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年的聆听专家精彩报告
聆听专家精彩报告促教师专业发展
——记“十杰”教师、特级教师李元昌教授敦化市专题报告会
黄泥河中心校5月13日报道艳阳高照,园丁满堂,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十杰”教师、特级教师李元昌教授在敦化市一中的专题报告会圆满结束。
李元昌,男,1949年出生,原是吉林省榆树市秀水二中的校长兼语文教师,1999年调至吉林省教育学院任教研员至今。1995年以来,李元昌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特级教师、省管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香港伯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2005年,省教育厅授予他“竭诚奉献农村教育的好教研员”荣誉称号。200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他“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荣誉称号。
李元昌教授的《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他的教改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9年,为农村中学教育整体改革和系统课改时期。他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拓展教改的深度和广度,执着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并从教育机制、教学思想、课程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教法学法以及评价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有成效的改革,成为全国中小学课改的先行者。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5年,为全省农村中学研培方式改革时期。他坚持以创新为目标和动力,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全面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努力探索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相结合的校本研究道路,并成功地创建了农村教改教研基地和农村教师城市培训基地等新模式、新经验。
李元昌农村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培育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作为全国中小学课改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结合全国教改的发展趋势和自己教改的实验积累,认真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吸取赞可夫、布鲁纳、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中外教育家们的理论精华,努力探索农村教改的规律,深化对我国农村教改的认识,逐步形成了自
己的教改思想,即:以育人为核心的“两个一、三小三大、四个篇章”的农村教改思想,并形成了理论学习与应用的“三维理论”,教法学法理论。
李元昌深有感触地说:“最初,我用哲学辩证思想指导自己的教改思路,然后让哲学走进课堂,由我的教法变为学生的学法,接着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用哲学观点去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他作为一位农村教改的思想家和实验家,在成功、荣誉和鲜花面前,没有陶醉,没有迷失,没有止步,继续反思与总结,使农村教改有了新的发展,他还主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品格。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是李元昌课堂教学的鲜明特点。他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从思想、感情、心灵和个性上解放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争鸣,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类生动的教例,在李元昌的课堂上真是太多了。
2.以语文教学为媒介,以知识内在联系为依据,尝试各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李元昌在报告会中多次提出,理科教师要学一点文科的知识,文科教师要学一点理科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切身实际例子向与会的全体教师们进行了论证:像引导学生利用历史课中掌握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变革知识,写作“我崇拜的一个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利用政治课学到的社会经济发展知识,写作《家史》、《村史》和《农村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报告》;引导学生利用植物课中学到的细胞液渗透现象的因果知识,进行“化肥上多了为什么会烧苗”的写作调查;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课中学到的阿基米德浮力定律,进行“泥浆造种”实验及报告。
3.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积极探索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李元昌主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热情肯定学生的不同特长,要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鼓励学生进步与发展上。他尝试评价方法的改革,创造了“目标追赶法、提高率计分法、单项分类积分法”,这些评价方法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实际,即促进了优秀学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又鼓励了基础较差学生“学习有奔头,更上一层楼”。
4.成功地实验了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并形成了独具农村学校特色的经验。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健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必须自觉有效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他在全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了自出原创,独树一帜。李元昌深有感触地说过:“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搞教改就是要用一方水土的资源去造就一方有用的人才。”他所说的“一方水土”,包括农村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他引导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就具有这种“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乡土特色。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开展“做小先生”活动。做小先生,就是为当地农民服务,做乡村新经济、新文化、新风俗的传播者。为农民写书信,写广告,写合同,写诉状,写广播稿等。在服务中,了解乡情乡貌,熟悉农村新人新事,增强与农民的感情。二是“找能人”活动。能人,即是农村的新人、创业者和开拓者,代表着农村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学生回乡回村寻找能人的过程,既是了解农村新改革、新发展、新业绩的过程,也是学生升华思想感情,树立新的价值观和成才观的过程。活动中,他采取了“放(参与社会实践)――收(回校思考总结)――放(再深入社会实践)的三段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索,切实感悟,深刻体验,然后通过“叙评日记”的形式写出文章。
5.运用课内与课外两种功夫,使“差生”转化为“优生”。李元昌认为,应当全面认识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差生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学习成绩上看,他实验班的学生70%不及格,多数是差生。所以,教改实验的重点、精力和功效应放在差生的转变上。他教改经验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全面研究了“差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策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总结了“课内功夫”与“课外功夫”。“课内功夫”即是要构建师生崭新的关系,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恐惧心理、隔膜心态和精神紧张。让学生切
实地感到,来到学校,坐入课堂,就像在家里与亲人团聚一样,享受到一种愉悦的心情和宽松的氛围。二是“课外功夫”,李元昌说,差生学习较差,有时表现在智力因素方面,其根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差生教育关键是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认知习惯和品格,并逐渐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与信念。这就要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要靠家访,靠师生的长期亲密的交心接触。他发现农村学生流失的高峰期在假期之后,便利用假期进行家访,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田畦、沟坎、江堤和沙窝。
6.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李元昌说,既要注重个性教育,又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以学习为主,适当参加校园劳动。校园广种花草树木,创造草木葱茏、红花绿荫的花园环境,使全校师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天然绿色中愉快地学习与生活。
“用勤奋的我战胜懒惰的我,用主动的我战胜被动的我,把愚蠢的我变为聪明的我,使平庸的我发展为有能力的我”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口号。这些举措,充分表现了李元昌在开展素质教育上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的探索,以及在大面积提高差生教学质量上的威力,他充分显示了李元昌大语文教改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优势所在。
会议最后由教育局王树鹏副局长作了总结,他强调:各校要认真组织本校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学习李元昌教授的先进事迹和教育先进理念。
黄泥河中心校
2007年5月14日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聆听专家讲座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实验小学
武娜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磴口县教育局 7月4日下午举行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让教师能够与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让老师们能够耳濡目染领略大家风范,推动磴口教师的快速成长。
7月4日-7月9日下午,教学专家刘永胜、程红兵、刘京海等来我县做了专题讲座,从专家身上使我感受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前景,使我领略了教育的真谛。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刘永胜和程红兵两位专家的讲座。
刘校长说: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一生就要不断奋斗,奋斗的人生要有三个努力的方向:1,敬业的奉献精神 2,业精的教学技能 3,要规划人生。人的成功不在于当模范,不在于受表扬,有愉悦的体验就是成功的人生。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你想做的事,用心、用脑子做了,并且做成了,你高兴了,那你就成功了。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成功在等着你,每天都会有成功。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曾有人套用拿破仑的名言,认为不想当教学能手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从鼓励青年教师努力奋斗、勤奋进取的角度讲,其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目标未免有些狭隘。我觉得,应该使老师认识到不仅仅成为教学能手、骨干才是成功,不仅仅得到校长的表扬和肯定才是成功;其实,认真上好一节课,课题研究有成果,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经验,热爱孩子,努力工作,班级管理平稳,教学工作扎实,学困生有点滴的进步等等都是人生的成功。刘永胜校长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比如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走路等,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锻炼习惯。如何快乐呢?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宽容学生;要有一个阳光心态;要学会放弃,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要记住“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句话;正确对待他人,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在背后说别人的不好,等于把不好的心态留给了自己。欧洲有一副漫画,手指别人时,同时有3个手指指向的是自己,也就是把3个不好留给自己。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这让我们感到多没前途,多没希望;如果从奉献角度看还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另一称号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课堂,你一定非常快乐。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全身心地沉浸进去,达到忘我的境界,就会发现: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
教师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人心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上帝赐予每个人超于无限的感受,并引导教师学会创造快乐,借此改变心态,改变自我,教师要经常自己寻找快乐。这样我们的日子才会过得更轻松。只有教师自己快乐了,教师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把欢乐撒遍教室。
听完讲座,我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剖析。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该怎样去发展,又该如何去努力?马上行动制定我的目标。只要我制订了奋斗的目标,只要我努力去实践了,不管成功与否,我就不会有遗憾与悔。
程红兵专家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专家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视角等,分别阐述教学五环节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及测试评价”。
在备课方面,他引用专家评论,指出老师的备课应该“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教师准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也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老师们备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他要求教师要知道宏观上备课的组织策略,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知道在微观上备课时,教学的目标与教师到底教什么;以及教师上课讲解的三种境界;介绍说教师备课就是备各种不可预知的可能性。引用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描述,程院长让大家感悟到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借用黑格尔的神学老师对其的评语,程老师让大家体会到好的评语应是针对学生个体、写入孩子内心、充满激励感染;通过对美国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的介绍,程老师让老师们领略了引导争辩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教师的备课永无无止境,一如所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的每一节课都是准备了一辈子。
上课方面,程院长主要从“基本目标的明确”、“课堂评价”、“实施取向”、“多元模式”及要关注的几个环节入手,首先介绍了叶澜老师关于好课的 “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为老师们分析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好课。程红兵院长把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支撑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中去。以及他自己对课堂评价的看法与学生认为的好课标准(有掌声、笑声与辩论声);并对课堂教学引入及多元模式的课堂以案例形式介绍。
最后程红兵院长,就测后评价的意义、评价方式与评价举例加以讲述。他认为,评价课堂看两方面,一方面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学生幸福度,另一方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他强调,我们测后评价不仅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更要使之促进教师的发展。
他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如下两点;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有四点:一是背景性知识,即学科之外的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本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要过关;条件性知识,即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教育规律和方法;实践性知识,即教育经验。
二、教师的特殊技能: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开发:建平中学语文课程的开发-----诸子百家,普开策新闻,文化散文,每月一书。根据程院长的报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以下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利用学校倡导教师读书之余,广泛阅读,一是多读教育教学期刊,随时了解教改信息,教改动态。二是有系统地读些教育专著,比如在教改方面卓有成就的中青年教育精英的著作,如魏书生、于漪、等人,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
第二,努力钻研,跟上教改步伐。新课改,新教材,再不能沿用老框框,要研究要适应,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要勇于接受挑战。课堂中要达成三高:教学目标达成高、学生参与性高、学生的快乐度高。只有我们的思想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开放。过去我认为教学书是学生的世界,今后我要以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认识去引领学生。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新问题,新事物,都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勤奋努力,把这些当作常规工作去做。
第三篇:聆听专家的声音
德育观念和方法的再认识
高庄苍龙峡联小
亓文钰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本初教授,一位来自北京的德育专家,在《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会议上,作了题为《德育观念和方法的再认识》的报告。我把报告的内容整理如下,愿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分享。
一、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位当年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8月18日到9月18日,仅仅一个月时间,北京市有1447人被活活整死。受害的人群大多是辛勤的园丁、教授和专家,他们被自己辛勤培育的学生活活打死,或者被迫从一楼爬到六楼,或者关进牛棚,或者被活活烤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和实践证明,德育工作应该理直气壮地抓道德,抓做人的教育,突出人格教育。
1.优秀的人格是人的良好品德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人格教育和人性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和情感没有在童年中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有一项跟踪调查:
儿童时健谈,中年是爱动脑、高智慧的人; 儿童时不健谈,中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儿童时适应环境强,中年性格态度开朗; 儿童时不适应环境,中年人际关系冷漠; 儿童时易冲动,中年性情广泛; 儿童时不易冲动,中年胆小害怕; 儿童时爱占便宜,中年将是自私的的人。
2.一个品质和性格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陶西平同志在《在多元中立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一文中强调:“道德比智慧更重要”。爱因斯坦:“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最高的学位。只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和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举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努力多年,学有所成,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当他到德国的一家大公司求职时,笔试、面试的表现都不错,从主考官的笑容里,他仿佛看到了成功。不料几天后,他却得知自己被这家公司拒聘了。自恃才高,他又参加了另外几家公司的应聘,结果如出一辙,开始都很顺利,最后都不聘用。在他的再三追问下,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道出了实情:该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三次逃票的记录。据统计,在德国乘坐地铁,一年一万个人中,也就是有三个人不买票,逃票率是万分之三,一张地铁票才3.5马克,合人民币19.33元。如果遇到更大的诱惑,你能经受得住吗?
前微软研究院首任院长李开复给青年写了一封万字信,主张要做“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家微软公司要找一位年轻的部门经理,条件是有专业特长,并且要诚实。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前来应聘,他说:“我是某某微软公司的员工,掌握很多公司机密,如果你录用我,我会把我掌握的信息毫不保留的告诉你„„你想,这样的人哪个公司敢收留,说不定哪一天,他会用同样的手段出卖你。这说明:道德比智慧更重要。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善良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快乐的、有所成就的人;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和共同成长的幸福。
要奥数还是要萝卜
日本的幼儿园里,有一门课是专门教小朋友如何种菜,不是在网上种,而是在真正的菜园子里。老师带着一帮小朋友下地,穿统一的胶鞋,女小孩是粉红色的,男小孩是蓝色的。到了收获的季节,电视新闻里就会播出这样的镜头:小朋友们卖力地在菜园子里收菜,一个小姑娘捧着带了泥的萝卜,喘着气、愉快地对着镜头说“我很开心”之类的话。
只能从电视和大街上,窥探异国的稀奇,皮毛过眼后,反倒生出太多疑问,比如,这个紧邻的国家,据说深受中国影响,但他们的小朋友却以我们学奥数的热情,去种萝卜。在这个小朋友种萝卜的社会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8名,今年就占了2个名额。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啊?
二、只有教育思想不断解放,德育观念才能逐步更新
德育观念的更新首先是教育思想进一步的解放,克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哲学知识告诉我们:“形式”与“形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形式是事物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形式,德育工作将无法开展,形式主义是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1.民主、公平、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和成长”的观念。坚守“儿童是成人之师”的信条。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当代德育观念的一大谬误是对儿童品德实际发展规律的误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品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这里所谓的年龄歧视主要包括“年岁歧视”和与之相关的“代际歧视”两种。“年岁歧视”是指将儿童的年岁与品德发展程度画等号,认为品德发展既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发展,年岁大的儿童品德水平就一定比低龄儿童要高,成人当然有理由对青少年居高临下地展开道德、政治、思想的说教。但从经验上看并非所有的成人在德行上一定比儿童的水平更高。从分析的角度看,儿童在乐于助人、同情心等方面反而比成人程度高。如果教育工作者无视这一品德发展的维度,将无法实现与青少年真诚的价值对话,也无法真正实现德育上的“因材施教”。
南京师大教授班华仔《班主任》杂志上发表了一片文章“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认为:
“不要以为年长者在思想道德方面一定高于年幼者”; “不要以为老师在思想道德方面一定高于学生”;
“不要以为学问高者在思想道德方面一定高于学问低者”;
“不要以为社会地位高者在思想道德方面一定高于社会地位低者”; “不要以为从事道德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一定高于非道德教育者”。要坚持“儿童是承认之师”的信条,要虚心地真诚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师生应该同心、同行、共同成长。
西伯利亚一位小学美术教师米哈多夫,工作非常敬业,绘画技术很高。课上,他在黑板上画了十几个色彩鲜艳的苹果让学生照着画。这时,在教室后面坐着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是才转校来的,名叫尤里卡。这个男孩画了一个又长又窄、米黄色的苹果。
米哈多夫问:“这不是一个梨吗?” 尤里卡说:“是梨苹果。”
“什么?梨苹果?”米哈多夫吃惊的问。
“我原来住在西伯利亚森林里,有一年,森林失火,仅剩一半的苹果树和一半的梨树生长在一起,结出了世界上唯一的梨苹果!”
米哈多夫显然不信。他向全体同学问:“你们见过这样的梨苹果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没有!” 米哈多轻声的说:“这棵树死了。”
米哈多被轰出教室,因为老师认为他是在故意捣乱。并且要求他画出“真正”的红苹果。
第二天,米哈多上交了一张老师满意的苹果画,不过,在又大又红的的苹果旁边,留有点点泪滴。自从米哈多被赶出教室后,他是越来越抬不起头来。
这件事情无意中被植物学家米秋林知道了,他说:“我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梨苹果,不过,给我三年时间,我让你看到真正的梨苹果。”经过三年的努力,米秋林经过嫁接,得到了黄澄澄的梨苹果。“嫁接”,它的灵感来自于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米哈多夫和尤里卡。从此,美术老师米哈多夫再让同学们画苹果时,总是说“不用和我画的一个样!”
2.热爱、尊重、呵护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坚守“人人都是好学生”的信条。
实践证明:没有不变的学生,你认为所谓的好学生有可能将来变差,甚至变坏,你认为所谓的坏学生、差学生有可能将来变好,变得出类拔萃、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只要我们坚持这个信条,爱学生爱得真诚,深沉感人,什么学生都可以转变过来,什么事迹都可以创造。
很多犯错误的高官,在中小学都是好学生,从小被家长和老师宠坏了,他们认为:我就得得宠,我就得当官,甚至在法律面前也跃跃欲试„„由此,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社会蛀虫。
有一次春游,老师带着全班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划船,结果自己的孩子不慎掉到了冰冷的水里,有五个孩子奋不顾身地从十几米的水中把孩子救起,这五个孩子中,有三个是倒数,还有一个曾被记过处分。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问题学生总是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激起爱的渴求,逃离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每一个学生。
3.德育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树立“让学生在未来一生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生存、能够幸福”的观念,坚守“善良加能力,才能永远生存”的信条。
我提出的口号是:让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提倡“生命德育”: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丽——尊重生命的需要——珍爱生命的全部——增强生存保护能力。
增强生命保护能力是学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孩子们懂得: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种宽容;生命是一种善良;生命是一种关爱;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自护自救生存的能力。4.关照、珍爱、呵护每一位教师,树立“学校的任何成果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的观念,坚守“教师队伍中一个也不能少”的信条。
这个理念的出发点是:把学校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每天都“愿意来,不愿意走”的幸福感。学校“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做到“以教师为本”。老师感到不幸福,学生也不会得到幸福。
学校领导让“一个教师也不能少”,基于三点认识:(1)教育的任何成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2)育人工作大量是无形劳动,是默默无闻的付出,是每一位教师师德的感染和熏陶。
(3)教育的“生产”周期相当长,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我提出五个不能忽略:
不能忽略那些始终未得到过或很少得到过表扬和奖励的人; 不能忽略那些在班级成绩经常处在末尾的老师和班主任; 不能忽略那些在校内各级评选中成绩始终上不来的班主任;
不能忽略那些“主观已尽力,但因能力有限”而成绩始终不突出的老师和班主任;
不能忽略那些家庭中有各种困难情绪比较低落的人。总之,要关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三、只有观念更新,方法才能创新
1.积极构建全体教师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比如:①“全员德育导师制”、②“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德育共同体”
2.学校文化建设,突出班级文化建设。如①“温馨教室的创建:人际关系的和谐”、②“推进五角文化,构建灵动班级”
3.班主任专业化发展。①校内班主任双职称制,②评选首席班主任制③试点班级管理改革,取消单一班主任制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取消原来的班主任负责制,改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组成教育小组共同管理班级,每个班有3-4名教师,2名学生代表,两名学生家长共同组成,学校出台了新的评价方式和分配方式,将原来注重教师教学考核改成教学和管理考核并重。4.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庆万盛区南桐镇中心校,提出“月目标教学法”,发动学生制定每个月养成习惯目标,大家制定措施、制定奖惩制度、5.建立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开展“道德银行”体验活动。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呼唤儿童道德的回归。
6.主题班会要探究新路。如,杭州师大附小——亲密接触式主题班会
第四篇:通过聆听专家
通过聆听专家《师爱的智慧》的讲座,课程中师爱是无私的爱,是智慧的爱这一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
教育应该是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用爱来诠释生命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爱的无私是基础,爱的智慧则是升华。
(一)师爱是无私的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形容。既然做了教师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并愿意为教师这个职业奉献终身。我们只有“想”做好,才“能”做好。没有对职业的爱,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爱。母爱般的引导,全力付出,不图回报,全心全意,是每个孩子迫切的需要。在我们班里一些经常发生的小事令人深思。放学了,孩子的家长种种原因迟到没来接孩子,我每次都把孩子叫在身边,放下课堂上的严肃,悉心的交谈,与他们一起等。交谈的内容很广泛,有学习的,生活的,科普的„„在我做这个活动半年后,班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教室的是友爱,团结和斗志。这都源于我付出了小爱,换来的却是一片丰收。
(二)师爱是智慧的爱。
智慧的爱需要鼓励,包容和拒绝。师爱不是一种恩赐,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励和包容。师爱不是溺爱,不是无限制的给予。有的同学经常迟到,每次都有不同的理由,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晚上贪玩,白天不能按时起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给予否定,拒绝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但是绝对不能“一竿子打死”,全盘否定。激励与包容学生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是先否定迟到的行为,然后进行鼓励,例如“某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按时上课方面以后也绝对不会输给别人,大家说是不是„„”,在不断的督促与鼓励下,以后不迟到了,及时的给予表扬,不但这个同学会做的很好,全班同学也会有一个良好的风气。
爱是一种信仰,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师爱是最纯粹的,最高尚的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智慧的师爱就像一缕春风,一夜喜雨,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从而收获一种“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的互动。智慧的师爱应该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陶冶情感、用思想影响思想、用人格塑造人格。
第五篇:聆听专家报告会之心得
聆听专家报告会之心得
韩店镇肖镇小学 刘月霞
8月29、30日,我们镇教委组织了全体教师暑期培训工作,听取了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29日徐胜三老师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题目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身为省督学、省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的徐老79岁高龄,站在讲台上讲了六个多小时,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令人佩服。
30日彭贤智、张斌老师给我们做了讲座,两位专家分别讲了《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备课工作》。他们讲的内容既简明扼要,又非常符合我们教学的实际,给我启发。下面就谈谈听取报告后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聆听了徐教授的报告后,让从教二十年来还在迷茫彷徨中的自己有了明确地方向感,它好似一缕温暖的阳光辐射而来,让自己心中宽敞明亮了许多。徐教授和蔼可亲,侃侃而谈,作为身居高职的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似在和自己的同事促膝而谈,老师们聚精会神、专注地听他的报告,听得非常入神。他的报告很接地气,道出了从教人的心声,讲到精彩处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徐教授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塑造教师阳光心态的前提”这一点,感受颇深。
徐老谈到教师要有阳光心态。所谓阳光心态,即在工作、生活实际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情绪乐观,宽容礼让、进取向上的心理状态。(1)讲到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人脉关系,做人就要荣辱不惊,即宽容礼让。我们要低头做人,作人要谦虚。任何时候不要盛气凌人、不要目中无人、更不能出口伤人,应当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更应该以诚待人,做到宽容、礼让、不计较。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2)遇事要想得宽,看得远,看得开,做到情绪乐观。是告诉我们要抬头看路。今后遇到各种事情,要看的远一点、想的宽一点、考虑的全面一点,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更不要钻牛角尖、患得患失,应当有高瞻远瞩的胸怀。(3)不要满足于现状,要天天学习,要进取向上,不断进取。总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管有多高,谦虚做人的品质不能忘。一个要学会疏导别人,规劝自己。讲到以上内容时,徐老不时结合一些丰厚的实践案例来谈自己的看法,观点,通俗易解,令人深省。特别是他谈到人要有好的心情要做到“四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给我们每位教师以人生启迪。可以说徐教授的报告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徐老最后提到哈佛大学至理名言: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提供一种现成的方案,即使有也是不完全的,需要你去探索、去发现。他解释说:“二十一世纪的成功者不完全是经验丰富的,谁适应改革形势快,谁的学习能力强,谁就是当前赢家,当前的经验只是走向未来的前提,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验,而是靠自己刻苦学习积极创新的精神。”
其次,要努力做科研型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彭贤智教授的报告内容是《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现在多数教师的工作状态是“忙碌——茫然——盲目——繁杂——心烦——平凡”。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找借口,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埋怨客观环境,不找主观因素,将教育研究看做软任务。我觉得这很切合自身实际,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每天都在忙碌着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忙碌之余,细想起来,又是那么的茫然,毫无目的,缺乏长期的工作目标。新课程改革实施推行了这么多年,对我们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不应该再扮演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的角色,也不能再局限在以往的课本的圈子里进行狭隘的语文观的教学,而是需要开阔我们的眼界,深入学科教学的思考,作为一位身兼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思考的任务应该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育人,如何在新的观念下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更具创新能力,更有人情味的孩子。所以,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要求着我们要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行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是我们目前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听取了彭教授的报告后,我觉得特别惭愧,自己也多次参加过县、市级的语文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学习培训,培训时还满怀信心,思考怎样才能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立志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可是一旦回到学校,又埋头于课堂教学与作业批阅当中,把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抛之脑后。今后,我会努力克服自己工作中的惰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最后,要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做完善课改的促进者。
张斌教授谈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备课工作。张斌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新学期的开始上了一堂非常有准备的课,让每位教师明确了本学期备课工作应该如何去展开并有效落实。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制定好本学期的学期计划、各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总教学目标要明确到位,教师要站在课程的角度设计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课时目标要从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考虑多个因素,将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有效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良好品质。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我知道,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完善课改的促进者。并找准自己在教育教学问题上的症结,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整体方位来解决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报告后的感受颇多,我多么希望再向专家零距离请教,在教育理论、科研设计、科研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我坚信,通过这次学习,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报告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我的教师梦而努力奋斗。