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全)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 录入者:ksqdxx-jijindi | 时间:2008-04-24 18:36:37 | 作者: |来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的一个崭新内容,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不少教师不能适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评价的辅导者和激励者。其次,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专业成长:在批判反思中成长;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中,其中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具有潜课程的引导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成长;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性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
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在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见附件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老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无论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教练”,以及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都不能适应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的职能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学生是毫无“自我”的服从。从教学开始到终结,都是教师根据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规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动态的课程理念,确定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①语文综合性学习,它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面向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例如,前段时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成为热门话题,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个主题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进行一次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历届运动会的要闻、运动员小档案;分析比赛赛况──综合各种信息,对本届赛事进行预测;评论赛事──收看赛事,自选角度发表评论;分析观众心态──通
过采访,了解观众的各种心态,进行分析;最后,编辑“十运会”快报、“赛事综述”等。这样,就将纯粹的观看运动会赛事演绎成一次连续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开放、民主、动态的课程中进行阅读、采访、聆听、观察和记录,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体验格外真切。
(二)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然而,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为活动作了开场白和小节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思。其实,教师的指导工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教师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详细教案看附件二)
再次,综合性学习的创造性特点要求教师备课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也应更上一个台阶,对超出备课范围的突发情况,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理想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如,在小学二年级“找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二度加工:首先学生“寻找秋天”,交流见闻。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张春天的画,展示在班里的墙报上。这样,学生通过看、说、画等不太复杂的探究活动,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其次,让学生“收藏秋天”
先让学生交流落叶的作用:给奶奶烧饭、给农民伯伯做肥料,接着,开展“给落叶找个家”活动:有的小组收集落叶创作树叶贴画,有的小组编关于落叶的故事,有的把拾来的落叶埋进花坛作肥料„„最后,“组合秋天”,让学生每人收集10种以上的树叶,按照颜色、形状、药用价值等进行分类,标出名称,创作一幅树叶贴画。课堂上,同学们都拿出自己的作品,介绍树叶的名称、来历,并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树叶赠送给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三)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评价的辅导者和激励者
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通过考试和排榜作为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然而,《标准》对1-9年级四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②: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1.学生档案袋评价法
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学生的作文、读书报告、学习笔记、日记、小制作、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和总结等放进去,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对学生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把档案袋中的内容一件件取出,与学生一起讨论其成长和发展变化。这样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分数评价来说,更真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更愿意接受。
2.教师观察交流评价法
教师观察交流评价法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与学生本人商讨交流,从而获得对学生的全面正确评价。运用学生档案袋评价法虽然真实有效,但它毕竟是通过学生行为的物化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是间接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则是最直接的评价。教师不仅在综合性学习中观察了解学生,而且也在课堂上、课余活动上观察了解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最有发言权。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差异、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手段,起到学生激励发展的作用。例如,教师把随时观察和了解到的能说明学生取得进步的东西或能证明他们成长的东西记录下来,也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典型困难;教师也可以把事先认为重要的、学生达到的目标拟出清单,根据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一一记录,然后评判其达到目标的程度③。
三、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在批判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具有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需要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实践,自觉检讨教学活动或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熟。
(二)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
《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教师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道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学要的切合点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线、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本材料所无法涵盖的。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会不断生成各种教育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
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2.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⑤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4.具有潜课程的引导能力
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看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⑥。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比如,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时,可能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创伤、甚至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对社会上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功能,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
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潜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出现,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定稿)
从“四性”入手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莞城中心小学徐文娟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教师们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提高其实效性感到困惑,我们认为要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应该在突出其整合性,重视实践性,凸现学生自主性,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四性综合性学习实效性
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它不满足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新课型该如何上好?如何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呢?近几来,我在教学中进行探讨研究,并总结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的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已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组课文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可爱的小动物”,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收集有关动物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资料。我再趁此机会开展了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编人和动物童话故事等关于动物的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看课外书籍、上网、调查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以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交流汇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画说唱跳,热烈地交流,学生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有的把收集到的伟人或名人的成长故事画下来,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编成短剧,几个同学一组配乐表演出来;有的把若干个的名人成长故事编成手抄报,还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图片运用所学到的电脑知识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夸夸咱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小学语文第五册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专题是“中华灿烂的文化”,在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
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或自己喜欢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写一写毛笔字、表演拉小提琴、拉二胡、弹钢琴、吹笛子等各种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放开学生手脚,开放学习时空,凸现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走进大自然》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我力求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例如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等。学生围绕主题出谋献策,纷纷说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他们有的加入神奇组,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他们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走进电脑室,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务求将大自然最神奇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加入恩赐组,了解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一切生活所需,为了更多地展示他们组的资料,组员们还办成了精美的手抄报;有的加入启示组,收集自然界给人类启示进行高科技发明创造的资料;有的加入愤怒组,收集大自然的愤怒,惩罚人类的资料。他们不仅查找了泥石流、水灾和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和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而且还自发地组成了东莞运河采访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做成了详尽的调查报告,还有的同学写下了观察日记!这次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大自然可爱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还纷纷表态要当“环保小卫士”,向家长、向社区甚至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呼吁环保。就这样,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了自然的大课堂,去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他们的引导者、协助者。
四、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它更侧重于看学习结果的传统的评价有较明显的缺陷,它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在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同时,还注意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案也要呈多样化:如我在开展《走进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就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案: A、最佳作品评价方案: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课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B、演讲评价方案:采取演讲的形式是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在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合理的评价。C、评议表: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考评学生的水平。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评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而采取鼓励方式对学生优点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科学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依,为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我在突出其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激励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探索出更有利于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 滕桂平(小学语文黑龙江大庆肇州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15 / 38发表日期:
2011-10-24 18:12:51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这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
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而这一定位,凸显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严重背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传统上,语文教师是消极、被动使用教材,是为教教材而教语文的,将语文定义在狭小的课本这一空间。然而,时下我们必须努力去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校本课程——研究客家文化,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去参观客家围龙屋;在教学诗歌单元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了解客家
文化,要求搜集客家山歌,进而仿写山歌,使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境界,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采用有表情地美读,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有何其芳的热烈,有余光中的愁情乡思,有艾青的深沉„„通过自己的激情投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到位地将作者于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只有跨过了这一坎,语文教改才能真正实施,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第四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介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四条: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相应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新课题,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愿我们的研究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行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形势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块面。而《课标》中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其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起着桥梁的作用。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综合展示台”。它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桥梁;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是学生从书本走向自然的桥梁;它是学生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能力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语文走向其他学科的桥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钟启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肖川: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存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3、肖川: 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矛盾关系的处理,教育两大功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与矛盾性的成因及最终统一等等理论问题都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现代教育的本质牲与根本途径密切地关联着。
4、张庆: ‘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框架
介于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将在此课题研究中作如下安排:
(一)、更新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之根本在于教育者的学习观的转变。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四年的课改实验,我校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落实综合性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房间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实践的。“那么,其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 ②所以如何将综合性落到实处,就是摆在“综合性学习”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经过大量收集资料,反复研讨,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语文内部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汉语言从字开始就体现出其综合性,一个汉字是音形意的综合体,由此而延伸至词、句、篇,而汉语的运用过程中的综合性则不言而喻。就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自身的体系形成以及学生新旧知识网链接,都体现出了其综合性。这就自然地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具有综合性。所以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就是综合性学习研究的主要阵地。
(2)、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到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一个无穷的矿藏。尽管我们的课本其含量是有限的,而且语文教学本身只是教给学生某些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某些方面的兴趣。也正因为其有一定的涵盖性、模糊性、不定性,才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想象、创造、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得以大显身手。而语文学科中,创建课堂教学的外围结构,充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则是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片新的天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有赖于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建造,而外围结构的建造正是引导学生对自由空间创造性地填充。所谓的课堂教学外围结构仅是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内容,其所含本质仍是语文课堂结构为基础。就是指围绕课堂教学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课堂外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也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
(3)、交往教育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美国的约翰·杜威早就提出批判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③虽然在课改后得到了较大的扭转,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如果将“重心”推移到儿童的身下,是我们一直所探寻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推出了新的形式:“口语交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交往学习的机会。而这也正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语文的切点。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存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④肖川的这番论述,使我们明确地看到了综合性学习在交往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模拟式教学,更应该将学生推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与人交往,于实际交往中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
(4)、实践操作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不同,终归需要某项实践操作来验证。语文知识也不例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基本原理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其他教育理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它关涉着,如普及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必要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与并轨,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各自的课程设计与人才规格,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利弊得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矛盾关系的处理,教育两大功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与矛盾性的成因及最终统一等等理论问题都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现代教育的本质牲与根本途径密切地关联着。” ④所以我们将在学校就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学校不仅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校报,还有自己的网站,并积极与各级教育传媒联系为学生搭建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
(5)、艺术创作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语文学科决定了其不仅具有知识性,其本身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说“语文”天生是“艺术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⑤我们学校结合语文的综合性、艺术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选修项目。
有:小剧团(以演出课本剧为主)、故事大王培训、书法、篆刻、文学社等等。使学生通过创作来充分表现出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感悟。
(三)、研究队伍的支持
任何研究都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这个课题研究不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研究环境。还吸引了一批语文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更有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相信这样的队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中上有所收获的。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6年2月到2008年2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7月
1)资料收集、学习。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4)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7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策略。(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教学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有计划有总结,还要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06年10月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子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7年2月至2007年7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4)观摩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论文集
(2)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学生体验性学习成果展示
(4)课题汇报材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组 长:周晓霞
副组长:陈克祥 陈志高
组 员: 孙 焕 孙海燕 何建香 李晓芹 黄 成 王书安
李 蕾 曹恒亚 周晓洋 邹树成 周晓军 田作兵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朱家珑 高万同主编《小学语文新视角》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肖川著《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出版
⑤张庆著《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计划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学期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1月)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对小学生来说,综合性学习要用一定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成果,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生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的能力。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无论对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对一生的工作、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将语文向课外、向其他学科拓展,融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于一体,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体验挫折中的坚强、成功中的喜悦;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祖国文化的悠久;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拓宽思维;在实践中体验创新、体验合作。
二、本学期主要研究内容
(1)学习学校主课题的研究方案,完成主课题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子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子课题方案。
(4)进一步学习有关体验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资料和有关理论
三、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学习学校主课题的研究方案,完成主课题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十月份:
1、讨论、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2、个人学习子课题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开展理论学习交流。
十一月份:
1、教材分析:就本学期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子课题的研究进行专题研讨。
2、组织理论学习并交流修改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十二月份:
1、上好校级语文公开课,展示本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2、搜集教师教育随笔,整理成册。
一月份:
1、进行课题教科研个人学期总结交流。
2、写出有质量的研究论文。
3、撰写子课题阶段性总结。
4、讨论并制定下学期研究计划。
5、假期中积极撰写论文,向教育报刊投稿。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学期研究计划)
(2012年2月—2012年6月)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对小学生来说,综合性学习要用一定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成果,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生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的能力。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无论对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对一生的工作、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将语文向课外、向其他学科拓展,融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于一体,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体验挫折中的坚强、成功中的喜悦;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祖国文化的悠久;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拓宽思维;在实践中体验创新、体验合作。
二、本学期主要研究内容
1、进一步加强有关的理论学习
2、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进行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1)以服务于语文课程为宗旨,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的主题,开展专项重点研究。
(2)研究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各项能力的渗透,进行语文知识、能力拓展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做好资料积累,经验总结工作,使研究落到实处。
三、具体工作:
二月份: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研讨和部署本学期课题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的研究重点。
2、讨论交流本学期的个人的研究计划。
三月份:
1、组织理论学习交流。
2、观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录像,并进行交流。四月份:
1、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研究课听课、评课活动。
2、讨论交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各项能力的渗透,进行语文知识、能力拓展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五月份:
1、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2、课题研究课活动研讨。
六月份:
1、上好校级语文公开课,展示本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2、搜集教师教育随笔、个人学期总结交流,整理成册。
3、撰写子课题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