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之要义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之要义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
一年一度的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于7月在北京举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情境),以同伴互助为基本方法,重点发展教师以评价为代表的高级思维能力,考察并提升教师通过评价、反思、完善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教学设计”采用循环评价方式,要求提炼“亮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核心是引导参赛教师走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提炼“亮点”,是要求参赛教师很好地发掘出其他团队教学设计(含课件)中的精彩部分。这个精彩部分不是指理论部分,而是指可以操作的实践意义上的亮点,这些亮点、精彩之处存在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中,能够非常出色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指出不足,要求恰当地指出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充分说明其对于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提出建议,指针对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的方案。所提建议应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以操作,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上述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其他教师教学中可资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评价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现场的、录像的、文字的)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组织教学中的智慧与方法,可以模仿学习,可以联想、迁移,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教育智慧,即教育智慧创新,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方位、多视角、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速度成长。可以说,发现“亮点”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有利于教师避免其他教师的失误或不足之处。这些失误或不足之处有理念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还有方法上的。在评价中发现他人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有助于在教学工作中主动避免这类不足,同样起到快速成长的作用。可以说,发现“不足”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教师高级思维能力。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观察、分析事物的敏感性,帮助教师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的高级思维能力,长期修炼,有助于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善于发现“亮点”与“不足”,善于形成可供思考的问题,善于解决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帮助教师成长为智慧型优秀教师。此乃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可贵的要义。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基于实践判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与资源运用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性,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教师产生有话可说的冲动,从感性的分析中产生理性的升华。在评价实践中,教师会产生提升理论水平的需求,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把网络协作激发智慧的工作坊模式推广到教学生活之中,引起教学工作方式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化。扩展到现实之中,不必局限于评价教学设计,可以就教学问题广泛开展同侪互助,彼此提出话题,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取长补短,迁移创新,激发教育智慧,形成网络环境下特有的跨时空的同伴互助,既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又激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主体意识觉醒与生命质量提升,有力地促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展。
2012.4.29
第二篇:2012.7.3网络团队教研参赛心得
网络团队教研参赛心得
一、经历和感受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比赛,心里感到有些忐忑。当比赛前期聆听了电教馆戴晓娥老师和潞城中学花俊老师的的讲座后,我感觉到有些新奇,特别是可视化陈述这一环节的许多理念让我感到了过去课件制作指导思想有很大的问题,对于比赛中如何做好这一可视化陈述有些顾虑。接下来的时间我一有空就看关于比赛的一些资料并将教材又通览了一遍。7月1号终于迎来比赛,第一天的比赛就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宝贵,以及自己平时准备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到晚上准备第二天的陈述,我又疲惫,又感觉到思维障碍,好不容易熬完了稿子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接下来的时间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开始对稿子进行加工而记忆。第二天的陈述比较答辩比较顺利。
比赛结束了,但是内心却有许多思绪,接下来说说这次比赛的收获。
二、感悟与收获
1、亲身经历的特殊意义。
无论是做什么,经验都很重要,当然做什么本身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别人传授的借鉴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让自己体会出某件事情其中的真味。对于善于反思学习的人来说,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做其他的什么事情,结果无论是成与败,都会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比赛能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比赛的意义在于挑战人的潜能,而在挑战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次比赛既让我看到平常比较注重钻研教材,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但是也让我在信息技术与整合上的欠缺,以及思维创新性的缺乏。本次比赛让我意识到平时要经常反思、勤于动笔,这样才能有更强的思辨和语言组织能力。
3、学习理念很重要。
常常有人觉得理论学习枯燥又虚无缥缈,其实不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提升,理论的学习会让我们逐步确立新的理念,我们的每个行动其实都是理念指导的。我们评价一组的设计,我们普遍感觉到还停留在老师要多讲讲好的设计理念层面上,这种指导理念还是需要更新的。
4、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让课堂更精彩。
新技术有其亮点,唯有我们敢于尝试,花时间去钻研,对其有据了解,然后去运用,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5、同伴互助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合作的基础基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本次比赛他人对我们设计的评价,尤其是坦诚的交流,让我们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网络技术让教研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小组内三人的合作,也让我感到合作的重要性,段来娣老师有进取和坚持的精神,王琦老师擅长搜集资料、心态淡定。刘霞主任更是以其专业水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佩服不已。
总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的过程,这次难忘的经历必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和财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第三篇: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一、比赛的基本流程
1、初赛流程
(1).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预案)。
各参赛团队根据自选的课题,自行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案),并作设计说明。设计说明要简要阐明设计的思路、亮点和特点。
(2)、课堂实录
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用文字实录教学过程。
(3)、教学反思
(4)、教学评价
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
(5)、教学再设计
根据团队的反思性评价,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媒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
2、决赛流程
决赛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虽然只有10钟左右,但最为关键)。
下面我将我们沿小团队去年参加苏州的全国决赛时的过程作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天上午,个人独立备课。
前一个小时,网络断开,进行个人独立教学设计。我们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找到了平时备课的感觉,不时地为自己想到的新点子而感到兴奋和自得。一个小时后,网络开放,我们在网上搜了几个比较好的教案,准备利用它们来修改和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总的来说,借鉴网络资源来备课时,我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大的框架是不会改变的,这与我平时的备课经验相同。
第一天下午,我们在个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协作完成本团队信息化总的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设计。
第二天上午,同一主题下的各团队针对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互评;下午,团队内针对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完善设计方案。这天,我的两个伙伴张和程两人按赛会要求进行互评和反思,我则专门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提升,设计相关的陈述课件,为第三天的陈述做准备。
按照我写作的习惯,上午我用了两个多小时用笔随手将所想到的东西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直到旁人觉得我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布满芝麻的“港饼”时,我的思路却清晰起来,于是真正写的时候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陈述稿。尽管如此,这天晚上又是快十二点才上床睡觉。听说,其他几个团队每天凌晨3点左右才睡觉。
第三天上午,陈述。从以前参加过此项比赛的兄弟团队口中得知,陈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准备室里,大家都在默念着陈述稿,一种紧张气氛扑面而来,由于我是本团队的陈述代表,比他们两位更紧张一些。
但真正到了陈述的时候,我不仅没有紧张,反而找到了一种倾诉的快感,整个陈述一气呵成——这得益于前几天的努力,因为是自己的真实体会所以才不会紧张。
下午,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前,全体参赛代表听取评委的简短讲评。在听取讲评时我们才发现我们这个赛场的评委是教研团队赛项的裁判长,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在短短3分钟的讲评过程中还肯定了“少数团队在教学中还引入了博客”这一做法,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果然,在经过紧张的等待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的比赛成绩:一等奖!
二、对参赛教师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工。决赛历时两天半,工作量十分大,必须合理分工,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保证比赛时有休息的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按时完成任务。三位参赛队员要全面参与,各有侧重,同时要以主陈述人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几个团队到苏州比赛大多凌晨3点钟左右睡觉,我们沿小团队自认为在分工上动了脑子,每天也到11点多才上床睡觉。我们的参赛经历简介:主陈述人和课件制作人在第一天设计教案时,就开始制作课件和酝酿陈述词,教案由另一人完善);
2、教学设计要先思后“借”。在决赛的第一天上午,现场公布课题,后团队3位成员要分别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天上午的前一小时要求关闭网络,熟悉教材。我想,这一小时不仅仅是用来熟悉教材的,每位参赛选手要充分利用这一小时拿出自己的教学构想,再在一小时后开放网络时借鉴别人的做法,也就是先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去借鉴别人的东西(类似于洋思的“先学后教”)。如果自己的头脑一片空白时就去借鉴别人的东西,一不利于比赛时的创新,主干是别人的,你的创新只能体现在枝枝蔓蔓上;二不利于陈述词的撰写,因为你难以从别人的东西中找到真实的感受;三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顺便就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借鉴网络资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网络时代,我们有了许多提高效率的方法,有了许多学习的资源,也有了许多偷懒的手段。是的,我们必须学习先进经验,但不能一阵子华应龙,一阵子徐斌,一阵子张齐华……似乎在不断创新,实质在来回折腾,浪费时间,消耗成本,不仅难有收获,而且贻误工作。在决定学习别人之前先得有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根基就如同浮萍一样随波荡漾,一生下来学成了“四不像”。我们提倡:教师立志成为根深叶茂的大树,不做随波荡漾的浮萍!
3、撰写陈述文稿,提炼主题是关键。教研团队规则要求:参赛团队推选一名代表陈述本团队完善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与体会以及该方案的亮点。我认为仅仅找到亮点还不够,我们不能使亮点成为满天的繁星,难以照亮前路,我们要让这些亮点汇聚成光环,汇聚成我们心中的太阳,然后像夸父逐日一样,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它,这也是我前面提出的利用教研团队比赛来提高教研层次的核心之所在。
现将我们参加全国决赛时的陈述稿片段展现出来,同时说明我们提炼主题的思路,请大家指正:
一、建立小数加减法学习博客,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的平台。(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媒
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展开,与大赛的主题相吻合,得到了评委的肯定)
1、利用学习博客引导学生实现自主、互动学习;
为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我们选取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了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相关练习,将这些问题、活动设计和练习上传到专门设立的博客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中,可以实现自主、互动的学习。比如,在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这一关键知识点时,我们设计了如下填空练习(展示
博文),学生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填写答案时,能够借助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自悟,同时,在博客平台中,学生能看到同伴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引发自我反思。有效实现了自主、互动学习。
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现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书本、网络、教师、同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在我们的学习博客中,学生可以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自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赋予单调的计算以丰富的意义(这一主题反映了我们的教
学理念,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计算,计算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容易走入单调乏味的误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快乐的星期天”为切入点,截取小明一天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课件展示:出门前拿衣帽架上的帽子、到肯德基就餐、看全运会体操比赛),让学生在生活片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老师。
三、设计数学活动,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是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节课有一个难点:理解做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即: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不带单位的小数,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后,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就对齐了(展示课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这三个关键环节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活动(展示:估一估、填一填、玩一玩),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
如“估一估”,为了让学生领悟“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我们特意让学生辨析两个加法竖式(课件),并要求学生“估一估”哪个算式是正确的,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估的过程中自觉将
1.63米和0.4米在头脑中进行转化,分别产生1米6分米3厘米和4分米的表象,自然明白了4分米只能与6分米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再如“玩一玩”,我们设计了“调皮的小数点”这个小游戏(课件展示),在小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从而突破了难点。
写陈述稿要提炼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要提炼主题,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有中心思想一样,道理很简单。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导致我们的教研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徘徊,我们经常对一些老太太的喋喋不休感到好笑,原因就在于老太太们的话语属于“无主题变奏”,说一大堆无主题的话既费体力又令人厌烦,希望我们的教研不要走入这个误区。有人说,小学老师的劳动纯属体力劳动,指的是我们的小学生难以管教,希望体力劳动这四个字不要与我们智力含量本来很高的教研活动挂上钩。
就此再顺便谈谈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教师参加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多地依靠经验的累积,这种累积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用“聚沙成塔”来形容也不为过。教育叙事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方式,但是,我们经常从教师们写的教育叙事就事论事,没有主题,没有提炼和概括,这样的经验累积形同“散沙”,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成果会因为不系统而“随风飘逝”。
4、陈述时的几个小技巧:善于与评委沟通;妙用自身的劣势。
5、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时候,以此为原则,该用技术就用技术,不该用技术就不用技术,该多用就多用,该少用就少用。必须防止片面追求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喧宾夺主的技术倾向和唯美主义倾向。我们可用的技术有BLOG、电子白板,在全国大赛中使用PPT的也不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个人推荐用PPT辅助教学。
三、我们的团队
如果对沿小的教师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要求他们用一个字描述在沿小工作的感受,绝大部分教师会用一个“累”字来回答。因为在沿小一是活动多,除了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外,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会、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作文比赛、口算比赛,教师的“作业备课经验分享会”、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精力;二是压力大,除每周固定的教师培训活动外,我们对教师还采取分层培养的措施,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要参加诸如:“青蓝工程”、“希望之星”培养工程等等活动,因此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压力。参加本次教研团队比赛的教师中有两位是中学高级教师、三位是主任、五位是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选择他们参加此项比赛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在教研活动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并且以他们为先导小组对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教研活动。传统教研活动大多停留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往往纠缠于某个细节争论不休,浑然不知自身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之中;参与教研团队比赛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写陈述词。叶圣陶老人说:要写得清楚必先想得清楚,老师在写陈述词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理论概括的思考过程,消除了传统教研活动时的无主题、随意性较大的弊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的教研活动,从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挣脱出来,从而将教研活动提高了一个层次;
2、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要经历团队内部互相写作、思想碰撞的过程,要经历团队间的评价、反思教学方案、思想交锋的过程,要经历专家答辩过程。处于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的教师,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职业倦怠感暂时得以消除,思辨能力得以提高;
3、优化教学设计,为打造优秀课例提供源头活水。教师参与团队比赛,经历的是头脑风暴似的激烈讨论,讨论的成果就是一篇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参与此项活动,团队的12位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为我们不可能像正式比赛那样拿出整块的时间来给教师们备课、评价、反思、完善教案、制作课件、撰写陈述词,只好化整为零,每个星期抽出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从事这些工作,到后来实在需要一天时间来整合前面的工作了,我们在一个周末临时电话通知老师们加一天班,12位老师没有一位借口不参加活动的,其中李峥老师将老母亲从武汉请过来招呼自己的小孩,张昌魁老师的小孩要到武汉参加艺术培训因张老师加班而改期,杨晓丽老师生病住院刚出院两天,还没有完全康复也二话没说按时参加活动。
最后,对我校教研团队的展示活动进行说明:
1、我们今天展示的仅仅是陈述和答辩环节的比赛,而且我们也在尝试将团队比赛变成一种常态的教研活动,而常态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到专家来参加,没有专家的提问答辩环节就无法进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论辩——就是团队之间互相提问题,我们期望通过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来代替专
家的提问和答辩,当然,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也许只有“论”而没有“辩”,但我相信团队教研比赛的思辨的特点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体现的,我们期待参赛队员们有上佳的表现。
刚才说过,平时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来专家,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么多的专家,我们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论辩环节之后,我们将会请专家们向参赛队员提问,完整地展现团队比赛的最精彩的环节——答辩环节。
2、我校的团队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前面没有进行任何演练,因此肯定会有许多的错漏之处。如果让大家感觉到耽误了时间,请各位谅解,并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相信,有我们全区各个学校的联手,我们的教研团队比赛活动一定会渐趋完善,在教研团队比赛的带动下,我们区的教研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第四篇:全国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XXSX106团队(湖北潜江市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
1、第48页“试一试”“练一练”及第50页练习八中的相关练习。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买文具”这一生活情境,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算一算”让学生直接进行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并学会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最后的计算结果化简。三是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之后的计算与整数的计算是一样的。学生理解了这点,就可以把整数计算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计算中,掌握小数的计算就比较容易了。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会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会笔算整数加减法,并且通过近五年的学习,数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积淀了较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和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进行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探究、合作、表达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交互白板、方格图9张/生。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和学科整合的特点,通过发挥电子交互白板的诸多优势,直观演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中的相同点与区别,使学生充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落实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虚拟富有挑
战和趣味的练习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各种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看图写小数。(课件出示)
()
2、计算。
0.6+0.9 0.8-0.7 3.1-1.3 1.1+2.8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复习,巩固小数的意义和一位小数的计算,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47页主题图,创设“购文具”情境,学生寻找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2.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用课件展示出部分问题: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丽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必要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课件出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75 + 3.4= a、学生自主估算。问:你是怎样估算的? b、学生尝试计算。
c、利用交互白板全班展示学生的计算策略。方法一:借助元角分进行计算:
4元+3元=7元
7角+4角=11角=1元1角 7元+1元1角=8元1角 8元1角+5分=8元1角5分
方法二:借助方格纸帮助计算:
+
方法三:用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交互白板的拖放功能,灵活展示学生的计算策略,让学生充分体验算法多样化。)
d、小组合作,讨论:这两道竖式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e、全班交流各组的意见,课件展示:(1)元 角 分 4. 7 5 + 3. 4 8.1 5(2)
+ . 7 5 + 3 . 4 8 . 1 5 f、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应注意什么?怎样让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完成板书:4.75 + 3.4=8.15
4. 7 5 + 3. 4 8.1 5(设计意图:课件生动演示,学生直观建模,多媒体为教学重点突显,教学难点突破推波助澜。)4.完成第47页问题(2): 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a、学生开书,独立列式完成
b、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正确计算方法,c、问:怎样计算两位小数减法?两位小数减法与两位小数加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d、教师小结,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完成板书:4.75-3.4=1.35
4.7 5-3.4 1.3 5
5、巩固练习: 用竖式计算。
0.63+1.5 2.82-1.4
6、课件出示“试一试”中的问题: 小丽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a、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独立计算。
b、学生汇报,教师运用交互白板分别展示学生方法。4.75+2.65=7.40(元)4.75-2.65=2.10(元)
4.75 4.75 + 2.652.65 7.4 2.1 7.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异同?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后板书: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数学情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交互白板让学生学习更加灵活、轻松、有效。)
三、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运用课件创设数学大擂台——“闯三关”的情境。第一关:计算“小神笔”(完成48页“练一练”第1题.)第二关:纠错“小神医”(完成48页“练一练”第2题.)第三关:解题“小神童”(完成50页第3题.)
(三关的练习均由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运用课件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打造富有挑战、生动有趣的练习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生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四、全课小结、课外拓展:
问:(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今天你还有什么收获?这节课里有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3)寻找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考一考同学。
附板书: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8.15 4.75-3.4=1.35 4.7 5 4.7 5 +3.4-3.4 8.1 5 1.3 5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2009.10.23—苏州)
第五篇:网络教研
走,网络教研去
[摘要]:网络时代,信息更新迅速,网络教研的推进仍需必备条件之一是观念,即是对网络教研的认同感,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研成为当今教研的新课题。如今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大家所青睐,它不是网站与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对教研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网络教研需要的是发挥网络跨越时空的优势,更广域地开展教学研究,拓开思路,碰撞思想,激发教育智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状态和知识结构的改变。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材料 网络教研 [正 文]:
一、同课异构,预热网络教研。
网络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同时网络平台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了网络,许多人都习惯到网上去找资料,但往往迷失了方向,成了东拼西凑的“杂家”。因此在迷失自我前要先有自己的思想,“同课异构”就成了网络教研前很好的一种预备形式。例如在:《统计》教学一课,这课看似简单的课例,在各自独立备课时有了各自的思考,“1.统计的前后关联知识系统在本节课的渗入。
2、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现实意义。
3、统计教学的课堂引导及组织教学。
4、统计的作用拓展。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是灌输式,是引导式,还是体验式等等,如果更加有效的融合?在大家对教材的理解都有了切身的体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利用网络平台互相研讨,这时的网络教研就不会只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了。
二、更新教研模式,网络教研渗入常规教研
每学期学校都有一个教学计划,每个教研组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计划做好教研组计划,教研组计划有教研组的特点。每学期计划中工作目标和任务大同小异,除了部分是学校的工作布置外,我校数学学科教学研究方面的计划主要是:
1、个人理论学习,学习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专业学习等;
2、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学校开展“教研组展示课观摩活动”;
3、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一般分年级进行“校内教研组小组展示课”活动。
4、学校对外公开课、学校内青年老师比赛课;
5、学习相关教育著作,研究名师的成长。
6、老师继续教育培训,组织老师到外校参观学习;
7、写出总结反思,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从上计划中体现教研活动的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开学初根据学校的行事历做好各项计划、布置任务与要求——集体备课——科组内听、评课活动——外出交流、区、校及学科教研组内交流活动——常规检查——考后情况分析——总结反思。学校教研计划中
有“教学常规工作突出体现在“备——教——改——辅——测——研”等环节”,在具体实施中,教研活动内容、形式与时俱进不够,活动缺乏新意。大部分教研活动属于常规教研模式,全员集中听课、评课,部分老师“唱戏”,另一部分老师“听戏”,时间到结束完成任务。
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开展教研?
常规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哪些活动移植到网络教研中去呢?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网络优势来开展网络教研呢?
我们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安排,老师可以从学校科组的网页中去浏览;教育教学的信息和教学文件、教学材料等网上传输或查找;各种活动的通知和获奖公告和学科活动等在网上公布;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整理后网上发布达到共享;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可通过网络讨论;利用网上资源共享能节约备课时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特别是骨干教师、名师和专家的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专业指导对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较大作用;考试的信息、专题研究、小学数学研讨材料等多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发挥作用。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发出最及时的教学研究信息,真正体现了网络为教学为教师服务的功能。
学校对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计划中突出表示多种形式地开展教研活动,不但校内备课组为主的听评课的开展,还有近期的全县优质课、送课等几项较大型的教研活动,另外就是外校的公开课活动日的教研活动。出发点和用意都是为了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科研能力。主要教研形式是:备课、磨课、试课、公开课、听课、评课、课程资源和研究材料的传输等基本形式。以上课为中心、备课准备为前提、课后研讨是提炼,提升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成绩为目的。
在问卷中对问题的提出:“参加区、市级教研活动(研究课、比赛课等)热情”是积极的、“参加学校教研活动的热情”是愿意参加的;“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的感受(本项可多选)”是“能提高教科研能力和对进步或成长有较大帮助的”;“比较愿意参加什么内容的教研活动(本项可多选)”是“各类公开课上课、备课、教材分析、研讨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参加理论培训”;“比较愿意参加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本项可多选)“是“一课二上”等形式研究课、备课组集中听、评课、网络教研”。在近期开展的“汉丰二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很多老师踊跃参加初赛,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决赛,打破了学校预设名额,教研热情很高。
如果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作用一个课例研究,常规教研中渗透网络教研,变更教研模式,变集中交流为异地教研共享集体智慧,打破时间限制,扩大资源容量,增加教研空间,省时省力省经费,灵活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不离研究一举两得双丰收。
三、改变供给不足,做强做大教研。
网络教研是网络与教研的有机组合,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网站归网站,教研归教研,不是网络教研,也不会有理想的常规教研。网络教研是日常教研的支持、放大和创新
改造。独木不成林,拆除区域、校际壁垒,人人参与,是教师提高的途径,也是网络教研的源头活水。
网络教研的平台非常丰富,门槛其实也很低。在多年前,我们会为找一件有独特要求的素材而绞尽脑汁,现在自己没有的,只要在QQ群中、论坛上一呼,就有不少热心人会来帮忙,相信没多长时间就会解决问题。当然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网络教研。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网络教研改变了各自单兵作战的困惑,为做强做大教研提供了可能。
四、合理分工,保证网络教研顺利开展。
网络教研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在做教研,而且在创造着团结合作、平等对话、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教研文化;教师参加网络教研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计划,从而可以保证网络教研的有序性、有效性。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这些都是日常网络教研的形式,特别是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调动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快,可以说是跳跃性的思维,往往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一问题有来了,问题比较散,随意性大。而更有针对性的就是专题的教研,这种形式在现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较为常见。这就需要一个组织者或发起者,大家就一个主题进行专项研究,队员们就各自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先一起进行教材的梳理、分析,然后分工,有的主要进行课题的总体流程设计,有的进行相关课件设计,有的进行资源的收集整合,有的进行课例设计的预设及反思等。正因为有了合理的分工才发挥出网络教研的最大功效,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五、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 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网络教研是教学研究的又一新的课题,网络教研是一个有别于常规教研的教学研究方式,网络教研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利用各种传输功能(如网页、QQ、人人通、博客等)达到教研目的。网络教研优势在于:
1、跨越时空和人员数量的限制。
近两年来县、学校的教研活动经常开展比赛课、优质课、“一课二上”研究课、对外公开课等课型的听、评课活动,是一项常规教学活动。要求年级老师参加,但由于加上课时负担较重教学压力大,一些老师们对此类活动有不情愿参加的看法。如果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等资源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
2、信息容量大和方便快捷。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全国或全世界各地的信息你都能获取。老师们平时教学中经常利用网络的这种特点,从网上获取教学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信息,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靠原始的传递方式发送教学设计、各种试卷、课件、课程录像以及各地各校的各种教学信息,不但传输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需要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样大信息量只能是通过网络才能实现。
3、异地交流达到群研聚合,共享集体智慧。
由于受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交通条件、经费支出等限制,专家、教学骨干、教研员并不能很容易地深入到地方开展教研活动,有可能过高或过低估计了基层教学教研情况。
通过网络教研,专家、教学骨干、教研员可以在异地参与讨论并指导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一线的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通过网络教研,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普通的教师、学生之间开展更加民主化的、真实化的教研活动,对学科教研的良性发展、提高老师教科研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六、个性发展,提升网络教研的品味。
如果网络教研只是一味强调共建共享,那出来的成品将会有局限性的,或者会被共性所定势。就拿美术课来说,让所有孩子依葫芦画瓢所画出来的画是没有活力的,定势的线条和色彩也会禁锢孩子的想像力。所以各学科的教研都是要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一个人也应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要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就必须帮助他们构建有自身特点的个性知识结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提升网络教研的品味,在共性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使其升华,为我所用。例如在《年月日》教学中,教师们共同研究了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但是在作业及展示活动这一环节中,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共享动画。在条件有限的学校用老式画画和手背凹凸的的形式同样也能生成动画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网络教研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时代魅力,它不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热爱学习和思考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而且还把一部分积极上进但苦于无学习机会的教师从网络游戏与聊天中拉到了教学研究的网络学习中,让不了解网络优势的教师接受了新事物,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与研究成为他们的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责任和追求,进而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相信每一个深入参与到网络教研之中的老师们都会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