生观决定着职业理想的方向,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其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身体等生理特质对职业理想的形成也有影响。因此,职业理想有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2、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一般人来,人生目标包含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等。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种要表现。职业理想能够捉进社会理想实现。
社会理想是人门对社会现实与发展的希望和憧憬,是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向往。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社会思想,就回变得目光短浅。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论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
事实上,人们总是通过职业理想的实现,达到改革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没有职业理想,在职业生活中就难有作为,社会理想也就会因失去了基础而落空;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通过职业理想的实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达到改革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
社会理想制约着职业理想。社会理想是长远的、根本的,也是方向性的,它贯穿于职业理想之中。不同的社会理想对职业理想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可以指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并激励人们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去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工作。如果没有社会理想或者社会理想颓废,那就有可能使自己迷失方向,或变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也就谈不上正确的职业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它制约着每个人的职业理想法。每个人的职业理想都应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这样的职业理想才是正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只有在人生目标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特点进行自己的职业通道规划,促使自己奋发向上、勇于开拓,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从容应对,取得应有的成就。
3、职业理想的树立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头两年,大多数人会感觉到现实与自己职业理想的落差非常大,这段时期被我们称为“职业探索期”。在这段时间里,职业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非常正常。我们应该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增加对自己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积极寻找机会,从而为自己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认真的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素质符合不符合你职业的选择要求。理想职业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超越客观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所谓理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前一定要正确估价自己,合理定位。
其次,要懂得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一般认为当个人的能力、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当一个人职业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反而可以使一个人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这就是使现实职业逐步靠近职业理想所应采取的态度。
再次,必须处理好理性择业与实现职业理想的关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先就业,在择业,循序渐进,应该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一条可行之路。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对成功的价值判断不能仅仅以职业所处的地域、职业及收入水平等外在要素为标准,也不能从一时一地的得失来取舍,而更应该当从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路径来统筹考虑。应当坚信: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只要不畏艰苦,善于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总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职业发展理论(时间:20分钟)
职业发展理论主要对人们在各个职业发展阶段所实现的职业意识进行研究,我国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对人生各个立业阶段的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国外,主要有美国的心理学家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期间理论和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影响为广泛。
1、金斯伯格职业发展期间理论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认为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三个期间,即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幻想期
指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期。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工作着,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及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中。
尝试期
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这是早上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不仅限于此,更多的是能够客观地审视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求。现实期
17岁以后的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时期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而实际上也是择业的问题。择业就是要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集中目标,强化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工作,实际从无工作经历者到专业人才的提升。
2、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的人力资源专家萨帕把人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
第一,成长阶段(0—14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帕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成长期:
幻想期(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和进行模仿。
兴趣期(11-12岁):有兴趣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有意识的进行能力培养。第二,探索阶段(15-24岁)。进行择业和初次就业,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
过渡期(18-21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第三,建立阶段(25-44岁)。建立稳定职业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尝试期(25-30岁):对初就业时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就换次数各人不等,许多人满意初选职业后终生再无变换。
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第四,维持阶段。在45-64岁这一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是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第五,衰退阶段。人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
三、当代职业发展的趋势(时间:20分钟)
职业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职业 的演变也是缓慢的。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的社会化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实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变化和增多使新旧职业更替的速度加快。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终生接受教育,才能适应职业的快速变化。
1、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1)、由单一基础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化。
从目前招工、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职业内涵发展扩大了。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更多地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和面向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泛,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必须加大,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所以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彻底摆脱封闭的状态。另外,开放型体现在职业岗位工作的性质上,也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信息咨询和交易为表现形式的内容。
(3)、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
传统工艺型在科技会含量上相对滞后,在技术更新速度方面比较缓慢,有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增加职业岗位科技含量,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能熟练应用信息管理方法的智能型操作人员,是今后职业岗位更新、工作内容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
(4)、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社会成员必须不断树立创新意识,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社会发展变化的迅速,已经使完全以继承方式获得的劳动技能和方法大大落后,国家的知识创新工程,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劳动效率的迅速提高改变着现有职岗位的职业特征。今后,只有创造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职责。
(5)、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发展壮大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社会服务行业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方便。第三产业的劳动人数将迅速增加,信息传播与管理行业的各种职业,文化教育事业,休闲、娱乐、保健等事业,提供各种各样服务项目的社区服务业等,将迅速发展壮大,不仅能产生大量新职业,而且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时间:15分钟)
1、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发展具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和全面化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中期,是一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结束了中小学12年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考上了大学,选择了专业,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中,开始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方向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了变数,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与处于实际工作岗位上具有相对较小的选择空间的人有很大不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较大,也明显不同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大学生的可塑性和随意性大,处于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他们刚刚从高中阶段音调的学习生活和家长的管教中放飞,开始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事务,往往会过于享受生活的自由,而忽略应受的约束;大多数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压力较小,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激发他们有目的、有动力、积极的进行职业探索,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应尽的义务,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教育背景。首先,获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在个人职业选择与被选择时,具有不同的能量;其次,人们所接受教育的专业、职业种类,对于其职业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们所接受的不同等级教育、所学的不同学科门类、所在的不同院校及其接受的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带来受教育者的不同思维模式与意识形态,从而使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职业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2)家庭影响。
(3)个人的需求与心理动机。(4)机会。(5)社会环境。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通常有三个:(1)立足本职的道路。(2)转换职业的道路。(3)自我创业的道路。
案例一、二分析与讨论(时间:10分钟)小结:(5分钟)
1、职业发展理论
2、大学生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四篇:对老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
对老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成了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普同的教师,我深感教师自身发展的蓬勃兴起,已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活跃在课改的最前沿,更成了这道风景线上最大的亮点。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就教师群体来讲,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那就是占教师群体相当比例的中老年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还只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们不应成为课改春天所遗忘的角落。只有全面激发他们参与新课程的热情,使他们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之旅的同步者,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才会得到全面支持,并成为全体教师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自觉行为。
可以这么说,只有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课改,才会春色满园。
一、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缺乏自觉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一直以来,中老年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不需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么一些东西,只是让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考试成绩就行。他们缺乏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和目标。
2、缺乏自主的学习态度。“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要求教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新课程在整体设计上,十分强调动态性,更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合作、探究。但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内容。中老年教师由于职业的倦怠,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再加上大部分人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遗失了必要学习的动因,因此,也就体验不到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与自由。于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便利用自己在本学科专业知识上的某些优势,来“设阻”,通过这些资源和手段来获取学生的“臣服”,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些偏难、偏繁、偏尖的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甚至考试来说都不再那么的重要了,一些中老年教师的心理就由此而失衡。
3、缺乏教师文化的重建。教师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中老年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师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已严重规约和束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为。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中老年教师文化的路径,是从根本上解放教师,增进课改实效,激发课改活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师文化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增进其创造性和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老年教师由于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一般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教育教学中往往“自给自足”,缺乏团体意识,自身和教师整体发展都受到严重的抑制。传统的教师文化,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施加着消极的影响,成为教师参与新课程的精神负累。新课程改革对中老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迫使他们要改变支撑原有教育行为的“旧文化”,如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人为协作文化,从而走向合作与对话、探究与反思,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从而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崭新的教师文化。
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目标明确的、现代的发展。
一个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不适宜的角色概念,来规范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那么他的发展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对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要体现在教师的新角色上。理念的转换,角色的转变是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目标明确,意味着更多的内涵。这个目标,要符合时代特点,是按照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变化而发展,是根据教师自我情况而量身订做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我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大讨论,来明确方向。“看准方向”是重要的,一 味重视技术方面而忽视了方向问题,极容易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
2、自主的、能动的发展。
中老年教师在以往的培训中只是被动者,如何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关系到专业发展的成效。自主的发展,蕴涵着中老年教师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要求。这种内部动力来自于教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浓厚的校园文化。自主的发展,还意味着和别人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是自己的发展,有针对性,是个性化的发展,不是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专业发展上探讨“个性化培训模式”。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使中老年教师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困惑、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只有知不足,才能够奋勇向前。因此,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能力,是当前教师专
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有规划、分阶段、立体式的发展。
有些学校对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只从师德、业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往往没有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经历和实际水平。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地关注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既要注重横向统一的要求,更要注意到个人纵向发展的客观存在与可行性。对于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或者说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针对他们在某个发展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提出要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要有“过程概念”、“阶段概念”。具体地说,要了解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几个阶段,“我”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现在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校对不同阶段的中老年教师的发展任务和困难,提供哪些帮助。中老年教师更要把学校的要求、对自己实际的反思、自己关于发展目标的考虑等因素综合起来,作出发展设
计,然后按照设计,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寻求发展。
4、多途径、多模式的发展。
对于年轻教师的发展,培训机构和学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不能照搬年轻教师的模式。发展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应百花齐放。中老年教师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优点往往各不相同,缺陷也不是表现在同一个方面。他们专业的发展,往往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劣势的过程。他们专业发展的模式,应是发展的顺序的不同安排,发展的任务的不同组合、发展的策略的不同选择。发展的模式更应是动态的,如渐进式累积式发展、单一方面的纵深发展,由枝节到本质的发展,由中心而扩散的发展。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都会获得殊途同归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是每个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途径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普遍存在着教龄越长开课越少,结果是经验丰富,评课内行,但自己上课却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与效果,尤其是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要求的目标。实践是触发反思的最佳途径,也是激发内驱力的最好办法。通过实践,使中老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作用,更能在这场新课程改革中找回了发展提高自我的新春天。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中含有问题或疑难情节、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描述出来,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讨论思考,并制订解决方案。课例研究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他们系统化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从经验走向规律,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在课例研究中,中老年教师能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把研究当作自我的需要,而每一个课例就好像是一个多媒体,教师通过对课例素材的收集、整理、反思、提炼、研究、来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课例的开发研究,使学校的教研真正落到了实处,避免了以往教科研中“从理论到理论,有用的没有研究,研究的没有用处”的怪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中老年教师专业得到发
展的最佳途径。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中老年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更有助于他们走上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
福的道路上来”。
第五篇:新课改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可以说,教师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而教师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寻找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途径,才能真正为新课改添砖加瓦,献上绵薄之力。
一、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程的一大目标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如果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仍然固步自封,那是肯定无法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的,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促使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二、树立合作意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新课程改革面临新的理念、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能力等,这些新的问题依靠一个教师不能够也不可能解决,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集体备课成为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集合众智,无往不利”。集体备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艺术等,从中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学进度、考试试题等,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一课的基本知识、重点与难点等等。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宽松,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有利于探讨各项工作。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三、好学不倦,提高知识更新能力。“一本备课本用十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教师,获取信息的技能成为了一项基本素养。通过不断学习,理论上有所了解,视野上更加开阔,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起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课堂的厚积薄发。中国目前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存在一大问题就是浮躁与急功近利。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所以读书是不易的,它需要平心静气,要耐得住寂寞,浮躁不得,它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要灵活安排时间。教师要让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感悟,提升专业素养,陶冶性情,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总之,教师要有鲜活的思维与认识,就得要好学不倦。
四、勤于总结,善于反思。
马克思说:“经常自己批判自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勤于总结,善于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坚持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把需要总结与反思的地方写出来形成文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养成反思习惯,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的优良职业品质。
五、吸收课堂,教学相长。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为教师知识的自我建构、发展与完善创设情景。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还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帮助者,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时空,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注重教师的因势利导,树立教师主导意识,调控驾驭,启发与引导学生。课堂是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生成性想法或做法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不及时抓住,可能以后很难想起来,在课堂中,或者更多的是在下课后,及时地记载下来,包括一些思想、知识、方法、价值观等。还有就是多听同事们的课,以学习与批判的态度去听课,比较自己与同事课堂教学的异同,吸纳优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发现并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六、善于积累,利于教学。
“磨刀不误砍材工”,教师要学会获取信息,勤于和善于保存读书资料。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荀子·劝学》中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也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注重收集资料,在暑假、寒假比较空闲的时间里进行整理完善,做成剪报贴片、复印胶片等,利用网络,从网上下载等方式积累各类资料,把它分为vcd片段中心、课件资料中心、课题研究中心、历史方法中心、历史教学资料中心、网页中心、试题中心等存在硬盘中,这将十分有利于教学工作,包括课堂资料的选择运用、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
七、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教师应该珍惜研究机会,使教育科研日益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为自己的提高创造极大可能。只要参与了其中,始终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教师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抓住机会,研究新课改,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所作为,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创新,形成教学特色,从而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一些是经验,更多的是教训。教师应该抓住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踏实学习,努力进取,有所成就,从而让教学工作成为一件很有意义与成就感的职业甚至是事业。相信恩格斯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